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卫青高兴之余却有些忧虑,封禅天地是皇帝才能做的事,去病真是太大胆了。现在的他炙手可热无人置喙,将来总会有人抓着这一点不放,若是陛下心生芥蒂,卫家又将何去何从!
【封狼居胥从此便成为华夏武将追求的最高目标,少年将军,意气风发,仅二十二岁便做到了其他人一辈子也做不到的成就!】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漠北一战歼灭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匈奴人只能向西北迁徙,再也无力南下侵略大汉。汉朝与西域之间的通道彻底打通,河西走廊成为大汉对外交流的渠道。】
【为表彰两人的功劳,汉武帝设置大司马一职,位在诸公之上,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共同管理日常军政事务。】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陛下之寿三千霜。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年轻的杜甫兴奋的对李白道:“太白兄,这是你的诗!”
李白痛饮一口美酒,歌道:“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王维:“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谢士元:“嫖姚勋业迥无前,卜葬还容附帝阡。不畏石麟荒草没,山形犹见象祈连。”
王安石:……
【当然,这样的大战,汉军的损失也很大,出征时的十四万匹马仅余三万返回……】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卫霍发起的战争人数往往比较少,战场缴获却极多,武帝后期的战争才是真的得不偿失呢。”
桑弘羊心头滴血,这么大的损失,大汉的国库还能支撑的住吗?
刘邦:“经此一役,匈奴人再不敢来我大汉放肆了!”
萧何:“打仗就是打后勤,不知武帝可有办法支撑这么大的财政压力。”若是因此引得民不聊生可就不好了……
韩信关注的是军事谋略,他对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后辈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匈奴人往往集中兵力来去如风,我大汉只能被动挨打,无法有效防御。卫霍二人从不以兵力见长,他们都是亲率数万骑兵长途奔袭,直捣王庭,只要匈奴王庭被打散,便无法组织有利的反击了。”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刘邦好奇道:“淮阴侯能做到吗?”
韩信反问道:“卫霍二人的胜利乃是因为两点,其一是在草原长途奔袭能找到敌军的方位,其二便是强大的骑兵!您能给臣一万骑兵吗?”
刘邦:……
是啊,总不能用指望步兵的两条腿在草原上跟骑兵比速度吧。
文帝朝的百官已经确信,卫霍这样的战役便是学了也学不会,没看到李广已经学废了吗!
文帝无奈道:“看来,我等能做的便是壮大大汉国力,为后人铺路了。”

第81章 汉武大帝
【经过大汉与匈奴的一系列战争,卫青霍去病迅速崛起,便是没有外戚的身份,卫家也是汉武朝的第一大家族,卫氏一门五人封侯,卫子夫为皇后,卫青迎娶平阳公主。当时天下间流传着一首为卫子夫写下的歌谣:“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好霸气的姐姐,我喜欢!(星星眼.JPG)”
“卫子夫在两汉的皇后中算是低调的了,她从没有参与朝政,后宫也管理的井井有条,让武帝没有后顾之忧。”
“卫青的经历可以写成一个小说,功成名就后迎娶主家……”
早在元光四年平阳侯曹寿去世后,平阳公主第一次守寡,此时的她已经二嫁夏侯颇——难道夏侯颇也会早逝,我还要三嫁!
【就在这样的烈火烹油繁花着锦之时,卫家迎来了重大打击——元狩六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冠军侯霍去病突然离世!】
未央宫欢快的气氛瞬间被按下暂停键,所有人都在看着冠军侯。
霍去病:……
卫子夫喊了一声:“太医!”
武帝反应了过来,立刻招呼近侍宣太医前来诊治。
卫青皱着眉头:“去病,你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霍去病:“陛下,姨母,舅父,臣并不觉得有哪里不舒服。”
武帝不赞同道:“你自己感觉不出来,还是得让太医诊治一番,便是没有生病也要注意保养身体。”
六年,仅仅六年时间,我还有那么多事没有做,老天便要夺走我的生命吗!
