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盖因,古时的钱币乃是贵金属,即便不作为贸易的媒介,其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地方私铸的钱币和朝廷铸造的货币价值是一样的,都能融成铜打造兵器盔甲。不论什么货币,老百姓都一样认。
武帝下定决定:“看来只能一步到位了!”
桑弘羊曾上书此事,但刘彻压下了奏疏。这件事从未有前人做过,刘彻也担心操之过急,朝廷无法担负铸造货币的职责,费时费力还不讨好。
既然天幕肯定了此法,这些顾虑便不必担忧了。

第86章 汉武大帝
吕雉有些心动,铸币权还是要收归中央,不能任由地方随便发行,她正要向刘邦建议,便见刘邦微微摇头。
“此事稍后再议。”有些事不适合当着这么多朝臣的面商议,待到有了完整的章程再推行下去,阻力会小一些。
文帝有些后悔,他当年以小宗入大宗,为了安抚其他诸侯王,下放了不少权利,这些权利放出去容易,收回来却难如登天。
【改革币制是打击地方势力的第一步,元光六年,刘彻下达算缗令,对有市籍的商人收运输税。十年后,收税主体扩展到全体商人与手工业者,按资产征收财产税。】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商人瞒报少报的情况屡禁不止。针对这一漏洞,武帝打了个补丁——“告缗令”再次发布,鼓励所有人监督举报,一旦举报成功,被举报者罚戍边一年,没收全部财产,其中一半归举报者所有。一时之间,告缗之风盛行,再加上武帝时期特有的酷吏政治,无数商贾被抄家。】
“举报的人岂不是成了新的富豪,他们就是武帝下一轮目标。”
“不患寡而患不均,贫富差距太大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
“没想到酷吏也能做些好事。”
“这也算是文景之治的遗泽吧。”
“不增加普通人的赋税就解决了财政问题,不愧是千古一帝!”
始皇发现汉武帝的政策虽不算强硬,却总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可见很多时候,不必直来直去,只要能达到目标就是好政策。
告缗令就是这样的阳谋,想一夜暴富的人都会紧紧盯着富豪之家,没有人能逃过天下人的监督。
对待六国余孽,朕也可以给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诱饵,让他们自己跳出来!
汉武帝:朕刚发布扩大算缗令的政策,天幕便预告了告缗令!这样也好,看看还有何人敢火中取栗!
【武帝将他们的路彻底堵死后,又给他们提供了一条新路,凡是愿意到边地畜牧开荒的人家可以免于被举报,向国库捐献粟米之人也可以终身免役和不受监督,于是有一定家财的人纷纷向国库捐献自己的粮食和钱财,“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普通百姓不用多缴税,国库的钱粮却充裕了不少。】
桑弘羊:记下来!这个政策可与算缗令同时进行。
【元狩四年,武帝宣布盐铁官营,将食盐、冶炼的权利收归朝廷,不仅增加了朝廷的收入,还保证了汉军武器的先进性。】
“这个政策延续了两千年,直到现在关系国家命脉的产业依旧是国家所有。”
“有人说这是在与民争利,但盐铁都是大宗买卖,是地方豪强和诸侯王的敛财手段,百姓只有被剥削的份。”
“盐可是暴利,唐朝末年的起义军头领还是私盐贩子呢。”
武帝:记下来记下来,这些政策现在就可以实施,不必等到四年后。
【元鼎二年,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将各地多余的货物转运到缺少的地区,根据当地物价,贵的时候抛售,便宜的时候收购,将物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抑制商人垄断市场,打击囤积居奇,发国难财之人。】
“众所周知,经济运行需要两只手,看得见的手是朝廷宏观调控,看不见的手是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会有滞后性和局限性,这时候就需要宏观调控平衡物价。”
“没想到两千年前的人就知道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了。”
“桑弘羊堪称经济学大佬,他的很多政策都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极具开创性!”
桑弘羊:自幼见多了父亲经商管账,对于商人的手段他了如指掌,想要整治他们还不是轻而易举!
