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
你还真有为长生献身的精神!
【再加上他本就性格暴戾,喜怒无常,对宫女们稍有不满便施以重罚,杖毙者多达二百余人。宫人们终于忍无可忍,向这个王朝的统治者亮出了自己的爪牙!】
【嘉靖二十一年,在王宁嫔等人的指使下,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在嘉靖帝熟睡时发动袭击,史称“壬寅宫变”!】
李世民:“什么!宫女!”
李治:“连宫女都不能相信了吗!”
朝臣、后宫、宦官、宫女……
帝王果然是这世间的独夫民贼吧,身边聚集的都是想要谋算他们之人。
【宫人们事先准备好了一条粗绳和黄绫抹布,趁夜潜入后妃寝宫,用黄绫抹布蒙住朱厚熜的脸,掐住他的脖子。】
【同时,宫女们还把绳子套在朱厚熜的脖子上,试图勒死他。然而,由于宫女们太过紧张,绳套被打成了死结,没有办法勒紧,朱厚熜被惊醒了。】
【一个宫女胆小怕事,暗中向方皇后告发了此事。方皇后及时赶到并制止了宫女,救下了嘉靖皇帝。】
朱元璋:“荒唐!”
朱棣:“蠢货!”
可以预见,大明皇室要变成所有时空的笑话了!
【事后,涉事宫女全都被凌迟处死,参与谋逆的王宁嫔和曹端妃也被一并斩首。】
【壬寅宫变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宫女起义事件,成为当时宫女们悲惨的生活状况和对暴政的反抗!】
【宫变虽然失败了,但却对此后明朝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厚熜虽然幸运的没有死,但他的身心却受到了严重打击。】
【此后,朱厚熜搬到西苑的万寿宫,再也不敢住在紫禁城的寝宫里了。他觉得自己幸运没死都是因为虔诚修道,更加热衷于道教方术。】
【自此,他躲在大内二十年,置朝政于不顾,将所有权利都交给了首辅严嵩,导致明朝的政治局势进一步恶化!】
朱元璋目瞪口呆:“二十年不上朝!不想当皇帝就给朕退位让贤!”
不论做多少心理建设,大明的洪武皇帝总会被后世子孙的奇葩行径惊到!
天幕下的其他时空之人,也对朱厚熜的骚操作惊掉下巴。
【皇帝不作为,只用平衡之道维系朝堂的稳定,随之而来的便是朝臣的内斗!】
【以内阁首辅为例,嘉靖朝的内阁首辅频繁更换,斗争极其激烈!】
【张璁在嘉靖初年担任内阁首辅,他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吏治、清查田庄,试图加强皇权,缓和社会矛盾。】
【但他的改革触动了皇亲国戚、太监、官吏、权贵阶级的既得利益,引发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弹劾他的奏折络绎不绝。】
【但张璁秉公守法,对家人也严格约束,反对派根本找不到他的破绽,自然也拿他无可奈何。】
【张璁做首辅十多年,生活上却依旧如同一介寒儒,他没有举荐过一个亲信进入朝堂,没有收受过任何贿赂,也没有恩荫一个子侄。】
【清廉自守,博学明辨,勇于革新的张璁被誉为嘉靖朝难得的贤相,也是明代少有的阁臣!】
张居正:“敬张阁老!”
他的很多新政都是在张阁老的基础上实行的。
【张璁死后,夏言成为新的首辅。】
【夏言自幼饱览群书,擅长诗词曲赋和书法,被誉为“当世第一家”,明代“词宗”!】
【他生性机警灵敏,文采出众。但由于夏家是军籍,明朝又有做到兵部尚书才能脱离军籍的旧例。因此夏言从小就背负着整个家族的希望,在长辈的督促下,勤奋刻苦,手不释卷!】
【正德十二年,夏言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行人,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嘉靖朝初期,夏言也是推动“大礼议”事件的参与者,因此大获圣宠。他用一年时间,便从谏官做到了六卿之一的尚书,堪称史无前例!】
【他上疏奏陈先朝弊政,奉命裁汰冗员,清查皇族庄田,与张璁不谋而合,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融洽。】
【嘉靖帝不以才干德行为标准,而是看合不合自己的心意,朝臣为了争宠自然会排挤倾轧。】
【夏言凭借聪颖过人得到圣眷,又礼贤下士获得朝臣的支持,联合他们一起对抗张璁。】
魏征:“上行下效,君王的德行便是整个朝堂的德行!”
