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六年,戚继光在穷困失意中病逝,享年六十一岁。”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边花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革马上行。”
戚继光:“丈夫当马革裹尸,死于征途,病死于床榻,太窝囊了!”
【万历九年,一条鞭法已在全国各地“尽行之”,这标志着张居正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次改革是明中叶以来地主阶级革新自救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张居正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一举扭转了正德、嘉靖两朝以来形成的颓势,为垂危的明王朝赢得了生的转机!】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张居正一手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但正如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他死后,他倾尽心血培养的学生朱翊钧对他进行了反攻倒算,他的改革措施很多都被废除,满腔心血付诸东流!】
张居正眼眶微红,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他还是对大明的未来满心忧虑……
他严格要求皇帝,只想让皇帝成为一个圣明之君,却没想到他居然对自己恨意如此之深!
“千古一相!”
“元辅良臣!”
“日月为明,万国朝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光日月;状元榜眼,二男登两第,学冠天人。”
“他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在那个时代,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协助他。”
“谁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风雪送一人!”
“张居正用来改革的权利正是神宗这个皇帝的权利,神宗想要夺回自己的权柄,就必须清算张居正。”
“张居正依靠权力取得改革的成功,又因为权力的过度集中威胁到皇帝和其他各级官员的利益而导致改革失败。”
“夺情之争后,张居正面对的敌人就强大了许多,父亲孝期被夺情起复成为政敌攻击他的一大把柄!”
“还有,张居正本人也不算清廉,还利用职权让亲子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夺爵,家人或死或流,张居正险些被开棺戮尸……”
“直到四十年后,天启皇帝才为张居正正名平反!”
朱棣也在感慨张居正的结局:“大明也就出了一个于谦,一个张居正。”
朱高炽:“可惜,两位挽救大明的擎天之柱都没有落得个好下场,让后人如何还敢为大明皇帝出生入死。”
“但这并不影响他是我们最喜欢的朝臣!”
“张居正改革可是继商鞅、始皇、隋唐之后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他不仅起衰振隳、力挽狂澜,近乎奇迹的在北方边疆与蒙古化干戈为玉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举扭转了明朝中期以来的财政危机,延长了大明的国祚!”
“当然,张居正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明朝的问题,土地兼并依旧在继续,明朝的财税已经成为一个毒瘤,必须对这个制度彻底改头换面才有可能挽回大明的危亡!”
朱元璋:“朕的大明也到了不得不灭亡的时候了吗……”
天幕讲了这么久,他也明白,封建王朝,以土地为国本必然要面临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的循环。
大明也无法逃避这个历史周期。
朱标:“父皇,只要我们大力发展海贸,发展科技,百姓对土地的倚重就会越来越低,即便土地被兼并也能有其他的出路,不至于沦为流民……”
【万历十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自此开始了自己的亲政生涯。】
【此时,满朝文武对皇帝充满了期待,可惜他们很快就会知道,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
【没有人管束的朱翊钧开始放飞自我,他逐渐懈怠朝政,沉溺酒色,身体虚弱,每况愈下,非但没能延续明朝的中兴,反而将明朝推向了绝境!】
【后人评论朱翊钧“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神宗在位长达48年,其统治时期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
【朱翊钧好的不学,却学他祖父朱厚熜,整日待在后宫,二十年不上朝!】
【自万历十四年,朱翊钧开始怠政,很少接见大臣,甚至有时连续多年不见廷臣。于是,朝廷官员各自为政,权力斗争愈加激烈!】
【他停止经筵日讲,拖延甚至不处理朝臣的奏折,就连去太庙祭祀都要求朝臣代替。】
朱元璋忍了很久,还是忍不下这口气:“你不想当皇帝,多的是人想当,朱家这么多宗室,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力挽狂澜?”
朱棣:“不将他们逼到生死绝境,谁能抛下锦衣玉食的生活,去做提心吊胆的买卖……”
【这固然是因为朱翊钧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尤其是后期,神思恍惚,步履艰难,连耳朵都近乎失聪。】
【更多的还是因为此时党争加剧,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明神宗已经无法掌控这个即将失去控制的王朝。既然无法改变现状,他选择躺平,以沉默和躲避抗拒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由于明神宗长期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政令不通。许多朝臣的任命得不到皇帝的批准,朝臣严重缺额,党争进一步加剧。】
【随着改革措施的废止和战争开支的增加,明朝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而经济困难和政府的无能,导致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各地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
【多米诺骨牌倒下了第一张,后面的便会陷入恶性循环……】
第571章 王朝末年
【当然,朱翊钧这二十多年也不是完全摆烂,他还是做了一些事的,比如:万历三大征!】
刘彻:“噗嗤!”
