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后夺门之变,他第二次被立为太子,这时候皇位上坐着的已经是他的亲生父亲,但因为他们父子二人常年分居两处,单薄的父子之情让朱祁镇生出了废黜太子的想法。】
【公元1464年,18岁的朱见深继位为帝,成为这个王朝的最高掌权者。幼年便卷入皇位之争,导致朱见深的精神压力极大,落下了口吃的毛病,但这并不影响他施展自己的政策。】
李承乾:原来,话都说不利索的人也能成为皇帝!
【朱见深初登基的时候就面临着老爹留下的一大摊子麻烦事,年轻的他踌躇满志,顺应人心,平反了于谦的冤狱,恢复了景帝的帝号,赢得了朝野的广泛支持,稳定了两次皇位更迭带来的朝政混乱。】
【他委任贤臣,斥逐佞幸,如李贤、商辂等人得以进入内阁,他考察官员,整顿朝政,打击贪污腐败现象,一时间朝中能臣汇聚。】
“封建社会太吃皇帝了,皇帝喜欢贤臣,朝廷就会众正盈朝,皇帝喜欢人迎奉他的喜好,身边的人便都是奸佞小人。”
【但朱见深在明朝原有的官职体系之外,设置了传奉官一职,打破了明朝相对公平的选官制度。】
【传奉官是特指那些不经过吏部选拔,不经过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直接由皇帝任命的官职。】
【不论这个传奉官多么有才,这样的行为都破坏了原有的选官制度,破坏了皇帝和官僚士大夫之间的平衡,将官爵视为儿戏。对于朝臣士大夫来说,官爵原是“天下公器”,皇帝这样的行为,无疑将官爵变成了“人主私器”。】
“传奉官是皇帝直接任命的,说明这个人如果按着正规渠道,他就得不到官职。”
“若是皇帝贤明,慧眼识人,这个人可能会是卫青、桑弘羊。但即便是汉武帝,晚年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事实上,传奉官大多都是佞幸之人,既然皇帝可以一言而决,那么宫中的嫔妃、宦官就能借皇帝之名,大肆敛财,卖官鬻爵。”
“成化年间的大太监梁芳传皇帝命令,任命的传奉官多达一千人,其中甚至有的文官一个字都不认识,武将从没拿过弓箭的。”
成化朝的朝臣立刻借着天幕劝谏陛下,要求废除传奉官制度,成化帝朱见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在经济方面,朱见深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开垦荒地,修建水利设施,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他还特别重视商业的发展,放宽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兴旺,为明朝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军事上,朱见深精兵简政,加强京营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成化年间,多次边疆战争,对内平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比如自元朝以来就困扰中央朝廷的荆湘流民,在成化年间得到缓和。】
“荆襄地区位于湖北、河南和陕西三省的交界之处,是个三不管地带。这里森林密布,万山环绕,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每当灾荒、战乱发生,这里就会聚集近百万的流民。”
“明朝建立之前,荆襄地区经历了多场战争,元气大伤。朱元璋登基后,为了恢复农业,选择了封禁荆襄,不允许民众开垦,只允许军屯的存在。这让明朝的荆湘变成了唐朝的河北,与中央朝廷离心离德。”
李世民:在改了在改了!
“然而,随着明朝的逐渐稳定,对荆襄地区的农业限制也逐渐放松,藩王、勋贵,文臣武将大肆兼并侵吞土地,使得农民无地可种,被迫成为流民涌入荆襄地区。”
“由于明朝政府的管理疏漏,许多流民隐匿在山间,不向官府报告,使得官府的管理变得异常困难。流民们也因缺乏稳定的生计来源,生活困苦。”
“成化年间,荆襄地区的流民数量激增,达到数百万之众。他们不堪忍受官府的压迫和剥削,纷纷起义反抗。”
朱瞻基:这不会还是朱祁镇的锅吧?