对于天幕说的“两只手”,桑弘羊一字一句的记下来,他要好好琢磨琢磨。
“以前还以为武帝的功绩就是打仗呢,没想到他在经济上也有这么多开创性的政策。”
“要不人家怎么能在几百个皇帝中排行第二呢,当然是文治武功样样出色。”
汉武帝虽然看不懂天幕上的一些名词,但不妨碍他沾沾自喜,这可是天幕的肯定,朕做的都是对的!
【但,由于用人不当,一些负责平准均输的官吏反倒与商人勾结,囤积居奇,大肆敛财,导致物价上涨。】
武帝:!!!
“张汤何在!”
张汤:“臣在!”
武帝:“对于这些投机取巧,囤积居奇,与朝廷作对之人,不必留情!”
张汤:“臣遵旨!”
张汤出马,必是一片腥风血雨,群臣默默缩小自己的存在感,他们可不敢去尝试廷尉府的手段……
【武帝多次发布命令强制迁徙拥有一定财富的豪强,这些人都被迁徙到了茂陵附近,远离自己的土地与多年经营的人脉关系,他们不得已只能将自家的土地贱卖,武帝又用极低的价格将这些土地收回来,再发放给无地的农民。】
这些花样百出的手段,让习惯了直来直去的秦始皇大为惊讶!
“扶苏,好好学!”
扶苏:……扶苏觉得,父皇想把他变成先祖昭襄王,但他更想做一个周武成汤一个的主君!
【经商无门,又被不断剥削的豪强们放弃了原本的经营,开始研习儒学,以察举征辟制进入中央朝廷,逐渐从地方豪强转变成世家大族。】
“原来汉末的豪门世家都是这么来的!”
“这就叫在你的规则里打败你。”
“既然只做商人保不住家财,他们便会以家族为单位,有人经商有人做官,增强家族的影响力,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古代重农抑商,耕地单产极低,为了给军队提供足够的粮草,武帝极其重视农业发展。】
【为了发展农业,武帝大建水利工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兴修水利的高潮期,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等沟渠都是这个时期修建成功的。】
【当时,黄河连年决口,给两岸的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武帝命令群臣以身作则,将军以下的官吏皆亲自背着石料封堵缺口。为了减少水灾,又修了两条分洪渠,保证了梁楚地区长久的风调雨顺。】
公孙弘:“陛下,黄河泛滥成灾严重影响税赋,还望陛下尽早治理。”
武帝:“此时便有丞相负责,先安排人前去探查,必要将黄河决口区的水患彻底清除!”
【武帝晚年,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开创性的发明了代田法和牛耕,改良农具,提高了农田的产值,使流民四起的西汉社会转危为安,为后来的昭宣治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帝:“赵过是何人?”
公孙弘过了一遍朝中官吏,回到:“陛下,朝中并无赵过其人,大概尚未进入朝堂吧。”
尚在民间的赵过抓起一把田地里的泥土,皱眉沉思,“今年怕是又有大旱,收成减产已成定局。”
至于天幕的声音,他并没有在意,天下间姓赵名过之人多了去了,怎么可能是他呢!
“赵过可是西汉有名的农学家,为当时的农业增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他时常亲自下田耕种,亲力亲为,发现了很多有用的耕作技巧。”
“可惜,他的生平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只知道他是在武帝晚年被提报重用的。”
汉武帝:“颁布招贤令,召集天下擅长农事之人前来长安,若有人能提高产量,朕必有重赏!”
重赏之下有勇夫,武帝野心很大,他不止想要赵过,还要天下英才皆入他的掌心!
【武帝时期不仅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刘彻本人也大兴土木,挥霍无度,仅是他的茂陵便要每年取三分之一的赋税修建,整整修了五十三年,其中金银财宝不计其数,也吸引来了无数的盗墓贼。】
武帝不以为然,“朕身为天下之主,陵墓本就应该是最豪华的,取三分之一赋税修建也是早就有的规矩,朕如何做不得!”
