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时,西汉正式设置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开始兴盛,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直到安史之乱后,西域逐渐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地方割据势力林立。路上丝绸之路虽未断绝,但却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所取代,慢慢走向没落……】
李世民:“又是安史之乱,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在这里被拦腰斩断,从辉煌开放,变成了保守闭塞!”
李治:“最好不要让朕知道罪魁祸首是谁,不然等着被人道毁灭吧!”
【张骞从长安出发时,整个世界还是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东西方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在张骞到达中亚各国一千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一千三百多年后,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终于扬帆起航!】
【到了今天,我们重启一带一路,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建立新的中华文化圈,互利共赢、开放合作的世界新秩序!】
【丝绸之路曾经塑造过去的世界,也正在塑造现在的世界!】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地图,几条线路从中国东部沿海出发,向内陆蔓延,沟通中亚、西亚,一直到达欧洲,将整个世界岛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海上丝绸之路则沿着欧亚大陆的海岸线,从日本海出发,经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印度洋……最终到达地中海,进入大西洋!
这恢弘的手笔为古人带来了新一轮的震撼。
最兴奋的莫过于朱棣,他得意的对太子道:“看到了吗,朕想要派三宝下南洋,你还不同意。你听听,就连后世都在做一样的事!”
朱高炽笑呵呵道:“是,父皇,是儿臣目光短浅,没有看到其中的好处。”
朱棣郑重道:“便是没有任何好处,也要做下去,这不仅是在宣扬我大明的威名,更是让开放包容的汉唐之风在华夏重现,避免闭关锁国的结局!”
【汉武帝为了征讨匈奴,开拓疆域的举措,在后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将古老的东方与西方世界联系在了一起,此后,汉使都以博望侯的名义出使西方,以取信西方各国。】
“张骞‘凿’空西域,开创了路上丝绸之路,将华夏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联系了起来!”
“世界史开篇第一人!”
魏征:“张骞凿空之开远夷,通绝域,体现出“开”、“通”的成功,动机在于“宏放”的文化追求。”
李世民信心满满道:“待朕灭了突厥,便派出使者经略西域。”
魏征:臣的重点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是经略西域啊!
【如何管理那些偏远地区,武帝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屯垦与经济渗透的方式经略西域,采用宽松的民族政策,只派遣少数管理西域事务的官吏,各国依旧有自己的国王,成为汉朝的羁縻国。】
【武帝大力推行移民政策,迁移中原地区少地无地的农民前往西域,仅有史记载的便有八十二万人之多,改变了西域的民族构成。再加上和亲政策,将西域各国拉拢到大汉一边。】
【当然,对于不服大汉王朝的国家,如楼兰、大宛等国,就要面临大汉铁蹄的践踏了。暴力统治与文化渗透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西南山区则是设置郡县,直接归属中央管辖,武帝利用朝廷的力量开辟道路,加强与边地的联系。汉武帝的手段很灵活,对于死硬分子用大棒敲打,对于听话的少民则给个胡萝卜,设置二元政治,封少数民族的统领为王侯,通过他们治理当地。】
始皇直接抄作业:“此法可行,我大秦也能效仿之!”
蒙恬道:“这便是围师必阙的道理,若是将他们逼得太急了,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但若是给他们一些缓和的余地,再树立几个典型,便会有人争相投靠大秦!”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个伟大的民族!】
评论区也开始刷屏了——
“汉武大帝!”
“远见卓识,气势恢宏!”
“猪猪威武!”
“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
“应劭:世宗攘夷辟境,崇演礼学,制度文章,冠于百王矣。”
“荀悦:孝武皇帝规矩万世之业,固后世之基地。内修文学,外耀武威,以延天下之士,先王之风粲然可考者矣。”
【汉武大帝的武功彪炳史册,文治也同样不弱,今天的直播到这里就结束了,下次直播我们接着讲解汉武帝的文治之功!】
【课后请大家结合唐朝历史,鉴赏李白的诗篇“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了解唐朝的丝路文化与西域文明。】
杜甫兴奋道:“太白兄,你的诗又上天幕了!”
