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朱祁钰浑身如同被注入了一股生机,有太祖皇帝为自己撑腰,看谁还敢说朕得位不正!
这下子,就连他的曾祖父朱棣都羡慕了!
朱元璋的表态在明朝各时空掀起了一阵风波,很快又平息了下去,谁敢说太祖爷说的不对。
“不过,参与夺门之变的这些人本就是政治投机者,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石亨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气焰嚣张。于天顺四年因叛逆罪被捕入狱,最后病死在狱中,家产被没收,党羽被诛杀!”
原来所谓的从龙功臣只有四年!石亨这下子是彻底失去了希望……
【回到北京保卫战的战场上,德胜门最好攻击,但明军的防守也最严密,也先想着,北京城九座城门,总不能每个城门都重兵防守吧!】
【于是,瓦剌军将主攻目标转向了西直门,西直门守将孙镗率军迎战,斩其前锋数人,瓦剌军向北退却。】
【孙镗率军追击,瓦剌军也增兵将孙镗合围。孙镗全力拼杀,但依然无法解围。幸而明军高礼、毛福寿前来支援,石亨也派兵前来助战。瓦剌军三面受敌,被迫撤退。】
“孙镗也是后来夺门之变中的主力,最后因为收受贿赂被解除军职。”
“明史评价此人‘粗猛善战,然数犯法’,虽有些军功,但本人品行不端,多次触犯律法。”
孙镗:完了……
【十月十四日,于谦根据第一日交战暴露的问题重新部署,命都督王敬、武兴,都指挥王勇前往彰义门御敌,要求他们相互应援,不得贻误战机!】
【当天,瓦剌军组织兵力进攻彰义门,于谦命王敬、武兴前往彰义门迎战。武兴令火铳在前,弓箭短兵在后,以数百骑兵排在最后。瓦剌军冲锋的时候,明军便以火铳攻击敌军,但有一部分明军骑兵为了争功私自出击,致使明军阵型破坏。】
【瓦剌军趁机反击,明军败退,明将武兴中流失而死。随后,瓦剌军追至土城,却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反抗,百姓们站在自家房顶上往下投掷砖石瓦块,瓦剌军前进受阻。再加上明军前来支援,瓦剌军不敢恋战,只能撤退。】
【经过几天进攻,也先发现一时难以攻下北京,瓦剌军连日战败,士气低落,援军却迟迟不到。而明廷的援军就快要到了,也先担心自己的后路被断,便挟持朱祁镇拔营撤退,并对途经的州县大肆掠夺,十月十七日,由紫荆关北退,北京之危终于解除!】
明初的君臣都激动了起来,从朱祁镇登基开始蔓延的恐慌情绪终于消散一空。
北京保住了!大明保住了!
京城的百姓更是涕泪横流,他们都知道国破家亡后自己会面临什么下场,只恨不能为于大人建造生祠,以表自己的心意。
其他朝代的观众多是羡慕大明绝地逢生,赞赏于谦的坚韧不拔!
刘猪猪羡慕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大臣还是别人家的香啊!
只有赵宋皇室一片沉寂。
这对比太触目惊心了!
若不是有个好弟弟和好臣子力挽狂澜,朱祁镇跟徽钦二帝有什么区别。
所以……赵构,你该死啊!
【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使明王朝转危为安,避免了亡国的危机。】
【北京保卫战后,明朝廷加强了边防力量,朱祁钰决定整饬边防,命令各镇守官安抚军民,操练军马,修理城池,整理军备。经过如此整饬,明朝边防得以加强,对瓦剌军的防御力量大增。】
【最终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等边关为屏障的大区域防御体系,有效地防御了北方之敌。】
【于谦也因功被封为“少保”,总督军务,世称“于少保”!】
【瓦剌军退走后,于谦将原本的京城三大营进行了改制,原本的三大营各有总兵,号令不一。遇到战事时,只能临时调拨,兵将相互不知。】
【他从三大营中挑选了十万精兵,分编为十营。设总兵官一人,由石亨充任,受兵部尚书于谦节制,朱祁钰另派了两名太监为监军。此次整顿后,明军互相统属,兵将相识,使得明朝军事力量得到了增强。】
朱棣:“京师总兵交由一人节制,可若是此人出现问题又该怎么办?”
