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一些人就想了个主意,要求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皇帝陛下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朱厚照的虚荣心。】
朱厚照捂脸……
这是他能做出来的事。
【面对这样复杂的政治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给当时还算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辞职,以免卷入更多的政治旋涡。】
【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的功劳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朱厚熜即位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王华:自家儿子居然真的因为战功封爵了!
朱厚照一惊:“怎么会是朱厚熜,他不是兴王叔家的儿子么?”
【宁王叛乱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皇权争夺战,但却给南昌附近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当地社会的混乱,也间接导致了明武宗统治的结束。】
【从第一任宁王朱权开始,历代宁王与朝廷之间矛盾重重。朱宸濠反叛失败后,彻底了结了历代宁王与朱棣一系的矛盾。】
【到了嘉靖年间,王守仁先是守孝三年,躲过了嘉靖初期的大礼议之争,之后又在绍兴创办了阳明学院,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嘉靖六年,广西大藤峡地区再次爆发叛乱,王阳明受命担任总督两广兼任巡抚,前去平叛。】
【此时,王守仁的大名早已传遍天下,王守仁到达广西后,叛军首领卢苏、王受十分害怕,直接投降了王守仁。】
【剩下的叛军也在王守仁的攻击下被剿灭,大藤峡的叛乱几乎被他彻底消灭。】
【平叛后,王守仁因为肺病加重,请求告老还乡,鉴于之前多次请辞的经验,王守仁还不等朝廷同意,就自行回乡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王守仁病逝于江西,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临终之前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听闻他的死讯,江西的百姓都自发为他披麻戴孝,哭送这位给他们带来和平安宁的阳明先生!】
【到了隆庆年间,王守仁被追赠为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年间更是将其从祀于孔庙!】
一位英杰的逝世总是让人难过的,天幕下许多崇拜王阳明的人都在评论区表达自己的敬意。
直到一个写着“王守仁”的金色名号出来感谢他们,评论区才安静下来。
朱厚照:“历史上的事情不会发生的,阳明先生定会活的更久,朕还要他帮着朕改革朝政,迎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呢!来人,立刻前往贵州,给先生送去衣食器具,让先生安心在龙场悟道,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
王守仁:若不是这里没有多少人听老夫讲课,老夫还真不想回去了!
【明武宗朱厚照没有留下子嗣,他死后,身为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与张太后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在宗室中选择合适的人成为新皇帝。】
【朱厚照没有兄弟,与他血缘最亲近的就是父亲一辈的叔叔们,其中以兴王朱祐杬排行最长,但此时朱祐杬也死了。】
【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就成了皇位的第一人选!】
远在安陆的兴王夫妻看着刚出生的儿子不由得悲喜交加。
喜的是儿子将来有大造化,悲的是如今正德皇帝还活得好好的……
【朱厚熜人在安陆坐,皇位从天而降,复现了前辈汉文帝、唐高宗的捡漏之举,堪称幸运至极!】
【朱厚熜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就继承了兴王之位,对宗室的规矩和礼仪无比熟悉。很快,杨廷和等人就会发现,这是个与汉文帝刘恒一样不好对付的新帝。】
【自古以来讲究名正言顺,大明的朝臣希望朱厚熜尊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也就是过继给孝宗朱佑樘,但朱厚熜不同意。】
【大臣们再次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朱厚熜依旧不同意。】
【内阁首辅杨廷和请他按照礼仪,从东华门入文华殿,择日登基,朱厚熜还是不同意!】
【朱厚熜表示,你们是请我来做皇帝的,不是让我来做皇子、太子的,我必须要以皇帝的身份从大明门进入皇宫,在奉天殿继位!】
汉文帝刘恒给他点了个赞!
