(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刘备入蜀后封糜竺为安汉将军,地位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堪称刘备之下第一人。
靡芳投降孙权后,依旧为东吴征战沙场。糜竺只能覆面请罪,刘备虽依旧待他如初。他却自惭形秽,抑郁而终……
刘备看到比自己还要愤怒羞愧的糜竺,只能先压下心中的火气,勉强劝慰道:“靡芳所做之事,与君无关。况且此事尚未发生,一切都还有挽回的余地,君万不可妄自菲薄。”
糜竺羞愧,无地自容:“我等投靠主公乃是为了恢复汉室,安定天下,岂能因为私人恩怨便背弃道义!”
弟弟做这样的小人行径定会遗臭万年……
是的,投靠孙权的靡芳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尊重,因为他背主求荣,出卖关羽的行径,让东吴的将领也羞于与其为伍。
《三国演义》中更是编撰了一个靡芳再次投向蜀汉的桥段,刘备下令,关平持刀,将其凌迟处死!
“鲁肃一死,孙刘联盟岌岌可危。”
“后面继任大都督的吕蒙远不及鲁肃的大局观。”
“得了荆州虽然能有一时的好处,却彻底撕破了孙刘联盟,为曹操减轻了压力。”
“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三家无论哪两家出战都要提防第三方势力。”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没有一家能统一全国。”
【得到江陵的吕蒙严肃军纪,不允许将士骚扰百姓,府中财物分文不取,还为老弱提供粮食衣物,很快江陵便安定了下来。】
刘备磨牙:“邀买人心!”
【关羽听闻南郡有失,立刻回师南撤,他派人与吕蒙联系,吕蒙以厚礼款待使者,还允许关羽帐下的将士与家人通信,使者看到的便是一片祥和的南郡。】
诸葛亮惊呼:“此乃诛心之计啊!”
【关羽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麾下将士见自己的家人依旧平安无事,便无心再战,士气迅速溃散……】
【吕蒙占据夷陵、秭归,切断了关羽与益州的联系,关羽多次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都被拒绝。他进退无路,腹背受敌,成为身陷敌营的一支孤军。】
刘备眼眶通红,“刘封、孟达!”
云长是何等骄傲之人,他若不是陷入死地,如何会向人求救。而刘封孟达却断了云长最后的生路!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得到他的大力栽培,却在最后关头坑了关羽。
后来,刘封欺凌孟达,逼得孟达投靠曹魏,孟达写信劝降刘封,刘封此时反倒坚贞不渝,不肯投降,最后兵败回到成都被刘备杀了。
李贽:“孟达与傅士仁是叛国之人,但刘封与靡芳却是对关羽心存芥蒂,因私废公,情有可原。”
【最终,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部下擒获,后被孙权所杀。】
刘备痛哭不已:“我的云长啊!”
张飞早已怒发冲冠,若不是帐下文武死死的拉着他,他就要提枪上马,杀向建康了!
一阵混乱之中,还是诸葛亮站出来稳定了局面。
“主公,天幕所说只是未来的一种可能,如今我们知道了未来,便能避免此事,关将军镇守荆州,即将面对曹刘联军,主公当务之急是派出援军支援关将军啊!”
【此战,巩固了曹操的南部疆土,挫败了关羽的强大攻势,最重要的破坏了孙刘联盟,改变了天下格局,孙刘结下了深仇大恨,曹操坐收渔利!】
“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
“江陵一战,吕蒙居功至伟,孙权不吝封赏,可惜吕蒙天不假年,很快就病逝了。”
“东吴的大都督命都不长……”
即将接任大都督的朱然、陆逊:……
孙权立刻命医者为吕蒙诊治:“子明身体一向不好,定是驻军在外积劳成疾才会英年早逝。”
吕蒙压抑不住咳嗽了两声:“至尊,臣的身体臣知道,临死前能为至尊收回荆州,臣死而无憾。只是,看天幕之言,仅凭长江之地无法与曹操争锋,臣怕是做了东吴的罪人啊……”
孙权陷入沉思,全据长江有利有弊,端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孙权:“此事稍后再议,子明安心修养。公瑾走了,子敬走了,子明若是走了,孤还能依仗何人!”
