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天幕下的观众都惊呆了!
这世上居然还有亩产千斤的粮食!
这得多养活多少人啊!
西方国家是吗?
又多了一个向西发展的理由呢!
第548章 艰难中兴
【成化帝的后宫因万贵妃独大,对储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万贵妃的长子去世后,柏妃生下了朱见深的第二个儿子,但当时万贵妃还想要将太子之位留给自己将来可能出生的亲生子,便暗中害了柏妃之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纪氏宫女得到皇帝的宠幸,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纪氏是个聪明的女子,她担心这个孩子也会不明不白被人害了,便将他藏了起来。】
【纪氏本是西南瑶族土官的女儿,与汪直一起被俘虏入宫。她自幼聪慧,待人和善,与身边的宫女太监关系很好,这些宫女太监也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帮她养大这个孩子。如太监张敏、怀恩,还有被废的皇后吴氏都是朱佑樘的恩人。】
【成化十一年,朱见深想要立储,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儿子。这时太监张敏冒险将朱佑樘的存在禀报给了皇帝。】
【朱佑樘在皇宫一个角落的安乐堂生活了六年之久,才终于见到了他的亲生父亲朱见深,而他的母亲纪氏为了免除万贵妃的嫉妒之心,自缢而死……】
【此后,朱佑樘被立为太子,也变成了万贵妃嫉恨的目标。朱佑樘在祖母周太后的保护下,才逃过了一次次危机。】
【但万贵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打算,朱佑樘小小年纪便展现出了不同与一般人的聪慧,万贵妃也在他身上感受到了浓浓的危机。】
【朱见深不仅没有出面保护自己的儿子,还给儿子不断挖坑,比如他发现自己的内库都被大太监梁芳、韦兴私自花光了。朱见深不直接处理他们,却说要将他们交给下一任皇帝处理。】
刘彻冷哼一声,显然想起了不太美妙的历史。
【梁芳、韦兴二人自然担心太子将来会秋后算账,便与万贵妃合流,想尽办法废除朱佑樘的太子之位。】
【太监怀恩为朱佑樘求情苦谏,却被贬到凤阳守陵。幸而,恰逢泰山连续地震,朝臣和钦天监便将此事与废太子之事联系在一起,这才打消了朱见深废黜太子的想法。】
始皇:泰山还能这么用?
【公元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驾崩,年仅四十一岁。史书将他的统治时期,评价为“幸称小康”——勉强算是个守成之君!】
朱见深:“还好……还好,有这个评价朕……朕就满足了。”
【朱见深死后,他的太子朱佑樘继位,改元弘治,史称明孝宗。】
【从弘治这个年号就能看出朱佑樘的志向,他想要改变明朝长久以来的积弊,想要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
【因此,他登基后就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史称“更新庶政,言路大开”!】
朱佑樘紧张的看着天幕,不知自己所作所为在后世能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李东阳上奏道:“陛下不必担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刘健:“李阁老所言甚是,只要陛下心存百姓,便不惧流言加身!”
【成化年间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被朱佑樘一一贬黜,传奉官也被裁汰。内阁首辅万安、礼部侍郎李孜省、僧人继晓、大太监梁芳等人,都被他或杀、或贬,或逐出京师!】
“李孜省本是布政司一小吏,因为贪赃枉法,失去了进入朝堂为官的资格。”
“后来他听说朱见深喜欢方术,他就想尽办法学习五雷法,巴结宦官梁芳、钱义,利用他们的举荐,得到了朱见深的信任。”
“他与梁芳等人狼狈为奸,进献房中术,干预政事,任人唯亲,陷害同僚。最后甚至官居礼部右侍郎,掌管通政司!”
“继晓因擅长道教的神仙方术,比如点石成金,得到了宪宗的宠信。他还扬言能够让朱见深和万贵妃长生不老,朱见深对他极为崇信,赐予高官厚禄和国师之位。”
朱元璋怒道:“朕读书不多,都知道秦皇汉武求仙不成反而成了一个笑柄,你这小子怎么就被鬼迷心窍了!”
汉武帝刘彻:天幕明明说的是明朝的事,为何处处映射朕?
