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的胜利是人的胜利,是刘秀智勇双全,有勇有谋,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胜利。”
“若是将一切都归于天命,刘秀的数次冒死冲锋岂不是无用功。”
【昆阳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一战让刘秀名传天下,王邑王寻成为刘秀崛起之路的踏脚石。新朝号称百万大军围攻昆阳,却几乎全军覆没,王莽的政权凝聚力土崩瓦解。】
司马彪:“至于光武,发迹于昆阳,以数千屠百万,非胆智之主,孰能堪之?”
王夫之:“昆阳之战,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
【就在昆阳之战胜利的三天之前,刘縯打败宛城守军,宛城成为更始政权的临时国都,刘縯刘秀兄弟在起义军中威名远扬。也让王莽寝食难安,王莽公开悬赏,杀死刘縯之人赐爵位黄金,还随意抓了个百姓当众杀掉,当作刘縯。】
【不久后,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昆阳之战后,刘秀马不停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外部大敌被消灭,更始政权内部矛盾瞬间激化,刘縯刘秀的威名严重威胁到刘玄的皇位,刘玄在绿林军的支持下,杀死了刘縯,消灭了对其皇位的威胁。】
刘邦:“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乃公也曾在项羽面前伏低做小,只有最后的胜利者才有资格高调。”
刘恒:“刘縯此人待人赤诚,却死于阴谋倾轧,可惜了!”
刘縯:……
没想到我居然被刘玄那个孬种杀了!
我已经让出了皇位,你居然还是不肯放过我,你既不仁,便休怪我不义了!
刘玄则是悚然而惊,天幕出现的太不是时候了,他还没有杀刘縯,却已经与其结下了死仇,更始政权的分裂近在眼前!
【刘縯被杀,对刘秀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刘秀只能强忍悲伤,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为了消除更始帝的怀疑,刘秀面色如常的回到宛城,向刘玄谢罪,并且将昆阳的战功让给他人。】
【刘秀不敢为兄长守孝,不敢与兄长的部下联络,不敢表现出悲伤的情绪,只有晚上一片漆黑之时,才能痛快的哭一场。】
刘秀:“兄长!”
只恨不能立刻见到兄长。
【刘玄见刘秀如此恭顺,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他大肆封赏刘秀,似乎这样就能将刘縯的死翻过去。】
【刘秀心里却很明白,刘玄只是将对他的怀疑埋在心底,他因昆阳一战威名远播,功高盖主,无数豪杰争相依附,早晚有一天,他也会面临兄长的结局。】
第105章 光武中兴
【新朝灭亡,更始政权占据长安,但这并不是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更始帝刘玄只是绿林军拥立的皇帝,与绿林军分庭抗礼的赤眉军还在山东继续发展,拥立了自己的皇帝,黄河以北的州郡也没有归附,河北割据势力林立!】
刘邦:“天下尚未统一,便擅杀大将,刘玄必会失尽人心!”
淮阴侯韩信幽幽的看着刘邦,你怎么好意思批评别人!
刘邦虽然不好意思面对韩信的目光,却依旧强词夺理道:“朕能保证不翻车,刘玄能吗!朕麾下的谋臣武将都是自己招揽的,刘玄却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得听绿林军的话。”
不得不说,刘家皇帝想要招揽人心总能做到最好,当然,若是失去利用价值,便会被弃如敝履!
【为了统一全国,更始政权需要派人平定河北,而刘秀就是最好的人选。但因为他能力太过出众,绿林军一派的将领强烈反对,若是让刘秀去了河北,岂不是放虎归山,任由他发展壮大。但若是不派刘秀前去,又没有更合适的人能平定河北,到时候危险的就是整个更始政权了!】
【最终,刘秀顺利去了河北,但此时河北已经不仅仅是诸侯割据了,河北的一些宗室自立门户,拥立皇帝,与更始政权分庭抗礼,刘秀处境堪忧……】
【幸而上谷太守之子耿弇带领上谷渔阳的骑兵前来相助,河北豪强真定王刘杨也站在刘秀一边,刘秀一举扭转局势,在河北站稳脚跟。】
“耿弇,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四!”
“他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典范,善用兵法,意志坚定,受了重伤依旧能坚持冲锋。”
光武帝刘秀眼前一亮:“云台二十八将?”这是什么,难道是朕日后建立的功臣榜!
