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再则,凉州民风彪悍,正因为有凉州在羌人背后作为牵制,羌人才不敢拼尽全力入侵三辅。这就像是一个溃烂的脓疮,一旦放弃凉州,大汉的边疆危机只会越来越大!】
【虞诩的观点让当时参会的各位大佬冷汗直冒,险些铸成大错,随后虞诩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召集凉州的勇武之士,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驻守凉州,既可平定凉州的骚乱,也可以防守羌人的袭击,大汉军队则可以全力驻防并州。】
“虞诩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政绩斐然,不畏权贵。”
“可惜邓绥死后,东汉朝局一片糜烂,他的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一生九次被斥责,三次被惩罚,但他至死不改其志!”
刘肇来不及细想日后的朝局会便成什么样子,终究是事在人为,人才最重要,他问群臣:“虞诩如今在何地,可曾入朝为官?”
“未曾听闻,大概尚在民间吧。”
刘肇感叹一声:“此人既能治民,又能治军,这才是经略西域的最佳人选啊!”
【永初三年(109年),中原大地水旱灾害频发,天灾之下民不聊生,中原地区流民无数。南匈奴万氏尸逐鞮单于认为汉人已被天灾屠戮殆尽,中原定然无人驻守,正是匈奴崛起的大好时机。便联合乌桓、鲜卑造反,他们派兵入侵五原郡,五原郡的汉军毫无防备被匈奴人打败,当地吏民惨遭屠戮……】
刘肇冷哼道:“蛮夷之辈,贼心不死,抓住机会就想反叛!”
邓绥:“那些人畏威而不怀德,又无法彻底消灭,只能保持自身的强大,将他们伸出的爪子一一斩断!”
【邓绥派出何熙等大将率两万大军迎战,梁慬率八千多人与匈奴左将军,乌桓首领交战,阵斩主帅。南匈奴单于亲率八千骑兵迎击,包围梁慬的军队,危机时刻梁慬奋勇当先,披坚执锐,率领麾下汉军冲破包围圈,南匈奴单于只能带着自己的军队退回虎泽,坚守不出。】
【庞雄与梁慬、耿种率一万六千步骑包围虎泽,面对两倍于己的汉军,匈奴单于惊恐万分,不敢抵抗。他亲自脱帽光脚前往洛阳请罪,成了大汉的人质,乌桓也重新归附汉朝,鲜卑人逃回漠北!】
刘肇拍案而起:“打得好!”
刘彻哈哈大笑:“好!这才是我大汉的风格!”他对邓绥极其欣赏,若此人在本朝,定要给她一个官职,让她尽展所长!
刘秀眼巴巴:“若不是国内尚未完全安定,朕也想亲征匈奴!”
刘庄沉思:“朕原计划过些年再出兵,如今看来,必须早做准备了。”
【直到元初五年(118年),北匈奴单于在朔方投降大汉,西北方的边患才告一段落。东北方的高句丽被东汉的国力震慑,请求内附。高句丽北边的扶余国也积极归附大汉。】
杨坚惊叹于高句丽的长命,中原王朝都改朝换代这么多次了,高句丽怎么还在。
是的,高句丽从公元前1世纪,苟到了公元7世纪,存在了整整八百年!
而扶余国也从公元前2世纪,苟到了公元5世纪,最终被高句丽灭国,建国七百年!
这几百年他们与中原的关系时战时和,中原强大时,他们就是中原的羁縻国,中原分裂时,他们就趁机扩张领土,生命力极其顽强!
杨广自信的对群臣道:“朕发兵百万却没有攻破高句丽的城池,都是将帅无能,军士怯战,下一次朕要亲自上阵,在前线指挥,定能一举灭掉那个蕞尔小国!”
群臣:不要啊,陛下!
李世民跃跃欲试:“一个小小的高句丽连累的隋朝灭国,朕定要做好万全准备,可不能倒在前朝的车辙上。”
李治得意一笑:“嘿嘿,阿耶,稚奴已经灭了高句丽,帮你报仇了!”
