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刘保:“所以朕死后不到两年,就换了三个皇帝,大汉还能好吗!”
【147年,刘文等人预谋造反,立刘蒜为帝,结果事情败露,刘文等人被处决,刘蒜自杀,梁冀在处决名单中加了一个李固,李固含冤被杀。】
刘庄:“忠臣被戮,奸佞横行,大汉将亡于外戚之祸!”
刘彻:“李固其人为人虽正直,却没有相匹配的实力与手段,只会做口舌之争,身为太尉,掌天下兵权,你就不会兵谏吗!”
这个李固,让他想起了汲黯,这些文人只会抱着自己的理念据理力争,却不合时宜,于国无用!
李固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赞其为中正之臣,也有人说他虽有贤明却不能劝阻梁冀,只会逞口舌之快!
李固羞愧的满面通红,他行事只凭着胸中一股正气,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且整个朝堂都是梁冀的爪牙,他难道要结党抗衡梁冀吗!
【刘志被立为皇帝后,将梁冀之女立为皇后,公元150年,梁太后病逝,临终前还政刘志。】
刘秀紧张的咽了咽口水,刘志终于能亲政了,也不知他能不能掌控朝政,清除梁氏……
【建和元年(147年),梁冀已经拥有一万三千户的封地。150年,刘志为了报答梁冀的拥立之功,又加封了一万多户,累计三万户,远远超过了汉朝列侯的分封标准。】
要知道卫青身为大司马大将军的食邑也只有一万六千户。
【刘志还允许梁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享受与萧何一样的待遇,又将它的封地增加到与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相当,赏赐的奴仆金钱车马衣物与霍光一般无二……】
刘邦怒骂道:“这是刘氏天下,你居然感谢梁冀的拥立之功。”
刘恒:“大汉祖制,无功不得封侯!”
刘彻:“啧!这人看着就不行,糊里糊涂的。”
刘秀被气笑了:“你何不将皇位也送给梁冀!”
萧何:“别害老夫,老夫跟你可不一样!”老夫已经尽量低调了。
邓禹不屑一笑:“呵呵!”
霍光嘲讽道:“不敢不敢,光的食邑只有两万户,可比不得梁大将军。”

第125章 东汉末年4
【梁冀终于在礼法上成为皇帝之下第一人,又手握大权,但他依旧不满足,专横霸道、玩弄权术,凶残放纵,恶贯满盈,朝廷上下事无巨细都要他一言而决,就连桓帝的饮食起居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刘志想起过去那些战战兢兢的日子,他身边的每一个侍卫、每一个宦官都是梁冀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梁冀的目光中。
他只能选择依附梁冀,做出一副顺从软弱的样子,不敢生出一丝异心……
再者,若没有梁冀,他如今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蠡吾侯,哪里能享受到全天下的供奉!
【梁冀之妻名为孙寿,这也是一个与梁冀狼狈为奸之人,她妖娆妩媚,心狠手辣,就连梁冀都很怕她。】
“梁冀在孝期与人私通还生了一个孩子,孙寿就派自己的儿子将那一家人都残忍虐杀了。”
“孙寿劝梁冀剥夺了很多梁家人的官职,做一幅谦虚谨慎的样子,实际上却将孙家人的地位抬高了。”
“她肆无忌惮与人私通,梁冀居然都不敢管……”
吕雉冷笑道:“呵呵,一丘之貉!”
大汉江山也有她的一份心血,眼看着自己的心血被人糟蹋,后人也毫不怜惜,她痛心疾首!
【梁冀与孙寿大力提拔自己的亲信族人,梁孙两家人也与他们一样贪婪残忍,荒淫凶残,他们随意给治下的富户安插罪名,将他们严刑拷打,并让他们自己出钱赎自己,给钱少的直接流放或处死。】
冲帝、质帝、桓帝朝的平行时空一片死寂,天下人都在为他们即将到来的命运而悲哀。历史书上短短的一行字,是成千上万人的鲜血凝结成的。被梁冀直接间接杀害的人成千上万,谁也不知道厄运会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只有朝中的王公大臣,但他们更多的选择同流合污……
刘邦怒道:“乃公的大汉律法成为一纸空文!”
刘彻眼前一亮,随即按耐下激动的心情,即便对象是那些不法的诸侯王也不能这样做,这太无耻了!
