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始皇羡慕:“这个宋朝怎么就这么有钱!”
扶苏:“必是搜刮民脂民膏,不知宋人生活在何等水深火热之中。”
刘彻露出渴望的神色:“宋朝还真是人傻钱多啊。”
这个宋朝怎么就没有与他在同一时期呢,若是宋朝在汉朝的周边,他打匈奴的钱不就有着落了。
汉武帝的想法也是其他观众的一致看法,有这么一个孱弱又繁盛的国家在侧,不欺负他更待何时!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使宋辽两国之间维持了大约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局面。“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于戈”,百年间,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和平的环境促进了双方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辽朝也从中受益。】
“搁置争议,着眼大局,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为两国带来了切实的发展机会,使得百姓得以安度和平岁月。”
虽然天幕说的天花乱坠,但赵匡胤有自己的判断:“《澶渊之盟》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他都能想象到,后面那些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必会继续用金钱换取和平!
天幕也肯定了他的猜测,真实的历史远比他想象的还要难堪——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澶渊之盟》也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让宋辽两国沉浸在和平的美梦中,不重视国防建设,荒废军事的发展,最终这两个难兄难弟一起被金国包了饺子。】
赵匡胤:“又是这个金国!”
耶律阿保机:“金国到底是哪个部落?”
耶律德光:“后世子孙丢了草原男儿的血气,照搬宋朝那一套,怪不得会被人推翻!”
“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
“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将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最终导致了庆历增币。”
赵匡胤:“朕的封装库还空着一大半呢,你们哪来那么多钱挥霍!”
“如果说宋辽两国实力相当,宋真宗和辽国签订合约还算平等,那么宋仁宗和国力比自己弱小的多的西夏签订《庆历和议》就有些耻辱了。”
赵光义:“西夏又是哪个国家?”
宋仁宗赵祯:“祖宗明鉴!这……这都是父皇丢下的烂摊子……”
“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被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了淮河以北的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赵匡胤一口血卡在喉咙里,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称臣!”
果然没有最屈辱,只有更屈辱!
【签订盟约后,赵恒自以为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很是得意,并对促成盟约的寇準十分敬佩。】
【不料有一天,王钦若却对他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还污蔑寇準力请赵恒亲征是“孤注一掷”,将皇帝陛下的身家性命当作赌注,赌自己的万世流芳,赵恒顿时就不高兴了。】
【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準以“无大臣体”被罢相。】
【王钦若提出了问题,也得拿出解决办法,虽说城下之盟是耻辱,但只要老天承认了,那就不是耻辱了,于是他提议,陛下不如去泰山封禅吧!】
“什么!”
“泰山封禅!”
天幕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在大惊失色!
【这时候的赵恒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想想曾经在泰山封禅的皇帝都是什么样的人——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暴打匈奴的汉武帝,再造大汉的光武帝,打下大唐最大疆域的唐高宗,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
【若是达不到他们的功绩,如何能去泰山封禅?就连宋太·祖、太宗都没有封禅,赵恒又有何德何能,与古代明君比肩。】
始皇、武帝等已经封禅泰山的帝王无不掩面,怪不得天幕说后世没有人再去泰山封禅,若是赵恒将《澶渊之盟》当作自己的功绩,昭告天地,那与他并列的自己确实很跌份。
只有唐太宗很是庆幸,他感激的看着魏征,多谢玄成的直谏,不然他也变成笑话中的一员了……
【这时,王钦若就说了,没有功绩可以用祥瑞代替啊,一个人尽皆知的小秘密,所谓祥瑞都是人造的!】
赵匡胤:“他不会真这样做吧!”
赵光义:“丢人现眼!”
刘邦:“好家伙!先造假祥瑞,蒙混泰山神,再用封禅泰山当做功绩,这倒因为果的逻辑闭环谁见了不说绝妙!”
吕雉:“跟你的白帝子比起来如何?”
