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他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在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中两次远袭鞑靼!他一生身经十余战,出奇致胜,动有成算!】
【唯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结交宦官汪直,后来也因为汪直被免官贬黜,直到弘治年间再次起复……】
【王越的事迹对王守仁的触动很大,他回朝后上奏论西北边疆防备,得到正式的官职——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后来,王守仁也追随前辈的脚步,成为以军功封爵的文臣之一!】
朱佑樘:“国之栋梁,文武全才!”
朱厚照:“王守仁居然能文能武!”这样的人一定会支持自己亲征漠北吧!
【王守仁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直接将自己熬出了肺痨,不得不回乡养病。】
【在家乡期间,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成为圣贤的志向,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有一次,他去寺庙祭拜,注意到一位正在闭眼枯坐的和尚。这位和尚已经在大殿中枯坐了整整三年,王守仁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上前询问。】
【在交谈中,王守仁得知这位和尚家中还有高堂老母,又问他“想不想母亲?”和尚面色一变,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愧疚的说:“母子连心,怎么可能不思念母亲。”】
【看着和尚满是愧疚的脸,王守仁笑道:“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回去吧,回去好好照顾你的母亲。”父母就是我们在人世间的菩萨,应该陪在父母身边,恭敬孝顺父母,又何必远行千里去灵山拜佛呢?】
迷信佛教的人对王守仁的“多管闲事”很是不渝,对佛家持反对态度的人却十分赞赏王守仁的观点。
韩愈:“此言有理!拜佛求神远不如实实在在地孝顺父母来的有意义!”
【在王守仁的开悟下,这位和尚终于醒悟了过来。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家多年,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放弃了寺庙的修行生活,重回人间,回到母亲的身边去尽孝。】
【几年时间倏忽而过,王守仁依旧没有找到成为圣贤的路。但他却明白了一个道理,佛道两家都不能让他成为圣贤,还是要入世在现实中寻找。】
【弘治十七年,王守仁回到朝堂,但他的仕途刚刚起步就被拦腰斩断。】
【弘治十八年,朱佑樘去世,朱厚照继位,刘瑾嚣张跋扈,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御史薄彦徽、戴铣等人上书为无辜被抓的大臣求情,并请求皇帝诛杀刘瑾等八虎。】
【刘瑾大怒,将这二十多人打入诏狱,各杖三十,戴铣就这样被打死在了诏狱中!】
【王守仁挺身而出,为他们仗义执言,被刘瑾“一视同仁”逮捕入狱,杖责四十,流放贵州龙场驿做驿丞。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也被牵连贬谪到南京做了个吏部尚书,这就是一个养老的职位。】
【王守仁出狱后,带着一身伤痛启程前往贵州,但刘瑾还是不放心,派人在后面追杀。王守仁知道自己带着伤打不过那些杀手,便伪造了一个自杀的场面迷惑刘瑾。】
【他假装投江自尽,将自己的鞋子和一首《绝命诗》留在岸边。刘瑾的手下以为王守仁已经死了。殊不知,这个在绍兴水乡长大的青年水性极好,他早已沿着江水顺流而下在下游上岸了!】
苏轼:“多学一些保命的技能果然是有用的。”
苏辙:“兄长你管好嘴就行,我大宋一般不杀士大夫。”
【王守仁以自己的聪明机智躲过一劫,路过南京去看望被他牵连的老父亲。王华还以为儿子已经死了,父子见面感慨万千。】
【王华对儿子说:“朝廷既然给了你龙场驿的职位,这就是你的责任,你还是去上任吧。”就这样王守仁再次踏上前路,来到贵州龙场!】
【龙场是王守仁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磨炼,迈过去,老天就会将更大的责任交给他!】
【龙场在今天的贵州修文县,当时是还未开化的地区,当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生活困苦。】
【王守仁带着三个仆人,一路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龙场,眼前看到的一切却让他心都凉了。】
【龙场驿周围穷山恶水,荒无人烟,驿站早已破败不堪,房屋倒塌,不能住人……这个所谓的“驿站”,就连给他办公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这里环境艰苦,待遇又差,原本的驿卒早已各奔生路,驿站名存实亡。就连住宿、吃饭、粮食、安全都是问题……】
【王守仁看着眼前的望不到尽头的山路,与人生何其相似,不论再苦再难,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想到这里,王守仁浑身充满了力气。】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如果连这点困难都不能克服,还追求什么圣贤之道!】