【元初六年(119年),鲜卑再次反叛,邓遵、马续大破鲜卑,鲜卑首领投降。】
“鲜卑原本是发起于大兴安岭的东胡部落,当年东胡被冒顿单于打败后,分成了两部,他们在乌桓山和鲜卑山落地生根,就以这两个山为部落名,成为匈奴的附属部落。”
始皇:原来是东胡!
刘邦:东胡被匈奴打败,失去了自己的领土,只能在穷山恶水的地方苟延残喘。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若是联合东胡再加上西边的小国,一起夹击匈奴,到时候冒顿也得拙襟见肘吧。
“匈奴被大汉打败,逃亡西方后,鲜卑乌桓这些部落趁机崛起,占据北部的大草原。”
“游牧民族都是一样的,他们逐水草而居,没有足够的粮食,只能南下劫掠,但这两个部落一次次被大汉打败,只能选择投降,维持生活。”
“鲜卑真正崛起要到两晋时期了……”
“不想提起晋朝,丑拒!”
“就是,东汉末年中原混战的时候,曹操还能把鲜卑、乌桓按在地上摩擦,到了大一统的晋朝反而不行了……”
南北朝鲜卑族人建立的国家看着自家老祖宗的历史,都挺好奇,他们国家没有详细的信史,所有历史都要靠大汉记录,老祖宗们做的事也只能从长辈的口口相传中流传下来,很多事情都是模糊不清的。
刘肇问邓绥:“邓遵是卿的堂弟吧。”
邓绥点头道:“回禀陛下,是的,他如今尚未及冠,还在家中学习。”
刘肇:“有才之人不必拘泥于年龄,卿的家人都是国之栋梁,邓骘、邓遵朕都要重用!”
邓绥立刻就要推辞:“陛下,外戚……”
刘肇打断了邓绥的话:“卿不必推辞,这是他们应得的,不是因为他们是你的亲人,而是因为他们对大汉的功绩!”
邓绥不再反对,却不免满心忧虑。窦宪难道没有才干吗,只不过他将所有的功劳都用来争权夺利,终究为人所不齿。
日后对邓家子弟的品行还是要严格约束,不能松懈!
【为了稳定北方边境,邓绥在护乌桓校尉驻扎的宁城建立互市,接纳鲜卑120个部落的质子入朝。】
“质子大军!”
“要做父亲最勇敢的儿子。”
“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评论区被现代观众玩坏了,平行时空的观众却看的一头雾水,不过一个质子,怎么就能讨论的这么欢乐……
【不只是西方、北方陆地边境有战乱,便是东部沿海也有盗贼扣边。永初三年(109年),张柏路率三千海盗入侵沿海九郡,邓绥派御史庞雄率军讨伐,张柏路很快便被迫投降,但他贼心不死,降而复叛,再度作乱。邓绥再次派兵数万,连战皆捷,大破海盗!】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海盗吧。”
【这时,邓绥下令招降海盗,但朝臣却有不同意见,他们想要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海盗。事实证明,穷追猛打只会让海盗逃亡深海,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也无法全歼。若是先行招安,反而能让海盗放松警惕,自行解散。】
【海盗们庆幸自己逃过一劫,他们归还了掳走的百姓,逃回海上生活。但他们不事生产,在海岛上坐吃山空,很快便面临粮食危机,只能再次举兵犯境,被以逸待劳的汉军一举攻破。张柏路逃亡辽东,被当地百姓斩杀,从此东部沿海得到了安宁。】
平行时空的王侯将相感叹着满朝文武不如一个女人,却也不得不为邓绥的眼界和谋略深深叹服!
就连吕雉、武则天也十分欣赏这位同行者!
【元初五年(118年),西南方的夷人趁机叛乱,焚烧城池,解决百姓,聚众十万余人。邓绥让西南三郡自行征集武士,重金悬赏,很快便打败了夷人。夷人首领封离恐惧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同谋,投降大汉,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于是,西汉地区三十六的夷族部落纷纷归附。】
“666!”
“听我说,谢谢你!”