【梁冀夫妻大兴土木,兴建豪宅,雕梁画栋,挖土筑山,面积近千里,搜罗四方珍宝,穷尽所能,夸耀富贵。若是无法想象那样的场景,请回忆杜牧的《阿房宫赋》,始皇当年没有做到的事,他们做到了!】
“梁家孙家的看门人都能搜罗到巨量的财富。”
“梁冀的园子与皇家园林一般无二,以古代的说法就是僭越礼法。”
“他除了没有正式称帝,与皇帝也没什么区别了。”
始皇对于没有修建成功的阿房宫一点都不可惜,自从看到世界地图,他便有了新的追求,失去了兴建宫殿的欲望。
但对于权臣富可敌国,园林超过皇室这点,他是真的无法理解。
“扶苏,这就是皇帝崇信儒家,摒弃律法的后果。”软弱不堪,无法掌控群臣。
扶苏最近在重新学习《商君法》和《韩非子》,有不解的地方也会与李斯商讨,带着虔诚的态度他终于看到了法家的内核。
法家不只是严刑峻法,还有帝王心术,辨别忠奸之术;驾驭群臣,平衡朝局之势!
《韩非子》中“法、术、势”兼收并蓄,堪称法家之大成,让扶苏大为受教!
扶苏:“是,父皇,儒为表,法为里,方能以德服人,依法治国!”
【梁冀还随意抓贫民百姓充做奴仆,多达数千人,称他们为“自卖人”,随意打杀。】
【百官升迁,要先到梁府送礼谢恩,再去尚书省。】
【下邳人吴树担任宛县县令的时候,没有顾及梁冀的关系,依法执政惩恶扬善,诛杀了数十个作恶多端的梁冀门客,让梁冀记恨在心。】
【梁冀可不是一个报仇十年不晚的君子,他的仇当场就要报。很快吴树被调任为荆州刺史,到梁府辞行,梁冀便在饯行宴会上下毒,直接毒死了吴树。】
“太明目张胆了吧!”
“还有谁敢赴梁家的宴会。”
刘邦:若是当年项羽有这份狠心,乃公就出不了鸿门了。
刘秀眉头拧紧:这是一个不在乎世间规矩的人,这样的人根本无法约束。
【辽东太守侯猛接到调任的命令没有及时拜见梁冀,被梁冀腰斩。崔琦劝谏他,被害身死,就连他的弟弟都在他的监视之列。】
“还有一个郎中袁著,上书劝谏桓帝不要纵容梁冀,他知道自己肯定会被梁冀记恨,就事先准备了一个草人放棺材里埋到墓地里,结果这件事还是被梁冀知道了,袁著没有逃过一死,包括他的亲朋好友都被梁冀报复。”
“他的弟弟梁不疑喜好经学,礼贤下士,因此被梁冀记恨。梁不疑没有能力反抗,只能与弟弟闭门谢客,在家中读书。”
“这就是一个存粹的坏人。”
“反社会人格。”
刘秀:与梁冀一比,王莽都变得没那么可恶了。
刘肇:窦宪好歹还有大败匈奴的功劳。
刘保:这真的是朕选的大将军!有梁冀的衬托,闫氏都显得安分守己了。
【梁冀权倾朝野的二十多年间,天下间只有三种人,拍马逢迎的小人得到了官爵禄位,直言上谏的君子被残忍杀害,剩下的就是明哲保身,归隐山林的人。】
“名士周勰多次被召拒不出仕,隐居十年,闭门不出,门外都长满了荆棘。”
周勰淡然一笑,老夫无力抗争,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己心,不趋炎附势!
同时期在朝为官之人却恨极了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的避世不出,才越发显得自己品格低下,小人行径。
【当时有一位名儒名叫马融,他的门生遍天下,不少贵人名士都出自他的门下,他为人自负,恃才傲物,对梁冀等人也多有顶撞。】
【马融精通古文经学,学识渊博,他综合各家学说,为经学注释,他认为贾逵“精而不博”,郑众“博而不精”,只有他自己“既精也博”。】
“这个马融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
“卢植、郑玄都是马融的学生。”
“对马融不熟,但卢植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郑玄是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使经学进入小一统时代。”
邓鸷审视着刚收入门下的马融,神色莫名。
他曾听闻马融的名声,便前往征辟,但马融看他只是一介武夫便没有答应。后来是因为羌人作乱,侵袭边疆,米价飞涨,民不聊生,马融饥寒交迫,为了活命才来到自己帐下。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一个极其惜命之人,为了性命可以放弃所有的傲骨和坚持。
刘备想起那位名义上的师祖,撇了撇嘴,“学问渊博之人可不一定人品出众……”
【就是这样一代名儒,只因为登门拜访梁不疑,便被梁冀陷害处刑充军,剃发流放。马融本想自杀,却没有成功。后来,在被梁冀一次次针对后,他放弃了自己的坚持,依附梁冀,为梁冀大唱颂歌,还上奏处死了李固。】
李固对自己的死讯怡然不惧,只是为马融感叹一句:“晚节不保!”
