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赵云救无用的阿斗,还不如不救。”
“刘禅也没有那么没用吧……”
“要看跟谁比。”
“他不算昏庸,也不残暴,只是无能罢了。”
刘备怒目而视:“阿斗到底做了什么,能得个无能的评价!”
诸葛亮沉吟道:“怕是什么都没做吧。”
年纪尚幼的刘禅看着父亲和丞相的面色,瑟瑟缩缩的躲到了赵云等人的身后。但并不是所有的过错都能被当做年少无知,稚子无辜,刘禅被张飞提溜出来,放到了刘备的面前。
刘禅哭唧唧:三叔是坏人……
已经登基的刘禅:“相父,阿斗真的那么没用吗?”
头发花白的诸葛亮无力的叹了一口气……
【张飞受命断后,他带着二十来个士兵立于当阳桥上,横矛立马,对着对岸大声吼道: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曹营没有一个人敢上前一步,他成功为刘备的撤退争取了时间!】
“张翼德喝退百万曹军,原来对面只有五千人。”
“单枪匹马与五千精锐对峙,也是大勇之士了。”
蒙恬:“真勇士也!”
曹操擦了擦嘴角的口水,羡慕道:“刘备真是好运气!”
曹营中也有很多猛将、名将,但谁会嫌自己的人才多呢!
【此战中,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徐庶为保母亲安全,只能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孝子的典范。”
“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
“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也是虚构的,为了突出曹操的奸诈,与刘备的仁德,小说中虚构了徐庶母亲宁死不肯投降曹操的故事,而徐庶也因为母亲的死三缄其口,不肯为曹操出谋划策。”
徐庶:“受人之俸,忠人之事,怎能朝三暮四,心口不一。”
曹操:“孤有文若、仲德、公达、奉孝……何必强求一谋士!”
看得出来罗贯中对他是满满的恶意!
【刘备的军事力量虽然损失惨重,核心的文臣武将却没有缺失,刘备审时度势,放弃了前往江陵的计划,转向刘琦驻守的江夏。】
【曹操的大军已经将整个荆州收入囊中,刘备屯兵夏口又能保住几时,刘备必须寻求外援,才能抵抗曹操的大军。】
【这个外援就是称霸江东的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刘表咬牙切齿:这话定是曹阿瞒说的!这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讽,偏偏他还无法反驳。
“孙合肥!孙十万!”
孙权满脸不可置信:不会是说合肥之战吧!
第158章 群雄逐鹿
【孙策平定了江东的大小割据势力,建立了自己的基业,却不幸被刺客刺杀。他死后,留下遗言,由他的弟弟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周瑜、张昭等人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孙权。】
周瑜忧心的看向好友孙策,孙策只能再次保证,自己定会注意自身安全,再也不会行险了。
这时,孙权也来到了兄长身边,他年纪尚幼,虽已经担任县令,参与政事,但却没有跟着兄长,而是在后院陪着母亲、妹妹们一起看天幕。自天幕提到他后,孙策立刻命人请弟弟到前院,跟他们一起探讨。
孙权担忧的看着长兄,“兄长,母亲很担心你。”
孙策:“……先看天幕,稍后,我再去向母亲解释。”
孙权坐在孙策的下首,周瑜的对面,专注的看着天幕。
将来有机会继承江东的基业,施展自己的抱负,孙权自然很是兴奋。但如果这是建立在兄长去世的基础上,就很难受了。
他尚未及冠,兄长一去,孙家只剩下孤儿寡母,江东岂不是任人欺凌!
周瑜神色复杂的看了孙权一眼,人心难测,不知江东的文臣武将会不会有人抢先一步与孙权交好,寄希望于将来能够得主公青睐……
蒙恬:“果然是孙策的弟弟继承基业。”
蒙毅:“兄长的眼光果然精准。”
他们的赌约尚未分出胜负,但蒙毅因支持袁绍已经出局……
【孙权是孙坚的次子,孙坚战死的时候,他年仅十岁。他年少时便崇尚侠义,性度弘朗,仁而多断,结交贤才,渐渐与父兄齐名!】
“孙权十五岁就被举孝廉茂才,跟着兄长处理江东事务,能力很强。”
“他跟孙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周瑜满心忧虑:如果说主公是锐意进取的开拓之君,仲谋便是平衡四方的守成之君。可……这是大争之世啊!