天幕是在嘲讽吧!一定是吧!
【在万历皇帝统治期间,明朝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军事威胁。】
【在西北边疆,蒙古人哱拜发动叛乱。在西南边疆,苗疆土司杨应龙也发动叛乱。在朝鲜半岛,日本丰臣秀吉发动入侵,企图扩大其势力范围,对明朝的东亚主导地位构成了威胁!】
【公元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蒙古人哱拜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人发动叛乱。】
【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之命,率领大军进剿叛军,但叛军实力强大,初期的平叛行动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明政府调麻贵驰援宁夏,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统率辽东、宣府、大同、山西等地的军队以及浙兵、苗兵进行围剿。】
【七月,麻贵等大将捣毁了蒙古叛军的大营,一路追到贺兰山,将其尽数驱逐出塞。紧跟其后的各路援军在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决水灌城!】
【李如松采用反间计,使哱拜集团内部发生火并,随后攻破大城,围困哱拜家。哱拜自缢身亡,哱承恩等人被擒获,至此,哱拜之乱得以平息。】
【史称“宁夏之役”!】
“李如松是明朝中后期的杰出将领,他的父亲是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自少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李成梁的高祖李英原本是朝鲜人,后来归顺了明朝,被授予铁岭卫指挥佥事的职位。”
“李成梁年少的时候便英毅骁健,有大将之材。但李家家道中落,到了李成梁这一辈,几乎一贫如洗。他也因为家贫不能承袭祖辈的官职,直到40岁依旧是一个平头武生。”
“嘉靖四十五年,李成梁在巡按御史李辅的资助下,得以袭铁岭卫指挥佥事,开始其军事生涯。”
“隆庆元年,土蛮入侵永平,李成梁赴援有功,升为副总兵,负责协守辽阳。此后,他多次击退蒙古和女真的侵扰,为大明镇守东北边疆,战功卓著。”
“万历元年,李成梁率军击败被朝廷视为辽东大患的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升为镇守辽东总兵,总辖辽东兵马,世荫都指挥同知。”
“万历二年,李成梁率军进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斩首一千余级。就在此役中,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被俘,后来被李成梁收留,做了李家的仆役。”
“这可是清朝开国之祖,居然还做过李成梁的俘虏。”
“努尔哈赤居然是万历年间的人,那女真部落不就是在这段时间崛起的?”
“说明朝实亡于万历还真没错……”
朱元璋:“一念之差,若是此时便杀了这个努尔哈赤,将来岂不是便不会有清朝了!”
朱标:“大明衰弱后,总会有其他势力崛起取代大明的地位,没有努尔哈赤也会有其他人。”
朱元璋:“最起码得是个中原汉人,不能让鞑子入关!”
朱标对此甚为赞同:“是啊,鞑子以少数民族统治泱泱华夏,一心只顾着提防汉人夺权,闭关锁国,目光短浅,沉浸在入主中原,统治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李成梁镇守辽东,经历了数十次战役,多次击败蒙古和女真的军队,战功累累,被誉为“二百年来未有也”!”
“但李成梁的品行有很大的缺陷,早在万历十九年,他就因虚报战功和奢侈无度被弹劾罢职。”
“万历二十九年,李成梁再次受命镇守辽东,但此时的辽东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州女真部在努尔哈赤领导下日益强大。”
“李成梁只能改变策略,转攻为守,放弃宽甸一带,将当地居民迁入内地。但在迁民过程中,居民恋家,不愿背井离乡,李成梁就以大军驱迫,导致死者无数。这一举动再次引发言官的指责和弹劾。”
“李成梁晚年因奢侈无度和虚报战功而备受争议,就连他的子弟和奴仆也腰缠万贯,奢侈无度。他还结纳朝中权贵,用搜刮来的钱贿赂朝廷的各级官员,为自己歌功颂德、抵挡政治攻击。”
“尽管如此,李成梁在军事上的才能和贡献仍然被后人所铭记,他与戚继光合称为“南戚北李”,是明朝后期军事将领的杰出代表之一!”
