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从未忘记自己的出身,从未忘记陛下的知遇之恩。
武帝:“此人本就嚣张跋扈,若不是有点军事才能,根本不值得青史留名,如何能与朕的仲卿相比。”
霍去病:“就是,他怎么能与舅舅相比,他只是打败了强弩之末的北匈奴,舅舅可是开创了汉匈新局面。”
【窦太后与情夫郭举密谋杀害和帝刘肇,刘肇虽然年幼,却极其聪慧。他知道窦太后的依仗是统帅大军的大将军窦宪,于是隐忍不发,暗中布局,将窦宪的党羽引入宫中,利用自己暗中培养的宦官将他们秘密逮捕处死。然后,才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逼其自杀。这一年,刘肇年仅十四岁。】
刘彻:“要用宦官的力量才能掌握局面,可见和帝力量之单薄。”
刘庄则是为自家孙儿高兴,十四岁便能有如此雷霆的手段,如此隐忍的心性,天生的帝王之才啊!
“天佑大汉!”
刘炟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早去世,也没想到窦氏会有如此大的野心。
【窦氏失势后,窦太后也失去了依靠,被软禁在后宫,很快便去世了。】
【汉章帝不辨是非的宠爱让窦家势力急剧膨胀,开启了东汉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专权的滥觞,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刘炟:这个罪名太大了,朕可背不动啊!
刘庄:“前汉亡于外戚专权,王莽篡位,我大汉也要重蹈覆辙吗!”
太子刘炟:……
【汉章帝在位十三年,在位期间也有一些很好的政策,比如鼓励生育,颁布养胎令,给每位怀孕的女性赐谷“三斛”。】
“在古代十斗为一斛,大约一百二十斤,三斛就是三百六十斤,这些粮食足够一个人吃一年。”
“这个政策就很先进了。”
“现在都鼓励生二胎、三胎,如果能给每个孕妇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的话,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抗拒生育了。”
“……”这个政策让天幕下的皇帝眼前一亮。
始皇:“张苍,国库还有多少余粮。”
张苍突然被陛下提问,整个人都有些懵,但他还是很快反应过来,这些数字他早已记在心里,“回禀陛下,国库虽有余粮,但修建长城、驰道需要粮食,朝廷运转需要粮食……陛下还下令要给各地的戍卒增加口粮,给徭役们提供来回路上的消耗,这些算下来,国库已经不剩多少了。还要留一部分作为应急之用……”
始皇打断了张苍的话,“朕问你,能不能拿出口粮鼓励生育。”
张苍无奈道:“陛下,国库没有这么多粮草,便是每个孕妇一斗谷都没有。不过……”
张苍转念便想出个“好”办法:“可以为生育子嗣达到三个以上的人家提供部分粮食,以鼓励生育。”
始皇:“诸位爱卿可有不同的见解?”
萧何拱手道:“回禀陛下,一些贫苦人家根本养不起三个孩子,但为了得到朝廷的粮食,他们会不断地生育,然后不断地抛弃自己的孩子。被抛弃的孩子只有死路一条,此策对人口并无助益。”
咸阳宫中的朝臣一时间想不到这些,但萧何成长于民间,见多了这样的事,对此深有感触。
吕雉也有不同意见。
“陛下曾发布诏令鼓励女子经商从政,想要在外打拼的女子必会选择减少生育。而这样的政策却会将女子禁锢在家中,成为生育机器,还请陛下三思。”
始皇眉心微皱,他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
若是女子都被禁锢在家中,岂不是相当于大秦失去了一半劳动力,这可不行!
始皇陛下对天下子民一视同仁,所有人都要给朕干活。
也不是没有人支持张苍的意见,以儒家淳于越为首的一批人就在为张苍摇旗呐喊,将这一政策说成是惠及天下的德政,却将张苍吓得不轻。
他虽是荀子的学生,但他可不是儒家子弟,陛下不会将我划到儒家一派吧。
原本对这个建议还有些意动的始皇陛下,瞬间失去了兴趣,儒家不遗余力支持的,他都不想做,就连扶苏也觉得这个政策可能有很深的隐患。
“还是等国库有余粮再商议此事吧。”
儒家,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淳于越:……王莽,我XXX,刘奭,刘炟,我XXX你!
