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离开都城太久,与长安的风俗脱节了。
还是萧何看不下去了,他问道:“你家中可有卫姓的奴隶?”
曹参皱着眉头思索很长时间,“臣不曾留意,下朝后便去查证。”
萧何无所谓的摆摆手:“平阳侯也不必在意,日后卫青这个名字定会成为人人追捧的对象,怕是查不到了。”
景帝时期就不同了,现在的平阳侯曹寿是他为女儿阳信公主定好的驸马都尉,阳信公主就是后来的平阳公主,汉朝公主嫁人后,封号也会跟着驸马变化。
景帝直接问道:“平阳侯可知卫青?”
曹寿:“……”这种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事他如何知道,不过他还是有些线索的。
“回陛下,母亲有一婢女名曰卫媪,听闻她曾与人私通产下私生子,不过,那孩子不在府中,而是随其父亲生活。”
景帝眼前一亮,他有心将人接到宫里,跟着太子一起学习,从小培养感情。这样被天幕盖章的大将军人选,可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当然,卫青能有今日的成就,都是在战场上用匈奴人的鲜血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但他能从一个奴隶脱颖而出,被汉武帝看中,却是因为另一个人。一个在《史记》中被称为“贤后”的女子——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
【后世戏称,卫子夫是史上拥有嫁妆最丰厚的皇后,她从未参与朝政,却深刻的影响了汉武朝的政治格局。】
“娶一个皇后,带来了两个大将军,一个睿智沉稳的太子,一个辅政大臣,还有一个中兴之主,刘猪猪好福气啊!”
平行时空的皇帝们默默数了数,可不是吗,整整五个人才,这样的皇后他们也想要。
只有少数有定力的皇帝依旧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始皇:朕想用谁就用谁,根本不必利用裙带关系提拔大臣。
李世民:“朕才不羡慕他,朕自己就能做到大将军和辅政大臣,而且,朕的观音婢才是第一贤后,谁赞成,谁反对!”
群臣当然不会反对,关键时刻,他们还要靠着长孙皇后续命呢,“陛下圣明,皇后娘娘贤明仁德,冠绝古今!”
刘邦啧啧称奇,“天幕不会夸大其词吧,他们家难道人人成才吗?”
吕雉则是想着另一件事,卫子夫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却不曾参与朝政,难道是没有活过刘彻?
景帝再次倒吸一口凉气,“平阳侯,这个卫子夫也在你家中吧,稍后将她也带过来。”
太子年纪尚幼,倒是不急着成亲,有窦太后在,陈氏的皇后之位也无可动摇,但不妨碍事先培养感情嘛!
馆陶公主正在窦太后宫里一起看天幕,看到这里终于忍不住了,她打翻了几案,案上的酒水蔬果撒了一地……
“母亲,他居然敢废了您的外孙女!”
尚未嫁给刘彻的陈氏也被母亲的气势吓住了,不敢作声,太后却无奈道:“稍安勿躁,刘彻是天幕断定的千古名君,他的废立不是哀家能决定的。而卫子夫……且再看看。”
馆陶公主双目微眯,如今太子年纪尚幼,这个卫子夫可不一定能活到太子掌权……
“大猪蹄子不懂珍惜,卫姐姐真是不值得。”
汉武帝:“喂,什么叫不值得,朕对皇后还不够好吗,她可是皇后啊!”
卫子夫:……陛下是因为看到猪,反应才这么剧烈吗?
【卫子夫,出身寒微,原本只是平阳侯府的一个歌女。汉朝的公主们都喜欢给皇帝送女人,增强自己的影响力。身为刘彻姐姐的平阳公主也不甘落后,卫子夫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正值建元二年,刘彻在朝中被太皇太后压制,后宫还有馆陶公主之女陈皇后管着,心中郁闷难言,再加上他们成亲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嗣,帝后之间的感情再也不复从前。】
【刘彻在平阳公主府上见到了卫子夫,一眼便相中了。然而,轩车初幸后,卫子夫却被遗忘在后宫中,一年都没有见到皇帝。】
“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源自于见色起意。”
【一年后,武帝下旨释放宫中年老的奴婢,卫子夫恳求出宫,武帝顿生怜爱之意,再次宠幸卫子夫,卫子夫幸运的怀上了身孕。这是刘彻的第一个孩子,打破了他不能生育的谣言,因此,卫子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宠。】
卫子夫也想起了那段时间,她的人生从波澜不惊到跌宕起伏,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在那之前,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大汉的皇后!
