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难道要将土地收归国有,禁止买卖?”
李斯:“周朝的井田制就是这样的。”
是啊,井田制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刘彻:“贪官污吏,豪强地主!”这可是朕的钱袋子,聚宝盆。
桑弘羊:还是要想一些一劳永逸的办法,将这些韭菜连根拔起,收归国库!
【简单地说,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有限,土地也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总有一天会超过土地承受的极限,当然这是在理想状态下。】
【王朝初期地多人少,大量抛荒的土地无人耕种,百姓只要辛勤劳作就能吃一口饱饭,容易出现盛世。王朝末年地少人多,土地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社会矛盾尖锐。】
【所以当王朝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爆发一场动乱,以此来重新洗牌,更换腐败的统治者,消耗多余的人口。当新的王朝建立,人口减少土地增多,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这就是王朝周期律。】
“三百年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极限。”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年封建社会都在这个循环中。”
这个观点让古人悚然而惊!
始皇:“没有朝代能超过三百年!”朕想要大秦千秋万达是不是不可能实现了……
李斯记性很好,他将天幕提供的信息都牢牢记在脑子里,以备陛下问询,“陛下,天幕曾讲过朝代歌,其中出现的朝代没有超过三百年的。”
李世民:“大唐也只延续了将近三百年。”
长孙皇后:“如今有了天幕,必会有不一样的未来,二郎莫要杞人忧天。”
李世民叹了口气,“观音婢,天幕已经将改朝换代的规律总结了出来,除非我们能摆脱封建王朝的限制,否则便无法脱离这个循环。”
长孙皇后:“如何才能做到呢?”
“只有发展生产,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的发展远远超过人口的增长,才能规避这种风险。”
“这也是工业革命的伟大意义!”
朱元璋:“工业革命到底是什么?”
朱标:“难道是士农工商中的工匠,他们又能做什么?”
朱棣:“西方因为工业革命赶超华夏,又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入侵中原。”
雍正:“我们与后人相距仅百年,便已经无法理解他们的思想了。”
两千年不变的华夏终究要迎来一场大变革了!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汉朝的君臣也想要缓解矛盾,延续统治。哀帝时,大司马师丹针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巨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限制田地及奴仆数量。】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提出了具体的限制,明文规定什么样的身份能拥有多少土地奴仆,但当时的官僚贵族早已超过了这个限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个政策自然无法推行下去,成为一纸空文。】
“改革必会得罪既得利益者。”
“最先反对的就是傅家丁家这些外戚。”
“哀帝一边颁布新政,限制权贵的土地奴仆,一边赏赐董贤千顷土地,这是限田令的七十倍。皇帝带头违反政策,还有谁会当真。”
【这样具体详尽,切中时弊的政策没有得到实施,反倒是荒诞迷信的论调风靡天下。】
【汉成帝在位的时候便有人宣扬“汉德将终”——汉朝将要灭亡了,成帝没有相信这一套,并将其下狱。但成帝没有子嗣,这就给了他们一个绝好的理由。】
【哀帝时,天灾人祸不断,又有人提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的理论,因为成帝不相信,所以他没有子嗣,你要是不相信,你也好不了。】
【为了规避天命,汉哀帝病急乱投医,他更改年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甚至想将皇位禅让给男宠董贤。】
刘邦:“你就算把皇位禅让给皇后也行啊,事后再让皇后把皇位还回来。”
满朝文武都震惊的看着刘邦,陛下的底线也太灵活了吧。
【皇帝都这样想,士民百姓更是对这一套深信不疑,刘氏皇族的统治已经失去了天命所归的威望。所以当如同古之圣贤一般的王莽出现后,朝野臣民、地主官僚都拥立在他的周围,为他制造舆论,由“安汉公”到“假皇帝”,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莽是被所有人抬上皇位的,这样的篡位方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利用天命论否定刘氏皇位的正统性。”
“武帝提出天人感应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他的后代这么无能。”
隔了这么久的回旋镖再次扎在自己身上,刘彻痛彻心扉,“一群蠢货!”
