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惊叹道,“军师真乃神人也,居然还会呼风唤雨!”
诸葛亮抬起衣袖遮住自己的眼睛,又羞又窘:“亮一介凡夫俗子,哪里来的呼风唤雨之能!”
我要是会仙术,一定先去许都杀了曹操……
天幕下的平行时空都被震撼了!
始皇:“此人莫不是修仙有成!”
汉武帝:“他是怎么修炼的?”
这是还没有放弃追求长生的千古一帝二人组。
李世民怀疑自己的记忆:“《三国志》中有这段吗?”
长孙无忌等人细细回忆后,信誓旦旦道:“没有!”
不过,他们也对自己的记忆产生了怀疑,命人将《三国志》《江表传》等汉末史书拿来,仔细研读。
朱元璋瞪大眼睛:“咱读书少,太子你说说,这是真的吗?”
朱标也无语:“天幕不是说了吗,这是小说家的故事,应该是假的吧。”
“欲破曹军,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小说中并没有明说诸葛亮施展法术呼风唤雨,也可能是诸葛亮擅长观察气象,看出了三天后会有东风,才装模作样的施法。”
曹营中先是恍然大悟,随后却又有了更大的谜团。
郭嘉:“做法是假,但大冬天哪里来的东南风!”
曹操面色更加阴沉:“莫非真是天不佑孤!”
诸葛亮:“这样说还有点道理,天象气候确实可以提前预测一二。但赤壁之战中亮并没有参与过多,只是使节罢了。”
孙策为自家好友抱不平:“赤壁之战分明是公瑾的功劳,居然都被此人抢了去!”
孙权也皱着眉头。
【七星坛借东风当然是无稽之谈,首先任何人都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其次,赤壁之战的最大功臣是周瑜!】
“谁说人类不能呼风唤雨的,我们现代就能改变天象。”
“哪里不下雨,就打上几炮,人工降雨!”
始皇:“人工降雨!”
汉武帝:“鬼斧神工,这不就是神仙手段吗!”
李世民:“自朕践祚以来,天下九州蝗旱灾害就没有断过,若是我们也能人工降雨,岂不是能缓解灾情!”
前段时间,因为蝗灾肆虐,他还生吃了一只蝗虫,以破除百姓对蝗灾的恐惧。
若是天幕能告诉他如何人工降雨,他愿为天幕建庙,代代祭祀!
“人工降雨的说法不准确,应该叫人工增雨才对,根据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一些必要条件,促进水滴凝结成雨。”
“现代都是用飞机火箭往云层播撒干冰、碘化银和盐等催化剂,使云层迅速凝结,增加降雨量。”
“若是万里无云,我们也没有办法无中生有。”
平行时空下的观众恍然大悟。
始皇:“墨家可知天幕之意?”
墨家:陛下太高看我等了,天幕上每个字都认识,但合起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飞机、火箭这些臣闻所未闻,但用盐作催化剂,大概是将盐撒到云层上……”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渐渐低不可闻。
李斯:“盐是何等贵重之物,居然随意抛洒。”
说白了,人工降雨带来的收益不一定比盐值钱。
李世民也感叹道:“即便当世有这样的妙法,也没有这么多盐啊!”
朱元璋:“真不知后世是什么样的世界,如此神奇!”
大明距离后世仅五百多年,他却觉得像是两个世界一样,完全无法理解天幕中露出的信息。
【呼风唤雨是假的,但赤壁之战时确实刮起了东南风,这样有悖常识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都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热空气上升后,周围的冷空气就会自动补充过来,这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墨家子弟:“原来如此!”
【我国东南部临海,西北部则是内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会形成西伯利亚高压和北太平洋低压,大气压力不同,使得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形成了西北风。】
【但这是整体的风向,而在部分地区,受到当地地形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气候。】
【赤壁在长江沿岸,西边是洞庭湖,北边是云梦泽,当时的云梦泽水源丰富,水网密布,远不是现在可比。云梦泽周围的地区受其影响,形成独立的气压系统。白天水面升温慢,陆地升温快,风从水面吹向陆地。晚上水面降温慢,与陆地相比又变成了热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水面,这就形成了东南风。】
墨家子弟用自己的话为同僚们解释:“风总是从冷的地方吹向热的地方,水面降温升温都比地面慢,所以冷热不同,风向便会不同。”
唐之前的朝廷重臣无不是涉猎颇广的学识渊博之辈,互相探讨后,便理解了天幕之言。
但宋之后,科举制占据绝对地位,朝中大臣只需要学习儒家经典,便能登堂入室,将其他学说都贬为小道。面对天幕提出的新知识,他们都抓瞎了……
沈括不得不将天幕的语言掰碎了给陛下和同僚们解释。
朱元璋朱棣却只能与自己的文臣们展开探讨,勉强理解天幕的意思。
太子朱标提议:“或许可将算术等学科加入科考,寻找精通各种学识的人才。”前次天幕讲天文之时,他便想到了此事。
朱元璋满心顾虑,想也知道这个提议会受到多少人的抨击,他只能将此事推后:“再等等……”
这也是平行时空所有统治者的想法。
过去总觉得后世的这些知识对自己影响不大,不论天上的月亮长什么样子,都不影响他们的统治。
但现在不一样了,气象居然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而这是可以提前预测的,这就给了他们莫大的震撼!
