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小王子是明朝廷对北元蒙古大汗的统称,因为自脱古思帖木儿汗被杀开始,一直到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为止,北元的可汗多半死于非命。由于可汗的更换废立速度太快,明朝政府甚至来不及知道他们的名字,就以“小王子”统称之。】
【达延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在他出生之前,也先去世,瓦剌一分为二,蒙古帝国经历了多次内乱和分裂,势力衰退。】
【出身于鞑靼部的达延汗凭借着自身的军事实力,带领鞑靼部落迅速崛起,并击败了其他部落,重新确立了蒙古大汗的权威,并最终统一了蒙古各部!】
弘治朝的君臣只知道蒙古最近跳的有点欢,却不知蒙古又出了一个也先似的人物。
【朱厚照刚即位时,就遭遇了小王子入侵的虞台岭之战。不过在正德前期,小王子仍在忙于统一鞑靼各部,虽然屡屡进犯,但规模都不是很大。】
【从正德八年(1513年)开始,随着鞑靼的统一,小王子的进犯愈发严重,令明朝疲于应付。】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小王子再次率领七万大军南下,大败宣府总兵潘浩,杀掳3749人,劫掠牲畜23500余头。】
【面对如此境况,明朝廷却没有堪用的军事人才,百官只想破财免灾,将敌人挡在长城之外,但朱厚照毅然决然御驾亲征,以武力抵御鞑靼!】
【有土木堡之变在前,明英宗朱祁镇也才死了五十多年,皇帝御驾亲征直接戳中了文官集团的死穴,他们必会誓死反抗!】
【朱厚照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他反其道而行之,没有通知内阁和群臣,直接骑着马就往边疆走,谁的话都不听。】
朱佑樘:“你太冒险了,若是出个什么事……”
朱厚照:“父皇太小心了,儿身强体壮,弓马娴熟,不会出事的!”
【北京城距离居庸关很近,朱厚照顺利到达,但居庸关的守将紧闭关门,说什么都不放朱厚照通行,朱厚照不得不暂时返回了北京。】
【但他并没有放弃亲征的计划,这次他谁都不通知,跟着钦差大臣的队伍微服出行,悄悄通过居庸关,经宣府,抵达阳和!】
朱棣:“这小子若是把跟群臣斗智斗勇的这份心力都用在朝政上,早就破局而出了!”
【正德十二年九月,大同总兵王勋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信上要他好好守城,安心练兵。落款更奇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大明从未有过这样的官职,王勋搞不明白,最后多方打探才得知,这是朱厚照给自己封的官职。】
【朱厚照来到阳和后,就以此为基地,向各个关口发号施令。但发命令得有个名正言顺的头衔,若是以皇帝的头衔颁布,他们可能不会听,还会不断劝谏自己回京。所以,朱厚照就给自己弄了个封号,还有相应的等级、俸禄、府邸,可以说,这是史上最真实的造假了!】
朱棣觉得挺有趣:“朕这个明仁宗的征北大将军是假的,但朱厚照这可是真的!”

第554章 艰难中兴
【先祖朱棣五次御驾亲征,取得辉煌战果的故事,在少年朱厚照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要御驾亲征并不是为了玩闹,但显然百官无法理解也不想去揣摩皇帝的心思,后世的史官将这件事写成了朱厚照荒废朝政,不务正业,劳民伤财的又一项佐证!】
【那么朱厚照这次御驾亲征真的毫无用处吗?】
【九月二十五日,小王子率五万大军自玉林卫入塞,十月三日于应州城北的五里寨与大同总兵王勋的军队的遭遇。】
【面对小王子五万精骑的进犯,大同守将王勋建议朱厚照坚守城池,但朱厚照却命令王勋集结军队,北上主动迎敌!】
朱元璋:“好小子!北元残兵算什么,就是要迎难而上,这才是咱老朱家的儿孙!”
