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乌孙发生叛乱的时候,是冯嫽孤身犯险,深入敌营与对方谈判,瓦解叛军的意志,成功消弭了一次兵祸。”
“晚年,冯嫽随解忧公主归汉,因为乌孙国王不堪,纷争不断,冯嫽再次启程,劝说乌孙各方势力放下争端,停止自相残杀。”
“冯嫽从一介侍女到大汉正式册封的使者,三次出使乌孙,宣扬大汉教化,在乌孙王位更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武帝也不由得赞叹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也不知此人身在何处?”
武帝起了爱才之心,冯嫽做的事已经超越了男女的界限,整个大汉的男儿都没有几人能做到。
卫青:“听天幕之意,冯嫽可能尚未出生。”
霍去病:“陛下放心,有才之人总不会被埋没的,冯嫽原本也只是公主的侍女,她所有的成就都来源于自己的努力。”
冯嫽的事迹记载在《汉书》中,却很少有人传颂,天幕下的女子第一次知道还有这样的奇女子,不由得听得如痴如醉。
她们曾为吕后身为女子却能独掌朝政激动不已,也曾感叹于卫子夫的命运多舛,却不认为这些与自己有何关系。
直到冯嫽的出现,她的身份只是侍女,比她们很多人都要低微,却能成就前无古人的功业,名传青史,怎能不让人为之心折!
【宣帝时,匈奴入侵西域,解忧公主上书求救,这也是本始二年那场汉匈大战的导火索。匈奴被打败后,将军常惠重返乌孙。因龟兹曾杀大汉校尉,常惠便征调西域兵马讨伐龟兹,龟兹王投降称臣。】
【莎车国王弟谋反杀了亲汉的国王,恰逢冯奉世出使大宛,他当机立断,发兵一万五千人,攻打莎车,谋反的莎车王弟被传首京师!】
【车师国属于匈奴势力,跟在匈奴身后与大汉为敌,校尉郑吉征兵一万击败车师,匈奴本想派兵保护自家小弟,谁知竟然被汉军吓了肝胆欲裂,退了回去……】
“一人破一国!”
“郑吉、冯奉世等人没有用大汉的一兵一卒,而是利用西域的兵马经略西域,可见当时大汉对西域的影响力。”
“我以为只有唐朝初年才有这样的战绩,没想到大汉也有!”
【大汉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赢得了西域诸国的敬仰,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汉朝庭的号令通行西域诸国!】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自张骞之后,七十余年的汉匈之争落下帷幕,西域广袤的土地终归大汉治下!】
看着大汉的版图进一步扩大,远远超过了大秦的土地,始皇有些不是滋味,“这一块就是后世的新疆地区,终究会成为我大秦治下!”
扶苏劝谏道:“父皇,汉朝经略多年才得到西域,父皇万不可心急。”
始皇瞥了他一眼,“朕当然知道,朕是在提醒你,不要忘记开疆拓土!”
始皇突然很羡慕刘邦,后代靠谱,代代明君,现在他又看上了刘询,生子当如刘病已!
扶苏日常被父皇嫌弃……
刘询将天幕提到的信息都记录下来,这一次定能做的更好。
武帝已经开始规划打败匈奴后在哪里设置都护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宣帝继承了霍光的经济政策,打击贪官污吏官商勾结,抑制兼并,轻徭薄赋,降低盐价,减免田租。】
【设置常平仓,在丰年储存粮食,灾年拿出来赈济灾民,调节粮价,稳定物资供应。】
武帝眼前一亮,“此策甚好,可效仿之。”不打仗的时候多积攒一些粮食,战事一起便能直接拿来用。
桑弘羊:“陛下圣明!”
【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继续施行武帝时期的迁徙豪强之策,将达到一定资本的豪强迁徙到杜陵平陵附近。剩下的土地充公,发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可惜这么好的政策元帝时就废除了。”
“豪强势大,元帝软弱,根本推行不下去。”
刘询疑惑道:“元帝?”
霍光道:“天幕曾提过昭君出塞便是元帝朝之事。”
刘询有些不好的预感:呼韩邪单于向朕投降,说明昭君出塞与本朝相距不远,所以这是朕的儿子还是孙子?