刘邦嗤笑一声:“若没有后面这些皇帝随意效仿,朕的造势也不会烂大街。”
【不得不说王钦若很有做奸臣的天分,能够体察上意为上司分忧解难,他出的主意正抓准了赵恒的心思。】
【赵恒很想去泰山封禅,却又担心宰相王旦反对。于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赐给了王旦一樽酒,等王旦回到家,打开酒樽,才发现酒樽里面装着的哪里是什么酒水,分明是昂贵的珍珠啊!】
【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对皇帝陛下接下来的荒唐行为,王旦只能闭口不言!】
“这是第一个贿赂大臣的皇帝吧。”
赵光义:“丢人现眼!”
除了宋朝的皇帝接受不了,还有一个人心下一颤,那就是正准备贿赂大臣改立太子的景泰帝朱祁钰。
朱祁钰:……
虽然朕不敢自称是明君,但也不想跟赵恒放到一起对比……
【于是,一场造神运动开始了——】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赵恒向王旦、王钦若说,他梦中见到神人降临,神人送给他一本天书,立刻就有臣子称在左承天门屋顶上有一个黄帛,赵恒自导自演的这出戏顺利唱了下去,他大张旗鼓的将天书供奉了起来,改元大中祥符。】
【当年十月,赵恒东封泰山,他带着天书封祀天帝于泰山,禅祭地神于社首山,又去曲阜祭祀孔子。】
赵恒:“朕是有原因的,唐末五代十三君,有八个皇帝都是被人弑杀的,占据一隅之地的割据政权都敢自称天命,朕必须要拨乱反正,证明赵宋承天应命,是上天承认的皇帝!”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赵恒再次带着“天书”西祀汾阴后土。】
【次年,赵恒又给自家编造了一个祖宗: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还将孔子的谥号改为“至圣文宣王”,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
赵匡胤:“朕都不知道朕还有个这么有名的祖先。”
李渊:“真是够了,老子是李唐皇室的祖先!”
【为了追求封建迷信,赵恒特意设置了一个官职——宫观官,他们不必走马上任,只是一个荣誉性的官职,但却能多领一份俸禄,真是不遗余力的为冗官冗费添砖加瓦……】
王安石吐血:噗……

第423章 辽金夏元
【天书运动给宋朝国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仅是东封泰山,就耗费八百余万贯;西祀汾阴,再加二十万贯。建造玉清昭应宫的过程中,仅三座塑像就用去金一万两、银五千两,若是加上京城的景灵宫、太极观和各地宫观,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赵匡胤抓住小赵恒使劲抖了抖,恨不得从他的身上抖下来一堆金币。
“你到底哪来的那么多钱!”
赵恒的小脸憋得通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赵光美幽幽道:“寅吃卯粮呗……”
【赵恒在位前期,经过近四十年的和平发展,天下富庶、财政良好。但他晚年装神弄鬼的瞎折腾,几乎把前代的积蓄挥霍殆尽,“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这种以迷信活动作为国家朝政的荒唐举动,直至赵恒去世后才宣告结束。】
【《宋史·真宗纪》中称此事为“一国君臣如病狂”。明朝人李贽也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赵恒如此大规模的频繁的举行封建迷信祭祀活动,除了掩盖自身《澶渊之盟》的失败,也是为了证明赵宋皇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烛影斧声”的赵光义:……
混账小子,如此大张旗鼓的造假,不是更说明了自己的心虚吗!
赵匡胤:“朕所作所为虽然对不起先主郭荣,但对得起天下和百姓!”
赵光义:“朕的皇位是按照《金匮之盟》顺位继承的,没有任何问题!”