不过,修五十年就不必了,他的父祖都不到五十就死了,他也没想到自己会活到七十多岁啊。
不得不说,武帝真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一边祈求长生,一边大肆建造地下宫殿,为自己死后生活做准备。
桑弘扬对那“三分之一”耿耿于怀,他算了算,若是将这笔钱拿出来打匈奴,国库定会充裕很多,现在的国库空的连老鼠都养不活!
要是李斯在本朝,一定不会觉得仓库里的老鼠活的比厕鼠好。
哎,说多了都是泪!
“武帝在位的时候不断地往茂陵送陪葬,听说下葬的时候,东西都溢出来了。”
“茂陵是历代被盗最严重的皇陵了。”
汉武帝脑子嗡的一下,恍惚间有些听不清天幕的话语。
“武帝死后不到四年,便有人在扶风市集上买到了武帝的陪葬玉箱玉杖。”
汉武帝眼眶发红:“监守自盗!”
“二十多年后,有人在茂陵附近找到了陪葬的玉箱和经卷。”
“西汉末年,赤眉军盗掘茂陵。”
“东汉末年,董卓盗掘茂陵。”
“唐朝末年,黄巢派兵盗掘茂陵。”
武帝起身,一脚将自己的几案踹翻,酒爵咕噜噜滚了很远才停了下来。
看着暴怒中的皇帝,群臣屏气凝神,不敢发出声音,卫青霍去病也在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这种事可不是安慰几句就能好的。
汉武帝:汉朝末年的皇帝都是废物,蠢货,老祖宗的皇陵都保不住,要你们有什么用!而且,为什么唐朝末年的乱军也要盗自己的墓,难道唐朝没有皇陵吗!
汉武帝突然想起曾经对秦始皇的嘲讽,没想到这么久远的回旋镖还是能回到自己身上,扎的他鲜血淋漓。
秦始皇陵可没有被盗,高祖还给秦始皇陵安排了守墓人,朕的皇陵难道没有人守着吗!

第87章 汉武大帝
幸福都是对比出来的,与刘彻的茂陵相比,始皇突然觉得自己的皇陵还算幸运。秦始皇陵只有最外围的兵马俑被打开了,地宫完好无损——朕在地宫中加满水银果然是对的!
李世民看着唐朝末年乱军盗墓,脊背一凉,自己的皇陵不会也被这个贼子盗了吧!
针对这一现象,历朝历代出台了更加严厉的律法,重拳出击,打击盗墓。也有不少人选择薄葬,反正也没有死后的世界,倒不如将这些钱财在活着的时候便花用出去,省的便宜了贼人。
汉武帝经过一番艰难的心理建设,终于决定将建造茂陵的钱财拿出一部分充作军费,大大缓解了国库的压力,桑弘羊甚至有种一夜暴富的感觉。
当然,这是后话了。
此时的武帝浑身散发着低气压,面色黑沉如水,卫青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霍去病,刘据都不敢再发出声音,群臣更是噤若寒蝉,两股战战。
【因为这些不断吸血的大工程,武帝朝多次发生财政危机,国库入不敷出。为了搞钱,武帝开始卖官,用闲散的爵位换取市面上的黄金。如此一来,国库得到了意外收入,商人豪强得到了政治地位,两全其美。】
【但是,卖官鬻爵必然导致吏治腐败,用金钱换取的官位自然要在当官后挣回来,他们将贪腐之手伸向普通的百姓,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武帝时的酷吏政治又会将这些贪官污吏们清扫一空,空出来的位置再次售卖,于是,武帝找到了源源不断汇聚财富的聚宝盆!】
武帝:“朕售卖的都是没有实权的爵位,真正关键的位置怎么可能用钱买到!”