他傲娇的想:寿命太长果然不是一件好事!
“继晓经常诱导皇帝举办各种佛教的活动,花费了大量国帑。比如,他在西市建造了大永昌寺,为此逼徙民居数百家,耗费国库数十万两白银!”
“继晓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请求宪宗为他的母亲立贞节牌坊。他的母亲是一名娼妓,按照明朝的规定是绝对不能立贞节牌坊的。但宪宗未经调查就答应了继晓的请求,这也成了历史上的一场笑话。”
“贞节牌坊果然是统治阶级的一场骗局,是他们压迫普通百姓的手段。”
“继晓就是一个奸黠窃权的僧人,他干预政事、欺压百姓、引发朝臣不满。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李世民:“朱见深还真是不挑,道家和佛家居然也能和平相处。”
李世民不知道的是,到了明朝,儒释道三家逐渐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教已经彻底变成了华夏的模样……
“大太监梁芳因其奸狯谄媚的性格得到宪宗的宠信,为了讨好万贵妃,每天给她进送美珠珍宝。而这些钱财都来自于他在各地做镇守太监时收刮的民脂民膏!”
“妖人李孜省及僧继晓都是他引进朝堂的,他们三人可谓狼狈为奸,党同伐异。”
“梁芳手握宪宗的私库,便肆意挥霍宫中库藏的钱财,导致大明几朝皇帝累积下来的七窖金全部被用光。”
朱祁钰:“我的金!”
朱瞻基:“我的金!”
朱棣:……
“虽然他一心想要陷害朱佑樘,废黜他的太子之位,但朱佑樘并没有对他打击报复,梁芳退回非法所得后,得以在南京度过晚年。”
“朱佑樘就是太宽和了,对付这种人就应该严刑峻法,才能震慑之后的那些嚣张的宦官!”
朱佑樘若有所思:难道真的是朕做错了吗?
【朱佑樘将朝堂上的牛鬼蛇神一扫而空,继而委任了大量贤能之臣,致力于整顿朝纲。丘濬、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一一入阁,主持朝政,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戴珊等人执掌六部。】
“群小斥逐,正人汇进!”
“徐溥在弘治初期就进入内阁,他性格凝重有度,十分沉稳,温和宽容,善于凝聚人心。”
“丘浚在任时间较短,但他以经世致用为生平信条,多次以古籍中的事例劝谏皇帝,对弘治朝的政治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他孤高冷僻的性格也导致了他与当时很多大臣处不到一起。”
“刘健以判断精准、决策果断著称。他能够精确地预知事物发展的走向,因势利导地提出转危为安的措施。”
“李东阳精于谋略,思维缜密。他在权衡多方利弊后做出相应的考量,是内阁策划的主要发起者。同时,他还是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对明朝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迁更是不凡,他曾高中状元,才华横溢,口才出众,专门负责内阁与其他部门的沟通。”
“李东阳、刘健、谢迁组成的内阁,在明朝是仅次于三杨内阁的成功内阁。时人称其: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三人不同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在面对明武宗朱厚照宠信宦官刘瑾时,他们三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朱佑樘瞪了太子一眼,朱厚照毫不在意,朱佑樘气道:“为父怎么教导你的,你居然宠信宦官!”
朱厚照扫视殿中群臣,不以为意道:“父皇,儿臣定是有原因的,说不定是那些朝臣欺负儿臣,架空儿臣呢!”
朱佑樘气急:“你给我跪下,朕倒要看看你做了多少荒唐事!”
朱厚照痛快认错,但改不改就不一定了……
“弘治内阁的特点便是高度的团结与协作,他们各司其职,共同辅佐孝宗皇帝,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革除弊政,敢于谏言,最终形成了弘治时期朝政稳定,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
“弘治朝的六部尚书也是各有特色。”
“王恕敢言直谏,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掌管铨选。他的作风使得朝廷政策及用人方针发生了根本变化,成化朝幸进的传奉官再也没有一步登天的机会了。”
“马文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曾经平定固原盗乱,整饬辽东军务,总督漕运、赈灾,在军事上屡立战功,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他担任兵部尚书后严核将校,罢黜贪懦之人。”
“刘大夏在军事上也有显著的成就,他曾成功治理黄河水灾,在两广地区清理吏治,减少盗贼。担任兵部尚书时,他革除旧制,减轻军民负担,得到了孝宗的支持。”
“马文升、王恕、刘大夏三人,被后世合称为:弘治三君子!”