太后窦氏:“身为皇帝怎能没有子嗣!”话里居然带着责备的意思。
馆陶公主只能应付道:“稍后便请医工为我儿看看,为何会没有子嗣。”
【这件事却引起了陈皇后的不满,她多年求子,一无所得,怎么可能让别人生出皇帝的孩子。馆陶公主为了女儿便抓住在建章当差的卫青,想要用卫青的性命威胁卫子夫,幸好有公孙敖及时报信,救下了卫青。】
【武帝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身为皇帝,他不能容忍有人试图掌控自己。馆陶公主说到底不过是仗着太皇太后的势罢了。刘彻必须打倒太皇太后的势力,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既然你们想打压卫子夫,朕便要加恩卫家,让所有人都知道朕的偏爱。武帝封卫子夫为夫人,卫青为太中大夫,可参与朝政,卫子夫的兄弟姐妹都得了封赏和赐婚,卫氏一族满门荣耀!】
武帝傲娇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朕想给谁就给谁。”
更何况,他们家是真的有皇位要继承的,凭着孩子,卫子夫便是后宫独一份。
【十年间,卫子夫深得宠爱,为武帝生下了三女一子。卫青随侍武帝,才华出众,深得他的信任,这才有了元光五年的那次领兵出征。】
【元光五年,卫青在龙城大放异彩,以军功封侯,卫子夫背后有了坚实的依靠。陈皇后求子不得,以巫蛊媚道邀宠,事情败露,陈皇后被废,退居长门宫。】
“其实他们在一起就是个错误,三代以内近亲不能结婚,即便成亲也很难有子嗣。”
“近亲生下的孩子不是天才就是畸形儿、智力不足,他们没有子嗣才是最好的。汉武帝那么迷信,若是有个畸形儿,怕是会被当成妖孽,陈皇后想退居长门宫都不可能了。”
汉武帝坐直了身子:“三代以内,同姓不婚,难道外嫁之女也是这样吗?”
如果这是真的,整个天下都会动荡,要知道古人讲究的就是亲上加亲,姑表亲结合的例子不胜枚举。
久居长门宫的陈氏久久无语,若是天幕说的是真的,她这一生岂不是个笑话。
不止是汉朝遭到了打击,天幕下所有的人观念都被颠覆了。
“怪不得村里的老王家儿媳没有孩子,她就是老王家的外甥女啊。”
“还有李家,前年李家儿媳生了一个没有四肢的怪物,你们还记得吗?”
“原来都是因为近亲结婚的原因!”
这一日不知有多少表兄妹解除了婚事,不知有多少已经成亲的夫妻和离。不论如何,他们的悲剧不会遗传到下一代了。
就连天家也无可避免,李世民轻咳一声,对着长孙无忌道:“辅机,朕觉得长乐与冲儿的婚事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长孙无忌忙应道:“是,陛下思虑周全。”虽然很想迎娶公主,延续两家的关系,但为了后代子嗣着想,还是想其他法子吧。
“古人都以为只有男人能传承血脉,其实,男子在遗传中只能保留一半的基因,女子才能将自己所有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都是周礼惹的祸,将男性地位拔高,再打压女性,以此获取性别上的优越感。”
“陈皇后就算是不嫁给刘彻也能过得很好,说不定还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景帝朝的馆陶公主呆呆的看着天幕,还是陈氏的呼唤才将她的思绪拉回来,“母亲,母亲,你怎么了?”
馆陶公主犹豫道:“天幕说的是真的吗?”