被淳于越在心中怒骂的刘炟却很高兴,朕终于有得后人认可的政策了,朕也不是一无是处吧。
刘庄终于对太子和颜悦色了一些:嗯,这个政策很好,现在是朕的了。
第111章 明章之治
汉武帝和始皇有一样的烦恼:“后汉怎么能有这么多钱财,给那么多孕妇赠送粮食,国库怎么能支撑得住?”
同样都是大汉,为何只有朕这么穷!
桑弘羊:“陛下,后汉经过光武帝与明帝的经营,又没有边患威胁,没有大战的开支,定然能留下丰厚的家底。”
若是陛下不是一门心思想着打匈奴,文景时期留下的钱财也能用好多年。
卫青道:“若是没有陛下致力于打败匈奴,哪有后世那么多年的太平时光。”
汉武帝高兴了,还是仲卿最懂朕的心意。
【章帝时期,还有一件事很值得说道,那便是“十三将士归玉门”!】
【我们前面讲班超之时,便说过西域与东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件事也发生在明帝驾崩,章帝继位之时。】
明帝刘庄与群臣一片肃穆,这是他们将来都会经历的事……
【明帝晚年,将军窦固打败北匈奴后,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任命陈睦为都护,又任命耿恭、关宠为校尉,分别驻守在车师附近的金蒲城和柳中城,互为犄角。】
【窦固班师回朝,留在西域的士兵只有千人,而两城驻军不足一千,他们的敌人则是被窦固打败的匈奴铁骑,人数多达数万,他们不甘心失败,一直在等着反扑的机会!】
窦固:“难道臣没有将北匈奴彻底打败?”
刘庄:“怕是只打败了部分匈奴高层,他们的有生力量并没有被歼灭。”
窦固:“只有真正与匈奴人交战,才能知道卫霍两位将军的伟大,匈奴以草原为家,大汉铁骑在茫茫草原上不辨方向,根本找不到匈奴人的踪迹……”
刘庄:“既已知晓大汉与北匈奴终有一战,我大汉便要掌握主动权,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的西域小国经过西汉末年的动荡,早已对中原王朝失去了信任,他们只想做墙头草,在东汉和匈奴之间摇摆,哪个都不想得罪。】
【匈奴发动两万大军攻打车师后国,擒杀了车师后王,将金蒲城围的水泄不通,而此时金蒲城的耿恭麾下只有三百士兵。】
“三百对两万!”
光武朝的耿弇想到自家幼冲之龄的小侄子,不由得捏紧了手心。
明帝朝的耿恭却不曾畏惧,他有无数法子能退敌军。
【孤悬西域没有援军的耿恭知道自己没有拼命硬战的本钱,只能施以巧计。他听说匈奴人十分迷信神明,便在箭矢上抹上毒药,被射中的匈奴人伤口很快便会溃烂,耿恭则趁机宣扬这都是神明的惩罚,搅得得匈奴人军心动摇。】
【而后,耿恭又率军趁着风雨夜袭匈奴大军,斩杀数百人,一副底气十足的样子,匈奴人果然被唬住了,他们以为汉军兵强马壮,摸不清虚实,只能先行退兵。】
刘庄:“好啊,先施以攻心之计,再给他们雷霆之击,匈奴人怕是要被打蒙了。”
【匈奴的退却是暂时的,耿恭深知这一点,他也不敢怠慢。金蒲城弹丸之地,无法坚守,他便转战疏勒,驻扎在疏勒城。】
【没过多久,匈奴军队再次兵临城下。这次耿恭的准备更加充分,疏勒城有坚固的工事,有充足的粮草,还有溪水经过,提供充足的饮用水,足以抵挡匈奴大军围城。但匈奴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没有选择强攻,而是断了城里的水源。】
耿恭心里咯噔了一下,西域多沙漠,水源本就不足,若是没有水,他们还能支撑几天!