【孙策去世那年,孙权年仅十八岁,当时江东刚刚统一,各地人心不服,局势动荡不安,庐江太守公开反叛,山越趁机作乱,他的族亲也私通曹操,企图夺权……】
孙策怒道:“庐江李术,好贼子,真是狗胆包天!”
周瑜:“山越也不安稳。”
孙策:“还有孙家那些不安分的,他们也不想想,若不是我父子创立基业,哪里有他们这些蛀虫的荣华富贵!”
【幸好有孙策留下的张昭、周瑜一力扶持,孙权重用老将,选贤任能,逐步平定诸多叛乱,稳定了江东的局势。】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张昭敢于直言劝谏,是孙策最信任的谋臣,孙策领兵在外的时候,将江东大小事宜都托付给张昭。”
“孙策将张昭视为自己的管仲。”
“就连喷子祢衡都认可张昭的才华。”
曹操想起祢衡击鼓骂曹的恶行,对喷子二字有了深刻认知!
“孙策死的时候,将江东托付给张昭,还说如果自己的弟弟不堪辅佐就自领江东。”
“三国托孤是有模板的吗?”
孙策:这话有什么不对吗,不如此如何能体现某对子布的信任!
“可是江东的兵权是在周瑜手里吧……”
“只要有周瑜在,江东就乱不了。”
周瑜:“天幕过誉了,瑜远不及子布之才。”
孙策:“公瑾、子布都是国之栋梁,公瑾更是我情同手足,是可托付未来之人啊!”
“张昭处理江东内政还不错,但他对很多军事上的判断都不及周瑜,孙权想西征黄祖的时候,张昭就踟蹰不前。”
孙策:“子布为何不同意西征?”
“还有赤壁之战,张昭决策失误,与孙权对立,被排挤出江东的政治中心。”
孙策看看向自己的弟弟,颇有些不赞同,“为人君者怎能计较一时得失,子布是大才,不可怠慢!”
最重要的是,若是主君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将来还有谁会说真话。
孙权可太冤了,“兄长何不听听张先生做了什么?”
周瑜想着,还好伯符没有召集麾下文武一起看天幕,不然得多尴尬啊……
【孙权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步鸷、陆逊、顾雍等人都被招揽,他又三次进攻江夏,击杀黄祖,为自己的父亲报仇雪恨!】
孙策:“做得好!”黄祖可是他的杀父仇人,是江东上下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周瑜:“此举当可立威!”
孙权也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将来做的还不错,也算对得起父兄的托付了。
孙策想着天幕提到的人才:“这些人才对东吴有好感,或可提前招揽,公瑾可曾听闻他们的名声。”
周瑜:“鲁子敬是东城人,吾在袁术麾下任居巢长之时便与其相交莫逆,他出身豪富,却不置家业,而是散尽家财接济流民,深得当地乡民爱戴。当年,吾与其第一次相见,便借到了三千斛粮草,其人豪爽大气,颇有才德。若吾前去邀请,他定会提前出仕。”
孙策:“原来还有这样地渊源。”
孙权:“陆逊是江东四大姓吴郡陆氏子弟,乃是陆康之孙。”他们年纪相仿,故而听说过此人的事迹。
孙策有些尴尬,当年陆家家主陆康时任庐江太守,而他奉袁术之命围困庐江整整两年,这两年间,陆家死伤过半,算下来,陆逊与他还有仇怨呢。
一时间三人不知该如何说下去,只能继续看着天幕……
【但孙权毕竟年轻,江东的文臣武将对他虽有尊重,却更多是看在他父兄的面子上。孙权本身并没有多少威望,他急需一场大胜树立自己的权威!】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征,荆州不战而降。曹操特意给孙权写信,宣战意味极其浓烈,江东群臣立刻分化为主战主降两派。】
【主战派以周瑜、鲁肃为主,主降派以张昭为首,当时周瑜在外领兵,鲁肃出使荆州,朝中大臣都支持张昭的意见:江东的实力不足以与曹操相抗衡,不如投降曹操,另求出路。但孙权本身是不想投降的——】
孙策拍案:“江东三代基业,怎能投降曹贼!”