太白兄真是太厉害了,不愧是我的偶像!
李白则是哈哈大笑,以美酒敬天幕。
高适拱手道:“太白兄定然能答出这个题目吧,小弟与子美就全靠太白兄了。”
杜甫也星星眼望着李白,李白一时语塞。
写诗不就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嘛,再说他当时喝的醉醺醺的,什么都不记得了……
李世民默念了一遍天幕上的诗句,不由得感慨:“当真是盛世景象啊!”
长孙无忌:“天幕多次提及李白,只是不知这李白是哪里人士,如今可曾出生?”
杜如晦道:“应当是安史之乱前的人吧。”
李世民思绪翻转,想起安史之乱就让他头疼,“罢了,天幕总会介绍的,诸位爱卿对这个问题可有眉目?”
房玄龄:“既然与我等所处时间相距不远,可依着西域现状回答这个问题……”
【最后将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曲送给大家,祝愿直播间所有小可爱忘掉武帝末年的军事失败,记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
天幕上切换了一个画面,出现了黑底白字《霍去病》!
前奏稍长,武帝拉着霍去病羡慕道:“冠军侯很得后世之人喜欢,还有专门为你做的曲子!”
霍去病爽朗一笑,“还要多谢陛下赏识,臣才有留名青史的机会。”
霍去病少年心性,不会隐瞒自己的心思,这样的随性也是武帝喜欢的。
战马嘶鸣声骤然响起,一个清越的男声开始唱词:【有幸醉在君王侧,也有幸名声显赫,这一生纵有福祸,可总要有些颜色!】
这声唱词将天幕下所有人的思绪都拉了回来,这是一种他们从未听过的音乐,语言直白,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不过是一个节拍,便有人能跟着哼唱了。
天幕上配合唱词的是一些影视剧中的画面,还有画面上飘过去的各种颜色的弹幕。
有疯狂尖叫的:“我的男神!”
“再来亿遍,循环播放,出不去了!”
“饮马瀚海,封狼居胥!”
“马踏祁连山河动!”
有解释科普历史的:“霍去病死后葬在茂陵,武帝的身边。”
“还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
“可是我想让他喊舅妈诶……”
卫青耳朵有些发烫,眼神游移,总觉得同僚都在暗地里笑他:后世人也太大胆了,怎么什么话都敢说!
其他人不敢打趣大将军,武帝却大笑道:“仲卿在后世也很受欢迎啊!”
话音落下,武帝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朕才是皇帝,怎么就没人给朕写诗谱曲!
卫青不愧心思细腻,善体上意,他恭敬道:“臣一身荣誉都是陛下所赐,后人提起臣和去病都知道是陛下慧眼识珠,不然臣等还只是一介奴隶,哪里能有今日。”
这般一想,武帝才高兴了起来。
【那弯弓搭箭的少年,还好似站在马前,二十四成了圣贤,多像是一段传言。】
“去国之大疾,却难逃病魔缠身……”
“千古第一冠军侯!”
“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十八岁那年封侯,心中便唯有国仇。】
“十八岁被封为冠军侯,功冠三军!”
“自幼胸中就有家国情怀。”
“李广因为哭到晕厥被移出群聊……”
李广:够了,再提这件事就不礼貌了……
【十九岁那年为将,武帝说和他好像,可他在十九岁上,可有我这般模样。】
“冠军侯的经历比小说里的龙傲天还要传奇!”
“昙花一现,留香千古!”
“汉武帝:大胆,但我喜欢!”
武帝:“看到去病就像看到朕的少年时光。”
群臣不敢发出声音,只能在心里腹诽,您少年时代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郊外猎场,冠军侯可是驱匈奴上千里,一直打到匈奴人老巢!
“辛弃疾:老铁,打仗吗?”
辛弃疾:老铁,扎心了!