窦太后已经看穿了她的心思,“你不是已经相信了吗?既然结局已定,倒不如换个思路,为娇儿好好寻觅一个良婿。”
汉武朝的馆陶公主早就后悔了,她一直以为女儿无法生育才会被废,将此事怪在女儿身上。却原来都是自己的错,她不该为了权势牺牲女儿的幸福。她要进宫,请求陛下和皇后,放她的女儿回家团聚……
【半年后,卫子夫再次有孕。元朔元年,卫子夫为刘彻生下了第一位皇子。此时,距离刘彻登基已经十二年了,刘彻年近三十。因为多年无子,朝政不稳,人心不平,甚至就连他的亲舅舅田蚡都与淮南王刘安暗中勾结,说:“皇帝无子,你是高祖的亲孙子,又是诸侯王里最贤德的,一旦皇帝去世,你就是下一任天子人选!”】
【皇长子的出生稳定了朝局,打破了刘彻无子的传言,刘彻异常高兴,命人做《皇太子生赋》《立皇子媒祝》,感恩上天赐予他的皇子,并为儿子取名为据。】
第79章 汉武大帝
刘彻将自家儿子一把抱起来,放在膝上,他看着皇后,不由得想起了六年前的那一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渐渐不再去椒房殿,那些年轻的美人一个比一个绝色,但她们却从未给过自己那样单纯的喜悦。
刘彻:“子夫,这些年,辛苦你了。”
卫子夫笑靥如花,刘彻以为皇后是在对他笑,卫子夫心中却在想着天幕对据儿的肯定,经此一事,据儿的太子之位应是稳了。
刘邦看热闹一般点评道:“第一个孩子,第一个皇子都是卫子夫生的,前朝还有大将军卫青军功赫赫,这不当皇后说不过去了。”
吕雉内心有些苦涩,是啊,皇后从来都不只是皇帝的妻子,而是政治上的合作者,一旦失去价值,面临的只有废后一条路。
景帝啧啧称奇,“这就是天意吧,天意如此,人力如何改易。”
决定了,就用天命来与母后的孝道对抗,馆陶的女儿也是朕的外甥女,朕自然不会亏待她,但太子妃之位就算了!
【主父偃上书,请立卫子夫为皇后,武帝欣然允准,元朔元年春三月,卫子夫被立为皇后,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元狩元年,刘据七岁,被封为太子,七岁这个年纪正是刘彻被封为太子的年纪,可见刘彻对长子的器重。】
【武帝为太子遴选德高望重之人为讲师,教授《公羊春秋》,这是刘彻“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大汉朝廷的官方学说。等到太子渐渐长大,对《谷梁传》感兴趣,刘彻也允许他自行学习。待到太子加冠之时,刘彻专门为刘据建了一座园林接待宾客,名为“博望苑”,取博采众长、广博观望之意!】
刘彻看着皇后,像是在炫耀一般:你看,朕对据儿好吧!朕甚至放权让他自行培养亲信班底!
武帝朝所在的时间乃是元朔六年,刘据年仅6岁,尚未被封为太子。但自从他出生后,武帝立太子的意图早已昭告天下,刘据不仅是他的长子还是嫡子,且聪慧稳重,无人能及!
始皇对此表示理解不能,立太子而已,有必要这么高兴吗——可能是因为多年无子带来的后遗症吧……
扶苏暗暗的在心中与刘据做对比,除了没有被立为太子,父皇对自己也是万事包容的,我也是父皇最喜欢的儿子呢!
吕雉看了刘邦一眼,似乎在说,看看人家是怎么对太子的,再看看你!
刘恒感慨道:“皇帝与太子相差三十岁,待到皇帝年老,太子正好长成。”若能平稳交接皇位,大汉又能得三十年安定。
武帝之后的帝王则有些牙酸,李世民:“可惜武帝寿命太长了,太子与其性格不合,即便年龄差三十岁,年富力强的太子依旧是巨大的威胁。”
随后又对着李承乾保证道:“父皇就不会这样,任何小人都无法离间我们父子之情,父皇会扫除所有的障碍,留给高明一个安定祥和的盛世。”
李承乾糯糯道:“阿耶,那稚奴呢?”
李世民,李世民差点忘了,将来继承他的皇位的可不是太子李承乾,而是尚在襁褓中的李治。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朕怎么会放弃培养多年的太子选择幼子呢!
【作为皇后的外戚,卫氏家族显赫至极,但卫家与其他依靠裙带关系崛起的外戚不同。身为“大汉双壁”之一的卫青从不以外戚自居,他的功名利禄都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
【卫青便是卫子夫带来的第一个嫁妆,她的第二个嫁妆更是不凡,“大汉双壁”之二——霍去病!】
汉武朝的朝臣们纷纷看向冠军侯,他们知道冠军侯很厉害,但毕竟才初露锋芒,只有一次战绩。没想到居然能与大将军相提并论,还能被后世赞为“大汉双壁”!