“这些人就是被后世史学家赞誉的所谓‘弘治君臣’,他们共同构成了弘治朝的核心!”
“史称:弘治朝多君子,殆比隆开元、庆历盛时矣。弘治朝的朝臣多为贤臣,几乎可以与唐之开元,宋之庆历相媲美!”
第549章 艰难中兴
【在正直严谨的吏部尚书王恕的主持下,仅弘治元年从中央到地方被罢免的官吏便有一百多人,朝廷风气为之一振,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马文升也在武将系统中开始了大整顿,明军的战斗力顿时焕然一新!】
【朱佑樘对这些正直的朝臣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他身边围绕着的都是有君子之风的士人,自然就没有了那些佞幸小人的容身之处!】
【理顺了人事问题,朱佑樘就要开始自己的施政了。可是,他盘算了一番自己手中的底牌,才发现,他父亲留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
【为了镇压成化年间此起彼伏的叛乱,成化帝朱见深四处用兵,财政支出日渐增加,国库入不敷出。】
【内乱的同时,还有外忧。也先死后瓦剌部分裂,鞑靼部趁机崛起,明朝多次征讨、搜套行动都无法根除其带来的隐患。】
【除了人祸,自然灾害也接踵而来,黄河发大水,陕西闹地震,件件都是麻烦事!】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朱佑樘忧心忡忡,他坚持每天两次朝会,增开大小经筵,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
【皇帝以身作则,朝廷风气自然就会被逐渐导正,群臣踊跃上言,痛陈时弊,进献良策,朱佑樘则负责一一实施。】
【弘治元年,嘉兴的百户官陈辅监守自盗,盗卖私盐,事发后,他纠集亡命之徒,攻陷城池,大肆劫掠,最后逃入了太湖。】
【这种地方豪强与官府同流合污,破坏朝廷盐政的恶性案件揭开了明朝盐政中隐藏的弊端——】
【明初的盐法承袭自元朝,实行“开中法”,朝廷节省了人力物力,百姓购买的食盐价格降低,还给民间商人留下了一条生财之路。】
【然而,到了成化、弘治年间,开中法已经遭到了权贵势要及各色人等的破坏,他们通过奏讨盐引、垄断开中、多支夹带、贩卖私盐等手段,致使开中制度难以维持。】
【此外,明朝廷往往以边防为首,以边粮供给为重,全然不管官盐的产量和存量。以致于开中量经常超出官盐的供给量,造成盐商纳粮后长期困守盐场,无盐可支的局面,严重挫伤了盐商们的积极性。】
【由于开中制的破坏,盐税收入锐减,而朝廷的开支却在不断增加,国库日渐枯竭。到了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全国已经陷入“民日贫,财日匮”的窘困局面。】
【时任户部尚书的叶淇针对开中法的弊端,提出了将官盐以纳粮开中变更为纳银开中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内阁首辅徐溥的支持,并正式上奏朝廷。】
【弘治五年(1492年),经过多方考量,明朝廷同意了叶淇的请求,命令各地“召商纳银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弘治五年叶淇盐法变革!新盐法规定,盐商可以直接向运司纳银换盐,然后由运司将银两送到户部,交给太仓银收贮,再由户部按时分送各个边地。】
朱元璋:“给他们留这么多利润做什么,商人赚的多了,就会改变天下风气!”
朱元璋就希望天下所有人都按着他画下的道道过日子,最好不要有任何思考。
朱标无奈道:“父亲,民间商人追求的就是银钱,没有利润谁还会帮朝廷做事。”
【因叶淇的盐法变革,淮安成为了明清两代的盐运要冲之地。大批盐商因此迁居淮安,盐运的兴盛也让淮安迅速跻身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
【新盐法实施后,国库迅速得到了充实,商人们也因免去了长途跋涉的运粮之苦,缩短了营运周期,增加了收益,有效地调动了盐商的积极性。如果折合成货币收入的话,仅开中法这一项收益,弘治年间每年的收入就是永乐年间的八倍!】
朱棣瞪大了眼睛:“这么多!”