“战败先杀队友……”
刘肇感慨道:“这可真是东南西北都是敌人,四面烽火处处狼烟,中原大地还有天灾肆虐,这也太难了!”他为邓绥感到难过。
邓绥却没有感慨时局的艰难,而是积极应对:“朝廷大军都在北方和西方边境防御匈奴、鲜卑、乌桓人,西南地区的夷人只能让他们自行解决了。”
还好,西南夷人实力不强,益州刺史应对有方!

第120章 女君天下
【汉和帝在位时,北匈奴就曾请求和亲,但却没有准备彩礼,被汉和帝拒绝。等到邓绥在位时,他们再次提起和亲,还想让自家的王子侍奉邓太后,依旧被拒绝。】
“山不来就我,我去就山。”
“匈奴也是挺执着。”
“他们不是还在跟大汉打仗吗,怎么又和亲了?”
“打仗的是南匈奴,北匈奴跟西域一起早就被收拾了。”
“日本也送过来160个男仆,嘿嘿!”
“听说邓绥姐姐长得很高的,日本的男仆……”
汉语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仅从几个文字中便能品出说话人的语气,邓绥看的好笑,刘肇却有些酸。
刘肇:“匈奴人想要求娶我大汉公主,却连聘礼都不准备,岂不是看不起我大汉女子!”
还敢肖想朕的女人,呵!现在可不是高祖时期!
已成为太后的吕雉想起曾收到的冒顿的国书,至今仍觉得万分羞辱。
没想到两百年后,匈奴想要送王子到大汉作为人质,都没人要了……
好想让冒顿看看此时的天幕,不知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经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邓绥稳定了东汉的朝局,威慑了四方的敌人,让多灾多难的大汉王朝再度恢复稳定!】
【永初元年(107年),夜郎举土内附,东汉的疆域拓宽1840里,焦侥国举国内属。永初二年,蜀郡外的31万蛮夷归附东汉。永初三年,越巂郡的八个夷族部落,16万人归附……】
“巾帼不让须眉!”
“无论是对内治理,还是对外战争,邓绥的丰功伟绩都值得历史铭记。”
平行时空的帝王们默默自问,若是自己处在邓绥的位置上,可能做到她这样的功绩?
连续十年的天灾,四面八方的敌人,再加上一门心思拖后腿的朝中大臣……
绝大多数人都不敢说肯定的答案。
刘秀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大功臣邓禹,看的邓禹都不好意思了。
文武百官对邓禹则是羡慕嫉妒,别人家的女孩子都能名传青史,自家的儿子却不成器。
一些开明的家长心思电转,他们想着自家这么多女孩,不如也教她们一些诗书,若有一人能够学成,也是自家的荣耀啊!
“突然发现,邓绥的很多政策与刘肇一脉相承。”
“这就是最好的爱情吧,面对风风雨雨一起携手前进,便是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会继续你的事业,替你完成未竟之事!”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美丽……”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刘肇与邓绥对视一眼,两人相视一笑,一种奇妙的氛围在两人之间流转。
满朝文武: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在这里……
【邓绥临朝期间,还有一个人不可忽视,她便是班昭。班昭是班超与班固的妹妹,自幼熟读史书,对历朝政策得失了然于胸。她曾教导和帝后宫中的嫔妃,与邓绥关系很好。邓绥临朝后,班昭用自己的经验,帮助邓绥稳定朝政,得到当时和后世很高的评价。】
邓太后看着身旁的老师,欣慰道:“朕能有今日,多谢老师相助,老师做的事,后人都记得。”
班昭神情却有些复杂:“老身本不想以此闻名后世……”
【班昭还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时,班昭便参与其中,后来班固因为窦宪一案被牵连,死于狱中,班昭便接过哥哥的工作,继续编撰《汉书》,终于在她四十岁时,完成了对《汉书》的编撰。】
班昭:我不是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吗……
司马迁突然对这位后世的史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他为了编纂史书,遍游天下,寻访名人古籍,考证虚实,而班家的《汉书》也经历了两代三人的接力……
【班昭学识超群,博览群书,当时的大学者马融都要跪在门外听她的讲解。】
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徐钧:有妇谁能似尔贤,文章操行美俱全。一编汉史何须续,女戒人间自可传。
【但我们对班昭的评价却在近代迎来了两极反转,只因为她编撰的《女诫》一书。】
【《女诫》是班昭编撰的一本用来教导曹家女子做人道理的私书,是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对自家女儿们的告诫。】
“封建糟粕!”