【武帝为了满足战争需要,采取工商官营的政策,对盐、铁、酒的经营管制严格,但这一政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官吏徇私枉法,官商勾结,贪污腐败,问题严重。】
【昭帝时,以霍光为首的一派主张免除田租,推举贤良,询问民情,体恤百姓。以桑弘羊为首的一派则主张再开屯田,增强国力,富国强兵。】
【这两种政策分别以武帝晚年的轮台诏和武帝中期的积极经济政策为依据,一为儒家的德政教化,一为法家的大政府,为了证明自己政策的正确性,两方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这是秦汉时期最大的两种政治思想,天幕一提起这个话题,朝堂上便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李斯:“集朝廷之力才能集聚财资,物力并用,富国强兵,那些商贾都是国家的蛀虫!”
淳于越:“朝廷与民争利,必会引起百姓不满,当使民以时,轻徭薄赋,足食足民,招远抚来,保民、惠民!”
董仲舒:“限民名田,抑制兼并,义在利先。”
桑弘羊:“富国何必用本农,发展工商才能富国。打击富商豪强,工商官营,使民不加赋而岁用足!”
“一个是自由经济,一个是国家管控。”
“国家垄断必然会导致官商勾结,效率低下,放松管制又会造就大量豪强地主,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两种政策孰是孰非,直到现在依旧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
“标榜自由经济的西方国家一遇到经济危机就会由国家插手,宏观调控。我们国家也只管控关系国家民生的重要产业,其他的行业都由市场规律调节。”
“还是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武帝朝一切经济活动为战争服务,需要国家管控。但战争状态不能一直持续,百姓生活长期处于温饱以下,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起义。”
【武帝去世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废除,但由于国家完全控制了产品、销售途径和市场,商业活动失去了活力,地主、官僚、贵族、商贾等行业都对此表示激烈反对。霍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张稍微放松一些官营资本,而桑弘羊却坚持严管,这是他们最大的分歧。】
【当桑弘羊与上官桀、鄂邑长公主等势力合流,试图推翻霍光的地位。霍光便推动召开盐铁会议,辩论这些经济政策的得失,打压桑弘羊的气势。】
【霍光招来的贤良文学之士全盘否定了官营经济,认为这是与民争利,把盐铁官营当做百姓疾苦的根源,坚持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平行时空之人的观点与贤良文学是一样的,坚持重农抑商,他们不了解商业活动,便抗拒所有的经济政策。
即便有人持不同意见也不敢出声。
【桑弘羊承认盐铁官营带来了一些官商勾结、贪污腐化的流弊,但这是抗击匈奴消灭边患的经费来源,其作用不容忽视。且工商官营主要打击的是豪强地主的势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豪强势力,打击土地兼并,维护普通百姓的利益。】
现代观众的意见则更多支持桑弘羊,他们在评论区随意讨论:“专业的事就要专业的人来做,贤良文学只会照本宣科一些大道理,根本不懂经济。”
“他们说的与民争利,这个民指的又是谁!”
“贤良文学虽然来自民间,但这个民却不会是普通百姓,在当时有能力读书成为贤良的人都是地主阶级,自然代表豪强地主的利益,官营工商也是在与豪强争利。”
“关乎国家命脉的产业必须由国家掌控,这不是与民争利,而是维护最广大百姓的利益。”
“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当时是物资极其落后的封建社会,王莽的新政就是全盘国有,最后失败了。”
“还有苏联的官僚主义,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上面列举的都是特例,若是全交给市场调节,必然会带来囤积居奇、物价波动,最后承担后果的还是普通百姓。”
“就像上世纪M国经济危机的时候,平民买不到粮食饿死在街边,那些大商人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肯降价销售。”
“现在的H国政府依旧被大资本控制,这就是全盘自由化的恶果。”
“为何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自由经济和国家管控结合起来呢。”
“在当时很难做到,要知道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产生独立的经济学说,儒家重农抑商的政策压抑了两千年的经济活力。”
“桑弘羊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只要加强监督,完善制度,就会有所改善,而不是全盘否定。”
“……”后人的评价直白易懂,却振聋发聩!