朱高炽口水都快留下来了:想要……
【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黄河在开封及荆隆口决堤,由北道进入山东张秋,汇于运河,淹没了山西诸多郡县。】
【这是明朝自开国以来,黄河发生的最大规模水灾!】
【其中,开封城受灾最为严重,有人建议将开封城内的居民迁徙到其他地方,躲避水患,但在河南布政使徐恪的坚决反对下,开封城留在了原地。】
【朱祐樘命户部左侍郎白昂主持黄河治理,他调动了二十五万民夫,筑长堤,修水闸,疏通泄洪渠,堵塞河堤决口,引导黄河进入汴水,再进入睢水、泗水,最终经过淮河的河道流入黄海。】
【经过白昂的治理,黄河水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完全根除。】
【弘治六年(1493年),黄河再次在张秋这个地方决堤,黄河水从汶水流入海洋,漕运被河水中断!】
【明代的漕运一直都是南粮北运的倚靠,黄河水患危及运河,也就阻断了明朝南北运输的生命线,对北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吏部尚书王恕等人推荐下,浙江左布政使刘大夏成为治理黄河的主导者。】
【刘大夏听取了水利专家的建议,在决口的地方挖了一条泄洪渠,先保证南北漕运,续上大明的生命线。】
【经过两年时间的治理,黄河不再向东北进入山东流入渤海,而是向东南,经过徐州,由洪泽湖汇入淮河,夺淮河河道进入黄海。】
【黄河水患得到了进一步控制,黄河沿岸也维持了数十年的稳定,刘大夏自此得到了朱佑樘的信任,成为弘治朝后期最得宠的朝臣!】
朱佑樘争辩道:“什么叫得宠,朕分明是尊重贤能之士!”
谢迁:陛下啊,不论对什么人,只要恩宠太过,就会带来不可调和的矛盾。殊不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
【弘治五年(1492年),江南苏松地区的河道也出现了严重的淤塞现象,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这一地区可是明朝的重要粮仓和经济中心,水患的频发,直接影响到了朝廷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
【朱佑樘派工部侍郎徐贯前往苏松地区,治理河道。徐贯有丰富的水利经验,他调集了二十万民夫,对附近135道河流进行了疏浚和加固。】
【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以往水患频发的江南大地,从此水灾顿渐,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几乎都是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弘治朝自然灾害很多,但因为社会较为稳定,除了河套、哈密等地区与少数民族有小规模军事冲突外,全国主要地区都没有大的动乱。】
【从弘治二年(1489年)至弘治五年(1492年),以治黄为主,兼及苏、松水利,先后动用民工近六十万人,历时六七年,却没有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盖因为,弘治君臣以工代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灾区人口的失业与救济问题。因此,如此大的工程带来的却是人口增加与经济更加繁荣的局面。】
【这在古代社会,堪称奇迹!】
隋文帝杨坚:“都学着点!”
