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刘邦:“若是朕给冒顿单于一个匈奴单于玺,能不能让他安分一些。”
萧何:“陛下,你在开玩笑吗?”这种时候,居然还有心思开玩笑!
刘邦则怒道:“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何王莽想不清楚,中原大地改朝换代乃公可以理解,大汉只要不是二世而亡就够了,乃公管不了几百年后的事,但他为何要招惹异族!”
【王莽主动挑起无谓的争端,在边疆陈兵数十万,虚耗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王莽不屑的哼了一声,“那又如何,朕很快便将他们打败,那些蕞尔小国已经臣服于朕了!”
可是他没有想过,大汉已经将周边国家打服,这些战争本来是没有必要的。
【天灾加上人祸,导致土地荒芜,物价腾贵,王莽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危机,米价由文帝时的十钱涨至二千钱,到了王莽末年,每斛米价值黄金一斤。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天下如同人间炼狱!】
“王莽的失败显而易见,历史上的改革有几个能成功的。”
“王莽在位期间也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旱灾、蝗灾、水涝、黄河决口,所有天灾都遇到了。”

王莽在埋怨上天不公,让其在位期间多灾多难。
新朝天幕下的百姓早已麻木,说不定他们等不到下一次天灾,就要被饿死了,便是侥幸活下来,也要面临遍地烽火,朝不保夕的生活。
“这天下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人吗?”
“皇帝失德,你去惩罚他们,为何要与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过不去。”
“老天爷,什么时候才是头啊……”
【在这样的倒行逆施中,反抗王莽的浪潮一波胜似一波。】
【最开始起兵反抗的,是失去权势地位的刘氏宗亲。公元6年,平帝去世,王莽摄政,安众侯刘崇起兵,因人数太少而失败。】
【公元7年,东信太守翟义起兵十万,立刘氏宗亲为帝,第二年才被平定。】
【公元8年,9年……】
【等到百姓再也忍不下去,揭竿而起的时候,整个天下已经没有一片净土了。】
【公元15年,北部边疆五原、代郡的百姓不堪北征士卒的骚扰,愤而起义。】
【公元17年,各地起义军如同星火燎原,琅琊吕母因儿子被县官冤杀,率众攻破县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起义军领袖。】
【公元18年,义军活动跨州连郡,王莽派出的军队疲于奔命,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沼之中。】
【公元21年,长安城中盗贼出没,直接威胁王莽的人身安全。】
【此时,主要活动在南方的绿林军与北方的赤眉军成为最大的两股势力。】
【绿林军起于荆州,因为饥荒严重,无数饥民聚集起来推举王匡王凤二人为首领,他们聚集在绿林之中,被称为绿林军。】
【赤眉军起于山东,首领为樊崇,在泰山一带与新朝政府军对抗,几年便发展到数万人。公元22年,发展到数十万人,势力遍及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各地。】
【面对如此糜烂的局面,王莽依旧将希望寄托在天意上,他不思改变政策,不去赈济灾民,剿灭起义军,而是举行祭天大典,更准确的说是“哭天大典”。寄希望于上天垂怜,降下恩泽,拯救新朝。】
【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十五年。王莽死后,首级被斩,悬于市集之中。百姓恨他,聚集在他的头颅附近殴打,军士也对其恨之入骨,将其碎尸万段!】
【后来,王莽的头颅被历代皇室收藏,直到两百多年后,晋惠帝时期,洛阳武库遭遇大火,王莽的头颅才被焚毁……】
没想到自己死后连全尸都没有,听闻如此噩耗,王莽气血攻心,昏了过去!
趁着他昏迷,无数宦官侍卫带着皇宫的财物出逃,等到他醒过来后,整个皇宫死气沉沉,一个活人都见不到了。
王莽的结局也让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细思极恐,百姓愤怒的力量居然如此恐怖!明君会约束自己,善待百姓。昏君则是看谁都像刺客,深恐自己朝不保夕!
【王莽一直都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通过禅让的方式取得皇位,被儒家正统思想所否定,认为王莽是篡位的“奸贼”。】
“后世的儒家子弟怕是忘了,王莽也是被他们儒家推上皇位的,还是儒家子弟公认的圣人。”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不少人觉得面红耳赤,更多的人则是闭目塞听,只要我看不到他就不存在!