“这是把那些富豪当成韭菜了。”
“最后还是普通百姓承担了所有……”
“武帝卖出去的不是实权官职,对整个朝廷影响不大,但是汉朝之后的皇帝有样学样,汉灵帝的时候可是明码标价,三公之位都能卖,曹操的父亲曹嵩就买了个太尉。”
“灵帝比起皇帝更像一个商人,他居然能想到拍卖官职,价高者得,真是太‘有才’了。他将买方的心里拿捏的死死的,因为在地方油水多好捞钱,所以地方官比京官价格还要高。这些人出大钱买下官职,上位之后自然大肆搜刮百姓,把自己付出的成本成倍的捞回来。”
汉武帝:没想到朕的名气太大也有坏处,这些不肖子孙,太尉可是掌握天下军权的三公之一,太尉都敢卖,怎么不把自己的皇位一起卖了!
“武帝卖官是为了国库,为了打匈奴,灵帝卖官得到的钱都进了他的私库,被他一人挥霍了。”
“但是,武帝将卖官鬻爵变成官方活动,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汉武帝命令道:“凡刘氏子孙,不得买卖实权官职,将此明文加入祖训。”
刘彻想,朕也只能先加个补丁,毕竟打匈奴太费钱了,将来没钱了还得从豪强手里要。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破逐渐固化的朝廷格局,在未央宫设立中朝,由皇帝最信任的人组成秘书班子,成为皇帝的智囊团,而丞相领导的外朝则成为执行机构,自此形成了中朝与外朝并立的二元政治。】
【汉初以来,朝廷的官职被功臣和外戚垄断,他们的子孙后代代代为官,形成了顽固的利益阶级。汉武帝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大胆启用人才。他所提拔的人才中,不乏出身下贱和寒门之人,文有主父偃、公孙弘、桑弘羊、朱买臣,武有卫青、霍去病等人。他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有才德之人,晚年甚至将匈奴俘虏金日磾任命为辅政大臣。】
汉武帝:难道朕的继任者年纪很小,不然为何需要辅政大臣。
公孙弘、桑弘羊等人则是感激不已,以他们的身份根本没有资格做官,若不是陛下,他们如何能站在这未央宫中。
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的时候,便做好了被诸侯王打击报复的准备,最坏也就是落一个晁错的下场,只要能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便是粉身碎骨又如何。
再者他进入朝廷便已年过不惑,心心念念“生当五鼎食,死当五鼎烹”,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名声。
“士为知己者死,臣等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武帝设立了完善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多次颁布诏书举贤良文学之士,察举征辟逐渐成为汉朝的用人之制。】
【后世史学家称赞其“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在这些人的辅佐下,武帝朝的功绩无人能及。】
“这项制度贯穿了两汉三百年,到了后期察举征辟制成为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手段,士族彼此通婚,互相举荐,形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其势力之大严重威胁皇权。”
“当然,在武帝朝的时候,这还是一项非常先进的制度,为武帝选拔了无数人才。”
汉武帝当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项政策被后人肯定,忧的是后世子孙不争气,好好地政策在他们手中却成了动摇大汉统治的变数。
始皇眼前一亮,“此举乃是将招贤令变成常态,不失为一项招揽人才的手段。”
李斯接道:“陛下,我大秦也可实行察举征辟,让地方官吏举荐人才,在咸阳统一考核,通过考核之人便能任命官职,将天下人才尽数收归大秦麾下。”
始皇:“善!”
他只需要开个头,李斯便能将政策完善,这就是李斯的能力!
【武帝打破封侯才能拜相的制度,大胆启用布衣丞相,比如公孙弘,布衣丞相的一切权利来自皇帝,自然不敢对皇帝的政策指手画脚,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他又以雷霆手段诛杀不称职的丞相,将所谓的三公之位打落神坛。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更换了十三位宰相,其中病死四人,因罪免职四人,自杀二人,处死三人,李蔡、严青翟、赵周、公孙贺、刘屈*都是被武帝下令诛杀的。】
“公孙弘死在丞相的任上,算是结局最好的了。”
公孙弘长出了一口气,他自从当上丞相就没有睡过一天好觉,每日提心吊胆,战战兢兢。陛下的舅舅田蚡都逃不过一死,他还能有什么好下场,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全身而退!