【此次也先进军内地虽然没能取得成功,但他的兵力并没有遭受重创。退回塞外后,依然试图夺取明朝江山。】
【景泰元年,也先派遣三万瓦剌军进攻宁夏,想直取江南,在南京立朱祁镇为皇帝,与北京的朝廷分庭抗礼。】
【瓦剌军在宁夏掠夺明朝人口及牲畜后,接着又进攻大同。大同总兵官郭登率八百人大破敌军,追敌军至栲栳山,斩敌军二百余级,明军士气大震!】
【此后,也先不断进攻宣府、大同想占领两地为前沿阵地,再进攻北京。但由于被宣府守将朱谦和大同守将郭登屡次击败,始终未能得逞。】
“也先每次进犯内地,都会派出间谍到内地探明虚实。仅这一年间,朝廷就擒杀了瓦剌间谍5人。”
“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投降瓦剌出卖明军的大太监喜宁终于被明军擒获,被凌迟处死,也先失去了向导。”
【也先不断发动对明朝的战争,也激化了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原本可以从互市贸易中得到的东西,如今却只能强抢,并不是每个部落都有也先的野心。】
【战争胜利后,也先获利最多,但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所有人共担的。名义上的可汗脱脱不花不干了,他瞒着也先,抢先与明朝议和,从背后捅了也先一刀,也先也只能暂时议和,先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
【土木堡之役是也先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威望和权势。也先的野心也进一步膨胀,他开始着手实施篡权夺位的计划!】
朱祁钰:“廷益,看来瓦剌也要乱一阵子,我们有时间布局北方防线了。”
于谦:“陛下英明,只是,草原就在那里,没有瓦剌也会有鞑靼,没有鞑靼还有兀良哈,万不可掉以轻心!”

第543章 土木之变
【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起兵击败了脱脱不花可汗。脱脱不花虽是个傀儡可汗,但他与也先还有一重关系,也先的姐姐是脱脱不花的皇后。然而脱脱不花所立的储君并不是皇后所生的儿子,而是侧室所生。】
【也先想要干预北元汗庭的立储大事,强烈要求脱脱不花立自己的外甥为太子。这种粗暴的作风惹得脱脱不花很是不满,君臣二人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了极致。最后,脱脱不花在也先的离间计下被其岳父沙布丹杀害。】
【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排除了一切障碍后,自立为蒙古大汗,号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建年号添元,以“皇元”继统者自居。】
【就这样,也先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打破了非黄金家族不能称汗的蒙古传统,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黄金家族出身的大汗!】
【然而,也先的统治并未持续多久。他荒于酒色,恃强益骄,导致部众日益离心,众叛亲离。他没有认清自己身边潜在的危险,盲目地想要开创宏图大业,在草原大肆征兵,准备再次南征明朝。】
【景泰五年(1454年),也先被其部下阿剌知院等人所杀,也先的核心力量瓦剌绰罗斯部也遭到阿剌知院无情的屠杀清洗,瓦剌部因此遭到了惨重打击,逐渐衰微。】
【也先去世后,瓦剌部落一分为二,变成了由也先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
【准噶尔部将来还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配角,但瓦剌这个名词从此就变成了历史!】
提起准噶尔,康熙有话说,乾隆更有话说……
【回到京城保卫战之后,也先手里抓着的朱祁镇,已经没有了任何作用,他打算将此人送回明朝,到时候北京城内一个太上皇一个皇帝,瓦剌就能在他们之间挑起一些矛盾,为自己争取一些利益。】
【不得不说,也先给了朱祁钰出了一个难题。】
【朱祁钰的皇位是被朝臣拥立的,若是朱祁镇回来,会不会与他争夺皇位?】
【直到于谦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帝位已定,任何人都不能改变。朱祁钰才不情不愿的接回了朱祁镇。此后,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开始了他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涯。】
朱棣:“软禁在深宫中的一个废人,随便找个借口不就能除掉了,怎么最后还翻车了!”