【但即便如此,王莽也胜过了同时期的绝大多数起义军领袖,比如取代王莽的更始帝政权。当时人记载,更始帝君臣淫乱,公然掳掠财物,劫掠妇女,百姓都不敢带着钱财出门,以至于长安百姓都开始怀念新朝了。】
“当你子民怀念前朝的时候,不是因为前朝有多好,而是因为你做的太烂……”
始皇:六国百姓思念前朝,也是因为朕做的太烂吗!
这是因为政令不通,六国百姓被地方豪强蒙蔽,根本不知何为大秦。
【但近代的史学家确认为王莽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只是他改革的措施不合时宜,无法实现。他想要改变西汉末年混乱的局面,实行的政策却使得天下更加混乱。】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时的大汉,需要的不是一个“温良”的政治改革家,而是一个血与火中成长起来的革命者,彻底打破原本的格局,重新进行利益分配。】
【于是,与王莽相对应的,另一个“天命之子”诞生了——他就是刘秀,被后世戏称为“大魔法师”,“位面之子”!】
光武帝刘秀面含笑意,期待着天幕的评价。
可是他听到的是却是……
【这次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下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光武中兴与东汉幼儿园”!课后,请大家思考,为何王莽被称为“穿越者”,将他的改革与现代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差异。】
【我们下次再见!】
话音落下,天幕中的画面消失了,平行时空的人们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
光武帝一口老血梗在喉咙处,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商鞅结合汉朝的法度完善了自己的《商君法》,定要打造一个可传承千年的律法。
白起带着赢异人,吕不韦,和小嬴政回到咸阳,受到秦王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看着疾步向自己走来的大王,白起可不会以为大王是想见自己。
他连忙将怀中的小嬴政交给大王,赢稷抱着曾孙,头也不回的就走了,剩下的仪式由太子赢柱主持。
“武安君一路辛苦了。”
“臣分所应当,不敢当辛苦二字。”
回程的路上,为了照顾幼儿的身心,白起并没有急着赶路,所以,用了两倍的时间才回到咸阳。
有天幕的剧透,嬴政受到整个咸阳宫的关注,这种关注并不都是好事,太子赢柱子嗣众多,赢异人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赢异人要经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这次,虽然没有华阳夫人在背后支持,但他有个好儿子,足以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
赢稷可不放心将嬴政交给别人,就连每日上朝也要抱着小嬴政,给他讲解大秦的政治,也不管嬴政能不能听懂。
这个时空的小嬴政得到了另一个他没有得到的关爱……
始皇时期,秦朝召开了第一次由朝廷组织的考核,以诸子百家经典为考卷,考生可自行选择想要参加的考核科目。
始皇想要为大秦朝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将法家儒家的思想论战扩大到诸子百家。
这次考核张良陈平也参加了,他们不想借用另一个自己的名声入朝,他们要向始皇展现自己的才能。
这次考核中,考生们第一次见到了纸张,如同天幕上展现的一样,轻薄洁白,便于书写,也方便收藏。
在大秦墨家子弟的努力下,更多更廉价的纸张原料被发现,纸张的产量迅速扩大,秦少府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将纸张售卖到全国,为大秦朝廷增加了一波收入。
汉武帝时期
天幕结束,武帝狠狠的松了一口气,大汉真的亡了,他不必再怀着期待,不必再满心忐忑。即便将来刘秀建立东汉,也与自己的大汉没有关系了!
