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可没有抗生素,破伤风、细菌感染、伤寒都是能要人命的大病!
孙权:“听闻徐州有一位医者名曰华佗,医术高超,堪称在世扁鹊,不如重金相邀,请他前来江东。”
周瑜当即赞同道:“此法大善!虽说天命有常,但吾更相信人定胜天!”
【周瑜死后,孙权带头为他服丧举哀,鲁肃接替他的职务,成为孙权的左膀右臂。赤壁之战中刚刚崛起的将星却在两年后骤然陨落了……】
孙权:“若是公瑾还在,吾等便能直取中原,打败曹操!”
那时,天下又是另一幅局面了!
汉武帝感叹道:“英年早逝,令人唏嘘。去病,你一定要听医者的话,不可自做主张,疏忽大意。”
霍去病郑重保证道:“陛下,您放心,去病会当心自己的身体的。”
他将来还要接替舅舅,作为小表弟的依靠,可不能倒下!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
天幕开始介绍这位熠熠生辉的将星,他的一生都在众人面前浮现。
【他的高祖周荣身居章帝和帝两朝尚书令,位高权重。他的伯祖父周兴是安帝时的尚书郎,与张衡一起改良历法。他的叔祖父官至司空、太尉,位列三公。他的父亲是洛阳令,叔叔也都是一方父母官。】
【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精通音律,容貌俊美,堪称世家公子的典范。】
“曲有误,周郎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惊呼道:这是我的诗!
【周瑜与孙策自幼交好,亲如兄弟,因周瑜的鼎立相助,孙家得到了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
【公元195年,袁术多次失信于孙策,孙策生出自立门户的想法,以攻打江东刘繇为借口,向袁术借兵。孙策带着借来的几千士兵东进曲阿,一路上不断有人前来投奔,周瑜也带着粮草投奔孙策,帮助孙策击败刘繇,占据江东一席之地。】
诸葛亮教导刘禅道:“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安守策略时,满口圣人之言,却不敢发动战争,致使孙策势力强大,吞并江东!
所以,我们还不到安享太平的时候,不论前路有何艰险,北伐都是必须的!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术征辟周瑜为官,周瑜见袁术狂妄自大,必不长久,只接受了一个小小的居巢长,随时寻找机会重回江东。在担任居巢长期间,周瑜与鲁肃结交,缔造了江东前后两位大都督的美名!】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掌江东,周瑜带着大军为好友奔丧,用自己的军队支持孙权的地位。】
“周瑜官居中护军,这是高级军事长官,还有监管诸多将领的权利。”
“孙策死后,周瑜就是军方的代表。”
“当时孙权名义上是将军,只有周瑜以君臣礼节拥护他。”
孙策莫名感伤:“公瑾……”小伙伴对我真是太好了!
【周瑜为孙权定下了占据江南,以观时变,割据江东,独立建国的战略方针。又力主抗曹,在赤壁打出了自己的威风,奠定了接下来数十年的天下格局!其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堪称东吴第一功臣,被后人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三国演义》里面的周瑜与历史上差距太大了。”
“小说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杜撰了很多故事,周瑜居然因为气量狭小,被诸葛亮气死了。”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既生瑜何生亮!”
“还有诸葛亮为了劝说周瑜抵抗曹操,就诓骗他说曹操要打过江东,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人家曹植的原文是: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是在借着孔雀台赞颂曹操的功绩。”
“而且铜雀台是赤壁之战后才修建的,这篇文章也穿越了。”
孙策:“又是罗贯中,此人与我东吴有仇乎!”
周瑜:“小说家都有自己的偏向,他偏向刘备,自然要费尽心力打造一个明君贤臣的形象。”
孙权:“只是不曾想到一本小说能让人忘记正史!”
罗贯中若是知道,定会觉得冤枉,毕竟他对周瑜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姿质风流,仪容秀丽。
只是在书中,为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不得不那样编排罢了。
“周瑜年纪虽轻,却心胸开阔,谦虚宽厚,善于团结身边的人。赤壁之战的时候,副都督程普倚老卖老,不服周瑜,多次在公共场合顶撞长官。周瑜却能降低身份,不计较言语得失。最终,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程普,让他发出感慨——与周瑜交往,就像喝了美酒一样,不自觉的就醉了。”
“周瑜二十一岁跟随孙策起兵,十五年间从未败绩,堪称三国罕见的常胜将军!”
