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我们都是从南阳小地方来的,若不是十常侍相助,哪有今日,大哥只想着诛杀宦官,殊不知,宦官才是何家应该亲近的对象。”
宦官:“呵呵,只要钱到位,大将军又如何!”
第133章 群雄逐鹿
曹操摇头叹息道:“杀宦官这种事只要一个狱吏就能做到,何必召外军入京!”
曹操的判断是准确的,这种事,知道的人越多越容易泄密。
主簿陈琳也曾劝道:“您贵为大将军,诛杀宦官本就是名正言顺的,何必顾虑他人的看法,一旦将外将召入京城,可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可惜,何进都没有听。
【何进为了逼迫何太后诛杀宦官,还派出丁原带兵在河内作乱,焚烧孟津,火烧平阴等地的居民,以此震慑何太后,但何太后依旧没有答应。】
“呵呵!当地百姓何其无辜,要为你的愚蠢买单。”
“出主意的袁绍和执行的丁原也一样,不是蠢就是坏。”
袁绍脸都红了:“本公出身四世三公,簪缨世家,汝等安敢骂吾!”
汉末群雄都在等着天幕的暴击,没想到最先破防的居然是袁绍。
【何进犹豫不决,但宦官却极其决断,张让、段珪等人听到风声,决定先下手为强,趁着何进入宫觐见太后,直接杀了何进。】
张让的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他有一个绝佳的途径得到何进的消息。在宫中沉浮几十年的老宦官不是一个咋然富贵的外戚能比的。
张让:“当年帝后不和,太后差点被废,是我等伏地哭求,送给先帝无数财物,才让先帝放弃这个念头。如今你何进成了大将军却要杀了我等,忘恩负义的无知匹夫,你说宫中内宦贪污,呵呵!满朝公卿有几个清廉的!”
刘邦讥笑道:“何进身为国舅大将军,内有太后临朝称制,外有群臣拥护,只是诛杀几个宦官便事败身死,真是无能至极!”
吕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曹操也摇摇头道:“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何进一死,他的属下袁术等人得知消息后,带兵入宫欲将宦官尽数诛杀。】
张让:……
还等什么,跑啊!
【张让段珪等人不敌军队,便裹挟着汉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与何太后一起逃出皇宫,他们仓皇逃窜,就连皇帝的玉玺都没有带上,满朝文武也不知皇帝去了哪里。】
【还是卢植闵贡二人一路追赶,才在黄河边找到了皇帝一行。张让等宦官知道死期已到,只能投河自尽。】
刘秀皱眉沉思:“窦武是因为轻视宦官的力量,被宦官所杀,何进则是因为太过重视宦官,召外将进京,反倒引发了后续的混乱。”
难道就没有一个明智之人挽救大汉吗!
【此时,董卓奉命入京,一到洛阳,便见皇宫起火,这是发生了天大的事!他听说皇帝正要回京,便带着文武群臣在北邙山下迎接少帝。】
“宦官除掉了,但是董卓来了!”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混乱的局面要开始了……”
“董卓年轻时,也是个行侠仗义的好青年,个人武艺超群。”
“还有人给董卓洗地的!”
“董卓根本不算名将,也没有多少功绩,只不过当时时局太过糜烂,董卓已经算是出挑的了。”
“他身为大将面对黄巾军,屡战屡败。”
“朝廷征召他为少府,但董卓为了保住手中的兵权,不肯就任。”
“乱世之中,有兵就是草头王,董卓看的很清楚。”
“即便如此,他依旧被灵帝任命为并州牧,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被封并州牧,董卓依旧不肯交出兵权,也不肯前往封地,就在洛阳附近逗留,想看看京城的局势。”
“他的野心已经呼之欲出了。”
董卓:若不是老夫距离洛阳最近,何进哪里能想到召老夫入京!
【少帝刘辩这几日经历无数巨变,被吓得不轻,见到了董卓的大军后,更是吓得痛哭流涕,语无伦次。而一边的陈留王刘协却能对答如流,镇定自若,董卓便以陈留王比少帝贤能为由,决心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帝。】
刘宏自嘲道:“朕就说辩轻佻无威仪,不能为人主,最后还是立了刘协吧。”
“……”一旁的宦官都无语了。
你要不要看看这是什么情况,重点是刘协登基为帝吗,重点是董卓擅自废立皇帝,大汉名存实亡,你还在这夸耀自己的先见之明……
不论是刘协还是刘辩都只是权臣手中的傀儡罢了。
灵帝能自嘲取乐,那些满心忠君爱国的臣子却忧心不已。
皇甫嵩:“董卓,你是要做霍光、梁冀,还是王莽!”