【双方互不妥协,一时僵持不下,最后还是张太后与朝臣退了一步,朱厚熜顺利继位。这一年,朱厚熜年仅十四岁!】
【朝臣给他选了一个年号“绍治”,意为继承弘治年间的统治,但朱厚熜自己定了新的年号嘉靖!】
【登基之前的交锋不过是一场大戏的预演,即将爆发的大礼议才是撕裂大明朝堂的大事!】
【朱厚熜以藩王之身入主皇位,以小宗继承大宗,那么他该被视为明孝宗一系的继承者,还是兴献王的后嗣。他又该如何称呼和对待他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和生母蒋氏。】
【杨廷和等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恭王刘康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先例,认为朱厚熜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以明孝宗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朱厚熜对此表示不可能,他对杨廷和怀柔以待、向毛澄厚赠黄金,希望他们能改变主意,站在自己这一边,但都失败了。】
【随后,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朱厚熜,认为朱厚熜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也就是所谓的“继统不继嗣”,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修建兴献王庙。】
【经过三年的争论,大明朝堂上已经分裂为不可调节的两派。护礼派以杨廷和为首,议礼派以张璁、桂萼为首。】
【这场大礼议之争从一开始就不存粹,到了此时,杨廷和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排斥在议礼中意见不同的人,提拔与己意见相同者,将张璁、桂萼外放南京。】
【朱厚熜对杨廷和的不满日益加剧,杨廷和自然也发现了这一点,他自知前景不妙,多次上疏请求致仕,朱厚熜虽多次挽留,但这都是表面功夫。】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朱厚熜召集群臣集议,杨廷和上疏请求致仕。礼部尚书汪俊等再次集体谏诤,却都被朱厚熜斥责、罚俸甚至罢黜。】
【这年七月,朱厚熜直接为他的亲生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顿时引发了群臣一片哗然。两百多位朝臣在左顺门跪请皇帝改变旨意,朱厚熜下令逮捕了他们并严惩部分大臣,才平息了这场争论。】
【经过长达三年的争论和冲突,这场新旧政治势力之争终于落下帷幕,朱厚熜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争论名义上是礼仪之争,实则是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他年少成名,十二岁乡试中举,十九岁中进士,授官翰林检讨。】
【弘治朝时,杨廷和是太子朱厚照的老师,到了正德朝,他升任为东阁大学士,正德七年,他又接替李东阳的职位成为内阁首辅。】
“他的儿子杨慎被誉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
“杨慎也是自幼聪慧,得到李东阳的赏识,被他收为弟子。”
“虽然他的父亲贵为内阁首辅,但杨慎却仕途坎坷。正德六年,杨慎状元及第,步入仕途。因为反对朱厚照亲征,告病辞官。”
“嘉靖继位之初提拔他做了自己的讲官,但杨慎很快又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朱厚熜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此后余生都在这里度过。”
“他的诗文中最脍炙人口的便是那首《临江仙》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杨廷和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他面对国库空虚、边防废弛、内忧外患等多重困境,力主推行新政,整饬吏治,开源节流,强化边防,使得一度陷入困顿的明王朝逐渐恢复了元气。】
【他执掌朝政期间,减轻漕粮和赋税,取消团练,重整边军,遣返宫女、乐人,释放无辜囚徒,裁减冗兵、冗员,诛杀乱臣,使朝野为之一新。】
【在正德与嘉靖之交的这段时间,是他一手稳定朝局,计除江彬,拥立新帝,总揽朝政共三十八日,革除正德朝弊政,得到了朝廷内外的交口称赞!】
【后世赞其“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将其比做西汉周勃、北宋韩琦!】
【但这也让杨廷和认不清自己的位置,面对年少的新帝朱厚熜,他于公于私都不想将手中的权利交还回去。】
朱厚照看向杨廷和的目光神色莫名:“先生到底在坚持什么?”
果真如天幕所说,为了权利之争?
