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刘邦想起他自称赤帝子,斩白蛇起义——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直到二月十五日前后,太平道一个信徒叛变,向官府举报此事,朝廷才知道起义之事。很快,渠帅马元义被捕,车裂于咸阳,上千太平道信徒被诛杀……】
“二月的时候,各方渠帅召集信徒,并且在京城等地的官府墙上写上了甲子的口号,甚至马元义多次进入洛阳联络举起义旗的中常侍,都没有被朝廷发现。”
“可见他们尸位素餐到了什么地步。”
【张角见事情败露,决定立即起义,但太平道各方并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传递消息的渠道,因此,原本计划周密的起义变得仓促。】
【即便如此,黄巾起义依旧给大汉王朝带来了致命的一击。一时间,天下十三州,三分之二地区发生动乱。】
【起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群起响应,箪食壶浆,积极参与,他们杀贪官污吏,烧毁官府,将府库钱财分给百姓。】
【不到十天,起义军势如破竹,天下震动,京师震动!】
“不只是普通百姓,很多豪强士绅还会给黄巾军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攻破城池。”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也是第一次以宗教形式发起的农民起义。”
秦汉的统治者们都惊呆了!
始皇:“原以为陈胜吴广就是特例,赤眉绿林也是打着刘氏宗亲的旗号,但张角却完全不同。”
扶苏:“没有百姓支持的朝廷还算朝廷吗?”
刘彻:“朕要将皇陵工程暂停,无论如何不能加税了。”
匈奴是必须要打的,但赋税徭役却不能再加了!
刘秀:“要将田地尽快分到每个百姓手中,谁敢阻拦度田之策,朕立斩不赦!”
其实百姓想要的真的很少,只要有一口吃的,他们根本不在乎统治者是谁。
【汉灵帝刘宏终于从西园的迷梦中醒来,他立刻命大舅子何进为大将军,镇守京师,令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人带兵平乱。】
“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终于要出场了。”
“孙坚、曹操、刘备都是在黄巾之乱中崛起的。”
曹操想到当年的时光,也不由得露出笑容,那时他年纪尚轻,想法也很简单,他一门心思想做大汉的征西将军,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挽救大汉朝廷。
可是……想到近在咫尺的汉帝刘协,他沉沉的叹了一口气。
大汉……终究已经是过去式了!
刘备也想起了那段时光,那时他与两位兄弟结识,带着满腔热血报效朝廷,却一次次被现实打脸……
【皇甫嵩趁机提议解除党锢,以免党人与黄巾军里应外合,汉灵帝应允,第二次党锢之祸后被禁锢的党人终于能够获得解放。】
“皇甫嵩一生勤恳谨慎,据说他曾上奏五百多件事,每次上奏后都要销毁手稿,不给任何人留下把柄。”
“他不结党,不阿附,不养门客,独善其身,刚直不阿,一心忧国忧民。”
【皇甫嵩与卢植各率本部兵马,前往颍川平叛,却被黄巾统帅波才打败,只能退守长社。朝廷军被困城中,城外是数倍于己的黄巾军,朝廷军皆惊恐不已,皇甫嵩却并没有着急。】
【他发现了波才的营地旁边就是荒草地,恰逢当天狂风不止,皇甫嵩便命人趁夜用火攻波才营帐,黄巾军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面对这样的局面根本无法应对。正好此时,曹操带兵来援,三路兵马乘胜追击,打败了颍川的黄巾军。】
【北边攻打冀州的卢植也是连战皆捷,迫使张角退守广宗县,据城死守。卢植包围广宗,建设营垒壕沟,准备攻城器械,马上就要攻下广宗城。】
【就在这时,刘宏派小黄门左丰前来检查工作,卢植为人正直,不肯向左丰行贿,被左丰记恨,左丰便向刘宏诬告说:广宗很容易攻破,卢植却按兵不动,分明是养寇自重,没有将陛下放在眼里。】
【刘宏大怒,将卢植免官,押送回京,判为无期徒刑。】
【刘宏又派董卓接替卢植的职位,但董卓也战败了。】
“黄巾之乱后,皇甫嵩将功劳都推给卢植,卢植才得以官复原职。”
“董卓掌权后,想要废立皇帝,只有卢植站出来怒斥董卓,后来卢植辞官回乡,被董卓派人追杀,好不容易才逃回涿县,此后再未出仕。”
“他还是唐太宗认定的配享孔庙的二十二人之一。”
“文武全才!”
