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窦武因册立皇帝的功劳加官进爵,窦家满门荣耀,权倾朝野。】
刘彻:“幼主当朝,太后秉政。”历史上朕的做法没有错,立幼子就要杀其母——但那样又会带来权臣废立皇帝。
刘秀:“这个窦氏不会又是另一个梁氏吧!”这都第几次了,他都快要麻木了……
刘庄:“后宫五千女人居然没有一个儿子!”朕都有九个儿子。
刘炟:“这个刘宏难道又是朕的玄孙!”还真是!
【窦太后任用帮助她成为皇后的陈蕃为太傅,与外戚大将军窦武一起主持朝政。但窦妙却又宠爱汉桓帝的乳母赵娆,两人日夜不离。中常侍曹节等人与赵娆交好,争相讨好窦妙,得了高官厚禄,引起窦武陈蕃的不满。】
窦武:“宦官都不应该存在,把他们全杀了天下才能安宁。”
窦妙:“自元帝开始,就有宦官秉政,宦官有好有坏,怎么能全都杀了,杀掉其中有罪的就够了。”
【窦武、陈蕃共掌朝局,任用天下名士,重新启用李膺等党人。他们多次上奏请窦太后诛杀宦官与赵娆,但窦太后犹豫不决。】
刘肇:“没想到这个外戚还不错。”
邓绥:“尚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也可能只是为了争权夺利才与朝臣合作,对抗宦官。”
“窦武算是个好外戚吧。”
“他任职期间,征召天下名士为官,还将自己得到的封赏都送给了太学生。”
“他廉洁奉公,不收贿赂,遵纪守法,将自家的粮食都施舍给灾民。”
陈蕃:“看人怎能只看其身份,大将军忠以卫国。”
李膺:“窦将军虽是外戚,却为我等党人说话,堪称当代邓鸷!”
卢植:“将军就是当代周公旦!”
【因为窦太后的犹豫,他们的密谋被宦官得知,宦官曹节假传圣旨诛杀窦武,软禁窦太后,李膺等人再次被免官。史称“九月辛亥政变”,从此,朝政大权再次回到宦官手中。】
窦武:“娘娘看到了吗,这就是纵容宦官的后果。”
关乎自身性命,窦妙瞬间惊醒,她要立刻行动,不能等曹节等人回过神来。
始皇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汉朝的宦官经历桓帝一朝,已经根深蒂固,盘踞宫廷多年,窦武陈蕃居然等闲视之,他们失败都是因为他们的轻忽愚蠢!”
这样的人居然能掌握一朝天下,汉朝岂有不亡之理!
刘彻:“太后和皇帝都在宦官的掌握之中,即便深谋远虑,思虑万全也不一定能成功,这两个人却不加防范!”
刘秀:“大将军手握兵权居然能被宦官诛杀,这大将军水分也太大了!”
刘庄:“虽然朕为你们的族灭而惋惜,但这件事真就怪不得别人。”
刘肇:“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为了消除梁氏在朝中的影响力,刘宏迎立自己的母亲董氏为太后。】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董太后。”
“好歹是梁太后立了刘宏为帝,他这样过河拆桥的行为,在古代很受诟病吧。”
“楼上是不是忘了,汉灵帝是个十足的昏君!”
“况且,这一年汉灵帝只有十四岁,当然都是宦官说了算啊。”
【就在这一年,中常侍侯览回乡扫墓,车马林立,从者如云,他的族人更是残害百姓,为祸一方。为了营建母亲的陵墓,侯览抢占民房民田无数!】
【山阳郡督邮张俭上书弹劾,侯览将其奏章扣下。张俭气愤之余直接拆了侯览的房屋和祖坟,惹怒了侯览。】
“大宦官侯览,专横跋扈,贪婪放纵,抢夺民田,掠夺妇女,肆虐百姓,残害忠良,无恶不作。”
桓帝朝的侯览刚刚因为诛灭梁冀有功被封为侯,就得了这么个评价,他惊恐交加,瘫软在地。
桓帝看了一眼,却不以为意。
宦官是朕的家奴,只要忠心于朕即可,他还要忙着供奉神仙浮图,祈求长生呢,可不能杀生!