【就当是的天下局势而言,宋朝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更没有做到四夷宾服的局面。】
【西夏、吐蕃时叛时服乃是宋朝的心腹之患,北边的辽朝,不仅与宋朝分庭抗礼,而且亡宋之心不死……】
【据史书记载,西夏、辽国都自称自己才是“中国正统”!“契丹”两个字的原意就是中央,宋朝称辽国为北朝,辽国就称宋朝为南朝,这对于以儒家为治国思想的正统观念十分不利。】
“辽太祖自称天皇帝,世宗自称天授皇帝,景宗是天赞皇帝,述律平是地皇后,萧绰是承天皇太后,圣宗皇后是齐天皇后……这几乎是在和大宋天子争夺天命,争夺中国的正统统治地位!”
“而且,辽国还成功了一部分——”
“直到今天西方一些国家依旧将中国称为契丹,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都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穆斯林文献中把北中国称为契丹,哥伦布大航海的目的也是为了找寻传说中的契丹。”
此言一出,两宋的君臣彻底破防了!
他们虽然打不过北方的政权,但他们自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正统,北方不过是蛮夷罢了,在心理上是鄙视对方的。
他们可以道德制高点,写文章骂秦皇汉武穷兵黩武,骂唐太宗对外扩张,自认为自己才是以德服人文治昌盛!
然而,后世的评价打破了他们一惯的优越感。
原来他们在后人和西方国家的眼里只是一个南蛮之国,甚至很多外国人都不知道还有一个大宋……
赵匡胤梗着的那口血终于喷了出来……
【不论是用《澶渊之盟》换取短暂的和平,还是与辽国争夺天下正统,真宗本应知耻而后勇,但他却本末倒置,将手段当做目的,沉迷于天书祥瑞之中,不思进取,将宋朝带到了积贫积弱的境地。】
【历史上对《澶渊之盟》的批评与肯定争论不休,不过仅从此战而言,辽国打了败仗,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却能在谈判桌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无疑是辽圣宗与萧太后的功绩!】
耶律贤眼含笑意的看向自家皇后萧绰:“能得个圣宗的谥号,可见我们的儿子做的很好。燕燕,你也做的很好,朕便是哪天走了也能安心了。”
萧绰:“陛下要好好保重身体,我与隆旭全靠陛下呢。”
【提及萧太后就不得不提辽景宗耶律贤,他是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之孙,辽世宗耶律阮次子。】
【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亲就被耶律察割叛乱所杀,他躲在柴火堆里才幸免于难,却也因此落下了病根。】
【堂叔辽穆宗在位期间,耶律贤被养在宫中,辽穆宗虽滥杀左右,为政残苛以至于谋反不断,但每次谋反都被他顺利平定。】
【耶律贤逐渐长大后,身边聚集了一批拥护他的文武大臣,他有心夺回父亲的皇位,却也只敢暗中谋划,低调行事,不议论朝政,以免被皇帝猜忌,招致祸端。】
【公元969年,北宋开宝二年,辽穆宗被侍从杀死,他死的很突然,没有儿子,也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
【耶律贤收到消息,带着飞龙使女里、侍中萧思温、南院枢密使高勋等人赶到黑山行宫,在辽穆宗灵前继位,尊号天赞皇帝,改年号为保宁,史称辽景宗。耶律贤就这样开始了他的统治生涯。】
耶律阿保机:“天幕只言片语,但皇位交替之间的凶险,可想而知!”
耶律倍:“这孩子早年过得太可怜了,希望他以后能够平安顺遂。”
“萧思温出身契丹后族萧氏,是宰相萧敌鲁的族侄,萧敌鲁又是述律平的亲弟弟。萧思温通晓书史,又迎娶了耶律德光的长女燕国大长公主,是辽穆宗的亲姐夫,位高权重,可以说是这个时候最有话语权的人!”
“辽穆宗被杀的这天晚上,萧思温就在黑山行宫,还曾劝小舅子少喝些酒,因此他可能是第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
“他的长女萧胡辇嫁给了辽穆宗之弟耶律罨撒葛,次女萧夷懒嫁给了辽太宗之侄、耶律李胡之子赵王耶律喜隐,他与辽国拥有继承权的两方都有姻亲关系,但他没有选择两个女婿,而是更看好当时尚且不显山不露水的耶律贤。”
述律平:萧思温怕是早已暗中投靠了耶律贤……
“剩下的两人中女里是耶律贤的家奴,对主子一片忠心,但他生性贪婪,聚财无数,到头来落得个自杀的下场,其家眷家财全部被赐给了萧思温的家族。”
“高勋是汉臣的代表,当年跟着杜重威投降辽朝,之后因为争权夺利,谋害萧思温事发被逮捕入狱!”