吕蒙:“东吴人才济济,主公定能找到接替臣之人。”
“其实败走麦城,早已经有所征兆,关羽与身边同僚的关系很差。”
“关羽有勇有谋,就是太过骄傲自大。”
“他看不起黄忠,评价黄忠就是一个老兵。也看不起孙权,孙权想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被关羽断然拒绝,并言辞侮辱。”
“马超投靠刘备后,关羽特意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其人与自己相比如何,诸葛亮说马超是黥布彭越那样的人,跟张飞一样,还比不上你,关羽这才高兴了。”
“刘备自封关中王后,封关、张、黄、马四位为前后左右将军,关羽直接表示不想与马超黄忠并列,还是费诗以萧何曹参与陈平韩信对比,让关羽相信他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休戚与共,祸福一体,他才接受了封赏。”
面对自己未来的结局,关羽终于开始反思。
他已经命人控制了靡芳傅士仁,下达军令防备刘封孟达狗急跳墙,再次加固江陵防线,安抚人心……
但,败了就是败了,他必须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第172章 三分天下
【关羽死后,孙权将关羽的头颅割下来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葬在洛阳,孙权也将关羽的身躯以诸侯之礼葬在当阳,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因此民间称其“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刘备大惊失色跌坐在地,似乎浑身力气都被抽走了。
他从未有过如此失态的一面,可是……云长!
“孙权小儿,吾与汝不共戴天!”
他们三家接纳的彼此降将不在少数,兵败被俘也不一定要杀,即便要杀也不能让人身首异处啊!
古时候朴素的观念便是事死如事生,在他们的认知里关羽便是死后也会身首两端,不得安宁。
这让刘备如何能接受!
曹操深深的叹了口气,也松了口气,只是没想到再次见到云长居然会是那样的情景。
若是孙权俘虏关羽后送给他,他大概是舍不得杀了关羽的。
他不由的感叹道:“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孙权隐隐有些不好的预感,天幕上的后人似乎对关羽极其推崇,会不会因此对东吴观感下降……
天幕对天下人的影响太大了!
关羽拒不投降,他不后悔杀了关羽,但他将其斩首定是出于一时激愤!
“孙权可是大魏吴王,为曹操效力那不是应该的\\(^0^)//”
“此战后,孙权被曹操封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
孙权脸都气红了,大魏吴王…是孤想的那种意思吗!
东吴麾下文武群臣一些人面露羞惭,更多的人则是不以为意。
孙策不由得锤了弟弟一拳,孙家子弟怎能向曹操屈膝!
周瑜则表示,群雄争霸,就要不择手段,胜者王败者寇,所谓名声不过是小节罢了!
“之后,孙曹两方密切合作,给蜀汉阵营带来了灭顶之灾!”
刘备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诸葛亮则极其冷静的思考着:何为灭顶之灾?
关将军是蜀汉栋梁,但关将军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关将军的死对蜀汉的基业也不是无可挽回的。
诸葛亮将目光转向依旧沉浸在悲痛中的刘备,似乎想到了什么……
“孙权还向曹操上表劝进,劝曹操登基为帝。”
曹操冷哼一声:“哼!孙权小儿,欲将孤置于火上乎!”
荀彧面色阴沉,难道汉室终究不可复兴吗?