第128章 东汉末年
【侯览指使手下人弹劾张俭等人结党,图谋不轨,刘志拿不定主意,就向曹节问计,曹节也是宦官,当然要站在宦官的视角看待问题,他借题发挥说党人危害社稷,并且以桓帝时期的旧事为例,要在全国通缉党人。】
刘邦骂骂咧咧:“身为皇帝,这么听一个宦官的话,他是你爹还是你娘!”
吕雉冷静的提醒道:“之前便有人说过,灵帝称呼宦官为父母,焉知他不是真心的……”
刘邦槽多无口,只能恨恨的咒骂一句……
【刘宏立刻下诏捉拿李膺、张俭等党人、太学生七百余人。李膺的朋友都劝他尽快逃离京城,但他一心为国尽忠,不肯躲藏,在监狱中被拷打致死。他的妻儿都被流放边关,门生故吏皆被终身禁锢,不得做官。】
李膺:没想到老了还有这么一次,老夫欠你们的吗!
但是,即便知道了自己的结局,他也没有想过逃跑,他是大汉的臣民,愿为大汉尽忠,只要自己的死亡能够唤醒沉迷享乐的皇帝与公卿,就不算白死!
只是要对不起家人与亲朋了……
可惜,他的愿望终究落空了,他的死亡如同一朵水花,没有在死气沉沉的东汉末年激起任何的波澜,只在青史上留下了一个东汉亡国的前兆。
【公元176年,曹鸾为党人鸣冤,却让刘宏大怒,一个昏庸的皇帝是不能忍受有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的,曹鸾在狱中被拷打致死。刘宏再次下诏,扩大规模,凡是党人的兄弟亲朋,门生故吏,都被免官禁锢,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党锢之祸”!】
“张俭在当时也是时代楷模一类的人物。”
“虽然当时朝政混乱,权臣擅专,但只要有陈蕃、李膺、曹鸾、张俭这样高风亮节的人存在,就能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
“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华夏民族的风骨!”
【若说之前的事是宦官主导,那之后发生的事,便能看出刘宏的能力。】
【171年,刘宏加冠亲政,立宋氏为皇后。】
【172年,渤海王刘悝被中常侍王甫诬陷谋反,下狱自杀。】
“这个刘悝还真不冤枉,他是汉桓帝的亲弟弟,封为渤海王后他意图谋反,被剥夺了封地,他就开始交好大宦官王甫,想要回自己的封地。汉桓帝临死前恢复了他的封号,但他却认为这是哥哥对自己的怜惜,与王甫无关,于是将原本答应给的钱眛下了,得罪了王甫。”
“呃……这个王爷当的,真是奇葩!”
汉朝的诸帝都要无语了,身为汉室宗亲,为了恢复王位,居然结交太监。
可见当时太监的能量。
【177年,王甫再次诬陷宋皇后行巫蛊诅咒皇帝,宋皇后被废。】
“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
“渤海王刘悝的王妃是宋皇后的姑姑,王甫害死了渤海王一家,怎么敢放过宋皇后,给自己的将来留下隐患呢!”
宋皇后:本宫本来就不得皇帝宠爱,要管着这么大的皇宫,提防每一个皇帝的宠妃,还要防着太监的陷害,本宫也太冤了!
而且,她哪里敢找王甫的麻烦,皇帝都要听他们的话,她这个皇后的分量还真不够大……
“有件比较神奇的事,宋皇后死后,汉灵帝做梦梦到了桓帝责骂他,说宋皇后无过却被废黜皇后之位,冤死宫中。还有渤海王,他已经被贬斥了,你还要杀了他,这两个人含冤而死,死后去天上告状了,上帝十分生气,你的罪责是逃不掉了。”
“然后呢?”
“然后,汉灵帝找人解梦,解梦的人也算正直,就劝汉灵帝,鬼神难欺,还是给他们伸冤,再换个好的地方埋葬吧。”
“然后呢,汉灵帝听了吗?”汉朝诸位皇帝也很好奇,汉灵帝会不会因为一个梦境幡然醒悟,看清身边的宦官的真面目呢!