邓骘:“本将军看人极准!”
马融面色通红,这件事被全天下人知道,他再也没脸见人了:“老夫还不如当时便自杀了!”
他门下学生有上千人,将来还如何站在他们面前大言炎炎,如何慷慨陈词为他们讲学。
但他转念一想,老夫信奉可是庄子,生命才是最可贵的,若是为了他人的嗤笑,便放弃生命,那才是最不值的……
【梁冀一家九人封侯,出了三个皇后,六个贵人,两个大将军,其他官至九卿的有五十七人。三公出其门,九卿在其下,刺史郡守都是梁冀的爪牙,天下人只知道大将军梁冀不知还有皇帝!】
【他横行无忌,恶贯满盈,百官莫敢直视,刘志大权旁落,这个皇帝当的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他对梁冀的不满日益累积。】
【延熹元年(158年),发生日食,太史令陈授将此事归结为大将军的罪过,梁冀知道后,直接逮捕了陈授,严刑拷打,陈授死在狱中。】
【自己的亲信被梁冀随意杀害,这件事触动了刘志敏感的神经,桓帝终于怒了,他与中常侍单超等五人定计想要诛杀梁冀。】
刘彻嗤笑一声:“呵!眼瞎吗!梁冀祸害天下你看不到,你就能看到自己的权利被威胁,还是用了十三年才看到的。”
刘庄摇摇头,“朕还以为这天下已经姓梁了,没想到还有个皇帝……”
【159年,桓帝以梁冀阴谋反叛为名,秘密控制朝廷中枢,又派兵包围了梁府,收回了梁冀的大将军印,梁冀与其妻子孙寿当天就自杀了。】
“这么脆弱吗!”
“失去了大将军的身份,他还有什么!”
“梁冀的一切权势都来自皇权。”
“……”刘志觉得自己能除掉梁冀,极其英明神武:“梁冀奸暴,浊乱王室!”
梁商又急又气:“老夫应该直接将这个孽子掐死,省的他祸害全家。”
吕放双眼放光:“某愿为将军代劳,为天下除一大害!”
霍光:突然与梁商有了些同病相怜之感……

第126章 东汉末年
【桓帝一举扫除了梁氏的势力,将他的党羽一网打尽,仅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就有几十人,梁氏倒台后整个朝堂都空了。从梁家查抄出来的钱财多达三十亿,相当于整个天下一半的赋税。】
【桓帝终于能掌握大权,他将帮助他除掉梁冀的五个宦官封侯,食邑万户,并称五侯。桓帝将朝政尽数交到他们手里,五侯横行不法,任人唯亲,排除异己,引起群臣不满,随着他们权势日盛,进一步威胁皇权。】
刘邦嘲讽道:“刚除掉梁冀,就有了新的权臣,刘志这皇帝当的真是轻松。”
吕雉解释道:“他只在乎自己的皇位,根本不管天下百姓。若是梁冀没有危害到他的安全,他定然不会下定决心除掉梁冀。”
这让努力压制功臣的大汉开国皇帝夫妇都很不满。
【公元165年,刘志终于出手将五侯贬谪,没收封地,五侯专权时代终于结束。】
【但,刘志又扶持了新的宦官替代五侯,新上任的宦官一样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引起群臣义愤,天下沸然!】
刘庄:他算是看明白了,这个刘志心里什么都清楚,但就是不去做。他享受着皇帝的地位和权势,却不想承担皇帝的责任……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尚在南阳躬耕的诸葛亮好奇的看着天幕:这个先帝是何许人?这是亮未来选择的主公吗?
