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天幕上适时的出现了这两种阵法的视频图解——
“鸳鸯阵以11人或12人为一队,最前面的一个人是队长,负责指挥全局。之后的两个人一人拿着长牌,一人拿着藤牌……”
“再往后的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
“全队依靠牌兵、狼筅兵的防御前进,长枪兵依靠牌、狼筅兵进攻,短兵则负责救援长枪,确保攻守兼备。”
“在实战中运用灵活多变,各种兵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能紧密配合。”
天幕下的观众都在记录戚继光创立的阵法,这可是灵活运用热兵器的阵法,是他们的短板。
一些对战争很敏感的军事家已经发现,火器的杀伤力远胜过冷兵器,但这样的火器不适合太大的阵法,手持火器的士兵也不能聚集在一起,必须有一定阵型的疏散开。
“多个鸳鸯阵可以组合为三才阵,三才阵以游骑,火器队,突击队和预备队组成。”
“游骑作为警戒分队,以掩护主力。火器队负责以火力杀伤敌人。突击队负责向敌发起冲锋。预备队负责从正面增强突击力量,或从敌人侧背实施迂回包围,夹击敌人!”
“三才阵既发挥了火器的优势,又保留了近战突击的能力,火力与突击相结合,灵活多变,协同作战,形成了强大的整体战斗力!”
“这已经有一些近代热兵器战争的雏形了……”
朱棣眼前一亮,激动道:“这是专属于火器的阵型,定能最大程度的提升神机营的战斗力!”
【浙江倭寇被平息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经过福建之战、横屿之战等战役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嘉靖四十一年,戚继光带着六千戚家军入闽。”
“当时有很多倭寇聚集在福建境内的横屿岛上,从这里出发入侵福建。”
“横屿岛四面环水,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淤泥成滩,易守难攻。倭寇凭借地形优势,在岛上筑城建垒,企图以此作为据点。”
“戚继光带领部下将士秘密来到海边,乘着退潮的时间,命士卒带着稻草匍匐前进,遇到淤泥就用稻草铺路。”
“戚家军顺利来到了横屿岛上,倭寇毫无防备,被戚家军全歼,倭寇的老巢被一举捣毁,戚家军阵亡仅13人!”
“之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了倭寇据点六十余座,斩首无数!”
“牛田是福建沿海最大的倭寇巢穴,又上万倭寇再次聚集,与其他巢穴互为犄角,易守难攻。”
“戚继光与诸将歃血立誓,夜袭牛田。等他们来到敌营的时候,很多倭寇还在睡梦中,就这样被戚家军剿灭。”
“牛田大捷后,倭寇约4000人败逃至林墩,结寨据守。”
“戚家军乘胜进军,进抵莆田城。”
“戚继光为迷惑敌人,制造暂不进兵的假象。次日夜半,戚家军轻装衔枚,直趋林墩,最终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00多颗,解救百姓2000多人。”
“此战戚家军阵亡69人,是戚家军自组建以来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经过多场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为祸福建地区两百年的倭患被彻底平定!”

第568章 嘉靖嘉靖
【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写下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著名的兵书。】
【在《纪效新书》中,戚继光开篇就强调“兵之贵选”,要严格训练,赏罚分明。也是戚继光第一次提出“炼将”的概念,将炼将当做军队建设的根本,战争胜负的关键!】
【经过名将胡宗宪、戚继光与俞大猷等人的努力,倭寇问题在嘉靖末年基本被解决。长期以来高悬在大明头上的“南倭北虏”两把利剑,好不容易摘除了一把,朝廷便把主要精力放到整饬北方边务,消除蒙古鞑靼部落的袭扰上。】
【蒙古虽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威胁明朝的统治地位,但是零敲碎打,不断侵蚀骚扰大明的长城防线,使明朝不得不长期投入巨大的国防和外交资源。】
【自成化二十二年,蒙古小王子(达延汗)灭掉太师亦思马因,掌握蒙古各部落大权后,他相继征服了其他蒙古部落,于正德五年统一蒙古各部!】
【统一后的蒙古被他重新划分为六个万户,设为左右两翼,达延汗统帅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三个万户,他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统率右翼鄂尔多斯、永谢布、土默特等三万户。】
【达延汗在蒙古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汗权旁落的局面,蒙古一度进入平静的时期,其统治时期也被史称为达延汗中兴!】