杨廷和躬身行礼道:“回陛下,以藩王小宗入继大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兄终弟及,其必须入嗣先帝(孝宗),才能有资格接受大明的基业,否则就有非法之嫌。”
毛澄也接道:“历史上从没有小宗入继帝位却又不入嗣大宗的先例,这是几千年来礼法所定,并非杨大人一人所能改变的。”
天幕所言与杨廷和等人一般无二,不过,除此之外——
【朱厚照去世后到朱厚熜继位之前这段时间,杨廷和独揽大权,拨乱反正,废黜了许多正德年间的弊政。不受掣肘的施政让他心中飘飘然,失去了一惯的冷静。】
【再者,朱厚照少年天子的荒诞行径刚刚过去,朝廷又迎来一位十四岁的天子,杨廷和等朝臣自然希望能对皇权有所制约,不至于重蹈正德年间的覆辙!】
朱厚照:“……”
“不受节制的权利是可怕的!”
“封建帝制发展到明朝已经变成了皇帝一人独断,群臣无法抗衡的局面。”
“一件事物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是他即将灭亡的时候!”
“此时,需要的是君主立宪,继续限制君主的权力。”
“但明朝的士大夫并不都是张居正、于谦那样的为国为民之人,更多的还是东林党那种只为自家利益,将国家、百姓置之不顾的奸佞之辈。”
“华夏一惯以来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西方那种所谓的民主在我们这里只会水土不服。”
“集体决策的人越多,得到的答案便会越发偏离最佳选项。”
一提起近代的话题,评论区便争论不休。
天幕下的平行时空众人却看的心惊!
这些后人在说什么?
这不是鼓动那些朝臣争权夺利吗!
【大礼议事件的高潮是发生在嘉靖三年的左顺门血案!】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朱厚熜再次下诏,追封其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国皇太后。这一决定引发了护礼派大臣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上疏抗议。】
【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在内的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声震天,要求皇帝收回成命!】
【这简直就是朝臣对皇权的直接挑战,朱厚熜自然无法容忍!】
朱元璋冷冷道:“咱还是杀得少了,明朝的朝臣中,天幕只为于谦一人喊冤,那就说明其他人都可杀!”
天幕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你胡说!
【朱厚熜命令锦衣卫将抗议的大臣全部抓捕入狱,一百三十四名大臣被捕,八十六人待罪。许多大臣受到杖刑,有的甚至直接被打死。】
【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史称“左顺门血案”!】
“这是明朝士大夫抗争精神与风骨气节的体现。”
“但自此之后,那些敢于抗争皇命的士大夫越来越少,留下的都是一味迎合皇帝,唯唯诺诺之辈!”
【在这次事件中,许多大臣因为立场不同而相互攻击、谩骂甚至斗殴,使得朝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加剧了明朝政治的动荡和不安。】
【一直到嘉靖十七年,朱厚熜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朱厚熜的胜利最终结束!】
“这件事中最无辜的要数明仁宗了。”
“太庙祭祀是有人数限制的,朱厚熜为了把他爹抬进太庙,将朱棣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万世不祧,而明仁宗的牌位则被朱厚熜移出太庙正殿……”
朱棣:“老子这辈子兢兢业业就是为了名正言顺四个字,你这‘成祖’二字岂不是明晃晃的告诉所有人,朕的皇位是得来不正!”
朱高炽:“为了把你爹抬进太庙,就把你祖宗扔出去,你可真是太孝了!”
【嘉靖七年,杨廷和被削职为民。次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杨廷和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这是史书对他的盖棺定论!】
【在大礼议中崭露头角的张璁、桂萼得到了朱厚熜的信任,朱厚熜也坚定了自己的用人之道,那便是——只有无条件支持自己的人才能用!】
李世民:“人非圣贤,皇帝也会出错的,若是整个朝堂没有反对的声音,那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魏征:“陛下圣明,前人有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望陛下时刻保持警醒之心,戒骄戒躁,不忘初心!”