【皇帝亲自下的命令,由不得王勋拒绝,他虽百般不愿还是带着大军出发了。】
【事实证明,朱厚照并不是鲁莽冒进,而是心有成算,他调动了辽东、宣府、延绥等地的大军,移防驻守阳和、平虏、武威,严令各部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
弘治、正德两朝的君臣都在紧张的盯着天幕,大明王朝可经不起第二次土木堡了!
然而,出乎他们预料的是,此时那个嬉戏玩闹的少年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久经沙场,沉稳镇定的大将军!
【小王子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探知明军的最新调动,立刻转道向南,迎着王勋的军队而去,这是明军最薄弱的一环。】
【朱厚照得知这一情况,立刻做出调整:大军兵分三路,一路支援王勋,一路尾随鞑靼军,不得擅自作战,一路驻守阳和,不得出战!】
【这一日,王勋与小王子的大军在应州城外迎面遭遇,应州之战就此打响!】
【王勋兵力不足,但明军支援来的很及时,为明军增加了不少生力军。为了迷惑敌军,王勋猛冲猛打,小王子被他误导,以为这就是明军的精锐主力。所以,他不敢跟王勋拼命,一味以守代攻,这就给了王勋等待大部队到位的时间。】
【双方激战一天后,小王子才猛然发现他被骗了,可惜此时已经夜幕降临,大军交战只能等到第二日。】
【第二天一早又起了大雾,五米之外不见人影,王勋趁机退入应州城中。谁知负责跟踪小王子的那一路明军也在大雾中迷失方向,来到了应州城。】
【这下子,明军实力大增,小王子只能速战速决,下令攻城!】
【明军在朱厚照的亲自调动下,支援军队源源不断的赶往应州,但他们的人数依旧不及小王子的五万精锐,小王子抓住最后的时机,想要将王勋所部一口吃掉。】
【王勋所部被分割包围,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明军上下抱着必死之心在做着殊死搏斗……】
朱棣:“看别人打仗比朕亲自上战场还紧张!”
朱佑樘:“也不知吾儿能做到何等地步?”
朱厚照:“不要担心,朕不会放弃你们任何一个人!”
【就在明军心生绝望,准备以死报国之时,朱厚照亲自率领援军赶到了!】
【原来,他早已命令张永等人率军前来支援。皇帝在前线守着,援军哪里敢拖延,明军以最快的速度赶往边疆。】
朱元璋:“好小子!此举可尽收人心矣!”
【皇帝亲自带着大军增援,这对王勋等明军将士是莫大的鼓励。】
【朱厚照没有任何耽搁,当机立断命令大军向蒙古人冲锋,蒙军猝不及防,全线撤退,明军顺利回合。】
【小王子并不知道对面的统帅就是大明的皇帝,但他能看出对方的不凡,他集合全部兵力,准备与这位“威武大将军”殊死一战!】
【第三天,依旧是大雾弥漫,然而等到大雾消散,小王子惊恐的发现,明军早已列队整齐,正虎视眈眈的等待着他的进攻。】
【只见,朱厚照拔出自己的佩剑,一马当先便冲了出去,明军纷纷跟着他冲向敌人!】
【两军近十万人在应州城外殊死一战,朱厚照表现得十分沉着冷静,他不仅冲锋在前,直接与敌人厮杀,还来回奔走为部下打气。】
【在这样的将军的统帅下,明军始终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
【明军越战越勇,蒙古人却坚持不下去了,到了下午,小王子无奈退兵,应州之战就此结束!】
天幕下无数人在为朱厚照叫好!
尤其是明初的君臣,他们为大明又迎来一位英武的帝王而欢欣!
但明朝中后期的君臣就有些心思复杂了,他们不由得想起了史书上记载的明武宗……
正巧,天幕也讲到了此处。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大战,在史书中却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史书记载:朱厚照回京后迫不及待的向老师杨廷和分享自己的喜悦,说他亲自斩杀了一个蒙古军官。】
【然而不过几日,京城便流传着皇帝吹牛,应州之战明军大败的谣言。】
天幕下的观众都懵了,这是什么情况?