【万历二大征便是被称为“朝鲜之役”的中朝联军抗击日寇!】
【日本的战国时代后期,逐渐崛起了一个以织田信长为代表的势力,织田信长以统一日本为目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削弱地方大名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然而就在公元1582年,日本统一前夕,织田信长在京都的本能寺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谋反包围自杀身亡。】
【作为织田信长家臣属下的丰臣秀吉立刻采取行动,击败了明智光秀,继承了织田信长的权势地位,逐渐走向权力的巅峰!】
【1590年,丰臣秀吉攻陷了最后一个敌对势力——北条氏,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
【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封建体制,确定了士农工商的身份等级。收缴武器,奖励工商业,保护佛教寺院,压制天主教的传播……逐渐稳定了日本的秩序。】
【但很快,丰臣秀吉就意识到自己统治的脆弱,他并没有得到日本社会上下的支持,便想要通过对外扩张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决定入侵明朝,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要求朝鲜借道,让他的大军通过,朝鲜自然拒绝了这样的无理要求,驱逐其使者,于是,丰臣秀吉便将矛头对准了朝鲜!】
“这是日本入侵的一贯路线,只要占据朝鲜就能兵临辽东,只要过了山海关,中原大地就如同一块鱼腩,任人宰割!”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狗头)”
李世民:“高句丽占据的土地果然很重要,辽东的地势居高临下,中原大地无险可守!”
朱棣:“辽东必须掌握在大明手中!”
赵匡胤:“朕的大宋已经为了吃尽了苦头……”
【朝鲜学着大明重文轻武,已经二十年不闻战事,对于日本人的野蛮战术和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毫无抵抗之力。开战不到一个月,朝鲜三都八道尽数丢失,国王逃亡边境的义州,向宗主国明朝求援复国。】
【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明朝的出兵合理合法。长达百年的倭寇之乱让明朝对日本深恶痛绝。而且,日本的最终目标本就是大明,明朝选择境外作战也可以避免本土遭受战火,同时这也是大明树立天朝上国形象的一战!】
【1593年,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依旧是老熟人李如松,他被任命为东征提督,率领四万兵马赴朝。】
“抗日援朝!”
“与三百多年后的志愿军何其相似。”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VS17我们都不怕,还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复兴的脚步!”
天幕下的古人看着后世人言语中的自信,也觉得骄傲莫名!
【次年正月,李如松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收复开城,迅速扭转战局!】
【在进逼王京(今首尔)的过程中,李如松的部队在碧蹄馆遭遇日军伏击。面对三倍以上的敌人,李如松没有退缩,反而选择了进攻。】
【经过一番激战,明军虽然折损两千余人,但成功击退了日军,日军折损近六千人,将领阵亡约四十人。】
【此后,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明朝不断增兵,加强了对朝鲜的援助。而日本方面,由于战线过长、补给困难,逐渐陷入困境……】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士气低落,开始撤退。中朝联军乘势追击,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此战中,另一位与李如松齐名的大将麻贵被任命为备倭总兵官加提督衔,统一节制在朝各路明军,就连朝鲜王国的军队也要受麻贵的节制。”
“史称麻贵果毅骁捷,善用兵,在宁夏、朝鲜、辽东等地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万历皇帝称为“一时良将”,也是万历皇帝的“救火队长”!”
“只要抗击外来侵略的人都值得我们铭记!”
