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将天幕当做背景,各自忙碌的百姓惊愕的抬起了头。
尤其是明朝陕西附近的百姓。
他们奔走相告,聚集在那些识字的人身边,询问天幕说的具体是哪一天,若是当真有地震他们也可以提前出来躲避。
哪怕能多一个人得救,也是天幕的功劳了。
【此时正是午夜十分,仅有记载的便有八十三万人在睡梦中丧生,成为世界地震史上最大的灾难!】
天幕下的有为之君无不为此心惊,明朝皇帝已经遍体生寒,似乎看到了民不聊生,遍地烽烟的下场……
李世民眼中含泪:“八十三万人!”
大唐开国才多少人?
他突然不敢算了。
魏征还要往他的心口插一刀:“明朝中期许多人口隐匿逃亡,没有登记在册,死亡人数绝对不止八十三万!”
【地震之后的次生灾难是更大的悲剧!】
【此时正值腊月隆冬,天寒地冻,草木不生,再加上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本就缺少粮食。地震后的百姓更是一无所有,失去了抵抗能力,冻死、饿死、因瘟疫而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以封建王朝的响应速度,朝廷的赈灾粮最快也要一个多月才能到达灾区,再加上灾区因为地震沟壑纵横,山体滑坡,道路不通,地震中心的人简直就是在等死了……”
“事实上,地震是前一年十二月发生的,朝廷直到次年正月才得到消息,错过了最宝贵的救援时间。”
“当时国库已经没钱了,朝廷也只拿出了极少的银两赈灾,基本上没有落到灾民手里,早就被赈灾的官员层层搜刮了。”
“当地官吏深知他们没有时间等待朝廷的救援,便是等也不一定能等到,只能想办法自救!”
“他们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赈灾,但明朝官员的俸禄连一家老小都养不活,更不要说派上大用场了。”
“直到地震发生的三年以后,这场地震的影响才逐渐消弭……”
第565章 嘉靖嘉靖
【嘉靖朝内斗成风,对外却一味退让,以至于“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
朱棣有些抓狂:“北虏定是蒙古人,但怎么又多了个南倭?”
【顾名思义,“南倭”指的是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流亡武士组成的武装力量,他们与海商和中国境内反海禁的私贩集团结合,不断侵扰浙江、福建一带。】
【“北虏”则是指与明政府敌对的北方蒙古族势力,他们也不时率兵南下骚扰明朝边境。】
朱元璋:“反对海禁?”
朱标:“父皇,天幕曾说过,凡是朝廷禁止的,才是最值钱的!”
朱棣:“大明有漫长的海岸线,朝廷明令禁海,却给了那些走私商最大的利益。”
【自洪武朝朱元璋下令禁海,便定下了以防御为主的国策,在北方边境采取了固边政策,分封九大塞王以稳固北部边疆,多次北伐以应对“北虏”。】
【对于“南倭”问题,明朝也曾派遣使节前往日本,试图建立合作友好的关系一起处理倭寇问题,但最终效果却不佳。随着日本政局的稳定,失势的武士盘踞海岛,对明朝沿海地区的侵扰愈加严重。最后只能在南方建立卫所、设置战船,加强海防以备倭寇。】
刘彻双目微眯:“先礼后兵与一味退让可不一样!”
【但敌人并不会因为你的“礼让”便退缩,反而会将你当做好拿捏的软柿子。】
【正因为海禁政策,严禁民众出海,导致东南沿海的渔民无以为生,只能铤而走险,成为海盗,与日本走私贸易。倭寇也不断入侵,成为明王朝的祸患。】
【嘉靖年间正是“南倭北虏”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元末明初时期,倭寇就已有横行中国沿海的记录,14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后又进入“战国”时代,割据的诸侯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战争中失败的南朝的一些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和海盗活动。】
“在中原大地正处于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之时,日本也陷入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
“镰仓幕府时期,后嵯峨天皇先是让位给长子后深草天皇,又废长立幼迫使后深草天皇退位,扶持幼子登基。”
“但在幼子去世后,日本的天皇之位就陷入了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两派相争之中。”
李世民看着地图上的那几个岛,发出灵魂质问:“这么点地方有什么值得斗的?”