明明是己方的胜利,却有人非要涨他人的志气!
只是为了与皇帝对着干么?
始皇不悦道:“明朝的朝臣正在规训他们的帝王!”
刘彻怒道:“朱厚照杀的人还是少了,让他们胆敢如此喋喋不休!”
朱元璋拍案而起:“这是朱家的大明,还是你们的大明!”
朱佑樘也罕见的生气了,他只有这一个儿子,居然有人如此明目张胆的欺负他!
朱厚照似乎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对此,他嘲讽的扯了扯唇角。杨廷和等人却惊诧的发现,他们的陛下像是突然变了一个人,变得让他们有些恐惧……
【朱厚照清楚的知道,这是文官集团对他不听话的反击,他心灰意冷,只能用消极怠工的方式报复这些大臣。】
【可是,朱厚照做梦都想不到,那些文官能有多无耻——他们在后来编撰的《武宗实录》中写下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这样的字眼。暗戳戳的表示应州之战是明朝败了,进而贬低朱厚照的功绩!】
刘彻:“你们是将全天下人都当成傻子吗?一场双方投入十万人,激战三日的大战,怎么可能只有这么点伤亡?”
李世民:“或许,那些史官就是要用这样荒诞不羁的数字,反驳那些人言之凿凿应州战败的谣言。”
李治:“正因为谁都不会相信这样的记录,所以这就是个笑话,一个明史上的笑话,一个明朝官僚集团的笑话!”
赵匡胤:“朱厚照亲自杀了一人的说法很可能是真的,身为大军统帅,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看着他,他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撒谎。若是要撒谎,大可以夸大事实。”
【若是应州当真战败了,史书上为何要记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蒙古人只死了十六个人就不敢深入明朝内部,那蒙古人也就不是终明一朝都无法摆脱的敌人了!】
朱厚照低低的笑出声,他的笑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笑声中却夹杂着无尽的悲哀和释然……
【应州大捷是明武宗朱厚照一生中最光辉的一页,朱厚照的军事才能在此战中展露无遗,若是他能得到系统的教导,如果明朝的朝臣能够正视皇帝的能力,朱厚照可能会成为挽救明朝历史危局,成就千秋大业的一代明君!】
【若是没有汉武帝的纵横捭阖,长驱六举,文景之治也不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若是澶渊之盟后宋朝的皇帝能够雄起一波,收复燕云十六州,宋真宗的历史功绩将会提升几个台阶!】
【若是正德朝能够再次打出大明的威风,若是朱厚照能趁着小王子退缩之际再次打断蒙古各部的脊梁,为大明带来数十年的和平,弘治朝的休养生息才有足够的价值!】
【可惜这一切都是如果,回到京城的朱厚照依旧身陷与朝臣斗争的漩涡!】
朱佑樘:“不会的,这次不会了,吾儿喜欢行伍便去领兵打仗,趁着朕还在,还能为你保驾护航,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吧!”
朱厚照:“儿臣必不会让父皇失望的!”
天幕的揭秘也让正德朝的臣民更加了解他们的皇帝,抛开文臣们为他“塑造”的玩世不羁的形象,朱厚照真正用自己的能力吸引到了一些保皇派的官员。
【朱厚照十分喜欢“威武大将军朱寿”这个头衔,他御驾出巡的时候从不坐帝王御辇,而是骑马挎刀,冒着风雪严寒,以一个大将军的身份行走在外。】
朱厚照:“正德英名已播传,南征北剿敢当先。平生威武安天下,永镇江山万万年!”