除此之外,若是能预测天气,对农业耕种意义重大,所以,必须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
第161章 群雄逐鹿
【前文还有个细节,两军第一次交战,曹操不敌联军,被迫退回北岸,屯兵乌林。说明此时,联军已经在南岸驻扎,因此,两军交战之地,是周瑜早已选定的!他虽然不知道风的成因,却自幼生长在江南地区,了解什么样的地形,会刮什么样的风!】
“周瑜早就知道赤壁地区在冬天会有东南风!”
“即便不用火攻,合适的风向也能帮助战船提高速度。”
“原来这才是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古代的统帅都是全才啊!”
郭嘉拍案而起:“原来如此!”
曹操也恍然大悟:“所以,孤早就中了周瑜的圈套,从屯兵乌林便决定了失败的结局!”
此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此子恐怖如斯!”
周瑜:……常年生活在这里,自然会有所观察,我还以为你们都知道呢。
不只是他们,平行时空所有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都惊诧莫名!
他们也会根据一些特殊的气象,谋划自己的军事行动,但都是经验的累积,从不知其中成因。
他们暗暗决定,下朝后便去太史台(司天监),找专业人士探讨。
太史令也是惊奇不已,他们从不知天象还能被这样解读,若是在天下设置更多的观测点,是不是就能顺利解读九州天象!
这个猜测让他们激动不已,恨不得立刻行动,他们觉得自己即将揭开天地的神秘面纱!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我们人尽皆知的一个歇后语,周瑜定下火攻之计,有东南风的天象相助,还需要一个能够将船靠近曹军的人。老将黄盖与周瑜定下计策,诈降曹操,为了取信曹操,黄盖倚老卖老当众与周瑜唱反调,周瑜下令杖责黄盖,将老将军打的奄奄一息,也让曹操相信了他投降的诚意。】
“老将军忠义无双。”
“江东上下齐心。”
【这件事也是假的!】
【史书记载,黄盖与周瑜定下诈降之计,他派人将自己的投降书送给曹操,曹操携大胜之势,又新得荆州,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虽有所怀疑,但还是很快便接受了黄盖的投降。】
【于是,东南风刮起来的那个晚上,黄盖带着数十艘快船,装满柴草和油料,前进到距离曹军二里之处,一起点火。风助火势,直冲向曹军大船!】
【曹军大船已经被铁索链了起来,无法自由转向,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火,无数士卒只能跳江躲避,被火烧死的,被水淹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曹军大败!】
曹操双目赤红,仿佛又见到了赤壁的那场大火:“都是孤的错!”
若是他能准备的更加充分,若是他没有急于求成,若是……
【曹操见势不可回,只能命士兵烧毁剩下的船只,带着残兵败将撤回南郡。】
【从乌林到南郡画一条直线,华容县正在这条路线的中点,正好华容县附近还有曹军储备的粮草,这就是撤退的最佳选择。】
【但乌林到华容县却没有道路可走,曹军只能先沿江向西进入华容县区域,再踏过沼泽向西北前进,这条路沼泽遍地,泥泞不堪,无法行走,外加大风肆虐,曹军处境十分艰难。】
【于是,曹操命令老弱病残用自己的身躯和稻草铺在地上做大军的道路,大军通过后,残兵死伤无数……】
“所以,关云长义释曹操也是虚构的。”
关羽:此话何意?
“小说中,曹操狼狈败退,诸葛亮派关羽在华容道埋伏,但关羽为了还曹操的恩情,放了曹操。”
关羽皱眉道:“这岂不是视军令为儿戏!”
诸葛亮:“若是有余力设置伏兵,也是主公亲自带兵吧?”