一些对经济学没有概念的人第一次知道了经济的奥秘,他们感觉有一扇大门正在向他们打开,迈过去就能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对经济学有所研究的人则是如获至宝,如管仲、桑弘羊、诸葛亮等人将评论区的每一句话都抄写了下来,一句句钻研,过去施政时的一些迷雾瞬间消散,如同拨云见日一般!

渐渐的一些平行时空的人开始在评论区发言,请教后人关于经济学的知识。
直播间的现代观众可能没有专门研究经济的学者,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生涯,经受过政治、历史的连环暴击,再加上信息时代资讯发达,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一时间,古人被唬的一愣一愣的,他们不由得推翻自己对后世的所有幻想,因为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全民接受教育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后世的统治者难道不怕百姓见多识广后,不满于自己的处境吗?
还是他们的物资丰富到所有人都能相对平等的生活。
那样丰富的物资又是如何来的……
【由此引发的对外政策上,两方也是针锋相对,贤良文学之士反对对匈奴用兵,主张和亲交好,依靠德政感化匈奴,他们认为武帝时的战争都是好事之徒挑起的,是可以避免的,应该追究他们的责任。】
武帝怒道:“荒谬!”
他扫视群臣想找出那些坚持和亲之人,“再有坚持和亲者,朕便将你家女儿嫁到匈奴!”
主和派心中一颤,将自己的身子缩在同僚身后……
【桑弘羊则是坚持主战,他认为匈奴反复无常,畏威而不怀德,汉武帝时期的战争是正义的,保卫了国家的安宁和大汉百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必会被流传千古!】
“真是离了个大谱!”
“你们怎么不自己去匈奴感化他们,怎么不让自家女儿去和亲,匈奴人没有杀了你的家人真是可惜了!”
“儒家的名声都是被这些人败坏的。”
“越来越喜欢桑弘羊大大了。”
“他们跟宋朝那些儒家一脉相传。”
“某些人的观点让人生理性不适。”
“但是贤良文学的意见才是当时的主流,而他们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那些贤良文学之士面红耳赤,他们因为支持大司马霍光,在霍光掌权后都有所升迁,他们原本还为此沾沾自喜,如今却庆幸自己没有留下名字。
【贤良文学以儒家为旗帜,主张仁义德行教化国民,桑弘羊以法家为代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说到底,这依旧是延续秦朝到汉初——选择儒家治国还是法家治国的大辩论。】
“武帝虽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却没有完全相信儒家那一套,他的政策还是偏向法家的。”
“武帝朝法家的风评不太好,以酷吏为代表,一人犯罪,株连全族,张汤、杜周、王温书、江充等人严刑峻法,陷害无辜,引起社会动乱。”
“酷吏辖下盗贼绝迹,也不是完全没好处吧。”
“酷吏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当这把刀向着贪官污吏时是好的,当它为了自己的利益以权谋私时,就是灾难了!”
“可惜,后继之君却完全不理解武帝的做法。”
被天幕提到的酷吏将目光投向上首的汉武帝,武帝目光深沉,喜怒不形于色,他们看不出陛下的喜恶,只能低调做人小心行事。
【这次大辩论在大汉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整个封建史上也是唯一一次。这场辩论以儒家胜利告终,霍光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政敌桑弘羊的势力受到打压。】
【经过这次辩论肯定了汉武帝的功绩和政策,在其基础上做了一定调整。】
【霍光不支持桑弘羊的政策,却也没有完全接受贤良方正的意见,他放松了一些国营产业的管制,如酒榷可以私人买卖,但盐铁依旧官营为主,在此基础上严惩贪腐,杜绝官商勾结,加强监管。对匈奴更是严防死守,继承武帝时期对外强硬的政策。】
“这才是真的大佬!”
“两边的意见都太过绝对,霍光大大的中庸政策才是最适合的。”
“没有绝对的好的政策,只有适合的政策。”
武帝也点头赞同,“霍光是治世之臣!”