“刘通、石龙等人领导的起义军声势浩大,多次击败官军。然而,由于官府的镇压和内部矛盾,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
“荆襄流民起义对明朝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平息起义,明朝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起义失败后,明朝政府加强了对荆襄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推行了强制附籍与发还原籍的政策。设置郧阳府与湖广行都司来管理流民,将流民编入户籍,给予流民土地和赋税优待。”
“尽管流民给明朝政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他们的到来也促进了荆襄地区的开发和繁荣。流民们开垦荒地、种植作物、开发资源,使得荆襄地区逐渐民户稠密、商旅不绝。”
“人口就是发展的基础,这样的三不管地带,若是能好好发展,定能成为三省通衢!”
“可惜了,朱元璋的户籍政策定的太死板了,这些人想要另寻出路都没有机会。”
朱元璋:“他们就不能好好种地吗?”
朱标:“爹,土地兼并,他们的地都被人夺走了。”
朱元璋:“哼!咱还是杀得少了!”
洪武朝臣:您是一点都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啊。
朱标却知道,他爹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只是说不出口。
【大藤峡起义也是明朝的老大难问题,大藤峡位于广西黔江中下游的武宣至桂平之间,长约百余里,两岸崇山峻岭,江水迅疾,山脉陡峭,地势险要。】
【这里居住着以蓝、胡、侯、盘四姓为主的瑶族人民,以及善于使用毒药和弩矢的僮族(今壮族)人民和部分汉人。】
【明朝政府在这一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用武装夺取瑶、僮两族人民的土地,又利用食盐垄断和专卖对当地居民进行苛刻的剥削。甚至用封锁食盐的手段迫使瑶、僮族人民就范,因此激起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
【到了明朝中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官吏贪暴,藤峡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压迫日益严重,瑶族人民的不满情绪也日益高涨,最终爆发了起义!】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之君,他本该怒斥这种暴乱行径。但大明建国还没有几年,他脚上的泥还没有洗干净,他明白没饭吃是什么感觉,他不能昧着良心说这场起义是错的……
没想到自己的大明也会走向元朝的老路,这让自诩建立了远迈汉唐的王朝的朱元璋难以忍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暴躁。
【从洪武八年起,大藤峡瑶族就不断掀起反抗明王朝压迫的武装斗争。洪武十九年,罗渌山的农民起义军杀了广西布政司参议汤敬恭,控制了大藤峡一带,垄断了桂平到武宣的黔江水路,长达数十年之久。】
【景泰初年,蓝受贰、侯大苟等人率众起义,他们打击贪官污吏,严惩豪强地主。先后攻破附近州县,战火波及两广六府地区,队伍发展到万余人。但此时的明朝争忙于与北方的瓦剌交战,无暇顾及西南,起义军的队伍越发壮大。】
【成化元年(1465年),明朝派遣韩雍率领十六万大军征讨大藤峡,韩雍四面并进,以火攻攻入山寨,生擒侯大狗等起义军首领,并斩断大藤,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
第546章 艰难中兴
【大藤峡起义是明朝广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起义,也是明朝中后期全国较大的农民起义之一。】
【到了正德年间,大藤峡地区又爆发了起义。正德十一年,总督陈金率军镇压起义后,又施行安抚之策,但起义并未被完全平息。】
【嘉靖年间,皇帝不作为,朝政更加混乱,官府压迫加剧,大藤峡人民的反抗斗争再度掀起高潮。】
【嘉靖六年,明朝廷命王守仁以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督师镇压起义。】
【王守仁利用卢苏、王受等当地的归降势力,派遣大军四面夹击起义军。起义军大败,退守仙女大山,但最终仍被官军攻破。此役前后擒斩三千余人,两江地区彻底安定。】
【天启六年(1626年),大藤峡地区的部落首领胡扶纪再次率众反抗,次年便遭到镇压。至此,历时250余年的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起义才以失败告终。】
“好家伙,再坚持几年,就能把明朝熬死了!”
崇祯皇帝:这是什么地狱笑话!
【西南边疆动乱不断,但对于大明王朝却只是疥藓之患,真正威胁明朝统治的还得是东北方向的女真人!】
忽必烈:“朕杀了那么多金人,还没有将他们的脊梁打碎!”
朱元璋:“就那么点人,还能对咱的大名造成威胁!”