“怎么可能,汉灵帝依旧我行我素,很快就死了……”
“若是其他皇帝托梦,我还能信,但桓帝自己就好色成性,换了三个皇后,他有什么资格骂别人。”
“可能是因为,他是汉灵帝名义上的父亲吧。”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这对没见过面的父子,都不想承认这是自己的(父亲)儿子!
【180年,南阳屠户之女何氏生育皇子刘辩,被立为皇后。何家从一介屠户变成了大汉最显赫的家族,我们熟悉的大将军何进就是这时进入朝堂的。】
“何进居然是屠户的儿子!”
“并不是看不起屠户,但在古代,屠户却是没有机会读书识字。”
“无法想象这个大将军是怎么当的。”
“怪不得事事无成!”
骑奴出身的卫青表示,出身低微不是问题,只要自己好学,什么都能学会。
只是,看后世之人对何进的评价,此人怕是没有什么作为了。
汉朝的皇后们则有些愤愤不平。
吕雉:“本宫的兄长可是开国功臣,本宫的皇后之位都坐的战战兢兢,后面的子孙也太不挑了。”虽然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东汉的皇后们基本上都是云台二十八将的后代,家世显赫,心气极高,对于与屠户之女并列都很不爽。
【刘宏在位的二十年间,皇权衰微,宦官擅权,这是汉朝历史上宦官统治时间最长的时期。刘宏一次册封十二位中常侍,突破祖辈的限制,史称“十常侍”。又给了宦官极大地尊荣,文臣武将都要屈居宦官之下。】
“十常侍将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真正的一手遮天。”
“刘宏甚至说出了“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的话,可见其对宦官的依赖。”
“可能只有宦官才能生出这样的昏君吧。”
“十常侍横征暴敛,祸害天下,无人敢管。”
“他们虽然是宦官,却不妨碍他们子侄、兄弟、姻亲、宾客遍及天下。”
“天下百姓在他们的压迫下苦不堪言。”
“当时的一些清醒的官吏也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在奏疏中提出,天下百姓之所以聚众为盗,愤而起义,都是因为不堪十常侍的压迫。百姓无处诉冤,只能以己身为刀,划破这黑暗的世道!”
“十常侍推动了汉朝的灭亡,是引发汉末动乱的主要原因。”
刘秀突然有些无力,他对刘庄说:“朕本来想着知道了大汉灭亡的原因,就能避免这一危机,只是没想到……”
刘庄:“只是父皇没想到,后世子孙不肖,便是除掉了所有的隐患,都比不过一个昏君来的严重。”
刘秀:“是啊,十常侍都是宦官,没有张让、王甫,还会有其他人,他们是杀不干净的,除非不要宦官!”
可是那样,又要担心有人会替皇帝生孩子了。
刘庄:“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法子……”
始皇想起了已经被分尸的赵高,他虽然不是宦官,却与宦官一个性质,都是借着皇帝的宠幸得到权势地位,因为离皇权最近,便生出不可一世的野心,想要将皇权收入囊中。
始皇不由的对身边的近侍多了一份警惕之心。
历史证明,他的儿女们都是老实的笨蛋,他身边却充斥着野心家。
与其便宜了别人,不如将自己的儿女派出去,锻炼一番。
“宦官!”宣帝刘询默念这这两个字,想着自己晚年为何要重用他们,他不由的生出了警惕之心,将此事刻在自己的案几上。
不可有丝毫懈怠之心!
第129章 东汉末年
【光和元年(178年),刘宏在董太后与中常侍的教唆下公开标价卖官,他比桓帝更有“创新精神”,如同一个精明的商人一样,将官职分为不同的等级,比如:地方官比京官的价格高一倍,县官的价格则以当地富庶情况来规定,便是官员升迁也要交一笔钱。】
【官位的标价以官吏的年俸为准,年俸两千石的官职标价两千万钱,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
“这样的人当官以后,怎么可能为百姓做事呢,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卖官的花销赚回来。”
“敲骨吸髓,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百姓只能被动的承受他们一层层的盘剥……”
始皇:“一万倍!”
这是将官职当做敛财的手段了吧。
刘彻都不知该如何吐槽了,整个天下都是你的,你却为了些钱财将万民置于水火之中!