他转念一想,天下已经平定,有此榜单也可宽慰功臣之心,明日便与群臣议定此事。
【为了得到真定王刘杨的支持,刘秀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而在此前一年,他刚刚迎娶了少年思慕的阴丽华。】
“可惜,这么多的嫁妆也保不住皇后之位。”
“天下统一后,地方豪强就不是助力,而是阻碍了。”
郭圣通神情木然,当初听天幕讲起吕后灵位之时,她便自请废后,可惜,刘秀及其在意身后之名,无故废后与其名声有损,刘秀自然不同意。
如今,他们依旧在冷战中……
【相比于其他起义军领袖,刘秀可谓异军突起,他是汉室宗亲,又有天下称道的战功,一时间,无数人前来投靠,刘秀的势力日益壮大。】
【更始帝刘玄对此忧心忡忡,他派人宣召刘秀回京,想要接收刘秀的兵马。刘秀知道一旦回到京城等着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自然不肯交出兵马。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
【此后,刘秀北取幽州,收降数十万铜马军,又派邓禹、冯异等人西入关中,攻取洛阳。】
“邓禹,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冯异,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
建武朝的开国功臣期待的看着天幕,这个榜单不知是哪一年建立的,他们也想要榜上有名啊!
明帝刘庄含笑看着天幕,深藏功与名……
【更始三年,刘秀在镐城称帝,此时距离他起兵仅仅过去三年时间。称帝后的刘秀立刻发兵直取洛阳,当时的洛阳守军是绿林军统帅朱鲔,此人正是促使刘玄杀害刘秀兄长的元凶,他担心刘秀为兄长复仇,不敢投降。刘秀当即表示,“举大事者不忌小怨”,保证绝不秋后算账,于是,朱鲔投降,刘秀入主洛阳,并定都于此。】
【原本的都城长安却极其混乱,赤眉军拥立了自己的傀儡皇帝刘盆子,他们拥兵三十万直逼长安,更始帝大败,投降赤眉军,后被赤眉军杀害。】
“赤眉军军纪严明,和更始政权对比就是一股清流,所以长安百姓十分欢迎他们,但地主豪强却不乐意,他们将粮食藏起来,坚壁清野,导致赤眉军只能退出长安。”
“赤眉军拥立的刘盆子是一个刘姓的牧童,以抽签的方式成为皇帝,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是一个凝聚人心的符号。”
“不过他投降刘秀后,结局还不错。”
【此时,关中发生饥荒,天灾加上战乱,导致此地田地荒芜,粮食匮乏,再加上更始政权倒行逆施,朝廷上下沆瀣一气,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关中赤地千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更始政权还不如王莽治下。”
“兴百姓苦,乱百姓苦!”
【赤眉军带着三十万大军进攻长安,想要就地取粮,却遇上了关中的饥荒,粮草匮乏,捉襟见肘。趁此时机,刘秀派出邓禹冯异前往关中攻略长安,他们率领的汉军却在赤眉军手下大败而归,冯异孤身回营,邓禹败走宜阳。】
【不久后,冯异再次与赤眉军大战于崤底,双方倾巢而出,殊死一战。待到两军力竭,冯异提前安排的伏兵出场,他们打扮成赤眉军的模样,突然杀入战场,赤眉军猝不及防,大败而归,损兵折将,只能离开长安,向南方转移寻机补充粮草。】
“如果我没记错,刘猪猪的茂陵就是被赤眉军劫掠的。”
“是的,就在他们败退长安的时候,找不到粮食,只能盗墓了。”
刘彻怒道:“什么叫找不到粮食就要盗朕的皇陵!”
“不只是茂陵,西汉所有帝王的皇陵都被盗了,只有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宣帝的杜陵逃过一劫。”
“很快他们就被刘秀打败,也算是给祖宗报仇了。”
知道有人与自己一样的遭遇,刘彻不知该做什么表情。“高祖曾派人为始皇守陵,大汉的陵墓为何得不到下一朝的守护!”
王莽!刘玄!赤眉军!接替大汉的都是什么妖魔鬼怪啊!