天人感应也是用来忽悠天下臣民的,谁让你自己信了!
“其实,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不算错,只不过能力挽狂澜之人不是刘欣,而是刘秀。”
“刘秀!”
王莽坐在龙椅上,却感觉不到唯我独尊的喜悦。自从登基之后,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离开了。
“朕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为了百姓,为了打造一个大同世界,那些庸人无法理解朕的思想,用他们浅薄的智慧来猜测朕的心胸。时间会证明,朕是对的!”
王莽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坚定信念,但他的内心在如何坚定不疑,也无法阻挡此起彼伏的起义军,无法阻挡节节败退的新朝大军。
“找到刘秀了吗?”
近侍回道,“近日,大将军抓到了五个自称刘秀之人,都已带回京城。”
有天幕的剧透,天下人都知道刘秀会成为光武皇帝,光复大汉,立邦建国,自然都想成为那个天命选中的刘秀。
据不完全统计,自天幕出现后,天下改名为刘秀之人多达数百,被王莽斩首的也有几十。
王莽有一种直觉,他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刘秀,真正的刘秀不会这么轻易被自己抓住的。
其实这是悖论,不是因为名唤刘秀之人被天命选中,而是只有胜利者才是天命所归。
当然,“大魔导师”,“位面之子”,“秀儿”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替代的!
【王莽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圣人”,被所有人一致拥戴的呢,这要从王莽年轻时说起。】
【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因其政治改革有很多现代社会的影子,所以被后人戏称为“穿越者”。】
【外戚王家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最显赫的家族。王莽虽然是王家子弟,却是王家的特例。】
【当他的叔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王家子弟声色犬马,互相攀比之时。王莽却是父兄早逝,寄人篱下,孝顺母亲,谦恭好学,德行出众的好青年。】
【他生活简朴,为人谦恭,服侍母亲与长嫂,抚养兄长的儿子,细致周到。对叔伯十分恭敬,对贤臣名士更是谦恭有礼,堪称道德楷模,名传天下!】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身为外戚子弟,却能甘于清贫,这是以王家为跳板,显示自己高尚的德行,也不知道王家人知不知道。”
王莽神色微怔,是这样吗,他记忆有些模糊了?
当年难道不是因为父兄早逝,所以只能伏低做小吗,有诸位叔伯当家,他孤儿寡母哪里敢有小心思。
其他人却深以为然,他们宁愿相信王莽自小便心机深沉,老谋深算。也不想相信,王莽也曾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好少年。
【汉成帝时,王莽进入朝廷为官,他办事认真,为人低调,对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更是极为恭顺,刷爆了伯父的好感,王凤临死前特意嘱咐王政君关照王莽。】
【王莽很会为人处世,相交之人都折服于其品行,朝中几乎所有官吏都在为他说好话,包括王家的政敌,他们认为王莽是外戚世家的一股清流,是能拉拢的对象。在多方助力下,他的官职扶摇直上,还被封为新都侯。】
【身居高位的王莽依旧低调行事,礼贤下士,清廉俭朴,他将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百姓爱戴,他的名声比那些手握大权的叔伯要好得多。】
刘邦:“啧啧,这是在养望吧。”
先树立自己的品牌,让所有人信服,对比沉湎酒色的皇帝,争权夺利的权贵,王莽就是获得了最广泛的支持。
扶苏想:观此人行事比淳于先生还要君子,若是他遇到王莽,定会被其高尚的品德所吸引,忽略其掌控朝政的事实。
刘彻:这就是儒家的可怕之处,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他要将儒家打造成自己的刀,而不是被儒家当做刀!