程咬金嗤笑道:“他们还能有战国?怕不是一个村子就能算一个国吧。”
李靖:“哼,未开化的蛮族!”
“在镰仓幕府的居中协调下,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两派达成了由两大家族的皇子轮流继承天皇之位的和平协定,即两统送立体制。然而,这一体制并未能彻底解决天皇继承问题上的纷争。”
始皇:“有幕府掌握军权,这天皇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扶苏:“他们学华夏的制度也没有学好。”
“公元1333年,大觉寺统出身的后醍醐天皇联合诸侯足利氏,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政变,推翻了镰仓幕府。”
“后醍醐天皇在取得实权后,开始实施建武新政,试图加强天皇的独裁权力。然而,由于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加上恩赏的不公平、法令的朝令夕改等问题,最终导致新政失败。”
刘彻:“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些政治斗争都是华夏历史上早已发生过的。”
“后醍醐天皇的讨幕行动和建武新政失败后,他被迫逃往吉野,形成了南方的吉野朝廷(南朝)与北方的京都朝廷(北朝)相对峙的局面。南朝以后醍醐天皇为首,而北朝则以光明天皇为首。”
“南北朝时期,两朝之间进行了多次争斗和战争,南朝在长王子怀良亲王的政治运作下,一度扭转了弱势的局面。”
“最终,在足利义满的斡旋下,大觉寺统与持明院统两家放下武器和谈,南北朝再度一统为日本国,这一年是洪武二十五年。”
“然而,由于南北朝战争导致许多日本武士流落成为浪人,这些浪人来到中国沿海劫掠,就形成了所谓的倭寇问题。”
朱厚照:“你们自己打生打死,凭什么波及我大明!”
朱元璋:“倭寇人不多,却四处点火,防不胜防啊!”
【洪武年间,明朝对日本实行“羁縻”政策,颁赐勘合给日本,准许其入明朝贡。然而,双方对朝贡的理解存在差异,明朝试图通过“羁縻”以消除“衅隙”,而日本则将其视为营利之机。】
朱元璋:“果然是蛮夷,见利忘义!”
【15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室町(足利)幕府失去了对手下各方势力的控制,导致其部下各大名不听幕府号令,在内部争相征伐兼并土地,对外也开始争夺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权。】
朱棣:“主弱臣强,日本的政局很是不稳啊。”
朱瞻基:“皇爷爷,这正是大明出手的好时机。”
【嘉靖二年,日本大内氏和细川氏分别派遣贸易使团来华贸易并上表贡品,两团在抵达浙江宁波后,因为勘合真伪之辩引发了一场冲突。】
【明朝为了区分日本贸易船与倭寇舰船,发行了“勘合符”。大内氏持有新符,而细川氏则持有已经失效的旧符。在检验勘合符过程中,双方产生争执,两方都要求明朝承认自己才是合法的贸易使团。】
【细川氏的副使宋素卿是中国人,深知明朝官场的腐败,通过贿赂市舶司主管太监赖恩,使得较晚来的细川氏船队反而可以先行入港检查。】
【这种做法遭到大内氏的强烈反对,双方关系迅速紧张。在款宴使团的宴会上,市舶司主管太监赖恩又因为收了细川氏的贿赂,让细川氏使者坐在较为尊贵的右位,导致宴会不欢而散。】
【回到各自的船舶后,大内氏首领谦道宗设命令手下强行打开明军东库,抢出按规定收缴保存的武器,而后袭击了细川氏的船队。】
【细川氏在双方厮杀几次后,全员往姚江一带逃跑,逃到绍兴城躲避。谦道宗设追至绍兴,要求城守交出细川氏人员,但遭到拒绝,于是谦道宗设一路杀掠回宁波,最后夺船出海,扬长而去。】
【宁波之乱后,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中断,明朝政府废除了福建、浙江市舶司,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窗口,这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海禁政策。】
【嘉靖时期明王朝的军事力量正在衰落,越来越无力对付这些和中国海盗及沿海大姓勾结在一起的倭寇。宁波之乱也成为引发“嘉靖大倭乱”的祸源,此后,东南沿海一带全面遭到倭寇骚扰。】
【嘉靖二十五年,倭寇攻掠宁波、台州诸郡县,焚毁官民廨舍数百千区。】