已经成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与刘备相顾无言。
刘备洒脱道:“人终有一死,备身边有孔明相助,便是死后,阿斗也有孔明尊尊教导,备定能安心。”
诸葛亮微微一笑,换了个话题:“此表不知写于何时何地。”他有所猜测,这应该是写给少主刘禅的。
刘备苦中作乐道:“快了快了,大汉又要灭亡了,很快就要讲到我等了……”
【继承汉室正统的刘备都如此痛恨的桓灵二帝,究竟做了什么事,才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刘备不是一个仁慈的近乎于虚伪的仁弱之主吗,怎么会这么勇!”
“是啊,我对刘备的印象也只有哭,各种哭……”
刘备提起他厚重的双手剑,疑惑道:“备……仁弱?”
堂前的幕僚一时无语,这样一言不合就提剑上场的主公怎会仁弱。
“楼上的,《三国演义》只是同人,想要了解真实的刘备还是要看《三国志》。”
“……”汉末三国之人无不好奇《三国演义》的内容,曹魏孙吴等人更是对“仁弱”的刘备嘲笑不已。
等到将来他们知道这本书将刘备当作正统,将诸葛亮当作灵魂人物,对曹魏孙吴多有贬低后,不知还能不能笑得出来。
《三国演义》的原作者罗贯中则是翻看着自己的手稿,满脸迷茫,“我笔下的刘备明明是爱民如子,心怀汉室,不屈不挠,善于纳谏的英主明君,怎么就被后人理解成仁弱了!”
我不理解,但我大为震撼!
【延熹九年(166年),南阳太守成瑨抓捕了依附宦官贪赃枉法的富商张汜,正好刘志下诏大赦天下,而成瑨为了打击宦官集团,不顾皇命,毅然杀了张汜及其家人两百多人。】
【同一时间,汝南太守刘质抓捕了为非作歹的小黄门赵津,不顾朝廷诏令,将其拷打致死。】
桓灵二帝所在的平行时空,不少人在为他们拍手叫好!
“阉竖实乃天下之大害。”
“两位明公做的好!”
“我等党委两位明公伸张正义!”
【这下子,宦官与朝臣结下了死仇,两方都要致对方于死地。宦官的回击迅猛而激烈,他们直接向刘志上诉,将这件朝臣与宦官的矛盾事件,更换概念变成了地方官吏公然对抗朝廷中央。刘志不容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当即抓捕了成瑨、刘质,处以死刑。】
【宦官仇恨的是整个士大夫阶级,他们有桓帝在背后撑腰,行事无所顾忌。】
【当时有个方士善于占卜,他推算出桓帝即将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令,就让他儿子去杀人,被司隶校尉李膺抓捕,不久,果然遇到大赦,但李膺不顾诏令,依旧杀了罪犯。】
【方士经常与宦官勾结,就连桓帝也相信他有法术,他们勾结起来诬告李膺与太学生交好,诽谤朝廷,败坏风气,相聚为党!】
“方士既然与宦官勾结,也有机会见到桓帝,会不会早就知道桓帝要大赦天下。”
“反正我不相信有这样的推算之术。”
“真正有本事的人也不会依附宦官吧。”
“很不理解封建王朝为什么要有大赦天下,明明是想与天下人同庆,但得到恩惠的却只有那些不法之徒!”
“罪恶得不到惩治,善良就无法褒扬,不法之徒被放出来,带给天下的只有混乱。”
平行时空的掌权者们陷入了沉思。
有的人很快反应过来:与其大赦天下,不如给百姓免除赋税,让他们得到实在的好处。
只是,“大赦天下”只需要动动嘴,其他的好处却要花钱啊!
【当时士林间流行清议之风,太学生褒贬人物,左右舆论,称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天下楷模,为了得到好的评价,很多公卿大臣甚至会亲赴太学,为自己争取舆论。与之相反的是宦官集团得了个差评,这一行为惹怒了当权的宦官集团。】
“李膺是八俊之首,有天下楷模之称!”
“他行事严明,能力出众,屡次击败入侵的鲜卑人,羌人听到他的名声就害怕,威名远播。”
“当时号称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拜见李膺,亲自为他赶车,并以此为荣。”
“这个荀氏是荀彧的荀吗?”
荀爽看着身边的小萝卜头们:没想到自己竟会因为侄儿显名于世!