“身为女人却迫害女人。”
“女子之大贼。”
“你的女儿可真倒霉……”
邓太后看向老师,却发现她的神情很是奇怪。
“老师?”
班昭回过神来,忙解释道:“老身早有意编撰一本规范女子行为的书籍,只是尚未开始编写。”
邓太后神色莫名,提醒道:“老师,后人对此书褒贬不一啊。”
哪里是褒贬不一,分明是被后世的人一致批判。
【女诫分为七篇:《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与《和叔妹》。】
班昭:这确实是我想要写的,但这有什么不对吗?如今人心不古,风气败坏,当有一本书规范女子的行为,只要女子做到了,男子自然就会好好待她了……
【本书中严格规范了女子的言行举止:《卑弱》中讲女子出生后要睡在床下面,以示她的身份卑微,必须先人后己,不辞劳累,服饰夫君,不能有自己的爱好,要品行端庄,忍辱负重。】
“请曹大家推己及人,你做到这些了吗?若是女子如此卑微,你为何要编撰《汉书》,为何要参与政治?”
“这些事情在封建社会难道不是男子才能做得吗?”
“她享受着男权社会带给她的荣耀,却要求自家女儿不能行差踏错,这也太双标了!”
【《夫妇》中说:《诗经》里面强调丈夫要品德高尚,才能驾驭妻子,妻子要贤惠,才能侍奉丈夫,这是相互的。班昭却认为如今的风气只强调了丈夫的德行,却忽略妻子的品行,她说丈夫是主人,是必须侍奉的。】
“只要求妻子贤惠,不要求男人的德行是吗!”
“我们如今依旧在学习《诗经》,但《女诫》已经作为封建糟粕被扔到天边了。”
秦汉之前的人都皱紧了眉头……
【《慎行》中讲:男子以刚强为美,女子以柔弱为美,所以女子要恭敬、宽和。夫妻之间太过亲密会有轻薄之嫌。】
“呃……夫妻之间都不能亲密,你想跟谁亲密?”
“所以古代有个词叫相敬如宾,就像宾客一样相处。”
“还有举案齐眉,妻子将几案举到头顶,送给丈夫。”
班昭脸颊瞬间涨红,这样轻薄的言语是她无法忍受的!
“污言秽语!”班昭怒骂道。
邓太后却看着这位对自己有莫大帮助的老师兼好友,默然无语。
【《妇行》:女人要有四德:妇德、妇容、妇工、妇言。】
“给大家介绍一下新时代的三从四德,三从:从世界、从爱、从己;四德: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
这番话却让那些明清士大夫集体破防,“荒谬!”
“成何体统!”
“无知妇人!”
“牝鸡司晨!”
“不知所谓!”
他们不敢将自己的喝骂发到天幕上,只恨不得捂住自家女人的眼睛,塞住她们的耳朵,让她们忘记天幕的存在。
【《专心》:男子有再娶的道理,女子却不能二嫁,丈夫是妻子的天。】
“还有什么女子在家里不能披头散发,出门不能浓妆艳抹,管的可真宽!”
“为什么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却费尽心力维护男子的利益!”
“自己将压迫自己的工具交到了别人手里。”
始皇等早些时候的帝王都皱起了眉头,“女子不能再嫁,如何繁衍人口!”
战争总会死人的,死的还都是年轻男性,若是不让家里的寡妇再嫁,她们如何生活下去!
汉武帝冷哼一声:“按着《女戒》的说法,朕都没机会出生……”
他的母亲就是二嫁,而且王太后进入太子宫的时候,她的前夫还活的好好的。
唐朝的女性也满心不悦,这可是诞生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的朝代,还有无数留名后世放荡不羁的公主,她们对《女戒》更加不喜。
大概也只有明清时期已经被驯化的女性不以为然吧……
【《曲从》:公婆不喜欢你,你也只能逆来顺受,不能反抗,不能反驳,不能争强好胜!】
“婆婆不也是从小媳妇熬过来的,变成婆婆后就开始变本加厉的欺负自家的媳妇,这是什么黑暗循环……”
“本姑娘在自己家也是金尊玉贵的小公主,凭什么到你家就要被欺负!”