天幕放出了电视剧中几方代表劝说孙权的画面。
【张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朝廷大义,我们的抵抗名不正言不顺。况且,江东仅有长江天险可作为屏障,而曹操得到了荆州水军,长江已经无法阻挡他的脚步了。”】
孙策:“只顾自己家人,不顾江东基业,子布私心太重!”
周瑜:“伯符慎言!此话可不能传出去,会寒了功臣之心。”
况且,张昭是忠义之士,他的建议也是为江东着想,只是他毕竟没有多少统兵的经验,畏于曹操大势,不敢抵抗,也情有可原。
孙策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张昭的内心深处依旧将汉室当做正统。
不知自己麾下的文臣武将有多少人和张昭一样!
【鲁肃:“像我们这样的文臣武将都能投降曹操,但只有将军不能。臣子投降后还能继续为曹操效忠,继续步步高升,将军可就得俯首称臣了。”】
孙策:“恨不能与鲁子敬同游,死不悔矣!”与人为臣,怎比得过自在为王!
周瑜:“鲁子敬看到天幕定会前来投奔将军。”
【周瑜:“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将军应继承父兄的事业,扫除奸佞,怎能投降曹贼!况且北方尚未完全平定,西凉的马超、韩遂不会安分守己。曹操带领的北方军队不习水性,又远道而来,必会发生疫病,曹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孙权挥剑砍断案角:“再敢说投降的,如同此案!”】
孙策:“说得好!”
孙权:“子敬与公瑾兄之言才是谋国之言!”
周瑜:“……”
孙策思维跳跃到了其他地方:“这个伶人倒是演出了几分公瑾的神韵,温文儒雅,智勇无双!”
周瑜:尴尬欲死……
而且,我可是武将!
【刘表死后,孙权曾派遣鲁肃前往祭奠,他的北上是有政治目的的,若是刘备与刘琮关系和睦,合力抵抗曹操,则与其结盟。若是他们关系不慕,则或拉拢或打压,荆州便不再是江东的心腹之患。】
【只是鲁肃的脚步没有赶上刘琮投降的速度,他还没有到襄阳,便得到了荆州投降的消息。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阐述孙刘联盟抵抗曹操的建议,刘备欣然赞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前往江东,与孙权结盟。】
天幕上出现了《三国演义》中经典的一幕——舌战群儒!
诸葛亮用激将法对孙权道:“如果将军自认为不能抵抗曹操,为何不投降呢!”
孙权反问:“刘备为什么不降?”
诸葛亮说:“我家主公有气节有德行,又是汉室宗亲,怎能投降曹操。”
孙权立刻就不干了,看不起谁呢!刘备有气节,难道我江东便没有么!
孙策:“此人大言炎炎,吾不喜此人。”怎能能有人比我还自信,不喜欢!
周瑜:“天幕称其智慧超群,千百年后,依旧被人奉若神明,定然有其独到之处。”
孙策傲娇道:“纵使再有才,也比不过公瑾,也不知公瑾在后世的名气如何?”
周瑜有种被人公开处刑之感!
第159章 群雄逐鹿
【诸葛亮为孙权分析三方局势,曹军远道而来,兵马疲敝,再加上北方士兵不习水性,他只能依靠刚刚投降的荆州兵。但荆州多年未经战乱,百姓士卒都念着刘表的恩德,并不想投降曹操,荆州兵与曹军定会产生矛盾,这是曹操的短处。】
卫青:“用降兵为主力,曹操真是大胆!”
霍去病:“降兵可用,但不可倚重。”
他的军队中就有很多匈奴投降过来的将领,但他们只负责带路,霍去病才是把控方向之人!