【嘉靖二十六年,朝廷任命朱纨为浙江巡抚,提督浙闽海防军务以御倭。但朱纨不久就因整顿倭寇与“闽浙大姓”勾结问题而遭到攻击,被迫自杀。】
朱标:“果然是内外勾结,海禁挡了许多人的财路啊。”
“面对倭寇的侵扰,朱纨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他革除渡船制度,加强保甲制度,大力搜捕奸民,整顿海防。”
“嘉靖二十七年,朱纨在宁波双屿大败葡萄牙人与倭寇联军,取得双屿大捷。同年,他又取得福建诏安大捷,浙闽平定。”
“朱纨的坚决执法让当地与倭寇内外勾结的权势家族十分恐惧,他们开始联手对抗朱纨。”
朱佑樘:“上梁不正下梁歪!满朝上下都在争权夺利,如朱纨这般正直勇敢的大臣却没有了容身之地……”
【嘉靖三十一年到三十三年,倭寇连年大掠南直隶和浙江沿海州县。】
【嘉靖三十四年,又发生了著名的五十三倭寇事件。】
【这股倭寇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南京城下,横行80余日,杀死官兵四五千人,最终被明朝大量官兵围歼。】
朱棣目眦欲裂:“就这么53个人,居然能在大明境内横行80天!”
可见,朝廷对地方管理松懈,军队尸位素餐,百姓血气消减,再也见不到汉唐时期仗剑行走天涯的侠客和武人了!
“倭寇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后,遇到小县城就攻打,遇到官兵就搏杀,先后攻陷会稽县、杭州等地。”
“然后他们一路北上,直逼南京城下!”
“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匆忙下令关闭城门,并命令市民自备粮械,登城守卫。但20倍于敌的明军面对区区53名倭寇,居然紧闭城门,不敢出击。”
“倭寇攻城两天,虽然没有攻入南京,却能搏杀明军千人,自己不折一人,最终从容离开。”
朱元璋不敢置信的疾呼:“这可是咱大明的国都啊!”
第566章 嘉靖嘉靖1
【据《明史》记载,这些所谓的倭寇,真正的日本人只有十分之三,大部分都是沿海的渔民,因为他们对抗朝廷的“海禁”政策,因此被冠上了盗匪之名,是海禁政策把他们推向了朝廷的对立面!】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海盗汪直!】
【嘉靖十九年,汪直与同乡徐惟学等人一同前往广东进行海外贸易,他带着硝黄、丝棉这些违禁货物,前往日本、暹罗、西洋诸国,赚取了巨额利润。】
【在日本,他受到了战国大名松浦隆信的赏识,还在平户岛长期居住,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在大明地方官员的默许下,汪直的船队甚至可以在苏州、杭州等地的大街上光明正大的与百姓进行买卖,百姓则争相把子女送到汪直的船队中。】
【此时的汪直对明朝廷还抱有好感,他积极配合官府,剿灭了其他海盗,维护海上秩序,也逐渐确立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
【汪直希望朝廷放弃海禁政策,使海上贸易合法化,但这并不符合那些在海贸中赚的盘门钵满的沿海大族的利益。】
【汪直的部下不甘心听从朝廷的调遣,带着倭寇再次袭扰沿海地区。汪直无法彻底剿灭倭寇,又无法约束部下,就被扣上了“引寇袭扰”的罪名。】
【汪直苦心经营的双屿港与沥港相继被明军覆灭,这使得浙江的国际海上贸易网络遭到重创。自此,浙江沿海再无和平经营之海商的容身之地。】
【嘉靖三十三年,胡宗宪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重任。为了招降汪直,胡宗宪释放了被关押的汪直母亲妻儿,他的义子毛海峰也得到了优厚的待遇,这打消了汪直的疑虑。】
【嘉靖三十六年,汪直率领部分人马和贸易船队前往浙江,准备通贡互市。但在途中遇到了台风,船只受阻。】
【汪直的船队在舟山停滞不前,被明军水师团团包围。在胡宗宪的劝降下,汪直亲自来到定海关,向其投降。】
【汪直满心激动地向明朝廷阐述自己的主张,他说日本国内主弱臣强,分裂为六十六个小国家,正在彼此征伐,不足为虑。】
【还说只要重开浙江商港,恢复和日本的朝贡贸易,允许商人自由交易,朝廷就可以得到丰厚的关税,倭寇也没有了容身之地。】
【然而,明朝政府并没有重视汪直之言,还将其当做被剿灭的海盗,嘉靖三十八年,汪直在杭州被斩首。】
“其实汪直并没有亲自做海盗的经历,他还是想要得到朝廷招安的,如果朝廷能够给他一官半职,让他负责管理这片海域,再开放海禁,东南沿海就不会有倭寇了!”