徐皇后:“陛下忘了,孙太后还在后宫呢。”
【朱祁钰这皇帝做的很不错,是一位承前启后,有功于国计民生的贤明之君。】
【由于连年的征战和瓦剌的劫掠,再在加上内地的水患,全国灾区连连,饥民遍地。朱祁钰励精图治,稳定朝局。组织北京保卫战使明王朝转危为安,继而发展经济,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安定社会。】
【在政治上,他能广开言路,招贤纳士,启用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清除阉党势力,重用于谦等贤臣,吏治为之一新。】
朱祁钰松了一口气,后人肯定了他的能力,也肯定了他的功劳!
【他命人修编的《寰宇通志》是明代地方总志,在景泰朝兴起的工艺品“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流传于后世,直到如今依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领导人的国礼!】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为了不让景泰帝留下修书的美誉,篡改《寰宇通志》为《大明一统志》,企图磨灭景泰朝的历史地位。”
“可惜朱祁镇做再多都没用,如今我们怀念的依旧是景泰帝与于谦这一对救世君臣!”
【朱祁钰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稳定,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其功绩不可磨灭!】
【后人对朱祁钰的诟病多在他废立太子一事上。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虏时,他的长子朱见深只有三岁,孙太后为了给自己儿子留下退路,强烈要求必须先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才能称帝。】
【等到朱祁钰帝位稳固后,自然想要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承皇位,于是他贿赂朝臣,终于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亲生子朱见济为太子。】
“可惜,朝臣大多不想掺和这件事,孙太后坚决支持自己的亲孙子,朱祁钰的皇后也因为无子,不想立庶子为嗣……”
“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还得贿赂朝臣,景泰帝也太难了!”
“景泰帝这个‘代宗’的谥号就很传神,当时很多朝臣都把他当成是朱祁镇的代替品,将来皇位还是得还给朱祁镇一脉的。”
“就很难评……”
朱祁钰:“_(:з」∠)_”太寒心了,老子不想干了!
【因朱见济早夭,朱见深这个皇帝后来做的还不错,所以很多人将此事当做朱祁钰的污点,揪住不放。】
刘彻不解:“这算什么污点,朱祁钰已经成为皇帝,又不是没有亲生子,为何要立侄子为嗣!”
李世民:“一个三岁的孩子能看出什么能力,若是遗传了他爹的荒唐昏聩,岂不是将大明推向深渊!”
朱元璋:“就因为这,就要骂朱祁钰?皇帝又不是圣人!”
【朱见济的早逝,似乎给了人们一种预示,明朝上下都认定皇位应属于朱祁镇一脉。】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皇嗣问题再次摆到了台面上,群臣议论纷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联合发动了夺门之变,迎朱祁镇复辟!】
明初的君臣一颗心终于跌入谷底,这货居然还有人拥护!
朱元璋:“拥护朱祁镇的定然都是投机分子,该杀!”
朱标:“若是没有这一出,朱祁钰还没有亲生子,皇位应归属于朱祁镇之子朱见深,朱祁镇抢的是他儿子的皇位吧。”
“还有人说朱祁钰鸠占鹊巢抢了朱祁镇的皇位,夺门之变是物归原主。(狗头)”
“朱祁钰本不想要皇位,是朱祁镇守不住才不得不承担起这份责任,朱祁钰的皇位法理性来源于天下百姓和大明社稷!”
“可惜,大明社稷无法开口,百姓的声音更是不会被历史听到。”
“清朝袁枚《景泰陵》中说得好:阿兄南内如嫌冷,五国城中雪更寒!五国城就是徽钦二圣余生生活的地方。”
“如果不是朱祁钰与于谦守住了北京城,稳定了大明江山,朱祁镇早就是一个弃子了。”
“正因为瓦剌和也先畏惧于明朝的强大,才不敢虐待朱祁镇,朱祁镇却将这当成了他自己的人格魅力。”
“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的时候并不耽误他继续生儿育女,朱祁钰对这个哥哥已经够好了!”