在了解刘询的成就与错误之后,刘彻深刻的意识到皇家教育的重要性,他要摸索一条教育太子的方法,传之后世。
武帝朝的纸张也生产出来了,比他的祖父和父亲早一些,盖因武帝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效率自然会更高。
纸张生产出来后被武帝卖给了诸侯豪强,物以稀为贵,豪强们将其当作传家宝保存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自愿被割韭菜。
不过,他们很快就会后悔的,等到朝廷发现廉价的制造原料后,纸张的价格便会大跳水,他们手里的“传家宝”就会变成真的废纸一张。
霍去病想接弟弟霍光进京,但霍光做的事太大了,不知陛下的态度,他也不敢轻举妄动。霍去病询问舅舅的意见,卫青给他的建议是,直接禀报陛下,请陛下派人去接。
武帝果然同意了。
于是,霍去病第一次见霍光是在未央宫,正赶上天幕开启直播,兄弟二人根本没有时间交谈……
刘询给长子选了好几位太傅,刘奭年仅三岁便要面临高考学生的课业,不知这样的揠苗助长会不会带来更坏的结果。
刘询更加期待许平君肚子里的孩子了,这也是自己的嫡子,一旦长子不堪造就,还有次子可以选择,希望这个没有在历史中出现的孩子能靠谱一些。
霍光辞去了家族子弟恩荫的官职,将夫人霍显禁足在家中,整个霍家都开始低调行事。
新朝的位面是波动最大的,王莽众叛亲离,就连皇宫中的宦官都逃跑了。主要是王莽的死状吓坏了他们,皇帝都被碎尸万段了,他们这些小人还能得好!
还是早点藏起来,免得起义军发现自己。
王莽醒来后,精神有些不正常,有人见他穿着皇袍跑出长安,不知去向;有人说他假扮成流民,逃亡去了。
还有人说他已经自刎在未央宫,尸体被人处理了。
总之,这个时空不会出现王莽的头颅收藏品了。
皇城大变时,王邑正带着四十万大军围困昆阳城,昆阳城中只有九千守军,王邑自信满满,即便听说城中有一个刘秀,他依旧认为自己能手到擒来。
“本将已经杀了那么多刘秀了,也不在乎多这一个。”
可是,一个小小的昆阳城被围困一个多月,依旧牢牢掌握在起义军手中,这就不简单了!于是,全天下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座城里,聚焦在刘秀身上。
这人会是天幕所言的天命之子吗!

第103章 光武中兴
七天后,直播如期而至,先秦与西汉众人已经经历了连环暴击,对天幕讲述的后世之事只需要当作故事来看,希望能从王朝更替中寻找一个更好的制度,改变自家王朝的命运。
西汉之后的朝代则满怀期待,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对天幕提及的“东汉幼儿园”耿耿于怀,不知是因为皇帝早逝,还是子嗣艰难。
主少国疑!他对整个东汉的命运都忧心不已。
【说起刘秀,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总会听说一些关于他的传说,比如“大魔法师”、“天命之子”……他出生于西汉末年,正赶上了西汉的灭亡,与王莽篡位改朝换代。他响应起义军号召,仅仅3年,便从一届白身变成开国之君,他打天下的经历主打一个幸运值MAX!】
始皇为刘秀秀出天际的操作惊叹,他看了一眼坐在下首的刘季,刘家的子孙质量也太高了吧。
“三年!”
刘邦惊诧,这可比自己顺利多了。
“若是秦末没有项羽,朕也能三年平定天下!”
萧何道:“西汉新亡,王莽又倒行逆施,人心思汉!”
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秀,出生于公元前5年,这一年,汉哀帝因为“汉德中衰”的谶语,改年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企图以此改变天命,缓解社会矛盾。】
“历史上的巧合非常有意思,在西汉灭亡之前,东汉的开国皇帝诞生了。”
“哈哈哈……更始受命不会应在刘秀身上吧!”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因为推恩令,刘秀的祖辈一代代降爵,等到他的父亲刘钦只做了一个济阳县令,而刘秀与兄弟们则是白身。】
被困在昆阳城中的刘秀瞪大了眼睛,他出生于哀帝年间,他的父亲就叫刘钦,难道天幕所言的“天命之子”竟然是自己!
他虽然有足够的自信与谋略,但没有看到结果之前心中也很是忐忑,刘秀从不曾宣扬自己的名字,也不曾用这个名号招揽豪杰。
最主要的是,他是有嫡亲兄长的,便是将来建功立业,也是他辅佐兄长,如何会成为开国皇帝!
