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声音微弱,却还在据理力争:“像萧太后多好啊,整个大宋都败在萧太后的裙下呢!”
赵光义被亲儿子揭短,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
赵恒还要火上浇油:“而且,刘娥真的很有才华,儿臣从未见过那样聪明好学的女子,若是她真的能将大宋治理的更好,这不是好事吗!”
赵光义愤怒的拿起桌案上仅剩的几份奏折,劈头盖脸的对着赵恒砸了过去!
赵恒不敢躲,心里却在祈祷:刘娥啊刘娥,你可一定不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不然咱们俩都要倒霉了……
将儿子教训了一顿,赵光义还不解气,派人去儿子的外宅将“罪魁祸首”带进宫禁。在她到达之前,赵光义只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听天幕的解说,好好认识一下这个名留青史的女人!
若说宋朝初年的君臣破大防,那么最高兴的莫过于唐朝人了,尤其是被宋朝编撰的史书狠狠创亖的李世民与武则天!
如同酷暑天气灌了一杯冰阔落,他们只有一种感觉:“解气!”
【宋真宗赵恒早年生了五个儿子,却都早早夭折,年近四十还没有子嗣存活。他不得不收养弟弟赵元份的儿子赵允让留在宫中,又加大力度求神拜佛,靠着路径依赖大兴天书祥瑞,希望上天能赐给他一个儿子。】
【直到大中祥符三年,赵恒43岁时,赵受益(赵祯)的出生,才让他摆脱了后继无人的困境。】
“备胎”赵允让:错亿……
赵匡胤:“你们一个个在皇宫中锦衣玉食、万民奉养,怎么就连个孩子都留不住!”
另一个时空,赵光义也用怀疑的目光盯着赵恒。
赵恒:……
【公元1018年,赵恒册立年仅八岁的皇子赵受益为太子,改名赵祯,这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1022年,赵恒去世,年仅12岁的太子赵祯登基为帝,赵恒留下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权取太后决断,刘娥正式登上了宋朝的政治舞台,谱写了一篇从卖唱女到摄政太后的传奇故事!】
吕雉惊叹:“此人出身居然如此之低!”
武则天:“若是宋朝也能出一个女皇,才能狠狠地打那些士大夫的脸面!”
【刘娥临朝摄政十一年,期间权倾朝野,还穿上了象征天子的衮冕祭祀太庙,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很高,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吕雉、武则天:“呵!”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个评价对于摄政太后来说,算是天花板级别的,刘娥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宋朝的权力巅峰,还能留下美名的呢?】
宋朝初年,不知多少人松了一口气……
【刘娥祖上也是官宦之家,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因此举家迁至成都华阳居住。】
赵匡胤:“刘通是谁……”
不好意思,刘通官卑职小,这个名字又很普通,赵匡胤一时间还真想不起来这是谁。
【刘娥出生在蜀地,但就在她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襁褓中的刘娥成了孤女,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
【庞家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因此寄人篱下的刘娥长大后就去做了歌女,勉强养活自己。她的歌声婉转动听,还擅长播鼗,在当地美名远扬。】
【不过女大当嫁,刘娥在尚未及笄的年纪就嫁给了当地的一个银匠龚美,蜀地不好谋生,龚美便带着刘娥来到东京汴梁寻找出路。】
【京城居大不易,龚美银匠的手艺并不出众,在蜀地都吃不开,更不要说名匠云集的汴梁了。为了生计,龚美打算将刘娥卖掉,他得银子,刘娥另嫁他人,两人都能有“美好”的未来……】
邓绥:“出身贫寒,卖唱为生,还是二嫁,真可谓地狱开局!”
武则天:“被人摆布的人生才能塑造出最坚强的灵魂!”
刘娥已经很久没有回忆起过去的贫寒岁月了,但她也并不以此为耻。她成为皇帝的宠妃后,皇帝为她寻找家人,刘娥随手就将前夫龚美认作了哥哥,还给他改了个刘姓,成了刘太后的外戚。
龚美堪称软饭硬吃的典范,史上最成功的前夫哥!