【自金朝被蒙古所灭后,一部分女真人与汉人融合,一部分回到东北地区,在当地游牧生活。】
【正统初年,建州女真聚居在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与明王朝关系不断密切。但自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之后,明王朝国威受挫,边事大坏。李满住、董山等女真首领开始“乘间窃掠边境,辽东为之困弊”。】
朱棣:“朕设置的奴儿干都司,派亦失哈收拢女真人,就是为了将此地纳入大明的朝廷治下,让当地的女真野人成为大明的一部分。你们放弃的如此简单,就没有想过数百年来,辽东大地孕育了多少游牧民族!”
朱高煦抢答:“父皇,我知道,譬如鲜卑人、高句丽,还有契丹、金人都是从这里起家的。”
朱高炽:“父皇,是儿臣想差了,辽东之地虽然苦寒,但能在这里崛起的民族没有一个简单的。”
【董山等人频繁侵扰明朝边境,杀害抢掠明朝百姓。面对女真人的挑衅,朱见深决定对建州女真进行军事打击!】
【成化三年(1467年),明宪宗朱见深任命大将赵辅率军五万,兵分三路进剿建州女真。同时,命令藩属国朝鲜派出军队全力配合明军进剿。】
【经过一个月的围剿,明军斩首六百三十余人,俘虏二百四十余人,李满柱和他的儿子被朝鲜军队斩杀,董山也被明军抓获并在押送途中被杀。】
朱元璋:“好!这才是咱大明的好儿孙!”
【成化十五年(1479年),由于建州女真再次挑衅明朝廷,明宪宗决定再次出兵。此次由抚宁侯朱永率领大军五万,太监汪直做为监军,联手朝鲜,于当年十月进剿建州。】
【到十二月,建州三卫中的两卫被荡平,左卫受到重创,村寨都被扫平,所有房屋建筑全部夷为平地!】
朱棣:“仗打得还行,不过,你是不是忘了你爹的教训,怎么又用太监做监军!”
朱瞻基:皇爷爷,大明的太监监军不是从你开始的吗……
【经过成化年间的两次军事行动,建州女真损失惨重,被杀者数千人,村寨、家畜等财物荡然无存。因此次战役极其惨烈,就像土地被犁过一样彻底,因此也被称为“成化犁廷”!】
班固:“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汉书·匈奴传下》”
朱厚照跃跃欲试道:“几十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女真人怎么样了?”
【朱见深的战略眼光就体现在这场战役中,成化犁庭沉重打击了建州女真的势力,为大明王朝的统治赢得了片刻的安宁。此后直到努尔哈赤的崛起,近百年时间中,辽东女真各部再也不敢挑衅大明朝廷!】
崇祯皇帝高呼:“宪宗陛下英明啊!”
看看山海关外的女真人,朱由检都快哭了……
“怪不得清朝的统治者对宪宗皇帝都是一片批评之声,原来是为了暗戳戳给老祖宗报仇啊。”
“如今还有几人知道成化帝的犁庭扫穴,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后宫,都在嘲笑比他大17岁的真爱万贵妃。”
“清朝统治者深谙宣传的技巧,黄色新闻当然比正经的时政传播的更远。”
【成化初年的动乱堪称按下葫芦浮起瓢,东北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西北的固原又发生了叛乱。】
【这场叛乱被称为小号的安史之乱,因为发动这场大乱的是归化明朝的蒙古人,这些蒙古人世袭明朝的千户之职,是明朝军队中的精锐骑兵,自身也还保留着游牧的习俗,不需要缴纳赋税,与当年的安禄山等人何其相似。】
朱瞻基:“怎么还没完?”
他这个孙子登基之初面临的状况也太危险了。
不行,又想打儿子出气了!
朱见深想起刚继位的那三年还心有余悸,老爹留下的烂摊子太大了,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流民盗匪,叛乱频发,他真是焦头烂额。
【叛贼首领满四占据石城,自称招贤王,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聚集了两万兵马,一时间关中震动!】
李世民:“石城?这是吐蕃后来侵略大唐的桥头堡。”
赵煦:“这里也是西夏抵御大宋的战略要地。”
章谆:“石城坐落于群山之间,四周大部分地方都有悬崖峭壁保护,周围还有几座小山拱卫。城墙高6-10米,还有3米深的护城河加强防卫。只有一条仅能通过单骑的小路进入石城,真是一个天然的堡垒!”