【明正德十二年,在被正德帝击败后的次年,达延汗去世。他的长子早夭,次子被杀,第三子就是他最年长的儿子,也是最有可能继承汗位之人!】
【但达延汗最终选择了长子的长孙博迪继承汗位,巴尔斯博罗特自然满心不忿,他带着自己掌握的右翼三个万户,借口博迪年幼,自立为蒙古大汗!】
【两年后,巴尔斯博罗特被逼迫退位,博迪在朝臣支持下,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宝座,号“阿剌克汗”。】
【然而,巴尔斯博罗特所统率的右翼势力并不愿听从其号令,巴尔斯博罗特之子阿勒坦(即俺答汗)逐渐崛起,成为新的部落首领。】
【游牧经济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对中原经济的依赖性,要想解决生产生活上的不足,就必须与中原农耕文明互通有无。】
【想要得到中原的物资无非就是两种途径:战争与和平!】
【仅靠战争掠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蒙古内部资源困乏的状况,蒙古各部落都在积极与明朝进行互市,但正常的贸易却经常被战争中断,甚至遭到了明朝的经济封锁!】
【蒙古各部只能挥兵南下,以战争的方式掠夺物资,但蒙古的战力并不必明军强大多少,明朝也会对蒙古的掠夺采取对等报复!】
【譬如,每年秋季,明军派兵深入草原纵火焚烧草场,谓之“烧荒”,牧区的牲畜因缺草料而无法过冬。明军还经常偷袭蒙古的营地,赶走大量的牲畜,谓之“捣巢”。】
【明朝与蒙古如此对立,陷入了恶性循环。】
刘彻:“好法子,对匈奴也能如此来上几番!”
【俺答汗目光长远,看到了战争的弊端,在他成为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领袖后,便在积极谋求与大明的互市。】
【当时的蒙古有三支势力,俺答是其中兵力最强大的,小王子(成吉思汗的后代都被称为小王子)占据名义上的大汗之位,俺答的兄长吉囊等部落则占据了水草最丰美的河西走廊。】
【俺答所在的开原、上都附近,十分贫瘠,想要养活自己的部落,就必须与明朝互市。】
【若能得到明朝的封爵那就更好了,到时候什么小王子都要靠边站,借着明朝的认可,俺答汗便可以与小王子分庭抗礼!】
【自嘉靖十三年,俺答就开始谋求与明朝的互市。】
【但嘉靖朝政治腐朽,在加上他们奉行的民族歧视政策,担心土木堡事变重演等一系列问题,对俺答汗的求贡贸易一概拒绝,还多次杀了俺答的使者,迫使俺答不得不以武力获取必须的生活用品!】
朱棣:“怎么着,人家求着你互市,你都不同意,还杀了人家的使者,你要是有这个武力倒也罢了,可你能用的大将都在忙着抵抗倭寇,哪有人防守北疆!”
【嘉靖二十六年,小王子去世,他的儿子继承汗位,因畏惧俺答汗的势力,他带着部众东迁,原本的土地也被俺答汗占据。】
【俺答汗成为蒙古最大的势力,他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明朝请求互市,嘉靖帝再次拒绝。】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鞑靼首领俺答率领所部数万精兵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
【因贿赂严世蕃得到宣达总兵的仇鸾惊慌无措,只能用重金贿赂俺答,希望他不要从大同进攻,俺答听劝,先去攻打宣府,遭到守军抵抗,又以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古北口,他则亲率主力偷袭古北口西边的黄榆沟。】
【俺答顺利通过古北口,自怀柔、昌平、通州,进抵北京!】
【史称庚戌之变!】
【自土木堡之后,北京城一百年也没有遇到这样的兵祸,敌军突然濒临城下,京城上下一片震骇。】
【当时的京营只剩下四五万人,其中有一半是老弱,剩下的则被京城各衙门的老爷们当做了私兵,没有兵器,没有训练,战斗力极差!】
【嘉靖帝忙召集各地勤王,就连来京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都没有放过,戚继光就以考生的身份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京营的官兵毫无斗志,各路“勤王”之师也怯懦不敢战。】
【仇鸾暗通敌军,不仅没有被治罪,还被嘉靖帝拜为大将军,负责节制诸路兵马,保卫京城。】
【仇鸾不愧是能与敌军暗通款曲的人,蒙古人还没有到,他就纵兵劫掠了一番京师的百姓。老百姓对他们比蒙古人还要恨,“民苦之甚于虏”!】
【兵部尚书丁汝夔问严嵩他们该怎么办,严嵩说在边塞打仗,败了还可以掩饰,可是在京郊打仗,败了便无法掩饰。俺答不过是想要抢一些财物,只要他抢够了自会离去的。】
【丁汝夔立刻会意,命令诸位将领不要轻举妄动,于是,所有将士都守在北京城内,不敢发一矢,眼睁睁的看着俺答的大军在京郊烧杀抢掠,整整八天!】
【八天后,俺答得到了足够多的财物,又得了明朝允许贡市的承诺,这才从古北口安然退兵,满载而归……】
天幕下的观众们都惊呆了!