“李蔡,因为盗用景帝的园隙地而自杀。”
“庄青翟陷害张汤,被下狱自杀。”
“赵周因为没有揭发诸侯王酎金成色不足,下狱自杀。”
“公孙贺被封为丞相时,没有一点高兴的情绪,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做汉武帝的丞相就是上了死亡名单啊。”
“公孙贺是卫皇后姐姐的夫婿,算是太子一方的人,武帝特意抬举他不会就是为了把他树成靶子吧。”
武帝冷哼道:“这是污蔑,朕想要杀谁还需要拐弯抹角吗!”
这话卫青和卫子夫都相信,陛下的性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根本不会给人反抗的机会。
公孙贺:要不我还是辞官回乡吧,先是打败仗全军覆没,又被任命为丞相,太子的外家也顶不住这么多DeBUFF啊……
“许昌、薛泽、庄青翟、赵周,都是列侯出身,但他们做丞相的时候谨小慎微,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根本不敢跟武帝唱反调,就这样还是免不了被杀。”
“在武帝朝做官必须有一颗大心脏,对有能力的人,武帝封赏十分优厚,对没用的人那是弃如敝履。”
“汉初的丞相地位崇高是为了跟功臣集团抗衡,但到景帝时,功臣集团已经死伤殆尽,丞相地位崇高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直接威胁皇权。”
汉武帝冷声道:“朕给了诸位爱卿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者上,不能者下。”能者上朝堂,不能者下黄泉,天下有才之人多的是,朕可不担心无人可用。
【武帝还赋予宦官权力,称为“中书谒者”,开启了宦官参与政治的先河。】
“所以后来一个小小的黄门苏文、常融都能陷害太子,将太子逼入绝境。”
卫子夫心下一动,“苏文、常融!”
她在心里默默过了一遍未央宫中的内侍,并没有这两个人。
武帝也在盯着这两个名字,当初给宦官权力是为了方便自己处理朝政,放出去的权力他也有信心收回来。可是,天幕的意思是说这些奴才胆敢噬主,陷害太子,挑拨天家父子关系,真是罪大恶极!
难道朕晚年也落得个秦始皇的下场,被小人蒙蔽视听!
“还有东汉末年的十常侍,掌控皇帝,把持朝政,搞得天下乌烟瘴气。”
“武帝可管不了三百多年后的事,东汉末年的宦官掌权是因为皇帝年幼,权臣当道,只有宦官和外戚可以信任。为了与权臣争夺权力,皇帝只能扶持宦官,甚至给宦官封侯。”
东汉的皇帝集体破防了,刘秀刘庄争相发送评论,想知道东汉末年发生了何事,导致皇帝年幼,权臣当道,可惜,他们的评论被现代观众的热情遮盖了,很快便从屏幕左侧闪了过去,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
武帝猛地回想起天幕曾讲过的事,不对啊!
东汉的皇帝都是皇兄长沙王的后代,与朕何干!
朕定下的政策都是有道理的,后世皇帝掌控不了局面,是他们能力不济!

“有赵高前车之鉴,猪猪为什么还要相信宦官呢!”
“有东汉的前车之鉴,唐朝和明朝不是一样扶持太监,把持朝政,祸国殃民!”
“谁都比不过唐朝,唐朝的太监可是掌兵权的,还能随意废立皇帝,看不惯的皇帝直接杀了……”
秦始皇:赵高虽野心勃勃,但他并不是太监。
李世民:大唐为何如此特殊,太监掌握兵权,皇帝还能睡得着觉吗?边将造反还要打上几个月,太监若是造反,直接先杀皇帝!
朱元璋怒道:“朕不是立了碑——宦官不得干政?”
朱标一脸淡漠:别问我,子孙做事谁会看老祖宗的脸色!
【为了限制地方官的权力,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监督地方官吏与豪强,设司隶校尉监督朝中百官。】
【他将秦始皇搭建的大一统制度进一步完善,打造了一个“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统治。】
“那些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的人一定没有仔细看过历史,汉武帝的文治也同样出彩!”