【在典妻卖妻都很普遍的古代,卖给谁也是个大问题。恰好,龚美结识了时任韩王的赵恒府上的指挥使张耆,张耆将他们推荐给了赵恒,赵恒一见,大为欢喜。】
【刘娥与赵恒年貌相当,聪明漂亮,很快就得到了赵恒的宠爱。据说,赵恒得到刘娥不久就身形消瘦,连赵光义都担心儿子的身体健康。】
【赵恒的乳母不喜欢刘娥,就向赵光义打小报告,说皇三子整日与出身卑贱且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厮混,才会这般瘦削。】
【赵光义闻言大怒,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将刘娥赶出王府!这一年,刘娥也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为了断了儿子的念想,赵光义为赵恒赐婚,新娘就是名将潘美的女儿。】
【赵恒不敢违抗父命,又不舍得刘娥,就将刘娥秘密安置在王府指挥使张耆的家中,不时私会。张耆为了避免瓜田李下之嫌,从此不敢回家居住。】
张耆:我也是你们play中的一环呗!
赵光美很乐意看三哥的笑话,不时添油加醋:“臣弟曾听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越是得不到的,越是珍贵。怕不是三哥的棒打鸳鸯,才让侄儿将她挂在心上。”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就是男人的劣根性!
另一个时空的赵光义也想到了这一点,不由得暗自懊恼。
没想到这个小子还是个痴情种!
【接下来的十五年间,赵恒与刘娥保持着极其亲密的关系。这十五年间发生了很多事,赵恒一母同胞的大哥赵元佐被贬为庶人,二哥暴毙,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就落在了赵恒这个皇三子的身上!】
【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赵恒捡漏成为宋朝第一任皇太子!】
【赵恒继位为帝后,册立继室郭氏为皇后,追封早逝的潘氏为后,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将私藏十五年的刘娥接到后宫,封为四品美人。】
【当时,郭皇后之下,刘美人为最,就连王府最受宠的姬妾杨氏也只是五品才人。从此,刘娥开启了她的后宫升级之路!】
【作为皇子外室的这十五年间,刘娥并没有虚度光阴,她博览群书,研习经史子集,整个人早已脱胎换骨!】
【在宫中她也保持低调,不与皇后和嫔妃们争宠,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美貌,逐渐赢得了真宗的信任和宠爱。】
【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去世,皇后之位空了出来,赵恒想要立刘娥为后,但她出身低微又没有子嗣,以寇准、向敏中、王旦等人为首的朝臣纷纷上奏反对,请立前宰相沈伦的孙女,新入宫的14岁的沈氏为皇后。】
【这可能也是日后刘娥与寇准等人政治斗争的根源……】
【赵恒与刘娥之间的感情可能并不纯粹,但却很是长情。赵恒是想尽办法为刘娥抬高身份,助力她入主中宫!】
只有李治能理解赵恒,这不是执拗,也不只是感情,还有权利的斗争:“朝臣联合,沆瀣一气,真是一脉相承!”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刘娥的侍女李氏身怀有孕,为赵恒生下了他期盼已久的皇子。早在皇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赵恒就谎称刘娥身怀有孕,等到李氏一分娩,这个孩子就被他抱到了刘娥的膝下,成了刘娥晋封皇后的筹码!】
赵祯:“什么!朕居然不是大娘娘的儿子!”
赵光义:“什么,她连个孩子都没有,你到底喜欢她什么?”
赵恒:“朕的儿子就是皇后的儿子,这有什么问题吗!”
赵祯起身出门,他要去问问大娘娘,他的母亲在哪里?
还有小娘娘(杨淑妃),小娘娘一定知道这件事。
在少年赵祯的成长轨迹中,父亲大多数时间是缺席的,如果说大娘娘充当的是严父的角色,那么小娘娘充当的就是慈母的角色,她们一起抚育赵祯长大。
“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权利在哪里,爱就在那里!”