始皇不敢置信:“这便是当朝的三公、大将!”
刘彻大呼离谱:“这样的人在朕这得九族不保!”
李世民痛惜不已:“京郊的百姓何辜啊!”
朱元璋骂骂咧咧:“嘉靖,你这个……%¥&*#¥*这可是大明的国都,你在西苑炼丹又不是死了,就不怕京城的百姓也给你来个壬寅宫变吗!”
【庚戌之变暴露了明朝边防的虚弱和内部政治的腐败,也向后人昭示了一个事实: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人力不可分割的!】
【事后,严嵩为了逃避罪责,将所有的责任一股脑推给了执行他命令的丁汝夔,丁汝夔被杀。】
【俺答汗兵临城下的时候,仍然希望能够与明朝通贡,他再次派使者持书入城求贡:“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慑于俺答汗的兵威,明朝只得答应开放马市。】
【但开放的马市仅限于大同、宣府两地,且贸易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严格的限制,这远远不能满足蒙古方面的要求。】
【俺答汗要求扩大贸易的范围,但以嘉靖皇帝为首的顽固派非但拒绝所请,甚至连仅有的马市也关闭了。】
【明蒙再次贸易中断,双方战争又持续了二十年!】
朱棣:“你是在玩呢?北疆的百姓不是大明的子民吗!”
依着朱棣的意思,那自然是绝不妥协,直接打到草原上。
可嘉靖朝并没有这样的兵力,也没有堪用的大将,就得适当妥协,积攒实力。
“开门,自由贸易!”
“人家只是想跟你做生意,你非得搞得兵戎相见。(狗头)”
“明朝一答应互市,俺答立刻撤兵,可见俺答并不想打仗。”
“嘉靖帝所谓的贵中华贱夷狄,就是在他的奏折上写‘夷狄’两个字的时候用小一号的字体。_(:з」∠)_”
【直到隆庆年间,俺答以其孙把汉那吉投明事件为契机,与明朝达成隆庆和议。隆庆五年,俺答受封“顺义王”,开创了明蒙友好往来的新局面。】
“这是一个毁三观的故事!”
“简单点说就是外祖父和孙子都看上了外孙女,为了争夺这个女人,孙子负气出走,投靠明朝。”
(ΩДΩ)……
“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子,他迎娶了他姑姑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妹三娘子。但不幸的是,俺答也喜欢上了他的外孙女三娘子,三娘子转投外祖父的怀抱,把汉那吉一气之下投降明朝。”
“俺答就以营救孙子的名义,与明朝开启了谈判!”
“史称:隆庆和议!”
天幕下的观众三观都被蹂躏了。
这些汉字他们都认识,可是连起来怎么就读不懂了呢!
李隆基嘴角抽搐:“果然是蛮夷,居然如此乱伦!”
能被李隆基这般鄙视的人,其他皇帝都不想给出评价,怕脏了自己的嘴……

第569章 回光返照
【隆庆和议的达成,不仅确保了长城沿线的长时期和平,也扩大了明朝与蒙古的通商贸易,增加了明政府的收入。】
【明朝在大同左卫的威远堡、宣府的万全右卫、张家口等关口陆续开放了多处马市,定期交易。蒙古人则以牲畜、皮毛等货物换取内地商贩的铁锅、布匹和绸缎等物。】
【俺答汗还在汉人的帮助下,建筑了库库和屯城,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这座城市也成为蒙古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北虏问题至此告一段落,封贡换来了北疆近百年的和平,直到满清崛起,九边烽烟再现。满清和蒙古人一拍即合,在战略上挤压明朝的生存空间,互通款曲,曾经强大的明朝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一直到灭亡……】
朱元璋咬牙:“满清!蒙古!”
【公元1567年,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朱厚熜在长期服用含有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的丹药后,终于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朱棣:“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朱瞻基:“他要是不吃丹药,得活多久啊……”
【嘉靖皇帝是个极其聪明的皇帝,他将权术阴谋玩弄于股掌之间,即便二十多年不上朝,依旧能牢牢掌握朝局,压制百官。】
【但他又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身为皇帝却从未站在天下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
【正如海瑞的《治安疏》中所批评的:嘉靖妄想长生,无父子、君臣、夫妇之情,“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他希望皇帝陛下能够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然而,海瑞的直言上谏换来的是被锦衣卫抓进诏狱!】
“海刚峰!海青天!”