赵煦:“朕倒要看看明朝的军队怎么解决这个堡垒。”
【朱见深先后派遣任寿、陈价等将领讨伐叛军,但均以失败告终。】
【眼看局势就要失控,明朝派出御史项忠出马率兵平叛。项忠带着上万京营大军,路上又调集了陕西边境上的50000边军一同出阵,还包括装备了大量火器的神机营和蒙古骑兵。】
【为了防止被叛军偷袭,明军决定分路前进,但因具体时间无法同步,反倒给了叛军分而击之的机会。大将毛忠在战斗中中箭身亡,刘玉也身受重伤!】
【叛军的韧性和顽强超出了明军的预料,明军只能通过围困的手段,截断孤城的粮草物资,逼迫石城中的叛军冒死突围,明军则早已埋伏好了军队以逸待劳,最终平定了叛乱。】
【至此,持续半年之久的固原之乱被彻底平息。明军前后伤亡多达万人,战死数位中高级军官,前后动用近10万人马,才将4000蒙古牧民与1万多流民消灭。】
朱标:“这个战损比也太大了!”
朱棣:“我大明的军队已经没落到如此地步了吗!”
都怪你,土木堡战神!
【此起彼伏的叛乱也说明了明朝对边疆地区的掌控有很大的不足,大明的军队为了扑灭叛乱的火焰疲于奔命,明王朝的制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漏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
“自明朝建国到现在,除了靖难之役外,所有战争都是在边疆发生的,但明朝的百姓就是越来越穷……”
朱元璋:“这怎么可能呢?”
“明朝的户籍制度太过死板,导致明朝的经济失去了活力,百姓越来越穷,亡命之徒就越来越多。”
“如满四这样的蒙古归化部落被固定在一个小空间内,生活极其困顿,几乎所有百姓都在贫困线以下徘徊,自然无法对明朝产生归属感。”
朱元璋急的抓耳挠腮:“宋朝到底是怎么做到那么富裕的?”
朱标:“大明懂经济的人还是太少了。”
“而且,因为中亚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截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此时世界的经济大动脉已经转向海洋,石城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已经没有了唐宋时期的繁荣,满四无法在这里壮大自己的部族。”
“更加可惜的是,海上的利益已经远远大于陆地上的利益,明朝的统治者却依旧坚持海禁政策,闭目塞听!”
朱元璋:“在改了,在改了!”
“西北的衰落也导致了游牧民族持续的困苦,他们只能挥起马刀向南方的明王朝寻求生活必需品。”
“以至于,明朝从始至终都没有摆脱蒙古人的阴影。”
朱棣脸颊抽搐:这是什么恶毒的诅咒!
【自土木之变后,瓦剌人就逐渐占据了河套地区,以此作为对陕西、山西、宁夏进攻的前进阵地。为了抵御蒙古人对西北的不断侵蚀,明朝廷派出大军主动进入河套地区,搜剿瓦剌,这是明朝中后期搜套行动的开始!】
【天顺年间,石亨、石彪先后开始“搜套”,取得磨儿山大捷、野马涧大捷,斩首六百余级,是明中后期历次“搜套”“复套”战役中,获得的最具分量的大胜!】
【成化九年(1473年),明军趁蒙古主力出掠之机,进入河套捣其巢穴,在红盐池之战中击败蒙古军,斩首355级,获驼马牛羊器械无数,焚其帐篷、庐舍。此战是明军一改多年来在河套地区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攻的关键节点!】
【成化十六年(1480年),明军在威宁海之战中再次击败蒙古军,生擒一百七十一人,斩级四百三十七,缴获大量军械……】
朱棣为这个后辈叫好:“好!就是要主动出击!”
第547章 艰难中兴
【“搜套”战略虽然表面看来是进攻性的,但其作战区域还是在本方疆土中,因此这是一种以进攻为防御的手段。明朝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却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蒙古南下!】
“土木之变后明朝的武将集团就变成了小可怜,几乎没有什么有名气的大将!”