他就算是打匈奴,修皇陵,建宫殿园林,也不曾对百姓竭泽而渔。
他只会对豪强、诸侯王下手,刘猪猪自认为是这样的!
【有的官职比较抢手,那就竞标吧,出价最高的人可以中标上任。】
【就连段颖、张温这样功勋卓著的名将也得交够了钱才能上任。】
“段颖、张奂、皇甫规并称凉州三明,多次攻破羌乱,身先士卒,守护大汉边疆,因军功封为列侯。”
“他行军以仁爱为本,亲自为士兵包扎伤口,嘘寒问暖,在边境十年未曾睡过一个好觉,与将士同甘共苦,所以,他麾下的将士都愿意跟随他出征,为其死战!”
“但是,他进入朝廷为官后,为了自己的富贵,党附宦官,大肆捕杀太学生和党人,两次官至太尉。”
“直到权宦王甫罪行揭露,段颖才被牵连下狱,饮鸩而死。”
霍去病:“原还以为这是后世的名将,没想到啊……”
卫青:“虽有军功,却品行不端,一心追求权势富贵,有此结果也算罪有应得!”
尚在凉州为将的段颖出了一身冷汗,可是,时事如此,若是不依附宦官,他这个将军还能当的下去吗!
汉武帝却看到了他们没注意到的地方:“仅仅是平定羌乱,便用了十年,这可是十年的赋税徭役。”
“这个张温也不是无名之辈,他率军讨伐韩遂马腾叛乱时,董卓、孙坚都在他的麾下。”
“后来,董卓得势后,张温不甘心屈居其下,被董卓当成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三国演义》里面的名场面。”
“后汉书评价张温,虽有功劳名誉,却是靠贿赂得来的三公之位。”
张温面红耳赤,强自争辩道,本公的权势地位都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凭什么说我是靠贿赂得的三公……
【不止是卖官鬻爵,便是官员升迁、调任都要预先交三分之一的标价,也就是说,官吏上任之前要先交相当于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
【许多官员因为交不起如此天价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逃。】
“不止如此,如果买官的人有钱,还会加价。”
“真是将奸商的本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不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
“在大汉,刘宏看上的东西就是他的,天上掉下来一个铜板,都得姓刘!(^·^)”
刘邦看的目瞪口呆:“这小子上辈子一定是个奸商吧!”
汉武帝:“他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难道北方零星的叛乱需要这么多银钱!”
桑弘羊还在计算,灵帝的收入与国库的缺口,主父偃却幽幽的补充了一句:“诸君是不是忘了,这是个昏君,他得到的钱财,怎么可能放进国库!”
始皇:“汉朝都变成这样了,居然还没有灭亡,难道汉末就没有陈胜吴广吗!”
【刘宏卖官的收入并没有进入国库,而是拿去自己享乐,他将所有银钱都拿来兴建西园。他每日挖空心思玩耍享乐,身边的宦官也一门心思的逢迎。】
【刘宏没有见过驴,一个小黄门便找了四头驴进宫,刘宏一见便爱不释手,每日驾着驴车在宫中游玩。】
“皇帝随便的一个举动,就会有人群起效仿,一时间,京城驴价暴涨!”
灵帝刘宏眼前一亮:“朕要将附近所有驴都买下来,倒手卖给百官,这可是一本万利啊。”
韩非子:“当年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箕子惊恐,觉得商朝快要完了。因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必不能用陶土做的盘盏,要搭配犀牛做成的杯子,还要吃山珍海味,住九尺高台,建宏伟宫殿,穿锦衣华服……后来,商朝果然很快便亡了!”
【驴车的风潮尚未过去,刘宏又有了新花样,他给狗穿上官服官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称呼其为“好一个狗官”!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
“经典的驴车狗官。”
汉末百官:……
曾经对着儒生的帽子撒尿的刘邦:“朕是为了打击士大夫的威望,树立皇帝的威严,你就只是为了好玩!”