“他的功业昭然世间,人品堪称完美!”
“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
孙权:“天以君授孤,君破孟德,开拓荆州,孤不敢或忘!”
步骘:“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
诸葛瑾:“便是周朝的方叔,汉朝的韩信英布,也不及将军!”
刘备:“公瑾文武韬略,气量广大,堪称万人之英!”
曹操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却也不得不承认,周瑜一死,是断了江东一臂!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赞美周瑜为“奇才”,后世对其也颇多赞誉之词,唐朝设置的武庙中,追封古代六十四名将,其中便有周瑜,宋朝的七十二名将中也有周瑜,宋徽宗时还追尊周瑜为平虏伯!】
周瑜:“后人谬赞了,瑜较古之名将,差之远矣!”
对于这些评价,周瑜面上不显,心里也不免有些愉悦。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古人的最高追求,周瑜也不例外。
只是他说完谦虚的话却见好友面色涨红,神色不渝,似乎被人踩了尾巴,周瑜立刻看向天幕评论区。
“为什么是宋徽宗?”
“我的美周郎被玷污了!”
“宋徽宗追封了很多名将,吴起、孙膑、田单、廉颇、王翦、李广,都被他追封为伯。”
“若是这些名将地下有灵,知道宋徽宗的事迹,一定恨不得撕了他!”
王翦等人心中起疑,这个皇帝到底做了什么,这么不得后世待见,被他追封居然是一件耻辱的事?
宋太祖赵匡胤更加着急上火,迄今为止,天幕多次带到宋朝,就没有哪一次给过好话,唯一一个受到天幕赞誉的王安石变法还失败了。
朕的大宋到底怎么了!
【在周瑜攻略南郡之时,孙权本人则亲率大军包围合肥。】
【合肥正处于中原大地与江东交界,曹操在这里驻扎大军,屯田养民,使其一跃成为曹操在江淮一带的战略要地,是他向南攻伐的军事基地。】
【与之相对的便是孙权在江北修建的军事据点濡须口,这是东吴的北门锁钥。曹操与孙权之间多番大战,都是围绕这两地进行的。】
【孙权得到合肥,便能向西,向北进攻徐州,与曹操争霸中原。曹操占据合肥,则可以掐住江东的咽喉,使孙权如芒在背。】
【孙权想要北伐中原,必须先拿下合肥!】
“合肥之战开始了。”
“孙权的碰壁之旅。”
“受苦之旅。”
孙权:“……”
第164章 三分天下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亲率大军进攻合肥,同时命张昭进攻九江当涂,分散曹军的注意力,结果张昭无功而返。孙权围攻合肥月余后,曹操终于从赤壁之战的失败中缓过来,派张喜率大军救援,但援军却迟迟未到。】
【孙权围攻合肥长达百日之久,当时天降连绵大雨,合肥城墙都要撑不住了。守军心急如焚,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张喜的援军却还没有到达。】
曹操恨恨道:“张喜!”
贻误战机,百死莫赎!
【扬州别驾蒋济想了个办法,他派人假扮援军入城送信,送信之人又“恰巧”被孙权擒获,于是,孙权便得到了曹军四万援军即将到达的消息,对此孙权深信不疑,直接下令退兵。】
【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合肥之战,曹操援军久久未到,合肥城防即将崩溃,孙权原本占据优势,却因错信蒋济的假情报退兵。】
“这是孙权离胜利最近的一次!”
孙权咬牙切齿道:“一时不察被人所骗,下次孤定会更加谨慎,合肥,等着孤来拿!”
少年孙权则被两位兄长教育。
孙策:“既然已经包围上百日,也不差多用几天时间探查消息的真伪,你怎么就直接退了呢?”
周瑜:“若援军真的到了,必会隐藏消息,骤然发动袭击,从后方偷袭我军。”
孙策:“凡是能轻易得到的消息就有可能是敌人希望你知道的。”
孙权:“权受教!”
曹操赞道:“子通乃扶危济世之才,人主之所依仗!”
