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李从珂在洛阳即位为帝,史称后唐末帝。】
【李从珂用一场大哭换来了天下,但他因哭得国,却也因哭失国。】
【当时李从厚为了鼓动将士出兵平叛,倾尽府库给将士们丰厚的赏赐,并许诺平乱后给每个人加两百贯赏钱,若是国库不够,就算是变卖宫中珍玩也会兑现自己的承诺。】
“可惜,李从厚的软弱反倒纵容了禁军的贪欲,他们不仅不感激皇帝的恩德,反而更加骄纵,行军途中肆无忌惮,扬言到了凤翔再领一份赏赐。”
蒙恬:“这还算朝廷将士吗!”
卫青:“分明是一群匪徒!”
李世民:“安史之乱后,藩镇习惯了以武力夺取利益,他们的道德观念已经很单薄了。”
李靖:“若是没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压服士兵,这样的改朝换代是不会结束的。”
李靖猜测的没错,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以武力得到将士的拥护!
可惜,后继无人……
第397章 五代十国
【朝廷大军之所以投降李从珂,自然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赏钱,李从珂满口答应,又给他们每人增加了一百贯的奖赏。高额赏赐赢得了军心,手下将士拼死卖命,最终将他拱上了皇位。】
【李从珂以为只要他占据洛阳,多少赏钱都能拿得出来。但等他称帝之后,才惊恐的发现李从厚已经提前透支了国库,朝廷早就没钱了。原本答应的赏赐只兑现了不到十分之一,将士们对此失望不已……】
【军心浮动,动乱将起,为了安抚将士,李从珂下令搜刮盘剥百姓,在京城居住的文武百官也没有幸免,他还变卖了后宫太后、太妃们的簪环、服饰,刮地三尺,却依旧筹不够赏钱。】
【然而,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无数百姓在暴政之下被逼自杀,而贪得无厌的士兵依旧不满意,他们编造歌谣说:“除去菩萨,扶立生铁。”闵帝李从厚仁慈软弱如菩萨,末帝李从珂严厉坚强如生铁,他们大概是后悔投降新帝了……】
【可以说,李从珂登上皇位后,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自毁根基!】
“李从珂打仗勇猛,但是治国无能。”
“不仅搜刮民财,还纵容部下将士为非作歹,完全没有法度。”
“他任用的宰相也都是没有能力的庸才,导致朝政日益败坏!”
【在此期间,李从珂与石敬瑭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他们原本都是李嗣源的手下大将,都是以勇武著称,为了争夺更大的功劳,本就互相看不顺眼。】
李从珂:“天幕此言差矣,石郎于朕乃是至亲,有什么可忌惮的!”
石敬瑭:“呵,本将功劳远胜于你,为何要纡尊降贵,奉你为主,你又不是岳父的亲生子!”
【石敬瑭是沙陀人,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书,他最崇拜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因为善于骑射,骁勇善战,被李嗣源视为心腹,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多次在战场上救援李存勖和李嗣源,成为军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扬名天下!】
【魏州之乱时,也是石敬瑭最先看清天下局势,一力劝谏李嗣源称帝。石敬瑭还率军抢先占据汴州,奠定了李嗣源的基业。】
【石敬瑭也因此加封光禄大夫、检校司徒,陕州保义军节度使,还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进爵开国公!】
【此后,石敬瑭平定汴州节度使朱守殷叛乱,东川节度使董璋的叛乱,被封为河东(今山西)节度使,为后唐镇守北方边关,抵御突厥、契丹、吐谷浑犯边。河东本是后唐的龙兴之地,经过数年经营,石敬瑭成功掌握了此地的军政大权!】
【李从珂起兵叛乱时,石敬瑭也带着大军蠢蠢欲动,只因晚了一步,皇位就被自己的老对手抢走了。】
【登基称帝的李从珂将石敬瑭当做最大的威胁,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根据地!】
“石敬瑭入京参加李嗣源的葬礼,为了打消李从珂的怀疑,不敢回去就藩,整日愁眉不展,忧思成疾,瘦的只剩下了皮包骨头。还是公主向太后求情,李从珂才把他们放了回去。谁知这一去,便是纵虎归山!”