卢植:“听闻民间有歌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岂不是正应在此事上!”
【大将军何进死后,他的手下都被董卓收复,董卓又引诱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掌握了整个洛阳的兵权。】
“三姓家奴吕布的一血!”
吕布手持宝剑,怒目而视!
“其实吕布并不是丁原的义子,只是很受丁原器重,《三国演义》里将他们的关系改为义父义子,是为了凸显吕布的忘恩负义与人尽可父。”
“好一个人尽可父……”
天幕下的了解吕布的人都发出了嗤笑声,即便丁原不是吕布的义父,也是赏识他的伯乐,吕布为了荣华富贵杀丁原就是不义的。
吕布则不这么认为:丁原说是赏识我,却只让我做一个主簿,掌管文书,整日埋首于案牍之间。想我吕奉先弓马娴熟,骁勇善战,难道做不得大将!
分明是忌惮我的能力,不敢用我罢了!
【入京后的董卓自封司空,权倾朝野。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他决定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面对董卓的大军,满朝文武除了卢植与袁绍外,无人敢反对。】
“袁绍不同意董卓的提议,董卓就怒了,威胁袁绍说:你觉得我的剑不快吗?袁绍也不甘示弱,反过来讽刺道:难道天下只有你的剑快吗?”
“居然有人能从董卓手下活命。”
“面对四世三公的袁家,董卓还是从心的。”
“袁绍说完这些话就逃出了洛阳,联合各方诸侯反董,留下他叔父袁隗做了大冤种……”
“袁隗:听我说,谢谢你……”
“袁隗也不冤枉,他不仅同意废立皇帝,还亲自帮董卓执行。”
“这就是四世三公的气节……”
袁隗看着周围同僚讥笑的目光,羞愤欲死。
汉武帝:“焉能让一个家族显赫至此!”
“董卓还自比霍光,真是辱霍光了。”
霍光怒道:“光耻于与尔等为伍!”我废海昏侯刘贺是因为他行事荒唐,你却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利。
宣帝刘询也赞同道:“董卓分明是王莽第二。”
【公元189年9月28日,陈留王刘协继位,是为汉献帝,时年九岁,这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
刘邦已经死心了:“一个九岁的孩童,能做什么。”
刘秀:“真正的亡国之君就是桓灵二帝,刘辩、刘协都只是诸侯的傀儡。”他自认为,便是自己处于刘协的位置也不一定能翻转局面。
“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出身名门,深得灵帝宠爱,但何皇后靠贿赂宦官上位,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刘协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何皇后就给王美人吃堕胎药,王美人侥幸生下刘协,又被何皇后毒杀。”
“何皇后犯下这么大的罪,王美人又是灵帝最喜欢的美人,但在宦官的力保下,何皇后居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灵帝也真够窝囊的。”
“怪不得何太后不同意杀宦官,宦官都是她的恩人啊。”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改司空为太尉,兼任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封侯。很快,又自封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其权势如日中天!】
“原来曹操不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这是权臣的常规操作,只是曹操比较出名罢了。”
曹操:谢谢,操并不想跟董卓并列!
【在幕僚的建议下,董卓亲近士人,征召名士为官,还不计前嫌,任命反对自己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为太守。】
“荀爽、蔡邕、韩馥、刘岱、孔融、张邈……都是董卓提拔的。”
“这些后来都变成了反董的诸侯。”
“他还给遭受党锢之祸的士人平反。”
“这些手段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罢了,不能因为他曾做过一些好事,就说董卓是个好人。”
【当然,任用士人不过是董卓安抚贵族的手段,很快他便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董卓为人残忍,滥用刑罚,抓着一点借口便嗜杀百官,虐待百姓。】
【他还公然派兵劫掠汉朝诸帝的皇陵,放纵士兵在洛阳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有个官吏拜见董卓的时候忘了解佩剑,就被他活活打死。”
“公然派兵截杀朝廷官吏,都是常事。”
“若是说话不注意,对他有所冒犯的,立斩不赦。”
“他还把何太后的母亲杀了,把何苗从坟墓中挖出来肢解。”
“什么仇什么怨啊!”
