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啊……这……”
【朱佑樘的身体一向不好,多年如一日的勤政也让他的身体雪上加霜,三十多岁时,他便满头斑驳的白发。】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朱佑樘病逝,年仅三十六岁,他的去世也标志着“弘治中兴”的结束。】
“史家对朱佑樘的评价都很高,还有人将他与汉文帝和宋仁宗并列。”
“有点难评!”
“朱佑樘算是个守成之君,但他的统治并没有多少开创性。”
“他算是儒家士人最喜欢的那种皇帝,尊重朝臣,不过多干涉朝臣的决议,听凭文臣摆布,后世的那些文官自然喜欢这样的皇帝。”
朱佑樘:杀人诛心啊!
“《明史》中还说: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以来,继体之君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居然把朱棣都排除出去了,可见他们的评价何其偏颇……”
朱棣:“朕可不屑去讨好那些腐儒……”
“朱佑樘就像是按照儒家模版打造出来的一个皇帝,是宋仁宗第二。”
“他缺乏雄才伟略,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彻底清算成化朝的倒行逆施,也没有冲破外戚宗室的包围,还是得耗费大量民脂民膏豢养这些国之蛀虫!”
“大约他只想做一个太平天子吧……”
朱佑樘:这个“太平天子”它正经吗?
【朱佑樘死后,关于朱佑樘的死因成为了当时明朝朝野的热搜第一。】
【很多人都在说朱佑樘和他爹朱见深都是被太医治死的,更加离奇的是,这个治死两代皇帝的太医居然还是同一个人!】
这个八卦有点意思,一下子炸出了许多将天幕当做背景乐的潜水党。
朱见深:“什么!朕居然是被太医害死的!”
朱佑樘:“朕不是因为体弱多病……”
【这位疑似治死了两位皇帝的神奇太医名叫刘文泰,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成化帝朱见深的杰作,因为刘文泰是通过传奉官制度进入官场的。】
朱见深:什么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就是啊!
虽然,天幕说的是“疑似”,但无风不起浪,天幕为何没有怀疑其他人!
【我们不知刘文泰的医术如何,只知道,他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入朝堂后,最开始在通政司任职,后来才被调入太医院。】
【得益于朱元璋设定的严格的户籍制度,明朝的太医往往是父传子、子传孙,至于他们的医术如何,无人在意。】
朱元璋争辩道:“我大明的太医官是有考核才能晋升的!”
朱标:“父亲,若是一家人几代深耕太医院,想要通过考试太简单了。”
朱元璋无言以对。
朱棣想起自家皇后早逝的历史,不免有些阴谋论:“关乎皇室性命安全的太医居然有如此大的隐患!”
【一个原本与医学无关的人,却能够进入太医院,还能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为皇帝诊治,可见刘文泰是个十分会钻营的人。】
【朱见深去世之前,因为吃坏东西导致腹泻,这本不是什么大病,却在刘文泰的诊治下腹泻不止,最终去世。】
马皇后:“仅仅是吃坏肚子?便是普通百姓都不会因为这样的小病丧命吧!”
【这件事当时便引起了朝野震惊,刘文泰也被定罪,但这样的大罪居然没有被处以极刑,只是贬为太医院院判,依旧留在太医院做官,负责宫中诸人的诊治,朱佑樘真的太“宽容”了!】
朱见深:“这就是你的孝顺?刘文泰害死你的君父,只落得个贬官的下场!”
朱佑樘:“可是,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刘文泰的罪过,朕也不能不教而诛!”
【十八年后,当朱佑樘身患热疾,也就是感冒,刘文泰再次被召来治病。然而,他并未对朱佑樘进行充分诊断,便草率地开了大热之剂,导致朱佑樘病情恶化,一命呜呼。这一事件被称为“妄进药饵案”,在明朝历史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感冒不都是吃药七天好,不吃药一周好吗?”
“即便当时没有什么高深的医术,只要多喝热水,也能扛过感冒吧。”
“明朝的医术已经很成熟了,李时珍可是明朝人。”
“可惜,有名气的大夫都在民间,太医院都是什么的牛鬼蛇神啊……”
朱佑樘懊恼:“朕将朝中的传奉官都罢免了,却忘记了太医院!”
【这一次,刘文泰被判死罪,但在大学士李东阳、谢迁等人的力保下,最终改判流放广西。】
朱佑樘终于体会到了上一刻他爹的憋屈:“他把朕治死了,这是谋害皇帝啊,居然只被判了个流放!”