“可见,汉末并不是没有名臣名将,只是这些人都要看宦官的脸色罢了。”
“既是名臣,必不可能依附宦官,自然也就没有了出头之日。”
“这就是一个悖论。”
【八月,皇甫嵩平定兖州黄巾军后,被派到冀州,围剿广宗的张角。】
【就在此时,张角病死,其弟张梁接替兄长的职位继续守城。皇甫嵩见张梁带兵经验不足,便示敌以弱,张梁果然被皇甫嵩迷惑,放松了警惕。皇甫嵩趁夜攻城,黄巾军仓促迎战,最终战败,张梁战死。皇甫嵩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
“张角的病逝对黄巾军的打击是巨大的,这表明了张角这个大贤良师的身份有水分,黄巾军心中的信仰破灭了。”
“张角能为其他人施符水救命,却救不了自己的性命。”
“他死的时间太不凑巧了。”

第131章 东汉末年
【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皇甫嵩攻破曲阳,杀死张角的弟弟张宝,并将十万黄巾俘虏做成京观。自此,黄巾主力俱被消灭,黄巾起义以失败告终!】
“都已经被俘虏了,为什么还要杀了他们,十万人能做多少事啊。”
“不理解那些杀俘虏的人。”
“皇甫嵩一方面杀了黄巾俘虏,另一方面又为冀州百姓争取到免除一年的赋税,真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件事。”
“那些被杀的黄巾军也都是冀州人,说不定他们的家人亲朋就享受到了免税的福利。”
“这是为了震慑吧,震慑其他尚未被平定的黄巾军。”
“一手大棒,一手萝卜,皇甫嵩把人心拿捏的妙到毫巅!”
平行时空的将领都不明白,为何后世之人如此在意俘虏被杀之事,在他们看来,这种事太正常了。
不以雷霆手段如何能震慑敌人!
可是这些手段往往会让对方困兽犹斗,誓死不降。
“皇甫嵩讨伐黄巾军的途中,发现中常侍赵忠的家宅超过了规制,便上奏弹劾,大宦官张让向他索要贿赂,他也没有给。因此被张让赵忠联合起陷害,刘宏听信谗言,贬斥了皇甫嵩。”
“后来刘宏封董卓为并州牧,要求他将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不肯从命,皇甫嵩直接将此事捅到刘宏面前,与董卓结下仇怨。”
“董卓掌权后,文武群臣皆伏低做小,他小人得志,得意洋洋的问皇甫嵩:没想到吧,老子如今在你之上了,你怕不怕啊?皇甫嵩则回答道:若是你贤德明理,辅佐朝廷,大汉复兴有望,有什么可害怕的;若是你滥用私刑,以权谋私,只想自己享受,不肯担负责任,那么全天下人都会怕你!”