【这一招打在了汉军的七寸上,疏勒城水源告急,就连马粪中的水都要被榨出来饮用,汉军军心动摇。】
【耿恭急的都想去求神拜佛了,他记得当年李广利攻打西域的时候也被断了水源,后来幸运的找到一处山泉水才解了危局。但是疏勒城里没有山,更没有山泉,耿恭只能让人打井。】
【幸运的是,他们很快便打到了水,西域地表水分不多,但地下水系却很丰富。】
【来而不往非礼也,耿恭命人在城墙上泼水给匈奴人看,匈奴人果然傻眼,以为汉军有神明相助,只能退兵。】
“哪里是什么神明,分明是不屈的意志和坚守不退的信念。”
【此时,西域都护陈睦已经在焉耆和龟兹的合围下,全军覆没,陈睦自己也被杀了。关宠的柳中城也被包围。匈奴人见情势大好,优势在我,再次包围了疏勒城,这次他们只围不攻。】
【这一招很恶心人,但汉军在西域没有援军,耿恭坐困孤城,只能自己想办法。几个月后,疏勒城中没有了粮草,他们将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不少人病饿而死,从最开始的近千人,到最后只剩下了数十人。】
【这样不屈的意志也深深震撼了匈奴人,他们派出使者招降,耿恭不为所动,直接斩杀了来使。】
耿恭不屑一笑:哼!
【此时,中原正在经历统治者的更替,明帝去世,章帝继位。当求援的书信来到洛阳,洛阳皇宫中陷入了一片混乱,群臣议论纷纷。若是去救,这么远的路程,等汉军赶到西域,耿恭和关宠也等不及了。可若是放任不管,就是眼睁睁的看着边关将士牺牲……】
【这时,司徒鲍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汉帝国从不会冷却英雄的热血,即便明知救援会失败,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将士!】
“这就是大汉的风骨,是汉民族的信念。”
“大汉帝国从不会放弃为他战斗的将士!”
“所以大汉的将士也从不会让他效忠的主君失望。”
“这份信念镌刻在汉民族的骨子里,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
汉朝的君臣唇角含笑,双目湿润。
刘邦笑道:“这些小子……”
刘彻赞道:“不错,这才是我大汉的风骨!”
刘庄对太子肯定道:“这件事,你做的很好。”
秦朝的君臣却被此深深震撼了,秦朝奉行法家理念,一切为了利益,以利益维系君臣关系,以利益维持国家统治。
从理智出发,始皇知道这次救援得不偿失,但从情感出发,无论身处何等绝境,都能等来朝廷的救援——所有将士都会对这个国家与国君誓死效忠,这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底气。
若是秦朝末年能有这样的一群将士,大秦根本不会亡!
扶苏也深受教育,如同拨开迷雾看到蓝天,他找到了过去困扰自己的答案:“这才是儒家的理念,这就是思想的力量!我大秦也要有这样的信念,要得到所有百姓将士的爱戴。”
【公元75年,酒泉、张掖、敦煌三郡加上鄯善国七千多人赶往西域救援,汉军势如破竹一路向西,西域小国根本不敢撄其锋芒。可是当汉军到达柳中城时,关宠将军已经病死,而耿恭驻守的疏勒城只剩下了二十六个人。】
【这二十六人同汉军一起返回,一路上被匈奴人围追堵截,再加上长时间的饥饿与伤病,等到玉门之时,只剩下了十三个人。他们衣衫褴褛,形容枯槁,完全没有大汉精锐的样子。玉门将士大为震撼,玉门守将郑众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耿恭终于忍不住了,他拜伏在地,叩谢皇帝和太子的仁德,忠诚度也达到了MAX!
刘庄走下台阶,亲自扶起耿恭,郑重道:“就算只剩下一个人,也是我大汉的子民,容不得蛮夷欺凌!”
满朝文武感动莫名,齐呼万岁!
【为了汉民族的尊严,耿恭与他麾下的将士心怀死志,从未想过投降,也没有期望过还能活着回到故乡。终究,在大汉朝廷与边关将士的不懈努力下,这条回家路看到了尽头。相信那些战死在西域的将士们的英灵,也会跟着这十三位勇士回到家乡……】
“致敬大汉勇士!”
“致敬大汉勇士!”
天幕下的历朝历代也同一时间虔诚的看着天幕,默念道“致敬大汉勇士!”