朝臣:医术这种东西没有确切的标准,我等也不知他到底有没有罪啊……
【太医刘文泰的经历,深刻的揭示了明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朱见深、朱佑樘以身为鉴,让后来的明朝皇帝再也不敢相信太医了……】
明朝皇帝:……
“后面明朝皇帝的死因更加离奇。”
“有的皇帝生病了,想要从宫外召大夫入宫,却被大臣们千方百计阻拦。”
朱见深:“这是谋杀吧?这就是谋杀!”
朱佑樘:“他们居然如此大胆!”
“还落得个明朝皇帝易溶于水的笑话……”
朱棣:“什么叫易溶于水,难道是有人落水而死?”
朱厚照:“哈哈哈,又不是三岁小儿,怎么会因为落个水就没了。”
【朱佑樘死后,他的太子朱厚照继承皇位,朱厚照可以说是历史上地位最稳固的太子了。因为朱佑樘只有两个儿子,次子早夭,朱厚照就成了皇帝的独子,可以说他一出生,就成了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朱厚照自幼聪慧,喜欢骑射,记忆力超群,几乎过目不忘。朱佑樘对这唯一的儿子也十分宠爱,时常带着他,言传身教。】
【朱佑樘英年早逝,朱厚照年仅十五岁便继位为帝,朱佑樘不放心年幼的儿子,任命三位阁老刘健、李东阳、谢迁为辅政大臣,但这也给正德皇帝朱厚照留下了一个大麻烦。】
弘治朝的朝臣都在期待着天幕透露的未来。
正德的朝臣却已经因为与皇帝的斗争心力交瘁,他们十分希望先帝能看清楚新帝是个什么德行,最好能在天幕上为他们撑腰。
但,他们大约要失望了……
【朱厚照十分聪明,自然想要掌握身为皇帝的权利,因此登基之初的朱厚照,对朝政十分勤勉,但很快他就发现,他这个皇帝就像一个吉祥物,一个橡皮图章,大明朝廷有没有他并无差别。】
【因为弘治内阁是一个运行了十多年的完善的政治体系,朱厚照初来乍到,根本无法对朝政发表自己的意见。】
【于是,朱厚照捡起了被他爹扔在墙角的宦官制度,他提拔了刘瑾等八个宦官,来压制内阁,时称“八虎”。】
朱佑樘呵斥道:“跪下!”
朱厚照不情不愿的跪了下去,三位阁老为首的朝臣也面面相觑,不知道陛下是不是在指桑骂槐。
朱佑樘对儿子的心气是很赞赏的,但他太心急了,用宦官制衡朝臣,这是古往今来的惯例,但就怕尾大不掉,请神容易送神难!
【朱厚照在紫禁城西面的太液池西南岸兴建豹房公廨,他搬入豹房后,再未回到紫禁城,这里就成了正德朝的权力中心。】
【朱厚照依靠宦官刘瑾,边帅江彬,幸臣钱宁三人作为耳目爪牙,与文臣集团斗争,这就是朱厚照独特的豹房政治!】
“豹房不是朱厚照用来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地方吗?”
“这些可能都是那些文官加的料,毕竟朱厚照这样不听话的皇帝,他们也怕出现第二个。”
【朱厚照与他的父亲完全不同,身为天之骄子的他没有受过任何委屈,没有经历过朱佑樘幼年的磨难,没有尝试过小心翼翼的滋味。】
【朱厚照越过外朝,直接在豹房发号施令,其出发点就是想要与朝臣夺权,当年汉武帝刘彻设置中朝便是如此。】
【但朱厚照识人眼光远不如汉武帝,他信任的人不仅无法达成他的目标,还给他的名声蒙上了一层阴影……】
“两千年封建史中,汉武帝的识人之能都是第一等的。”
“刘瑾等人都是皇帝派出去的人,他们做的事就代表皇帝的授意,都不需要抹黑。”
“百姓只会看到皇帝不理朝政,派出他的爪牙到处胡作非为……所以还是大臣们做的对啊(狗头)!”