霍去病:“不如听听天幕怎么说,也好对症下药。”
【霍去病的去世记载不详,不过最有可能的猜测便是因病逝世。霍去病时常转战千里,孤军深入,这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再加上行军途中饮食不卫生,易感瘟病,感染疾病后,又没有好好调养,他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
“霍去病就是老天给汉武帝的限时卡,时间到了,就收回去了。”
“冠军侯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年,却做到了所有人都做不到的事,若是以冠军侯为主角写一本小说,一定会有人说作者没有逻辑胡编乱造,但现实很多时候比小说还要魔幻!”
武帝与卫青对视一眼,有些犹豫不知如何开口,霍去病却当机立断道,“陛下,臣不可能不上战场的!”
卫青:“去病,你的行军方式太过激烈,谁都受不了啊。”
霍去病急道:“舅舅知道的,快速行军是对付匈奴做好的方式,只有利用他们最擅长的骑兵突袭才能在草原上占据优势,我不可能放弃这样的方式,选择笨重的两军对垒!”
卫青当然明白,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对付匈奴的战略。
武帝纠结很久,还是下定决心,“去病,朕命令你上一次战场必须自京中修养两年,不能连续出征。朕还要彻底消灭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你难道不想纵横西域,建立更大的功业吗!”
霍去病不再争辩,如果能活着,他当然不想早逝,但若是以后余生碌碌无为,他宁愿死在最绚烂辉煌的年纪!
【霍去病去世后,谥号“景桓”——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这是对一个武将最好的赞誉。对于他的早逝,武帝非常悲痛,特命其陪葬茂陵,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还在其墓前树立了十多个石像,最中间一个便是“马踏匈奴”,这些石像历经千年风霜,依旧在为后人彰显着少年将军的风采!】
“班固: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天幕上出现了现代的茂陵博物馆景区,霍去病的墓前摆满了各种花花绿绿的祭品,绿树成荫,游人如织。
虽然……但是……
霍去病睁大了眼睛:这是我的坟墓啊,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在我坟头上游玩!
平行时空的古人大开眼界,后人就不觉得忌讳吗?不怕惊扰先人安眠吗?不怕冠军侯半夜去找你吗?
还有这样的好事!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怕是后人会兴奋地将冠军侯墓地踏平!
【霍去病出身寒微,成长于帝王之侧,却从未沉溺于荣华富贵,他始终将国家的安危与建功立业放在第一位,武帝曾为霍去病修建一座豪华的宅邸,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始皇:这个后辈(汉武帝)真是好运气,朕要不要立一个皇后,说不定也能带来几个人才呢……
“曹植: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黄震: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上面的大佬说的对,司马大大的《史记》中将卫霍两位将军记载在同一个列传中,难道霍去病不值得一个单独的列传吗?”
“而且还是《佞幸列传》……”
扶苏也看不下去了:“这样为国尽忠的英雄人物怎能仅以其出身肆意褒贬!”
刘邦叱骂道:“这帮子儒生,他们于国有何贡献,居然如此折辱一位大将!”
汉武帝将案上的酒爵摔在地上,清脆的声音吓坏了在一旁记录的司马谈,他手腕颤颤抖,一个竹简报废了……
“《史记》中评价卫青柔顺媚上,评价霍去病不知体恤士兵。”
“虽然我非常尊重司马迁大大,但能不能不要贬低我的男神,知道你要抬举李广,但他有什么亮眼的战绩吗?强行抬咖只会遭人反感!”
“本来李广只是武帝朝很普通的一个将领,若不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浓墨重彩的赞美,还单独开了一个篇章《李将军列传》,谁知道他是谁啊!”
“感觉卫霍两位将军都被武帝连累了,司马迁大大真正仇视的是汉武帝吧!”