已经成为曹操心腹谋士的蒋济则回道:“是主公知人善任,济才有机会一展长才。”
曹操自嘲道:“当年孤本想将江淮百姓迁往北地避难,反倒将他们赶跑了,先生的判断真是真知灼见啊!”
第一次合肥之战后,曹操想要打造一个稳固的前方基地,坚壁清野,将合肥附近的百姓迁往北方安居,却引起百姓恐慌,致使数十万人逃亡江东。
蒋济曾劝谏曹操,但曹操没有听。
曹操心胸宽大,对人才极为重视,将自己曾经的失误当做笑谈,更让属下幕僚心悦诚服。
蒋济情真意切道:“当年,臣远离主公,在扬州做别驾,有人诬告臣谋反,若不是主公明察秋毫,就没有臣的今天了!”
曹操哈哈大笑:“孤从不信小人饶舌,子通可是孤留给后继者的栋梁之才!”
【合肥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孙权自然不甘心失败,七年后,建安二十年,趁着曹操率军西进攻打汉中,东部防线空虚之时,孙权再次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
【当时合肥守军仅有七千,曹军主力远在汉中,无暇支援合肥,东吴占据巨大优势,孙权定是抱着十万分的自信出兵的。】
“十万对七千,优势在我!”
“不知道要怎么输(^·^)~”
少年孙权面色微红:天幕这样嘲讽的语气真是少见,我不会又输了吧!
【此时合肥的守城大将是张辽,孙权尚未将其放在眼里,但就在几日后,他会将这个名字牢牢刻在心里!】
【曹操给合肥留下了一道锦囊妙计,若是孙权进攻,便派张辽李典出击,乐进防守。】
“张辽李典有私仇,曹操担心他们互相掣肘。”
“不过这两个人都是心怀大义的人,不会因私废公的。”
【见到孙权大军压境,张辽瞬间领会了曹操的用意,曹军大部队都在汉中,合肥短时间内是等不到援军了,必须趁着孙权还没有集结军队之前抢先一步,击败孙权,打乱敌人阵势,挫败敌人锐气!】
【张辽身先士卒,带着八百精锐一路冲到孙权的帅旗下,如同一柄利刃刺穿血肉。孙权匆忙之下只能逃到山顶,不敢与张辽交战,激战中,东吴猛将陈武战死,宋谦徐盛负伤,东吴军队猝不及防之下开始溃散。】
【这场仗从日出战到日中,东吴大军一度包围张辽,张辽带着数十人突围而走,见许多曹军仍在包围圈中,张辽再次冲入吴军,救援曹军。最终,吴军披靡败走,不敢抵挡张辽的威势!】
“十万人包围八百人都让人跑了。”
“孙十万与张八百!”
曹操击掌欢呼道:“以致命之兵,击贪墯之卒,其势必胜!”
孙权强自争辩道:“孤率领的军队并没有十万这么多,这只是用来威吓敌军的数字。”
“夸大其词若是能够镇住敌人最好,若是不能,反倒让自己名声蒙羞。”
孙权:可恶!踩着孤树立你的威名!
少年孙权面红耳赤,不敢面对兄长的目光。
孙策恨铁不成钢道:“此战你败就败在被张辽的威势吓住了,若是你孤注一掷,身先士卒,指挥大军包围张辽,他仅率八百人怎么可能从你的大军中突围出去。”
孙权对自己的定位是主公,怎么能像大将一样冲锋陷阵,那多危险!
于是孙权辩解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孙策怼了回去:“那你就不该亲自出征,但凡派个大将出兵都有转圜余地。”
【此后,孙权在合肥城下僵持数十日,军中又爆发瘟疫,只能无功而返。】
蒙恬:“他们已经丧失胆气了。”
【吴军从逍遥津渡河南撤,孙权带着一千多将士殿后,行到逍遥津北,恰逢张辽追击部队,吴军顿时一片混乱,孙权也被大军包围,若不是凌统、甘宁、吕蒙等人拼死力战,孙权怕是要横死当场!】
张辽懊悔道:“原来那个紫色胡须,善于骑射的将军就是孙权,若是早知道他的长相,某定会死死盯着他,不会让他逃脱的!”