只有身为威武大将军的时候,他才能自在一些,做自己想做的事。
【朱寿这个身份就像是一个BUG,凡是朝臣不允许朱厚照做的事,他就命令“朱寿”去做,以朱寿的身份前往南北直隶、山东等地巡视。百官伏阙进谏,要求皇帝收回成命。】
【朱厚照不讲法不责众那一套,他将百官都扣在午门外罚跪,杖责后外放。其中有十一个人被当场打死,朱厚照的南巡计划也因此搁置。】

第555章 阳明心学
【正德十四年五月,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朱厚照找到了绝佳的时机,立刻御驾亲征。可惜他晚了一步,宁王叛乱早已被在当地为官的王守仁平息。】
【朱厚照好不容易出一趟门,擒拿宁王只是他的一个由头。他权当没有看到这封奏折,一路经过保定、临清、扬州,抵达南京。】
【朱厚照在南京留下了许多风流韵事,于正德十五年八月乘坐楼船北归。九月十二日,在路过淮安府时,朱厚照坐着小船捕鱼,突然小船侧翻,朱厚照落水,虽然被侍从及时救起,却着凉生病。】
【朱厚照回到北京便一病不起,次年三月,朱厚照驾崩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
朱厚照还想着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却听到了让他目瞪口呆的消息:“朕死了!原来天幕说的明朝皇帝易溶于水,说的就是朕!”
朱厚照用怀疑的目光扫视着殿中的大臣,他的身体虽不算很好,但也能骑马射箭,武艺娴熟,怎么可能三十一岁就死了,还没活到他爹的年纪!
这下子朝臣能找到更多的理由阻拦自己的出巡了……
【朱厚照是明朝极具争议性的一位皇帝,他少时聪慧却玩物丧志,称帝后任情恣性,荒淫无度,宠信宦官,以致朝政败坏。】
【但他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
【这截然相反的两面都是朱厚照!】
“朱厚照还短暂的废除了海禁政策,对来往的船只征收20%-30%的交易税,也就是现在的关税。”
“只要交了税就可以在中国自由交易,不仅扩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更刺激了私人贸易的活跃!”
“自此:番舶不绝于海澳、蛮夷杂沓于州城。中国海商也更大规模地出海贸易,为大明朝廷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但一些食古不化的官员却对十分警惕,声称此举违反祖制,朱厚照不得不在正德十五年废除了这一政策。”
天幕播放了这么久,很多人的观念都发生了改变,郑和说的对:财富来自于海上,危险也来自于海上!
放弃大海,封禁自我,只会让华夏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那些人当真是食古不化,还是觉得朝廷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朝廷禁海的时候,也有大量海外的白银流入大明,这些白银都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东南沿海的富商私自出海,贸易得到的。”
“嘴上说着‘祖制’,心里全是生意!”
“只有朝廷封禁的东西,才能赚大钱。”
【后世史学家将朱厚照称作“明史上最荒唐的皇帝”。清朝的皇帝更是将朱厚照当做反面典型教导皇子。因此《明史》对他的功绩避而不谈,对他的昏聩大书特书,这也就导致正德年间的历史十分割裂。】
【真正的朱厚照是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从史书的字里行间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一个有心施展抱负,却陷于朝堂之争的泥淖,无法挣脱的皇帝……】
“朱厚照绝不是明史中说的那么荒唐无能。”
“明史是文官写的,就连朱元璋和朱棣都被他们挑了一堆的毛病,只有朱佑樘那样任由文官摆布的皇帝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
“他接见了第一个来华的葡萄牙使者,通晓多国语言,甚至就连阿拉伯语,葡萄牙语都十分精通。”
“他的目光不止局限于华夏,而是真正看到了世界,但他的这些举措都被人当做小孩子的玩闹。”
“不被人理解才是最孤寂的。”
“……”朱厚照举起酒杯敬天幕:有后世之人理解,朕便不觉得孤寂了。
这些后辈们将他想的太好了,不过,他定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辜负这些期望。
【就在正德君臣汲汲于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南一隅,有一个青年正在完成他脱凡成圣的修行!】
“啊啊啊!是王阳明!”
“阳明先生!”
