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卫青道:“陛下不必生气,后人还是明理的。”
李广没有上朝,上次他告老还乡武帝没有挽留,他已经被变相罢免了。如今的他只能在家中监督子孙练武,教导他们兵法,希望能有一个争气的光耀李家门楣。
【说起司马迁的苦难经历,就不得不提李陵了。】
李广看着站在身边的小孙儿,有了不好的预感。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年轻的时候擅长骑射,为人仁爱,礼谦下士,被武帝当成李广的接班人来培养。后来,李广利出兵匈奴时,武帝派李陵为大军押送粮草。但李陵却不想负责后勤,他想要独当一面,请命率领五千步兵深入草原。结果李陵被匈奴单于的三万主力包围,拼尽了最后一兵一卒,还是没有等到援军,力竭被俘。】
【后来,武帝听信谗言,以为李陵在匈奴为匈奴人出谋划策,训练士兵攻打汉军,便将李家满门抄斩,李陵也彻底死了回大汉的心。】
李广一颗心跌到谷底,“满门抄斩!”
这件事中李陵投降在前,满门抄斩在后,李广无处申冤,只能带着孙子进宫请罪,希望陛下看在尚未发生的份上,能饶恕李家。
【这件事之所以被后人熟知,便是因为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被当成同党论罪,按律,司马迁被判死刑,但可以以金赎罪,或者以宫刑替代死刑。司马迁家境清贫没有钱财赎罪,为了完成《史记》,选择接受宫刑!】
“据说武帝看过《史记》中关于本朝的部分后,特别生气,司马迁就将其中很多记载都删除了。所以《孝武本纪》里面只有武帝迷信方士、封禅泰山的各种诏令,简直就是一部汉武帝受骗史。”
“我们看汉武朝的历史还是要看班固编撰的《汉书》。”
司马谈:傻孩子为何要给李陵求情啊,李家与司马家有何交情,需要你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司马迁:原来如此!
既然在朝为官,便不能尸位素餐,若是李陵有冤,他还是会选择为其求情的。
【汉朝武帝时期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一个彪炳史册震铄古今的时代,汉武帝以超前的眼光,恢弘的气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对外关系上实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政策,将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制度深入人心,影响了后世两千年的政治格局。】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是值得我们赞扬纪念的,但他统治期间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不可回避。】
【北宋司马光评价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与秦始皇无异。】
秦始皇:……
汉武帝:怎么又是这个司马光!

“一句话骂了两个人!”
“虽然这些事汉武帝都做过,但不能仅以此为据,就全盘否定汉武帝的功绩吧。”
“古代对人的评价总是非黑即白,无法从正反两面看待历史事件。”
赵恒:“昔汉武事边,逞一时之志,不顾中国疲敝,诚不足慕。”
赵顼:“武帝自为多欲耳,视人命若草芥,所以户口减半也。”
“宋朝的起义少吗?据我所知,宋朝是整个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最频繁的朝代。”
“然后那些起义军都被朝廷招安,加入了朝廷的军队,造成了冗军,为了养这些军队,不断加重税赋,百姓卖儿卖女成为流民,活不下去的流民揭竿而起……”
“恶性循环……”
“不知道宋朝哪来的脸面批评别人。”
赵匡胤:“把流民招进军队,用国库的钱财养着,怪不得会入不敷出。”
武帝嘲讽一笑:“还真是大怂啊,对待国内的农民起义都只能安抚,对待外敌怕是更加不堪。”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历史事件都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对于汉武帝我们也要从正反两面来看,既不能抹杀他的功绩,也不能粉饰其过错。】
【汉武帝刘彻是大汉第一个出生在未央宫中的太子,三岁被封胶东王,七岁被封太子,是被父母保护着一路扶持上帝位的皇帝,他从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冷遇,没有见识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养成了其穷奢极欲的性格。】
武帝:朕乃天子,天下之主,当受天下万民供养!
文帝:朕攒钱不是让你挥霍的,管不了孙子,就训儿子一顿吧。
景帝:要不要送彻儿去民间住一段时间……算了,还是朕亲自教导吧。
“某种程度上,刘彻也算是在溺爱中长大的熊孩子。”
“真是天之骄子啊,一出生就在别人的终点线,一生有无数人帮扶,始皇都得羡慕他。”
始皇:朕并不羡慕!