【朱祁镇复辟后更加阴狠毒辣,无所顾忌,当日就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一批正直忠诚、为国为民的臣子。】
【于谦于国有功,朱祁镇不敢随意杀他,还是徐有贞劝谏,说不杀于谦,则师出无名。】
【最终,于谦死在了他拼死保卫的北京城下,死在了他浴血奋战的崇文门外,史称“天下冤之”!】
岳飞猛地瞪大眼睛,他想起了自己在历史上的遭遇,没想到数百年后,还有一人与自己如此相似。
朱元璋怒而暴起,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桌案。
昏君之所以是昏君,就是因为他们的做法总会突破人类的底线。每当朱元璋以为这已经足够的时候,朱祁镇总能给他新的“惊喜”!
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并不在乎一个大臣的冤死,毕竟洪武朝的人头滚滚中也不全都有罪。
但于谦不一样!
于谦是为大明续命的擎天之柱,立下这样弥天大功之人都被杀了,将来还有何人会为大明而死。
他似乎看到了朱家皇室众叛亲离的下场……
【于谦的一生正如他年少时写下的那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死后,官府来到于家抄家,却发现于谦家中一贫如洗,没有找到任何钱财,只有正屋锁得严严实实。结果打开一看,原来是朱祁钰赐给他的蟒袍、剑器。】
朱祁钰拉着于谦的手,都快要哭了,怎么能这样?皇兄就算做了皇帝,难道不需要廷益这样的能臣主持朝政吗?
朱祁镇:还真不需要,石亨、徐有贞也勉强能用,朕只要享受作为皇帝的权利就行了,反正大明也不会短短几十年就亡国,等朕死了,哪管洪水滔天!
“自土木之变后,朝政都压在于谦一人的身上,他常年住在官署值班,很长时间都不回家。”
“朱祁钰听说于谦生活俭朴,衣服用具都很简单,就从宫里直接赏赐给他,赏赐的东西事无巨细,就连醋菜都有。”
“于谦有痰症病,朱祁钰听说后,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
“有人说朱祁钰对于谦宠爱太过,不过是因为朱祁钰眼明心亮,知道朝廷上下都指着于谦罢了。”
“……”
【历史不会被几个位高权重的小人篡改,天下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似乎连老天都在为他悲戚。】
【都督同知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一年后,于谦被安葬在杭州西湖边,与岳飞为邻。】
岳飞: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缘分……

第544章 土木之变
【于谦死后,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结果不到一年,就贪赃了数以万计的钱财,如同一个巴掌狠狠的打在朱祁镇的脸上。】
【天顺朝的开启就不正常,日常画风自然也很是疯癫。夺门功臣们瓜分了朝堂上的权势官位,就开始了彼此攻伐。】
【先是徐有贞对曹吉祥、石亨发起了攻击,而后曹吉祥利用自己的太监身份,伪造证据,动摇朱祁镇对徐有贞的信任,徐有贞被排挤出朝堂,充军到金齿口,此时距离夺门之变不过数月而已。】
【很快,朱祁镇重用锦衣卫指挥使门达、逯杲,纵容他们大兴冤狱,石亨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徐有贞这个人名声不扬,但他的两个外孙就比较有名了,一个是明朝书法家祝允明(祝枝山),一个是明朝的文学家蒋焘。”
“玩弄权术者终会被权术所玩弄!”
对于这句话,汉武帝和唐玄宗教训最深刻!
【朱祁镇力图抹除景泰帝在位的八年时间,自然对所谓“夺门之变”的说法很是不满,这些夺门功臣就是他得位不正的证据啊。】
【徐有贞和石亨一一被清除,曹吉祥兔死狐悲,与其养子曹钦密谋反叛。天顺五年,他们发动叛乱,最终被孙镗镇压,曹钦全族死于战乱中,曹吉祥也被凌迟处死,史称“曹石之变”。】
【夺门的“三大功臣”一一退出历史舞台,于谦的冤情才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得到赦免,他上奏为自己的父亲喊冤,成化帝朱见深才终于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名誉。】
【弘治年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并允许在他的墓地附近建立祠堂,世代祭祀。万历年间,又改谥为忠肃。于谦生前曾执政过的杭州、河南、山西等地对其祭祀不断。】
【于谦也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张煌言:岳飞?于谦?难道我也是被冤杀的!