“若不是皇甫嵩的儿子与董卓交好,他也得落得张温一个下场。”
刘邦:“难得有一位忠君爱国的将军,居然因为宦官的诬陷而被贬斥。”
刘秀:“这样看来,段颖的所作所为也算情有可原。”
【张角秘密准备了十多年的起义,仅短短九个月时间便被镇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黄巾军面对的敌人十分强大,不只是朝廷军还有各地豪强的武装,最终寡不敌众。】
“很多豪强本来是偏向黄巾军的,他们也想在乱世中分一杯羹,但黄巾军大肆劫掠,杀戮豪强,破坏了他们之间的信任,最终豪强倒向了朝廷。”
“他们本就是一群投机分子,谁的赢面大就倒向谁。”
【再者,起义之前便被叛徒出卖,原本计划在洛阳的起义也中途夭折,让朝廷没有了后顾之忧。】
【最重要的还是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黄巾军缺乏有战略头脑的领袖人物,起义计划也不完备,起义后,各部依旧分散行动,各自为政,最终被官军各个击破。】
“他们没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只说要推翻东汉统治,却并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结构。”
“张角、张梁、张宝等人都只会坚守城池,与朝廷拼消耗,可是他们怎么可能拼得过朝廷。”
“这种时候就需要请出教员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黄巾军拥有各地百姓的拥护,只要他们跳出城池,在乡野间游荡,朝廷军根本找不到他们。”
“这种情况与抗战的时候还挺像的,他们就应该用运动战,灵活机动的调动敌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黄巾军没有自己的后勤和基地,都是打到哪里算哪里,不利于长期发展。”
“黄巾军的组织不够严密,张角的命令也无法传递给所有渠帅,因此黄巾军没有统一指挥,没有统一目标。有的渠帅坚守城池,有的却只是劫掠一番。友方有难,周围的黄巾军并不会相救,也给了朝廷军队各个击破的机会。”
东汉末年,尚且在积蓄力量的张角将天幕的每句话都记在心里,这些后世之人可比自己高明多了。
不只是张角,平行时空很多将领都在记录,后世之人言辞简练,提出的观点却振聋发聩,让他们受益匪浅。
【与之相对的,朝廷军的将领却都是当时的名将,如皇甫嵩、曹操、卢植等人,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超越时代,往往能够以弱胜强,击败黄巾军。】
“突然发现,汉末崛起的诸侯,都是在黄巾起义中出头的。”
“与这样的一群人为敌,张角也算与有荣焉了。”
【黄巾军在官府豪强的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了,没有完成推翻东汉王朝的使命,但他造成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相较于秦末的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赤眉、绿林,黄巾军不再是打着某个统治者的旗号行事,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黄天当立!”
“他要消灭的是东汉政权,而不仅仅是换个皇帝。”
“黄巾军誓死不降,勇于牺牲,团结了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这都是后来的诸侯割据做不到的。”
“尽管黄巾起义失败了,但在持续二十多年的斗争中,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汉室威仪荡然无存,而灵帝却依旧沉迷享乐,留恋于西园的繁华盛景,不问世事。】
【184年年底,刘宏为表天下太平,改元中平。但黄巾军却并没有完全平息,遗留下的力量在各地组织叛乱,诛杀官吏,劫掠府库,中央朝廷的命令几乎出不了京畿。其中以黑山张燕为最,号称从者百万!】
【就在黄巾军搅扰的天下不宁的时候,凉州的北宫伯玉、韩遂等人趁机起兵反叛,皇甫嵩、张温等人前往平叛,结果凉州叛军势力反倒越发壮大。】
【187年,凉州沦陷,幽州叛乱,地方豪强自立,朝廷暗潮涌动。刘宏终于从西园的享乐中走了出来,他在洛阳举行了阅兵仪式,自封无上将军。但这样的惺惺作态并不能挽救濒临崩溃的东汉王朝。】
【188年,黄巾余部再次发动大规模起义,他们攻城略地,此起彼伏,让朝廷非常头疼,为了镇压各地的黄巾军,刘宏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州牧拥有一州之地的财权、政权、军权,俨然一方诸侯。】
汉武帝:“朕设置刺史本是为了监督地方官吏与诸侯王,刺史拥有极高的权限,却没有地方实权,俸禄也极低,如此互相监督,才能让地方官吏不敢违抗朝廷。”
自汉武帝改监察御史为刺史后,刺史就成为中央朝廷控制地方的手段,为澄清吏治,管控地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时的刺史不受丞相约束,直接对御史大夫负责,是独立于行政官吏之外的一套体系。
西汉成帝时期,刺史就被改成了州牧,俸禄增加到两千石,职权进一步扩大,成为封疆大吏。
哀帝时期再次恢复刺史制度,俸禄降为六百石。
王莽为了应付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军,将权利下放,改刺史为州牧,改天下十三州为九州,州牧成为地方上的军政长官,实际掌控一地军政大权。
光武帝刘秀时再次改为刺史,只保留监察权利,但俸禄和职权较西汉有所增加。
【刘宏将军政大权下放到地方,给东汉王朝续了一口气的同时,却也让有野心的地方官员拥兵自重,自立门户,不听中央调遣,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为后来的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
始皇:“东汉的州牧与东周的诸侯有何区别?”