【宣帝的执政理念与霍光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在霍光与刘询的接替下,恢复生产,废除苛法,招附流亡。平稳度过了武帝晚年的政治危机,让西汉再现振兴局面,史称“孝宣中兴”!】
【宣帝刘询也成为了西汉仅有的四位拥有庙号的皇帝,可见其功德之高!】
“太祖高帝刘邦。”
“太宗文帝刘恒。”
“世宗武帝刘彻。”
“中宗宣帝刘询。”
“这几个皇帝都能排进明君榜前十吧。”
“最可惜的是庙号守门人景帝刘启。”
“比他好的皇帝有庙号,比他差的皇帝没有庙号,祖父、父亲、儿子都有庙号,景帝就是个为国生子的大冤种……”
“大冤种”景帝有些郁闷,“为国生子”是什么鬼,朕也想一争前十榜单啊。
秦始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李世民:加上始皇,前十只剩下五个位置了,朕定能上榜,希望能排在前列吧。
朱元璋:偶像李世民一定榜上有名,光武帝刘秀也有一席之地,杨广与赵匡胤就算了,篡夺孤儿寡母的江山算什么英雄好汉!
【巅峰过后就是没落了,孝宣中兴是西汉最后的辉煌。】
【宣帝执政手腕比文帝还要强,但他的太子远不如景帝,太子刘奭柔仁好儒,对宣帝的政策多有不解,他认为“陛下持刑太重,宜用儒生”。宣帝则正色道“汉家自有法度,以霸王道杂之”,怎们能只用儒家的学说呢。太子坚持自己的意见,宣帝无奈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刘奭是许平君惟一的儿子,宣帝是爱屋及乌,滤镜太重了。”
“明明已经看到太子不适合成为储君,却没有废太子。”
“西汉的衰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刘询:“太子?奭儿?”
刘奭是嫡长子,立为太子名正言顺,但他怎么会崇信儒家呢?
【宣帝的判断没有错,元帝刘奭为人仁弱,被儒家学说教傻了。他与其后的三个皇帝加起来就是西汉的亡国组合:“元、成、哀、平”!】
宣帝想到还是懵懂幼儿的长子,怎么都想不到他居然会带领大汉走向衰亡。
汉元帝刘奭,他已经是日薄西山,没有几天好活了,即便知道了自己的问题,也无力改正,更何况他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聪明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自己的无知,就怕那些坚持错误的方向,一条道走到黑的人。
【汉朝的灭亡可以归结为几个问题,宦官秉政、外戚专权、土地兼并、流民四起!】
【其实早在宣帝晚年,这种征兆就已经出现。宣帝重用宦官,宦官弘恭石显常年执政机要。到了元帝时,两人更是极其嚣张,结党营私、打击异己,扰乱朝政,凡不依附者具被排挤打压,就连丞相也要阿附二人。元帝宠幸宦官,政事大小皆由石显决断,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直到元帝去世,石显才失去权势。】
“盖宽饶,为人高风亮节,刚直奉公,正色立朝,担任司隶校尉期间监督皇后太子、公卿百官,因上书反对刘询重用宦官引刀自刎!”
“还有元帝时的萧望之,萧何的后代,被弘恭逼迫自杀。”
武帝哼了一声:“苏文常融之事近在眼前,居然还能相信宦官!”难道皇帝老了就一定会糊涂吗!
刘询表情空白了片刻,无法想象自己将来为何会相信宦官。现在的他尚未掌握朝政,还在与霍光斗智斗勇,为治理大汉倾注满腔热血。
可见,人的思想总是会变的,刘询在成为皇帝多年后,自以为掌握了天下,骄傲自满,对权利失去敬畏之心,却没有想到随手封赏的近侍也能成为饿狼!