【算半个皇亲国戚,算半个纨绔子弟,可我唱过的这出戏,已千古无人能替。】
“冠军侯天生富贵!”
“自幼就得武帝喜爱。”
【山川被马儿踏平,日月皆因我而宁,自狼居胥上刻了名,此漠北再无王庭。】
“一个传奇的诞生。”
“冠军侯,永垂不朽!”
“居然有人说霍去病并不存在,只是后人幻想的传说。”
“封狼居胥是武将最高成就!”
“功成画麟阁,唯有霍嫖姚。”
【那一夜似是月弯,我未能再见长安,那座叫祁连的山,像极了我的不甘。】
“霍去病的墓地是祁连山的形状。”
“他病死于出征途中……”
【哪来的此生不败,哪有那百战不怠,但只要我的名还在,便会有这道边塞。】
“西归大河,列郡祁连。”
“酒泉:因霍去病将御赐之酒倒入泉中与三军共饮而得名。”
“武威: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
“张掖:张大汉之臂掖。”
“敦煌:盛大辉煌。”
“河西四郡都是霍去病打下来的。”
【我当年用了八百兵,就让那万人跪下听,用几张纸怎写的清,我当年踏的满天星。】
“八百骑兵斩杀两千匈奴人。”
“闪电战的典范,猛的不像真人!”
“八百对一万,优势在我!”
“孙十万骂骂咧咧退出直播间!”
孙权:这样的军神是我能比的吗!
【若真是到了年迈,马儿定跑的不快,战绩也有了成败,怎有这英雄气概。】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武帝抽到了两张SSR,可惜都是限时体验卡。”
“他在最辉煌的时候死去,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他已经完成了驱逐匈奴的伟业,功高盖主,易被猜忌,以老刘家皇帝的德行,将来命运尚未可知……”
“他弟弟可是霍光,将来一文一武,权倾朝野,早晚会被清算吧。”
所有老刘家的皇帝都有刀枪不入的面皮和唾面自干的底气,直接无视天幕上的这句话。
只有武帝觉得冤枉:这是污蔑,朕怎么会忌惮去病呢,那可是朕一手培养起来的大将。
若是后人知道武帝的解释,定会以太子刘据举例——这还是你培养了三十年的太子呢,不是照样被诛杀。
霍去病没有想那么多,他看到的是英雄迟暮:“是啊,若是将来老迈到不能上战场,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卫子夫瞪了他一眼:“胡说什么,三四十岁才是武将最好的年纪,你先活到那时候再说。”
至于其他可怕的推测,只要霍去病、卫青都活着,以他们的威望,未尝不能寻求一种平衡。
【我未看长安的花,箭尚在弓上常搭,因外敌不退,何以为家啊!】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音乐声渐渐消失,天幕也暗了下去,天幕下的众人意犹未尽,犹自沉浸在歌曲中久久无法回神。
平行时空的历朝历代已经总结出了经验,七天一次直播,直播时长不定,每次直播都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震撼。
天幕已经结束,各朝各代抓紧时间解读天幕带来的信息,处理耽搁的公务。
汉武帝:“诸位爱卿都说说吧。”
卫青:“陛下,臣提议在太学之外,设置武学,培养擅长军事的人才。”
武帝赞同:“此学院不限学子出身,只要能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便能进入学院学习。朝中诸公侯爵以上者可举荐一人免试入学。”
但若是在武学考核中比不过那些普通出身的军士,那才是真的丢脸。
长安城里的二代们忽然后背一凉,似乎有什么悲惨的未来在等着他们……
桑弘羊:“陛下,接下来的战争规模更大,需尽早准备粮草,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武帝命令:“颁布算缗令,朕倒要看看,有几人愿意为朝廷做出贡献。”
桑弘羊:“唯。”
希望那些豪强有自知之明,好自为之,陛下可是给他们准备了一整套的对策,就看谁要当这个出头鸟了。
秦·咸阳宫
蒙恬上书:“陛下,我大秦也当设置专门的骑兵部队,选拔能力出众者组成精锐骑兵,作为刺入草原的利刃。”
大秦军士虽有骑兵,但都是分散在步兵军列中作为特殊兵种使用,并没有单独成规模的骑兵部队。
始皇:“善,蒙卿便负责组建骑兵,可从所有秦军中选拔优异者。”
扶苏上奏:“父皇,儿臣请父皇重新考量法家与儒家之关系。”秦朝尊法,汉朝尊儒,似乎都没有好的结果,扶苏想要寻找一种新的思想,将两者结合起来。
始皇:“此事不急,你多与李斯萧何淳于越等人商议,写个折子递上来。”
李斯:“陛下,大秦的太学可允许诸子百家讲学?”