“早在永乐朝之后,明朝的将领就多是浮浪之辈,这才是明朝失去河套的最大原因。”
“以至于,最后不得不修筑长城,抵御蒙古的入侵……”
“历史上大修长城的也就秦朝和明朝了,秦朝是为了将各国的城墙连起来,起到预防的效果。明朝则是被蒙古人搞得疲于奔命,只能修墙防御。”
“汉唐全胜时期,长城外的漠南地区可都是中原王朝的统治区!”
朱元璋和朱棣这对开国父子一向认为,大明王朝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远迈汉唐,却没想到天幕带来的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为了与逐渐壮大的文臣集团争夺权力,朱见深重用锦衣卫和宦官集团,在东厂和锦衣卫之外又设立了一个新的特务机构——西厂!】
【成化十三年,朱见深在宦官汪直的提议下成立了西缉事厂,其职能包括侦查、逮捕、审讯等,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限于朝廷官员,还包括普通百姓。】
【西厂代表着明朝的特务政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加腐败与黑暗和朝政!】
【西厂是朱见深手里最好用的一把刀,西厂番子遍布京城和地方,刺探消息,其权力超过了锦衣卫和东厂,因为它可以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其他政府机构的制约。】
【西厂的特务人数,也比东厂要多出一倍。东厂的总管太监尚铭,也不得不俯首听命于汪直。】
【因此西厂的气焰十分嚣张,在执行任务时手段残忍,常常滥用职权,连兴大狱,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就连官居从二品的地方大员都可以不经过皇帝的命令先斩后奏。】
【西厂的行径,让大学士商辂等人忍无可忍,他向朱见深上奏,撤销西厂。但西厂本就是朱见深与文官集团争夺权力的爪牙,商洛等人就被朱见深寻机贬黜了。】
【朱见深最宠幸的太监就是西厂的都督汪直,汪直原本是广西少数民族的首领,明军平定大藤峡起义后,汪直被明军俘虏,入宫成为宦官。】
【他年纪虽小,却很是聪明,借侍奉万贵妃的机会,逐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成为西厂提督。】
【汪直的权利迅速膨胀,他利用西厂大肆打击政治对手,使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他不仅掌握着西厂,还干预朝政,影响皇帝的决策,甚至掌握了京城禁军“十二团营”的统领权。】
【然而,由于汪直的权力过大,引起了朝中其他官员的不满和皇帝的忌惮。】
【成化二十年,汪直失去了朱见深的信任,他的权利也随之一落千丈,西厂被裁撤,汪直被贬到南京。】
“西厂在朱见深的统治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监察和镇压作用,但宦官势力的膨胀也加剧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黑暗。朝臣和百姓生活在恐怖气氛中,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
“西厂的建立,也能看出明朝皇帝对朝政处理的简单粗暴和路径依赖。”
“西厂是皇帝设立的,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一旦他们威胁到皇权,皇帝也能将其废黜,这与汉唐的宦官干政是不一样的。”
“后来朱见深的孙子朱厚照为了争夺权利,也效仿祖父恢复西厂,还在西厂的基础上增设内行厂。”
“这种机构给了那些奸佞小人一个一步通天的机会,那些按照正常途径无法登上朝堂之辈,得以凌驾于群臣之上,肆意凌辱朝臣。”
“特务机构可算是明朝的特色了。”
朱元璋:“那些朝臣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挥下屠刀,咱相信没有人不怕死!”
朱标:“父皇,后世子孙没有您的威望,若是他们肆意杀戮朝臣,怕是大明的朝政也运转不下去了。”
朱棣:“其他朝代怎么就没有这样的麻烦事?”
朱高炽:“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麻烦,西汉是外戚,东汉是外戚、豪族和宦官,唐朝是藩镇与宦官,宋朝是外敌和投降派。”
朱瞻基:“我大明的勋贵与朝臣原本可以勉强维持平衡,但土木之变后……勋贵就无法再制衡文官了。”
朱见深:“朕不得不启用宦官,不然就会变成聋子、瞎子。不过汪直做的太过了,朕得敲打敲打他。”
【与朝臣的斗争让朱见深心力交瘁,到了统治中后期,他逐渐怠于政事,学习方术,沉溺后宫,将朝廷内外诸事都交给宠妃万贵妃统领。】
朱元璋怒道:“原本以为你是个勤政的,没想到却如此不经夸!”