“赵恒对刘娥定然有一份真爱,不然也不会三十年如一日,为她扫清障碍。”
吕雉算了算,这个时候刘娥也有四十多岁了,居然还能得到皇帝的真心的宠爱。人与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第426章 守内虚外
赵祯还没有走出宫门,就被杨太妃挡在殿中,“陛下想问什么,妾都知道,就不要去打扰太后娘娘了,娘娘正在与相公们商议要事呢。”
赵祯不由得感慨:他这两个养母感情是真的好啊,一点都不像共侍一夫的后宫嫔妃!
赵祯问出了自己最想知道的答案:“天幕说的是真的吗?”
杨太妃沉默的点了点头。
这时,天幕上出现了新的评论——
“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原型吧。”
“狸猫换太子源自古代小说和戏曲,这个故事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虚构故事。”
赵祯:好奇(>^ω^ωд<)?他怎么还没死啊!”
朱棣:“都被俘虏了,怎么还好意思活下来!”
朱瞻基:“老朱家没有这么窝囊的子孙!”
他们忽然想起天幕讲解靖康耻之时,他们对赵宋皇室的嘲讽,如今所有的回旋镖转了一圈都又扎到了他们自己身上……
【八月十七日,也先挟持朱祁镇来到宣府城南,要求守将杨洪等人迎驾,被守军拒绝。】
【八月二十一日,也先又挟持朱祁镇想要叫开大同城门,又被大同守将郭登拒绝。也先的军队在这里搜刮一番,得到二万余两黄金和宋瑛、朱冕、郭敬的全部家产,才施施然离去。】
【当天晚上,郭登还曾与被俘的袁彬联系,想要暗中营救朱祁镇,但朱祁镇却担心计划太过危险,没有同意。】
“叫门天子!”
“自私自利,毫无担当!”
“土木堡无辜枉死的二十万大军和五十名大臣难道就不觉得危险吗?他们就该死吗?”
“若是守将打开城门,瓦剌人进城后,必会烧杀抢掠,不仅是这几座城池,到那时整个中原都完了!”
“可惜,后来朱祁镇重新登基后,郭登担心遭到清算,就投其所好,向朱祁镇投诚,却还是被朱祁镇定了个死罪,最后将功折罪被流放甘肃……”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回北京,百官在殿廷上号啕大哭。以徐有贞为首的一些朝臣主张南迁,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人坚决反对。因为一旦迁都,大明就会变成下一个南宋。】
【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决定坚守北京城!】
朱瞻基眼前一亮,心中升起了一丝希望:“是祁钰!”
朱元璋:“那些胆敢言南迁者,都死不足惜!”
此时最破防的要数赵宋皇室了。
赵光义:“靖康耻后,我大宋也有李纲,有宗泽,还有岳飞,怎么就没有坚持下来,弃城南逃了。”
赵匡胤:当然是因为皇帝无能!
【在坚守北京之前,对于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的罪过要给个定性,如此才能安定朝野民心。】
【八月二十三日,郕王朱祁钰亲临午门左掖门主持朝议,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请求抄灭王振全族。陈镒情绪激动,声泪俱下,引起了在场廷臣的纷纷响应。】
【如此混乱的场面,让当时年仅22岁的郕王朱祁钰心中为之一颤。】
【他只是名义上监国王爷,却没有任何实权。朱祁镇为了限制这个弟弟的势力,成年后也没有放他去就藩,朱祁钰就是一个代替皇帝哥哥坐镇北京的吉祥物,如何能够决定皇帝宠臣的下场,这不是为难我胖虎吗!】
【于是,朱祁钰采用拖延策略,想把这件事往后拖拖。但朝臣们不干了,土木堡之变必须要定下一个罪魁祸首,才能安抚失去了家人的军民,统一北京的民心,还有比王振更好的人选吗!】
【朱祁钰无奈,只得下令籍没王振全家,并派遣锦衣卫指挥马顺前往查抄。】
【但马顺本就是王振的同党,帮着王振做了许多不法之事,朝臣们不同意马顺负责此事。已经犯了众怒的马顺还站出来呵斥群臣,如此嚣张跋扈的作态让朝臣怒不可遏!】
【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冲出人群,一把揪住了马顺的头发,在大殿之上暴打马顺,他不仅手脚并用,还用嘴在马顺的脸上咬下了一大块肉。】
程咬金“嘶”了一声:“这才是生啖人肉啊。”
尉迟恭点头:“太勇了!”