身在宛城的刘縯先是为弟弟高兴,随后也想到了这件事,以他们兄弟的情感,应该不会出现兄弟阋墙之事。
难道,我很快就要死了……
刘启宣六子刘发上殿,大殿上的百官都在悄悄打量这个皇子。
刘发母亲身份低微,只是一个宫女,被景帝酒后临幸,幸运的生下一个儿子。相比于长兄刘荣,幼弟刘彻,刘发不得父皇喜欢,就连封地也是在潮湿贫穷的长沙,比其他兄弟的封地差远了。
刘启依旧看不出这个儿子有什么过人之处,给大臣过过眼瘾后,便让其退下了,只是将他的封地多加了一些郡。
【据传,刘秀出生的时候,有红光照耀整个房间,房前的谷子每一根都长了九个穗,比一般的谷子长得好,于是父亲给他取名为秀!】
“每个皇帝都要给自己打造这样的传说,仿佛他们出生就与众不同一样。”
“相比起来,谷子生了九个穗这种事就平常的多了,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只是长得比较好,后来传的越来越神奇。”
“刘秀如果真是这样的出身肯定瞒不住别人,当时就会被王莽找出来杀了。”
“而且,如是将一切成功都归于天命,岂不是将他自身的努力视若等闲。”
光武帝刘秀若有所思,成为皇帝后,总是宣扬自己天命所归,却忘记了他也是在数次大战中九死一生活下来的。
天命与能力哪个更重要?
刘秀需要仔细思考一番。
【公元三年,刘钦死于县令任上,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只能寄居在叔父家中,成为普通的平民。】
【刘秀的长兄名叫刘縯,刘縯好为任侠,不喜生产,喜欢结交豪杰,性情刚毅;刘秀则勤于农事,比较安分。因此刘縯常常将刘秀比做刘邦的兄弟刘仲,言下之意,自己就是下一个汉高祖,重开大汉基业,指日可待,可谓志向远大!】
“表面看刘秀只是在种地,但他悄悄藏匿亡命之徒,官府都不敢上门查问。”
“优秀的人总是与众不同的。”
刘邦则对刘縯很欣赏,如同看到另一个自己:“此子有乃公之风!”
吕雉道:“刘秀为开国之君,那时刘縯又在何处?”
是兄弟阋墙,还是战死疆场……
【刘秀成长起来的时候,正好是王莽统治时期,公元14-19年,刘秀来到京城,入太学学习经义,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邓禹、朱佑,此二人都位列后来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
【新朝末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支农民起义军遍及天下,豪强地主也纷纷下注支持起义,顿时整个天下分崩离析,一片混乱。刘秀虽然是皇室后裔,但当时刘姓之人遍及天下,每一个起义军都拥立了自己的皇帝,刘氏血脉也没有多少特别的价值。】
【见到天下大乱,刘縯与自己结交的好友一起趁乱起事,而刘秀则谨慎很多,他深思熟虑,见到天下确实大乱后,才决定起兵。】
【公元22年,刘縯的一个宾客因为抢劫触犯律法,刘秀兄弟只好到姐夫家中避祸。这一年十月,刘縯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正式起义。】
【十一月,刘秀带着自己的人马与兄长汇合。当刘縯决定起兵时,宗族都不愿意跟随,直到刘秀出现,他们才安下心来,他们觉得像刘秀这样的谨慎的人都决定起兵,那就说明时机到了。】
萧何道:“相较于刘縯,刘秀更像陛下,当时陛下决定起兵,我等都欣然跟随,正是相信陛下的能力与谋略!”
刘邦哈哈大笑:“乃公也很喜欢这个小子。”
【他们刚起兵时,情况很是窘迫,兵少将寡,缺少战马,刘秀甚至要骑着牛上战场。他们在新野、湖阳一带与新朝军队战斗,多是小股士兵接战,因为实力相差悬殊,常常战败。于是,兄弟二人决定投靠绿林军。】
刘秀想起自己的姐姐刘元,战败后不想成为他的拖累,拒绝上马,与三个外甥女一起被新军杀死了。
那时,他们兄弟终日奔波在起义军与新军之间,联合起义军抗击新军,终于有了一些名气。
【两方联合之后果然实力大增,绿林军的兵力加上刘秀兄弟的谋略,在南阳一举歼灭王莽的精锐之师,得到大量的物资补给。】
【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拥立宗亲刘玄为帝,建立更始政权,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偏将军。对此,刘縯极其不满,他也是汉室宗亲,自幼便立志建不世功业,怎么能屈居无能之辈麾下。可是绿林军人多势众,又有强敌在外,刘縯只能暂时忍耐下去。】
“刘縯与刘玄都是汉室宗亲,都是长沙王刘发的五世孙,但刘縯太过强势,刘玄则性格懦弱,容易控制。”
“绿林军是农民起义军,不是刘家的军队,自然不想让出自己的权利。”
刘邦看到了其中的危机,刘縯有能力却没有名分,心中十分不满,且将不满之色表现了出来,定会引起刘玄与绿林军的警惕。
如今有外敌在侧,尚且能缓和一时,等打败新军,起义军内部定会有一番争斗。
刘縯不会死于内部倾轧吧!