霍去病骄傲的扬眉,武帝看着意气风发的霍去病更高兴了,这可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少年将军,就要这样无拘无束骄傲肆意才对!
曹彰赞道:“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
王朗则摇摇头,发出不一样的评价:“霍去病,中才之将。”
听到他的评价,有人皱眉不喜,有人面露讥讽,赞成之人却几乎没有。
【霍去病出生于建元元年,是卫子夫姐姐的私生子,他的童年与舅舅卫青不同。在他两岁时,他的姨母卫子夫便被皇帝选中,此后,卫家骤然崛起,成为汉武朝最显赫的家族,霍去病也过上了贵族子弟的生活。】
【霍去病幼时便擅长骑射,被汉武帝看中,选为侍中,武帝亲自教导他兵法方略,却被霍去病骄傲的拒绝了,他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到了战场随机应变就行了,不用学习古人的兵法。】
白起眼前一亮:“好一个骄傲的少年,但看你能不能实现自己的豪言了。”
韩信点头赞同:“身为大将自要有自己的谋略,怎能照搬古人兵法。”
八大军神都有自己创造兵法的能力,他们坚信除了自己,余者皆禄禄!
【霍去病的嚣张自信与武帝十分合拍,武帝将其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养,看到霍去病便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元朔六年,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被封为嫖姚校尉,带着对战场的向往和武帝驰骋沙场的梦想,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
【元朔五年,漠南之战后,匈奴右贤王被歼灭,匈奴主力的侧翼完全暴露。元朔六年,卫青领兵十万出定襄北,途中与匈奴主力遭遇,歼灭数千匈奴人。】
【四月,经过短暂的修整后,卫青再次领兵出征,歼灭数万匈奴主力。但苏建与赵信率领的三千余骑伤亡殆尽,赵信投降,苏建只身逃回。也因为他们二人的失败,卫青“功不多”,仅获赏千金。】
刘邦阴谋论道:“不会是功高震主被忌惮了吧。”
吕雉斜了他一眼,“你以为谁都跟你一样。”
元狩元年刘据被封为太子,显然此时卫家依旧受宠,并没有被武帝忌惮。
汉武帝若是知道刘邦的怀疑,一定会大呼冤枉——卫青虽然没有封赏,但霍去病却是独一份啊!
【开战前,卫青派霍去病去探查敌情,给了他八百精骑,并叮嘱他不要跑远。当时所有人都以为霍去病是来战场上镀金的,毕竟他深得武帝喜爱,舅舅是大将军,姨母又是皇后,封侯拜相都是小事。】
评论区刷了一串的:“不要跑远……”
【第一次上战场的霍去病却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他就像是当年直捣龙城的卫青,带着八百骑兵,追击匈奴数百里,斩杀两千多人,匈奴单于的叔祖父藉若侯栾提产被当场斩杀、单于的叔父栾提罗姑比被俘虏。霍去病功冠全军,被武帝封为冠军侯!】
【从此,冠军侯就成为霍去病的代名词,尽管后世也有其他人被封为同样的名号,但只要提起冠军侯,我们只会想到霍去病!】
“冠军侯眼中的距离和普通人的不一样。”
“八百骑兵杀了两千匈奴人,他面对的敌人一定是数倍于自己的,这也太勇了!”
“匈奴人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怀疑人生,你舅舅不是让你不要跑远吗,合着我家大后方就是你家门口是吗?”
“还真是,在草原上霍去病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匈奴人不管躲到哪里都会被他找到。”
霍去病哈哈一笑:“我听舅舅的话了,并没有跑多远啊。”
霍去病不知何为凡尔赛,但他脱口而出的话对其他将领依旧是一记暴击!
武帝叮嘱殿中负责记录的侍中,“接下来的信息每个字都要记下来。”朝臣们也提起了精神,想知道未来大汉与匈奴的战争孰胜孰负。
【从元朔六年开始,大汉与匈奴的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在卫青霍去病的率领下,大汉开始了全面反击,匈奴只能被动退缩。】
【元狩二年春,武帝任命年仅二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军出击占据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霍去病率一万骑兵出陇西,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河西五王国,在冠军侯的铁蹄之下,这些依附于匈奴的小部落纷纷投降。】
【汉军越过焉支山,与匈奴主力交战,在深入敌境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霍去病的军队斩杀折兰王、卢侯王,浑邪王的儿子、相国、都尉都被俘虏,就连休屠部落的祭天金人都被汉军缴获。这就是第一次河西之战,此战,汉军也损失了十分之七的兵力。】
卫青、霍去病等人按着天幕的提示,将重要信息都标注到了舆图上,卫青不由得为霍去病的大胆心惊:“六天时间,转战千余里,不只是行军还要与敌军厮杀,将士如何能承受得起!”