【嘉靖十八年,张璁病逝,夏言成为内阁首辅。他完备内阁制度,抑制宦官,整顿吏治,巩固边防,颇有政绩。】
【但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也因此得罪了朝中权贵……和嘉靖皇帝!】
【嘉靖全凭喜好用人,在道教的斋醮仪式中,需要用到一种青词,与天庭神灵沟通。因夏言的青词写的最好,深得嘉靖的喜欢,因而能够成为内阁首辅。】
【但夏言内心深处是不赞同君王求仙问道的,成为首辅后,他多次上奏劝阻嘉靖,也不再热衷于写青词讨好皇帝,因此,逐渐失去了嘉靖的信任。】
朱标:“荒唐!嘉靖分明将天下大事视为儿戏!”
朱棣:“既然如此迷信道士,何不将天下送于道士!”
【嘉靖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间的河套之议更是为夏言敲响了丧钟!】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时任陕西总督的曾铣见蒙古骑兵驻牧河套,逼近关塞,频频侵扰陕西、山西等地,实为心腹大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曾铣先后四次上疏修墙、复河套二策,计划三年内收复河套地区。】
【第一次上疏,曾铣在奏疏中回顾了河套的历史,陈述了俺答占据河套对边境的威胁,阐明了复套的原因,并提出了八个复套策略。】
【朱厚熜收到奏疏后,称赞曾铣勇气可嘉,但表示收复河套一事还需要从长计议。朝廷下发了二十万两银子,命曾铣专心防御。】
【曾铣觉得朝中那些反对之人都是软弱的主和派,只有收复河套才能真正意义上减少军费开支!】
【朱厚熜了解了边疆的情况后,却依旧坚持边防以防御为主,不能主动开战,也不必出兵收复河套。】
朱棣将手中的青瓷茶杯摔在地上,怒道:“我大明军队所向披靡,蒙古人根本无法抵抗,反倒是一味的防守只会助长敌人嚣张的气焰!”
【曾铣依旧不甘心,他再次上书详细计算了收复河套所需要的财政拨款总额,包括买马、买船、军费等各项开支。】
【然而,明朝当时财政困难,嘉靖帝忙于大兴土木,修仙问道,哪有精力管边关军事。当时全国白银年收入仅为两百余万两,还有一百四十七万两的赤字,这样的财政根本不足以支持收复河套!】
【曾铣不知朝廷已经没有钱了,他第四次上疏陈述自己的建议,其中包括了恢复河套、修筑边垣、选择将材等,还进献了八张营阵图,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妥当了。】
【但朱厚熜只是口头表扬一番,他本人对收复河套并不上心,也不认为大明有能力收复河套。】
【因为夏言支持曾铣收复河套的建议,被严嵩抓住了机会,他挑拨离间,说收复河套会“轻启边衅”还串通败将仇鸾,诬告曾铣掩盖败绩,克扣军饷巨万,说动了一心只想享受不想担责的嘉靖皇帝。】
【于是,所有没有明言反对复套的言官都被廷杖,身为内阁首辅的夏言也被免职,曾铣被锦衣卫逮捕问罪!】
朱元璋:“曾铣何罪之有!朕分明只看到一位忠君爱国,一心谋国的贤能之臣!”
【曾铣是当时少有的文武全才,嘉靖八年高中进士,最开始做了福建长乐的知县,后来升任监察御史,巡按辽东,他在当地平定叛乱,深受嘉靖皇帝的赞赏。】
【嘉靖二十一年,曾铣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军务,以数千之兵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偷袭蒙古人的大本营,大胜而归。】
【后来他又上《请复河套疏》,修筑大同西路、宣府东路的边墙,主动出击河套,俘敌数以千计,并拒绝俺答的求和……】
【曾铣既有战略眼光,又有灵活的战术,还将火器运用的出神入化,是大明西北边塞的擎天之柱!】
【曾铣被锦衣卫逮回京师后,三法司因为没有合理的证据不敢给他定罪。最终,曾铣以“交结近侍”的罪名,判处斩首之刑,妻子、子女流放二千里。】
【临刑前,曾铣慨然赋诗:“袁公本为百年计,晁错翻罹七国危”,史称“天下闻而冤之”!直到隆庆年间,他的冤屈才被昭雪!】
朱棣:“这结交内侍与莫须有何其相似!”