在赵国的日子养成了始皇坚毅的性格,亲情缘浅的他将天下当做惟一的目标。
修宫殿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武功,建皇陵是为了在死后依旧能统治这个世界,他从不会为了单纯的享受而挥霍……
【年少时,武帝喜欢微服出巡,到处打猎,多次踩踏农民的庄稼,农民告到衙门,武帝就自称是姐夫平阳侯。】
平阳侯曹寿:怪不得侯府在百姓中风评那么差。
【成为皇帝后,他希望能够永远做天下之主,将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迷信神仙方术,热衷于巡游和封禅,挥霍无度,他捞钱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糜费的速度。】
桑弘羊:似乎看到了自己多灾多难的后半生……
武帝:“求仙问道怎么了!”
看到卫青等人不赞同的目光,他忙补充道:“上次听了天幕之言,朕已经遣散方士了。”
那些方士所谓的长生都是假的,但天幕的神异却是真的,这才是应该相信的神仙方术啊!
【在求长生方面,秦皇汉武堪称难兄难弟,汉武帝也多次被方士所骗,最有名的两个就是李少君和栾大。】
【李少君在元光年间便来到刘彻身边,常年自称七十岁,他自称能返老还童,长生不老,武帝对他深信不疑。后来,李少君因病去世,武帝还是坚持他去了仙界,一点都不想承认自己被骗了。】
“这大概就是偶像塌房的感觉吧,明明心里已经对他失望了,嘴上却要拼命维护偶像的形象,不然迷信偶像的自己岂不成了傻子。”
“武帝不到二十岁就开始迷信了,这点始皇大大比不过。”
始皇:朕不想与他比这个……
二十岁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哪有时间听方士之言!
“本姑娘也常年自称十八岁。”
“楼上NB,本姑娘不过二十岁罢了,还是个宝宝呢……”
【还有一个李少翁,因为自称能招魂深的汉武帝喜爱。后来他黔驴技穷,骗不下去了,就想了个办法,把帛书给牛吃下去,再跟人说牛肚子里有东西。等到杀了牛取出帛书后,武帝认出了他的字迹,终于识破了此人的骗术。】
“论会左右手写字的重要性。”
【最有名的要数栾大,因为一些小把戏他被封侯拜将,刘彻还将自己的女儿卫长公主嫁给了他,后来栾大因为东海求仙失败而被腰斩。】
“公主呢?”
卫子夫:是啊,我的女儿呢?
武帝看到卫子夫的目光,哑口无言,卫长公主可是朕的第一个孩子,朕也很宠爱她的。
而且,另一个历史上长公主已经许给了平阳侯曹襄,难道是曹襄早逝……
曹襄是信阳公主与上一代平阳侯曹寿之子,与卫长公主是姑表亲,因为天幕的暴击,他们已经退婚了。
武帝:“日后,长公主的婚事由皇后做主,满朝文武为证,朕一言九鼎!”
【刘彻先后七次巡海求仙,在建章宫建仙人承露盘,每日服用露水,以求长生。直到征和四年,武帝去世前两年,才幡然悔悟,遣散方士,停止修仙。】
“无法想象武帝居然喝露水!”
“餐风饮露是用来形容超凡脱俗之人的,武帝给人的印象就是霸道帝王。”
“若是真想修仙,不如先戒色(*^*)”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现代观众越说越嗨,武帝却胯下一凉……
不修了,不修了,谁再说修仙谁就是傻子。
【穷兵黩武,重用酷吏,“外事四夷”,死伤惨重,耗资千万,民不聊生,武帝晚年“户口减半”,民间“人相食”,几乎酿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赫赫武功之后是无数百姓的血泪。】
主和派大臣趁机上书,叩头泣血道:“陛下,这仗不能打下去了,匈奴之患无法根除,大汉百姓却要承受繁重的赋税。到时流民四起,怕是匈奴还没有打下来,中原大地就要乱了!”
但是,不打仗可以吗?