“都是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无双。”
“还有曹操的三次大笑,轻敌自负。”
“历史上,曹操虽败了,但孙刘联军也已经竭尽全力,根本没有余力在北方设置伏兵。”
“曹操确实大笑了一次,笑刘备行动迟缓,结果却引来了敌军,但此时曹军已经顺利过了华容道,敌军来晚了……”
比起真实的历史事件,观众还是对传奇故事更感兴趣,无论是现代的观众,还是平行时空的观众。
刘邦:“乃公真好奇《三国演义》写了什么,不知有没有机会看到。”
萧何:“这是后世之事,如今怎么可能看到。”
刘邦:“不如我们自己编一本,就以天幕透露的信息与真实的历史结合,定然十分精彩!”
苏洵:“勾栏瓦舍的故事还是不够完整,若有幸目睹此书,当浮一大白!”
苏轼:“此书对于战争与谋略的描述确实引人向往。”
朱元璋:“不知那罗贯中是哪朝哪代之人?”
朱标:“从未听闻此书,应是后世之人吧。”
朱棣:“此书与外面传唱的各种话本曲子极其相似,只是比那些更加完整。”
罗贯中也很激动,这本传奇是他收集整理市面上的戏曲、话本等民间传说编撰而成的,没想到居然盖过了真实的历史!
但他更想为自己正名,他在书中分明加了很多赞扬曹操的诗词与评论,天幕为何没有提及?
但为了自己的安全,这件事却不能广而告之,真是心痒难耐啊!
【其实这次战争中,真正死在孙刘联军手下的曹军并不多,更多的士兵死于落水,死于疫病,死于战后的饥饿!】
“血吸虫病,疟疾,伤寒,这些疾病都有可能。”
“血吸虫生活在多水的地方,南方的血吸虫病直到我们建国后才彻底消灭。”
“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在古代叫做瘴气、瘟疫,得过这种病后会有一定免疫力,显然北方士兵免疫力不如南方。”
“伤寒是在东汉末年流行极其广泛的传染病,当时生病的人十个有八个是伤寒。”
“在加上水土不服,天气寒冷,加重了疾病的爆发。”
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请主播讲讲如何治疗这些疾病。”
无数平行时空的观众都在刷屏这句话,终于引起了主播的注意。
【疫病确实是影响汉末格局的重要原因,下次直播我会从这方面入手,为大家讲解。】
汉末的疫病是个大课题,小希也需要查找资料。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是汉末三大战役之二,改变了天下的格局。】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诸葛瑾:“扬国威德,华夏是震。”
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战后,曹操失去了短时间内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不得不回师北方,提防关中的马超韩遂。孙权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刘备也紧跟着占据荆益,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王翦感叹道:“长江流域上一次大规模战役还是阖闾破楚。”
始皇问道:“若是大将军身处曹军,当如何取胜?”
王翦答曰:“臣用兵求稳,曹军势大,只需在荆州屯驻,安抚百姓,骚扰江东,江东不攻自败!”
汉武帝:“若是仲卿处于江东当如何应对?”
卫青:“曹军感染瘟疫,北方还有蠢蠢欲动的马超等人,他耗不起。只要严防死守,就看双方谁能耗得过谁了。”
他根本不了解南方的气候,周瑜能借天时地利为己用,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他做不到!
霍去病:“若是我必会派出一支奇兵,深入江北,直击许都,围魏救赵,迫使曹操回师。”
卫青:“此法太过冒险,中原不比草原,每一座城池都是一个堡垒,若是被重重包围,又当如何?”
霍去病自信道:“所以这支骑兵必须精锐,总有办法找到他们的防御弱点。”
王贲:“经此一败,也不知曹操还有没有机会再来一次。”他可是押了曹操赢的。
蒙恬:“江东孙氏稳了,但从南向北攻略太难了。”
李斯:“此战虽胜,刘备还是没有任何根基啊。”
扶苏:“天幕说三国鼎立,接下来便是相持阶段吧。”
【此战,得益于鲁肃与诸葛亮的精心谋划,得益于孙权刘备的抵抗决心,但最大的功臣显然是周瑜,从此天下谁人不识君!】
孙策:“哈哈哈,有天幕的宣传,不只是整个天下,历史上还有谁不知道公瑾的大名!”
周瑜:“此战后,曹军定然无法继续南下,江东无虞了!”
孙权:“天幕揭破此计,将来的赤壁之战……”
周瑜:“将来可能不会再有赤壁之战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局面!
“敢以数万兵力对抗曹军,孙刘联军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孙权跟荆州有仇,过去一直都是敌对关系,却能以大局为重,改变策略放下仇恨,联合荆州一致对敌,孙权鲁肃是有远见的。”
“最重要的还是那一场东南风,那一把大火!”