朱厚照猛地一惊,他只想与朝臣争权,怎么忘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厚照天真的想要用这三人来制衡朝臣,却没想到这三人所代表的三方势力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以刘瑾为首的宦官掌管京营和东、西二厂,拥有相当的实力,但他们贪权,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利。各地的镇守太监在他们的授意下胡作非为,所到之处民不聊生!】
【边帅出身的江彬十分跋扈,他们手中有军队但都在边疆,为了完全控制皇帝,他常常鼓动朱厚照外出巡幸,这样他们就能扈驾在外,“居外制中”!】
【当然,有朱祁镇的前车之鉴,只要朱厚照提出亲征就会被朝臣们打回去。】
朱棣:“朱祁镇真是遗祸不浅!”
治理朝政要一张一弛,朱佑樘主文治,他的继任者便应该立下赫赫武功!
【钱宁等人手握锦衣卫这样的特权部门,又用权利攫取金钱,无孔不入,收受贿赂,肆无忌惮。】
【因为贪婪,他居然与宁王朱宸濠勾结谋反,最终被捕后,没收的财产不可胜数。】
朱厚照咬牙:“你们三人居然没一个中用的!”
朱厚照不由得将希望寄托在依附他的焦芳,和三不靠的杨廷和身上,这两人都是他引入内阁,用来制衡朝臣的。
【朱厚照登基之初便遇到了层出不穷的天灾,当年六月到八月,京畿地区乌云密布,阴雨连绵,大水淹没庄稼,冲塌了房屋。】
【正德元年,彗星扫过内阶和太微垣,被视为不祥之兆。】
【这一年,大雨淹没了中都凤阳的民居。】
【南京遇到狂风暴雨,雷电不仅击毁了南京皇城的城墙,还击中了孝陵白土岗上的一棵大树,引发一场火灾。】
【在北京能看到流星坠落,雷电击中了郊坛、太庙、奉天殿等处的鸱吻、脊兽……】
【我们知道,这些天灾只是因为当时的气候变化导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在古代社会中,却被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似乎是对年初彗星扫尾的应验!】
“明朝正处于小冰河时代,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变化莫测,这些不正常的天气都是正常现象。”
“我们也经历过98年的长江大水,08年的大地震,南方雪灾,还有前几年频发的水灾……”
“被雷电击中更是怨不得他人,雷雨天气,站得越高,被雷劈的可能就越大。皇宫、祭坛的周围一片空旷,自然也会成为雷电重点照顾的对象!”
天幕下的观众看的一愣一愣的,后世人不仅说明了那些自然灾害到来的原因,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朱厚照更是充满了兴趣:“原来,只要在最高处加一个避雷针,就能将雷电之力导入地下!”
“还能计算出下一次扫把星到来的时间!”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朝臣们立刻以此为借口,劝谏皇帝不要沉湎骑射,游玩无度,宠信奸佞,不听谏言。】
【朱厚照虚心听取,也认真改正,但他内心深处对朝臣的抵触和不满却与日俱增!】
“这是在PUA吧。”
“只要有一点问题,就是皇帝的错,皇帝你必须听我们这些贤臣的,不听的话就是昏君、暴君。(狗头)”
“天有异象就是在向你示警,你再敢乱来,天下就要大乱了。(狗头)”
“有内味了……”
“朱佑樘那样的皇帝几千年也就出了两个。”
宋仁宗赵祯:……
“权力斗争从来都是此消彼长的,这一趴是朱厚照输了。”
“但朱厚照你不能自暴自弃,你还年轻,总有一天能熬死那些老头子!”
朱厚照深受教导:“后世人之言才是金玉良言,朕着什么急,该急的是他们!”
天幕下的朝臣见后世人将他们套路皇帝的言辞都用戏谑的语气一一解构,不由得面面相觑。
他们还想让先帝给他们撑腰?得了吧,先帝怕是也对他们失望了……
朱佑樘突然反应过来,他往日也时常被这些话术所拿捏。虽然三阁老做的决定与他相差仿佛,但这种被人套路的感觉让他十分不爽!
【朱厚照如同一个叛逆期少年一般,为了反对而反对,不论朝臣提出的意见是好是坏,他都一概投反对票。譬如:为了维护国舅张鹤龄、张延龄的利益,他居然下令逮捕两百多百姓。】
朱佑樘语重心长道:“刘健等人可能会有与皇帝争权的作态,但他们老成持重,又有君子之风,他们提出的朝议大多都是对的。”
朱厚照o( ̄ヘ ̄o#):“这天下有好人也有坏人,不独宦官有坏人,便是阁臣中也有万安那样的人。”
他只知道,他们就是阻碍自己掌权的绊脚石!