第563章 嘉靖嘉靖
【河套之议以失败告终,加剧了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朝中大臣及边防诸将没有人敢再提收复河套之事,这也使得明朝的边防形势更加败坏,蒙古人的袭扰日益严重。】
【嘉靖二十七年,夏言因支持收复河套地区,最终以“结交近侍”的罪名被诬陷入狱,坐罪处死,时年六十七岁。】
【夏言成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公开斩首的内阁首辅!】
【此时的朝堂斗争已经不再局限于政治立场,而是掺杂了许多私人恩怨,手段更加酷烈,残忍。】
“明朝的内阁制度最终完善就是在夏言的手上,此时的内阁独揽大权,掌握军国大事,次辅就像他的下属,言官唯他马首是瞻,可以说夏言建立了一套以他为首的集权体系。”
“此时的内阁已经等同于中书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嘉靖帝怎么可能允许有人在自己手中分权,夏言失去帝王信任是早晚的事。”
“况且,夏言不像张璁,他生活腐化奢靡,各种小毛病一抓一大把。”
【夏言倒台后,严嵩迅速崛起,通过迎合嘉靖帝的兴趣和需要,逐渐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严嵩也是一个大器晚成的选手。】
【严嵩出生于成化十六年的江西省,他父亲严淮醉心权利,攀缘富贵,备考多年却一事无成,便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望子成龙!】
【严嵩五岁启蒙,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时,严嵩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考中二甲第二名的进士,相当于全国第五名,顺利被选为庶吉士,也就是内阁的预备成员!】
【但他的好运似乎出了些问题,一场大病让他耽搁了十年时间,这十年正是正德朝前期,刘瑾一手遮天的时候。】
【作为高中进士的知名人士,严嵩在家乡远近闻名,还被当地知府请去修地方志。】
【刘瑾倒台后,严嵩回到京师,此后十多年世间,他都在北京和南京的翰林院任职,不得升迁。这二十年间备受冷落的经历让严嵩无比渴望权利富贵,这也是他此后骤然改变行事作风的动机。】
【嘉靖帝登基后,沉迷道教,将朝中军国大事都交给朝臣处理,时任礼部尚书的夏言因为青词写得好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
【严嵩与夏言正是同乡,在明朝官场,同乡、同门、同科都是天然的同盟关系,严嵩拼命讨好夏言,寄希望于得到进步。】
【此后,严嵩的官职果然平步青云,从翰林院掌事到国子监祭酒,到南京礼部尚书,北京礼部尚书……】
【嘉靖因大礼议之事,十分重视礼法,因此礼部尚书在六部中最为显赫,是入阁的阶梯。嘉靖十七年,严嵩不顾礼法,一味迎合嘉靖的心意,将他的亲生父亲抬进太庙,得到嘉靖的宠信。】
【嘉靖二十一年,严嵩顺利入阁,开始了对首辅夏言的反攻倒算!这一年,严嵩六十二岁。】
朱厚照:“六十二岁才进入内阁!”
朱佑樘:“这人怎么这么能活!”
朱见深:“莫非又是一个司马懿?”
朱祁钰:“大明不可能有司马懿,倒是天幕说的李林甫与其一般无二!”
【夏言原本算是严嵩的伯乐恩人,但他们之间却也积怨已久。】
【严嵩做礼部尚书的时候,多次邀请夏言参加酒宴,夏言都不答应,即便答应了,也是动辄迟到,让严嵩的面子十分难堪。】
【夏言身居高位多年,家底殷实,生活奢靡,家中奴仆成群,豪宅美婢。在内阁值班的时候也能自带珍馐佳肴,严嵩和他做了两年同事,每天相对吃饭,一人吃着家中精心准备的美味,一人吃着朝廷提供的粗茶淡饭,夏言却从不曾分享过分毫……】
【夏言一直将严嵩当做当年求到自己门上的落魄翰林,殊不知此时的严嵩已经成为能够扳倒他的庞然大物!】
【严嵩是个疵瑕必报的小人,自然不会放过羞辱过自己的夏言。】
【在夏言逐渐倨傲,不再迎合皇帝的喜好之时,严嵩趁机而入,揣摩嘉靖的心意,进而取代夏言!】
【嘉靖二十七年,夏言被杀后,内阁成为严嵩的一言堂!】
【严嵩是嘉靖朝任期最长的内阁首辅,他进入内阁二十年,专权达十四年之久。】
【掌握大权后,严嵩开始排除异己、招权纳贿、贪污腐败、败坏朝纲。】
“跟李林甫真是一般无二。”
“没办法,昏君就喜欢这样的奸臣。”
“为了迎合嘉靖的喜好,严嵩大修道观,仅此一项便需要数万役夫,每年花费二三百万两白银,要知道,当时国库一年的收入才两百万两!”