“还有一次石敬瑭的妻子入宫参加宴会,想早点回去,结果李从珂却醉醺醺的问她:这么急着回去是不是要和石郎谋反啊!”
刘邦:“若是要下手削藩,就要一击必中!”
刘启:“除非你的实力能够压服对方,否则就不要暴露自己的野心。”
“李从珂还没有开始行动,就已经暴露了自己的忌惮之心,石敬瑭立刻开始从容应对!”
“石敬瑭一边装病,一边以契丹犯边的名义向朝廷索要钱粮,当做军备,李从珂就这样被石敬瑭骗了一次又一次。”
【为了削弱藩镇力量,李从珂效仿李从厚,想给石敬瑭换了个防区。】
“李从珂自己就是因为换防起兵的,他怎么敢的?”
“反正石敬瑭已经注定要谋反了,调不调动都要反,不如先下手为强!”
“从之后发生的事能看出来,李从珂显然没有做好应对叛乱的准备。”
李嗣源皱眉:“一个养子,一个女婿……”曾经都是他的心腹爱将!
现在,他只想把这两个乱臣贼子碎尸万段!
李克用幸灾乐祸:“你应该像我原谅我的养子一样原谅你的养子和女婿啊。”
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李嗣源算是感受到了……
【石敬瑭在河东经营日久,自然不想失去自己的亲信部将,他本就不愿意服从李从珂的命令,直接拒绝调任,起兵反叛!】
石敬瑭:“皇帝不仁,居然派张敬达屯兵代州监视本王,就别怪本王不义了!”
【李从珂派遣张敬达,率领代州的大军进攻晋阳。】
【为了对付后唐的军队,石敬瑭向契丹割地称臣,他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并且以儿国自称!】
天幕下的观众大惊失色!
“什么!”
“称臣!”
“割地!”
“赔款!”
“儿皇帝!”
【对这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就连其亲信刘知远也表示反对: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称臣可以,但不能割地,只要给他们一些金银财帛,他们就满足了,若是将土地给了他们,将来必会成为中原的大患!)】
【然而石敬瑭根本不听,在桑维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
始皇:“以朕看,这个刘知远还算有些大局观。”
李世民:“一时的输赢不算什么,但不能失去底线!”
刘知远:“若不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朕也不必南北受敌啊!”
【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救石敬瑭,他发动偷袭,后唐军队大败,被杀一万多人。】
【公元93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
耶律德光:“观汝气貌识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为天子。”
刘彻:“混账!我中原天子何时需要蛮夷册立!”
李嗣源:“石郎糊涂啊,如此一来,天子还有何威信?”
郭荣:“君子有所谓有所不为,为了皇帝之名,丧权辱国,何其可耻!”
无数君臣对此怒目相视!
【即位后的石敬瑭信守承诺,将幽云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国土割让给了契丹……】
天幕上显示了燕云十六州所在的位置,唐朝之前的君臣无不拍案而起!
始皇惊怒:“是燕赵之地!”
蒙恬:“这可是抵御匈奴的最前线!”
刘彻:“幽云十六州是北部的天然屏障,失去幽云如同大汉主动放弃了河南(河套之南)之地。”
李世民:“一旦失去了燕云,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在军事上将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李绩:“河北平原一马平川,过了幽州就能纵马南下,直达黄河!”
【此举使中原失去了大片领土,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险要地区。此后,契丹骑兵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到黄河流域,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当时卢龙节度使的赵德钧也想与耶律德光合作,图谋中原,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的支援,再次卑躬屈膝向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称“儿”,因此被后人称为“儿皇帝”!”
“当时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只有34岁,叫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人为爹,石敬瑭真是跌破了下限。”
“如今的契丹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契丹人早已与汉人血脉交融,但在当时却是游牧民族对上农耕民族,是天然敌对的两方!”
“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割地赔款,石敬瑭因此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儿皇帝”和“卖国贼”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赵匡胤:“石敬瑭给朕留下了多少隐患,早晚有一天,朕要去挖了石敬瑭的坟!”