【自此以后,辽朝的帝位就一直在耶律倍一支中传到了辽末,乃至西辽,事实上建立了辽国的嫡长子继承制。】
【耶律贤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景宗中兴”,为辽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他重视提拔人才,善于纳谏,任用耶律屋质、耶律贤适、高勋、郭袭、耶律休哥、耶律沙等贤臣良将,使得内部政治稳定,农牧业兴旺。】
【他还追尊谋反失败的耶律李胡为皇帝,对政敌采取宽容的政策,以缓和统治阶级上层的矛盾。同时,他复设登闻鼓院,令百姓有申冤之地,宽减刑法,对百姓加以安抚。】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时期的混乱局面,他改革吏治,研究古今各朝的经验教训,赏罚分明,用人不疑,百官恪尽职守。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辽国的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国力也随之上升。】
【耶律贤在军事上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公元979年,宋灭北汉,辽援军失利,宋军乘胜进攻幽燕,耶律贤亲至南京(今北京市)城督战,后在高粱河之战中击败宋军,保卫了辽朝的疆土。】
【次年,耶律贤亲率大军攻宋,于瓦桥关大败宋军,俘获宋朝将领数名,斩杀甚众。这段时间,辽宋之间虽然互有胜负,但辽朝在整体上仍保持着对宋的军事优势。】
赵光义陷入沉思:“天幕说的不错,辽穆宗在位期间确实是最好的机会。”
赵匡胤:“我们只能加强自身的实力,不能等着敌人自乱阵脚。”
【耶律贤在位期间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他从小因惊吓过度而体弱多病,公元982年,他在出狩时病逝于云州(今大同)行宫,享年三十五岁。】
耶律贤身患癫痫,发作起来无法自控,他早已有了赴死的准备,倒也不算意外。
如今知道辽国也在皇后的治理下井井有条,他也不必再担心什么了。
【耶律贤留下遗诏由太子耶律隆绪即位,军国大事皆听从皇后萧绰的命令。】
武则天:好熟悉的台词……
李治:“天幕还说赵恒像朕,朕倒宁愿与耶律贤相较一场。”
【耶律贤是辽朝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励精图治为辽朝的中兴和鼎盛奠定了基础。他一手将辽朝推上了中兴之路,史称辽王朝中兴之主。同时,也为后来的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耶律贤:“天幕谬赞,明扆愧领。”
“功比文景,才胜仁宣!”
“耶律贤在用人方面独具慧眼,他选对了老婆(萧绰)、儿子(耶律隆绪)和大臣(韩德让、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完美配置了身后团队,这些人在他去世后继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他病危之际,是韩德让以武力协助了萧绰和耶律隆绪顺利即位。”

第424章 辽金夏元
【耶律贤去世后,新帝耶律隆绪年仅十二岁,皇太后萧绰成为辽国实际上的统治者!】
【萧绰,小字燕燕,她是辽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她的父亲就是拥立耶律贤上位的萧思温,历仕四朝,身居高位,权倾一时,母亲则是燕国大长公主,这使得萧绰的出身极为显赫尊贵。】
【辽朝皇室和萧氏世为婚姻,萧绰年轻时曾被许配给汉臣韩德让,但尚未成婚就被选为辽景宗耶律贤的贵妃,很快便升为皇后,父亲萧思温也成为北府宰相,晋封魏王。】
【耶律贤体弱多病,萧绰以皇后之身参决军国大事,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耶律贤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并作为一条法令颁布,将妻子的地位抬升到与自己等同的地步!】
【在耶律贤的默许下,辽国的一切日常政务都由萧绰独立裁决。若有什么重要的军国大事,她便召集蕃汉大臣共商,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做出决定。她所做的决定,耶律贤最多只是听听通报,不会做任何干预,可见此时的萧绰已可代行皇帝职权!】
【因此,景帝中兴也离不开萧绰的努力!】
耶律贤:“娶妻当娶贤,朕的皇后定要如述律太后一般,能够撑起辽国的天下!”