【宣帝重用外戚,大肆封侯,刘询的祖母史良娣的史家,皇后许平君的许家,刘询母亲王夫人的王家,都被宣帝重用,逐渐形成巨大的势力,尾大不掉,埋下了衰亡的祸根。】
“一个冷知识,这个王家就是王莽的王家。”
“宣帝晚年好大喜功,喜欢谄媚小人,诛杀忠直之臣,在霍家一案中牵连甚广,也是衰亡之兆。”
“宣帝用弘恭、石显而启元帝之信宦者,贵许、史而启成帝之任外戚,杀赵、盖、韩、杨而启哀帝之诛大臣,开三大衅,终以亡国,因此功罪相半,“论其功大为中兴之君,论其罪则亦为基祸之主”。”
刘询被天幕的评价暴击,眼前一黑,跌坐在席上,“朕做错了吗?”
“汉朝皇帝都喜欢任用外戚,在外戚中寻找人才,尤其是有了卫青霍去病的榜样,后面的皇帝更加迷信外戚了。”
“所以,西汉被一个外戚篡了位……”
【元帝刘奭体弱多病,为人优柔寡断,大量启用儒生治国,汉朝从此走上了真正的“独尊儒术”的道路。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中央集权式微,豪强兼并盛行,天灾人祸横行,吏治败坏加上外戚专权,天下民不聊生,流民四起!】
“元帝朝我只知道昭君出塞。”
“刘奭在历史上存在感太低了。”
“宣帝留下的三公一位是外戚史高,一是儒家子弟萧望之,元帝推崇儒家,对萧望之十分信任。此消彼长之下,史高的地位受到威胁,史高便与宦官联合起来,对抗儒家。两方明争暗斗,都希望元帝能支持他们,可惜元帝优柔寡断,摇摆不定。外戚与宦官联手逼死了萧望之,放逐了其他儒家子弟。”
“此后的朝堂就是外戚与宦官的一言堂了。”
“元帝特别天真的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结外党,但其实整个朝堂都是他的党羽,党同伐异,兴风作浪!”
“优柔寡断,是非不分!”
武帝:儒家那一套不是用来糊弄百姓的吗,怎么把自己给糊弄住了!
刘询:问题不大!长子还小,还能从头教导,若是当真教不好,朕与平君还有其他孩子。
“大司马,您可愿担任太子太傅?”
霍光:……陛下的意思是未来的一切翻篇,从新开始?
“多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所能!”
【刘奭多年无子,王政君为其生下长子后被封为太子妃,宣帝十分喜爱这个长孙,希望他像一匹骏马一样,故而取名为骜,字“太孙”。】
【年轻时的刘骜喜好经书,宽博谨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沉迷酒色,不思进取,元帝曾想要废太子,却因为他的优柔寡断,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元帝死后,其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王政君的家族走上了历史舞台,为后来王莽篡位埋下伏笔。】
【刘骜登基之初利用外戚打击宦官集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以王凤为首的王家逐渐成为汉朝最大的政治团体。太后王政君七个兄弟都被封侯,权倾朝野,无人能够制衡。】
【成帝刘骜也开始他的摆烂之路,他沉迷酒色,荒于政事,最后中风而死。】
“成帝朝最有名的是飞燕合德两姐妹……”
“据说成帝最后是死在赵合德的床上的。”
“这是后世史学家给她们加上的罪名,国家治理不好都是女人的错,就好像后宫女人掌握国家大权一样!”
“这么正经的辟谣谁会看,还是带颜色的花边新闻传得最快。”
刘骜面色阴沉了片刻,随即无所谓的笑了笑,大汉积重难返,他没有能力力挽狂澜,不如好好享受人生!
天幕上的人哪里知道当皇帝的快乐!

元帝无力的闭上眼睛,他又能怎么办呢?虽然贵为天子,他却无法随心所欲。
他不喜欢皇后王政君,他喜欢的是司马良娣,可惜司马良娣早逝,他想立冯婕妤的儿子为太子,又因为犹豫不决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他的一生都在妥协摇摆中度过,想要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中的垂拱而治,却得了个无能仁弱的评价。
如今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有多失败,他已经没有精力与王家抗衡,也没有办法废立太子了!