“国库入不敷出,严嵩就搜刮百姓,劳民伤财,刮地三尺,比正德年间的刘瑾还要严酷。”
“除此之外,严嵩所有精力都用来写青词了。”
“那可真是废寝忘食啊。”
“即便俺答的大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在城郊大肆杀掠,身为内阁首辅的严嵩依旧在专心致志的写青词。”
“怪不得人们嘲讽他是青词宰相!”
【权利的斗争永远都不会结束,嘉靖朝更是个中“翘楚”。】
【严嵩与仇鸾合谋诬陷夏言、曾铣,除掉挡在自己面前的拦路虎后,仇鸾和严嵩的矛盾迅速激化!】
【在仇鸾的揭发检举下,严嵩险些彻底失去嘉靖的信任,但仇鸾命不久矣,没有熬过严嵩,成功让严嵩得到了翻盘的机会。】
【严嵩深知,他做的事得罪了满朝上下,也知道嘉靖帝是个多么多疑的政治动物,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凡是想要弹劾他的人都遭到他的残酷打压。】
【锦衣卫经历沈鍊嫉恶如仇,他上疏嘉靖,罗列严嵩十大罪状:要贿鬻官、沽恩结客、妒贤嫉能、阴制谏官、擅宠害政……】
【严嵩就说沈鍊是为了谋求好名声。】
【为了除掉沈鍊,严世蕃命新上任的巡按御史将沈鍊列入白莲教的名单,沈鍊就这样被冤杀了。】
【南京户部主事杨继盛上疏论严嵩十罪、五奸,还把嘉靖最头疼的边防和严嵩联系在一起,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可信度,杨继盛在奏折中说裕王、景王可以为他作证。这两个王爷正是嘉靖还活着的两个儿子,是王朝未来的继承人。】
【但这句话却犯了嘉靖的忌讳,嘉靖听信道士的话,说什么二龙不可相见,从不见自己的儿子们,再说两个皇子也还没有资格参与朝政。这些言语之失被严嵩抓住把柄,谗言诬陷,杨继盛也被冤杀。】
【在嘉靖的纵容下,严嵩的权势直逼皇室,就连嘉靖儿子们的婚事都要听他的安排。】
朱元璋:“这到底是朱家天下,还是严家天下!”
【身为内阁首辅,面对日益恶化的政局,却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将大明王朝向着更加糟糕的深渊带去。】
【似乎在他的眼中,皇帝可以为所欲为,朝臣只需要对皇帝一人负责,迎合皇帝的喜好,至于天下百姓,江山社稷,都可以不闻不问!】
【所以,凡是嘉靖想要的,他总能第一时间去做,凡是嘉靖不喜欢的,他总会充当马前卒,挡在最前面。还因此得了嘉靖的嘉奖——“忠勤敏达”!】
李世民:“真是讽刺……”
难道皇帝老了都会变成这样任性的糊涂鬼吗?
不,朕即便老了也不会这样糊涂!