“董卓在宴会上虐杀叛军士兵,参加宴会的大臣都吓得拿不住筷子,只有董卓谈笑自若。”
“太史望气说有大臣会被诛杀,董卓担心应验在自己身上,就把跟自己不对付的张温活活鞭死。”
张温:我居然是这样死的!
“董卓让司隶校尉抓捕: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之人,统统处以死刑,没收全部财产,无数人稀里糊涂丢了性命。”
“第一个该抓的不就是你董卓吗!”
“我抓我自己。”
汉朝诸位皇帝顾不得其他,却对皇陵很是敏感:天幕你倒是细细说说,董卓劫掠的是谁的皇陵!
其他朝代的人则看到了更多的信息。
李世民的爱民之心被深深刺痛了,史书上短短几句话根本说不清董卓的残暴,都说兵匪一家,可是“洛阳之民也太苦了……”
扶苏也双目发红:“他只会破坏,根本没有想过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刘彻早已知道了自己茂陵的遭遇,对此事也有所预料,只能无能狂怒道:“董卓!汉贼!”
第134章 群雄逐鹿
其实他们还不必惊慌,因为董卓只是趁着何太后入葬,盗取了汉灵帝的陵寝,其他帝陵尚未来得及发掘。
【公元190年,董卓入京第二年,地方上的刺史、州牧们以董卓废立皇帝为由,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为了斩断他们的政治企图,直接毒杀了刘辩。】
刘辩涕泪连连:“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秦始皇想起了赵高杀胡亥:“董卓就是汉之赵高!”
李世民也摇头道:“人神所疾,异代同愤。”
社会之所以能平稳的运转,就是因为有各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董卓以臣杀君,乱了规矩。
【此举无疑更加激起了朝野震荡,短短时间内,响应号召,举起反董义旗的诸侯有十几家,他们以袁绍为盟主,在酸枣举兵,讨伐董卓。】
【关东联军来势汹汹,洛阳却无险可守,董卓提议迁都长安,于是满朝公卿带着汉献帝刘协前往长安未央宫。】
“如果没记错,未央宫已经在王莽乱政的时候被烧毁了吧。”
“是的,被更始军烧的。”
【董卓不想给关东联军留下任何财富,因此他派兵强制驱赶洛阳的百姓前往长安,粗暴执法导致百姓死伤无数,他又焚烧宫室、官府、民宅,劫掠财富,原本富庶繁华的都城洛阳变成一片死地!】
“他还命义子吕布挖掘汉朝皇帝和公卿大臣的陵墓,盗取陪葬珍宝。”
吕布面色有些不自然,他自然知道盗掘帝陵,罪在不赦,但这可是义父的命令,他怎能违抗。
要知道,投靠董卓不足半年,他已经从秩比两千石的骑都尉,升职成了中郎将,又进封都亭侯。
义父就是他的伯乐,他自当为义父鞍前马后,效犬马之劳。
“兰台的藏书也损失大半。”
“对这种烧毁文物书籍的行为深恶痛绝,点名董卓、项羽。”
刘秀看着自己刚刚兴建的都城洛阳,再看看天幕上两百年后被大火吞噬的洛阳,心中不由生出一阵苍茫之感。
【公元190年6月,董卓派出徐荣大败联军于荥阳,十一月,董卓率军渡过孟津,大败王匡。北上洛阳的孙坚也被徐荣击败。】
【191年,董卓的女婿牛辅在中牟大败朱儁的军队,又派兵袭击阳城县,屠杀当地百姓,当做剿匪所得。】
“杀良冒功!”