【尽管大家都很累,但总要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居所,王守仁和仆人们打起精神,一起动手,砍树割草,搭起了一座茅草屋。】
【解决了住房的问题,接踵而至的便是水土不服。】
【龙场附近人烟稀少,山野之中瘴气弥漫,再加上劳累过度,三个仆人都病倒了,上吐下泻,浑身脱力。王守仁只能亲自照顾三人,这对于王守仁来说一种新奇的体验。】
【在这里他不是状元郎王华的儿子,不是大明朝廷的进士……外在的一切都无足轻重,只剩下了一颗追求道统的心,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第557章 阳明心学
天幕下的观众都在全心投入的围观王守仁的成长历程,看着他追逐圣贤之道的每一步。
不只有多少人想要复制王守仁的成功,那些行动力强的人已经开始顶撞上司,寻求流放偏远之地。
只是,模仿需谨慎,一个不小心,就不是流放,而是性命堪忧了……
【抛弃一切幻想,王守仁靠着自己的双手,在荒僻野蛮的穷山恶水体验生活,来了一场如假包换的变形记!】
【没有房子,他就住在茅屋、山洞中。】
【没有粮食,就自己开荒种地,用野菜野果充饥。】
【三个仆人心情郁闷,缠绵病榻,他就放下架子,给他们讲故事解闷,逗大家开心。】
【儒家讲究“君子不器”,意思就是一个人的才能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只要他打通了心灵的关节,就能一通百通,做什么都能做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守仁做到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全才!】
【王守为自己的草屋取名为“何陋轩”,取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以此表达自己虽身处简陋之地,依然要坚守内心的高尚品德。】
【他向当地土人学习种植方法,和仆人一起开荒,种了几亩地,实现了粮食上的自给自足。】
【王守仁平易近人,主动教导当地土人的孩子读书,当地的土人见他没有那些官员的架子,也帮着王守仁修建房屋。他们搭建起了玩易窝、龙冈书院、宾阳堂、君子亭等建筑,解决了居住的问题。】
【王守仁还在何陋轩讲学,因着过往到处讲学的名气,吸引了很多学子不远千里来此求学。】
韩愈觉得,王守仁的生活态度就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子的态度:“出世入世,存乎一心!”
范仲淹也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随遇而安的心态太难得了。”
苏轼发出灵魂质问:“我也多次被贬,辗转各地,琼州可比贵州还要遥远偏僻,为何我没有成为圣贤?”
【王守仁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天然的洞穴,取名为“阳明小洞天”,他时常在这里静心思考,日夜坐于石棺之中,用这种“入殓”的方式寻找内心的宁静,摆脱生死的困扰,直面生死。】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王阳明开启了他的悟道之旅!】
【他想着自己不过就是上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奏折,凭什么要把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天理何在啊!】
【如果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能找到他苦苦寻找二十年的“天理”了!】
【一时之间想不明白,他又想,如果是圣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守仁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去体验那些古圣先贤的心境。】
【他接受现实,放弃毫无意义的抱怨、焦虑等负面情绪,用积极、冷静的心态应对面前的一切。】
【在龙场,王守仁除了生死,没有任何挂累。】
【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所学的朱子理学,逐渐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意识到仅仅依靠对外在事物的研究和追求,并不能真正找到圣人之道。】
【在与死亡的对峙中,王守仁逐渐领悟,真正的道并非来自于对外在事物的无尽追寻,而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道就是天命,就是天理,就是良知!】
【道就在眼前,就在万事万物之间,在每个人的心里!】
【真正的圣人之道并非来自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拥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要能够向内探寻,发掘出自己内心的良知,就能够找到通往圣人境界的道路。】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苦思索,王守仁终于在龙场实现了伟大的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就像是修仙小说中的顿悟一样,一朝开悟,心灵通达!”