【朱见深自幼便生活在困顿之中,他的祖母孙太后命自己身边的大宫女万贞儿照顾朱见深的生活,此后艰难的日子里,朱见深便是与这位万侍长相依为命,对她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之情。】
【朱见深称帝后,便想要立这个年长自己十七岁的宫女为后。但此事引发了前朝后宫的一致反对,朱见深最终还是妥协了。】
【无法将自己喜爱的女人立为皇后,朱见深便将所有的荣宠都给了万贵妃,万贵妃也恃宠而骄,不将皇后放在眼里。吴皇后终于爆发,命人杖打万贞儿,彻底触怒了朱见深。朱见深不顾前朝后宫的反对,废黜了吴皇后,此时距离吴皇后正位后宫也不过一个月时间。】
【朱见深再次为万贞儿争夺皇后之位,却被生母周太后以礼制和孝道压制,不得不立了王氏女为后。】
【因吴皇后的前车之鉴,王皇后谨小慎微,对万贞儿处处忍让,不敢触其霉头,万贵妃就成了成化后宫真正的主人。】
【成化二年,万贞儿生下了朱见深的长子,朱见深高兴之余恨不能立刻将此子封为太子。】
【可惜的是,这个孩子还不到一周岁,就夭折了,万贵妃年纪大了,再也没有生育。】
【成化二十三年春,万贵妃病逝,朱见深十分悲伤,说出了他将跟着万贞儿离去的不详之语。】
【自朱见深记事起,万贞儿就是他惟一的依靠,这份依恋并不是简单的爱情或亲情,就在万贵妃去世不久后,朱见深也病逝了……】
朱见深惊呼道:“万侍长!”
万贞儿不在意天幕如何批评她,毕竟当朝人的辱骂更加露骨恶毒,她已经听的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她还有心思关注皇帝的情绪,安慰他道:“妾比陛下大十七岁呢,那时候,妾已经五十八岁了,也算长寿。”
朱见深:“可是朕离不开你。”
万贞儿:“妾去后,陛下更要保重自身,您看后人的评价,他们不在乎妾与陛下的关系,只要陛下是明君,妾留在史书上的就只有贤名了。”
朱见深被打了一波鸡血:“嗯,万侍长说的对,朕不能带累你的名声!”
【朱见深将朝政都交给万贵妃处理,自己却在深宫中与道士、和尚求仙问道,这自然会对外朝产生巨大的影响。】
【成化中后期内阁三位阁老换成了万安、刘珝和刘吉。其中万安贪狡、刘珝狂躁、刘吉阴刻,三人结党营私,一味讨好皇帝,结交万贵妃,进献珍宝,没有一点阁臣的气节。】
【而六部尚书有的攀附三人,有的对此无可奈何,被世人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也算是成化年间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了。】
朱元璋:“阁臣可是位比宰相,这样三个东西怎么能入阁!”
朱棣冷哼一声:“明君才能有贤臣,昏君身边都是一味逢迎的小人,那李隆基不就是最好的教训吗!”
李隆基:在改了,在改了!
“其中最不要脸的要数万安,为了得到皇帝的信任,他居然攀附万贵妃,给人一种两个万是一家的错觉。”
“早朝的时候,其他朝臣还有事要奏,万安就抢先高呼万岁。按照明朝的规矩,喊了万岁就意味着要下朝。自此之后,朱见深再也没有召见过大臣,万安也得了万岁阁老的戏称。”
“万安还在给朱见深的奏疏中大谈房中之术,这件事最终是被明孝宗朱佑樘发现的。”
“面对皇帝的质问,万安却没有一点被羞辱的感觉,朱佑樘不想撕破脸面,想要他主动辞职,但万安连场面话都不愿说,不愧是:面如千层铁甲,心似九曲黄河的万岁阁老啊!”
“万安就是一个油滑的小人,并不是一个十足的坏蛋,他对成化朝的恶劣影响远不及那些西厂番子。”
“能不能不要比烂!”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当时说不定已经找到红薯和土豆了,只是西方国家看的严,没有传到国内。”
“那可是随随便便就能亩产千斤的救灾神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