“周郎是最帅的!”
“也是曹操太过急于求成,贾诩曾建议他屯兵荆州,不战而屈人之兵,他没有听。”
“曹操也没有办法,北方还有不安定因素,他耗不起。”
“曹操本想用荆州水军对抗孙刘联军,但两军一照面,荆州军就被打败了,他只能用自己带的北方军队,为了让军队的实力能发挥出来,才将大船连了起来,结果却给了周瑜施展火攻的机会。”
曹操面露不虞:“孤没想到荆州水军不堪一击!”
“当时曹军已经大规模感染了瘟疫,三国的史书都记载了这场大疫。《三国志·武帝纪》: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先主传》:时又疾疫,北军多死。《三国志·吴主传》: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曹操是在赌,这次不像官渡之战,赌赢了就能一统天下,赌输了他也还有机会。”
“此战后,曹操若继续派兵南下,孙权刘备是挡不住曹军大势的,但不巧的是韩遂马腾生乱,让曹操暂时放弃了攻略南方。”
“好可惜,若是曹操这一战一统天下,说不定就不会有后来的两晋南北朝了……”
“从这种角度来看,孙权刘备归附曹操才是最好的吧。”
“是啊,孙权跟曹操没有任何矛盾,若是投降,曹操定会为了给其他势力做个表率,厚待他。刘备就不一定了,毕竟刘备多次降而复叛。”
“如果不是鲁肃、周瑜等人心存侥幸,刘备一意孤行,天下早就太平了。”
周瑜瞪大了眼睛,似乎看到什么不可思议之事。
刘备:“一意孤行?”
孙策:“荒唐!”
孙权:“若是轻易放弃江东基业,百年后某有何颜面面见父兄。”
“楼上说的太极端了吧,你为什么认为曹操统一天下最好,为什么不能是东吴和蜀汉!”
“因为曹操的机会是最大的,这个时间段也是他们实力相差最悬殊的时候。”
刘备也被气得不轻:“曹贼窃取汉家天下,吾身为汉室后裔,岂能屈从!”
诸葛亮:“后世之人是站在高处俯视历史长河,却不曾设身处地为我等考量。”
关羽:“人皆知忠义,明是非,岂能不战而降!”
周瑜:“难道后人不学孔孟!”
“说到底,大家都不想面对两晋南北朝,如果是秦末隋末,就不会有这样的争论了。”
曹操:“两晋南北朝到底发生了什么?”
荀彧:“难道比如今群雄争霸还要混乱吗!”
荀攸:“居然能让后人不忍提及,真是难以想象……”
【这次直播的最后,我们回到曹操的《短歌行》,再看看那个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曹孟德。】
曹操:天幕你可真会戳人心肺……
天幕放出了《短歌行》全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始皇:“又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他总能与其共情。
蒙毅:“人生短暂,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李斯:“曹操将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如此位高权重的人都在为求贤而发愁,如果有人才看到,定会被其感动。”
萧何:“对于底层人杰来说,这样的低姿态更能引起共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扶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就算我不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卫青:“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司马相如:“这个君字用得好,凡是读到此诗的君子都会认为这是写给他们的。”
东方朔:“沉吟也不错,用在这里真是太妙了!”
汉武帝:“长卿、曼倩也各作一篇辞赋,朕要用来招贤!”
司马相如、东方朔:……
他们突然与后世的学生共情了,看电影还要写观后感是什么鬼!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刘邦高声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个曹操,真是让人讨厌不起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诸葛亮:“《管子·形解》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李斯想起自己曾经的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始皇也想起来了,这是李斯第一次崭露锋芒,让他眼前一亮,他满以为自己得到了一位能臣贤才!如今看来,能臣是真,贤才却要打个问号。
孙策:“他是在劝良禽择木而栖。”
周瑜:“天下三分,有才之士不免多加衡量,他却想要将所有人才都招揽过去。”
刘备:“曹贼何其荒谬,居然敢以周公自比,周公还政成王,他怎么不照做!”
诸葛亮:“他想要天下归心,真是好大的口气!”
法正:“其篡汉之心昭然若揭,难道能凭此诗欺骗后人吗!”
“能读懂这首诗的人才是曹操要找的贤才,连考察这一关都省了呢。”
“有人说,他在赤壁之战前写这首诗是为了招揽孙刘阵营的谋臣武将,所以这也是一首招降诗。”
“还有人说,他招降的对象是刘备孙权本人。”
孙权、刘备:呵呵,欺负我们不会写诗是吗!