“五代十国时期并没有什么伦理道德,石敬瑭是沙陀人,他所侍奉的后唐三姓四任皇帝中,就两次兄弟反目、兴兵夺位的情况,于他而言,为了皇位不择手段,并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即使是强盛如汉唐,也都出现过对外族称臣、和亲、纳贡的情况。”
“石敬瑭还有粉(ΩДΩ)”
汉唐的君臣震怒了,汉朝初年曾和亲赔款,但汉帝时刻想着复九世之仇,绝对不会向外族称臣!
唐朝也曾有渭水之盟,但仅仅三年时间,唐太宗便一雪前耻!
他们不知道这是后世粉丝的一贯套路:拉踩加转移话题。
不过评论区还是明眼人多,被带歪的风向很快就转了回来——
“幽云十六州从东向西包括了今天的天津、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基本上都分布在长城的内(南)侧,也就是说长城这条重要的军事防线背后的战略支撑点都已经归属契丹,其中瀛、莫二州更是已经深入到河北腹地数百里。”
“割让幽云十六州之举,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甚至在此后四百年时间里直接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命运!”
“失去了这一片山势险峻的地区,南下千里再也无险可守,直至黄河岸边都是一马平川,中原从此门户大开。”
“燕云地区的农耕经济和草原的游牧经济形成了良性互补,极大地促进了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契丹与后来的金国都成了中原王朝的劲敌!”
李世民:“契丹人原本只能放牧为生,想要粮食就要南下劫掠,如今他们自己就能自给自足了!”
“等到石敬瑭死后,他的继承人想要抵抗契丹,也因没有险要之地,无法坚守,中原再次被异族马蹄践踏!”
“直到明朝时才重新收回幽云十六州!”
赵匡胤:“朕的大宋到底发生了什么?朕设置封装库,朕还有天下最强大的军队,为何没有收回幽云!”
朱元璋:“别提宋朝了,咱只用一年时间便打下了宋朝四百年得不到的燕云!”
朱棣:“父皇英明神武,大怂的那些皇帝怎么能跟您比!”
朱元璋:“削藩和清君侧是怎么回事?不要觉得说几句好话,朕就会放过你!”
朱棣:老爹也太敏锐了……
五代十国时期的百姓不在乎头顶上的皇帝是谁,反正不论谁上位,他们过的都很艰难。
但石敬瑭的所作所为却不同,经过天幕的解释,他们知道北方大地的百姓被石敬瑭送给了契丹人。
一想起草原蛮夷南下给自己带来的灾难,他们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了。
很多浑浑噩噩的百姓抬起了头,农民、商人、士兵……暗流在三晋大地酝酿,很快便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给那些看欺压普通百姓,看不上底层人民的人以雷霆一击!
石敬瑭首当其冲!
【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亲自带着五万大军增援石敬瑭,两军汇合,在石敬瑭的带领下,如入无人之地,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
【此时,后唐的兵力还很强大,但李从珂本人却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敢领兵出战,坐等灭亡,全无几年前纵横沙场的英雄气概。各镇将领见状,纷纷投降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见大势已去,带着传国玉玺和太后、皇后,皇子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自此灭亡,历时十四年!】
“从此,传国玉玺就失去了踪迹。”
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朕的大唐!”
【石敬瑭称帝,国号为晋,国都开封,史称后晋!】
【在称帝之前,石敬瑭不管是自己还是治理地方政务,都很节俭,但做了皇帝后就开始奢侈起来,他嫌弃洛阳宫殿陈旧,迁都汴州,将宫殿用黄金、美玉、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
【石敬瑭学李存勖重用宦官,让宦官势力再次抬头。导致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
【为了镇压百姓的反抗,他又下令制定了许多残酷的法律:割舌,肢解,灌鼻,放在锅里蒸煮等等。早已消失在历史上的肉刑再次被石敬瑭捡起,也让石敬瑭的风评越发不堪!】
李嗣源百思不得其解:“怎么登上皇位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不论是李从珂还是石敬瑭!