群臣不敢发出声音,只有卫青开口宽慰武帝,“陛下,赤眉军是乱军,没有建立统一的政权,还不能算下一个朝代,刘秀定会为西汉的陛下们修复皇陵的。”
刘彻并没有得到安慰,他在想如何才能避免被盗,难道要学习祖父,实行薄葬!
可是,朕已经将大部分陪葬用做军费,已经很简朴了。
刘恒:朕要求薄葬还是有用的。
事实上,刘恒虽是薄葬,陪葬品也不少,只是盗墓贼没有找到罢了。
刘询:定是朕地下有灵,才能庇护皇陵。
杜陵距离长安较远,不在赤眉军的控制范围内,才逃过一劫。
【他们的溃退之路正好撞上了刘秀早已安排好的包围圈,侯进、耿弇早已带领大军,以逸待劳,刘秀更是亲率六军,堵截赤眉军。】
【前有大军,后有追兵,赤眉军走投无路,只能投降。献上了从更始帝手中缴获的传国玉玺,至此,纵横山东十多年的赤眉军成为历史。】
“赤眉军都是被压迫的最狠的普通农民,若不是活不下去,谁会想要起义啊。”
“乱世中,不论是挥刀的还是被砍的,都是悲剧。”
【刘秀的下一个目标是在睢阳称帝的梁王刘永,还有青州的张步,海西王董宪等割据势力。】
第一代梁王刘武:这是我的子孙后代,居然称帝了。
刘武热泪盈眶,自从被兄长忽悠后,他一直等着景帝立他为皇太弟,结果等了一辈子都没有等到。
没想到,他的后代居然还要与景帝的后代争皇位……
【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刘秀用了十二年时间先后削平青州张步、渔阳彭宠、天水隗嚣、益州公孙述等豪强割据武装,自从新朝末年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统一。】
“一件搞笑的事,两军对战时,公孙述派刺客刺杀汉军大将,刺客越过重重大军,刺杀主将居然成功了!”
“而且刺杀了两次,两次都成功了,刘秀不得不临战换将。”
天幕下的武将错愕不已,两军交战,派刺客刺杀主将,这是什么样的大聪明,尤其他还成功了两次!
“哪里有投降的天子,就是公孙述说的。”
【经过二十多年战乱,百姓死伤惨重,待天下平定后,人口仅剩下十分之二。为了让饱经战乱的中原大地尽快恢复生机,刘秀轻徭薄赋,恢复人口,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罢免贪官污吏,裁撤官吏,合并郡县,减轻人民负担,恢复中央集权。到光武帝统治末期,人口达到了两千万,增长了一倍多,史称光武中兴!】
【不过刘秀并未自满,执政晚期依旧不断自省,他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正是这份时刻将百姓放在心上的理念,才能成就光武中兴的辉煌!他既是以武立国的开国之君,又是开创盛世的中兴之主!】
“刘秀对贪官污吏极其严格,赞一个!”
“刘秀善待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结局都不错。”
“他因豪强相助得到天下,但豪强兼并土地本就是西汉灭亡的重要原因,刘秀统一天下后立刻下手抑制豪强,丈量土地,核实人口。”
“主席说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始皇继续酸:好不容易等到西汉灭亡了,居然还能有人能给他续命一波!
为什么朕的大秦没有这样的后代……
都怪胡亥!
刘彻:“有如此功绩,晚年还能够自省,朕不如矣!”
刘彻难得反省自己,让群臣大感惊异!
李世民:“朕观古先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长孙无忌:“陛下年不过及冠便能一统九州,光武帝不及陛下。”
李世民:“若是要排明君榜,光武帝能排在哪里?”
房玄龄:“臣等不知后世的君王才能如何,不知光武帝能不能排在前十,不过看天幕评论秦皇汉武为榜首,文帝、宣帝都在前十,想来光武帝也有一争之力!”