“……”武帝双目微眯,盯着天幕上的评论,他语气平静道:“司马太史,你来解释一下。”他想起了天幕之前提过的宫刑,司马迁不会是因此才恨朕吧……
司马谈满头大汗,战战兢兢道:“陛下,臣也不知小儿会写什么。况且,臣乃是太史令,掌管天文历算,并不是史官,想来小儿也只是私下写一些文字,不是什么正经的史书……”
“哼!”武帝不喜欢有人脱离自己的掌控,“将司马迁召回长安,朕要亲自与他理论理论!”
司马谈:“是,臣遵旨!”
再次被提起的李广:真是谢谢你啊,老夫现在只想消失在史书中,若不是你,老夫的黑历史如何会流传千年——难道《史记》会颠倒黑白,将老夫迷路全军覆没的败绩记载成大获全胜吗!
【霍去病对手下士兵也很好,一次武帝赏赐了一坛美酒,霍去病便将其倾倒入泉水中,与诸军共饮,这个地方因此被叫做酒泉,现在是我们的卫星发射基地——】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矗立在戈壁中的巨剑,巨剑直指长空,有数百米高。随着倒计时的声音结束,一声“发射”,巨剑底部瞬间腾起火焰,推着巨剑刺破大气,飞向太空!
古人又看到了曾经出现过的浩瀚宇宙,这次却是跟着火箭的视角一点点上升的,他们见证了整个火箭的发射过程,被超越时代的科技的力量所震慑,失去了言语。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现代化的高科技,与两千年前的少年将军以一种奇妙的联系连接在了一起,若是人死后真的有灵,希望冠军侯能看到今天的酒泉!】
霍去病也被这样的场景所感动,喃喃道:“我看到了……”
这种极致的浪漫一瞬间便击中了古人的心,无数歌颂现代科技与冠军侯的文学作品问世,这一幅画面定会牢牢的刻在他们的记忆之中!
【霍去病有超乎寻常的英雄气概,他是汉武帝一手培养提拔的少年将军,寄托着汉武帝的豪情壮志与雄图霸业。自霍去病去世,此后十六年,大汉再未对匈奴发动战争……】
“汉武帝对冠军侯绝对是真爱,李广自杀之后,李敢认为都是卫青的错,怨恨卫青,找上门去打伤了卫青,卫青没有声张也没有追究。但霍去病却没这么好的脾气,他利用行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武帝知道后,直接说李敢是被鹿踩踏死的,真是偏袒的一点都不遮掩。”
“怪不得会被后世编排茂陵一家三口——卫皇后、霍太子!”
霍去病倒吸一口凉气,卫青连忙拉着他跪下请罪,汉武帝摆摆手表示不要在意,这些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朕这点肚量还是有的。
要是在意天幕上的调侃,朕早就被气死了!
只是……“为何十六年未发动战争?”
朕的仲卿呢!
卫子夫看着“卫皇后”三个字,总觉得另有寓意……
【十一年后,卫青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早年战场上受的伤早已深入肌理,衰老加伤病掏空了他的身体,他挣扎着进宫向他的陛下告别。那一日,羽林俯首,天子降阶!】
熟悉的《汉武大帝》的画面再次出现,卫青已经头发花白,身患重病,无法起身,他的轿辇来到宫门口,守卫宫门的羽林卫争抢着为他抬辇。
武帝听闻卫青前来,出殿迎接,卫青挣扎着,用自己的力量爬上了九重御阶,汉武帝看不下去了,他推开搀扶他的黄门,走下台阶,迎接他的大将军……
这一幕画面感人至深,无数人为这份君臣之情所动容。
不少人想到了自家陛下,王翦满含热泪看着始皇,始皇神态自若的看了回去。韩信萧何看了一眼上首的高祖,刘邦撇撇嘴,有些没滋没味。
卫青长舒一口气,提着的心终于能放下了,君臣相得,善始善终,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万幸!
吕雉却冷笑一声:“卫青、霍去病都死了,卫子夫的依靠没有了,储君地位不稳,大乱将起!”
呵呵!所有人都在感动于刘彻和卫青的君臣之情,只有吕雉在冷静的思考汉武朝的政治走向。
卫子夫也紧张的咽了咽口水:最后的落幕,要开始了吗!