“难道我爸妈将我养这么大,就是为了给你家当牛做马!”
班昭的脸色已经不能看了,幸好殿中站着的都是邓太后的亲信,他们识趣的不去看班昭,而是专心盯着天幕……

第121章 女君天下
【《叔妹》篇:叔妹是比公婆还要重要的,一定要让他们喜欢你,他们若是不喜欢你,公婆也不会喜欢你,你就无法与丈夫和睦共处……】
“你将自己的位置放在最低的地方,也难怪会被所有人踩。”
“班昭的小姑曹丰生也是一位才女,对《女诫》的观点极不认同,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批判她。”
“你想要讨好的人并不喜欢你的讨好!”
“若是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那这个世界就没有纷争了。”
“你说的都很有道理,但你不觉得这样活着太憋屈了吗!”
“就是,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谁家靠道理活着!”
“人生在世难道只是为了传承后代,没有任何自己的价值?”
“韩国的女性已经开始堕男胎了,她们说不想从自己的胯下生下压迫自己的种族!”
此言一出,如同一声春雷炸响在平行时空!
封建社会不遗余力的压迫女性不过是觉得女性没有力量反抗罢了,若是女性联合起来,不生孩子,不生男孩,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一些被宗族、男权压榨的只知道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女性眼前一亮!
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们好过!
邓绥终于开口了:“老师,朕也很想问问您,您若是有这样的想法,为何要编撰《汉书》,为何要帮着朕稳定朝局!”
班昭嘴唇张张合合,却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声音……
她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班昭写《女诫》的出发点是看到了两汉后宫干政,外戚掌权的弊端,希望通过规劝后宫嫔妃的德行,矫正她们的行为,避免后宫干政的事再次发生。】
朱元璋被马皇后盯了很久,此刻终于找到了一个理由,“朕就是这样想的!你看前朝那些临朝称制的太后给天下带来了多少麻烦,朕可不想大明也出现这样的情况。”
马皇后:“你说的是让大汉免于二世而亡的吕雉,还是兴灭国,继绝世的邓绥,亦或者是北魏辅佐三代帝王的冯太后,还有开创大周的武则天……”
朱元璋:“……冯太后,听说她儿子都是被她毒死的,还有武则天为了权利杀了自己的女儿儿子!”
马皇后深深的看了朱元璋一眼,“希望将来天幕讲到这两位太后时,你依旧能坚持自己的观点!”
其实不需要将来,朱元璋马上就会被打脸——
只听天幕道【我们知道所有的规章制度都会越来越下沉,到最后只能限制最底层的人,《女诫》并没有让后世的后宫干政之事减少,反而加重了普通百姓出身的女子的苦难。】
“因为两汉有很多太后临朝称制的实例,所以班昭意识到男性统治阶级的权利被女性抢占了,但她并没有站在女性的角度为女性发声,反而站在维护男性统治者的角度,希望女性能够将自己禁锢在后院,不要出门与男性争夺话语权。”
“可是班昭本身就是邓太后的高参,她怎么好意思说不能后宫干政的。”
“难道她内心深处并不认可邓太后?”
“她学习儒家经典,已经被男性社会同化了吧。”
班昭心神巨震,后世的呵斥责骂只是面子问题,但这几句话却会让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啊。
邓太后可不是心慈手软之人……
邓绥已经不想与她说话了,她原本将班昭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却没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位老师内心深处居然如此贬低女子。
邓绥本就是极其自信之人,她相信即便身为女子,自己也能做的比那些男性统治者好,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还政。
她背负着可以预见的骂名,只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天下百姓开辟一条生路!
道不同,不相为谋!