汉武帝强硬道:“不打仗继续和亲吗?我大汉难道要永远受蛮夷的欺辱!朕要的就是彻底消灭匈奴!天幕所讲的历史中朕能做到的事,现在朕依然能做到。那个汉武帝做不到的事,朕也要做到!只要朕有大将军冠军侯,就能彻底消灭匈奴!”
卫青、霍去病:“陛下,臣定会不负陛下所托!”
汉武帝语重心长道:“这仗总是要打的,我们现在不打,便是留给子孙后代。大汉四百年天下,有几个皇帝能下定决心解决匈奴,只有朕!朕要打出一个朗朗乾坤,给后人留下一个煌煌大汉,让后人以大汉为荣!”
武帝的气魄震慑住了在场所有的大臣,主和派不敢出声,主战派满怀激昂,年幼的刘据也将这一幕牢牢刻在心中。
【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名声太过响亮,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武帝是一个强硬的坚持法治的皇帝。他对皇亲国戚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以儒为表,以法为里,以法治治理国家,以儒家教化百姓。】
【为强化法治,刘彻即位第五年便命张汤赵禹修订律法,确立汉律的框架,也由此引发了严刑峻法,酷吏盛行之风。】
始皇:“以儒为表,以法为里!李斯、淳于越,卿二人也当摒弃前嫌,开创出一种适合大秦的统治思想。”
李斯像是吃了一口苍蝇一样,淳于越更是满心抗拒,但他们已经被后世之事教训的没脾气了,只能应下始皇的提议。
【武帝晚年,农民起义频繁,社会矛盾尖锐,武帝派出绣衣使者这一特务机构镇压办事不力的官员。为逃避责任,官吏瞒报中央,起义得不到镇压,流民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武帝:“廷尉,尸位素餐之人就该滚出朝堂,胆敢瞒报直接按律问罪!”
张汤:“臣遵旨!”
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席卷大汉朝堂,就在武帝满心愤怒之际,天幕放出惊雷——
【这些因素累积起来,积弊日深,矛盾重重,酿成了武帝晚年最大的政治灾难——巫蛊之祸!】
汉武帝:“……”
卫子夫将刘据揽在怀里,紧张的看着天幕,终于讲到巫蛊之祸了。
未央宫中文武群臣皆挺直脊背,伸长耳朵,这可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之事,可得听仔细了。
【众所周知,武帝是一个特别迷信的人,他的外祖母迷信算命先生的话,认为自家女儿能生下天子。便让女儿与第一任丈夫和离,送进太子刘启的宫中。后来,王夫人果然生下了刘彻,成为皇太后。因为此事,武帝也对神鬼之说特别迷信。】
【巫蛊是一种巫术,当时的人认为将人的生辰八字写在木偶上,埋到地下,就能诅咒那人,给他带来灾难。】
【这种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武帝却深信不疑。】
【陈皇后便是因为在后宫使用巫蛊被废,之后因为巫蛊被杀的人在汉武朝比比皆是。于是,当夺嫡之争愈演愈烈之时,便有人将目光转向了巫蛊!】
武帝:“就算巫蛊是无稽之谈,但那些埋葬木偶之人,却用心险恶。”
他们是真的希望通过巫蛊之术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第90章 汉武大帝
【武帝喜爱美色,后宫中比较有名的美人有李夫人、王夫人、钩弋夫人,皇后卫子夫却因年龄而色衰爱弛。但卫子夫深知水满则溢,盛极必衰的道理,前朝有卫青霍去病立下不世之功,身为皇后的她必须宠辱不惊,公正处事才能服众。她坚守皇后的职责,将后宫管理的井然有序,因此在卫青霍去病相继去世后的十七年间,依旧深得武帝的尊重和信赖。】
【武帝每次出京巡视,总是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太子,将宫中诸事包括少府都托付给皇后,他回来后从不查问,可见其信任。】
武帝得意的看向皇后、卫青等人,“太子乃是国本,岂可轻言废立!”