第82章 汉武大帝
【卫青一生七出匈奴,立下不世之功,却从不居功自傲,遵纪守法,恪尽职守。他权倾朝野却从没有养过门客,也不干预朝政,不结党营私。他的谨慎自守,让他能够身居高位而善始善终,留下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刘邦:“这么宽厚,可不像是乃公的子孙!”
汉武朝被各种理由诛杀的大臣们:“……”
【元封五年,卫青病逝,谥号为“烈”——以武立功,秉德尊业!与霍去病一样,他的陵墓也在茂陵之侧,武帝将其塑造为阴山的形状,以纪念其彪炳史册的战功!】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班固大大的文章写的太好了!”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严刁息夜斗,辛角罢鸣弓。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
“冯梦龙: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
“卫青和霍去病的陵墓距离汉武帝的茂陵只有一千米,这就是真爱吧……”
“暑假去西安参观茂陵和兵马俑,征集结伴一起的友友……”
汉武帝:“朕还活着呢,能不能考虑一下古人的感受!”可惜,他发表评论的资格已经用完了,只能无能狂怒。不过,等这一课题讲完,武帝便能拥有不受限制的评论资格了。
始皇看着手边的小屏幕移开了视线,终究还是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过是兵马俑罢了,距离朕的主墓室还远着呢!
【帝国双璧,既是大汉的守卫者,也是刺向匈奴的神兵利器。卫青清楚地认识到匈奴人的特点,他们聚则为兵,散则为民,仅仅击溃并不能伤及根本,只有彻底歼灭其军队,掳掠其居民牲畜,才能瓦解匈奴的力量。卫青采用以骑兵制骑兵,以机动对机动的新战法,长途奔袭,捕捉战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从根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大汉的军事威胁!】
蒙恬:“彩!”如今匈奴的势力尚且弱小,若是能将其一举歼灭,冒顿便是有天纵之才,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小韩信和项羽也在激烈的争论,他们都想上战场跟霍去病比一比,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少年英才!
【霍去病与卫青的相继离世,仿佛带走了汉武朝的尚武精神,此后,武帝虽然多次对外作战,却是输多赢少,损失惨重!】
【此后几年,武帝先是平定南越,又陆续平定西羌、卫氏朝鲜、东越、西南夷,将今天的青海、朝鲜半岛、云贵等地并入大汉版图。攻破车师、楼兰,掳其王,灭其国……】
天幕上出现了汉朝舆图,原本只有中原地区的地图逐渐扩大。随着天幕的讲解,东西南北四方逐渐被点亮“青海、朝鲜、云贵”……这些地方一一归属大汉治下!
天幕之下的众多王朝争相记录地图信息,后世的地图都是经过校正的,还有等高线、植被、资源分布、山川河流等备注信息,比皇宫中珍藏的舆图还要详细。
卫青、霍去病也将自己的生死放到一边,帮着诸位侍中记录地图信息。
【元鼎六年(前111年),漠北之战十六年后,大汉再次对匈奴用兵,公孙贺赵破奴率两万五千骑,出塞两千里,却一直没有找到匈奴人的踪迹,只能无功而返。】
桑弘羊计算着所需军费,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记下这一笔笔的开支。
公孙贺心神巨震,连忙跪下请罪,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将领,跟在大将军身后才能有所建树,如何敢独当一面啊!
而赵破奴还只是大汉军中一个普通的偏将,没有上朝资格。元狩二年他跟着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俘获匈奴王母以下三千多人,因功封侯,逐渐崛起,成为卫霍之后,大汉所能倚重的将领。
卫子夫则在思量,公孙贺是姐姐的夫婿,算是据儿的支持者,既然陛下还在重用他,说明此时据儿的太子之位还是稳的。
【元封元年(前110年),刘彻御驾亲征,率十八万大军出塞,匈奴人遁逃漠北,不敢直视汉军锋芒!】
【太初元年(前104年),李广利率领军队攻打大宛,第一次进攻历时两年,无功而返,士兵仅剩下十分之一。第二次出征,李广利麾下将士六万,汉军到达大宛城下,大宛贵族杀其王,投降汉朝,汉朝得到了三千宝马。但将官侵吞军饷,苛待士兵,非战而死的士兵比比皆是。为安定人心,武帝大肆封赏,军官中位列九卿者三人,两千石俸禄者一百多人,一千石俸禄者一千多人……】
在汉朝两千石俸禄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武帝心疼的眼都红了,桑弘羊的算盘已经打的快要冒烟了。
他忍不住劝谏道,“陛下,国库真的没钱了!”