【嘉靖进入内阁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了,到了七老八十早已力不从心,于是,他便将所有的政治资源都用来扶持儿子严世蕃。】
【严世蕃早年入国子监读书,后来借着父亲的权势进入朝堂,累迁至尚宝司少卿和工部右侍郎。】
【嘉靖二十七年,严嵩再任首辅时,很多朝政大事都交给了儿子严世蕃来决定。】
【严世蕃收买了嘉靖帝的左右宦官,把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一举一动都汇报给自己。因此,严世蕃总能摸准嘉靖的想法,严嵩靠着这个外置大脑简直变成了嘉靖肚子里的蛔虫。】
【严世蕃甚至可以代替严嵩行使内阁首辅的票拟之权,其权势之大,让当时的大臣们干脆叫他们为“大丞相”与“小丞相”。还有大臣讥讽的说:“皇上不能没有严嵩,严嵩不能没有儿子。”】
【严世蕃聪明绝顶,深谙权谋,擅长青词。却也作恶多端,与父亲严嵩结党营私,残害忠良,贪污受贿,生活奢侈。】
【严氏父子把持着朝中官吏的任选、升迁,官无大小,皆有定价。他们不看官员的口碑、能力、政绩,只看他们能给自己多少银子,堪称集历代卖官鬻爵之大成。】
【严世蕃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搜刮,富可敌国,就连他的家臣都有亿万家资,据说他的父亲严嵩看到那满满登登的金银也被吓得目瞪口呆。】
【严世蕃的名言:“朝廷都没有我富!”】
【明朝遭到“籍没”的巨贪权贵共有六人,其中三个是太监:王振、刘瑾和冯保,另外三个是佞幸:江彬、钱宁以及奸臣严嵩。】
朱厚照:朕一朝占三个巨贪,真是没脸见人了……
【严嵩倒台后,籍没家产,其中文物珍宝、黄金白银、田地房产、店铺商号,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
【在中国贪官行列中,严嵩是足以和乾隆时代的巨贪和珅相媲美的。要知道,和珅贪污的钱财多达国库数年的收入,可想而知,严嵩父子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
第564章 嘉靖嘉靖
【严嵩父子权倾天下二十年,他们以利益为纽带纠集了一股强大的势力,笼罩大明上下,作恶多端,残害忠良,致使吏治败坏,边事废弛,使得嘉靖新政的成果付之流水,堪称毋庸置疑的大奸臣!】
【当时的朝堂还有一股力量一直在与严党对着干,便是以次辅徐阶为首的清流。这些清流自诩刚正清廉,以天下大义为标榜,将扳倒严嵩当作自己的目标。】
“一个看中利,一个看中名。”
“若说严党是一群为了利益的真小人,清流便是又当又立的伪君子。”
“本就是争权夺利的两股政治势力,是嘉靖帝平衡朝堂的手段,谁都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
“严嵩父子的所作所为嘉靖当真不知道吗?并不是,他们就是嘉靖用来敛财的白手套,因此天然便有嘉靖撑腰。”
“而清流文官是当时皇储裕王的老师和智囊,譬如徐阶、高拱、张居正。嘉靖听信道士“二龙不相见”的话,常年疏远裕王,也不希望儿子的势力坐大,这些人就是他打压的对象。”
【在《大明王朝1566》中,以虚构的改稻为桑事件揭开了嘉靖朝政治斗争的残酷真相。】
【在嘉靖多年修道,大兴土木之下,国库早已亏空,入不敷出。新的一年,不管是国库还是嘉靖的小金库,都需要钱。但是,钱从哪里来?】
【在嘉靖的首肯下,严党提出要增加丝绸的产量,卖到海外,以填补亏空。】
【丝绸是一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种桑的收益高于种粮,想要增加丝绸产量就需要更多的桑树,所以严党要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这其中一来二去,便有了许多贪腐空间,那些豪门大户和官吏勋贵便能借机兼并百姓的土地。】
【但是,当地百姓将原本的稻田都改为桑田,粮食只能从外省运来,粮价定会虚高,百姓的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却不一定增加,因为其中的利润定然到不了百姓的手中。】
【眼看着鱼米之乡浙江就要民不聊生了,严党一味迎合皇帝,搜刮钱财,清流就要设法保护百姓。】
【看似严党和清流的正邪之争,实际上就是存粹的党争,能够保持自身立场的并不多。】
【朝中神仙打架,遭殃的却是浙江百姓。官府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纵马毁掉百姓的良田,推到堤坝,淹没百姓的庄稼,逼得百姓活不下去只能将赖以生存的土地卖了,沦为流民。】
【百姓期待着清流站出来为他们做主,但清流却更加虚伪,只为自己的名声。他们甚至能纵容严党毁掉浙江百万生民的依靠,只为一举扳倒敌人!】
【一场原本为了弥补国库亏空的改革就这样变成了祸国殃民的政策!】
“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国策刚刚落地,清流就开始处处掣肘,一门心思破坏朝廷的计划,最后导致一事无成!”
“什么叫苦一苦百姓!”