【王莽是一个纯善的君子吗?当然不是!】
【大司马王根即将退休,在继任者的选择上,偏向于淳于长,此人是王政君的外甥,比王莽更早进入朝堂,善于阿谀奉承,迎合皇帝,因此深受汉成帝信任。王莽私下收集淳于长的罪证交给王根,淳于长被下狱诛杀,王莽继任大司马,这一年,他才三十八岁,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王莽也想起了那一次,他第一次施展权谋之术,便将淳于长斩于马下。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君子,而君子是不会说谎话的,所以,他报告上去的事情没有人去细细查问,当然,淳于长本身也不干净。
【王莽执政后,依旧保持自己俭朴的作风,将所有银钱都用来结交名士,他的夫人衣着简陋,亲自操持家务,如同奴仆。】
【公元前7年,成帝去世,哀帝继位,哀帝扶持自己的外家傅家丁家取代王家,王莽罢官免职回到新都,闭门不出,安分谨慎,似乎当真没有任何野心。】
他当然有野心,原本顺风顺水的人生突然横生波折,王莽这才意识到,无论他的官职有多高,上面都有一个皇帝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刘欣政治手段稚嫩,又沉迷享乐,可就是这样一个无能之辈也能将他打落深渊。
只要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要打破这份桎梏,将最高的权柄握在自己手中!
【在新都隐居期间,王莽的儿子杀了一个家奴,王莽便责令儿子自杀谢罪。世人都认为他大公无私,秉公执法。他人在乡野,名声却越来越大,朝臣百姓都在为他鸣不平,希望王莽能够复出,汉哀帝只能将其召回京城。】
“虎毒不食子,逼自己儿子自杀是一种什么养的心态。即便他真的犯了罪,也应该交给律法惩治,而不是王莽自行责罚。”
“他将自己的人设打造的太完美了,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所以当时的儒家子弟才会将他当成圣人。”
始皇不理解,但他大为震撼,“原来这就是儒家的圣人!”
胡亥做了那么多错事,他都没有杀了胡亥,而是将其贬为庶民,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份“仁慈”才与儒家格格不入。
淳于越忙解释道,“陛下,儒家讲究“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但这个王莽言过饰非,乃是在诓骗天下人,不是真的君子。”
卫青惊叹:“他居然能做到这种地步!”
《汉律》,主家杀奴仆有罪,但罪不至死,为求名声,王莽真是豁得出去。
武帝哼了一声:“《礼记》有言:子,庶民也。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王莽若是将天下百姓都当成自己儿子,岂不是任其为所欲为,将国法置若罔闻。”
王莽后悔吗,当然不会,用儿子的一条命换来的是他重新进入京城,再次接近权力中枢,反正他有好几个儿子,这笔买卖稳赚不赔!
【公元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亡,太后王政君第一时间赶到未央宫,将传国玉玺抓在自己手里。王政君废董贤,立王莽为大司马、录尚书事,监管军令与禁军,实际上掌握了中央权利。】
【王莽立九岁的刘箕子为帝,他总摄朝政,自此,王莽不再小心掩藏自己的野心,他大肆排除异己,培植党羽,结党营私。王莽想做的事由他的党羽上奏,而他自己则伏地痛哭、坚决推辞,向上迷惑太后,向下糊弄百姓,保持其高洁的品行。】
【公元1年,群臣上奏,王莽“定策安宗庙”,功劳与霍光一般,应受到更多封赏,王莽坚决推辞,最后“只接受”了“安汉公”的名号,与辅政大臣之位。】
“他本来想要的就是这些吧,让党羽提出一个离谱的封赏,他再推辞,名声有了,实际的好处也没少。”
“王政君虽然历事数朝,但她并没有多少政治素养,小皇帝才九岁,谁能拆穿王莽的小心思。”
霍光皱眉,面色不渝,宣帝很理解他,任谁被一个篡权之人碰瓷都不会高兴。
于是宣帝决定跟大司马站在同一阵线上,鄙视王莽:“呵!安汉公!大汉没有你才能安宁。”
【王莽用朝廷的钱财封赏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封赏官吏,接济鳏寡孤独贫苦百姓,收获朝野一片称赞。】
【王莽建议太后带头俭朴节约,他自己也献出了数百万钱和三十顷田地接济百姓,白鹳群起效仿。遇到天灾人祸,王莽便戒酒肉,只吃素食。】
【公元2年,旱灾蝗灾一起爆发,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无数,王莽带头捐献土地住宅安置灾民,大司徒陈崇赞颂王莽的功德,将其与圣人比肩!】
刘恒长叹一声:这样的人难怪能获得天下人拥护,自己这个君王为百姓做的事还不如王莽。
刘彻抿紧嘴唇,他不得不承认,王莽虽有野心,但他与古往今来所有权臣都不一样。
他是真的在为天下人做事!