他将目光看向舆图上的蜀汉之地,不知刘备将来会有何等造化……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他早年因为犯事逃亡涿州,在涿郡与刘备张飞相识,三人虽未结拜,却情同手足。】
【黄巾起义后,关羽跟随刘备起兵镇压黄巾军,此后南征北战,四处奔波。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俘虏关羽及刘备的家眷,关羽只能暂时投靠曹操麾下。】
【官渡之战中,关羽诛杀颜良,解白马之围,这是他第一次天下扬名,受封汉寿亭侯!关羽将恩情与忠义分的很清,曹操的恩情已经还完,一听到主公的消息,他立刻脱离曹营,前往汝南投奔刘备!】
【此后,他参与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后驻屯荆州,单刀赴会,湘水划界。在刘备入蜀后,为其稳定后方,防守曹操孙权。】
“庞德之子立志为父报仇,后来跟着魏军主帅钟会攻入益州,尽诛关氏子弟,一代战神关羽惨遭灭族之祸!”
攻入益州!
蜀汉君臣呼吸一滞,蜀汉居然被曹魏灭了!
天幕只提到了关氏,但他们的后人怕是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关羽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灭族之祸便是因此。
杀人者,人恒杀之,技不如人,国破家亡,他又能为之奈何!
【很多影视剧中都有人物祭拜关羽塑像的画面,江湖人士将其作为忠义的象征,读书人称其为关夫子,经商之人也会将其当成财神叩拜……关羽是如何以一己之力,统一国人的信仰的呢?】
天幕的声音将关羽的思绪拽了回来。
然后,他便听到了不可思议的内容。
某可是个武夫,怎么就成了读书人的夫子了!某若是有财神之能,主公也就不用为了蜀汉的钱财殚精竭虑了……
【关羽以忠义见于后世,在民间传说中他是忠义的化身。在中国周边的汉文化区,海外的华人区,关羽的信仰都相当盛行。】
【关羽有国士之风,好读《春秋》,作为与文昌帝君并列的五文君,被奉为考试神!】
【民间为其建庙供奉,儒家尊其为文衡帝君,佛家尊为护法迦蓝菩萨,道家尊为关圣帝君。】
【宋徽宗时,宋朝廷为关羽进封崇宁真君,武安王。元朝时封其为大将军,尚书节度使等各种官职。明万历封其为关圣帝君。清雍正之时尊其为武圣,与孔子的文圣地位相同。】
圣人啊!
天幕下的观众瞳孔地震!
他们一路看来也认可了关羽的忠义,将其当做汉末豪杰,愿与之同游相交,但这与圣人可不一样。
圣人不仅要有最广博的学识,还要有最崇高的人品。
可是纵观关羽的一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关羽也对此称呼敬谢不敏,若他是圣人,为何会兵败麦城,为何会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他恍惚记得宋徽宗曾封赏了多位古之名将,却被后人肆意嘲讽。
“关羽有勇有谋,却骄傲自大。”
“关羽不懂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对盟友孙权一方搞关门主义,不讲政策。”
“后世朝代对关羽的封赏,不过是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当时的统治者想要自己的手下成为忠君爱国之人!”
“没有任何人是完美无缺的,就算是圣人也会有做错事的时候,赵高那样的奸臣还有个擅长律法,精通书法的技能呢。所以我们认识历史人物也要不避其恶,不隐其善,将他当做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看待,而不是完美无缺的神!”
后世的观点一点点冲击着古人的三观,满满的将其破碎重塑。
古代品评人物总是非黑即白,若是一个恶人便将其善行隐没,若是评价忠贞义士,便要为其做过的错事粉饰。
他们将关羽、孔子塑造成为一个精神象征,文化符号,又洗脑其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也使得历史越来越偏颇。
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义之心,挂印封金的高尚品德,过五关斩六将的勇猛无畏,刮骨疗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精神组成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也是关羽历来倍受推崇的原因。】
【而关羽的死也作为末路英雄悲歌,被传唱千年——从话本小说,到戏剧漫画,经久不衰。既是因为百姓对于忠义之士的惋惜,也是统治者政治宣传的必要。】
【下面我们也用一首歌为关羽的一生画上句号。】
【关羽真的死了?】
开场是一个苍老的声音,他似乎在自言自语,又似乎在问对面的人。
三国众人正在好奇这是谁说的,便看到弹幕从视频上方飞过。
“这是以曹操的视角写的词,结合民间传说与《三国演义》的故事。”
“曹操见到关羽的头颅后,犹自不敢置信。”
“毕竟那可是关羽啊!刚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很快又身首异处,人生的大起大落莫过于此……”
曹操提起了一点兴致,这居然是以他的视角看关羽的一生。
不错,可见后世之人也是认同他对云长的深情厚谊的。
关羽:“某与曹公没有任何交情,请天幕不要传谣!”