“严党和清流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的人。”
“后来明朝的灭亡,跟这些所谓的清流脱不了关系。”
“水太凉,头皮痒……”
“只有海瑞保持初心,想为百姓做事,但他斗不过那些老狐狸,只留下了一个清官的名声。”
“还是胡宗宪看得清楚,改稻为桑,剜肉补疮。”
“改稻为桑失败后,为了填补国库亏空,就只能拿人开刀了。”
【《大明王朝1566》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却将当时的政治斗争具象化了。】
【嘉靖四十年,吏部尚书致仕,严嵩指使手下推荐他的亲戚欧阳必进。但嘉靖十分厌恶这个人,虽然碍于严嵩的情面让他做了吏部尚书,却在几个月后就罢免了他。】
【从这件事中,清流看到了皇帝对严嵩的信任已经产生了裂痕,他们就要开始放大招了。】
【嘉靖四十一年,徐阶将道士蓝道行推荐给嘉靖,在蓝道行的挑拨下,嘉靖对严嵩日渐生厌。】
【御史邹应龙上书揭发严世蕃父子罪行,嘉靖直接将其下狱并流放。】
【嘉靖四十四年,严世蕃被当街处斩。明代艳情小说《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西门庆”就是以严世蕃为原型创造的。作者用严世蕃的号“东楼”比作“西门”,用他的小名“庆儿”为名,映射严世蕃荒淫无度的生活。】
【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隆庆元年,严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八十七岁。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没有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
“还说他只会媚上,没有任何才能。”
【徐阶接替严嵩成为内阁首辅,他性格内敛、沉稳,善于隐忍。在任期间,努力革除弊政,得到了朝野的广泛赞誉。】
【然而他也免不了被人斗下去。】
【徐阶早年师从聂豹,是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嘉靖二年,徐阶考中探花,成为翰林院编修,进入朝堂。】
【嘉靖九年,在祭祀孔子的问题上得罪了当时的内阁首辅张璁,被贬到福建做了一个推官。】
【直到嘉靖十八年,张璁死后,徐阶才被召回朝堂,此后一路平步青云,做到礼部尚书。】
【嘉靖三十一年,徐阶入阁,他揭发仇鸾的罪行,以及擅长写青词,得到嘉靖的器重,成为仅次于严嵩的内阁次辅。】
【徐阶擅长隐忍,他一面巴结讨好严嵩,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了严嵩的孙子,一面暗中收集严嵩的罪证。】
【嘉靖四十一年,徐阶成功扳倒严嵩,接任内阁首辅,他标榜着“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力图扭转严嵩专权时期的不正之风。】
【他革除了严嵩遗留的诸多弊政,注重人才选拔,先后将高拱、张居正等人举荐进入内阁。】
【嘉靖死后,也是他负责起草遗诏,将皇位平稳过渡到隆庆朝。】
【徐阶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最为工于心计、深谙权谋之道的内阁首辅之一。他凭借着拥立隆庆的功勋,获得世人赞誉,被比作“杨廷和在世”。】
【嘉靖朝的内阁之争也延续到了隆庆一朝,隆庆二年,徐阶被高拱排挤出朝堂。】
【此后又因为纵容三个儿子抢占民田多达二十四万亩,晚节不保!】
【很快,高拱也被张居正排挤出朝堂。至此,大明的内阁风波才算告一段落。】
朱元璋气急败坏:“朕早就说了大明不需要丞相,你们就不能自己勤快一点,把丞相的事情都做了!”
“太复杂了,这些人都太复杂了。”
“高拱脾气急躁刚烈,不能团结同事,被人弹劾,就觉得是徐阶指使的。徐阶举荐他进入内阁他也不领情,他觉得他是隆庆帝的老师,早晚能进入内阁,不需要人举荐。”
“徐阶起草遗诏的时候,叫了张居正,没有找高拱,这也是他们矛盾的导火索。”
“高拱和张居正原本都是清流一派的,但张居正想要厉行改革,挽救大明,就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高拱正是既得利益者之一,反对张居正改革。”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张居正和司礼监太监冯保结盟,团结皇帝和太后,最终扳倒了高拱。”
【嘉靖朝的内阁之争导致国家机器运转不畅,人浮于事,以公谋私,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十二月,陕西省渭南县华州区一带发生了一场八级大地震,史称“华州大地震”!】
【这场地震的震波波及了大半个中国,陕、甘、宁、晋、豫5省方圆几十万公里的大地上顷刻间房倒屋塌,沟壑纵横,天摇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