朱佑樘:“你要将那些正确的提议变成自己的,让朝臣看到你的能力,让他们逐渐信服你!”
否则,你就会被他们当做小孩糊弄,有能力的朝臣也不愿意与你站在一起……
【围绕着权利之争的第一个高潮,是朝臣上奏,请斩八虎!】
【这斩的不仅是朱厚照的亲信,还是他耳目。】
【在朝臣的步步进逼下,朱厚照做出了让步,他承诺改邪归正,将八虎贬到南京,只求留下他们的性命。但那些朝臣却不依不饶,以先帝朱佑樘为筏子,逼迫朱厚照立斩八虎。】
【这场斗争的最高潮是刘健、李东阳、谢迁等阁臣率九卿、言官聚集在左顺门前,准备伏阙奏请诛杀“八虎”。】
【朱厚照并不是一个轻易妥协的皇帝,若是此时他退一步,便再也无法与朝臣对抗。于是朱厚照以强硬的态度,力保八虎!】
如朱元璋、朱棣这样强硬的皇帝对朱厚照这个后代的脾性很是赞赏,身为皇帝怎能向朝臣妥协!
如朱见深、朱佑樘这样的皇帝却觉得朱厚照做的太过了,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朱厚照:朕退一步,他们就会进两步,朕一步都不能退!
【朝臣们大失所望,刘健、谢迁脾气暴躁,直接辞职,只有脾气温和的李东阳留了下来,在与皇帝的权力斗争中勉强维持着朝堂的正常运转。】
弘治内阁三人自认自己是个君子,他们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只是想要在皇帝年幼时扶持一把,让大明朝廷可以平稳过渡。
于是李东阳直接开口:“太子殿下,是臣等的行事作风太过强硬,让您不满了吗?”
朱厚照:“本殿才是皇帝,却没有一点皇帝的权利,你们是想要做长孙无忌,还是霍光!”
刘健差点被气吐血,谢迁直接道:“大明不会有长孙无忌,更不会有霍光,您是陛下唯一的儿子,没有任何人能威胁到您的地位。”
李东阳也道:“大明的阁臣依靠的是陛下的信任,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所谓的阁臣还不如六部的侍郎。”
朱佑樘:“或许三位阁老让你觉得拘束,但你只靠着刘瑾那些小人能治理好国家吗!”
朱厚照无言以对……
朱佑樘又对朝臣道:“太子很聪慧,你们不要将他当做一个孩子对待。”
朱佑樘一心想要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权利的斗争是不讲情面的!
【朱厚照的胜利,也是刘瑾等人的胜利,刘瑾开始将朝臣踩在脚下,玩弄权术,立志要做一个比王振更加“青史留名”的大太监!】
【刘瑾很小的时候被太监刘顺收养,刘顺从永乐年间便在明朝的皇宫中占据一席之地,自然要将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遗传给自己的儿子刘瑾,因此刘瑾很小的时候就入宫做了一个宦官。】
【刘瑾很早就在东宫侍奉朱厚照,成为朱厚照最信任的人,朱厚照继位后,刘瑾很快升任掌印太监和京师三大营之一的“三千营”!】
【自正德二年开始,刘瑾的权势达到巅峰,他一手掌控文武百官的升降任免,权势炙手可热,被时人称为“立皇帝”,而朱厚照则被称为“坐皇帝”。】
【刘瑾以外廷大学士焦芳为爪牙,大肆迫害曾反对过他的朝臣。他还借皇帝之名圈占了三百多处皇庄,对百姓进行经济掠夺。贪婪腐化,树敌无数!】
“这个焦芳就是投靠刘瑾,才能进入内阁,成为仅次于李东阳的次辅。”
“焦芳每次拜访刘瑾,言必称千岁,还自称为刘瑾门下。批阅奏章时,全都迎合刘瑾的心意。百官对刘瑾的贿赂,都会拿出三分之一来贿赂焦芳。”
“焦芳曾负责编撰《明孝宗实录》,但他在史书中大量篡改历史,对明孝宗时期的明朝历史进行歪曲和抹黑。后世学者普遍认为《明孝宗实录》是明朝史书的污点。”
朱佑樘无语:“朕做的还不够吗,要如何做才能让你们满意!”