刘备心中酸涩:“为何不以吾的视角来写,吾与云长的关系才是最亲密的。”
【你果然成了名将,要被这千古传唱,可我眼中的模样,仍在那汜水关上,你横刀立马而回,我手中温酒作陪。】
平行时空出现一阵阵惊呼声,当时讲霍去病之时便出现过一次这样的曲子。
其词韵脚分明,似唱似念,别有一番风味——
【汜水关的十八位,再见你定是惭愧,那华雄必是鼠辈,怎有幸与你相对……】
“这是《三国》里面的汜水关大战。”
“曹操与关羽第一次相见。”
“十八路诸侯讨董。”
“温酒斩华雄!”
“三英战吕布!”
“华雄罪不至此哈…”
“我二弟天下无敌!”
孙策孙权再次重申:“斩华雄的是我父亲!”
【后我将你生擒,便道了知己难寻……只恨这相见恨晚,也恨你目光太短,也恨你那颗英雄胆,被情谊占的太满。】
“关羽是曹操的白月光。”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曹操:“孤若能在刘玄德之前遇到云长,定能让其归心。”
【斩颜良诛文丑,孤差你一顿好酒……可名利请来的英雄,和鼠辈有何不同。】
“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
“文丑是张辽斩的。”
“吕布:你礼貌吗?”
“吕布:你报我身份证得了。”
曹营中某些人也不由得对号入座,面黑如铁。
【任你挂印封金,一骑千里寻亲,吾拦了整个三军,好送你这段名勋,我怪你不曾降我,在心中这般不舍,可是你若是降我,那才是真的不舍!】
“挂印封金!”
“千里走单骑!”
“过五关斩六将!”
“若是关羽真的投降曹操,就不是曹操心目中的关羽了!”
“曹操曾经也是一个一心匡扶社稷,挽救时局的热血青年,他在关羽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曹操感慨道:“若是刘玄德能投靠孤该多好!”
那样他就不用纠结了。

【后来我第一次败……华容道的你在,还真是谢那孔明,来让你还了这情。】
“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
“孔明:泻药,不想参与你们的play。”
“一边是立下的军令状,一边是曾经的恩情,情与义的抉择。”
关羽:再说一次,某与曹孟德没有情谊!
【后闻你刮骨疗毒,只伴了浊酒一壶,那年的三个江湖,那一日好似妇孺,又一把单刀赴会,一人把三军喝退,可那一夜我长醉,抵不曾杀你的愧。】
“刮骨疗伤!”
“单刀赴会!”
“曹操后悔了吧,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
曹操:“孤才不会后悔没有杀他,只会后悔当初不该放他离开。”
“这个时候华佗早就被曹操杀了吧,刮骨疗伤不是虚构的吗?”
“华佗确实已经死了,但刮骨疗伤也是真实的,襄樊之战中,关羽被射中左臂,可能是感染了细菌,每到阴雨天都会反复发作。他便让医者割开皮肉,刮骨疗伤,消除患处。医者诊治的时候他正在与众将畅饮,手臂上鲜血淋漓,而关羽谈笑自若!”
【可惜了英雄迟暮,这千百年的反复。可惜你身首异处,没看我走完那路……我又见你的面庞,又唤了一声云长。罢了罢了,便愿君走好!】
“原来这还是悼亡曲……”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活着的关羽很可怕,死了的关羽更可怕!”