天幕下受到触动最大的就是普通百姓,他们也曾幻想过有人救自己脱离苦难,却从未见过光明。如今,他们在心中高呼“安汉公”的名号,希望自己的时空也能有一个王莽……
“这……”
“虽然有邀名之嫌,但其所作所为确实是在为百姓做实事,为王莽点个赞!”
“问迹不问心,问心无圣人,不要看他心里想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如果没有披上野心的外衣,王莽一定会成为一个贤臣能臣!”
“就像曹操,若是在明君治下,他一定会成为大汉的征西将军!”
曹操:居然将孤与王莽相提并论,孤承受的骂名已经够多了,真的不需要再加了!
“可惜,那时候大汉已经积重难返了,王莽再多的努力也只能延缓这个王朝的衰亡……”
刘邦瞪大眼睛:“乃公看到了什么?他们居然说王莽是在延续大汉!”
王莽看到有人能理解自己,终于露出了一些微笑。
他当年确实看到了大汉的积弊,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国家。直到后来,他发现,经历了两百年的大汉王朝,已经耗尽了它的活力,就像一个垂垂老矣的朽木,他的动作再大一些,这个王朝就会分崩离析!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重危机,他才要登上皇位,亲手打造一个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公元6年,汉平帝去世,他去世时年仅十四岁,没有继承人。王莽意识到篡位自立的时机还没有到来,便立了一个傀儡——年仅两岁的宣帝玄孙刘婴。】
【王莽想要行使皇帝权利,他的党羽便为其编造了一个符命图谶——井下挖出大石,上书“安汉公莽为皇帝”。】
刘邦想起他的斩白蛇起义,“居然学乃公……”
刘彻将“梦日入怀”与“刘彘”的名字捆绑在一起,团吧团吧扔到了天边。
【王政君得知此事后,气愤至极,她虽然扶持娘家,但她自认是刘家的媳妇,却没有想到娘家人敢篡位。此时,王莽的势力已经遍布朝野,王政君徒呼奈何,只能同意王莽效仿周公摄政。】
吕雉:“她活了那么多年,经历那么多朝代,居然如此天真。”
【为了给王莽造势,他的党羽从《尚书》《周礼》中找到依据,让王莽穿皇帝的衣服,用天子的仪仗,臣民称其为“假皇帝”……这一系列礼仪,与天子相差仿佛。】
【随后,王莽立平帝的皇后也就是他的女儿为太后,孺子婴为皇太子,所以,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是汉平帝,孺子婴从始至终都没有登上帝位。王莽手握皇帝大权,只是没有改朝换代罢了。】
“啧啧,野心昭然若揭!”
“满朝文武都在为新的王朝欢呼,没有人可惜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大汉。”
刘邦脸上一贯的嬉笑表情消失了:“朕的大汉……亡了!”
刘恒满面悲戚:“亡的一点都不光彩!”
刘彻:“王莽骗过了全天下人……”
“王政君恼恨于王莽篡位,将玉玺摔倒了地上,从此传国玉玺便少了一个角。”
“木已成舟,覆水难收!”
始皇拿起桌案上的玉玺,这是他一统天下时命李斯镌刻的,上书八个大字“受命于天,即寿永昌”!
汉承秦制,不会将自己的玉玺也继承了吧!
刘邦表示,始皇的东西就是最好的!