【此后整个西域只剩下班超一人维系局面。】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去世,年仅三十三岁。他二十岁登基,继承父亲开创的盛世。他性情仁善,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废除苛法,对待违法犯罪之人同样宽容。他没有原则的宠幸窦家,开启了东汉外戚专权的苗头……】
汉章帝刘炟沉默的低下了头,他一直以为儒家说的就是对的,一直以为父亲的做法太过苛责,却没想到自己居然犯下如此大的错误。
他自幼听母亲讲王莽乱政的故事,明白外戚的破坏力,但他总是不想拒绝皇后的请求,以至于留下了如此大的隐患。
如今,一切都还来得及,朕定要改变这个结局,让父皇母后为朕骄傲!
【章帝死后,他的儿子,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刘肇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
刘庄不忍看下去了:“十岁的小皇帝能懂什么,还不是太后说什么就是什么。”
马皇后安静的在一旁没有插话,却清楚的记得天幕说的每一句话,“陛下,天幕曾言刘肇自幼聪慧,十四岁便打倒了窦家,您要对这孩子有点信心。”
刘庄也想起了这件事,可他还是没有信心,“当年昭帝有霍光相助才能平定上官氏与燕王叛乱,刘肇有什么可依仗的,他现在还以为窦氏是他的亲生母亲呢!”
马皇后也无言以对,这个开局也太惨了!
第112章 永元之隆
【窦太后任命哥哥窦宪为侍中,掌握朝廷机密,弟弟窦笃为中郎将,掌管皇帝身边的侍卫,弟弟窦景、窦环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和文书。皇帝身边所有紧要官职都被窦氏掌控,刘肇整个人都笼罩在窦太后的阴影中。】
“中常侍不是宦官吗?”
“还有什么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汉朝的官员们震惊了。
东方朔:我就是常侍官啊,难道中常侍不是常侍!
西汉时期,常侍是皇帝近臣,由皇帝亲信担任。
许嘉(成帝许皇后父亲):这个中常侍突然就不香了。
东汉初年的中常侍们:到底是谁败坏我们的名声!
刘庄:“朕更好奇的是后面那句话是谁说出来的!”
其实刘庄已经有所猜测,中常侍是皇帝近臣心腹,除了皇帝还有谁敢与他们扯上关系。
可是一个皇帝说出这样的话,岂不是更加无可救药吗!
汉灵帝洋洋得意的对着张让赵忠道:“后世人也知道朕对卿的信任与宠爱,满朝文武都不及卿的忠心啊。”
张让赵忠立刻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但他们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窦太后将所有权利掌控在自己手中,独断专横,肆意妄为。比如攻打北匈奴之事,朝中大臣多数反对,窦太后却依旧一意孤行,为了给窦宪免罪而毅然出兵,被当时的大臣责骂“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
“窦宪重创北匈奴后,北单于逃命,窦宪重新立单于的弟弟为新单于,北匈奴还是北匈奴,只是名义上归顺大汉,这一战打到最后,打了个寂寞。”
刘彻:“只是归顺算什么,只有彻底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才能让他们乖乖听话。”
刘庄冷着脸怒道:“这就是你看中的窦家,为了一个人的性命,置万千将士于不顾!这到底是我大汉的天下,还是窦家的天下?”
刘炟:“……儿臣知道错了!”不要再骂了!
【窦太后任人唯亲,窦家的亲信故交都荣等高位,上下勾结,沆瀣一气,为所欲为,“有司莫敢举奏”。】
【永元三年,十三岁的刘肇加元服,代表着他已经成人,可以亲政了。这对窦家来说自然不是一个好消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窦宪再次发动了对北匈奴的战争,再次取得胜利,他的威望更加高涨,以此对抗皇权的威胁。】
【此后,所有上书反对窦家专权,反对窦宪的大臣,都被窦宪逼迫自杀了,一时间群臣震恐!】
刘彻:“窦宪之心,人人皆知!”
霍光也觉得开了眼界:还能这样!
一个臣子居然用自己的权威对抗皇权,这得是多么狂妄自大的行为啊!
刘询:“窦宪已经骑虎难下,要么更进一步,要么死无葬身之地!”
马皇后:“可是,刘肇尚不知他的身世,便是顾念‘亲生母亲’,也会对窦家网开一面吧。”
刘庄:“窦家权倾朝野这么多年,怎么可能甘心放弃权势。更何况,他们肆无忌惮,得罪了不少人,一旦没有了权势地位,他们的下场……呵呵!”