汉文帝刘恒:“只要朝廷不找麻烦,百姓自己就能生活的很好。”
朱元璋:“还要管住官员在其中上下其手。”
朱标:“难得的是这一朝的官员道德水准都挺高。”
朱由检:“以工代赈真是个好办法,可是朕连保障工人基本生活的口粮都拿不出来,若是贸然开启新的工程,怕不是会重复元朝末年的治理黄河事件吧……”
【史书称朱佑樘“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其中可能有溢美之词,但与前后几朝相比,弘治时期的朝政的确算是最清明的了!】
【上行下效,朱佑樘本人厉行节俭,带头减少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仅太监、宫女等各色人员,就比明宪宗时期减少了一大半。他还停止各类奢靡活动,不大兴土木,停止民间采买,缓解百姓的负担。】
【他还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多次减免赋税,致力于发展农业,繁荣经济。】
【明朝税制规定,如果一个地区出现欠税的情况,那么到了第二年,就可以酌情打折,甚至直接减免。】
【这本是朱元璋为了保障百姓生存而定下的福利政策,发展到后来却与他的本意截然相反。】
【比如,贪官污吏从中作梗,能交上税的地方,也故意拖欠不交,到了第二年就可以申请打折和减免,免除的这部分都被贪官给拿走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佑樘改革税制,实行实征册制。也就是按照计划收税:地方上八月出预算,九月造花名册,十一月开始征粮,十二月征收结束。一旦前后有所出入,就等着朝廷追究责任吧!】
第550章 艰难中兴
【朱佑樘幼年受到许多宦官宫女的保护,他的启蒙老师也是当时的司礼监太监覃吉。但朱佑樘冷眼旁观了成化年间西厂番子的胡作非为,他上位后便对宦官的权利做了严格的节制,弘治朝的锦衣卫和东厂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嚣张气焰。】
【因而,弘治朝的几任锦衣卫指挥使都以奉公执法著称,可见特务机构也并不是只有污蔑构陷,用刑严酷这一条路可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朱见深身边都是梁芳、汪直那样的宦官,而朱佑樘身边却围绕着秉性忠直的怀恩,温雅诚笃,博学多才的覃吉。”
“覃吉身为司礼监大太监,却时常劝谏朱佑樘防止宦官擅权!”
“除怀恩、萧敬、覃吉等贤宦之外,各地的镇守太监,如福建的邓原、浙江的麦秀、河南的蓝忠、宣府的刘清,都有‘谦洁爱民’之名。”
朱元璋目瞪口呆:“这样的称赞也能放在太监的身上!”
“朱佑樘对违法的宦官也绝不宽容,依法治罪。”
“说到底,太监也是人,他们也有好有坏,不能一刀切。皇帝喜欢什么样的太监,什么样的人就能脱颖而出。”
“君明臣贤,明君身边才能有贤臣啊。”
朱棣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他手下的宦官大多都是有能力,又有德行的人。
【但朱佑樘对宦官的节制更多的还是出于自身的道德标准,并没有设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不说弘治朝之后的刘瑾、魏忠贤等祸害,便是弘治一朝也有得宠的太监,李广、蒋琮便是其中幸进的代表。】
【李广以道家之术蛊惑朱祐樘,引导朱祐樘游宴宫苑,研习道家养身之术。不知朱佑樘是不是忘记了他做太子那几年被太监欺压的艰难岁月,但显然李广是将成化年间的梁芳、李梓省等人视为自己的榜样的!】
朱佑樘不敢置信的看向自己宠信的宦官李广,李广被吓得瘫软在地……
【李广得宠后,仿效成化年间宦官们的做法,矫旨任命传奉官,向地方索贿,把持盐货之利,大建寺庙道观,侵占民田,大兴土木……官员们多次上疏弹劾,朱祐樘始终不闻不问。】
【弘治十一年,李广劝朱佑樘在万岁山上修建毓秀亭。结果,亭子建成后,朱佑樘的小公主意外夭折,很快清宁宫又发生了火灾。】
【有人便将此事扣在李广身上,说他犯了岁忌,太皇太后对此非常恼怒,李广因此惧罪自杀。】
【直到李广死后,朱佑樘才查到了李广大肆收受贿赂的罪状!】
朝臣们立刻用不加掩饰的目光盯着李广,心里已经给他炮制了无数罪状,李广被看的瑟瑟发抖,只能祈求皇帝陛下宽容,放过自己……
朱佑樘却是真的怒了,一个一向温和的人发怒才是最可怕的。
他一心想要做上古贤王那样的皇帝,得到所有人的好评,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成了他最大的污点!
【朱佑樘重视司法的力量,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维护法律的尊严,组织编纂了《大明会典》,修订了《问刑条例》。同时朱佑樘又提倡宽仁治国,减轻刑罚,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对其中与现实不符的情况,增补二百七十多条条例。】
【朱佑樘文治出众,却疏于武备,在军事上毫无建树,对蒙古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
【朱祐樘是一位急于求治的皇帝,他依靠正派官吏,革除弊政,认为自己的付出应该得到回报,但事实往往与希望相去甚远!】
【他虽有心求治,也能听取臣下的意见,但他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在陈规旧制的桎梏下修修补补,没有解决社会矛盾。】
朱佑樘眉心紧蹙,他似是无法理解,又似担心天幕说的太深,触及更加隐秘的核心问题,导致如今平和的表象被撕裂!