扶苏:“只差世袭罔替了。”
始皇:“分封真是个愚蠢的制度,只会给天下带来混乱。”
东汉皇帝也要变成周天子了……
【公元189年,刘宏驾崩,年仅三十三岁。他的长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
刘宏:“朕……死了!”
“朕才三十多岁,怎么会死呢……”
“为什么是刘辩继位,朕要立刘协为太子,谁敢反对!”
张让:“陛下,怕是大将军的意思。”
刘宏面色变得颓然,何进这个大将军虽是他封的,却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控。他的身边聚集了无数反对宦官掌权的朝臣,有何进的支持,刘辩上位也是顺理成章的。
张让等宦官却惊恐莫名!
有刘宏这个皇帝在,他们才是十常侍,若是刘宏死了,下一个皇帝必会更相信大将军何进,到时候,还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吗!
天幕之下,所有人都在寻找出路,有人打算扶持刘协,有人投靠何进,有人向何太后表忠心,更多的人疯狂的敛财,打算逃出京城……
而这些事,沉迷于西园玩乐的刘宏是不知道的。
“要说刘宏一辈子一件好事都没做,也是不对的,他在位期间设置鸿都门学,这个学校不是研究儒家经典的,而是探讨辞赋、书法这些学科。”
“这些都是刘宏喜欢的学科,他还特别重用鸿都门学出身的学生,因此,这些学生也被主修儒家的太学生们鄙视。”
“鸿都门学算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打破了汉朝独尊儒术的学术氛围,为后来的文学艺术做出了贡献。”
“而且还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对知识的垄断,是当时平民唯一的上升渠道,从这点来看鸿都门学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可惜,因为黄巾起义和东汉灭亡,鸿都门学很快便没落了。”
“刘宏一辈子也就做了这一件好事吧。”
“是啊,这可是连董卓都愤恨责骂的汉灵帝啊。”
“刘宏其实并不笨,只是被左右蒙蔽,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才成了亡国之君。”
“后面不是还有刘辩、刘协吗?”
“你能指望一个几岁的孩童挽救天下吗!亡国的罪过当然要归咎于桓灵二帝!”
始皇感慨道:“朕见多了春秋战国昏聩的诸侯王,但他们造成的混乱远不及后世的皇帝。”桓灵二帝与胡亥不同,他们接手的是一个已经稳固运行三百多年的王朝,只要他们做点人事,东汉就不会灭亡……
刘邦叹了口气:“朕的大汉又亡了!”
这个又就很灵性。
刘备恨铁不成钢道:“只要灵帝将中常侍尽数诛杀,重用皇甫嵩、卢植等名臣,本是可以挽救大汉天下的!”
刘备心里爆哭,要将一个破碎的山河重新恢复完整可太难了啊!
【灵帝刘宏死了,他的长子刘辩只有十四岁,皇太后何氏临朝称制,国舅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朝中十常侍依旧在耀武扬威,而本属于皇帝的军政大权已经被灵帝下放到地方。宦官秉政,外戚专权,诸侯割据,东汉朝廷名存实亡!】
【历史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接下来历史的中心不再是刘家皇帝,而是天下十三州拥兵自重的诸侯们,他们将在血与火中,遴选出下一位天命之子,承接大汉的天下。】
【这片破碎的大地终将再次恢复一统,只是当时的英雄豪杰们并不知道,谁是那个幸运儿!】

第132章 群雄逐鹿
直播结束了,各个平行时空又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但这次直播带来巨量的信息还需要一些时间消化。
始皇继续自己的选官制度改革,他吸取了汉武帝的察举制,再加上汉顺帝的考试制度,命李斯完善规章制度,允许所有人参加,已经初步有了后世科举制的雏形。
汉武帝下定决心将自己的茂陵规格缩减,又暂停了一些不太着急的工程,减轻很大一部分百姓的赋税劳役,集中所有力量用来对匈奴作战。
刘彻也看到了皇位传承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他决定亲自教养长子刘据,从小培养父子感情,将来他们之间若是产生了矛盾,也不必经过他人传递信息。
刘秀更加坚决的实行度田之法,他已经将豪强地主当做国家动乱的主因,对他们的态度不会再像之前那么温和了。
因为度田被杀的朝臣与豪强:您什么时候对我们温和了!