【成帝生的四个孩子都夭折了,只能选择宗室子为太子,元帝儿子刘康之子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
【刘欣即位之初也想要有一番作为,他想要打破外戚专权的局面,不遗余力打压王家,用的手段却是提拔自己的外家。于是,王家倒下了,新的外戚丁家傅家崛起,继续操纵朝政。】
“刘欣上位之初还是想做些事的,躬行节俭,总揽朝政,可惜没有坚持下来,终究失败了。”
“两家外戚也很是嚣张,傅太后直接打压王政君,朝野风评极差。”
王政君突然有了危机感,儿子活着时她是最尊贵的皇太后,等到侄孙继位,她就是绊脚石了。
既然刘骜命里没有儿子,不如自己将宗室子养在身边,到时候,从那些孩子中选一个继位,定会亲近王家。
傅氏那个贱人还想爬到哀家的头上,不如做梦!
【刘欣终究没有能力力挽狂澜,在位仅六年便驾崩了。他最有名的事迹不是他的执政,而是他与男宠董贤的风流韵事……】
“分桃断袖!”
“一次董贤枕着刘欣的衣袖睡觉,刘欣不想打扰董贤安眠,就用刀子割断了衣袖,这就是断袖之癖的由来。”
“为了和董贤在一起,刘欣把董贤的妻子接到宫中,把董贤的妹妹封为昭仪。”
“这四个人的关系好复杂啊……”
“刘欣还让董贤担任大司马,位列三公之首,但董贤只会逢迎顺从,根本不懂治国理政,刘欣死后,很快就被杀了。”
武帝:“朕设立的大司马是这样用的吗!”
那可是三公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居然给一个男宠!
“西汉的皇帝都有男宠,刘邦的籍孺,文帝的邓通,武帝的韩嫣、李延年,成帝的张放……”
“宣帝就没有男宠。”
“所以说刘询是特例。”
刘邦:“男宠就是个逗趣的玩意,怎么能将国家大事交给他!”
刘恒:“恃宠而骄不分男女。”朕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再将邓通推到风口浪尖。
刘彻:李延年是谁,朕很宠爱他吗?
【刘欣没有留下子嗣,他死后,中山王刘衎(刘箕子)继位,年仅九岁,是为汉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杀董贤,逐丁氏傅氏,任命王莽为大司马,朝政大权重归王氏。】
“王政君问大司马董贤如何处理皇帝后事,董贤一问三不知,直接被免官贬职。”
“德不配位,必遭灾殃!”
【平帝在位仅五年就死了,死因不明,随着他的死亡,西汉也走向了末路。】
“平帝是被王莽毒杀的。”
“这只是一种说法,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汉书》中记载平帝是病死的。”
“后来有人反对王莽称帝,才宣称平帝被王莽毒死。凡是反抗王莽之人,都采用了这样的说辞。”
“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儿,而且他还年幼,无法亲政,王莽没有必要急着毒死平帝吧。”
“古代男子成亲之后便能加冠,加冠就算成年了。”
“班固: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
“刘渊: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
西汉前期有作为的帝王都明白,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刘彻:“一个九岁继位,十四岁病死的小皇帝能有什么用!”
刘恒:“国无贤臣,权臣当道,非雄才大略之主无法扭转局面。”
刘邦:“朕的大汉……”
【西汉的衰亡有很多因素,我们讲到了皇帝昏庸无能,宠信宦官,外戚专权,这些因素引发了朝政混乱,官吏腐败,土地兼并,流民盈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皇帝作为最大的地主,既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也要保证普通百姓的生存,只要能做好平衡,就能成为明君,开创治世。】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很脆弱的,任何一点水旱灾害都会造成农民破产,沦为流民。豪强地主则会趁机低价购买土地,逼迫农民放弃生产资料,最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就是土地兼并。】
【而那些掌握了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利用手中的财富获得政治地位,逃避赋税徭役,将更多的负担加注在小农身上。于是更多的农民破产成为流民,朝廷征收的税收减少,无力维持国家统治。只有中间的地主阶级越来越富,昏君贪官便是其中代表,社会矛盾越发尖锐。】
【这样的问题不断积攒,随着朝代的延续越发严重,最后积重难返,改朝换代!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个名词专门解释这个问题——马尔萨斯陷阱。】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