“刘瑾绝对想不到,他的排挤陷害反倒成就了王守仁。”
朱厚照若有所思:“朕是不是不应该急着召回王先生。”
【自此,他的心灵实现了彻底的自由,功名利禄,生死荣辱再也无法束缚他了。】
【他的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敢于承担这世上的一切事物!】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不幸福,不能拥有安详快乐的心态,就是因为心不静。”
“内心没有定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白:“心灵得到安身立命之所,便不会受到外界声色名利的诱惑。”
苏轼:“心灵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外界的事物,而是认识到真正的自我!”
陈继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中庸》有言:“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也就是说,认识了自己的本心之后,还要积极入世,教化百姓,维护国家,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王阳明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领悟,这才彻底理解了古之圣贤的真意。】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而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一件事情对错是非,标准就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这就是“心外无理”!】
【天理与人欲,本就是一种东西。】
【王守仁创立的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之一。简单来说就是三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他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理学中“格物致知”的框架,提出了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善性,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无我”的状态,也就是摆脱个人私欲和执着的束缚,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对外在事物的认知和追求,而在于对自己内心的发掘和体悟。】
【良知是人内心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而致良知则是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合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王阳明的主张被他的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泰州学派更是将其学说推向了一个极端,他们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明朝之后的许多人,尤其是明清士大夫阶层,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张居正便是他的拥趸。】
天幕下的观众:虽不明觉厉,但总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被视为道德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正因为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称为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圣人!】
【王阳明也是公认的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在儒家体系中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龙场悟道是王守仁政治生涯和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正德四年,王守仁谪戍期满,被任命为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
【在庐陵期间,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冒着被罢免的危险,减免了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当地百姓拥护。】
【他在此地推行孝道,开办学堂,设立保甲制度让盗贼为之一清,理清驿站制度吸引外来的游客……】
【这是“知行合一”的第一次实践!】
【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张永设计除去,同年十二月,王守仁升任为南京刑部主事。】
【很快,王守仁就被召入京城,在京城各个衙门中轮值,他在每个岗位都能做到最好。他也得以在京城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收获了许多弟子。】
【正德十一年,王守仁遇到了他的伯乐——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王琼对他的才能极为赞赏,举荐他做了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负责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在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的交界有许多盗贼聚集,但因为处于几省的交界处,责权不明,盗贼四处逃窜,无法统一指挥剿匪。】
【王阳明的任务就是统合各省的力量,联合剿匪,小事可以自己做主,只有大事才需要禀告朝廷。】
【但此时的王守仁一心讲学,已经没有了那些世俗的欲望,他再三推辞,朝廷四次下达命令,措辞严厉,不容拒绝。王守仁这个文人只能踏上了带兵剿匪之路,也算是变相实现自己早年平定四方的志向吧。】
【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第558章 阳明心学
【当时,江西中南部盗贼蜂拥四起。那些山贼盘踞山地,自建军队,对当地百姓和商旅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南赣地区的匪乱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稳定,还波及了福建、广东等邻省。这里崇山峻岭,形势险要,各个盗匪山寨同气连枝,官兵剿匪之时总会面临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难以彻底解决。】
【王守仁到任后,认真总结之前剿匪失败的教训,他认为盗匪在城中一定有内应,才能每次都能准确的躲开官兵的绞杀。】
【对此,他在城中设置“十家牌法”,也就是让百姓互相监督,一家隐匿匪患,十家连坐,从根本上杜绝了奸细混入县城刺探军情的可能。】
【他知道官府中定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便审问那些积年老吏。待他们坦白后,王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作为双面间谍,刺探敌军的情报。】
【自此,王守仁掌握了盗贼的所有情况,盗贼却不知道他们将要面临的敌人是谁!】
【王守仁又从民间选拔了许多“魁杰异材”,建立精锐部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有情报优势,又有强大的军队,王守仁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大帽山的盗贼。】
【正德十二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他先做出撤退的假象,迷惑敌人,在敌人放松大意的时候,出其不意的发动了进攻。】
【此战,官兵连破贼匪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
【七月,王守仁进兵大庾。十月,攻克左溪、横水。接连剿灭贼匪的营寨八十四座,斩杀、俘获六千多人。】
【随后他还师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又斩杀了两千多人。】
【王守仁用兵以诡异、独断著称,素有“狡诈专兵”之名。通过彰南之役、横水桶冈之役、和利头之役三次战役,王守仁彻底荡平了闽赣湖广四省为患多年的盗贼!】
朱佑樘赞道:“果然文武双全,怪不得能以军功封爵!”