“臭味相投。”
“关东联军实力是不是太弱了,怎么次次都被董卓打败。”
“关东联军不是实力弱,而是心不齐,他们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讨伐董卓不过是扯虎皮当大旗罢了。”
“当时袁绍屯兵河内,袁术屯兵南阳,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在邺城,张邈等人屯兵酸枣,他们虽然推举袁绍为盟主,却没有统一的指挥。”
“冀州牧韩馥暗中克扣袁绍的军粮,袁绍也对冀州势在必得。”
“豫州刺史孔伷擅长高谈阔论,夸夸其谈,却根本没有领兵的能力。”
“陈留太守张邈看不惯袁绍的骄傲自大,经常直言顶撞,袁绍对张邈起了杀心。”
“袁绍与袁术也是妙合神离,尔虞我诈,袁术身为袁氏嫡子却屈居袁绍这个庶子之下,让他心中充满不甘。”
“孙坚刚起兵就以讨要赏赐为借口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又杀了南阳太守张咨。”
“关东联军惧怕董卓军队的实力,屯兵酸枣,无人敢与董卓军队交锋,只有曹操认为董卓焚毁宫室,劫掠天子,引起海内震动,这是与其决战的最好时机。他独自领兵往西,在荥阳被徐荣打败,若不是他的堂弟曹洪冒死相救,曹操就要死在这一战了。”
曹操想起往事,当时他带伤回到联军,却被诸多盟友冷嘲热讽,那时他便知道,欲成大事还要靠自己,联军是不能指望的。
“曹操提议诸侯各自防守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围困董卓,却没有人同意。”
“后来,联军内部爆发矛盾,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联军匆匆解散。”
很多人对曹操的印象都是乱世奸雄,并不知道曹操还有这样大义凛然的一面。
曹操麾下众多文臣武将却心悦诚服,他们都是被曹操的大义所吸引的。
天下诸侯多达数十,袁绍、袁术名望高,公孙瓒实力强,刘璋占据蜀地足以自保,而曹操当时却只是一个东郡太守,起点最低,潜力最大!
秦汉之人却只觉得眼花缭乱,这些诸侯各有各的问题,自己内部都矛盾重重,如何能合力攻打董卓。
始皇评价道:“袁绍没有足够的威望镇压群豪,这些联军还不如当年的六国联军呢。”
扶苏点头道:“曹操倒是一个大义之人,若他能抓住时机,说不定能够挽救汉朝。”
刘邦看似漫不经心,却对自己的基业极其在意,他当即问道:“这个曹操是不是天幕曾提过?”
萧何立刻从记忆中翻出关于曹操的片段:“正是,天幕曾言,他的祖父是宦官曹腾,被追封为皇帝。”
刘邦玩味的看着曹操,此人究竟是忠是奸!
【孙坚再次北上,打败了胡轸与吕布的联军,率军进入洛阳,董卓只能带人逃回长安,但他依旧留下女婿牛辅等人设置重重防线,防备诸侯联军攻入长安。】
“胡轸与吕布也是互相扯后腿的典范。”
“他们若是独立领军都能得胜,合兵一处却互相掣肘。”
“胡轸还没发兵就想要杀一个武将立威,麾下将领对他都心生不满。吕布则是在军中散布谣言,动摇军心,等到孙坚大军进攻的时候,他们的军队根本没有防备。”
“大名鼎鼎的华雄就是这一战被孙坚斩杀的。”
“不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吗?”
“你又被《三国演义》骗了。”
孙策:“我父亲的英雄事迹为何会被按在关羽头上!”
刘备关羽也是满头问号……
刘备当时在公孙瓒手下做别部司马,公孙瓒并没有加入讨董联军,因此刘关张根本没有出现在与董卓对抗中的战场上!