李世民:“唯望朕的大唐也能如大汉一般明君辈出。”
苏辙:“东汉光武,才备文武,破寻邑,取赵、魏,鞭笞群盗,算无遗策,计其武功若优于高帝。”
苏轼:“杀人愈多,天下越乱,光武帝却能克制杀戮,与太祖陛下一般!”苏轼说的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刘秀也没有因为疑心而杀功臣。
朱元璋:“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刘秀一生中唯一被后人津津乐道,毁誉参半的就是废立皇后太子一事了。】
【刘秀的原配发妻是南阳豪族之女阴丽华,刘秀少年慕艾之时,便对阴丽华一见钟情,他说“做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这是少年刘秀的人生理想,做一个保卫皇帝的金吾卫,再娶阴丽华为妻。】
【后来,刘秀成为起义军领袖,昆阳之战第二年,他顺利迎娶了阴丽华,实现了人生理想。次年,刘秀在河北为了与真定王刘杨结盟,再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
“呵,封建社会的男人!”
“这是一场政治联姻,郭圣通只是两个势力结盟的工具,一个工具是不需要感情的。”
“左拥右抱啊,谁不喜欢。”
“楼上的不要YY了,口水都流下来了……”
“你不想左拥右抱两个美男子吗!”
“误会了误会了,原来是小姐姐啊。”
“收回我的四十米大刀,差点误伤友军。”
天幕下的古人无法理解评论区的争论,在他们看来,只需要联姻便能得到一个势力的支持,这是双赢的好事啊。即得了天下,又得了美人,谁会拒绝!
【刘秀称帝后,想要立阴丽华为皇后,但阴丽华以郭圣通已有一子,而她没有孩子,拒绝了。】
任谁刚刚新婚就与丈夫分别,生死未卜两年后突然得知丈夫已经另娶他人,他们还有了一个孩子,心态都不会平衡的。
同样处于风口浪尖的阴丽华也很是忧愁:郭圣通能依靠她舅舅的功劳,而她却无人能靠。刘杨附庸众多,相比之下,阴家只是一个小家族罢了。
她生于乱世,见惯了生离死别,若不是嫁给刘秀,可能会死于乱兵,可能会因丈夫战败成为俘虏……如今能够在后宫安享富贵,儿子能成为诸侯王,自己将来做一个王太后,已经很好了。
这是她过去不敢想象的安稳生活。
【建武二年,正月,郭圣通的舅舅真定王刘杨谋反被杀。六月,郭圣通被立为皇后,嫡长子刘疆为太子。】
刘彻:呵,他可太理解刘秀的决定了,皇后之位是荣耀也是筹码,可以彰显皇帝的喜好,也能维系君臣关系。
他当年决定立卫子夫为皇后,不仅是因为卫子夫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也想要提高卫青的地位,让他可以名正言顺的统帅大军!
始皇:“用裙带关系维系朝廷稳定,终会被反噬。”
强大的帝王应该应手掌乾坤,一念生死,而不是受制于人!
光武朝。
当年被立为皇后时,郭圣通满心欢喜,觉得陛下没有因为舅舅谋反而株连自己,还因祸得福成为皇后,他们之间情深意重。
后来郭圣通才慢慢明白,舅舅虽然死了,但河北的势力依旧以舅舅为主,为了安抚河北地区的豪强,她才成了皇后。
但,这样的皇后之位终究无法长久!
当时国朝新立,人心不安,刘秀的皇帝也不安稳,为了安抚众人,刘杨虽然被杀,但刘杨之子依旧继承了真定王位。
等到刘秀皇位稳定,天下一统,便不需要用皇后之位稳定人心了。
【郭圣通成为皇后,刘秀又觉得对不起阴丽华,对阴丽华更加宠爱,郭圣通渐渐被冷落。建武九年,郭圣通失势。就在这一年,阴丽华的母亲、弟弟被强盗杀害,刘秀更加愧疚,下诏称阴丽华宜立为后。】
“这个男人想要在两个女人之间寻求平衡……”
【建武十三年,刘秀封赏外戚功臣,皇后的亲弟弟郭况却只得了一个城门校尉的官职。】
【建武十四年,郭圣通失去宠爱,她背后的河北势力与阴丽华背后的南阳势力针锋相对,太子刘疆的辅弼也渐渐失势。】
刘邦:“他到底在等什么,既然已经决定废后,为何还要这样摇摆不定。”
吕雉:“刘秀尚未完全掌握朝堂,他不希望废立太子引起朝廷动荡,他要求一个安稳。”
就像历史上刘邦因为刘盈的势力增长,不得不放弃废立太子一样。
刘家的皇帝很少意气用事。