“孔子之后唯一的圣人!”
“事实上,整个明朝对后世的影响可能都没有他一人来得多!”
天幕下的观众悚然一惊,这得是什么样的神人,才能超脱自己所在的朝代,得到天幕如此夸赞啊!
圣人之说也太夸张了吧!
千百年来只出了一位孔圣人,就连孟子也只是亚圣。
此子何德何能能被称为圣人!
明朝之前的观众都来了兴趣,儒家子弟自带批判的目光,想要挑一挑天幕的错漏,就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也看向了天幕。
明朝初期众人更是带着三分期待,三分不服,再加上三分嫉妒,和一分看好戏的心情。
这好戏自然是要看他们的皇帝陛下的!
朱厚照惊喜道:“天幕说的可是王守仁!”
杨廷和神情复杂道:“陛下,天幕说的正是王守仁,字阳明!”
朱厚照立刻催促道:“朕发下的诏书到了何处,王先生何时能到北京!”
杨廷和:“回陛下,您不如直接在天幕上发言,王守仁不论在何处都能看到。”
朱厚照也深以为然!
朱佑樘好奇道:“诸位先生可知这位王阳明是何人?”
正德年间活跃之人,如今应该已经出生了吧。
三位阁老对视一眼,最后还是谢迁站了出来:“回陛下,臣倒是认识一位名叫王阳明的年轻人,但臣也不能确定是不是天幕所言之人。”
朱佑樘来了兴趣:“哦,不知是何人?可在朝中为官?”
谢迁道:“此人如今尚未进入朝堂,但他的父亲您也知道,正是大学士王华!”
朱佑樘惊喜道:“原来是王先生!”
王华如今是他的日讲官,他再熟悉不过了。
王华只能忐忑不安地上前回话,“陛下,犬子顽劣,整日做一些不着调的事,不肯好好读书,尚未通过科举吗,天幕说的王阳明定然不是犬子!”
王华十分希望天幕说的王阳明就是自家儿子,但他也知道圣人的分量,王家小门小户可背不动啊!
王华这个老父亲只能预先为儿子打补丁了,免得招人谗害……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自此,立德、立功、立言便成为古人追求的三不朽!】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便将这三不朽都做到了极致!】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王守仁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到天神自云端而来,怀抱赤子从天而降,因此他的祖父便为他取名为云,寄予厚望。】
【可惜的是,王守仁到了五岁依旧不会说话,后来得到高僧指点改名“守仁”,才开口说话。但他一张口便能背诵祖父读过的书,聪慧的名声就此传了出来。】
【王家家资颇丰,王守仁一出生便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
【据后世考据,他的先祖可追溯到晋朝的光禄大夫王览,王览的曾孙便是王羲之,王羲之之后三十代便是王守仁的曾祖王杰。】
【成化十七年,王守仁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成为翰林院编修。】
【明朝自天顺之后,便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现象。因此,翰林学士地位尊崇清贵,是内阁辅臣的备用人选。】
【王华一时间成为北京城中的风云人物,王守仁也跟着祖父来到了京城。】
【十二岁那年,王守仁正式拜师读书,他年纪虽小,却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他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的事?】
【老师说是读书做官,但王守仁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从此,他立下了成为圣贤的志向!】
【他曾写过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小小年纪便展现出了不凡的气魄。】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立下了成为圣贤的志向!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天幕下传来了一阵嘘声,“大话谁不会说啊!”
“不过是童言无忌罢了,谁年轻时,还没说过几句大话。”
“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想了。”
也有人反驳他们的观点。
“难道读书的目的就是货与帝王家?难道你们就没有成为圣贤的野望?”
这样的问题,自诩高贵的读书人是不会回答的。
他们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汲汲营营的普通人,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庸,只能自欺欺人,通过打击别人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
【十三岁那年,王守仁的母亲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认为,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也不过是个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也不过是个诗人,都不是第一等的德业!】
王华终于确定了天幕说的就是他家那个混小子,他浑身的冷汗都快出来了,这死孩子,怎么什么都敢说!