始皇思量片刻道:“朕听闻诸子皆有代表进入咸阳,想来是为了朕发布的招贤令,此事明日朝堂上再议。”
王绾:“陛下,”
景帝将卫家人接到皇后的椒房殿,窦太后做主解除了陈氏与刘彻的婚约。
武帝朝,馆陶公主入宫求见,她先去长门宫与女儿达成一致,随后前往椒房殿,求见皇后卫子夫。
这般恭敬的态度,让刘彻对这个姑姑大为改观。
她所求之事不出意外的成功了,武帝颁布诏书:允废后陈氏归家,封为公主,可自行婚配。
便是没有前皇后的身份,陈氏也是长公主之女,长安城中最尊贵的女子。武帝的母亲王皇后就是二婚,陈氏这个二婚的身份并不会让她在婚姻市场上身价降低。
与陈皇后类似的女子还有很多,有的娘家强势,直接令女婿和离,将自家女儿接回家,再行婚配。
有的婆家强势,女子不是被休弃,便是被当成一个壁画供起来,男主人另纳美妾。
更多的还是两家商议妥帖,各自婚假,虽然不能亲上加亲,但上一辈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人,不会因为此事断了联系。
只有那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暗生情愫的表兄妹因分别而痛苦。不过长痛不如短痛,若是成亲了却没有子嗣,岂不是会将现在的情谊消磨干净,最终变成怨侣。
武帝发布诏令,召集天下医者齐聚长安,不少民间大夫被爱国之心驱使,背上行囊便启程前往长安,愿做一个随军军医,立志要将冠军侯与大将军的身体调养好。
苏武被父亲苏建带着觐见武帝。
武帝:“朕问你,若是现在让你出使匈奴,你敢吗?”
苏武正义凛然道:“小民不敢推辞,愿为陛下驱使。”
武帝:“即便是被困匈奴十九年,依旧不改其志?”
苏武:“是,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既然这是小民的使命,小民便义不容辞!”
武帝点点头道:“善!日后跟在朕的身边做个郎中令吧。”
第85章 汉武大帝
七天后,天幕再次出现,平行时空的观众们摆好桌椅板凳,笔墨纸砚,偷得浮生半日闲,开启吃瓜模式。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们接着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对外战事持续了四十多年,这么多年的战争,对大汉王朝的政治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凝聚全国力量,一致对外,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
秦始皇若有所思:“持续四十年对外作战,刘彻是如何支撑下来的?他的经济政策必然有可取之处。”君不见,大秦十年平天下,却民怨四起,民不聊生!
李斯绝对不会让自家陛下的话掉到地下:“陛下圣明,臣等定能寻找到适合大秦的政策。”
其实桑弘羊也想问这个问题——如今不过元朔六年,已经将大汉七十年积累挥霍殆尽,真不知后面几十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汉武帝端正了坐姿:抄未来自己的作业就是爽,他终于体会到了秦始皇的乐趣!
【武帝接手的大汉王朝看似和平安定,实则是一个内忧外患积攒数十年,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局面。】
【外患是匈奴,内忧则是地方豪强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王坐拥千里土地,还有独立的兵权,严重威胁中央统治。】
刘邦、刘恒、刘启:这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若能借鉴后辈的智慧,提前解决,大汉定是另一番局面。
【汉武帝为了打击诸侯王的势力,颁布“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父偃提议: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也能得到一部分封地,且这些新分封的侯国隶属于郡,归属中央王朝统治。诸侯子弟为了得到利益开始内斗,诸侯王的封地却越来越小,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失。】
刘邦:“朕乃妙计!”