朱厚照眼神亮的惊人:“王守仁真乃神人啊!朕要拜他为师!”
【为了彻底解决这里的匪患,王阳明在江西的客家人中,恢复了秦汉唐时期的保伍制度,建立了一支民兵武装。】
【自宋朝之后开始的重文轻武之风,在这里一扫而空,王守仁在这四不管地带重建了中国基层的武士制度!】
朱元璋:“重文轻武会消磨华夏民族的斗志,让老百姓拥有自保之力又得面对此起彼伏的叛乱……”
朱标:“父皇,开启民智是不可阻挡的大势,若是沿海的百姓都能拿起大刀保护自己,那些海盗根本没有存身之地。”
朱元璋已经预见了大明将来会面对的麻烦,但他不能掩耳盗铃,不能将所有麻烦都丢给后代子孙!
【山贼平定后,王守仁回到赣州,他颁布文告,兴办学校,移风易俗,刻印儒学经典,提高教师待遇,还整修了城内的濂溪书院,也就是后来的阳明书院。】
【一时间,南赣地区,书院林立,好斗逞凶的民风得到改变,南赣风气为之一新!】
【当时那些与官府对抗的盗匪大多是畲族的百姓,王阳明以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相结合,让闽粤赣交界处的畲民由此“去蛮化”,“梗化”。“顽民”开始“新民向化”,大量畲民迅速汉化,融入了当地早已汉化的福佬人和客家人中。】
【而那些不愿汉化的畲民,要么进入更危险的山区生活,要么辗转搬迁到闽东、浙南等地,闽粤赣边的族群格局因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畲民变成了当地的少数族群。】
【王阳明平乱之后,还在当地设置新的县治,加强对此地的管理。设县之后,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因此这里的人们尊称王阳明为“县父”!】
【王阳明解决这里的匪乱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得到了朝野赞扬,声望日隆。】
【但王阳明早已厌倦了官场,此后余生只想将自己的思想传扬开来,他再三请求辞职回乡,朝廷说什么都不同意,不仅晋升他做了右副都御史,还给他儿子一个世袭锦衣卫百户的官职,以示嘉奖。】
【王阳明只好留在了赣州,尽忠职守。】
王华嘴角抽搐:“别人求而不得的高官厚禄,却是你避之不及的。”
他已经能想到儿子将来会面临的“针对”与“麻烦”……
【在赣州剿匪期间,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清除赣南的匪患十分简单,但想要扫除人们心中的私心杂念,却难于登天!只有真正“去人欲,存天理”,才能扫荡心中私欲,建立大丈夫的丰功伟绩!】
“简单吗?”
这话说得,让天幕下那些为了功名利禄汲汲营营,却不得其门而入的人痛心疾首。
如果他们了解现在的网络用语,定会吐槽一句:“凡尔赛!”
但这样的王阳明却让朱厚照深深的着迷了……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
【只有兵部尚书王琼稳坐钓鱼台,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只要王守仁在江西,一定能够解决叛乱!”】
【宁王一系自改封江西后便时刻准备着谋反,朱宸濠也预谋了很多年。】
【他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和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人,恢复了被裁撤的护卫。还蓄养死士,随意杀害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数以万计,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在江西做了土皇帝!】
【朱宸濠还企图让他的儿子做朱厚照的嗣子,不费吹灰之力将皇位收入囊中!】
朱棣不屑道:“蠢货!”
你若是想要图谋天下,最起码要经营一个好点的名声。
对封地的百姓都肆意盘剥,还有几人会支持你。
【早在朱宸濠起兵之前,太监张忠、御史萧淮就先后告发朱宸濠的罪行,朱厚照下旨收回宁王护卫,命令他归还所夺之田,但朱宸濠对此阳奉阴违。】
【正德十四年,朱厚照西巡归来后,又想要下江南周游天下,群臣伏阙劝谏,被施以杖刑,朝野人心惶惶。】
【朱宸濠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以朱厚照荒淫无道为由发动叛乱。】
【他杀了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将自己的谋士李士实、刘养正封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号称统兵十万,发檄各地,指斥朝廷!】
朱厚照:“乱臣贼子,狂妄自大!”