李世民:这都能拐到劝谏上,就不能让朕好好看看他人的热闹……
【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得以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堪称平步青云,让朝廷官员看到了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
【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人,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的。】
【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风日益败坏……】
朱标:“我大明的选官制度都被他破坏了!”
【通过大礼议事件,朱厚熜几乎将正德朝臣一扫而空,将皇权独揽于自己一人之手!此后,他更加独断专行,对朝政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在大礼议之中崭露头角,坚定支持皇帝的张璁、桂萼成为嘉靖年间改革的主力军!】
“张璁是明朝中期的政治家、改革家,被后世认为是明中期政治改革的开启者,也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
“张璁熟读儒家典籍,博学多才,却对科举考试无计可施,他经过八次会试,在正德十六年才考中了二甲进士,此时的他已经四十七岁了。”
“张璁因在大礼议中支持皇帝得以平步青云,到了嘉靖八年被提拔为内阁首辅。嘉靖朝前期的政治改革都有他的一份功劳。”
“张璁为官清廉自守,勇于革新。他一生致力于明朝的政治改革,后世对他的评价颇高,认为他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近代更是称其为“明代改革第一臣”!”
张居正:“张大人的改革之法对某多有启发,可惜了……”
可惜没有坚定的执行下去!
“桂萼于正德六年考中进士,之后多年在地方为官,到了嘉靖年间才进入朝廷中枢,官至内阁次辅。”
“桂萼性格刚强,脾气不好,屡次顶撞上司,但也因此能够直言不讳,敢于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为政清廉,颇有才干,却也度量狭小,爱打击报复,缺少容人之量。”
“嘉靖朝的经济改革有很多出自桂萼之手,比如后来大名鼎鼎的‘一条鞭法’便是他最先推行的,可惜他的改革在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下中途夭折,一条鞭法的成功还要得益于张居正改革!”

第561章 嘉靖嘉靖
【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这是明朝最关键的一段时期,他本有机会拨乱反正,为大明延续国祚,改变明朝逐渐衰弱的历史,甚至是整个华夏的历史。】
【但却因为他的种种倒行逆施,让后人得出了“明实亡于嘉靖”的结论!】
朱厚熜瞬间红温:“天幕妖言惑众!”
朱棣恨铁不成钢:“若是朕能有四十五年,大明定能远迈汉唐!”
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凸(艹皿艹 )朕都没有活过四十五岁……”
明朝皇帝大多短命,除了朱元璋、朱棣、朱厚熜和朱祤钧,其他皇帝的寿命都是三四十岁……
【自大明开国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明初建立起来的以自耕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土地被少数权贵掌握。】
【其中以皇帝的皇庄和诸王、勋戚的庄田最为严重!】
【官僚地主和地方豪强也抓住赋役不均、天灾人祸的机会,大量接受小农的“投献”,甚至强占民田,分散的土地逐渐被少数人收拢,大量百姓沦为赤贫。】
天幕上展现了明朝特有的鱼鳞册,以湖广、河南等地为例——
【自洪武到弘治的一百多年间,登记在册缴纳赋税的土地已经减少了一半,湖广、河南的土地大部分都被王府侵占,广东没有藩王,则被当地的盗匪抢夺……】
朱元璋攥紧了拳头:“朝廷的赋税直接减少了一半!”
朱标沉痛道:“不会的,朝廷依旧会以原本的定额收税,多出来的一半税赋就得由剩下的百姓分担,进一步加剧了普通百姓的苦难!”
朱元璋似乎看到了元朝末年,自己家破人亡的场景。
他建立的大明王朝不能以这样荒唐的理由灭亡!
【朱厚熜继位之初,重新丈量土地的呼声在朝野上下十分强烈,但朱厚熜却站在既得利益者一边,不同意丈量土地。】
刘邦:“啧啧,他可太聪明了,可惜都是些小聪明!”