朕选择的皇后太子就是最好的。
卫子夫心里却在想,既然如此信任,为何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吕雉有些羡慕,卫子夫有得力的外家,有深得皇帝喜爱的太子,自身受宠长达十五年,这个皇后之位当得真是稳当。
她不由得想到了刘盈,刘盈已经被废,封了个边地的诸侯王,远离京城。他就藩之前曾来宫中告别,吕后没有见他。只希望他脱离母亲的掌控后能好好的活着吧……
【作为武帝培养多年的太子,刘据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武帝为他建造了博望苑招揽才士,那些满腹经纶却又报国无门的才子都聚集在太子的博望苑中。他们的政治观点不得武帝喜欢,却与太子不谋而合,因此,太子的政治观点与武帝朝的主流无法相容。】
刘邦:“子不类父,长此以往必生矛盾。”
卫青紧张的捏紧朝服的衣袖,他还记得高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想要废太子的。
霍去病想要说些什么,被卫子夫一个眼神拦了下来,霍去病为小表弟打抱不平,明明是陛下给了太子自由,却又因为太子受其他人影响而心生不喜!
始皇看向扶苏,扶苏也正悄悄的看着父皇,四目相对,扶苏有些尴尬。
始皇问道:“你怎么看?”
扶苏道:“关键不是儿臣的看法,而是父皇的想法。”若是武帝认为子不类父,想要掰正太子的观念,父子关系必然将至冰点,如同他与父皇一样。但,若是武帝能接受太子的观点,两厢迁就,父子二人或可圆满。
始皇:“刘彻从未经历过挫折,只有别人哄着他的份,他如何会俯身迁就。”
但这一次,始皇看错了——
【武帝致力于开拓,太子却总是劝父皇看看脚下的百姓,他如同扶苏一般有一颗仁德之心——而这份仁德正是武帝所希望的。】
扶苏猛地抬头,脑海中翻江倒海不知在想些什么。
始皇微微皱眉,显然因为事情脱离自己的掌控而不悦。
卫青微微松了一口气,自家陛下喜怒无常,他伴驾多年依旧不敢放肆,陛下若真想废太子,谁都无法阻拦。
可是,一想到前朝扶苏的结局,卫青又觉得自己这口气松的太早了。
武帝轻声呢喃道:“如同扶苏一般……”总觉得天幕曾说过一些很重要的事,但他却想不起来了。
扶苏想起天幕以自己为例时,曾提过一位大汉的太子,那人正是在大秦百年之后,“难道那个起兵谋反的太子就是刘据!”
始皇:“若是到了危急时刻,朕宁愿你能毅然决然的起兵。”总好过引颈就戮!
扶苏一时无言以对:……
父皇说的好听,只是天下臣民信服的君主只有父皇,有几人会跟随他呢。
【武帝后期皇子逐渐增多,且都是宠妃之子,太子与皇后常常担心被废。武帝察觉后,主动找到卫青,让他转告太子,“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每当太子劝谏皇帝,休养生息,减赋养民时,武帝总是说:“我把该打的仗都打完,等你继位就可以安抚百姓,施展仁政。”】
“武帝脑子还是很清醒的,他很早就意识到了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只是边患未除,他只能继续打下去。”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若是没有武帝的开拓,华夏民族不知还要被异族欺辱多久……”
武帝轻咳一声:“朕就是这样想的,朕在位时将匈奴彻底消灭,继位者只需要做一个守成之君便可。”
虽然现在的他正值壮年,满腔抱负还没有实现,也没有这么长远的规划,但……这就是朕现在的想法!
汉初的三代君主无不赞叹于刘彻的远见,能做好当代的事就能称为明君,能看到百年后千年后的事,便是千古名君!
始皇对扶苏道:“朕让你接触儒家学说也是希望你能做一个守成之君,谁知你却只学会了儒家的执拗与天真!”