“张辽威震逍遥津!”
“一战成名!”
“张辽和周瑜一样都是唐宋供奉的古之名将!”
汉武帝都快要嫉妒的眼红了,这样的名将为何不生在本朝,一个周瑜、一个张辽,他都好想要啊!
【此战后,张辽威震江东,有了可止小儿夜啼的赫赫威名!】
“不只是江东,唐朝李瀚在自己的《蒙求》一书中写了‘张辽止啼’一词,被当时的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于是便有了日本民间俗语“辽来来(辽来々)”。直到公元1274年文永之役,忽必烈对日本用兵后,张辽的恐怖效果才被蒙古取代。”
“曹操的知人善任,张辽的英勇无畏。”
“……”
【第三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太和四年(230年),此时曹操已经去世,曹丕继承了他的基业,但曹魏孙吴之间的纠缠依旧没有结束。】
曹营众人大惊失色,纷纷看向坐在主位的曹操,曹操掐指一算,他若是在太和元年去世,便活了六十六岁,也算是长寿了。
当即淡定道:“孤不惧生死无常,只怕功业未成,还请诸位相助,建功立业只在今朝!”
曹营众人纷纷应是。
随后他们才开始谈论短短一句话中,蕴含的无穷信息。
首先是曹丕继承了曹魏基业,这固然让一部分支持曹植的臣子心有不甘,却也给了更多臣子定心丸。毕竟曹丕能力出众,又是最年长的公子,立嫡立长,有利于基业稳固。
曹丕固然欣喜,也不忘时刻注意着父亲和兄弟们的脸色。
却见曹操神色怔忪了片刻便恢复正常,他知道父亲还没有下定决心立自己为嗣。
天幕还真是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而他的兄弟们只有子健面色有些不渝,不过这般喜怒形于色的样子,完全不是自己的对手!
荀彧则在思索着太和这个年号,自从汉武帝首创年号后,历代皇帝对自己的年号都很慎重,年号便代表着正统!
问题来了,若不是发生重大变故,如何会从建安改为太和?
难道仅仅因为曹公去世吗?
他心中有了怀疑,却不敢思量那个可能……
曹操的去世对孙刘阵营都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就像是一直压在他们头顶的乌云终于消散了。
孙权大喜过望,他想:孤打不过曹操,还打不过你曹子桓!
刘备则是喜忧交杂,他与曹操仅相差六岁,年逾花甲却功业未成,难道以后还要接着跟曹操的儿子打吗!
【公元230年冬,孙权声称要取合肥,当时的合肥守将满宠上表,召集兖州、豫州的兵力,一起守卫合肥。孙权见敌军势大,立刻退兵。】
孙策死死盯着弟弟:“怎么又退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国大事怎能儿戏!
周瑜却打断了他的责问:“伯符,仲谋不会因敌军势大便直接退兵的,定会有其他谋划。”东吴的文臣武将不会让他们的主公去带兵散步的。
孙权感激的看向周瑜:公瑾兄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孙权一退,曹魏也想直接退兵,还是满宠谨慎,他认为孙权带着大军北上,晃悠一圈就回去了,怎么看都有诈,敌人定是佯装退兵麻痹我们,想要趁虚而入。曹丕接受了满宠的建议,两州军队继续留守合肥。】
【没过多久,孙权果然来攻打合肥,却被兖州、豫州、扬州三州将士联合击退,无功而返!】
孙权用冤枉的眼神看着兄长。
孙策却嗤笑道:“虽有谋划,却也不多,还不是被满宠算的死死的!”
孙权:……
一是赢了合肥之战,二是为君臣相得。
还有一点更为隐秘的喜悦,便是为下一任主公而欣喜。见微知著,善于纳谏的曹丕定是一个靠谱的主君!
从汉末到三国这么多割据势力,靠谱的主公能有几个!
曹公后继有人,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有了富贵的保障!
真是可喜可贺!
诸葛亮发现一些不同的信息,“曹魏敢将豫州兖州的兵力都放在合肥,定是这两个方向没有后顾之忧。”
刘备:“若是荆州在吾等手中,定会趁机北上,与孙权齐头并进,豫州便是第一攻击目标!”