他默默地离魏征等文臣更远了一些,毕竟大唐的文臣可是文武双全的。
【看到了有人带头,群臣纷纷跟上,一顿拳打脚踢之后,马顺当即毙命!】
【王振的党羽毛贵、王长随两人也被愤怒的朝臣当场打死!】
【朝臣当庭群殴血溅朝堂,这场暴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称为“午门血案”!】
明朝初年的朝堂上一片寂静,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对此事做何反应。
自认为武德充沛的秦汉唐三朝观众也有些瘆得慌,自从周公建立礼仪后,就没有人敢这样做了。
但兔子逼急了还会咬人,更别说是人了!
【热血上头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发泄愤怒,但打死人后,朝臣才感觉到害怕。这可是皇宫大殿,是整个国家最讲究秩序和尊卑的地方,他们当庭打死人命,众目睽睽之下,不知会有什么下场。】
【郕王朱祁钰也被群臣的战斗力惊呆了,书上也没有说过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啊。于是,他决定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下朝!】
朱元璋无语,朱棣险些闪了腰……
第541章 土木之变
【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越众而出,他一把拉住朱祁钰,请求朱祁钰给这些朝臣正名,以免有人秋后算账。这下子,所有人都冷静了下来。】
【朱祁钰是个有正常思维的正常人,他自然知道谁对谁错。朱祁钰当场下令,肯定了百官们的正义行为,所有人都没有罪过,至于马顺三人,自然是罪有应得!】
“封建社会,能遇到一个有主见的正常人做皇帝,也太难了!”
“于谦是所有人中最冷静理智的,也是看的最远的。”
“在朱祁钰的命令下,王振的党羽都被罢免,王振被抄家灭族,籍没家产。”
“王振内外勾结,专权八年,积攒的家产多达六十多个库房,可见其贪婪之极!”
【午门血案后,明朝中央将王振的党羽彻底清除,统一思想,众志成城,一起准备北京保卫战!】
【但在北京保卫战之前,还有一个麻烦需要解决,也先手里抓着一个大明的正统皇帝,到时候只要将朱祁镇往阵前一摆,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着皇帝挥下大刀!】
【于是在朝臣的拥戴下,监国的峸王朱祁钰成为新的皇帝,改元景泰,史称明代宗,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朱元璋:“什么太上皇,直接废为庶人了事!”
朱标:“祁钰是臣也是弟,他不能直接下令废黜兄长。”
朱棣:“若是要论名正言顺,那皇太后呢?”
孙太后自然不会废黜自己的儿子,扶持其他女人的儿子上位!
宣宗朱瞻基看着跪在眼前楚楚可怜的女人,只觉得曾经的爱意都已经随风而逝,只剩下了满身的疲惫:“将孙氏废为庶人,废黜朱祁镇的太子之位,押下去!”
说罢,他疲倦的闭上了眼睛,孙氏已经瘫软在地,朱祁镇不知世事变化,还在茫然的寻找着他的“先生”王振。
【一计不成,再来一计,也先打着护送朱祁镇回京继位的旗号,进攻北京!】
【十月初七,也先率军来到大同东门,郭登再次拒绝开城门并积极备战。也先见大同城墙坚固,守军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放弃了这条路。】
【他带着大军经过阳和,进攻白羊口(居庸关西南),白羊口守将谢泽战死,瓦剌军攻陷白羊口后挥师直逼紫荆关。】
【紫荆关防守严密,一时难以攻破。此前投降瓦剌的明朝宦官喜宁告诉也先,紫荆关附近的山间有一条小路,瓦剌军通过小路穿插到关后,紫荆关顿时腹背受敌。】
【此战,守将孙祥、韩清全部战死,紫荆关被瓦剌人攻破。】
【十月十一日,瓦剌兵至北京城下,列阵于西直门外!】
“瓦剌人还焚烧了明三陵的殿寝祭器,四处剽掠!”