【永元三年年底,刘肇亲临长安祭祀西汉十一位皇帝的陵寝,又下令恢复西域都护府,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让天下臣民知道,大汉没有改姓窦,大汉还有一个皇帝!】
【永元四年,眼看着刘肇逐渐成长起来,不受他们掌控,窦太后等人密谋暗杀刘肇。刘肇得知此事后,联合清河王(废太子)刘庆,司徒丁鸿发动政变,用自己的亲信宦官郑众捕杀窦氏及其党羽,终于除掉了挡在自己面前最大的障碍。】
“刘肇行事之前,还特意找来汉书·外戚传中的故事,借鉴前朝皇帝诛杀外戚的例子。”
“整个皇宫中的宦官都是窦氏一党,只有郑众一个人没有依附他们。”
“废太子刘庆也是个可怜人,幼冲之龄便被废了太子之位,从此身份尴尬。他与刘肇一起长大,深得刘肇信任,刘肇经常与他共议朝政,甚至亲手喂他吃药,关怀备至。刘庆也能摆正的自己的位置,谦虚谨慎,低调恭敬,上朝的时候都不穿王爵的服饰,而是穿着低一等的侯爵衣服。刘肇死后,刘庆悲痛欲绝吐血数升,第二年就去世了。”
刘肇紧紧拉着兄长的手,目露关怀之色,刘庆却反过来劝慰道,“陛下要保重身体啊,臣还等着陛下给臣送葬呢。”
刘肇:……
是啊,兄长每日病恹恹的,居然送走了朕,朕不会还没有父皇活得长吧!
刘庄为这个孙子叹了一口气,他自幼得父母宠爱,无法体会刘肇的痛苦,但他知道,刘肇能从那样的绝境中挣扎出来,定会是一个强大的帝王!
他就像汉宣帝刘询一样,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料!
刘肇的经历让历朝历代被权臣辖制的帝王们露出羡慕之色。
汉献帝刘协:大汉已经被诸侯瓜分完了,朕便是从曹操手下逃出去,又能去哪里?
唐文宗李昂:快了,快了,他们的末日快到了!
【直到窦太后去世,刘肇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梁贵人,不是太后,他追封生母为皇太后,却也没有剥夺窦太后的尊号。大汉以孝治国,这让他获得了极好的名声。】
刘肇:世人不知朕曾受到的磋磨,怎能感同身受朕的煎熬。既然他们想要一个孝顺的皇帝,朕便做一个孝顺的皇帝,让所有人都说不出不好的话。
马皇后目露赞赏之色,她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要多活几年,亲自看着这个孩子长大。
【窦氏余党被清扫一空,刘肇终于能亲政了!他夙兴夜寐,不敢懈怠,兢兢业业的担起了天下的重担。】
【永元五年,南北匈奴相继叛乱,刘肇派兵讨伐。】
【永元六年,班超征服西域五十国,打败贵霜帝国,被封为定远侯,史称“万里封侯”!】
【永远九年,班超派遣使者出使罗马帝国,大汉使者的脚步一直到达了地中海沿岸。罗马的使者也第一次踏上了大汉的土地,这不仅是大汉与罗马的第一次直接接触,也是欧洲与中国的第一次接触!】
“历史性的局面!”
“破冰之旅!”
“太震撼了!”
刘炟惊喜连连:“朕的儿子,还不到二十岁便超越了历代君王,他定会成为汉武帝一般雄才大略的帝王!”
【永元十四年,刘肇派兵打败鲜卑、高句丽,诛杀了高句丽王,册立鲜卑大都护,实现了对鲜卑民族的有效治理。又消灭了羌乱,将青海湖纳入了大汉版图。】
天幕上出现了永元年间的疆域图,南到南海,包括越南一部分。东临东海,包括朝鲜半岛一部分土地。北到贝加尔湖,西达西亚。
整个长城以北都是鲜卑都护府的地盘,包括现在的内蒙古外蒙古。
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则是西域都护府的势力范围。
北匈奴已经被挤到了新疆西北部的一个角落,与中原相距万里之遥!
【永元年间,武功赫赫,刘肇开疆拓土,得四夷宾服!】
秦始皇:“扶苏好好学学!”