【就在这时,周瑜及时返回,为主战派注入了强心针,坚定了孙权的信心,联刘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与刘备合兵,在赤壁与曹操决战!】
【当是时,东吴派出三万水兵,刘备派出一万多水兵,联合起来也不过五万。曹操却有二十万大军,再加上荆州投降的水军,是孙刘联军的四倍之多!】
“曹操不是百万大军吗?”
“那是虚构的,当时全国人口才多少,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军队。”
“再者,若真是百万大军,孙刘联军仅仅五万人,怎么可能挡得住,曹军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江东淹了!”
“史书记载,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军队有十五六万,荆州降兵六七万,加起来二十多万人。”
“那也是实力悬殊了!”
始皇:“又是一个官渡之战,却不知这次哪方会胜?”
刘邦:“不论谁胜谁负,都与大汉无关了……”
【经过《三国演义》的熏陶,相信大家对赤壁之战都是如雷贯耳,赤壁之战中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场面,大家可以把自己知道的打在评论区。】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曹操冷笑:“呵呵!”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怀疑自己看错了:“锁什么!”
孙策咬牙切齿:“铜雀台!曹操!”
“诸葛亮舌战群儒。”
“曹操横槊赋诗。”
“蒋干盗书。”
“草船借箭。”
“庞统传授连环计。”
“诸葛亮借东风。”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义释曹操。”
【接下来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小说中赤壁之战!】
【开战前,曹操壮志满怀横槊赋诗,写下了《短歌行》其一,这首千古名篇是教科书上的必背篇目,想来大家都不陌生,这次直播结果后,这首诗作为课后作业,请大家鉴赏。】
曹操依旧能回想起他当时写这首诗的心态,他以雷霆之势扫平北方,壮志满怀,踌躇满志,寄希望于一战统一天下!
可惜……
刘邦:“他怎么这么多诗,若是乃公多写一些诗是不是也能流传后世……”
刘彻:“朕的文采也很好啊,为何天幕不提朕的诗赋。”
卫青:“陛下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尚且无法尽述,天幕定是没有时间说这些。”
没错,就是这样,像朕这样的皇帝,也就始皇能够比肩了!
刘彻瞬间就被他的大将军安抚了。
卫青:做陛下的宠臣好难啊!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小说中极其经典的一幕,这是孙刘联盟的开始,是赤壁之战的序幕。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出使江东,联合孙权一起对抗曹操。】
【来到江东后,他却发现江东文武分为两派,绝大多数文臣都支持张昭,想要投降曹操,避免祸端。诸葛亮要劝说孙权坚持抵抗,便要先说服张昭等人。于是,诸葛亮三寸之舌可当百万之兵,东吴诸人都被他驳倒!】
“诸葛大大嘴炮无敌!”
“应该说辩才无碍。”
诸葛亮:“……”
【但这件事在历史上只有一句话介绍: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主和派相争日盛,但诸葛亮只是个使者,他没有参与东吴的内政。】
“历史太平淡了,还是小说好看!”
罗贯中:多谢诸位厚爱,等天幕结束,老夫定连夜肝文!
【蒋干盗书的故事也来源于《三国演义》,荆州投降后,曹操任命降将蔡瑁张允训练水军,此二人都是荆州的水军大将,深谙水战之法,大大提升了曹军的水战实力。周瑜深感威胁,想要除掉二人,正巧此时,蒋干来到江东。】
【蒋干曾是周瑜的同窗,毛遂自荐前往江东游说周瑜,劝其投降曹操。当晚,蒋干趁着夜色想偷盗联军的布防图,结果有用的信息没有找到,却找到了一封蔡瑁张允投靠江东的降书。】
【他想着,没有办法劝周瑜投降,能为主公揪出一个内奸也是大功一件。却不知早已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他将这封信送到了曹操手上,曹操因此怀疑蔡瑁张允有二心,便杀了二人,自此曹操的水军实力大打折扣。】
“周瑜:我预判了你的行为。”
“历史上的蒋干仪表堂堂,才学出众,能言善辩,在江淮之地辩才第一。可惜小说中被周瑜耍的团团转,活脱脱成了一个小丑。”
蒋干:……
若没有小说的编排,他定然泯然于众人,小说给了他留名青史的机会——却是恶名!