【朝鲜之役对朝鲜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战争结束后,朝鲜的政府架构被摧毁,很长时间才逐渐恢复。】
【朝鲜之役保证了清朝三百年的日清和平局面,三百年的东北亚和平局面,对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战争也耗费了明朝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危机,导致明朝内部矛盾加剧,党争更加激烈。也削弱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为后来满清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场被称为“播州之役”!】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重庆之间,看地图就知道,这里山川险要,广袤千里,中原王朝的政令很难传达到这样闭塞的地方。】
【明朝时期,播州土司杨氏接受中央任命,世代统治此地。然而,随着杨氏土司势力的增长,其与明朝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
【自万历十八年开始,新任土司杨应龙与明政府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杨应龙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公然率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搜戮居民,奸淫掳掠。】
【而明朝廷却对杨应龙之乱反应迟缓,举棋不定,没有采取有力的对策,导致杨应龙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应龙公开反叛,挑起战端,播州之役爆发!】
【战争初期,由于明王朝毫无准备,杨应龙占尽优势。随着明朝平播力量的增强,战争态势发生了逆转。】
【明朝集四川、贵州、湖广八省之力,出兵24万,由李化龙等将领统率,对杨应龙进行围剿。】
【万历二十八年,明军攻占了杨应龙最后的据点——海龙屯。杨应龙在绝望中自杀,播州之役结束。】
【播州之役历时114天,明王朝最终平定了杨氏叛乱,确保了大明西南版图的安全。此战中,土司军死亡2万余人,明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战争耗银约二百余万两,对明朝的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万历三大征的胜利,使明朝成功巩固了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的疆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但也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人力消耗,万历三大征共耗费银两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其中朝鲜之役就占了七百八十余万两。由于战争需要,朝廷大量征调民夫和牲畜,导致民间生产受到影响,各地民不聊生,几乎耗尽了明朝最后的军力和财力……】
朱标:“王朝末年,一片衰败气象……”
【三大征加剧了社会矛盾——在朝鲜之役中,由于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辽东兵马,使得辽东地区的防御力量大幅减弱,为后来的后金入侵埋下了隐患。在播州之役中,由于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和土地荒芜,使得西南地区的社会秩序混乱,为后来的张献忠起义提供了土壤。】
【三大征也使得明朝内部的党争与政治腐败、无能集中爆发——在宁夏之役中,巡抚党馨因为苛待士兵而引发哱拜叛乱。在朝鲜之役中,东林党与东陵党因为对战争态度和策略的分歧而发生激烈的党争。在播州之役中,杨应龙之所以能够长期作乱,就是因为朝廷对其姑息纵容。】
【在三大征爆发的同时,明朝内部为了争夺皇太子之位,上演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
【皇长子朱常洛是明神宗与宫女王氏所生,因王氏身份卑微,且此次临幸并非出于神宗本意,故明神宗对朱常洛及其母亲都不喜欢。】
【皇三子朱常洵是明神宗的宠妃郑氏所生,郑氏不仅美貌,而且十分聪明,深得神宗喜爱,因此神宗有意立朱常洵为太子。】
【明朝开国以来便遵循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原则,因万历皇后无子,册立太子之事依据“无嫡立长”的原则,朱常洛便是第一人选。】
【万历十四年,内阁首辅申时行首次上书请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神宗皇帝以“元子婴弱,少俟二三年举行”为由拖延此事。】
【此后,群臣纷纷上书催促,神宗则采取种种手段推脱,包括对谏言的朝臣进行处罚、将奏疏留中等手段。】
【神宗皇帝为了立朱常洵为太子,不惜违背明朝祖制,甚至提出“三王并封”的方案,也就是同时册立朱常洛、朱常洵和另一位皇子为王,以剥夺朱常洛的优先册立权。】
【这一方案自然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神宗因此陷入了与群臣的长期拉锯战中。】
【在李太后的干预下,加之天长日久皇帝与郑贵妃之间产生了矛盾,神宗皇帝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让步,册立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
【但福王却迟迟不肯离京就藩,坚持说他的王府庄田要“务足四万顷之数”,才肯就藩,于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场长达七八年之久的福王庄田之争。直到万历四十二年李太后病逝后,福王才离京就藩。】
朱元璋哼道:“大明的力量都被这样内耗了!”
【就在福王就藩的第二年,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的黄昏,一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了守门太监。这一突发事件震惊了朝廷内外!】
【事件发生后,万历皇帝当即命令法司提审问罪。在审讯过程中,张差供出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指使的。】
【所有人都怀疑是郑贵妃想谋杀太子,但皇帝不愿意深究此事,以免引出自己苛待长子的往事。最终,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死,又在宫中密杀了庞保、刘成二个太监,草草了结此案……】
【也因此,梃击案与后来的红丸案、移宫案并称为“明末三大疑案”!】
“有人说是郑贵妃为了除掉太子策划的阴谋,还有人认为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
“万历年间本就因国本之争导致朝廷上下彻底撕裂,还有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梃击案是这些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经过15年的拉锯战,群臣一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皇长子朱常洛被册立为太子。神宗皇帝则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身心交瘁,对朝政彻底失去了兴趣。】
【自万历十七年开始,他便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
“朱翊钧在位中后期进入内阁的朝臣甚至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子!”