“海瑞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打击豪强,清丈田亩,惩治贪官污吏,平凡冤假错案,深得地方民心,被誉为海青天!”
“海瑞性格刚直不阿,不畏权贵,铁面无私,廉洁自守。他不论职位高低,都敢于直言批评和弹劾,即使面对曾经的内阁首辅徐阶也毫不留情。”
“他一生廉洁奉公,没有任何额外收入,生活简朴至极,最大的奢侈就是给母亲祝寿时买了2斤肉。”
“但此时的大明王朝需要的不是清官,而是张居正这样的能臣!”
“再多的清官都劝不动一个一意孤行的昏君……”
【《明史》评价嘉靖:“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登基的时候说的好听,可他是怎么做的呢?】
【“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终究不过是一个平庸的皇帝罢了!】
【嘉靖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坖(ji)继承皇位,年号隆庆,史称明穆宗。】
【朱载坖出生于嘉靖十六年,他是嘉靖的第三个儿子。嘉靖的长子出生不到两个月便夭折,次子朱载壡(rui)比朱载坖大一岁,这一年,嘉靖帝的后宫连续出生了五个孩子,却只有朱载坖和第四子朱载圳(zhen)长大成人。】
【嘉靖十八年,二皇子朱载壡被立为太子,三岁的朱载坖受封裕王,四子朱载圳被封为景王。】
【嘉靖二十八年,太子朱载壡无子而薨,按次序应立朱载坖为皇太子,但嘉靖帝听信道士之言,“二龙不可相见”,与自己的儿子十分疏离。他更喜欢聪明伶俐,会讨好自己的四子朱载圳,因而始终没有立新太子,在皇帝的纵容下,景王朱载圳也开始觊觎皇位。】
【朝臣揣摩皇帝的心意,纷纷奉承景王,景王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而裕王想要得到自己应得的份例还得贿赂严世藩!】
【朱载坖自小便过着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生活,朝臣也分化为以徐阶为首的裕王派和以严嵩为首的景王派,进一步加剧了朝堂的分裂!】
朱元璋:“就剩下两个儿子,还能有夺嫡之争!”
【嘉靖四十四年,朱载圳病逝,朱载坖成了实际上的独子。】
朱标:“得,没得选了……”
【次年,嘉靖帝也死了。在徐阶、张居正、高拱等朝臣的支持下,朱载坖才得以登上皇位,改元“隆庆”。】
【明穆宗继位后,重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阁臣,兴利除弊,为无辜被冤的朝臣平反,海瑞便因此出了诏狱,得以回复原职!】
【但嘉靖朝的内阁之争延续到了隆庆朝,高拱联合朝臣弹劾徐阶,徐阶与高拱先后离开内阁,内阁实权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中。】
“高拱于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早年与徐阶、张居正都是裕王的侍讲学士。”
“高拱在隆庆改革中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才华,他提倡选用贤能之士,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为万历初年的改革铺垫了基础。”
“高拱被后世赞为“经纶伟业”的“社稷名臣”,“事业光显”的“救时良相”!”
“高拱既有才能,又有皇帝老师的关系,在政坛上表现十分出色。然而,他为人“意气颇磊落”“粗直无修饰”,性格强势暴躁,无法与同僚打好关系,将所有人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尽管在隆庆末年高拱重新回朝出任内阁首辅,但此时的内阁已经成为张居正的一言堂,成为张居正改革明朝弊政,挽狂澜于既倒的大舞台!】
【因此,隆庆朝的施政与万历初年的改革是有连贯性的。其目的都在于——“正士习、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
【朱载坖在内阁的支持下,整饬吏治,废除所有迷信活动,蠲免救济,为受灾的百姓提供赈济。抑止土地兼并,清查田亩,限制勋贵田产。】
【从隆庆初年起,朝廷就对赋役不均最为严重的苏、松、常、镇地区进行清丈,推行一条鞭法,均官民田粮轻重的工作初步取得成果。】
【隆庆元年,朱载坖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海禁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明朝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的兴起,海禁政策事实上已经难以维持。】
【为了管理海外贸易,明朝在福建海澄设立了月港作为唯一的开放“特区”。月港成为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吸引了大量商贾前来交易。】
【隆庆开关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明朝政府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这一改革简化了税制,也方便了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为明朝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朱标若有所思:“设置一个点作为试验区,完善税收制度,只要那些海商依法缴税,大明国库定能满溢白银!”