“政治腐败,朝局混乱的嘉靖朝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朱棣叹了一口气,无奈道:“汪直毕竟是个海盗,朝廷怎能向盗寇妥协!”
【不管是外来的“真寇”侵扰,还是国内“假寇”的对抗,之所以造成沿海的乱局,都是因为朝廷“禁海”的政策。】
【“倭寇”不过是沿海民众求生存、海上集团图贸易之利的行为,但是大明王朝死守着“片板不准下海”的祖宗之法,极力压制民间海上贸易,最终导致了“南倭”的发生。】
【明朝放弃了开放、开发海洋的机会,却集中力量进行“剿寇”,而且错误地混淆了“真寇”、“假寇”的不同,导致了越剿越乱的结局……】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抗倭名将,胡宗宪、戚继光与俞大猷便是其中翘楚!】
【胡宗宪自幼聪颖好学,嘉靖十七年(1538年)考中进士,初授刑部主事。】
【嘉靖十九年,他做了山东省益都县的县令,上任后,他组织百姓扑灭了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又招降了附近为祸多年的的盗匪,还将其中可用之人编练成军,展现了其不凡的文韬武略!】
【他是一个科举出身的文官,却在湖广、浙江、福建等地做巡察,负责监督镇抚当地匪乱倭寇,还参与了平定苗民起义。】
【可以说,胡宗宪踏入仕途这些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正因为政绩卓著,才被任命为浙江巡按御史,负责剿灭沿海倭寇!】
【在浙江任职期间,他招募训练士兵,加强海防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积极与倭寇进行战斗,取得多次胜利,收复了被倭寇占领的国土。成功招降了部分倭寇首领,削弱了倭寇的力量。】
【胡宗宪针对倭寇“去来飙忽难测”、“海涯曼衍难守”,沿海地区随时可能遭受倭寇焚掠的情况,建立沿海防御系统。组织人员把沿海倭情、地理形势及抗倭措施编成《筹海图编》,指导后来的抗倭斗争。】
【明朝真正的水师也是在胡宗宪的手中建立的!】
【他积极招揽各方抗倭人才,俞大猷,戚继光都是在他的支持下才得到重用,也是在他的支持下,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成为后来的抗倭主力军!】
【胡宗宪为人精明干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他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能够指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还非常注重民生问题,积极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嘉靖三十四年,为了剿灭倭寇,朝廷在东南沿海额外增税,亩出兵饷一分三厘,再加上其他名目众多的赋役征发和严厉的海禁,沿海居民“膏血为之罄尽”,生路断绝,部分百姓被迫加入倭寇的行列。】
【胡宗宪深感问题严重,多次建议朝廷减免租税,减轻当地百姓的负担,缓解了此地的社会矛盾。】
【但,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又有能力的朝臣却被清流弹劾,削籍为民,最后在狱中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只因为胡宗宪是所谓的严党!】
【胡宗宪与严嵩的义子赵文华交情不错,为了能够得到朝廷支持,在浙江顺利抗倭,胡宗宪通过赵文华投靠了严嵩。】
【在严党倒台后,胡宗宪也被牵连入狱……】
“想要保家卫国,还得贿赂当朝权臣,这就是嘉靖年间的政治环境。”
“倭寇被剿灭了,就不需要胡宗宪了……”
“胡宗宪在这个过程中也深陷泥淖,贪污受贿,趋炎附势,生活奢靡,失去初心。严嵩倒台后,没有人能保他,他的下场已经可以预见了。”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自幼家贫,但他勤学不辍,文武兼备,在嘉靖十四年的武考中一举中第,原本承袭自父亲的百户之职也被升为了千户。】
【此后,俞大猷在汀州府击溃海贼康老,俘获300人。又平定新兴、阳春、恩平一带的侗民叛乱。】
【嘉靖二十八年,经右副都御史朱纨推荐,俞大猷出任备倭都指挥,平定安南范子义叛乱,安定了海南的形势。】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进犯浙东一带,俞大猷被调任为宁波、台州等地参将,与倭寇作战,歼敌5000余人,平定了苏浙倭患,人称“俞家军”!】
【此后,俞大猷多次与倭寇作战,屡建战功,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