萧绰:“多谢陛下愿意让燕燕走上前朝,还不遗余力的教导燕燕。”
耶律贤轻咳两声,若是他身子康健,也不必为自己的身后事如此筹谋,但时也命也,他不能让辽国在自己手中衰败下去……
【耶律贤死后,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下,萧绰开始二十七年的临朝摄政生涯!】
【此时的辽国主少国疑,内有宗室亲王两百多人拥兵自重实力雄厚,外有大宋虎视眈眈,时刻盯着燕云十六州。】
【萧绰任命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加强边防。任命她的侄女婿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尤其是严管贵族。采纳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建议,命令宗室亲王“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间接夺走了他们的兵权,同时将各宗室亲属召至宫中为质,解决了内部的一大隐忧。】
武则天:“这个同道可真不简单,她不仅懂政治,且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以老道的政治手段,迅速的完成了政权交接。”
吕雉:“若不是萧太后与辽景宗一起结束了辽国初年的皇位争夺战,辽国怕是又要陷入无止境的混乱之中……”
【统和元年(983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为萧绰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
【萧绰摄政期间,励精图治,开科取士,选用汉人,消除蕃汉不平等的待遇,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
【她明达治道,知人善任,重用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汉族和契丹族大臣,锐意改革,使契丹从中衰逐步走向鼎盛。】
【萧绰不仅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她曾亲御戎车,指麾三军,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东降女真,西攻党项、回鹘,北攻铁骊,南攻宋,扩展了辽国的统治疆域,对辽国的兴盛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朝的雄州知州贺令图等人上言,说辽国主少国疑,母后专权,宠臣用事,国人怨疾,建议皇帝乘此机会,直取幽云!但其实这时萧太后已经稳定了内部的声音,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
贺令图的姑父赵匡胤:这个侄子眼界不行啊!
“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宋朝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就断然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这就是雍熙北伐,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归!”
“这就是轻视女子的代价!”
“宋太宗想要凭侥幸获胜,殊不知轻敌冒进只会带来损兵、折将、丧地的后果!”
“岐沟之蹶,终宋不振!”
“从此,宋对辽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
赵光义紧要牙关,狠狠地盯着北方:“天幕说的是,朕再也不会小觑那个女人了!”
【经过多年的稳定发展,辽国国势日盛,再次拥有了发动全面战争的实力。公元1004年,萧太后母子亲自带兵南下,大举攻宋,一连攻破宋朝多个城池,直接威胁到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
“应天逝去有承天,力挫南军息战烟。弟坐燕云兄纳币,干戈玉帛化澶渊。李仲元”
赵恒:……
【公元1009年,萧绰为耶律隆绪举行了柴册礼,把军国大全交给儿子,一个月后,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
【萧太后萧绰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在辽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契丹的兴盛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只是在宋朝文人的笔记中,却多是关于萧太后的风流趣闻,似乎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关系比每年多达三十万的岁币还要值得记载……】
宋朝文人:(捂脸)……
“自武则天横空出世之后,那些读书人都在不遗余力的打压女性,他们不想承认萧太后的优秀,但雍熙北伐与澶渊之盟却是宋人掩盖不住的污点。”
“于是,那些掌握笔杆子的文人就在两性关系上不遗余力的抹黑萧太后了。”
“萧太后与韩德让本就有婚约,因政治原因进入辽景宗的后宫,成为掌握军政大权的皇后。在辽景宗去世后,萧绰为了寻求以韩氏家族为首的汉族官员支持,再次与韩德让走到了一起。”
“宋朝的使臣路振还记录了一件事,说萧太后毒杀了韩德让的原配妻子,就连她的幼子耶律隆裕都是二人的私生子,还言之凿凿的说自己亲眼目睹。”
“这位宋使难道是躲在人家的床底下看到的吗?”