霍去病却笃定道:“舅舅,我率领的军士定是整个大汉最精锐的将士,他们能做到的!”
【几个月后,霍去病再次出发,他与公孙敖兵分两路分头进攻,相约合击匈奴。但公孙敖迷路迟到,两军未能按时汇合。】
公孙敖:“嗷!”我居然迷路了,不会耽搁冠军侯的布局吧!
他多次领兵出击匈奴,唯有元朔五年那次跟着大将军战场立功,因功封侯。只要与大将军分兵就会迷路,他觉得自己比李广还要倒霉——大将军、冠军侯,求抱大腿啊!
【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越过居延海,到达祁连山。此役,汉军斩获匈奴首级三万两百余,生擒匈奴五王,俘获得单于单桓、酋涂王,收降其相国、都尉以下的降者二千五百人,匈奴单于的阏氏及其王子五十九人,还有相国、将军、都尉等六十三人,匈奴遭到了重大打击,汉军亦折损十分之三。】
【因战功显赫,霍去病再次加封,他的部下赵破奴、高不识等人也被封侯。】
此言一出,汉朝的将军们兴奋了,他们看霍去病的眼神像是看到了绝世珍宝——跟着大将军和冠军侯有肉吃,没看到他们的部下都被封侯了吗,下次定要将自家子侄塞到冠军侯的麾下!
霍去病都被那些热切的眼神所震慑,微微后退了一步:这些同僚比匈奴人还可怕!
武帝看不得他们“欺负”冠军侯,直接命令道:“尔等也看到了,冠军侯的功劳大,作战强度也高。因此,能进入冠军侯麾下的将士必须是我大汉最强的,只有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之人,才能跟着冠军侯!”
李广、苏建、公孙敖等人纷纷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去调教自家孩子……
第80章 汉武大帝
【与此同时,武帝派出了另一路兵马出右北平,攻击匈奴左路,这一路兵马由博望侯张骞和飞将军李广率领,共计一万三千人。两军分兵前进,李广一入草原便被左贤王四万骑兵包围,虽然李广凭借自己的勇武坚守阵线,稳定军心,但汉军依旧损失惨重,直到第二天张骞大军赶到,才逃出重围。此役,李广全军覆没,张骞失期未到,以金赎罪,降为平民!】
李广张骞立刻跪下请罪,“臣罪该万死,请陛下降罪!”
武帝也郁闷极了,难道我大汉能打的将军就只有仲卿和去病吗,其他人不是迷路就是惨败,让朕如何敢用你们!
“张骞居然也能迷路失期,这可是在茫茫大漠中开辟新路的人形导航啊!”
“怪不得李广难封,武帝给了他这么多次机会,一次都没有抓住。”
文帝朝的李广低下了头,羞愧难言,眼看着大好机会从自己手中溜走,他还有何面目再上战场……
刘恒也不再说要他学习的话了,有些能力是天生的,学不来……
“李广在右北平当太守的时候,匈奴人都躲着他走,还得了飞将军的名号,可见他也是有能力的。”
“他箭术出众,个人能力也很强,待士兵也很宽厚,与士兵同吃同住,很受爱戴。只是,有时候选择比能力更重要,千万不要在不擅长的事情上死磕。”
武帝了然,李广便是善守不善攻的典型吧,不如命其镇守边疆,也免得无谓的损失。
【似乎匈奴人不论藏到哪里,都能被冠军侯轻易找到,伊稚斜单于无法接受这样的失败,便将所有的罪责都甩给了孤身逃脱的浑邪王,想要将其杀了立威。浑邪王知道后,立刻联合与他同样遭遇的休屠王投降汉朝。】
【武帝得到消息,担心他们诈降,毕竟此前还没有一个匈奴大部落投降汉朝的案例,浑邪王和休屠王更是被卫青霍去病一次次修理,他们的部下子侄多被大汉俘虏,他们难免因此而狗急跳墙。】
【于是,武帝派霍去病率大军迎接浑邪王,若他们是真心投降就接到大汉,若是诈降,霍去病自会让他们付出代价。】
“原本有心诈降的,看到冠军侯也得乖乖听话了吧。”
“浑邪王是个能屈能伸的,打不过就加入。”
【浑邪王倒是真心投降,但他的部下跟他却不是一条心,有人密谋逃跑,向伊稚斜单于报信。就在危急关头,霍去病杀入营中,斩杀了企图逃亡的八千人,将浑邪王送回长安,浑邪王部下四万余人归降汉朝!】
“好!”武帝等汉初的帝王们都兴奋了,杀多少匈奴人都比不上一个大部落归降的成就。
有了一个浑邪王,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当匈奴人意识到归降大汉也能生活的很好,便不会誓死抵抗了。
【大汉彻底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匈奴只能搬迁到更加靠北的地方,草原游牧民族初步解锁了能歌善舞的种族天性,他们失声悲歌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武帝:“哈哈哈!匈奴的悲歌便是我大汉的凯歌!冠军侯威武!”