“哪三陵?”
“这还用问,在北京死的也就朱棣祖孙三个。”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面对瓦剌人的大军压境,临危受命的朱祁钰将保卫北京的军政大权都交给刚刚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并给予他全部的信任,这个选择成功的让明朝躲过了一次亡国危机!】
明初君臣终于看到了希望。
朱棣:“于谦?于谦!”
朱瞻基:“果然是廷益,朕就知道他是文武全才,国士无双!”
满殿朝臣都在向于谦恭贺,只有于谦满心忧虑。
【于谦,字廷益,浙江杭州人,他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他的父祖世代为官,于家算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于谦自幼聪颖好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房,几十年如一日。】
【七岁的时侯,于谦遇到一个和尚,那个和尚称赞他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这个故事不知真假,但这个评价却是分毫不差。】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从此踏上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叛,身为御史的于谦跟随朱瞻基亲征。等到朱高煦投降后,宣宗让于谦历数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
朱高煦嘴角抽搐:这怎么可能,本王怎么可能这么挫!
【朱瞻基很看好于谦的能力,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于谦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平反了数百起冤狱。】
【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他到任后,便轻装骑马走遍了管辖地,暗中询问当地百姓,考察当时的各项政策。】
“当时山东、陕西有二十万流民到河南求食,于谦提议将河南和山西积蓄的大量粮食分给这些没有食物的贫民,还给他们分发土地和耕牛,等到秋后再偿还,没有能力偿还的老弱直接免除。”
“于谦还在黄河沿岸加厚堤坝,挖井种树,缓和了当地频繁的水旱灾害。”
“还将大同镇边将领私人开垦的田地全部收为官家屯田,以资助边防开支。”
【正统年间,内阁的三杨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就能得到批准。】
【等到“三杨”去世,王振掌权,他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就劝他:“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道:“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就是“两袖清风”的由来。】
【后来于谦被召入中央,但王振可没有忘记于谦不给自己面子的事,他指使通政使李锡诬陷于谦对皇帝不满,于谦被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月之久。】
【河南、山西的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民情激愤,他们联名上书,伏阙请愿。就连周王、晋王这样的藩王都在为于谦求情,王振扛不住这么大的压力,最终还是放了于谦,降为大理寺少卿。】
“于谦是第一个让王振忌惮却不敢杀的人。”
“王振找的理由特别有意思,他说他要抓的是另一个叫于谦的,只不过跟这个于谦同名同姓,所以才搞错了。”
【国难之际,于谦如同擎天之柱,支撑起了大明最后的气节,稳定了朝廷内部的动荡,坚定了大明军民保卫北京的信念!】
【于谦命令京城戒严,进入战时状态,召勤王大军入京,同时制定明确的赏罚政策,有功就赏,若是有人临阵退缩,后队斩前队,其余退缩、降敌、掠民财物等皆有相应惩罚。】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北京城精锐的三大营已经在土木堡被尽数葬送,现在京城的军队只剩下不到十万人,且缺少粮草,人心不稳,要守护拥有九个城门的北京城,这远远不够!】
【于谦只能调集二线部队——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进京守卫。】
【但人有了,粮草就更短缺了,北京城附近最大的粮仓在通州,必须将通州的粮草运往北京,一来满足城内军民所需,二来也可以坚壁清野,以免这些粮食便宜了瓦剌人。】
【于谦下令,征调五百辆大车将通州的粮草运往京师,同时,那些从各地前往北京的军队都要从通州转道,运粮二十石到京师的就能得到赏银一两。】
【他还给在京的文武官员预支了九个月俸粮,军人预支了半年俸粮,只不过……这些都需要他们自己想办法去通州领取。如此一来,京师的粮食储备逐渐丰足。】
【在兵力、粮草得到补充后,京师人心也渐渐安定。】
【武器装备方面,京师剩下的数量也严重不足,于谦一边命令工部加紧生产,又将南京库存兵器的三分之二调入京师以备急用。同时还派出人手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武器装备。】
【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内政,调兵备战,明朝廷共调集了二十二万大军增强京师防守力量。此时京师人心稳定,军事势力大增,为抵御瓦剌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朱标:“好啊,只要京师稳定下来,瓦剌人远道而来,根本不足为虑。”
天幕下的观众也在为于谦喝彩,此人虽是科举出身,没有从军经验,却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如此清晰的条理。
【于谦将二十二万大军安排在京城九门防守,总兵官武清伯石亨防守德胜门,都督陶瑾防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防守东直门……各门守将皆由石亨节制,于谦则亲至德胜门参加战斗。】
【于谦下令,凡是有盔甲者不出城迎战的斩首,各部队出城部署完毕后,将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朱元璋不确定道:“于谦是个文臣吧!”