【建武十五年,刘秀颁布政令,令各州郡清查田地人口,便于征收赋税,最重要的是将豪强地主手中藏匿的土地、奴仆找出来,限制豪强的势力。乱世之中,无数大地主拥有自己的武装,隐瞒田地与人口,成为当地的土皇帝。他们用武力对抗朝廷的官吏,与部分官吏勾结瞒报少报,这些份额都被分摊到普通百姓身上,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建武十六年,刘秀收到密报,“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东海王刘阳揭破了这件事:河南洛阳身处朝廷中心,当地的田地都在朝中大员手中;南阳是刘秀的家乡,田地都在刘秀的族人亲戚手中,这两个地方不能细查!】
【此事引起刘秀的警惕,他加大核查力度,以“度田不实”之罪,杀了十多个朝廷高官。引发了地方豪强叛乱,许多百姓不明就里被裹挟着加入反抗朝廷的武装,刘秀只能派兵镇压……】
【刘秀让功臣安享富贵,用文官治国,又设置台阁,架空三公的权利,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度田,刘秀又打压了地方豪强的势力,震慑朝堂,真正成为了手握天下独断专行的天下之主!】
刘邦:“原来是在等这个……”
【建武十七年,刘秀以郭圣通常常怨怼,有“吕霍之风”,担心她会在自己死后,苛待阴丽华和她的孩子,决定废后,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担心他死后郭圣通会成为下一个吕雉!”
“可是,郭圣通还没有刘秀寿命长。”
“后来他把吕雉的神位移出了高帝庙,退吕奉薄。当时郭圣通已经死了,他是想警告郭圣通的儿子们不要争夺皇位。”
刘秀:……
朕还没有做这些事,为何要是受这些罪过!
朕不想自家骨肉相残,不想宫中出现流血事件,难道不对吗!
吕雉冷哼一声:“优柔寡断,还想要两全其美,哪有这样的好事!”
刘邦则嘿嘿一笑,“这个霍应该是霍光之女吧,她可不能与你并列。”
【废立皇后之后,刘秀又觉得对郭圣通有些愧疚,于是便尽力补偿她的娘家人,郭圣通的弟弟得到了迟到多年的侯位,郭圣通也被封为中山王太后。】
“皇帝还活着,他的妻子就成了太后……”
“刘秀在两个女人中间寻找平衡,成为皇后就要被打压,失去后位反而能惠及家族。”
“废后之后,刘秀经常去郭家做客,每次都要公卿作陪,以示恩宠。”
“郭圣通哥哥郭况的儿子娶了阴丽华的女儿,成了驸马,刘秀是真的希望郭家和阴家能成为一家人啊。”
“郭况凭借刘秀的赏赐成了洛阳大富。”
“郭圣通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刘秀还亲自送葬。”
“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粘在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郭圣通看到自己的结局,终于释怀了,自古以来废后从没有好下场,如景帝薄皇后退居别宫,三年后便死去;武帝陈皇后被囚禁终身,卫皇后三尺白绫自刎而死……
她呢!她没有陈皇后的地位,也没有卫皇后兄长的功劳,她本就是刘秀为了安抚豪强的一个棋子,会不会被逼令自杀,母子俱亡,诛灭三族……
这就是她不得不争的原因,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却没想到自己的结局居然还不错。
第107章 光武中兴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太子刘疆有自知之明,母亲不是皇后,他便也不是嫡子,于是刘疆自请退位,太子无过而被废,定会引起朝廷动荡,直到两年后,刘秀才终于答应此事。】
【刘疆从襁褓中便被立为太子,十九年正位储君,终究不得不让出太子之位,成为一个藩王。】
袁宏:“夫建太子以为储贰,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
李世民:“自古以来,废立太子总会引起朝廷动荡,只有光武朝的这次政治斗争没有血光。”
天幕快点将汉朝的故事讲完吧,他也想知道自己的太子为什么会被废啊!
【自古以来废太子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最好的结果也是幽禁、流放。但刘疆不同,他让出太子之位后,刘秀为了安抚长子,封其为东海王,给了他相当于两个诸侯王的封地,希望他以后的生活能安乐顺遂。】
郭圣通终于能够放心了,自己成了太后,远离权利争斗,儿子也成了诸侯王,一生富贵,她已经别无所求了!