曹操也有点怀疑人生:“我有这样的意思吗?”
“曹操懂什么《短歌行》!”
文章写出来就不属于自己了,如何解读全看读者的心态。
【很明显这是一首招贤诗,曹操在其统治范围内打击豪强,唯才是举,给庶族寒门子弟提供了大量的上升通道,但他还是求才若渴。而诗歌所能表达的感情,是政治文件所无法达到的。诗中“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都是古代学子的代名词,他希望天下的名士都来投奔自己,他可以用盛大的宴会欢迎所有宾客。】
【用诗歌来表达政治意图是很难得的,曹操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创作于赤壁之战前,有人认为创作于赤壁之战后,还有的观点认为创作于两年后的建安十五年,因为那一年曹操颁布了招贤令,这首诗也是用来招贤的。请大家发挥自己的理解,判断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并给出理由。】
曹营众人纷纷看向自家主公:这就是送分题啊。
曹操:……
【本次直播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各位的观看,我们下次再见!】
直播结束后,其他平行时空继续处理政务,汉末三国位面却波澜陡起。
官渡之战前的时空最是混乱,曹操实力弱小,刘备还没有自己的基业,孙策也尚未站稳脚跟。
势力最强大的袁绍,与自立为帝的袁术,称霸荆州的刘表等人联合起来,想要将他们扼杀在摇篮里。
但他们所以失败便是因为各自人心不齐,自身内部都有一大堆问题,若是联合起来,谁为主,谁为次,都得好生争论一番。
袁绍还想着拉拢刘备,招揽曹操。刘表也没有太强的斗志,只有袁术吕布等人十分积极。
曹孙刘三方却有着不一般的默契,做为大浪淘沙后的胜利者,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天幕提到的文臣武将可以提前招揽起来,未来曾做过的事,可以提前实施计划。
就在这样的动荡中,七天很快过去,天幕再次开启——
【上次直播,我们讲到赤壁之战,曹操战败,赤壁一把大火烧毁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也给了孙刘两家崛起的机会!】
【建安十三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司马懿装病不成,出仕曹操,他的长子司马师出生于河内。】
【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去世,刘表病死,华佗也被曹操下狱而死。曹操召马腾入朝,杀死孔融,为南下荆州做好了准备。】
“原来他们都是同一年死的啊。”
“史上最著名医闹事件,曹老板杀了华佗,还有哪个医生敢出仕曹营。”
曹操:华佗不过是一个大夫,居然也能名传后世!
“曹老板就不该征辟司马懿,让他继续在河内装病吧。”
“这是事后诸葛亮,当时谁知道司马懿将来会做什么。”
曹操双目微眯:司马仲达做了什么?
“曹冲太可惜了,他自幼聪明仁爱,机智无双,曹操把他当做继承人培养。甚至他死后,曹操还口不择言,对曹丕曹植等人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
曹操:呜呼吾儿……
曹丕:弟弟去世,我们也很伤心的,可是父亲的话也太伤人了。
第163章 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乘胜追击,周瑜程普进军南郡,与曹仁在江陵相持一年之久,曹仁的军队死伤惨重,最终弃城而逃,孙权得到南郡。但此战中周瑜右肋被流失击中,伤势极重,只能无奈退兵。】
孙策惊呼:“公瑾!”
周瑜有些不好的预感,天幕从不会无的放矢,他怕是寿数将尽了……
【南郡是荆州北方重镇,以南郡为支点,便能北上中原,西进蜀地,东击淮南,控制荆州!周瑜为孙权提出了“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目标,眼看着江东形势一片大好,可惜天不遂人愿,厄运即将来临……】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整装待备攻伐益州,在返回驻地江陵的途中,行至巴秋,不幸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孙策眼泪都快下来了,“公瑾,你怎么走的这么早!”
他算了算,历史上的周瑜只比他多活了十年,留下偌大的江东基业又该托付给谁!
不只是孙策,看着天幕的江东众人都惊呼出声,谁都没想到周瑜居然英年早逝,原本因天幕不吝赞美而对周瑜产生的嫉妒之心都消散了。
就连身处后院的吴夫人也派人前来问候,叮嘱周瑜保重身体。
周瑜见好友比自己还要悲伤,不得不想法子转移话题,他打趣道:“你我同年出生,情同兄弟,不如我们比比这次谁能活的更久。”
孙策气道:“你还有心思说这些,先是受了重伤,随后又感染疾病,怕是伤势不曾痊愈,便再次复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