朱标:“武艺怎么样?”
朱棣:“德胜门在北京城西北方向,直面瓦剌人的大军,是最危险的地方!”
朱高炽:“如今他与将士们都被关在城门外,可千万不要在战场上出事啊。”
朱瞻基:“大明的将来还得靠着廷益呢……”
第542章 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列阵。当天,也先发起试探性攻击,都督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杀退敌军三百人,生擒一人。】
【也先见明军阵容严整,准备充分,不敢贸然进攻。他找了个借口以议和的名义,让明朝廷派人来接朱祁镇。次日,明朝廷意思意思派了两个小官前去敌营,也先想让明廷派更高级别的官员过来,明廷不为所动。】
朱元璋立刻在天幕上写道:“还接他做什么,战场之上刀剑无眼,直接让他中了流失,也算是为国殉命了。”
朱棣:“这就是敌人的缓兵之计,千万不要中计啊。”
【也先见议和之计不成,随即调集主力进攻德胜门。】
【于谦让石亨预先在路两旁的空房中埋伏,瓦剌军进攻后,明军派出少量部队前去迎战。遂即佯装败退,瓦剌军万余骑兵追击。当瓦剌军靠近空房时,明军伏兵齐出,火炮、火铳齐发,瓦剌军大败,死伤惨重。也先的弟弟孛罗、平掌卯那孩皆中炮而死!】
“石亨早年镇守边关,因功得以升迁。深得朱祁钰和于谦的看中,成为北京保卫战的总兵。此战之后,他也因功封侯。”
“朱祁钰并没有对不起他,但他却趁着朱祁钰病重,联合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得以权倾朝野,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
朱棣怀疑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夺门之变!朱祁镇那个蠢货还能登上皇位!”
宣宗朱瞻基愤怒的拍着自己的龙椅:“你们将皇位当成什么了,这不是你们投机取巧蝇营狗苟的玩物!”
正统朝自不必说,太皇太后早已令锦衣卫封锁了整个皇宫,所有宗室勋贵,文武百官都在大殿之上,等待着天幕的审判。
如石亨等人,他们尚未做过的事,太皇太后自然不会判罪,但他们的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与石亨比起来,曹吉祥这样的宦官自然就不必顾虑了,早在天幕第一次提及他的名字时,他就被关进了诏狱!
景泰帝朱祁钰失望的看着殿中的群臣,这个皇位是你们强塞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如今我临危受命,扶大厦之将倾,你们又觉得我碍眼,想要将太上皇迎回来。
那我这个皇帝又算什么!!!
朱祁钰有些心灰意冷:“先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押下去,天幕结束后再行处置。”
这时,他听到于谦的声音:“陛下,您快看天幕!”
朱祁钰心有所感,看向评论区,只见评论区出现一行金色的大字“朱元璋:把那个丢人的玩意逐出宗籍,废为庶人,咱老朱家没有这样的子孙!”至于之后的事,自会有无数人帮着朱祁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