【胡宗南被免职问罪之后,俞大猷成为东南沿海的抗倭总指挥!】
【俞大猷任福建总兵期间,与副总兵戚继光、闽浙总督谭纶合兵剿倭,大破倭寇于平海卫,杀敌2200余人,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光复兴化城。】
【任广东总兵期间,俞大猷大破倭寇和海上武装于海丰、潮州、南澳等地。】
【到隆庆三年,在俞大猷等将领的指挥下,东南沿海的倭寇和海盗被彻底荡平!】
【在北方抵御蒙古骑兵时,他创立兵车营,创造了用兵车对付骑兵的战术。】
【俞大猷还是一位武术家,他精通剑术和骑射,被誉为“剑术天下第一”!】
“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俞龙戚虎!”
【明朝最有名的抗倭英雄要数戚继光!】
【他的六世祖戚祥为躲避战乱逃亡濠州,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最终在平定云南之战中阵亡。】
【朱元璋称帝后感念他的开国之功,给了他儿子一个明威将军的职位,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朱元璋:“原来是他家的子孙!”
【他的父亲戚景通有军事才能,对于这个五十六岁才得到的宝贝儿子也是寄予厚望。】
【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戚继光自幼文武兼备,博通经史。】
【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的父亲去世了,戚继光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一年他才十七岁。】
【嘉靖十九年,戚继光在山东登州负责屯田事物,眼看着倭寇肆虐国境,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戚继光心中十分担忧,自此,他便立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
【这也成为他此后一生的写照!】
第567章 嘉靖嘉靖
【嘉靖二十八年,戚继光入京参加武举,却恰逢庚戌之变爆发,蒙古军自古北口入关直抵北京城下,明朝廷慌忙筹划保卫京师,戚继光因对防卫见解独到,被任命为京师九门的总旗牌官。】
【尽管戚继光没有通过这次考试,但他的军事才能却展露无遗,得到了兵部许多官员的赏识和举荐。】
于谦心中一惊:“北边的鞑子又打进北京了!”
朱祁钰:“天幕既然称其为‘事变’,定然对大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管理部下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一带的倭寇。】
【他入职后才发现,当地的卫所早已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士卒逃亡,军纪松散,毫无战斗力可言。】
【戚继光杀鸡儆猴,对亲舅舅下手整顿军纪,树立自己的威望,巩固了卫所海防。】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书,这里是倭寇肆虐最严重的地区,戚继光积极建言献策,终于得到浙江巡抚胡宗宪的赏识,负责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一带倭寇出没最频繁的地区。】
【戚继光终于有机会实现年少时“海波平”的理想!】
【可是,他上任还不到一个月,便有一股八百人的倭寇进犯镇江,朝廷调集了数千军队防守,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依旧挡不住倭寇的进攻,直到戚继光奋不顾身射杀了三个倭寇头目,倭寇才终于退去。】
【不久后,面对倭寇再次进犯,明军却再次因为纪律涣散,贪功冒进,差点全军覆没……】
【自此,戚继光下定决心要编练一支能战敢战,纪律严明的新军!】
【尽管同僚都在嘲笑他多管闲事,上司也不理解他的坚持,但戚继光有自己的计划。】
【嘉靖三十八年,戚继光在义乌招募新军,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家军是中国古代军队中唯一能与岳家军媲美的军队。”
“戚家军的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总兵力仅六千人。它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堪称明朝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常胜军队!”