诸葛亮艰难的说出了那个可能:“难道荆州丢了!”
刘备悚然而惊!
《隆中对》中,诸葛亮曾谋划立足荆益,分兵两路北上中原,若是失去了荆州,仅有益州一隅之地,就像是一条腿走路,实力大打折扣。
那么问题来了。
荆州是被曹操拿走了吗?
还是与孙权的联盟出现了问题?
刘备:“吾立刻给二弟传信,请他加强防守,再派一员偏将,增强云长的实力。”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此时曹丕也死了,他的儿子曹叡继位,趁着曹魏局势动荡,政权更替之际,孙权率大军在合肥阅兵,炫耀武力,却被满宠事先准备的伏兵袭击。】
曹营众人欣喜的氛围还没有散去,咧开的嘴角便僵硬在脸上。
天幕什么意思!
曹丕继位才几年?
若是从太和元年算起,到青龙元年,满打满算才六年时间!
曹丕僵在原地,他年仅四十便去世了……
他的儿子才刚刚及冠啊!
曹操对这个儿子感官比较复杂,相比于文风细腻的曹丕,他更喜欢文章恢弘大气的曹植,甚至想要培养曹植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曹丕也是他寄予厚望的儿子啊。
才六年,怎么就死了呢!
曹操立刻命医者为曹丕诊脉,诊断结果却是一切正常。
曹操突然想起曾被他下狱杀害的华佗,华佗死在曹营,致使诸多医者不愿出仕北方。
他第一次为杀一个人而感到后悔。
【孙权怒而包围合肥新城,又命全琮率五万士卒攻打六安,结果都无功而返,这便是第四次合肥之战。】
孙策:“曹叡是曹操的孙子,不要说你连他都打不过!”
孙权面色涨红,却无法反驳。
刘备:“曹魏六年时间两易其主,手下谋臣武将定会生乱!”
诸葛亮:“曹丕去世之时,年仅四十,他的儿子最多及冠,能压制住历仕三朝的老臣吗!”
曹操和曹丕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心中焦急,却没有露出任何异样。
为了子孙后代计,那些不安分的功臣宿老必须提前解决掉!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与东吴约定一起出兵,孙权率军十万,进攻合肥新城,派陆逊、诸葛瑾等领兵攻击襄阳,孙韶领兵攻击广陵,三路齐出,北伐中原!】
曹操来不及细想那些阴暗的谋划,他召集幕僚商议天幕中提到的未来形势:“东吴三路齐发,蜀汉诸葛亮北伐,四路大军压境,当如何破解?”
荀彧心乱如麻,根本无法思考这些问题。
贾诩道:“孙刘联军会齐心吗?”
这是关键,若是两方心不齐,便能拉一个打一个,围攻之势瞬间瓦解。
司马懿:“史上从没有牢不可破的联盟,孙权定会为自己的利益谋划。”
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言辞悲切道:“难道是我蜀汉的大将都走了,居然劳累先生亲自带兵北伐。”
诸葛亮是智者、谋臣,却不是武将,若不是无人可用,哪里需要他亲自带兵啊!
诸葛亮算了算,公元234年,跟随主公的这些老将都年近古稀,便是还活着也无法亲临战场了。
“主公,我大汉武将青黄不接,必须培养年轻的将领了。”
【孙权以为曹叡年少,又刚刚继位,定然无法分兵来救,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若是胜利便能挺进淮南,北上中原。但他一边兵分三路,积极备战,另一面却又存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思,想要利用蜀汉先消磨掉曹魏的力量。】
孙策道:“三国都不缺聪明人,你的这些小心思明眼人一看便知。”
周瑜:“此时当一鼓作气,先消灭掉曹魏,再谋划蜀汉!”
孙权:“……”
【驻守合肥的老将满宠想要救援合肥新城,被驳回,想要撤离合肥退守寿春,又没有得到曹叡的首肯。曹叡认为合肥完全可以自守,没必要撤退。】
【这场围绕合肥的攻守战持续了整整两个月之久,孙权始终无法突破合肥新城。又得知曹叡亲率大军救援合肥,孙权惊惧之下立刻退兵。】
“三路兵马全线撤退。”
“孙权对合肥有PTSD了。”
曹操大呼:“好!叡儿乃吾家良驹也。”
曹叡自幼相貌俊美,聪慧异常,博闻强识,过目不忘,很得曹操的喜爱,堪称东汉末年的“好圣孙”!