“焦芳虽然是朝臣,但他性格乖张孤僻,与文官集团利益不同,双方斗争十分激烈。”
“他祖籍河南,在科举中属于北方,因此对南方的朝臣十分敌视,甚至在科举上动手脚,强行增加北方士子的名额,加剧了南北士大夫之间的矛盾。”
“他还与刘瑾一起搅乱天下,变更成法,荼毒缙绅之士,备受天下读书人嫉恨!”
【刘瑾公然将朝廷奏折带回自己的私宅,交给手下的亲信处理,不仅不与百官商议,就连内阁都被他架空。】
朱厚照安慰自己:没关系,刘瑾不敢骗朕,他做的每一项决定必须通过朕的同意才能执行。
【他效仿赵高,引诱朱厚照玩各种新鲜的玩意,每当朱厚照玩的最起兴的时候,他才将朝政拿出来商议,久而久之,朱厚照不耐烦,将所有政务都推给刘瑾包办!】
朱厚照:……(╬◣д◢)
你居然把朕当成胡亥那个傻子!
【为了增加自己的权利,刘瑾恢复西厂,将东西二厂都交给自己的亲信掌管,他又怂恿朱厚照建立内行厂,由他自己统领,内行厂的权利凌驾于东西二厂之上!】
【他利用特务机构诛锄异己,得罪他的朝臣轻则削籍,重则致死,在刘瑾当权的几年中,枷号而死的就多达数千人。】
“在刘瑾的淫威下,超过八成的官员见到刘瑾都要跪拜,而他的前任王振只受过五成官员的跪拜。”
“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朱厚照:凸(艹皿艹 )
【刘瑾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权势熏天到把自己都给骗了。他将朱厚照赋予他的权利当做他自身的本事,开始私藏兵甲,密谋造反!】
【被刘瑾得罪的人数不胜数,就连同为“八虎”的张永都与他反目成仇。正德五年,刘瑾颁布清丈田亩的政策,宁夏巡抚安惟学在宁夏强行推行此策,触动了那些边疆军头们的利益,引发军心动荡。】
【安化王朱寘鐇趁机发难,杀死安惟学等人,起兵清君侧,借着清除刘瑾的名义行谋反之实,他在檄文中历数刘瑾的种种罪恶,以彰显自身的正义!】
朱棣:“哼!”
【朱厚照让杨一清总督军务,张永为监军太监,率领京营讨伐叛军。还不等他们到达宁夏,叛军就已经被宁夏当地的守军打败,朱寘鐇也被擒拿。】
朱棣:“哼哼!”
“杨一清被后世称为是大明的姚崇!”
“他年少时聪慧过人,七岁时便被视为神童,特准入翰林院学习。”
“成化八年,杨一清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他允文允武,能在朝堂为官,也能在边疆镇守,总制三边!”
“他提拔了很多人才,仇钺、王守仁、王廷相都是在他的慧眼中得到重用的。”
“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利用张永与刘瑾的矛盾,成功扳倒了刘瑾!”
【大军回朝后,张永将安化王列出的靖难檄文上奏皇帝,朱厚照这才知道这场兵祸的起因。到了这种时候,刘瑾已经保不住了,朱厚照也不想保一个无法为自己冲锋陷阵,还有这么多小心思的太监。】
【刘瑾被当场拿下,凌迟处死!】
朱厚照:“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的你不能抢!”
唐朝皇帝:朕也想将仇士良、李辅国等人凌迟处死!o(╥﹏╥)o
【刘瑾死了,但朱厚照与朝臣的斗争还没有结束,只不过有刘瑾的前车之鉴,钱宁、江彬等人再也不敢那么嚣张。】
【钱宁出身低微,幼时被卖到太监钱能家为奴,后被钱能收为养子,改姓钱。钱能死后,钱宁因朝廷推恩得任锦衣卫百户。】
【正德初年,钱宁依附刘瑾,得以入侍皇帝朱厚照。他因狡猾善射,能左右开弓而被朱厚照看重,朱厚照还将他收为义子,赐于国姓。】
【钱宁引荐了乐工臧贤、回回人于永以及诸多番僧,引诱朱厚照微服出行,加剧了朝廷的腐化。】
【钱宁多年执掌锦衣卫事务,主管诏狱,他大兴冤狱,贪赃枉法,为所欲为,暗中私通宁王朱宸濠,想方设法给他恢复藩王的护卫。】
朱棣心情有些复杂:“宁王……”
【靖难之役时,朱棣承诺与宁王朱权平分天下,得到了宁王的支持。但他继位后,并没有履行这个承诺,反而将宁王贬到南昌。】
【第一代宁王朱权在南昌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远离了政治核心。但他的子孙后代从未忘记这件事,历代宁王都以推翻朱棣一系的皇位为己任。】
【第四任宁王便是朱宸濠,他见朱厚照与朝臣之间矛盾重重,便打着张太后的旗号,起兵进京。】
【但这场叛乱仅持续了43天就被王守仁平定,此后朱宸濠被废为庶民,宁王一系均被除爵。】
朱厚照无法理解朱宸濠的脑回路:“居然打着母后的旗号起兵,难道母后还会越过朕这个亲生子去支持你一个出了五服的宁王吗!”