【《女诫》问世后,受到明智之士的批判,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禁锢女子的枷锁,是一部男子压迫女子的宣言书,而班昭也因此被封建社会推崇。】
【在汉朝及之后的南北朝隋唐北宋,《女诫》都没有得到官方推崇。但从南宋开始,以及之后的明清两朝,《女诫》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成为理学腐儒的武器,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了压迫女性的天条,以至于她们一出生便要承受无数的大山压在头顶,一辈子都无法自由的呼吸……】
“靖康之耻中,皇帝带头投降,将皇室女子折算成金银赔偿给金国,那些士大夫不去骂皇帝,反而骂女子不肯自杀以保清白!”
“太可笑了吧!”
“还有所谓的金人岳父,金人外公……”
“正常人如何能理解变态的想法。”
“南宋的理学家还没那么变态,明清时候才是最恐怖的。”
“原本还挺喜欢明朝,但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压迫女性的政令,再也喜欢不起来了。”
马皇后瞥了朱元璋一眼。
朱元璋撇撇嘴:朕改,改还不行吗!
赵匡胤:“又来了,又来了!每次都只透露这么一点,能不能一次给个痛快!”
唐朝的公主贵女们决定联合起来向父兄抗争,谁敢束缚她们的自由,她们就不让谁好过。
李世民:“不不不,朕的公主可不能活的如此憋屈!”
至于两晋南北朝,身处乱世,能保住一条命就是最大的幸运了,谁有时间做这些闲事。
【直到近代思想解放,女性觉醒了自我意识,才终于意识到《女诫》对女性思想的禁锢,简直是将女性教导成幼稚卑弱的教科书,让中国的女性意识整体失声两千年之久!】
“《女诫》始于永初四年,成书于永初六年。”
“永初七年,班昭与其子被邓太后迁往长垣,远离宫廷,变相流放。”
“这个时间点就很微妙啊……”
“合理怀疑,邓绥看到《女诫》后,明白了这位老师真实的想法,无法接受,只能眼不见为净。”
“后来班昭死后,邓绥还为她素服举哀,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邓太后长舒了一口气,无论是现在的她,还是几年后的她,都无法接受这样的思想。
她们终究还是走向了陌路……
班昭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她主动请辞:“陛下,臣年老体衰,怕是无法再帮着陛下了,请陛下允许臣告老还乡。”
邓绥沉默良久,终于还是允准了:“准奏!”
邓绥看着班昭步履蹒跚的背影,心里满是无人理解的孤寂……
【公元121年,邓绥病逝,她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一岁,谥号:和熹皇后!】
【邓绥之功,高悬日月,邓绥之贤,名于后世!】
“有功安人曰:熹!”
“苏辙:和熹盛东汉!”
“司马光:太后自临朝以来,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民饥,或达旦不寐,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司马光难得对一个女子说出了这样的称赞之语,让天幕下的古人惊叹不已!
东汉的皇帝却有些意犹未尽,东汉两百年江山,此时已经有一百多年,即将步入末年了。他们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此后必是江河日下,无可挽回!
为何邓绥寿命也如此短暂!
难道不能有个靠谱的继承人,接替邓绥吗!
【东汉共有六位皇太后临朝称制,只有邓绥能够亲理朝政,且颇有作为,她所有政令皆有己出,军政大权绝不旁落外戚和权臣。而其他五位皇太后缺德少才,优柔寡断,将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自己的父兄,造成了东汉外戚专权的顽疾……】
窦太后:……
阎太后:……
始皇突然觉得不论扶苏能不能培养成才,都可以给他挑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夫人。看看汉朝吧,多少次政治危机都是被太后摆平的。
扶苏觉得父皇的目光有些莫名其妙,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父皇已经开始给他谋划继位者的事了。
这时始皇扫过群臣,看到了站在阶下的吕雉。
此人政治手段虽有些稚嫩,但天赋极高,若是好好培养,可保大秦三世!
【纵观邓绥的一生,她仿佛是天生的政治家,有过人的智慧与才干,也有统治者必备的狠心与坚韧,她临朝称制的十六年是东汉历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
【身为女子,她将时代加著在女性身上的烙印全部摒弃,什么生儿育女、相夫教子,都不如自己的理想重要——她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