可惜不能现在用,若是他颁布推恩令,天下诸侯立刻就敢谋反。
文帝对贾谊道:“朕记得这是卿的《治安策》中提出的建议,几十年后变成了现实,可见卿之大才。”
贾谊还想劝文帝实行此策,文帝却摇摇头道:“时机尚未成熟,中央的力量还没有大到能压倒诸侯王的地步,若此时颁布推恩令,七王之乱就要提前上演了!”
吴王刘濞对此嗤之以鼻:“呵呵,那些后辈越活越回去了,若是本王还在,必要反了那小皇帝!”
他觉得自己已经提前知道了结局,定能谋划出更加完美的布局,比如:起事之前先将梁王和周亚夫除掉,到那时景帝还有何人能依靠!
吴王府幕僚中有一人暗中撇撇嘴,你确实是反了,还掀起了七王之乱,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三个月就被打败,还妄想与朝廷抗衡!
看来自己还是要早点另谋出路,万不能给吴王陪葬。
【比如开创东汉的刘秀就是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因为推恩令的缘故,从列侯逐渐降等,刘秀的父亲只是一个县令,到了刘秀这一代就只是一个白身了。】
“天命之子秀儿。”
“为国生子汉景帝,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也是汉景帝的儿子。”
景帝微微张大了嘴巴,就那两个不学无术的小子也能有被后世记住的后代?
武帝:“这个刘秀和刘备是何人?”
卫青思索片刻道:“刘秀是开创东汉的光武皇帝,延续了两百年的汉祚,至于刘备,不知是何人。不过中山靖王有一百多个子孙,其后代出一个人才也不奇怪。”
武帝被噎了一下,心中不由得泛起了酸涩的情绪——中山王竟然有一百多个子孙,朕才只有一个独苗!
行吧,朕倒要看看你们有什么功绩,若是于大汉有功,朕也不是不能厚待你们的祖宗。
刘秀在思考天命之子的称呼,不会是因为那一次陨石事件吧?
刘备却忍不住叹了口气。
张飞:“大哥因何叹气,天幕提起大哥,这是好事。说明我等做出了一番事业,说不定能像光武皇帝一般,重开大汉天下!”
刘备:“备是在叹息,无缘一见武帝与光武皇帝的雄姿。武帝不惑之年已经打败了匈奴,光武皇帝也早已平定了天下,备却还在四处流浪,不肖子孙愧对列祖列宗啊!”
【与推恩令配套,武帝颁布了《左官律》,诸侯不得私自任命官吏,士人也不能私自出仕诸侯。严防诸侯与中央官吏、地方豪强的勾结,并且寻找各种理由打压诸侯势力……】
【元鼎五年,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不足,一口气废除了一百多个列侯。安平侯因与淮南王勾结暗中通信,被处斩弃世。曲逆侯因抢夺别人的妻子,论罪处斩弃世。慎阳侯因为私自铸造金币,斩首弃世!总是,当时的诸侯王恨不得夹紧尾巴,才能在武帝的统治下活下去。】
第一代安平侯鄂千秋一口老血喷了出来:“噗!”
他是跟着刘邦起兵的亲信之一,因作战勇猛又是同乡,才能因功封侯,没想到不到一百年,就被除国了。
老子从一个黔首成为王侯容易吗,子孙后代一点都不知道珍惜。就算跟着淮南王谋反成功,不也只是一个侯爵,难道能得什么天大的好处!
第一代慎阳侯是淮阴侯韩信的舍人,因为告发淮阴侯谋反的消息才被封为侯爵,现在的他还没有上朝资格呢。
不过,群臣顾不上关注名不见经传的安平侯慎阳侯,他们都在看着曲逆侯陈平。
陈平环视同僚淡定道:“子孙不肖,平为之奈何啊!”