刘肇直接下旨废除阴皇后,立邓绥为皇后,并允许邓绥参与朝政,百官莫敢不从!
太后邓绥召集亲信在自己的殿中秘密商议,不许任何人接近打扰,这场秘密会议持续了一整天,直到第二日天色将明,邓绥才下定决心——她要废除刘祜的皇位!
这个皇帝是她选的,既然他担负不起大汉的天下,那么她就要亲手将其废除。
至于新皇帝的人选,汉室那么多宗亲,总能挑出一个能担当大任之人。
汉顺帝刘保狠狠心冷落了梁皇后,他还是下不了决心废后,他总觉得梁氏是一个温柔善良,被兄弟连累的无辜弱女子。
东汉前期的皇帝纷纷召集朝臣,商议接下来的改进之法。
东汉末年的皇帝则依旧如故,若是他们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评价便改变自己的作风,励精图治,勤勤恳恳,也就不是昏君了。
三国前后的豪杰们则摩拳擦掌,纷纷将文臣幕僚召集回来,共商大计,武将则防守各方,以应对下一次直播带来的变故。
西晋南北朝的百姓满心期待,期待着能有一位英雄豪杰,在天幕的剧透后,强势崛起,为天下带来安宁……
唐太宗李世民意识到后世之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就是看谁对百姓好,他自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还要对百姓更好一些,才能对得起“太宗”这个谥号!
赵匡胤却愁眉不展,郁闷不已,他至今依旧不知后世那些不肖子孙是谁的后代。
朱元璋在审视自己的政策,按着天幕的评价,他的很多政令都是不可行的,但天幕也没有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康熙雍正等清朝前期的皇帝则是在纠结要不要开海禁,听说东南沿海已经有不少人偷渡出去了,这禁海的政策能防住的只有那些老老实实的渔民,最应该提防的,对清朝不满的人却有无数的法子离境……
七天后,直播如期而至。
【开场便是一个浑厚深沉的男声在唱着一个曲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天幕下无数人沉浸在这首与众不同的曲子中,陶醉不已。
明·嘉靖朝,因为“大礼议”事件,已经被流放到云南的杨慎微微动容,这是他前些日子看天幕讲解秦汉历史,有感而发,写的一首词,没想到,居然流传到了后世,还被编成了这样优美雄浑的曲子。
始皇赞道:“好一个滚滚长江,淘尽英雄,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英雄却转瞬即逝。与永恒的宇宙相比,人生太过短暂了!”
这么多天的天幕看下来,即便是秦始皇也不免生出无力之感。在时间的洪流面前,每一个个体都只是沧海一粟。
刘彻:“所有的是非成败都是短暂的,只有日升月落,青山依旧。”而他能留下的只有功绩与伟业。
李世民:“朝代兴衰,英雄更替,都只是作者口中的笑谈,这是何等的豪情!”
李白痛饮一口美酒:“好一个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才子!这是何人所作,白想结交此人。”
杜甫回应道:“全诗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令人惊叹!”
汉语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即便从未见过杨慎,从未读过这首词,他们依旧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豪情与洒脱,穿越时空与作者共情!
【这首曲子是94版《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词作者是明朝第一才子杨慎。】
朱元璋眼前一亮:“是咱大明的才子,还是第一才子!”
【嘉靖皇帝登基之后,为了与朝臣争夺权力,针对皇帝继承权与皇权正统等问题,展开了一场政治上的大争论,史称“大礼议”。时任翰林学士的杨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杨廷和落败,杨慎被流放云南。】
朱元璋:“咱若是没记错,内阁首辅就是后世的宰相吧。”天幕讲张居正改革时曾提到过内阁首辅,朱元璋记得很清楚。
朱标:“是的,内阁首辅职高权重,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朱元璋撇撇嘴,“咱订好的规矩一个个的都不肯遵守,搞什么东西!”
不要让朕知道是谁搞的鬼,不然咱定会把你祖宗打的下不来床!