刘恒:“为了坐稳自己的皇位,不顾天下万民,这皇帝当的可真简单。”
刘彻:“胆小鬼,连跟那些豪族对上的勇气都没有。”
【桂萼在进入内阁后,曾上疏建议皇帝清查新增的田地,重新审核各地徭役,朱厚熜同意了,但桂萼次年便因病辞职,他提议的政策也被中断。】
【也是桂萼建议将税粮与徭役合二为一,以白银统一征收,这就是后来的“一条鞭法”,但因朝中无人主持,在嘉靖年间,只有极少数州县自发执行。】
张居正:“某正是看到了一条鞭法的成果,才坚持此策!”
【国家赋税土地大量流失,财政日益困难的同时,对人口的管控也日渐失势。】
【洪武二十六年,有六千万人口,到了弘治四年,人口损失了七百二十万。到了正德元年,人口又减少了六百四十万,共计一千三百七十万!】
李东阳:“这么多百姓失去了土地沦为佃户和流民,承担徭役赋税的人口减少了两成,这些流民为了生存下去,只能落草为寇,社会治安将会面临巨大的问题!”
刘健:“你少算了一些,自开国以来,天下承平已久,人口应成倍增加,真正沦为流民的百姓怕是已经占五成之多!”
【成化年间与正德年间大小起义不断,虽然被明军一一“剿灭”,但只能解一时之困,无法治本。】
【只有抑制土地兼并,给无地的流民找到新的出路,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如天幕所言,百年时间,各阶层的财富地位已经固化,若要打破这一局面,就要施以雷霆手段!”
朱标:“百姓的命脉只有土地,人口越来越多,但土地是有限的,或许我等应给他们寻找到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朱棣:“比如航海,通商,一旦形成规模,需要的人口定然不少,便是不出海,在国内工坊制造商品,也需要很多人。”
朱元璋:“可是,若是所有人都去经商,无人种地怎么办?”
朱标:“父皇,若是当真无人种地,那些没有门路的流民便可得到新的土地。只要各阶层流动起来,人们自会寻找到自己的生路。”
朱元璋有些挫败,他满心为百姓打算的“善政”,却变成了最大的桎梏!
【统治阶级的日益腐化导致了明朝的政治逐渐走向混乱。】
【皇帝长于深宫,不识民间疾苦,一味贪图享乐,亲近宦官,不见大臣,以至于国事日非。朝臣勋贵利用特权,抢占民田,破坏盐法,将朝廷军队变成自家私军的现象比比皆是。】
【明朝的宦官作为皇帝的爪牙和耳目,进一步导致了朝政的腐败,从王振到汪直、刘瑾,宦官所到之处,破坏规则,贿赂公行,正直的大臣被排挤,逢迎之辈得以幸进!】
【明朝的有识之士早已看出了繁华表象下掩盖着的重重危机,无数人为了寻求改革而孜孜不倦。】
朱厚照语气沉闷:“杨先生,我大明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了吗!”
杨廷和:“回陛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天幕站在历史的下游,比我们这些当局者看的更清楚。”
朱厚照:“那大明该当如何改变?”
杨廷和:“先帝(孝宗)之时,亲贤远佞,广开言路。在李、刘、谢三位阁老的建议下,欲对盐法、庄田等弊政施以改革。但因改革触及一些人的利益,遭到了激烈的抵制。陛下践祚之初,三位阁老也欲继续先帝改革成法,但却……”
朱厚照知道,他为了与群臣争夺权利,重用宦官,三位阁老都被排挤出了朝堂!
其实,若是权臣私心太重,朱厚照的做法还能得到后世的称赞。
但很显然,以李东阳为首的三阁老并不是以公济私之辈,而是能够匡扶社稷之臣。这就显得朱厚照年少轻狂,不合时宜了。
旋即,朱厚照想到一件事:“当年父皇去世不会也是因为挡了某些人的路吧!”