【朱宸濠已经做出了自认为最充足的准备,而此时的王守仁正在赶往福建,准备解决福建的盗匪。】
【当他走到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时,得到了朱宸濠叛乱的消息,他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但其实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已经将兵符上交兵部,此时的他手中一个兵都没有,只能虚虚实实,给宁王先来个疑兵之计。】
朱元璋、朱棣等人立刻将舆图打开,锁定江西地区。
朱元璋:“这个位置距离南京太近了,若是朱宸濠沿长江顺流而下,南京定然保不住。”
朱标:“虽然南京已经不是都城了,但若是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据主动,给平叛徒增困难。”
朱棣:“王阳明会怎么做?”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守军到江西勤王,又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文迷惑宁王,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随时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为了给集结军队争取时间,王守仁假装写信给朱宸濠最信任的左右丞相李士实、刘养正,让他们劝朱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实则这封信只会送到朱宸濠手中。】
【恰逢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朱宸濠进兵南京,朱宸濠顿时疑心大起,选择按兵不动!】
朱棣:“好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朱瞻基:“朝廷最担心的就是朱宸濠直接进攻南京,这封信一出,朱宸濠定会以为朝廷早已做好了圈套,在南京等着他呢。”
朱高炽:“还离间了朱宸濠和他的谋士之间的关系,朱宸濠如同失去了外置大脑,昏招频出!”
【王阳明没有急于与宁王正面交锋,而是选择稳扎稳打,以逸待劳,逐步蚕食宁王的势力。】
【他凭借自己的威望稳定了江西的地方势力,确保南方各地不会响应朱宸濠的叛乱,同时积极准备军队,以防备宁王的进攻。】
【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选择站在王守仁一方,王守仁顺利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积极备战!】
【十多天过去了,宁王朱宸濠才反应过来,他上当受骗了。】
【七月初,他命令部下守卫南昌,自己亲率六万水师南下,一路攻破九江、南康,逼近安庆,目标直指南京!】
【在朱宸濠率兵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洪武朝堂上,开国将领们对王守仁的应对策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徐达:“如果我军救援安庆,就会与宁王的主力在长江对上,南康和九江的敌人也会乘虚攻击我军后背,致使朝廷军腹背受敌。”
朱棣:“不过,此时南昌守备空虚,若能直捣南昌,必可一举而下!”
朱标:“南昌是宁王的老巢,宁王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他定会回兵救援,到时侯朝廷军迎头痛击,定能取得胜利!”
【朱宸濠听说老家被围,果然十分担心,立刻回救南昌,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
【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43天后宣告结束。】
朱元璋:“又是鄱阳湖,又是火攻!”
这该死的既视感!
【宁王之乱的顺利平定强化了明朝中央政权的威信,限制了地方藩王势力的进一步膨胀。明朝政府加强了对地方藩王的管理,藩王的军事权力被大幅削弱,地方治理权逐渐回归中央。】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的过程中,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运用于治军与平乱中,成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王阳明用自己的军功向所有人证明,阳明心学是真正能够安邦定国的思想,一举推动了“阳明心学”的传播和发展。】
朱厚照:“王守仁没有用朝廷的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叛乱,真是神乎其技啊!”
朱棣:“宁王失败的原因,固然与其实力弱小,孤立无援和不得民心有关,但也有军事方面的失误。先是沿江强攻安庆,后又回师救援南昌,两次错过南京,是宁王失败的主要原因。”
【宁王叛乱的消息一传到北京,朱厚照便找到了机会,带着万余官兵南下亲征。当他到达涿州的时候,就收到了王守仁的捷报,但朱厚照仍一意南征。】
【朱厚照身边以钱宁为代表的佞幸之臣,早就与宁王交往密切,期待着宁王的叛乱,如今宁王败的这么快,让他们的心情也极其复杂。】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