扶苏早已反思多次,对父皇的批评欣然接受。站在局外来看,他觉得天幕上讲的扶苏就像被儒家下了降头一样,不顾一切的为儒家冲锋陷阵,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不顾父皇的想法,也忘了老秦国的立国之本……
【但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长年累月的消磨,在霍去病、卫青相继病逝后,卫氏外戚没有能够接替他们的人,太子的势力迅速缩水。以至于,很多臣下认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持,想要一步登天之人看到了希望,他们以太子之位为目标暗中联合在一起。】
【其实,夺嫡之祸在很早以前便有了端倪。】
【武帝用法极严,喜欢任用酷吏,严刑峻法,重刑重判。而太子宽厚仁德,常常为冤枉的人平反,得百姓爱戴,但却被武帝的近臣所忌惮。】
【武帝对有用的人才不吝赏赐,对于没用的人却冷酷无情,位列三公之手的丞相都被大面积诛杀,普通臣子更是朝不保夕。察举征辟给他带来了无数的人才,武帝从不担心无人可用,没用的人直接杀了了事。但他忽略了一点,那些被他杀了的臣子也是人,是人就有私心,就会想要自保。】
【刘据为人宽仁,那些得到武帝中用的酷吏便担心太子上位后会对自己展开清算,即便太子宽厚的原谅了他们,他们的权势地位也无法保住。】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希望能换一个继承人,其余皇子背后的势力与其一拍即合,两方联合起来。于是,在武帝看不到的地方,一个遮天蔽日的大网已经形成,将未央宫中最尊贵的三人笼罩其中……】
刘邦:“居然是那些鼓唇弄舌的小人引发大变。”
没想到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联合起来居然能动摇国本!
刘恒:“刘彻太过骄傲了,他怕是从未想过有人敢在他身边做小动作。”
刘启:“彻儿啊,父皇是不是将你保护的太好了,还是多年的高居上位已经消磨了你的斗志。”
刘彻……刘彻出离愤怒,他无法容忍有人胆敢骗自己,即便这是将来之事。
【卫子夫担心父子关系,劝刘据顺着点皇帝,不要总是跟陛下唱反调,武帝知道后,反而觉得皇后说的不对,太子就是要有自己的主见!】
【群臣之中,宽厚长者皆信服太子,酷吏小人却结党营私,寻找机会挑拨天家父子关系。比如,太子在皇后宫中多待一会,便有黄门苏文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太子调戏皇后宫中的婢女,武帝对此深信不疑,直接赏了太子两百宫人。】
“武帝居然真的相信了。”
“为何会相信一个宽厚仁德的太子调戏母婢呢,崩人设了吧。”
“武帝大概是觉得这不过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但是这样的事情多了,刘据的风评就会直线下降。”
武帝:“朕,朕才不会相信呢,据儿有卫家人的正直,他就不会做坏事。”
卫子夫:可是,晚年的武帝相信了……
【皇后卫子夫知道后,要太子诛杀苏文等搬弄是非的小人,太子却说,父皇那么厉害,怎么可能相信小人的话呢,只要我没有做错事,就不怕小人陷害。】
刘邦撇撇嘴:“这小子怎么不像刘家的子孙呢,要当皇帝的人能是君子吗!”
武帝:呃……据儿是不是太过正直了!
别人都在想方设法的陷害你,你还在宽容敌人。
【刘据不知人心之恶,更没有看到权利争斗的残酷血腥。有一次武帝生了病,让黄门常融宣召太子。常融回来禀报说:太子听闻陛下身体有恙,面露喜色。武帝心生怀疑,等到刘据前来,发现刘据面色十分难看,似乎刚刚哭过,只是强装欢喜罢了,武帝立刻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诛杀了常融。】
“武帝身边的人有志一同的想把太子拉下来,武帝又能坚持多久呢!”
“若是大将军和冠军侯还在,谁敢陷害太子。”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翻车了吧……”
武帝怒道:“一个小小宦官居然敢参与储位之争,胆敢陷害太子皇后,这些奸诈小人背后定有后台!”
武帝幼年见过栗姬,自然知道为了权势地位,后宫的女人能有多么疯狂,但他总以为自己能够掌控一切。
卫子夫:后宫那些女人野心膨胀,想取本宫而代之。本宫与世无争可不是不会争抢,看来本宫要好好整治一番了。
后宫美人瑟瑟发抖中……
霍去病看着尚且懵懂的小表弟,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小表弟还等着他撑腰呢!