李斯:“陛下,大秦也可派出朝中大臣监督地方,三年一换,避免地方官勾结当地豪强。”
始皇:“善,只是此时大秦官吏奇缺,无人可用,待此次招贤令招揽人才后便可施行此策。”
汉武帝眼前一亮,又能抄作业了:“此法甚妙,诸位爱卿拿出一个完整的章程来,大汉便可早日实行此策。”
【这是一个建立民族自信的时代,是一个汉人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在这位胸怀四海的帝王治下,大汉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有“汉赋四大家”之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汉武帝:“朕看到卿的《子虚赋》便惊为天人,后来的《上林赋》更是文采斐然,开汉赋之先河。”
司马相如激动道:“陛下谬赞了,臣只知舞文弄墨,能有今日多谢陛下赏识。”
他想看看评论区后人是如何评价他的,结果却看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卓文君小姐妹可惜了,当时有多幸福,后面就有多痛苦。”
“卓文君以为终于找到了知己归宿,没想到男人心海底针。”
“他们最后的结局还是好的,在古代社会已经很难得了。”
司马相如:天幕不是赞我为“汉赋四大家”吗,为何都在为内子抱不平。
卓文君:天幕知我!
她知道千年后有人能懂自己,了解自己的坚持,而不是像父母外子一样认为她是无理取闹,这就很好了。
【有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浑天说”与《太初历》。】
正在太常寺观看天幕的落下闳睁大了眼睛,身边的同僚却有些吃味。(历史上,落下闳被武帝赏识比较晚,元封年间才入京为官。)
落下闳:“看来我等制定的《太初历》成功了!”
邓平:“《太初历》本是我等合作完成的,为何天幕只说长公,却不提我等。”
唐都:“宇宙无垠,天体无数,浑天说本就不算正解,为何后世要特意提起。”
落下闳再迟钝也能看出同僚的不喜,他想谦虚一二,却看到评论区的文字——
“自汉落下闳作浑天仪,始立仪象之权舆。”
“落下闳不止是天文学家,在数学和农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
“落下闳已经成为一颗小行星的名字,在宇宙中闪耀。”
天幕下的古人惊呆了,居然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星星,这……这也太浪漫了吧!
汉武帝好生羡慕,“宣太史落下闳。”他倒要看看,这个能被后世纪念的人到底有何本事。
【还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世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到黄帝时期直至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
未央宫中君臣瞩目,远在山川游历的司马迁也专注的看着天幕。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能写出史记的司马迁过得也很惨……”
司马谈惊喜莫名,没想到自己一生的理想在儿子手中完成了!
至于过得很惨,他早就知道儿子受了宫刑,这么多天也慢慢接受了。只是对其原由还是很关注,若是能避免奇耻大辱才算真的完满。
【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朝的太史司马谈,元封元年,武帝泰山封禅,司马谈作为制定礼仪的官员,却因病无法参加大典,心中郁结而死。临死前,他将自己的理想托付给儿子司马迁。】
【司马家祖上是周朝的太史,负责编撰史书。到了秦汉时太史令的职责却变成了掌管天文历法。司马谈想继承祖上遗志,编撰一本史书,也只能私下进行。】
【因此司马迁编撰的《太史公书》并不是官方行为,又因为他在史书中针砭时弊,引起武帝不喜,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宣帝时,这部大作才得以重见天日。】
“司马迁贬低当朝,特别是给李广单独列传,却将卫青霍去病放到佞幸传中,不会是因为宫刑吧。”
“楼上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最起码《史记》中记载的当朝之事都是真实的。”
“都是史学家的春秋笔法,卫青霍去病传满满的俘虏多少,斩杀多少,占据多少土地。而李广列传却没有几个值得描写的战役,作为一个将军,他勇武过人的名声是因为一箭射中大石来体现的,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若不是司马迁大大夸李广太过,后世也不会将李广与卫青霍去病比较啊。”
李广:真是谢谢你啊,老夫打了那么多败仗,只想消失在史书中,或是像公孙贺、公孙敖一般一笔带过就好。
武帝冷哼一声:“史官定要将大将军与冠军侯的所有事都一五一十的记录下来,朕可不想让后世笑话本朝无人。”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