“不过,这个王守仁在何处,朕对这个名字很耳熟啊。”
杨廷和:“回陛下,王守仁乃是王华之子,因得罪刘瑾,已经被贬往贵州了。”
朱厚照想起来了,“王守仁既有如此才能,又是王华先生的儿子,便将其召回京师吧。还有王华先生,朕也许久不曾见他了。”
杨廷和立刻上奏:“王大人如今在南京任吏部尚书。”
朱厚照:……
南京的六部尚书就是个养老的职位,可想而知,王华也是被刘瑾排挤到南京的。
【宁王叛乱的事与钱宁原本扯不上关系,因为宁王往北京送了不少钱,朝中百官许多人都收过宁王的贿赂,不过钱该收收,事是一点不办。】
【但钱宁与他们不同,钱宁觉得他的权势地位已经达到顶点,可是朱厚照无子,没有继承人,将来不论谁上位都会对他下手,那他何不主动结交一个机会最大的藩王。】
【他选择的就是宁王,为了让宁王能够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他还四处奔走,希望能让宁王世子进入太庙进香,为宁王的上位之路添砖加瓦。】
【最终,钱宁与朱宸濠的勾结被人发现,被处以磔刑。受刑者需要经历割肉离骨、断肢裂体的痛苦,最终才被割断咽喉,结束生命。】
朱厚照:“朕最讨厌背叛!”
【第三个宠臣江彬最开始只是明朝边防军中的一名军官,他曾随军与鞑靼作战,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得以晋升。】
【正德六年,河北一带爆发了刘六、刘七等人领导的大起义。江彬奉命镇压起义军,在战斗中他勇猛过人,多次立下战功,因此受到朱厚照的特别召见,得到他的赏识,得以留在他的身边。】
朱厚照:这个江彬不会也有小心思吧……
【江彬身材魁梧,骁勇善战,善于骑射,擅长察言观色。朱厚照收他为义子,赐姓朱,封其为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统帅!】
朱佑樘:“上一个皇帝的义子,身兼三镇节度使的人可是安禄山!”
朱厚照:“儿能掌控他,不会出问题的。”
朱佑樘:“李隆基也这么想的。”
朱厚照:……
【在得到朱厚照的宠信后,江彬开始擅权揽政。他将战斗力强大的边军与京营换防,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的边军调入京师,号称“外四家军”,由他自己统辖,江彬一手掌握了北京城的防卫!】
【江彬借此机会大肆培植私党,重用家人,倾陷廷臣,贪污受贿!】
朱厚照:似乎……好像,玩砸了!
【正德十二年,江彬进封平虏伯。正德十四年,他提督东厂兼锦衣卫,权势达到巅峰!】
【然而,随着朱厚照的去世,江彬的靠山倒塌。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张太后设计诱捕江彬。江彬最终被凌迟处死,其四子和党羽也均被斩首。】
比起江彬的死因,朱厚照更惊诧的是:朕怎么就死了!
【权力的斗争总会波及底层,皇帝与朝臣的权力之争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百姓。】
【大明王朝积累已久的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加上刘瑾等人的胡作非为,造成了正德中叶民变四起的局面,尤其以四川、北直隶和江西最为严重!】
【这些民变以一年两次的速度爆发,牵制了明军的大量精力,北方的蒙古人也趁机入侵,想要加入其中分一杯羹——】
【自也先死后,蒙古部落经历了一段时间群龙无首的状态,明朝的边防压力有所减轻。】
【但好景不长,到了弘治年间,小王子(达延汗)崛起,驱逐瓦剌,威胁明朝,特别是弘治十一年以后蒙古与明朝之间的贡市贸易中断,导致小王子连年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