“后来因为检举不法行为,得罪了宦官丢了官职。”
“他做司隶校尉时,宦官震恐。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残害孕妇,贪婪无度,畏罪潜逃,躲在张让家里,李膺直接拆了张让家的柱子,抓住了张朔。”
“当时朝纲败坏,贪官污吏横行,只有李膺能够保持自己的清正廉明,出污泥而不染。”
“可想而知,这就是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啊!”
【宦官的诬告触到了刘志的敏感神经,刘志勃然大怒,诏令全国悬赏通缉李膺等两百多“党人”,这就是开启汉末乱世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李膺愁眉不展:我们聚在一起反对的是宦官专政,希望陛下能够将收回权力,臣等一片拳拳之心,陛下怎能偏信宦官。
陈蕃:这些人可都是忧国忧民,一心为君的忠正之士,不行,老夫要继续上奏,劝谏陛下!
很快,太尉陈蕃也因为直言上谏被免官。
【后来,在城门校尉窦武、名士贾彪等人的不懈援救下,“党人”们被放回家,却得了个终身囚禁,不得入仕,且上了桓帝的黑名单,被记录在案。】
度辽校尉皇甫规:党人名单上怎么能没有我,这不显得我跟宦官一派了吗,本将要上奏陛下,自请入狱!
如皇甫规这样自请成为党人的还有很多,他们将李膺等人当做精神领袖,反抗宦官专权的旗帜,自愿为其击鼓而歌!
【桓帝通过党锢打击士大夫,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皇权,但他将国家大事交给宦官,也让宦官集团的权利急速膨胀,为东汉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刘彻:“他怎么就敢将所有权利交给宦官!”对于一个多疑的皇帝来说,权利的缺失是不可想象的。
卫青:“那些小人时常在桓帝耳边进言,说话好听,又会来事,自然就得了桓帝信任。”
主父偃:“忠言逆耳,宦官只会说顺耳的话,朝臣却总是劝谏。”
刘志却觉得自己的计划并不坏,反正宦官都是残缺之人,他们又不能登上皇位,只要不威胁到朕座下的龙椅,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就在朝廷宦官集团与士大夫明争暗斗之时,东汉的边境也不稳定。】
【北边有鲜卑袭扰,西边是羌人作乱,但东汉的军事力量一如既往的靠谱,段颍平定了羌乱,张奂扫平了鲜卑,种暠平定了西北……讨伐北虏,平定南蛮,击破扶余,稳定西域,各地的零星叛乱都被一一平定,边疆恢复了稳定。】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刘邦:乃公就当这是夸奖吧。
刘秀:外患不值一提,朝中也有忠君爱国之士,唯一的问题就是昏君!
刘秀回忆了一下桓帝之前的几任帝王,从章帝刘炟开始,每一任皇帝都是幼年继位,太后秉政,权臣当道,很多皇帝没有长大就夭折了,能够长大的皇帝灭了权臣,还来不及亲理政事,就死了。
接下来又是小皇帝上位,太后秉政,权臣当道……
唯有一个邓绥执政贤明,为天下殚精竭虑,公而忘私,比大多数皇帝都做得好,这才换来了十多年的安稳!
结论:与其寄希望于一个投胎技术高明,却不知能不能长成的皇帝,不如好好遴选一位德行出众,家族清正,有执政能力的皇后!

第127章 东汉末年
【为了应对频繁的天灾与边患,东汉国库入不敷出,桓帝只能向诸侯豪强借粮救灾,减少公卿以下大臣的俸禄,又重操祖宗旧业,卖官鬻爵,将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等官职明码标价。】
“祖宗”刘彻:好的不学……而且,朕卖的都是虚衔,你连关内侯都能售卖,怎么不将皇位卖了!
刘秀在瘸子里面拔高个,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他能看到百姓的苦难,借粮救灾,还是值得肯定的。”
刘庄却怒道:“诸侯王享受朝廷的供奉,难道不应该共度时艰!若是大汉亡了,你们的荣华富贵也会烟消云散。”
诸侯王:“不不不,能享受一天算一天,想那么长远做什么!”这是沉迷享乐,不理世事的。
“又不是只有本王存着粮食,其他人不出,本王也不出!”这是眼界不行,斤斤计较的。
“眼看着天下要大乱,这些粮食可是我的本钱,怎能浪费。”这是野心满满想要在乱世分一杯羹的。
【顺帝刘保改革的察举制也没有得到继承发扬,桓帝时的选官制度极其混乱,高门世族互相勾结,再加上宦官乱政,选官只看权势地位,而不是其才学品行。】
【当时有一首歌谣是这样说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地良将怯如鸡。】
开创察举制的刘彻失望的闭上了眼睛。
陈蕃沉沉的叹了一口气,他就是因为选举之时刚正不阿,得罪了权贵子弟,再次被诬告罢官。
在桓帝朝当官也太难了!