【朱佑樘的改革集中在中央,对地方改革力度不足,地方官员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依然存在。他的改革也没有触及地方豪强和藩王的势力,没能解决明朝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政危机越发严重。】
【因而,弘治革新只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并没有大的改观,只能说是延缓了明朝经济一路下滑的趋势。】
【等到朱佑樘去世后,他的改革措施人亡政息,改革成果也就烟消云散了。】
朱佑樘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他想要的是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而不是一时的安稳。
他将目光放在自己看中的朝臣们身上,第一次对他们的劝谏产生了怀疑。
这些朝臣言必提三代,口必称汉文,他已经完全按着他们的想法做了,他严格约束自己的脾性,几乎变成了朝臣们最喜欢的模样。
可是,为何依旧无法改变大明王朝的衰落?
这些朝臣也没有办法回答他们陛下的问题,因为想要挽救大明,需要的是不拘一格、不择手段的张居正,不是他们这些以儒家文化打造出来的谦谦君子!
【虽然在太平煊赫之下,隐藏着的是明王朝建国以来的重重矛盾。虽然弘治朝并没有解决明朝不断衰落的危机。但,明孝宗朱佑樘依旧是明朝中期最靠谱敬业的皇帝了。】
【朱佑樘实行的政治改革大都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在正统、成化年间,到处点火的农民起义,在弘治一朝几乎绝迹,这在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都算的上是一个奇迹!】
【朱佑樘在位的十八年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百姓安居的时期。朱佑樘也因此被誉为“中兴令主”,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弘治中兴”!】
【当然,弘治盛世不仅是明孝宗朱佑樘一个人的功劳,更是弘治君臣这个群体共同的荣耀。你可以将所有关于盛世,关于明君的评价套在弘治君臣身上。也正因此,这一时间段比起其他朝代来说,有些平淡,没有多少有趣的故事。】
【但这样的平平淡淡才是普通百姓最向往的生活吧!】
朱佑樘一颗心慢慢放了下来,朝臣们也暂时忘记了天幕的批评,一致拱手恭贺皇帝陛下。
但他们心中的想法就不一而足了,不论是走向深海,还是重视军备,都会引起朝堂的动荡。
有人会因此一飞冲天,有人会逐渐没落,端看谁能把握住机会!
【朱佑樘不仅是一个好皇帝,他也是一个好人,他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深受百姓的爱戴。】
【朱佑樘幼年受尽磨难,但他却并没有将自己困在年少的磨难中,对于当年迫害自己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
万贵妃:真是小看你了……
【朱祐樘的后宫生活也与他的父亲不同,成化帝每天挂在嘴上的“离不开万侍长”,都比过朱佑樘事实上的一夫一妻!】
【朱佑樘自幼便渴望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他的后宫只有一个皇后,没有任何妃子,他们就像是普通人家的夫妻一般,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
杨坚好奇:“身为坐拥天下的帝王,真能抵得住诱惑?”
李世民:“……”
朱元璋不理解:“不是,你是皇帝啊,你有皇位要继承的!”
朱见深也对儿子的行为不置可否:“作为皇帝还能这样!”
但天幕下的女性观众对朱佑樘的好感却瞬间爆棚,尤其是被困在后宫,不得自由,还不得不与其他人分享自己丈夫的宫妃们……
【明朝祖制,为了预防后宫干政及外戚之祸,朱元璋规定后宫妃嫔只能在普通人家遴选,因此明朝皇帝的后宫是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朝代。】
【但张皇后的娘家却是明朝数得着的外戚,她的两个弟弟仗着身份胡作非为,大兴土木,侵占民田……面对朝臣接连不断的弹劾,朱佑樘宁愿放下身份,祈求朝臣的谅解,也没有对两个小舅子的违法行为进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