【刘宏在后宫仿造街市建立各种摊贩商店,让宫女嫔妃扮做商人叫卖,又让人扮成顾客,好不热闹,刘宏在其中流连忘返,玩的不亦乐乎。】
“坊市里面的东西都是奇珍异宝,被人偷偷的拿走,刘宏根本就不知道。”
刘宏:什么,居然有人敢偷朕的钱!
吕雉斜了刘邦一眼,刘邦面色有些不渝,他虽然也一比一仿造了沛县的街道,但那是为了尽孝,让他爹住在长安不要想家,可不是为了自己玩。
刘邦显然忘记了自己在集市中赌钱斗狗的“美好时光”了。
【中平三年(186年),刘宏在西园修建了一千多间房屋,铺上苔藓,引渠水种植荷花,这种荷花只有晚上才会开放,名为“望舒荷”,意为望着月宫仙子的荷花。在这个恍如仙境的花园中,刘宏让宫女脱光了衣服,赤身裸体嬉戏游玩,刘宏还给这个花园命名为“裸游馆”。】
“186年,黄巾起义已经爆发了吧!”
“是的,不知他哪里还有心思玩这些花样。”
“后宫采女数千,一日花费数百金,这些都要百姓血汗供养。”
“后世那些昏君的作为都是跟刘宏学的吧。”
刘宏的一系列昏君行径让他前面的皇帝们目瞪口呆。
始皇瞪大了眼睛:“这样的人也能当皇帝!这样的人也能跟朕一样并列为皇帝!”
他觉得皇帝的名号被玷污了。
汉武帝:“还好这不是朕的子孙,不然,朕宁愿断子绝孙!”
景帝刘启:……“给你个机会,再说一次!”
刘秀不自觉的想到过去的事:“当年,陈胜吴广的口号是——天下百姓苦秦久矣!”
如今应该说:天下百姓苦汉久已!
刘宏满不在乎道:“天下安稳无事,朕当然可以垂拱而治,不问世事。”
张让忙奉承道:“陛下是圣明天子,自有黄天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于是刘宏再次说服了自己,心安理得的在西园游玩。
【汉末的百姓太苦了,他们忍过了梁冀的残暴不仁,忍过了五侯的嚣张跋扈,忍过了桓帝的尸位素餐,还要继续忍受灵帝的不问政事,忍受买官上位之人的一层层盘剥……】
【他们终于忍不下去了!】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十三州中就有八州百姓揭竿而起,响应张角,各地州郡瞬间失守,官吏被杀,府库被抢,东汉的丧钟被敲响,终于震碎了沉浸在美梦中的灵帝!】
“臣张角恭送大汉归西!”
“臣张角恭送大汉归西!”
“……”始皇:又是农民起义!
刘邦:天幕讲秦末的时候后世之人可没有这么兴奋,难道朕的大汉这么不受欢迎吗?
刘秀叹了口气:久病床前无孝子,数十年的混乱,朕都觉得大汉该亡了……
【张角,东汉王朝的掘墓人!】
【前后延续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在刘秀光复后,再次兴盛,成为天下百姓心目中的正统,东汉前期的统治者曾经创造出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勒石燕然、平定西域、永元之隆的盛世之景,可惜这些都早已远去。】
【经历了一个个皇帝早夭,幼子登基,太后临朝,外戚宦官轮流上位的大汉王朝已经垂垂老矣,失去了往日的积极进取,只剩下迟暮之年的昏暗阴沉……】
【两次党锢之祸,鲜卑屡次犯边,十年羌族叛乱,西域都护府废而又立,朝政混乱,皇帝昏聩,横征暴敛,天灾人祸……都在推着这个老大帝国走向灭亡。】
【张角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时事造就英雄!”
“英雄创造历史!”