武帝也心疼他的钱啊,他的仲卿去病打仗的时候从来没有出过这些幺蛾子,也不需要他收拾烂摊子,“李广利!你最好不要出现在朕的面前!”
然后,能屈能伸的汉武帝拉着卫青的手情真意切道:“仲卿,你可不能丢下朕啊,满朝文武不及卿一人矣!”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事实,但“满朝文武”真的不想再看你们腻歪了!
“李广利就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李夫人的兄弟。”
“猪猪可能觉得美人的兄弟都有本事,但华夏上下五千年也只出了一个卫霍啊!”
“就这么点本事还以为自己可以取代卫家——能力不大,野心不小。”
卫子夫福至心灵,这人想要“取代卫家”,还是后宫美人的兄弟,不会是觊觎皇后与太子之位吧。
李夫人是吧,本宫记住你了!
尚未入宫的李夫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可能再也进不了未央宫了……
【太初二年,赵破奴出兵匈奴,全军覆没,赵破奴被俘!】
赵破奴:老子将来还有机会领兵出征吗?
“赵破奴后来从匈奴逃回来了,但却死在了巫蛊之祸中!”
或许,继续做一个小偏将才是最好的选择。
【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利公孙敖李陵率三万多人攻打匈奴,李广利斩杀万骑,自身折损两万,李陵以五千步兵杀匈奴万人,力尽投降!】
“看李广利打仗真是憋屈,主播为什么不能略过这一段。”
“没有后期的憋屈如何能体现出我们大将军和冠军侯的能力!”
“李陵投降!”李广再次跪下请罪,投降匈奴这件事情太大了,与其等着天幕曝光,不如自己请罪,只希望陛下能留孙儿一条性命。
武帝还在为后续的一连串失败而悲愤,根本不想搭理李广,还是卫青为人宽厚,见不得老将军一把年纪了还跪在地上。
“陛下,李陵投降可能另有隐情,以五千步兵杀匈奴万人,堪称大勇,还请陛下查明事情真相,还老将军一个清白。”
武帝眼神微动,他当然明白,未来的败绩摆在这里,参与其中的将领内心必会不安,若是将来在战场上有了二心,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但他又不可能不用他们,公孙贺、赵破奴、李广……这些人都是跟着卫青霍去病与匈奴厮杀中崛起的大将,是大汉的肱股之臣。
罢了,既然不能全都杀了,便要让他们安心为朕效力。
武帝:“天幕所讲未来之事尚未发生,朕相信诸位爱卿都是大汉的栋梁,只要我等君臣齐心协力,定能彻底剿灭匈奴,到那时便没有所谓的败绩了!”
群臣皆拜谢,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也逃不过战败的命运……
【天汉四年,李广利公孙敖等人率领七万骑兵十四万步兵出塞,各路兵马皆失利。】
公孙敖:怎么还有我!
他与公孙贺对视一眼,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神情,他们原本只是普通将领,若不是跟着大将军,如何能因功封侯!
李广利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小子还想取代大将军,做梦去吧!
霍去病吐槽道:“与匈奴作战哪里需要那么多人,带着步兵辎重如何能发挥骑兵的机动灵活!”
怪不得会被匈奴人追着打!
【征和三年,李广利再次率领十三万兵马攻打匈奴,兵败投降!】
“呵!”武帝终于忍不住发出了嘲讽的笑声,也不知是在嘲笑李广利的无知无畏,还是嘲笑那个误把鱼目当珍珠的自己。
桑弘羊继续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记下这笔账!