【但流放的遭遇并没有让他意志消沉,杨慎到云南后四处游历,考察民情,咏诗作文,以舒其怀,这首词就写作于这一时间段。】
杨慎淡然一笑。
苏轼:“难怪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这是历经世事后的积淀。”
嘉靖帝:“居然敢写那么多诗文,还流传到后世,看来某些人得好好管管了。”
杨慎是被他流放的,想也知道,杨慎不会在文章中说他的好话。
【这首词十分贴切的描述了汉末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悲壮历史,所以我们的直播就以这首曲子开头,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群星闪耀的时代——】
曹操:“悲壮!”
刘备:“难道我等的结局都不如人意?”
【上次直播中,我们说到汉灵帝刘宏去世,他的长子年仅十四岁的刘辩继承皇位,朝政大权都在国舅何进与宦官十常侍手中。但何进代表的外戚集团与朝臣联合起来,想要夺取十常侍的权利,宦官集团自然不甘心放弃到手的利益,两方的斗争一触即发……危如累卵的东汉朝廷依旧面临着内部的分裂与斗争。】
始皇想起了胡亥与赵高,那些愚蠢的东西,你费尽心机争夺皇位,倒是好好守着啊。
刘邦:大汉都要亡了,你们还在争权夺利,老子要是生在那个时代,定要把你们一个个都砍了!
【灵帝不喜欢何皇后生的长子刘辩,他中意的继承人是王美人的儿子刘协,但因为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掌握朝政大权,位高权重,因此灵帝到死都没有定下太子的归属。】
刘彻嘲讽道:“自己立的皇后,自己封的大将军,居然都无法掌控。”
随后,他恍惚了一下,朕是不是曾经说过这句话……
【临死之前,灵帝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等到刘宏死后,蹇硕想要杀了何进,再立刘协为帝,但他的计划被何进提前得知,刘辩才得以继承皇位。】
刘秀:“他是不是有什么大病,居然托孤宦官!”
蹇硕无能狂怒:“郭胜误我!”
他当时将自己的秘密计划告知郭胜,想要联合十常侍立刘协为帝,没想到却被郭胜出卖。
郭胜得意一笑,何太后与大将军都是他引荐给先帝的,两人对他很是亲近,当然是立刘辩为帝,自己的收益更大啊。
【刘辩继位后,何皇后升职成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封刘协为渤海王,朝政则托付给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
“何进唯一的功劳就是在黄巾起义中镇守京城,杀了渠帅马元义,但马元义被捕是因为二五仔告密,何进相当于白得一个功劳。”
“就是这样一个因为裙带关系上位的大将军,居然也能掌握大权,成为朝臣的代表。”
“灵帝对何进也是相当忌惮的,为了限制大将军的权利,灵帝设置了西园校尉,曹操、袁绍、淳于琼都在其中。”
“袁隗是袁绍的叔叔,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
袁隗面上不显,内心却暗暗点头……
“可惜,后来袁绍袁术起兵反董,留在京城的袁隗一家都被董卓杀了。”
袁隗笑容瞬间消失:“……”
【虽然在拥立皇帝刘辩的时候,十常侍与何进的外戚集团短暂合作了一把,坑死了蹇硕。但权利只有那么大,皇帝身边的位置也只有那么几个,谁都想要独掌大权,不想与人分享。刘辩继位后,朝臣与宦官的斗争再次如火如荼。】
【蹇硕不死心,依旧想要拥立刘协,被何进诛杀,何进想要一步到位将中常侍尽数诛杀。但他为人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想要先得到何太后的支持,谁知宦官先一步得知了消息,苦苦哀求何太后,何太后看宦官可怜,便不同意何进的计划。】
何太后:“先帝尸骨未寒,本宫如何能与士人合作,再者内宦统领禁军乃是汉家祖制,安能废除!”
刘邦:“这是哪个鳖孙定下的祖制!”
刘秀:“不是朕!”
【为了诛杀宦官,袁绍提议召集四方将领入京,威胁何太后,逼迫太后同意这个计划,何进决定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
何太后:“宦官也是可怜人,怎们能不分青红皂白都杀了呢!”
他们懂事又会说话,还时不时的送一些小玩意……呃,哀家当然不是为了那些钱财,主要是母亲与小弟也都说宦官不能杀。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