萧太后冷笑一声,对宋人的言语污蔑毫不在乎……
“事实上,在辽国这件事并不算什么污点,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关系本就是半公开的情人关系。韩德让无所避讳地出入于萧太后的帐幕,出外游猎和处理政务,都是同案而食,并排而坐,萧绰对韩德让的宠爱和器重有目共睹。”
“萧太后给韩德让赐姓耶律,改封晋国王,让他正式成为契丹皇族的一员。”
“萧太后去世后,辽圣宗以天子必有长的说法,按着自己的字辈,为韩德让赐名隆运,韩德让成为辽国皇帝的兄长,位在亲王之上!”
“辽国人都不在意的事,反倒是宋国人频频破防……”
【后来在宋人编撰的《杨家将》等故事中,萧太后也总是以奸诈阴险的反派角色出现,她是“杨家将”的死敌,杨家满门忠烈尽数折于她手,将她放在了忠贞义士的对立面,这无疑是对萧太后形象的污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舞台上的萧太后形象逐渐转为正面,《四郎探母》与《雁门关》中,她既是慈爱的母亲,也有身为国君的文韬武略!】
【京剧《澶渊之盟》中,萧太后更是亲征南下伐宋,身着戎装,凛然不让须眉,浑然一副文武兼备的巾帼气概!】
【不论别有用心的人如何在萧太后的私生活上做文章,都无法磨灭她在历史上的功绩。】
【北京唯一一条以人名命名的河流就叫萧太后河。辽宁的奉国寺是耶律隆绪为纪念母亲修建的寺庙,有现存至今最古老最大的大雄宝殿!】
【萧太后用澶渊之盟得到的白银在今天的张家口张北县修建了一座园林,因为她时常在此驻跸,这里就成为当时辽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河北滦河还有一座以萧太后的形象塑造的石像,被称为滦河母亲像,以纪念萧太后为当地做出的杰出贡献……】
【而那些在言语上洋洋得意的小人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真是尔曹身与名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路振:“噗!”
一些文人立刻将自己编撰的笔记中的名字隐藏起来,以免被后人公开处刑……
【在萧太后的教导下,耶律隆绪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他对内改革,整顿吏治,任贤去邪,效仿唐朝重开科举,加强汉人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
【对外积极扩张疆土,向高丽及西北诸部发动战争,让契丹之名响彻中亚!】
“很多强势的君主都会面临继承人的问题,只有耶律隆绪是个例外。”
“他是正后所出嫡长子,也是顺利继位,做出卓越成就的第一人!”
扶苏、刘据、李承乾:……
刘盈、李显、赵德昭:……
太扎心了!
【耶律隆绪在位49年,享年六十一岁,在他的治理下,辽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圣宗”!】
【辽国的萧太后无疑是一位对辽国影响深远的政治家,而宋朝也有自己的“萧太后”,那就是赵恒的第三任皇后——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赵恒震惊的看着端坐在自己身边的皇后,像是第一次认识她一样!

赵恒:……
赵光义恍惚听过这个名字,他绞尽脑汁将儿子的后院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才终于想起了这人是谁,一想到那人的身份,他更加愤怒了!
“是你买的那个歌女!朕不是让你把她送走吗!你怎敢阳奉阴违,忤逆于朕!”
赵恒委屈:“父皇,儿臣都把她买下来了,咱们家又不是缺那一口吃的,堂堂太子的女人能送到哪里去……”
太丢人了吧……
赵光义被气的不轻,伸手指着赵恒的手臂都在哆嗦:“你没听到天幕的话吗,那就是下一个萧太后,是下一个吕雉、武则天!”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