【他亲眼见到了百姓的苦难,他们衣食无着,流离失所,男子疲于战事,妇女劳于转运,他们常年奔波不停,收获的粮食却被层层盘剥,一点小小的天灾人祸都能摧毁一个家庭。】
【他们沉默的忍受着暴政,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白骨。他们如同一个个癌细胞,漂浮在东汉朝廷的肌体上,消耗着他的生命力。】
“当时举国大旱,颗粒不收,赋税却丝毫没有减少,兵役徭役也依旧。”
“寒不敢衣,饥不敢食。民有斯厄,而莫之恤。”
“朝廷已经失去了民心。”
这一点刘备体会最深。
他少年时期,百姓还愿意自称汉人,等到他越众而起希望能挽救大汉的时候,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到汉朝了……
【张角信奉道教,他认为天上有神鬼在监视所有人的行为,做善事就能增加寿命,作恶事就会减少寿数,要求人们多做善事,少作恶事。】
【于是,他以身作则,行走四方,为百姓治病祈福,排忧解难。每一个灾情严重的地区都能看到张角的身影。】
“虽然知道他的目的不纯,虽然符水并不能治愈疾病,但与朝中庸庸碌碌的公卿相比,张角要高尚得多,因为他的眼中能看到普通百姓。”
“是啊,在迷惘绝望活不下去的时候,是张角告诉他们,天上有神灵在看着人间,只要做好事,就能得到福报,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张角的符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安慰剂,我们现在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疾病也会用安慰剂,有时候,人的生命力是不可想象的,一些小病完全可以用意志扛过去。”
“当然,大病还是要去医院。”
第130章 东汉末年
【在这个过程中,张角终于发现,用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现实的,温和的教义也无法让百姓过得更好,只有用暴力的手段将利益阶级打倒,重新分配土地财富,才能让百姓脱离苦海。】
【于是,他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教义,向每一个贫苦百姓宣扬,用治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勾连四方,接纳信徒,建立太平道!】
【太平道的教义是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直击社会痛点,因此深受百姓的拥护。】
评论区(金色)
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荀子:“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孔子一句话引起了诸子百家的狂欢,他们纷纷将自家的思想宣扬出来。
这一现象却让汉朝及之后的儒学家们尴尬不已,毕竟在他们的道德观中,张角的起义是不义的,是对正统的反叛,若是赞扬张角,岂不是动摇了他们的统治基础。
黄巾起义带来了汉末的动乱,被历代儒家所批判。
【张角派出自己的弟子前往各地传教,短短十年时间,太平道的势力遍布中原八州,信徒达到数十万人,信徒中不止有穷苦百姓,也有一些备受压迫的商人、工人,对现实不满的豪强地主,以及中低层的官吏,甚至是宦官中常侍。】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将天下十三州按照地区分为三十六方,大方有上万人,小方也有六七千,各方首领称为渠帅,这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组织结构。他们以推翻大汉,建立新世界为目标,聚集在张角的身边。】
“仅仅成为太平道信徒,能够拉出来打仗的便有二三十万,剩下受到太平道影响,心生向往的更是不计其数。”
“有不少豪强士绅也深受宦官的盘剥,为太平道打掩护。”
“而朝廷中央的官吏和皇帝是不会在意那些小人物的……”
古代的统治者们都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他们都不曾关注过底层的百姓,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统治下有没有如张角这样的人物!
【当太平道在全国各地蔓延,张角的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灵帝依旧在西园嬉戏游玩,不问世事。朝中公卿更不会将目光投向那些如同野草一样的普通百姓。】
【此时的大汉天下分成了两极,一边是掌握天下财富权利的公卿贵族,一边是五千万活不下去的百姓!】
【他们很快就会看到,何为“人民的力量”!】
始皇神情专注,这就是汉朝灭亡的原因吗?
也是因为农民起义,也是因为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
他将“黔首”二字写在自己面前的白纸上,也记在了自己的心里。
刘邦也深有感触道:“当年若不是陈胜吴广开了头,六国贵族哪里有勇气反抗。”
正因为陈胜吴广的攻击势如破竹,让所有人看到了大秦的疲弱,才会有后来的天下英雄群起响应。
“难道我大汉也要到这一步了吗!”
刘秀:“张角与王莽不同,王莽深受汉朝重用却谋朝篡位,他的谋划都在朝堂。而张角却起自民间,他身后是五千万百姓啊!”
张角:“兵法尚且讲究围师必阙,灵帝却将百姓逼到了死路上,既然必死无疑,何不反抗一把,临死前还能吃一口饱饭!”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张角与信众约定在甲子年甲子日,即光和七年(184年)三月五日举旗起义。口号便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汉朝气数已尽,太平道当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