可是大明的皇帝都快没了,还有谁能冤杀我?
【于谦一生正直清廉,他常说:“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他从不追求个人私利,而是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下属和百姓都极为关爱和尊重。他高尚的品德和操守,赢得了朝廷内外的广泛赞誉和尊敬,也成为后人敬仰的榜样!】
朱元璋:“朕似乎能看到于谦之死带来的动荡!”
朱标:“父亲,人心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有于谦在前,其他朝臣定然不会为了国朝舍生忘死,他们会趋向于自保,变得趋炎附势,朝中小人佞臣定会掌握更多的权利。”
朱棣:“结党营私,蝇营狗苟,我大明的朝堂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张居正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正是因为大明的政治体制尚不完善,皇帝的权利失去了制衡!”
虽说内阁的权利堪比古时的丞相,但整个大明,除了他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抛开皇帝,执行相权。
【于谦被冤杀,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师出有名”,还有朝臣之间的争权夺利。景泰朝朝务繁杂,于谦却能“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却因为个性刚直,招到同僚的忌恨。】
“从土木堡之变到北京保卫战再到夺门之变,我们可以发现,内阁在这期间是失声的。三杨入主内阁数十年后,内阁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但他们既无法阻止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中和两次皇位交替中也毫无建树,对于军国大事更是退避三舍。”
“内阁不堪大用,朱祁镇宠信王振,景泰帝倚重于谦,以至于朝臣不满,上书说于谦太过专权。但于谦死后,他们又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摆布朝政。”
“朱祁镇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众多朝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天顺年间,权利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于谦都被冤杀了,曾经坐上皇位的朱祁钰自然也落不着好。朱祁镇很快便将朱祁钰废为郕王,软禁到西内永安宫,夺门之变发生的十八天后,朱祁钰就病死了,死的悄无声息,终年三十岁,景泰朝的时代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对于朱祁钰的死众说纷纭,很多人都说他是被朱祁镇的心腹太监用白绫绞死的。杀人还不够,朱祁镇还给这位弟弟上了恶谥“戾”,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
朱祁钰气的眼睛都红了:“好啊,朕念在兄弟一场的份上,好生养着你,没想到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直到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才承认了叔叔朱祁钰的皇帝名号,追谥其为恭仁康定景皇帝,朱祁钰也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未被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朱见深:扪心自问,是叔叔挽救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若没有他,我怕是早就死在瓦剌人的马蹄下了。
至于废立之事,我亲爹还想废黜我呢……o(╥﹏╥)o
【朱祁镇复辟后,除了杀于谦、王文等人之外,还继续清算之前在奉迎、易储等问题上得罪过他的人,甚至为王振平反,为也先立庙……】
“居然为王振平反!”
“他不光给王振平反正名,还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用香木为王振雕像,以祭祀亡灵。”
朱元璋:“气死偶了!(╬◣д◢)”
朱棣:“老子跟鞑子打了这么多年,你居然给也先立庙,你不如认也先当爹吧!”
朱见深:“那个雕像和庙宇还是……还是推倒吧,不要引起民愤。”
“还有范广,这位多次抵抗瓦剌入侵,战功卓著的将领,因为整顿军队中的腐败问题,得罪了石亨,被当做于谦的同党清算。”
“他死后,朱祁镇还将他的妻儿、府邸送给了瓦剌降将。”
“这对于一位将军来说,是莫大的折辱!”
范广:“!!!”他眼前有些恍惚,都快认不出这几个字了……
片刻后,范广反应了过来,一口血呕出来,他推开身旁想要扶他的同僚,奔向诏狱,那里关押着石亨。
他恨不得将朱祁镇、石亨等人一刀刀剐了,现在先去收一些利息!