曹丕也为自家儿子欣喜不已!
根本不知道什么是PTSD的孙权,开始从天命上为自己找补。
【这是第五次合肥之战,也是孙权最后一次亲征。】
孙权:……这就完了?
【从公元208年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携赤壁胜利之师,一鼓作气将合肥城打的即将崩溃。后来,他面对的是明显处于劣势的七千守军。再后来,孙权面对的是三州兵马。到最后是曹叡率大军亲征,合肥城防越来越坚固,守军越来越多,孙权北上中原的梦想也越来越遥不可及!】
【此时的孙权一定很后悔不该轻易相信蒋济的诈骗信吧!】
孙权何止是后悔,他悔的肠子都青了。
天幕的盘点让他意识到自己曾经犯下的错,合肥就是自己一生功业的污点,这个污点如此显眼,以至于后人只记得孙十万的戏称,根本没有人在意自己一手打造的江东基业!
少年孙权还要受到兄长的暴击。
孙策:“果然,打不过曹操,打不过曹操的儿子,就连他的孙子也打不过……难道这是我孙吴命定的结局吗!”
周瑜:“事在人为,哪有什么天命注定!”
若是真有天命,天幕的出现一定是让我们改天换命的!
始皇为后人叹了口气,当年先祖孝公面对的便是如此局面吧。
韩赵魏三国据守倄函,将秦国困死在倄函之内,无力东出。
若不是孝公破釜沉舟,任用商君变法图强,秦国只能在西陲渐渐衰弱下去。
如今,东吴面临的局面,与当年的秦国何其相似。
但孙权的敌人却不是人心不齐的三晋,而是三代明君的曹魏。
【最后一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嘉平五年(公元253年),这次东吴的统领是诸葛恪,他是诸葛瑾之子,时任东吴太傅,率领大军二十万。合肥守将是张特,守军三千人。】
“这个时候孙权已经死了,诸葛恪是托孤大臣,掌握东吴朝政。”
“他执政初期锐意改革,深得民心,后期却骄傲自满,不听劝谏,执意出兵。”
“他虽然是托孤大臣,却有很多人不服他。”
“他需要一场胜利为自己的权势加冕。”
“但这二十万大军带给他的将是人心动荡,威权并失!”
诸葛瑾心下大惊,他立刻带着自家儿子向孙权请罪,希望至尊看在他态度诚恳的份上,饶恕家人。
诸葛亮也为兄长担忧不已,侄子行事太过莽撞,不听劝谏,必有一败。
若是因此牵连家族,怕是三族都要完了……
【在诸葛恪连续三月的猛攻下,合肥城防大溃。】
【魏国的律法规定,被围攻超过一百天没有得到援军支援的将领,投降的话不会连累家人。当时城内死伤过半,张特用自己的印信为凭投降诸葛恪,诸葛恪对此深信不疑。他却不知,张特利用这段时间,连夜拆毁房屋修补城墙。】
曹操大喜:“此智将也!”
【诸葛恪中了张特的缓兵之计,待他回过神来却已经为时已晚,吴军连续攻城已有三月,士卒疲惫不堪,再加上天气酷暑炎热,吴军中疫病横行,死伤惨重,诸葛恪的大军被张特屡屡击退,斩首数万,最后功亏一篑,第六次合肥之战再次以失败告终!】
“诸葛恪听不进不好的消息,士兵因为瘟疫死伤惨重,他却觉得是手下在撒谎,扬言要杀了他们,于是,所有人都开始瞒报。”
“手下给他提建议,他都不听,还把失败的锅甩给他人,致使吴军上下人心浮动,不少人投降魏国。”
“这次战争失败的影响极其恶劣,算是为东吴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孙权、孙策:你倒是仔细说说啊!
孙权都来不及为自己的长寿欣喜,便受到一重重暴击。
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场战役的失败根本不算什么,他不也在合肥折戟沉沙足足五次吗!但……怎么就埋下灭国的祸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