“戚家军纪律严明,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
【嘉靖四十年,有倭寇2万余人、战船50余艘集结于宁波、绍兴外海,伺机入侵。】
【经过一年的准备,戚继光造好了44艘可以出海的战船,戚家军也早已经厉兵秣马,一听说倭寇来了,他们无不兴奋的嗷嗷叫,期待着自己的首战可以一战成名!】
徐达:“军心可用啊!”
【戚继光得知倭寇的情报,立刻乘船出海,在海上巡视督战。倭寇一看明军早有准备,便放弃这一条路线,转而从奉化东南登陆,兵分三路进军台州。】
【倭寇先以疑兵两部分别进攻宁海、新河,希望借此调出明军的主力,继而用大部进犯台州府城。然而,戚继光敏锐地觉察到了倭寇的计谋,并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针对倭寇的分兵,戚继光决定集中兵力先攻大敌,再依次剿除。】
【他命兵备佥事唐尧臣率领海门和台州之军1500人救援新河,自己则先剿宁海之敌,再歼桃渚、健跳等地的倭寇。】
【四月二十四日,倭寇在台州新河烧杀抢掠。当时新河精壮的士兵都已经出征了,城里只剩下了老弱妇孺。】
【戚继光的夫人临危不惧,她命令士兵打开兵器库,发动新河妇女穿上军装,手执武器,和新河原有的士兵混淆在一起驻守在城墙上,以此创造出新河戒备森严、准备充分的假象。】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戚家军援军及时赶到,最终将逃跑的敌人全部歼灭!】
【战后,戚继光发现来到新河的敌人只有不到一千人,那倭寇的主攻目标定然还是台州,于是他率领剩余的1500戚家军一夜急行军110里赶至台州。】
【戚继光所部还没有到达台州,就在花街与倭寇遭遇,此时戚家军已经有两餐没有吃饭,且人困马乏。但戚继光仍果断下令迎击倭寇,用自创的三才阵迎敌,打倭寇一个措手不及。在戚家军的英勇奋战下,倭寇很快就被击溃,四散而逃。】
【戚继光率部追击逃敌至瓜邻江边,倭寇泅水渡江时又淹死无数。最终,戚家军大获全胜,歼敌1000余人,而自己仅阵亡3人!】
【五月初,倭寇进犯台州东北的大田,戚继光主动迎战,在倭寇的必经之路上峰岭设伏。待敌人入峡谷进伏击圈后,戚继光集中兵力拦腰袭击,大败倭寇!】
“又见一字长蛇阵……”
“倭寇在峡谷中行军,戚继光在两侧山岭上用火器向下攻击,居高临下大败敌军,然后又用鸳鸯阵发起冲锋。倭寇猝不及防,大败而退!”
“戚家军在北山树起白旗,招降倭寇,数百名倭寇缴械投降,剩余的倭寇败逃至白水洋。戚家军乘胜追击,将倭寇层层包围。”
“此战,戚家军共歼敌300余人,活捉寇首5人,缴获兵器1490多件,还救出了被掳男女1000余人。”
朱棣拍案叫好:“做得好!火器就是要这样用的!”
【戚继光率领这支新军在台州九战九捷,以少胜多,最终战胜了倭寇。台州大捷后,倭寇再也不敢大规模进犯台州地区,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
【史称:“御台、温数千之贼,擒剿无遗;功屡建于浙东,名亦闻于海外”!】
朱元璋:“打得好啊!用兵灵活,以少胜多,真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啊!”
【戚继光决策果断、指挥灵活,充分发挥了火器的威力,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冲锋,火力与冲锋密切结合的战法,是戚继光战术思想的特点之一。这样的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模式,对后世热兵器时代也有很大的启发!】
【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的实际情况,创造了三才阵和鸳鸯阵,成为抗击倭寇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