孙策碎碎念着《三国演义》的名字,似乎想把作者当成猛虎狩猎。
罗贯中可不背这个黑锅,他表示我写的是小说,谁让你们当成史书看了。
【孙坚势如破竹第一个进入洛阳,此举引起了袁术的不满,袁术担心孙坚势力太大,威胁到自己,便断了孙坚的军粮。孙坚疾驰百里,苦苦哀求,才得到粮草供应。】
“孙坚是打的最勇猛的,他似乎急于表现自己。”
“董卓都说只要杀了二袁、孙坚、刘表,天下就没有人敢反对他了。”
“孙坚在洛阳得到了传国玉玺,还修复了汉朝诸帝的陵寝。”
东汉皇帝们对孙坚的好感达到最高值,他们觉得这才是大汉忠臣,只要他将传国玉玺献给汉献帝,诛杀董卓,就能扭转局面。
大概因为洛阳附近的皇陵都是东汉皇帝的,西汉的皇帝更加冷静一些。
刘邦:“传国玉玺都丢了,长安的小朝廷还有何威望。”
刘恒:“观其行事,分明是无法无天之徒,擅杀汉臣,怎么可能是汉室希望。”
刘彻:“放弃吧,已经没有希望了。”
刘询:“朕就等着下一个天命之子平定天下,让华夏大地重新恢复和平。”
【在曹操兵败汴水,袁绍迟疑不进,酸枣联军瓦解,天下人驻足观望之时,只有孙坚坚持与董卓交战,他的英勇无畏使得藐视天下英豪的董卓如芒在背,仓皇西逃,他的英雄气概也让别的豪强心生忌惮。就在他分兵函谷,要对董卓赶尽杀绝之时,联军却故意按兵不动,坐看孙坚孤军奋战……】
“联军都在明争暗斗,只有孙坚一心杀敌,就在孙坚与董卓大军交锋的时候,袁绍却派手下偷袭孙坚的治所阳城。”
“袁绍不讲武德,身为盟主居然偷袭!”
【孙坚便是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无法以一己之力打败董卓的大军,讨董联盟就在这样心怀鬼胎中分崩离析。】
【初平三年(192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刘表,孙坚打败刘表,却中了黄祖的埋伏,被暗箭所杀,时年三十七岁。】
“相传孙坚是春秋战国孙武的后代。”
“他出身比起袁绍等人算是很低的,只是一个地方豪族,在当时叫寒门庶族,他的势力都是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他年轻的时候就敢单枪匹马追杀盗贼,担任县丞也很尽职。”
“黄巾起义的时候,孙坚跟着朱儁带兵平叛,作战勇猛,不畏生死。”
“他还曾劝张温诛杀董卓,但张温犹豫不决,没有听他的。”
“做长沙太守的时候,他一个月就清理了郡内的盗匪。”
“这是一个寒门庶族的崛起史。”
“若不是他用命换来的荣誉,哪有将来的孙吴政权。”
孙策:“若无父亲留下的威名与诸位叔伯相助,哪有如今的江东孙郎。”
孙权:“权有今日,全赖父兄遗泽!”
第135章 群雄逐鹿
【此时困守长安的董卓已经穷途末路,但他却更加疯狂,更加不可一世。他自封为太师,位在刘氏诸侯王之上。他肆意奸淫公主、宫女,将大汉皇宫当做自己的后宫。】
【他给自己的族人封官,享受公卿大臣跪拜,朝政大事都要报告太师府,甚至让献帝称其为“尚父”,自比姜尚姜子牙!】
姜尚:……别挨我!
孔子:无耻之尤!
曹操:董卓之罪,暴于四海。
公孙瓒:董卓造为乱始。
刘备: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
诸葛亮:董卓首难,荡覆京畿。
袁绍:董卓杀我袁氏满门,还想让我退兵!我必将其碎尸万段!
刘邦:这是得志后的王莽。
刘秀:王莽都知道装出一个谦恭的样子,董卓却将恶行曝于世间。
【董卓执政期间,还做了一件与堪比王莽宝货制的事,他废掉世面上的五铢钱,铸造小钱用作货币,这种小钱制作非常粗糙,缺斤短两,甚至没有文字和轮廓,百姓都不想用,最终导致市场紊乱,物价飞涨!】
“古代的金属货币是有其本身价值的,即便不当做货币也能换取货物。”
“你想用一个小钱换取别人足斤足两的五铢钱,你当天下人都是傻子吗!”
“最后还是会倒退回以物易物的阶段。”
“董卓简直就是第二个王莽。”
【外有关东联军步步紧逼,长安城里的王公大臣也有很多人不服董卓,暗中积蓄力量,预谋除掉此贼!荀攸、何顒等人设计,请董卓亲近的越骑校尉武孚为刺客,刺杀董卓,却被董卓识破。】
荀攸:董卓骄忍无亲,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
“还有曹操献七星刀刺杀董卓。”
“楼上,这也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
“历史上,曹操不肯与董卓合作,直接逃出洛阳,演义中将其他人的事迹给了曹操。”
曹操掩面一笑:“操无武孚之勇武,愧不敢当啊!”
郭嘉拿着一杯酒敬道:“武孚只是匹夫之勇,主公却是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招兵买马,首倡义军,这才是大仁大勇!”