【朱祁镇恩将仇报的事做的也不少,都指挥袁彬跟着朱祁镇被俘虏到瓦剌,在瓦剌的时候他舍生忘死保护朱祁镇的安全。夺门之变后却并没有得到朱祁镇的信任,朱祁镇的大兴特务政治,宠信锦衣卫指挥使门达,袁彬因不愿意讨好门达,被他罗织罪名,下狱贬谪。】
扶苏:“没有王振又来一个门达,真是死性不改!”
见到这么多奇葩的类人,他深刻的意识到,一味怀柔是没有用的!
【朱祁镇唯一一件值得一说的政策就是废除殉葬制度,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仁慈,朱祁钰的妃嫔就是他下令殉葬的。】
【不过是因为他的皇后钱氏在软禁期间为了照顾住他的生活,一双眼睛都熬瞎了,且一生无子。朱祁镇担心钱皇后会被新帝和太后随意处置,才下了这道诏令。】
“这个可怜的女人最后也没过几天好日子。”
“原本新帝登基后应该先尊嫡母,后尊生母。但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十分强势,不仅剥夺了钱皇后这个正牌皇后的权利地位,还篡改了朱祁镇的遗诏,不许钱皇后与朱祁镇合葬。”
“明朝的后宫也是很精彩的,只因为明朝的宫妃选自民间,父族不显,对前朝影响比较小,才没有多少记载。”
【天顺八年,朱祁镇病逝,终年三十八岁,这个备受争议、将大明拦腰斩断的皇帝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终于明白天幕为何说朱祁镇是唐玄宗和宋朝的徽钦高的集合体了!
二十万大军被葬送,五十名朝臣枉死,大明朝在最煊赫的时候被拦腰斩断,一个不甚就是迁都亡国的下场!
尤其是朱祁镇这个胆小、懦弱、不要脸的皇帝,呸!他算什么皇帝,跟宋徽宗、宋钦宗一个样!
居然还敢学完颜构冤杀忠臣!
宣德朝的朱祁镇被废黜了太子之位,孙皇后自然也被废为庶人,母子二人迁出皇宫,自生自灭。
那些因土木堡之战而死的臣民,自然会让他们知道活着有多难。
正统年间,张太皇太后做主命朱祁镇禅让皇位,将其废为庶人,想让一个庶人不知不觉的死去太简单了。
景泰朝,朱祁钰不仅得了太祖皇帝的命令,还得到了朱元璋一句“做得好”。以后,谁都不能说他的皇位得来不正,这可比他曾爷爷的皇位还要正统!
至于朱祁镇不想体面?自会有人替他体面的!

第545章 艰难中兴
【朱祁镇的倒行逆施,昏聩无道之所以没有将明朝导向南宋的结局,完全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弟弟和好儿子给他擦屁股。】
【朱祁镇死后,太子朱见深继位为帝,改元成化,史称明宪宗。朱见深这个太子可能是历史上过的最艰难的太子了。】
“那可不,被废了太子之位,不得老爹喜欢,还能登上皇位的皇帝也算是独一份了。”
刘据:……
李承乾:……
胤礽:……
朱见深见天幕说到自己,不由得握住身边万贵妃的手,专注的盯着天幕。
万贵妃:“陛下,那些日子都过去了。”
朱见深微笑的看着万贵妃:“嗯,若不是有万侍长……朕怕是都活不下来。”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发下的第一道封太子诏书就将朱见深的名字写作了朱见濡,朱见深也只能被动改变自己的名字了。”
“这得多不在意自己的儿子,连儿子的名字都能写错。”
“还有人因此猜测朱祁镇打算废黜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只是见群臣都装聋作哑,非暴力不合作,他才不得不承认是自己写错了。”
【朱见深,生于正统十二年,他是朱祁镇的长子,本该是这个王朝最尊贵的皇子,但金尊玉贵的生活他只享受了两年便戛然而止。】
【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是朱见深幼年生活悲剧的来源,朱祁镇接连被俘虏、软禁之时,朱见深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儿。】
【第一次被立为太子时,他只有三岁,不过是祖母和叔叔之间利益交换的筹码。两年后,景帝废朱见深为沂王,改立亲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