刘彻神色有些不自在,他想起历史上自家据儿的结局,再看看刘疆的结局,难道真的是朕的错,刘秀为何要在这些婆婆妈妈的事上废这么多心思,显得朕很无情啊。
“感觉刘秀一直在努力平衡家庭矛盾,想要将一碗水端平。”
“可惜最终伤害的是两个人。”
“看到很多现代人穿越成郭圣通的小说,直接自领兵马,参与群雄逐鹿,要么自己称帝,要么成为刘秀的臣子,君臣关系比夫妻关系要好处理的多。”
刘秀:后世之人好大的心气,居然胆敢自己称帝!
天幕下的古人大开眼界,郭圣通本人则轻笑一声,看得出来后世的女郎活的很是自在,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真好!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秀封阴丽华的长子东海王刘阳为太子,并改名刘庄,他就是后来的汉明帝。】
【公元57年,刘秀病逝,享年六十二岁,庙号世宗,谥号光武皇帝。】
【刘秀死后,太子刘庄即位,刘庄是刘秀的第四个孩子,是阴丽华的第一个孩子,阴丽华成为皇后,他便是嫡长子,顺理成章继承皇位。】
【东汉的皇帝中只有刘秀为人熟知,剩下比较出名的便是东汉末年的皇帝,明帝刘庄并没有多少知名度。但刘庄继承刘秀的光武中兴,开创明章之治,也是一位难得的明君。】
刘庄喜怒不形于色,面对天幕的夸赞,他神情自若。只有在面对自己的皇后时,才会表现出明显的喜恶,像个普通人一样自在。
“朕是明帝,那章帝就是自家太子,不错,能继承盛世,被后人肯定,炟儿没有辜负朕与皇后的期待。”
刘秀松了口气,有天幕的肯定,他便可以乾坤独断废立太子,任谁都不感反对。
【刘庄幼年便十分聪慧,十岁就能通晓《春秋》,他性格严谨,眼里容不下沙子,度田事件发生时,他只有十二岁,便能明辨是非,理清官吏之间的勾结隐瞒,洞察根底,深得刘秀器重。】
【刘庄即位后整顿吏治,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倡导节俭,他即位时全国人口为两千一百万,统治末年,人口增加到三千四百万。】
刘秀高呼出声:“善!”
【刘庄不同于父亲的“柔道”治国,他的施政极其“刚猛”。】
【他严防外戚,严禁后妃家族封侯参政,他的姐姐想给儿子求个郎官,刘庄宁可赏赐他千万钱,也不同意。】
【他亲舅舅的儿子是当朝驸马,却杀了公主,刘庄秉公执法,处死了驸马。】
【他的皇后是开国功臣马援之女,但因为外戚的身份,马援失去了云台二十八将的地位,马家子弟官位最高不过九卿。】
马援已年过半百,但他征战一生,从不服老,对于云台二十八将他也很期待,开国功臣中功劳超过他的五个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他自认自己定能榜上有名。
没想到,因为这样的原因错失荣耀,不知该不该可惜!
“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在唐宋以后配享武庙,可见他的能力与功劳。”
“平定陇西,抚平羌乱,北击乌桓,二平岭南,直到六十多岁还在领兵出征,堪称老当益壮!”
“马援喜欢吃薏苡,从南方带了一车薏苡回去,结果被人打小报告说他带了一车珍珠。”
“可惜最后被奸人陷害,蒙冤受屈,死后也只能草草安葬。”
【刘庄对官员非常严厉,他甚至自己拿着大棒子亲自杖责犯错的官吏,正因为此,朝廷行政效率极高,尸位素餐人浮于事之事几乎没有,吏治清明为两汉之最!】
始皇强忍着笑意赞叹到:“这皇帝当真是真性情!”
刘邦拍着大腿哈哈哈大笑,“皇帝自己拿着大棒子打人,这是什么奇怪的癖好。”
萧何提醒道:“光武帝以柔道治国,在朝堂后宫中寻求平衡,施恩颇多,定然不会实行严厉的规章制度,长此以往定会人浮于事,亲亲相护,明帝能改变作风,也是为了吏治清明。”
刘秀陷入沉思,他打天下多依靠豪强功臣,定天下之后,及时改变朝廷格局,打压豪强,荣养功臣,以文官治国,是为了平衡君臣之间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