李世民想起传国玉玺,情绪迅速低落下去。隋朝末年,萧皇后带着传国玉玺逃往突厥,以至于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只能自己镌刻玺印。
“朕定要打败突厥,一血渭水之耻,找回传国玉玺!”
赵匡胤也满脸不悦,自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全家自焚玄武楼,传国玉玺自此失去了下落,他只能效仿唐太宗,自己做玺印。
“传国玉玺啊!”
这是正统的象征,朱元璋也想要,他派徐达将元帝赶到大漠中,都没有找到玉玺。后来又多方查找,可惜找到的都是赝品。
【王莽终于登上了天子宝座,他要开始自己的政治改革,实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将天下恢复到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前的时代,也就是周朝,效仿西周托古改制!】
【自汉末以来,皇帝昏庸,权臣当道,政治腐败,朝局混乱。地方豪强地主随意兼并土地,百姓流离失所,整个天下像一个火药桶一样,只要有一点火星就会爆炸。】
【为获取人心,王莽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社会矛盾。首先是土地政策,王莽废除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国有,恢复周朝的井田制。】
【周朝井田制能够存在的条件是生产力极其低下,农民种完王田与自家的私田后,根本没有余力开垦荒地。但西汉末年,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成熟,还有代田法等提高生产力的技术,百姓有能力开垦荒地,还不用交税,王田自然无人耕种,赋税就得不到保证。】
“王莽废除私田是为了打击土地兼并,从根本上断绝土地买卖,但他显然错估了当时的社会形式。”
“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大的财富,除非有一种方式能够取代土地的地位,否则,这个政策是实现不了的。”
“现代社会土地产出高达千斤,比古代翻了几番。但现代挣钱的路子也多,种地反而是最不赚钱的工作。农民从土地中解绑,成为半工半农,或者脱产工人,这才能实行土地国有制。”
古人先是因为亩产千金而震惊,然后又因后人对土地的轻慢态度而皱眉。
始皇:“农为国本,怎能因为不赚钱,便脱离土地。若所有人都去经商做工,粮食从何而来!”
李斯思索片刻道:“陛下,后世亩产千斤,一亩地便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若是所有人都种地,岂不是粮食多到吃不完。”
萧何道:“后世疆域面积变化不大,想来可耕种土地也没有多少,怕是没有更多的田地分给百姓了。”
始皇想到大秦的现状,生出同病相怜之感。
大秦统一天下后,还有很多军士立下功劳拥有爵位,却得不到田地。大秦朝廷只能用百越之地做挡箭牌。向他们承诺只要打下百越,便能获得大量土地,但打百越过程中新产生的爵位要如何处理,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不知有什么工作是比土地还要重要的,始皇十分希望主播能为他解惑。
【因为王莽限制个人占有土地的数量,多出来的土地要分给别人,又禁止奴婢买卖,这一政策损害了地主贵族的利益。】
“人皆有私心,没有谁会大公无私的将自己的财富送给别人。”
“消灭奴隶制度是社会的进步,但他前进的太多了,这个时代跟不上他的脚步。”
“这条政策不仅得罪了贵族,贫民也不满意,当他们失去土地的时候,卖身为奴也是一条活命的路子,王莽却将这条路直接斩断了。”
“他应该给奴隶提供一条新的路,比如给所有奴隶分地,更改户籍,让他们拥有生活下去的本钱。”
“王莽太天真了!”
天幕下的古人,有人露出不屑的神情,有人陷入沉思。
始皇若有所思,“朕若是想要斩断六国余孽的根,是不是也要给他们提供另一条活路……”
刘彻:“允许土地私有,会带来土地兼并;全部收归国有,又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一致反对……”
到底应该如何管控土地,才能避免这些危机!
刘彻想不明白,也不只是他,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陷在这个悖论中,无法超脱。
【在经济上全盘国有化,控制垄断工商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农民打鱼砍柴都要交税。“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政府办理贷款业务,朝廷管理物价,限制商人囤积居奇。】
武帝:“这不是桑卿的政策吗!”