【更始政权打着大汉的旗号,立刻引起了王莽的关注,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兵四十二万进攻昆阳、宛城,企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六月,王邑率领四十万大军围攻昆阳,而昆阳城中只有九千守军,名传千古的昆阳之战一触即发!】
武帝好奇的问道:“去病,若你是昆阳守将,你当如何抵挡?”
霍去病思考片刻道:“陛下,臣更擅长骑兵作战,作为守城一方,臣会选择以精锐骑兵破开敌军包围圈,突围出去,在敌军外围寻找战机。与守军里应外合,寻机作战。”
武帝:“既然天幕说此战名传千古,定然是守军胜了,且看刘秀的操作。”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昆阳守军人心惶惶,瞬间失却了斗志,他们想放弃昆阳分散突围,至于能不能逃出包围圈,就要看运气了。】
【这时,刘秀站了出来,刘秀说“合兵一处尚能取胜,若是分兵必然失败。”说服众人坚守昆阳。】
“从这时起,刘秀就成了昆阳城真正的领袖人物。”
【这时,新朝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刘秀必须做出表率,安抚已经濒临崩溃的人心。他带着十三个骑兵连夜出城,调集援军,成功得到一万七千精兵支援,但这个数量与城外的大军相比依旧是杯水车薪。】

第104章 光武中兴
蒙恬、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等不知此战经过的将领都在思考破敌之策,他们能想出很多方法突围,却没有想到战胜敌军之法。
后世之人虽然知道答案,但千百年也只有一个昆阳之战,盖因此战奇就奇在不可复制!
【王邑自恃兵强马壮,扬言要屠了昆阳城,这激起了昆阳城中守军的斗志,此战若是失败了他们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只剩下死战不退一条路了。】
“此战中王邑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堪称最佳二五仔。”
“战前,将军严尤提议越过坚固且没什么大用的昆阳,直接前往宛城,此时宛城正被刘縯的大军围攻,他们正好与守军里应外合两面夹击,打败宛城之敌,到时候,昆阳自然不攻自破,但王邑没有听。”
“王邑觉得,自己率领百万大军却绕过敌城,怎么能显示自己的威风!他要屠尽昆阳的汉军,作为打宛城前的开胃小菜……”
“严尤还提议围三阙一,给敌人留下一条生路,他们就不会做困兽之斗,但王邑又拒绝了,他将昆阳城四面合围,里面的守军只能拚死力战,等待援军,或者自己冲出去。”
“本来还想投降呢,结果王邑直接断了他们的生路。”
霍去病:“这个王邑根本不通兵法!”
卫青:“自大骄横,骄兵必败!”
【新军包围了昆阳,另一边的宛城也在绿林军的包围中,刘秀为了鼓舞士气,就说宛城已经被攻破了,绿林军的援军不日就会抵达昆阳。顿时昆阳守军士气高昂,枕戈待旦,新军则士气低落,失去斗志。】
【六月初一,刘秀临危不惧,亲自率领数千精锐,作为全军的利刃,冲击敌方阵线。汉军士气大振,刘秀乘胜追击,新军节节败退。】
被困在昆阳城中的将士也想起了前几天的战争,有人意犹未尽道:“刘将军平时遇到小股的敌人不敢前进,如今面临大敌,却能奋勇杀敌,真是奇人!”
有人赞叹道:“要知道我们将军可是姓刘名秀,乃是天幕所说的天命之子啊!”