想想后人将关羽捧为圣人,曹孙两方就很是郁闷。
刘备本就有个好名声,这次天幕结束后,不知会有多少人因着关羽的名号前去投奔。
【昨日桃花尚早,今日天下皆晓,手握春秋半轴,一对丹凤双眸,端坐三尺高楼,官拜汉寿亭侯。】
“桃园结义。”
“治书《春秋》。”
“汉,寿亭侯!”
一曲结束,平行时空的观众都有些意犹未尽,但这不包括汉末三国。
三方主君纷纷召集自己的能臣谋士商讨接下来的应对事宜。
曹操一方要加强襄樊之地的兵力,谨防关羽北上。
孙权要想办法平息天幕带来的骂名,还要时刻提防刘备的报复。
刘备也忙于加强荆州防务,以应对孙曹可能存在的联军!
就在三方积极谋划未来之时,天幕的声音将他们拉回了现实——
【建安二十四年是一个堪比建安十三年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刘备手握益州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孙权全据长江以南,而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之地归属曹操所有,曹、孙、刘三家鼎足而立!】
“这一年,关羽、吕蒙、夏侯渊、庞德都死了。”
“要说惨还是蜀汉最惨,得了汉中,丢了荆州。”
刘邦:“坚持住啊,后辈!”
刘彻:“手握益州汉中,这不就是高祖的开局吗。”
刘秀:“刘备要面对的敌人可比朕当年严峻多了!”
【关羽死后,刘备积极备战,想要为自家兄弟报仇雪恨,与孙权争夺荆州,抢占益州东出的桥头堡。这本是曹魏分而击之,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
曹操踌躇满志:局势似乎回到了赤壁之前,孤的机会终于来了!
刘备孙权暂时按捺住自己的部下,这种时候,稍有不慎就会被另外两家联手针对。
【但世事无常,就在关羽死后几个月,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曹营众人如同炸开了锅,刚听到关羽的死讯,为己方消除一大威胁而兴奋的人。现在都一股脑涌到了曹操面前,用关切的眼神看着自家主公。
曹操一口老血梗在喉头:原来这就是孤的天命啊!
他终究没有能够一统天下再造乾坤!
他死后,也不知他的儿子会成为袁尚、刘琦,还是孙策、孙权?
【作为北方实际上的统治者,曹操的去世给天下局势带来了巨大的动荡!】
曹营之人:天幕你快说,丞相是怎么死的!
【建安十五年,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踌躇满志,却在赤壁折戟沉沙后,他一边整顿内部,巩固政权,一边要面临着孙权刘备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孙刘除了在军事上结盟对抗曹操外,也发动舆论攻势,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想要“废汉自立”。】
【面对天下人的非议,曹操借着退还汉献帝加封的三县封地为名,写了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志向与心迹。】
天幕显示出《述志令》全文。
【文中曹操言明自己虽起于微末,实力弱小,但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安定天下,他甘愿以身殉国。如今做到大汉丞相,已经是最大的荣耀了,他从不奢望更多的权势。】
刘备:呕……
孙权:呵呵,某一个字都不信!
【随即,他又用周公、齐桓公、晋文公的历史典故表明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他们都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依旧尊奉弱小的周天子,这难道不是高尚的行为吗?“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再以乐毅不肯打燕国,蒙恬宁愿束手就擒也不背叛主君表明自己的志向。】
蒙恬:我等并无可比之处,请不要牵连无辜!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他已经骑虎难下,做了这个权臣,不论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不能退缩!】
曹操:“孤但凡有所退缩,不仅是曹家子弟死无葬身之地,追随孤的文武臣僚也难逃灾难。更重要的是,难得安定下来的北方大地将会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到那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难道是诸君愿意见到的吗?所以,孤只能孤注一掷!”
听了曹操的话,手下众人纷纷表明心迹,他们都是因为折服于曹丞相的文治武功,人格魅力,才会选择投效,与汉室无关。
沉默不语的荀彧在其中格格不入,他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四百年大汉,难道真的无可救药了吗?