这种猜测虽有些阴谋论,但却并非无的放矢……
【嘉靖皇帝朱厚熜政治手段娴熟,手握皇权,无人掣肘,正是改革弊政的最好契机!】
【他的即位诏书也提出了改革弊政的口号:“兹欲兴道致治,必当革故鼎新”,表明了其厉行改革的决心。】
【首先,他裁汰了锦衣卫、内监局十四万八千七百人,因为朱厚照的宠幸得到官职的人大多都被罢免!】
【在内阁首辅张璁的主持下,从京畿到地方,各地都在清查庄田寺庙,到了嘉靖九年,查出五万七千多顷的土地,将其中一半还给了原本的主人,有效的缓和了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
【张璁还逐渐撤掉了各地的镇守太监,削弱了宦官的势力。宦官犯罪,则鞭挞至死,陈尸示戒。】
【改革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实用性人才选拔,再加上桂萼对经济的改革,合在一起史称“嘉靖新政”!】
【一时间,嘉靖皇帝被称为圣人,朝野上下都在为他歌功颂德!】
朱元璋暗暗祈祷:“千万不要拉胯啊!”
朱标先给老爹打个预防针:“若是儿臣记得不错,天幕讲张居正改革之时,嘉靖朝可是被当做反面教训出现的。”
朱元璋:凸(艹皿艹 )!
【但嘉靖朝的善政并没有持续多久,且仅是在局部范围内实行,“数行数止”,没有能够全面持久地展开,因此它的成效和影响也很有限。】
【比如宦官的问题,嘉靖朝的宦官并没有失去他们的政治舞台,在内阁辅臣内斗陷入白热化的时候,只有宦官能够成为皇帝与朝臣之间的传声筒,他们的偏向也就决定了皇帝的态度。】
【朱厚熜多次降旨,要两京大臣、科道及在外抚按官询访贤才,但他对人才的任用全看合不合自己的心意。】
【朱厚熜能力出众,十分聪明,将政治手段玩的出神入化,国家承平日久,他便渐渐失去了登基之初的警醒,犯了和李隆基一样的错误。】
【他自认为天下两京十三省都在他一手掌握之中,骄傲自满,不思进取。】
【但此时的明朝远没有到开元盛世的地步,朱厚熜面临的内外危机比李隆基却丝毫不让!】
【公元1534年,嘉靖十三年,朱厚熜就开始迷信道教,宠信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不上朝理政!】
朱棣:“不到三十岁的年纪,你信的什么道,修的什么仙!”
【他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征召入京,封其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元节死后又大宠信方士陶仲文。】
【朱厚熜利用道教神化自己的权威,道士方士也找到了老祖宗传下的好职业——用长生不老,骗取皇帝的信任,赚取丰厚的报酬!】
“朱厚熜还效仿宋徽宗,给自己和父母加道号,神化自身权威。”
“他们都不读史吗,怎么会推崇宋徽宗!”
【朱厚熜不仅自己信道,还将道家的各种祭祀活动用在国家大事中,不论是天灾人祸还是抗倭御虏,都有道教的身影。】
【他还命百官跟他一起信道,派人监督,有不虔诚的就会被打入黑名单。】
【太仆卿杨最直言求仙问道太过荒谬,被廷杖至死,在这种高压的政治风气下,嘉靖朝的直谏之风被破坏殆尽!】
【百官的职位取决于是否虔心修道,对直言朝政的官员则残酷打压。满朝上下只剩下了歌功颂德的声音,史称“古今献诗颂圣者……惟世宗朝最为繁夥”。】

第562章 嘉靖嘉靖
【为了求仙问道,朱厚熜大兴土木、浪费民力,再加上边防费用日益增加,导致国库入不敷出,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所谓的嘉靖新政就这样中途夭折,大明国势日趋没落!】
【朱厚熜对神仙方术的沉迷与以往的秦皇汉武都不同,他不相信那些方士炼的丹药,而是自己亲自炼丹。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他竟然采集宫女们的经血当做灵丹妙药来炼丹!】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