朱由检看看自己缀着补丁的龙袍:“既然有海贸这个聚宝盆,朕怎么就混到这个地步了!”
王继恩:国库的钱还没有入库,便已经有了去处,战争、灾荒、贪污……哪个都不是皇爷能抠出来的……
【隆庆开关使得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改变“祖制”的决定,为后来的万历改革埋下了伏笔。】
【隆庆开关后,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推动了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进程。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使得商品交易更加便捷和高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和海外贸易,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使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因此,隆庆开关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有学者将隆庆开放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隆庆开关已经做出了榜样,带清居然还要闭关锁国!”
“以少数民族统治占据绝大多数的汉族百姓,清朝统治者的心态可想而知。”
“真是人间之屑!”
【在军事上,朱载坖重用谭纶、戚继光、王崇古等帅才,加强北方边防。经过一番整顿,明朝边防有所起色,实现了俺答封贡,为万历中兴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然而,朱载坖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的私生活,他纵情声色,长期服用媚药,导致身体每况愈下,这也成为了他执政后期的一个污点。】
【隆庆六年(1572年),朱载坖因中风突然驾崩,终年三十六岁。】
朱元璋:“好不容易看到一个靠谱一点的皇帝,就不能让朕多高兴一会!”
朱棣:“天幕说的没错,大明的皇帝果然很奇葩……”

第570章 回光返照
【朱载坖死后,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就是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明神宗万历皇帝。】
朱元璋:“哼!这个名气不要也罢。”
【嘉靖四十二年,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朱载坖的第三子。朱载坖有四个儿子,但长子、次子都早亡,朱翊钧成为最年长的皇孙。】
【朱翊钧出生的时候,正是裕王与景王的夺嫡之争最激烈的时候,没人敢报告嘉靖皇帝,更不敢为他起名字。直到隆庆元年,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朱载坖才为他赐名为钧,隆庆二年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朱翊钧自幼很是聪慧,在母亲严厉的约束下,朱翊钧每日早起读书,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太阳刚出来就开始听讲,只有每月逢三六九需要上朝,才能休沐,寒暑不计,稍有懈怠便会遭到母亲的训斥罚跪,他的勤奋程度怕是只有朱元璋能够相提并论了。】
【但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正是这样高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极其叛逆!】
【朱翊钧便是其中代表!】
张居正思索,他也是严厉教导皇帝的一员,难道就是因此,才会被皇帝嫉恨!
但他不是普通孩子,大明天下压在他的身上,他必须尽快充实自己,才能对得起先皇和大明的先帝们!
【按照明穆宗生前的布置,时任内阁首辅的高拱是外廷的顾命大臣中排名最靠前的。但要说与皇帝最亲近的还得是大太监冯保,而冯保与高拱的关系非常恶劣。】
【高拱对冯保也是欲除之而后快,一场政治斗争近在眼前,在这场斗争中,张居正表面上是高拱一派的,但实际上,张居正与冯保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早就预谋赶走高拱。】
【朱翊钧年幼,由太后摄政,冯保深得李太后的信任,因而张居正也得到了太后的看中。而高拱却自持身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皇帝与太后颐指气使,可以说将上司和同僚得罪了个遍,最后不出所料的被排挤走了……】
【高拱一走,另一个阁老高仪也被惊得很快便病逝了,至此,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了张居正一人!】
“冯保知书达礼,又有文艺素养,所以很受明穆宗的喜爱。冯保利用皇权更迭之间的权力真空,通过遗诏驱逐了政敌孟冲,亲自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冯保在司礼监任上刻了许多书,如《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
“他还颇有远见的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协助太后负责小皇帝的教育,皇帝称呼冯保为“大伴”,对他也颇为敬畏。”
“明朝最有才的总管太监!”
“然而,冯保也有贪财好货的一面,他收受张居正等人的贿赂并花费巨款给自己建造生圹(墓地)。”
“冯保在朝中拥有极大的权力,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赏罚,他也因此引起了皇帝和其他大臣的不满。”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朱翊钧得以亲政,冯保因被皇帝忌恨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被抄没,家人也死于狱中……”
【这次内阁的震荡对朱翊钧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此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始终坚持自操威柄。】
【经过正德、嘉靖年间数十年的政治腐败,朝堂争斗,明王朝早已财政枯竭,危机四伏,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堪称民穷财竭。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张居正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朱翊钧对张居正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
【张居正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
“戚继光事生涯的又一次辉煌时刻!”
“可惜,戚继光因张居正得到重用,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立刻被当做张居正的党羽,调往广东。”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