【建安十六年,曹操便将其子曹丕封为五官中郎将,并为自己诸多儿子封侯。】
【建安十七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可效仿汉初丞相萧何:“参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后又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都邺城,置百官,建宗庙社稷!】
萧何十动然拒:老夫可没有这么高的威望!
有人传言说他功高震主,为了消除皇帝的忌惮,他甚至强买民田以自污,抹黑自己的名声。
【曹操麾下第一谋士荀彧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与曹操爆发矛盾,最终服毒自尽……】
曹操惊坐而起,“文若!”
曹操似乎不敢置信,文若你为何如此倔强!
荀彧:“曹公本是为匡扶社稷,安定天下而举义兵,是大义的行为,为何要让自己背上不堪的污名。”
曹操神色复杂:“文若,孤依旧是大汉臣子,不曾代汉自立,你依旧要距孤于千里之外吗?”
荀彧内心纠结,如同一团乱麻,无法做出决断……
“荀彧,荀文若,王佐之才!”
“他二十六岁被举孝廉,任守宫令,但很快便遇到董卓擅权,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只能弃官回家。”
“他曾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但他看不上袁绍的为人,转而投奔曹操。”
“他建议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为曹操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
“给曹操举荐了戏志才、郭嘉、钟繇、陈群、荀攸、司马懿等大量人才。”
“他多次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劝谏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他提出的,官渡之战的胜利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他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居中持重,堪称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
“傅玄赞其为大贤君子!”
“五百年而有王者出,其必有命世者,荀彧便是那个命世者。”
“他虽一心辅佐曹操成就大业,但他内心深处依旧是汉室之臣,他接受不了曹操有可能谋朝篡位的事实。”
“……”刘邦:“啊……这居然是汉室忠臣!”
刘邦有些不解,难道荀彧认为曹操统一天下后,还会将权利归还形同傀儡的汉帝?
刘邦将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张子房本尊答道:“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彧定是以为除了曹操无人能平定天下,所以才会选择辅佐他。”
随即,张良又长叹一声:“荀文若之节堪比伯夷叔齐也!”
伯夷叔齐便是不食周粟的故事来源,商朝被周武王灭亡后,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上,不肯吃周朝的粮食。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曹操赠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却空无一物,荀彧知道曹操容不下他了,随即服毒自尽。”
“曹操你没有心!”
曹操:文若到底是以怎样的心态辅佐孤平定天下的?
荀彧:丞相既想做周文王,为何不以仁义取天下,等待天命的降临。却非要逼迫汉室天子,这岂是人臣之份!

“十九年,当时的皇后伏氏感受到危机,与她的父亲密谋诛杀曹操,事情败露,刘协只能被迫废后,伏氏尽数被诛,她的两个儿子也被毒杀。”
“二十年,曹操逼迫刘协立自己女儿曹节为皇后……”
汉献帝刘协: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身为皇帝却惶惶不可终日,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保全!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食邑三万,位在诸侯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
【曹操虽没有天子之名,却已经有了天子之实!】
吕雉瞥了刘邦一眼:“非刘姓不得称王?”
现在想起历史上被诛灭的诸吕,她依旧难以平心静气。
刘邦神色有些讪讪,不知该如何辩驳。后世这些不肖子孙,真是丢尽了老祖宗的脸!
刘彻郁闷不已:曹操差的就是一个天子名头,算了吧,朕只当汉朝已经灭亡了……
刘询:刘协居然还活着,他的寿命可比他的前几任长多了。
霍光:我算什么权臣,人家这才叫权臣呢!
刘秀:若朕当年的对手不是王莽而是曹操,也不知要用多久才能平定天下……
【次年,汉献帝又赐曹操十二旒冕冠,金根车,用天子仪仗,封曹丕为魏王太子。】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上表称臣,劝进曹操代汉自立,陈群等人也趁机向曹操劝进。曹操却说“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即便天命以魏代汉,他也不会篡位自立,而是将这个机会留给自己的儿子。】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