【王守仁觉得,这么多年他熟读四书五经却找不到成为圣贤之路,或许是他的方向搞错了。】
【于是,他开始练习骑射,学习兵法,不肯专心读书。父亲王华已经将成功之路铺到了儿子的脚下,他却不肯踏上去,王华问他学这些做什么?王守仁却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王华这个读书读成状元的老爹气的够呛!】
朱佑樘突然对王先生有了些同病相怜之感,他们都有一个“不安分”的儿子啊。

第556章 阳明心学
【为了学以致用,十五岁那年,王守仁首次离京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的王守仁已经有了经略四方之志!】
【当时京城附近经常有强盗出没,关中也有“乱民”作乱,他便多次试图上书皇帝,献计献策平定战乱,却被父亲王华视为狂妄。】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王守仁这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他拜谒了汉光武年间的伏波将军马援,醒来后他写下了一首诗:“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王阳明的志向从成为圣贤,延伸到为国为民,安邦定国。】
【十六岁那年,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准备科举考试。明朝的科举有严格的规范,只能用朱熹批注的《四书》作答,他熟读朱熹的著作,想要在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途径。】
朱熹:“老夫也想知道怎么成为圣贤!”
【他看到朱熹说“格物致知”,便想要效仿先人通过格物,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怎么做圣贤?】
【王家后院种了许多竹子,王守仁便将格物的目标放在竹子上,程朱理学有言:“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必有豁然贯通处”。】
【王守仁严格按照“先贤”的教诲,端坐在竹子面前,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
天幕下,以两宋和明清的读书人最为激动,便是了解阳明心学的人,也不一定知道王守仁是怎么成为圣贤的。
于是,这样的对话在各个时空响起——
“这样有用吗?”
“朱子都说了,自然是有用的。”
“我怎么就看不出来?”
“那是你坚持的时间不够。”
“你没有成为圣贤的慧根!”
“慧根是佛家的词吧,与圣贤有何关系?”
“儒释道三家有何区别?”
“兄台高见!”
阅尽世事的人却对此嗤笑不已,看着好友谢迁戏谑的目光,王华觉得他的脸都要被儿子丢尽了!
【可惜,王守仁的眼前出现了幻觉,坚持不住病倒了,依旧没有找到成为圣贤之路,自此,他开始怀疑朱熹的学说!】
【这便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华急的面红耳赤:“小儿大胆!”
谢迁劝慰道:“贤侄的看法与后人很接近呢。”
李东阳:“敢于怀疑一切,或许这就是贤侄能够成为圣贤的关键!”
【在程朱理学中没有找到答案,王守仁开始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佛道。】
【弘治元年,王守仁十七岁,他前往南昌与诸养和的女儿诸氏成婚,可是就在成婚这一天,新郎却不见了。】
【原来,这一日,他在外闲逛的时候,遇到一个道士,他和道士相谈甚欢,早已忘记了成亲的事。】
【第二天,他的岳父才将他找了回去。想来,若不是他父亲官居高位,名声显赫,这么不靠谱的女婿,诸养和都不想要了。】
【在明朝,不通过科举考试,便是入朝为官也要低人一等,无法顺利晋升,王华自然不能让儿子落到那样的境地。】
【但科举考试考的就是朱熹的思想,王守仁带着怀疑的态度看朱熹,自然对他的观点无法全然苟同,这给他的科举之路平添了许多波折。】
【而且,科举考试对他来说只是满足老父亲的期望,是他参与朝政的途径,并不是他的目的。】
【因此,尽管他十分聪慧,在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却在会试上两次折腰,直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这一年是弘治十二年!】
【王守仁得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代表朝廷处理威宁伯王越的葬礼。】
【王越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将领,是明朝以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中的一人,是明朝首任三边总制,世称“王威宁”!】
【王越在成化年间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