“于慎行、赵志皋、张位和沈一贯这些国家重臣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却也无计可施,只能在官署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时间。”
“到了万历四十五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
“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朝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
“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安插自己的人手,争权夺利而已。”
始皇这样勤政的皇帝见不得这样的朝廷:“这叫什么朝堂!”
朱元璋:“老四,你的子孙后代都是什么奇形怪状的东西!”
朱棣:“那不也是您的后代吗……”
朱元璋:“你还敢顶嘴!”
又是一场全武行在南京皇宫中爆发……
“这不就是君主立宪制的雏形吗?”
“大明的朝臣团结一心,架空皇帝,颁布宪法,将万历皇帝当成一个吉祥物,完全可以维持天下的稳定啊!(狗头)”
“可惜,在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君君臣臣的观念已经侵入骨髓,若有人想要夺权,也只会是成为下一个皇帝。”
“西方世界很多国家的国王本就是教皇册封的,将教皇换成议会,并不会引发多少抵触心理。”
朱标:“西方便是这样的制度吗?皇帝只是个吉祥物!”
朱元璋:“两三百年的后世都没有皇帝了……”
【就在朱翊钧宗晏处深宫,“万事不理”,导致从内廷到外廷闹得不可开交之际,辽东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侵,向明军发动进攻,辽东战争一触即发!】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创建者,也是清王朝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来自一个女真贵族家庭。】
【青年时期,努尔哈赤采松子、挖人参到抚顺马市售卖,后来投靠明朝辽东守将李成梁,因屡立战功受到李成梁的赏识,不断学习军事理论,磨炼实操经验,也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
【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历时十年,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
【1589年,努尔哈赤受封为明朝的都督佥事、龙虎将军。之后,他经过二十余年的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诸部女真,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实体,并将女真各部迁至浑河流域。】
【公元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自立为汗,建元天命,设官建署,后金政权正式建立!】
【努尔哈赤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以议政王大臣与八旗旗主共议朝政。】
【他善于运用灵活的战术和火器的优势,注重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了后金军队的战斗力。】
【还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
【公元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开始了与明朝的长期战争!】
第573章 王朝末年
张居正:“太宗皇帝曾加封过建州女真,在他们被海西女真入侵之时,又为其设立建州三卫,互市贸易。但那王杲竟将大明的边将裴承祖剖肚虐杀,恩将仇报,无耻之尤,他们有什么资格恨大明!”
申时行:“那努尔哈赤虽不是王杲一系,但都是建州女真,互为姻亲。念在他父祖都为大明牺牲,努尔哈赤也得到了大明的封赏建州卫都督佥事(即代理司令官)!”
当然努尔哈赤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他的父祖代表明军入城劝降叛军,明军却趁机攻城,致使父祖葬身战火,他的父祖就是被明军杀的!
张居正:“努尔哈赤想要做建州女真的统帅,就必须承担所有部落的仇恨,他必然要与大明为敌!”
这场大战是免不了的……
【后金有机会崛起,一多半的原因是明朝庭对东北边疆的忽视,再加上辽东总兵李成梁腐化堕落,谎报军情骗取封赏。】
【他利用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建州女真之间的矛盾制衡辽东局势,却又多次偏袒努尔哈赤,致使后金抓住机会迅速崛起!】
【万历皇帝不理朝政,朝臣忙于党争,太子朱常洛对后金的威胁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有限,无法决定朝政走向。】
【而后金早已对明朝虎视眈眈,多次南下侵扰、抢掠,明朝对后金的部落也多次杀戮、迫害。双方的利益和情感早已不可调和,战争便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面对后金的挑衅,明朝庭集结了全国20万精锐,加上女真叶赫部、朝鲜军队,号称47万大军,向辽东发起进攻。】
【明军兵分四路,左侧中路杜松领兵六万,右侧中路李如柏领兵六万,马林领兵四万,加上叶赫兵,刘铤领兵四万,加上朝鲜兵。】
【努尔哈赤无法同时对抗这么多路敌军,他选择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后金军队先以少量兵力迟滞刘綎的东路军,然后集中八旗兵力迎击杜松的中路军。在五天之内,后金军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