第91章 汉武大帝
【在后宫美人宦官,前朝酷吏小人一致努力下,武帝与太子的关系日渐紧张。武帝不会主动开口宽慰儿子,刘据满心相信父皇英明神武,不会被小人迷惑,两人皆以己度人,两颗心却渐生隔阂。】
扶苏突然有些悲哀,早年父皇也很支持他学习不同的学说,也曾将他亲自带在身边教导,父子之间关系很是融洽。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父子之间只剩下了君臣之间的对答,再不见父子亲情。
希望这个与自己类似的太子能有个好结局吧。
【武帝晚年年迈体衰,为了长生求仙,养了许多方士巫祝。许多女巫来往宫中,教导后宫美人争宠,在屋子里埋木偶祭祀。为了争宠,后宫美人轮番告发,都说对方这是在诅咒皇帝,武帝大怒,因为此事,牵连前朝后宫数百人被杀。】
武帝有些疑惑:“这就是巫蛊之祸!”可这与太子有何关系?
【而这不过是巫蛊之祸的前奏,酷吏小人看到了巫蛊的威力,看到了皇帝对巫蛊的迷信,他们找到了一个能打倒太子的方法——图穷匕见的时候终于到了!】
武帝双目微眯,让人无法看清其神色,卫子夫抱紧自家儿子,卫青等人也紧张的看着天幕。
【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武帝在建章宫见到一个男子带剑行走,命人抓捕,结果没有抓到。这一年冬天,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担任太仆期间,为人骄奢,横行不法,擅自挪用北军军费一千九百万钱,事情败露被捕下狱。】
公孙贺面色瞬间惨白,他瘫倒在地,满脸的不可置信,没想到巫蛊之祸居然是因为自家儿子开的头。
卫青面色阴沉,北军是用来打匈奴的,居然敢贪墨那么多军饷,这种人罪该万死!
霍去病咒骂了几声:“混蛋!”“等小爷下朝就打死他!”“省的将来成了祸害!”
武帝目光深沉,他默默地算了算,那年自己已经年过花甲,太子也三十多岁了,难道真是老糊涂了……
【公孙贺为了救儿子,请命抓捕带剑男子朱世安。很快,朱世安就被抓住,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很诡异,很难不让人怀疑朱世安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引起武帝的注意。】
【朱世安在狱中上书揭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还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上埋藏巫蛊木偶,诅咒皇帝。】
“朝中大臣都不知道的事,一个通缉犯居然这么清楚,就像亲眼见到一样。”
“而且,私通与诅咒皇帝有什么关系,汉朝公主很开放的,可以正当光明的养面首,私通算什么罪名。”
“公孙敬声只是卫子夫的外甥,阳石公主却是卫子夫的女儿,太子的亲姐姐,这不就将案子引导到皇后和太子身上了吗?”
“朱世安是背后之人推出去的棋子吧。”
显然,这些事情并不难猜,未央宫中君臣都想到了。一个巨大的阴谋即将浮出水面,而他们这些人在其中又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刘彻神色莫名的看着阶下的群臣。
【征和二年,公孙贺被逮捕下狱,罪名成立,公孙家被诛灭。与此同时,卫子夫的女儿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都被牵连诛杀,太子在前朝的助力被清理一空!】
武帝立刻看向身边的卫青,卫青则先一步跪下请罪,不论长子做了什么,先请罪总不会有错。
果然,现在的刘彻轻易识破了数十年后的阴谋诡计,他扶起卫青道:“仲卿快快请起,巫蛊之说都是无稽之谈,因巫蛊而杀人更是朕的错。”
武帝从不避讳自己的错误,正如他清楚自己没有军事才能,便将战场全权交托给大将军。而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武帝年老经常生病,绣衣使者江充便说这是有人在诅咒皇帝,武帝命江充查案,自己则在甘泉宫养病。江充小人得势,滥用权力,肆意陷害他人,他在地上撒上血,强迫被捕之人承认这是他们实行巫蛊的地方。严刑峻法之下,百姓受不住刑法只能互相攀咬,官吏也互相诬告。从京城到三辅,从中央到地方,被牵连致死的有数万人……】
武帝:“江充!”
这是何人?
文帝刘恒有些不忍,这样肆意玩弄权力,诬陷臣民的酷吏是他最厌恶的人。
始皇想这个武帝因为年老体衰,对朝政的掌控力居然下降这么多!朕活着的时候可没有人胆敢作乱。
“刘彻当有六十多岁了吧,真是长寿啊。”长寿的让他嫉妒。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