“董卓早就给自己找好了退路,他在郿县的坞堡准备了能吃三十年的粮食和金银财宝,不过老天有眼,他至死都没有离开长安。”
【司徒王允另辟蹊径,说服董卓的义子吕布,奉诏讨贼,在北掖门外斩杀董卓。董卓一死,京城百姓士官俱是欢欣鼓舞,载歌载舞,如同过年一般。】
“四大美女之一貂蝉要出场了吧。”
“貂蝉最后跟吕布在一起了?”
吕布:貂蝉是何人?若是美女,我怎么没见到。
“貂蝉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
“历史上虽然没有貂蝉,但吕布确实曾经调戏董卓的侍女,与其有染,他担心董卓知道这件事后,不会放过他。”
吕布:原来是她,那个婢女确实有些颜色,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早已忘记那人的模样了。
“董卓被困在长安后整个人惶惶不可终日,总觉得有人要刺杀自己,便要求吕布时时刻刻守在他的身边,做个贴身侍卫。稍有不如意就呵斥吕布,甚至将手戟掷向吕布。吕布可不是屈居人下看人脸色之人,他对董卓的不满日益剧增。”
吕布:当年他本不想对董卓出手,毕竟是他的义父,也对他有知遇之恩。但,还是王允说的对,他们本就不是正经父子,董卓根本不在乎他的性命,他又何必顾念这份感情,做奸贼的爪牙。
“大丈夫当持三尺剑,立于天地间,安能郁郁久居人下!”
【董卓死后,吕布晋升为奋威将军,假节,仪同三司,晋封温侯,与王允共掌朝政。但他们两人都是居功自傲之人,谁都不肯低头。王允将吕布看做一个武夫,吕布则认为自己才是诛杀董卓最大的功臣。】
“革命尚未成功,内部就开始分裂了。”
“吕布提议将董卓积攒的钱财都发放给公卿将校,王允不答应。”
“王允还杀了蔡邕,仅仅因为蔡邕在董卓死后为他叹了一口气。”
蔡邕:“董公若是能听我的谏言,奉公执法,辅佐皇帝,定能成为一代贤相。”
王允:“董卓,国之大贼,险些倾覆汉室,如今上天有幸,诛杀奸贼,你居然为他哀痛,你一定是董卓的死党。”
“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书法家,蔡文姬之父,也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
蔡邕看着身边的女儿,神色莫名,能被天幕记下来应当是件好事,但乱世之中,什么样的女子能留下名字,他突然有些脊背发寒。
蔡文姬察觉到父亲的情绪转变,伸出小手安抚的拍了拍,“父亲,一切都还有转机,您不要忧心。”
“董卓非常看重蔡邕的才学,待他非常优厚,官职一日三迁,但蔡邕的提议却很少采纳。”
“蔡邕虽然是董卓麾下最有名的幕僚,却时常劝谏董卓,没有帮着董卓做任何不好的事,也是一个奇人。”
“蔡邕自创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是书法的一大进步。”
“蔡邕当时正在修《汉史》,但这个身份反倒让他离死更进一步。王允认为他就是下一个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不敬汉武帝,蔡邕也一定会抹黑汉献帝。”
蔡邕:“我可太冤了。”
司马迁:“王允是吧,记下来了!”
“蔡邕被冤死狱中,天下沸然!”
郑玄叹息道:“蔡伯喈一死,大汉的历史由谁来考定啊!”
刘邦冷冷道:“王允开始骄傲自满了,不听人劝,擅杀人才,还有谁会团聚在他的周围。”
【因为董卓是凉州人,董卓死后,天下风传,王允要将凉州人统统杀光,当地人心惶惶,地方势力拥兵自重,纷纷自立。】
【董卓女婿牛辅也被他的部下所杀,他的部将李催郭汜本想解散军队,归隐田园,但王允步步紧逼之下,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关键时刻贾诩献上一计,李催郭汜立刻召集旧部,包围长安,整整八日。】
“毒士贾诩上线。”
“贾诩,贾文和。”
贾诩深藏功与名,微微一笑:毒士什么的,后世人也太大惊小怪了。
“若不是王允过于严苛的命令,说不定不会有李催郭汜的反叛。”
“这两个人与董卓相差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