“曹操也被降智了。”
“曹操会在大战前夕斩杀大将吗,更何况,这两个人可是荆州的代表,曹操就不怕荆州水军反叛!”
曹操怒极反笑:“呵呵!罗贯中到底给孤泼了多少脏水。”
被后人写死的蔡瑁:“我还活着呢……”
【这件事史书上有过记载,曹操听说周瑜年少有才,便秘密到扬州,派蒋干前往江东游说周瑜。蒋干见周瑜对东吴一片忠心,便没有多加劝解,识时务,知进退。但这件事发生时间并不确定,可以肯定不是在赤壁之战中,至于“盗书”之说就是存粹的小说家言了。】
“曹操只是听说了周瑜的名声,说明他们还没有交手,应该是在赤壁之战前。”
“谁会在大战的时候劝降对方主将啊!”
“曹操说不定真会这样做。”
“不要忘了《短歌行》是写什么的!”
刘邦:“还能这样!乃公若是在垓下劝项羽投降……”
吕雉:“他若是真的投降,你敢留!”
刘邦:不敢,项羽不死,他睡不安稳!反倒给自己增添了杀降的恶名!
萧何好奇道:“《短歌行》难道是用来劝降的?”
孙策:“公瑾也很受欢迎啊。”
可恶,曹贼居然敢觊觎我的公瑾!
周瑜:“主公知遇之恩,臣万死难报!”
“黑蒋干就是黑曹操!”
曹操:“孤岂会被一封真假不知的投降信愚弄!”
“历史上的蔡瑁投降曹操后,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最后封爵汉阳亭侯。”
曹操:“这才对!”孤宰相肚子能撑船,一个降将有什么可杀的!
“他们确实不是赤壁之战被杀的,但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就是了。”
蔡瑁:……
曹操:……
“就因为《三国演义》中作者的个人倾向太多,现在才有那么多人为曹操翻案。”
罗贯中:要不……对曹操不要骂的那么狠了?
可我这是小说啊,谁让你们当史书看的!
【小说中这件事还有后续,蔡瑁张允虽然被除掉了,但周瑜还是觉得心里没底,正巧隐居江东的庞统献上了铁锁连环之计,周瑜很看好这个计策,却苦于无法将此计献给曹操。就在这时,蒋干又来了……】
【蒋干自觉有罪,就想戴罪立功,再次前往江东,为了避免上次的事再次发生,周瑜没有大摆宴席,而是将蒋干安置在一个远离军营的地方。】
【蒋干在这里偶遇了名士庞统,庞统被称为“凤雏”,与诸葛亮并称于世,其才能非一般人可比。蒋干见其才学出众,便将他推荐给了曹操,曹军不善水战,庞统便为曹军献上铁锁连环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如此,北方的步兵在上面也能如履平地。】
“蒋干=大冤种!”
“蒋干二下江东,葬送了曹操百万大军!”
蒋干:吾到底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要被后人这么编排……
曹营的同僚都开始同情他了。
【当然,这件事也是假的!】
【历史上,南北气候的差异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战争还没有打响,曹军便有众多士兵感染疾病,疾病转变为瘟疫,在曹军中蔓延。】
【而曹操新训练的水军与荆州投降的水军难以磨合,士气不足,两军初次遭遇便被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只能暂时屯兵乌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始皇想起历史上南征百越的失败,不由得皱起了眉头:“疫病!”
李斯:“陛下,医家也来到了咸阳,不如召他们问询?”
始皇赞同道:“善!”
【因为北方士卒不习惯水战,曹操便命人将船首尾链接起来,人走在上面如履平地。但这样一来,便牺牲了船只的灵活性,周瑜见状立刻想到了火攻之计。】
“原来这件事与庞统没有关系啊。”
“荆州水军靠不住,最后还得靠北方的步兵,曹操也很难。”
官渡之战前的位面。
曹操:“若是奉孝在场,可有破解之法?”
郭嘉:“若有可能,当暂缓军事行动,屯兵荆州。一来适应荆州环境,训练水军;二来,只要安抚荆州吏民,巩固防区,江东不攻自破!”