要不违背自己良心在桓帝朝当官更难!
【桓帝刘志还崇信佛道,他是汉朝第一个信佛的皇帝,他希望能借此求得长生,可惜当时的人就曾劝谏:陛下,佛道两教都崇尚清静无为,节制欲望,不能杀戮,而你却好色成性,毫无节制,严刑峻法,苛政嗜杀。违背了佛道两教的教义,还想要得到他们的庇佑,陛下您想的真好!】
“哈哈哈……”
“做梦去吧,梦里什么都有。”
刘志:“朕是天子!朕即天下!整个天下都是朕的,朕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
可惜天上没有神佛,若当真有神佛怕是也要降下天罚惩罚你。
桓帝一朝的臣民彻底失望了,当年桓帝奋起反抗,诛杀梁冀之时,他们还满怀期待,以为将要迎来一个清平盛世。
可是,朝政大权却被五个宦官窃取,便是后来贬黜了这五个人,还有其他后继的宦官,他们贪婪无度,擅权秉政,一边奉承谄媚皇帝,一边压迫残害百姓。
刘备:“桓帝本可以挽救这一切的,他有能力,有威权,能诛杀梁冀,却贪图享乐。将国事交付宦官,终究酿成大错。”
刘志:“朕只要能坐稳皇位就行了,至于其他事情,朕为何要管。”
皇帝光明正大的摆烂,即便有忠心正直的臣子也无力挽救了!
【永康元年(167年),刘志去世,享年三十六岁。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恢复大汉与天竺罗马的朝贡贸易,但他好色成性,三立皇后,宠信宦官,一手掀起了汉末的党锢之祸,引发朝野动荡。】
“桓帝的第一任皇后叫梁女莹,是梁太后和梁冀的妹妹,她无才无德,貌若无盐,却仗着兄姐的权势在后宫中称王称霸,奢靡浪费,无恶不作,凡是受宠或怀孕的妃子都被她害死了。”
“他的第二任皇后叫邓猛女,是邓绥的侄孙女,她的母亲改嫁给孙寿的舅舅梁纪,也算是梁冀的派系。桓帝虽然灭了梁冀,却也不妨碍他继续宠爱邓猛女。梁冀死后,邓猛女被立为皇后,她仗着皇帝的宠爱和皇后的位置,在后宫中称霸。”
“但好色的桓帝是不会为一个皇后停留的,他的后宫有五六千宫女,都是预备役贵人美人,这自然会引起邓猛女的嫉妒。在与桓帝新宠交锋中邓猛女落败,在加上她色衰爱弛,最终还是被桓帝废了,她的家人也都被牵连至死……”
邓猛女拍案而起,她要去找皇帝,问问皇帝为何要这样对她。
当年,她因陛下宠爱被梁冀记恨,梁冀派人刺杀她的母亲,陛下才会愤而决定诛杀梁冀。
这才过去几年,陛下就将她抛到脑后了!
邓绥:“朕没有这样的侄孙女!”
恃宠而骄,愚蠢无脑,哪有点母仪天下的样子!
对于刘志这样的人来说,他的心中只有皇位,梁冀威胁到了他的皇位,他才会诛杀梁冀,但邓猛女却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
寄希望于一个好色天子的爱,她终究会被伤的体无完肤……
“刘志的第三任皇后是窦妙,她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窦融的后代,父亲是窦武。她虽然成为皇后却不得刘志的宠爱,刘志当时喜欢的是身份低微的田圣,在朝臣的劝谏下才立窦妙为皇后。”
“刘志还喜欢将后宫的女人聚集起来举行不可描述的宴会,让他的亲信大臣与那些女人亲密接触,他在旁观看。”
汉朝之前的帝王都看呆了,皇帝还能这样当!
刘彻嘲讽道:“这个皇帝当得,可比朕快乐多了。”
只要不担责任,就能肆无忌惮!
【刘志没有儿子,窦太后与父亲窦武商量,立渎亭侯刘宏为帝,刘宏时年十二岁,是为汉灵帝。】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