“只要这一战活下来,说不定我等也能做个开国功臣。”
“是啊,只要能活下来……”
新军却是丧失斗志,不少人趁乱逃离军营。就连主帅王邑也十分沮丧,“与天作对,焉有取胜之道!”
他还不知道都城发生的变故,不然定会直接退兵,保全实力。
【王邑自视甚大,小觑刘秀,他率领万余人巡视阵地,并下令各营严格管理自己的军队,没有命令不得出兵。他们巡视中正遇到刘秀带着三千敢死队冲锋,王邑、王寻不敌刘秀,新军四散溃逃。其他部队却不敢擅自出兵救援,刘秀一举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斩杀王寻!】
“所以,四十万大军亲眼目睹自家统帅惨败,却碍于没有命令,不能救援。笑死……”
【王邑战败,不知被乱军裹挟到了哪里,王寻也死了,新军顿时失去了统帅,各部各自为战,混乱不堪。趁着这个绝佳的时机,昆阳城中的汉军冲杀出来,内外夹击,一举将新军打垮!】
【新军虽有四十万之众,却多是被征召的贫苦百姓,他们本就对王莽的新政深恶痛绝,自然没有多少战斗的意志。人多势众时,还能坚持下来,一旦兵败如山倒,他们瞬间失去斗志,四散奔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恰在此时,天公作美,狂风暴雨倾泻而下,新军践踏而死,被淹死的士卒不知其数,王邑等将领踩着河流中的尸体仓皇逃窜,留下了一地的粮草物资,堆积如山,昆阳的汉军搬了一个月都没有搬完。】
“战场上的胜败往往在战前就能决定,新军人心不齐,昆阳守军确是反抗暴政,深得民心。战争中,刘秀并没有坚守待援,而是主动出击,牵制敌人,调动敌人,从而歼灭敌人,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王邑虽有四十万大军,却被刘秀几千精锐牵着鼻子走。”
“还有攻心之战,以宛城的战局为突破点,打了一个信息差。”
“最后一战,刘秀直接摧毁了新军的统帅,新军群龙无首,指挥脱节,这就是斩首战术了。”
“面对强敌,刘秀先退了一步,后发制人!”
“退一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挥拳余地。”
天幕下的人对此战都有自己的理解,他们为刘秀的英勇而鼓掌欢呼,对刘秀把握时机的能力十分赞赏。
始皇:“刘秀精通兵法,有勇有谋,难怪能成为开国之君。”
话落,他不由得将目光投向刘季,这个人除了厚脸皮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还有什么能力,能让那么多英雄豪杰投效。
刘邦与众臣满饮一杯,哈哈大笑道:“好啊!”
大汉虽然灭亡了,但有无数人想要恢复大汉,人心思汉,这是刘邦最高兴的事!
卫青将昆阳一战的形式图画了下来,准备作为经典案例让武学生们探讨。
霍去病咋舌道:“昆阳之战中,英明的统帅与愚蠢的敌军缺一不可。”
刘彻道:“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昆阳被围时,刘秀只是一个便将,但他抓住了这个机会,用自己的能力扭转战局,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这才是刘秀能够胜利的原因。
汉之后的朝代则议论纷纷,他们最想问的是——
“陨石呢?不是说有陨石坠地,所以新军才会失败吗?”
“《后汉书》记载,夜有流星坠营中。”
评论区有人帮他们说了出来,立刻引起众人探讨。
“据传,当时陨石坠地,正好落在新军营中,昆阳却毫发无损,所以才说刘秀是天命之子,大魔法师啊。”
秦汉的君臣目瞪口呆,还有这样的操作!
流星坠地,直接砸到敌军阵营中!
刘彻喃喃道:“难道真的有天命之说!”
他被天幕掰正的三观摇摇欲坠。
刘邦:“怪不得叫他天命之子。”
“这件事只有后汉书有记载,其他史书上都没有,可信度不高。”
“也可能是一种虚指,比如说这个流星代表敌军的统帅,用这样的说法形容新军的战败。”
“而且,若是真的有流星,定然会人心惶惶,王邑怎么会命令各部不得妄动,自己带着一万人马跟刘秀单挑。”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