桑弘羊:“王莽的改制比臣的政策更加激进。”
【这些政策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的延续。但推行这些政策的人却是富商大贾,他们官商勾结,以权谋私,贱买贵卖,给百姓造成了更大的灾难!】
王莽愤怒的将手边的竹简都打落在地,“贪官污吏!官商勾结!以权谋私!”
都是这些人……都是这些人让他的改革变成一场空谈!
朕要用更严厉的刑罚警告他们,不要与朕做对!
【随意改变官制与行政区划。】
“大司农改为羲和,然后又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
“好像改个官名就能革故鼎新一样。”
“他还改变了俸禄制度,恢复周朝的诸侯制,诸侯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朝廷给的俸银很少。但是很多人没有得到实际的封地,反倒失去了原本的俸禄。”
“千里当官只为财,当时的官吏却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有的人贪污受贿,榨取民脂民膏。而清正廉洁的官吏却穷困潦倒,要靠打工维持生活。”
“王莽以为所有人都是他,都能怀抱理想,不要物质生活。”
新朝的官吏心中苦闷,天幕为他们张目,他们却要面临更加严酷的律法。要不还是投靠起义军吧,反正新朝就要亡了。
【随意变动币制,变换兑换比例,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货币失去信用,最后,恢复到以物易物的阶段。】
“王莽改币制真是随心所欲,一点也不懂经济学。”
“王莽第一次改制是公元7年,在五铢钱外增加大钱、刀币;第二次在公元9年,废除刀币五铢钱,发行宝货,共二十八种货币,换算极其复杂;公元10年第三次改革,废除所有宝货,只留下大钱五十,小钱值一;第四次在公元14年,废除大小钱,改用货布货泉,兑换比例十分混乱。”
“钱币大小不断缩小,质量不断降低,价值却越来越高,实质上是在剥削普通民众的财富。”
原本为王莽的仁慈爱民而欢呼,想要自己的时空出一个安汉公的人都后悔了。
只看天幕展现出来的币制改革就如此混乱,他们根本算不清楚,若是生活在新朝,岂不是只能眼看着自己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
“货币就是信用,王莽已经失去了天下百姓的信任。”
“中国古代的币制改革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只有王莽的宝货制完全是制度上的失败!”
【王莽的改革如此剧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
【这些政策严重脱离实际,不仅得罪了贵族地主,也给百姓增加了负担,仅修改币制一项就让很多百姓血本无归。这些本来拥护王莽,将其抬上皇位的人,终于醒悟过来,他们开始激烈反对王莽的改革。】
王莽却不明白天下人的想法……
他将大汉的根基连根崛起,不留余地时,所有人都簇拥在他的王座下,为他欢呼!
等到他想要将地主贵族的根基松松土,给百姓一些活路时,所有人却与自己背道而驰,他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因为大汉已经腐朽,他推翻大汉,让各阶层都得到了利益。他们对王莽这个“圣人”有着极高的期待,一旦王莽做不到他们的期待,便会被所有人抛弃。
那些贵族地主扭头就去支持其他起义军,开始新的棋局,而他,已经被赶下了牌桌,失去了全力一搏的资格。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王莽严刑峻法,新增了很多律法条目,公卿贵族,平民百姓被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动荡。】
【百姓未得其利,先蒙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百官无所适从。】
“因为国内已经有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唯独缺少西海,为了凑齐四海之名,王莽发兵打下青海湖地区。但这里非常荒芜,他只能迁徙中原百姓充实边疆,引发各阶层的不满。”
“王莽将原本臣服的匈奴高句丽等国家的统治者从王降为侯,改匈奴单于玺,位匈奴单于印,将匈奴单于改名位降奴单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
“无语……”
“王莽是在挑事吧。”
“匈奴和高句丽已经臣服大汉很多年了,他们通晓汉字汉语,当然明白这些文字的意思,为了一个名头,开启一场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