他还能管得了百年后的子孙?别想了,陛下连自己的儿子都管不了!
其他开国功臣也心有戚戚,不知自家子孙在不在那一百个侯爵中……
【武帝没有动用任何军队,也没有强制性的命令,而是以赏赐的名义分化瓦解诸侯国,将汉初的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不仅瓦解了诸侯的力量,还赢得了仁慈的名声,可见武帝手段之高明!】
秦始皇感慨道:“刘家人在政治权谋方面真是得天独厚。”
刘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萧何、韩信、吕雉等人还在适应朝堂氛围,低调做人,认真工作,只有刘季不同。
自刘季进入朝堂后,整个朝堂的画风都变了,其他朝臣都是端端正正的跪坐在席位上,只有刘季懒懒散散的歪在一边,身体像是没有骨头一般。
始皇有时也在怀疑,让他跟着扶苏是不是做错了,若是扶苏变成刘季那无赖样,就永远也别想继承朕的皇位了!
武帝朝的诸侯王:若是不积极响应岂不是要与中央王朝作对,有吴王前车之鉴,还有卫大将军在朝,他们自认没有匈奴人的实力,可不敢轻举妄动!
那些原本得不到分封的诸侯子弟则是极其感激皇帝陛下,便是得个小小的县令也比普通平民强啊。
【对于地方豪强,武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坐拥千万家产,却不肯为国效力,前线战士浴血奋战,后方的豪强地主却大肆兼并土地,挖国家的墙角。于是,武帝开始了与“民”争利!】
【首先是币制改革——汉初币制混乱,诸侯豪强有点实力的人都可以自己铸造货币,导致朝廷威严丧失,原本属于国库的资金被民间攫取,武帝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先将币制从文帝时的四铢改为三铢钱,又从三铢钱改为半两,再改为三铢……反复改变币值,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成果,反而引起了通货膨胀,形势几乎失控!】
“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社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是说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的购买力大于实际能产出的货物,同样的钱没不到过去那么多商品,货币贬值,钱不值钱了。”
“武帝缺少一个经济学家指导经济改革。”
“桑弘羊不是做的很好吗?”
“很显然,此时的桑弘羊还没有展露出自己的才华,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重视。”
武帝很迷茫的看着天幕,为什么每个字他都认识,连起来却看不懂。
“桑爱卿,你可知天幕的意思?”
桑弘羊:“回陛下,臣大致明白了。多次改变币制,并不能打击民间私铸,反倒给了他们趁机牟利的机会。市面上的货币越来越多,却没有那么多的货物平抑物价,导致货物涨价,百姓手里的货币不值钱了。”
武帝若有所思,看来这个经济学也是一门大学问……
其他朝臣则是一脸迷茫的看着桑弘羊侃侃而谈,这个一惯被人小觑的商人之子是不是要咸鱼翻身了!
【为了积攒军费,武帝甚至打着复古的名义,发行白鹿币,专供诸侯王购买,诸侯王只能用真金白银购买一张鹿皮,一尺见方的白鹿皮价值四十万钱。】
“变相骗捐!”
“诸侯王敢怒不敢言……”
“能用钱买平安他们就偷着乐吧。”
刘邦眼前一亮:“这法子也不错!”他喜欢。
萧何:现今诸侯王和朝廷一样贫穷,谁有这么多钱买鹿皮。
【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发行统一的五铢钱,规定钱币的制式、重量,但地方依旧有铸币权,质量难以统一,盗铸屡禁不止。】
【直到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禁止民间私铸,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才平息了混乱的局面。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铸币权完全收归朝廷所有。】
始皇赞道:“善!”
春秋战国时,每个诸侯国都有铸币权,他们铸造的货币还不一样,无法互相流通,很多时候还是以物易物。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了货币的制式,只能用秦朝的秦半两,但并没有将铸币权收归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