霍去病:“多谢陛下,臣将来定能打出更大的战绩!”
【元狩四年,汉武帝命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另有转运输送粮草的兵卒十万余人,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俟机歼灭!】
【这一战,原计划以年仅二十二岁的霍去病为主攻,东出代郡寻找伊稚斜单于。结果,卫青从定襄出发,深入草原一千多里便与单于主力短兵相接,卫青命李广、赵食其从右翼包抄,自己率领主力对抗匈奴主力。当时正值傍晚,大风吹起狂沙,两军皆无法看到对面,汉军趁机包围了匈奴军队。】
【伊稚斜单于见汉军势大,不敢力敌,直接丢下大军,带着几百亲随跑了。卫青亲率精骑追击,一直追到赵信城也没有找到匈奴单于。汉军得到了城内的粮草补给,把剩余粮食全部焚烧干净这才回师。】
【此战,卫青所部歼灭匈奴人一万九千余人,但没有抓到匈奴单于,终究算不得大胜。】
“如果不是李广所部迷路,没有及时将包围圈合拢,原本是有机会抓住伊稚斜的。”
“古人都说李广生不逢时,李广难封侯,但他与匈奴对战的机会并不少,是他自己的失误造成了这一切。”
【是的,从右路包抄的李广再次迷路,因为贻误战机,李广羞愧难当,自刎而死。】
文帝时的李广跌坐在地上:原来这就是自己的结局吗!一次次的失败,让他开始了自我怀疑。
武帝时的李广现在就很羞愧,没想到多次失败后,陛下还肯重用自己,只是,“陛下,老臣罪该万死,辜负陛下所托,老臣请陛下治罪!”
武帝虽然内心不渝,但也不能随意发落一员大将,只能用缓兵之计:“将军年事已高,不如先回府静养吧。”
这算是变相的罢官免职,却比原来的屈辱自杀要好听得多。李广想,我家儿孙都学到了我的一身武艺,日后好生教导他们,说不定能为李家挣一个侯爵。
历史上的他至死也不知道,他的儿子李敢因为此战被封为关内侯,实现了他一辈子都没有实现的愿望!
【另一路的霍去病率军向北两千多里,遇到了匈奴左贤王,汉军大胜,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以下将军、相国八十三人。霍去病乘胜追击,一路杀到狼居胥山,在匈奴人的祭天圣地举行了祭天之礼,又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之礼,兵峰直达北海(贝加尔湖)。《史记》记载:“封狼居胥山,禅于孤洐,登临翰海。”】
【此役,汉军斩首七万四百四十三级,自身损伤十分之二。】
平行时空无数将军豪杰为冠军后的英姿击节赞叹,无数帝王红着眼羡慕汉武帝。
始皇:“少年英才,冠绝古今!”
刘邦很想将这一节天幕甩到冒顿面前,让他看看匈奴的未来,景帝将卫家的待遇再次提升。
武帝兴奋不已,他起身在殿前走来走去,欣慰的看着霍去病,“朕果然没有看错你,去病就是我大汉最锋锐的利刃,必能划破匈奴的心脏!”
霍去病也双眼放光,“封狼居胥,禅于姑衍!”这便是我未来的成就!这一次我定要做的更好,彻底消灭匈奴的威胁,将西域收入大汉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