扶苏羞愧的低下了头,他在刘肇这个年纪还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跟父亲对着干。
始皇灵光一现:扶苏是被朕保护的太好了吧,要不要让他也去经历一些人情冷暖……
刘彻:“不错,此子深得朕心!”
刘询如同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刘庄:“好孙儿,只要你多活一些年,就能为大汉带来百年安定!”
和帝朝的文武群臣对自家陛下心悦诚服,他们何其有幸遇到一位明君,此生定要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刘肇却对这个时间节点极其在意,永元十四年以后呢,怎么没有了?
是没有战事,还是朕已经不在了……
【刘肇以民为本,体恤百姓,多次减免租税,审理冤狱,惩办地方豪强,刘肇在位晚年,人口多达五千多万,土地达700多公顷,堪称大汉之最!】
始皇:人口两千万。
刘邦:一千三百万。
刘彻:三千六百万。
刘询:五千万。
刘秀:两千万。
刘庄:三千四百万。
刘炟:四千三百万。
李世民:不足千万。
李治:三千万。
李隆基:五千万。
李亨:一千六百万。
……(人口数为每一朝最高值。)
这夸张的人口数,是秦皇汉武等皇帝无法想象的。
在封建王朝,人口就是国力,有这么多人干什么事都能成功,他们的嘴角流下了不争气的泪水……
【当京城附近发生蝗灾时,刘肇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将所有过错归于己身。宗庙供奉需要岭南运来的龙眼荔枝,但因为劳民伤财,他下令废除先例。他将洛阳的上林苑等皇家园林的果园赐给百姓,让他们随意采摘,不收税赋。】
“刘肇是真的将百姓放在心上的。”
“这样的宝藏皇帝我居然不知道!”
“他就像是唐高宗一样,明明做的很好,却没有多少史书传颂。”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琣。苏轼”
“李隆基,好好学学!”
李隆基:……
第113章 永元之隆
【刘肇多次颁布招贤令,亲自考核官员,选贤任能。他为政宽和,对有过失的人也能从宽处理,但他又不会像刘炟那样没有原则的纵容原谅。】
“爱了爱了!”
“有原则又有手段,行事果断又能保持仁德之心,堪称皇帝的标准答案。”
刘肇淡然道:“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这本就是朕应该做的!”
【他重视文化,命班昭续写《汉书》,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他重视女学,多次征召班昭进宫为嫔妃讲学,后妃尊其为曹大家。刘肇则会将朝中政事拿出来问嫔妃们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的邓绥。】
“这才是唯才是举,皇后的人选都要经过一层层考核。”
“最起码,这样考出来的皇后,不会是窦太后那样不懂政治,只会捣乱的人。”
“是啊,和熹皇后邓绥,被史学家称为皇后之冠!”
尚未被立为皇后的邓绥瞪大了眼睛,她不由得沉思,这件事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片刻后,她便下定决心,去向皇后请罪。
不论这些事有没有发生,都要将自己谦卑的姿态摆出来。
其他皇帝都惊呆了,哪个皇帝没有几个宠妃,难道刘肇就没有自己的偏爱,没有任何私心吗!
管理后宫怎么能和前朝一样,面对满朝文武已经很累了,回到后宫当然是要找个解语花放松一下……
【自始皇统一文字后,经过三百多年发展,出现了很多异体异形字,刘肇便命许慎编撰《说文解字》,规范字形字意,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
许慎看着自己尚未编纂完成的《说文解字》,激动不已。
李斯提议道:“陛下,大秦也可编撰一部字典,以免后人用错文字。”
始皇:“善!”
其他朝臣:李斯为什么总是反应这么快,刚想到的好法子就被他说完了。
【刘肇重视科技创造,任命蔡伦为尚方令,改进军械。在蔡伦的主持下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器,直到百年后依旧是技术的巅峰。改进天文观测仪器,以黄道坐标代替赤道坐标观测天体运行,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用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的天文仪器。】
“天象一惯是正统的象征,每个改朝换代的国君都会从天象上寻找自己的正统性,因此天文在古代的意义不只是观星辨别时间。”
“黄道仪就是在落下闳的浑天仪基础上加了一个黄道面。”
西汉的落下闳灵光乍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