这正是贾诩曾提出的意见,但曹操也有自己的难处。
曹操:“可是还有北方的马超韩遂虎视眈眈,孤耽搁不起啊!”
郭嘉蹙紧了眉头:“按理说,冬季刮西北风,若是火攻,只会烧到江东,嘉也不知周瑜会如何行事……”
没有在江南长期生活过的人,怎么可能知道南方的局部气候差异。
孙权:“冬季刮西北风,如何火攻?”
周瑜沉吟片刻,不确定道:“江南不似江北,江南山水连绵,各地气候不同,冬季也并不总是刮西北风,若是能选择一个合适的决战地点……”
【小说中周瑜忌惮诸葛亮的才能,刻意刁难,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明知道这是陷阱,却不能退缩,他说不需要十天,只要三天就能得到十万支箭,并当众立下军令状!】
周瑜苦笑道:“瑜居然成了善妒的小人!”
罗贯中是吧,记住你了!
张飞:“先生,周瑜当真这般刁难你?”
诸葛亮忙辟谣道:“这是小说家言,都是后人虚构的,周公瑾宽宏有雅量,持君子之风,怎么可能做这种事!”
张飞:“这故事有意思,也不知先生要如何才能在三天得到十万支箭?”
诸葛亮:……
【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带着二十只小船,船上绑着一圈稻草人,前往江北曹营而去。待他们行到江中,江面升起大雾,面对面都看不清人。】
【诸葛亮立刻命士兵击鼓,鼓声震动了对面的曹营,曹操本就多疑,此时更是惊疑不定,他怀疑是周瑜趁着夜色偷袭,又因为大雾无法贸然出兵,便命人往江面射箭,这些箭都被诸葛亮带的稻草人笑纳。目的达成后,诸葛亮又用攻心之计,对着曹营大喊“谢曹丞相箭!”】
“谢曹丞相箭!”
“曹操得气死吧。”
曹操:……孤现在就很气!
“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
“若是对面的船带着火箭冲向曹军呢!”
“天降大雾,根本不知道江面有多少人,曹操不敢冒险。”
“如果周瑜让诸葛亮借的不是十万支箭,而是一万只弓他又该如何?”
周瑜:“吾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又不是要与刘玄德结仇!”
“这件事就要问罗贯中大大了。”
罗贯中:……
挖坑之前总要有解决方法,总不能坑自己。
【草船借箭是小说中诸葛亮与周瑜的一次交锋,这是在为后续的诸葛亮三气周瑜做铺垫,将周瑜塑造成一个心胸狭隘,不能容人的小气之人!】
苏轼为喜欢的古人打抱不平:“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面对曹操大军毫不畏惧,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何等的风采,怎么就变成小人了!”
苏洵却若有所思道:“为父常去勾栏瓦舍,曾听到过这样的故事,只是编排的没有这般逻辑严密。”
苏轼:“不行,我要多写几篇文章,为周公瑾张目!”
苏辙:“兄长的文章要有一定底蕴的读书人才能看懂,勾栏瓦舍却是面向普通百姓的,流传面更广。”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苏轼:“……”难道我也要去写传奇话本?
【历史上,草船借箭是真实发生过的,但主人公是孙权,不是诸葛亮。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交战,孙权率领七万人抵抗曹操四十万大军,两军相持一个多月,后因为气温升高江水上涨,曹操无奈退兵。此战后,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
“原来孙权不是只有合肥之战啊。”
孙权:“胜败乃兵家常事!”
孤不就在合肥败了一次吗,至于一次次扎心吗!
【《三国演义》中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军在赤壁对战,曹军在北岸,联军在南岸,周瑜想要火攻曹营,但当时正值隆冬,天下刮的是西北风,若是用火攻,只能玩火自焚。诸葛亮却说自己可以借到东风,他命人建起一座七星坛,在其中施法,三日后,赤壁地区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诸葛亮:“噗……咳咳!”
诸葛亮已经很谨慎了,他并没有喝水,却被自己的口水呛到了!
刘备和帐下的文武群臣都好奇的看着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