【直到征和四年(前89年),汉军攻打车师,车师投降汉朝,这是汉武朝有史记载的最后一次对外战争。】
【这便是大汉对匈奴战争的第三阶段,元鼎六年(前111年)到征和三年(前90年),大汉失去了他们的帝国双璧,又没有能够接替他们的人才,只能消极防御,丧失了战略灵活性,连连失败。匈奴则是利用游牧民族的特性,逐渐改变了被动局面,汉匈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

第83章 汉武大帝
【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的商路为大汉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西域各国也逐渐被汉王朝影响渗透,成为大汉王朝的属国。】
【元狩四年,失去河西走廊的匈奴人只能向西北退却,但他们依旧依靠掠夺西域小国的人力物力,与大汉对抗,为了釜底抽薪,彻底斩断匈奴的补血包,武帝派遣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次出使,张骞带着无数金银珠宝,牛马财物,一是宣扬大汉国威,扩大大汉的政治影响,将西域小国变成大汉的附庸。第二则是说服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劝其夹击匈奴。】
张骞:“陛下,臣愿再出西域,宣扬我大汉国威!”这才是我应该做的,上什么战场啊,哪里有凿空西域有成就!
武帝:“河西走廊尚未完全打通,此时前往西域难免再次被匈奴俘虏,不如做好万全准备,将西域彻底收归囊中!”
【四年后,张骞回到长安,此后,西汉与西域各国互派使者,互通贸易。摄于大汉的武力威胁,西域各国纷纷献上贡品,留下人质。汉朝在楼兰、轮台等地设置校尉,屯驻士兵,为后来的西域都护府创造了条件。汉宣帝神爵二年,正式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从此,西域归属大汉王朝治下!】
宣帝刘洵尚不知“神爵”这个年号,也不知“宣帝”这个谥号,不过他早就有心经略西域,听天幕之言,便对大司马霍光道:“西域都护府可以尽早设立,不必等到宣帝时期。”
霍光思量片刻道:“陛下可派人探查西域各国状况,若有不服者便以大军压之,只有将他们彻底打服了他们才会听话!”
【元封六年,汉使的脚步到达了安息国,也就是今天的伊朗,中国的丝织品从安息转运到西亚与大秦(罗马),链接大汉王朝与西方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大文明终于有了联系!”
“汉朝是全世界最强大的,罗马已经开始走向混乱。”
“汉初正对应着四次马其顿战争,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共和国达到全胜,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武帝在位时,罗马正在爆发各种起义内战:西西里奴隶起义,意大利人起义,斯巴达克斯起义……然后,罗马共和国进入了罗马帝国时期!”
武帝目光变得深沉:“若是大秦正在内战,大汉能不能从中得利呢!”
主父偃提醒道:“陛下,大秦太过遥远,只能进行贸易,无法直接管辖。”
武帝不想放弃自己的想法,“主父偃,桑弘羊,你们考虑一下如何能在其中牟利。”
春秋战国时便有人大发战争财,武帝怎么能错过呢!
皇帝指明方向,如何实现,便是大臣的责任了……
始皇则是在反思:“罗马连年征战,先是对外,后是内战,拖垮了他的统治,最终走向没落。”与大秦何其相似!
【在这条路上,商队络绎不绝,给西域带去了先进的思想文化,耕织冶炼技术,也为大汉带来了西域特有的农作物: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渐渐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生活。】
“张骞大大能不能不要带回香菜。”香菜也叫胡荽,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大汉的。
“香菜多好吃啊,怎么会有人不喜欢香菜呢!”
“讨厌吃香菜,可能与基因有关,这是天生的。”
天幕下的百姓有些不以为然,虽然不知道香菜是什么,但有的吃就不错了,后世人真是太挑剔了。
武帝之前的帝王和诸侯们的嘴角流下了羡慕的泪水,他们现在吃的还不如后世的普通百姓。就算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得派人探索西域,把这些作物都带回来!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