【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
“石敬瑭对契丹堪称百依百顺,每次书信都用表,以示君臣有别,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
“石敬瑭当皇帝后,还要跪地拜受耶律德光的诏敕,为了免起兵端,后晋朝廷上上下下都对契丹人尊敬无比。契丹的使者无礼骄横,对后晋的君臣直接呵斥,后晋人却不敢反抗。”
“宰相桑维翰更加可恶,石敬瑭还曾动摇过,觉得儿皇帝的称呼很屈辱,想要雄起一波,对抗契丹,却被桑维翰劝服。”
“反正卑躬屈膝的是皇帝本人,与桑维翰又没有什么关系。”
已经称帝的石敬瑭看桑维翰的目光瞬间有了变化。
既然后晋并不能长久,他为何还要背负这样的千古骂名!
李嗣源:“石郎以前的英雄气概都哪里去了,作为将军能够将契丹铁骑挡在关外,做了皇帝反倒没有了骨气!”
“石敬瑭登基后对外卑躬屈膝,对内也是唯唯诺诺。”
“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屡抗奏,甚至擅杀大臣,石敬瑭却因为畏惧杨光远的势力,不敢追究。”
“石敬瑭畏惧的不是杨光远本人,而是他背后的契丹。这个人原本是李存勖的骑将,后来投降了契丹,作为上国派来的人,石敬瑭不得不重用!”
【石敬瑭以屈辱的方式得到天下,自然无法服众,藩镇节度使都耻于臣服契丹,多有反叛,以至于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石敬瑭起了个很不好的头,他用武力得了天下,又没有好好治理,民心背离,让各个节度使都有了反叛的借口!”
【公元937年,也就是后晋建立的第二年,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率军讨伐,但张从宾却带着自己的部将也反了后晋,石敬瑭的两个儿子都死在这场失败的平叛中。】
“大同节度使的判官吴峦,关闭城门不接受契丹的命令。”
“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要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了安重荣,还将他的头颅送给了契丹。”
“还有渭南节度使反叛……”
【藩镇接连叛乱,让本就因为仰契丹人鼻息而气闷的石敬瑭更加急火攻心,他将怀疑的目光投向所有的将领,急怒交加之下,病情也开始加重。】
【就在此时,在雁门以北游牧的吐谷浑部落,因为不愿意投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投靠了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知远。】
【契丹派出使者来讯问此事,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耶律德光。自此,忧郁成疾,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在位仅六年。】
石敬瑭:他这皇帝做的也太憋屈了吧!
他的目光逐渐坚定起来,不行,绝对不能这样!
【石敬瑭死后,给继承人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地方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契丹蠢蠢欲动牧马中原,还有因为苛政、严法导致的民心背离!】
【石敬瑭有六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早亡,只剩下幼子石重睿,但他死后继承皇位的却是侄子兼养子石重贵!】
【其实,石敬瑭病重的时候,也想让宰相冯道扶持自己年幼的儿子石重睿为帝,但此时的后晋面临的局面却不是一个幼帝和权臣能够支撑的!】
【契丹凭扶立之功,挟制中原,频频插手后晋内政,契丹国内的卢龙节度使赵延寿等人多次劝说耶律德光攻打后晋。后晋的南面还有吴越、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南唐和后蜀与契丹关系密切。而北面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中原大地暴露在契丹人的马蹄之下。】
【后晋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再加上连年的旱、蝗、涝、饥等天灾,藩镇肆意盘剥百姓,中原大地饿殍遍野,民怨沸腾,后晋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面对如此局势,冯道与当时掌握禁军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二十八岁的石重贵为帝。】
石敬瑭瞠目欲裂:“你们胆敢篡改朕的遗命!”
冯道施施然道:“如此艰难的局面,臣担不起,为了后晋国祚绵长,臣只能出此下策了。”
呵呵,也不看看你儿子才4岁!
【石重贵生父早亡,石敬瑭很喜欢他,就将他收为养子。石重贵年轻的时候谨言慎行,质朴纯厚,石敬瑭将很多事都交给他办理,足见对其看中。】
【石敬瑭叛唐南下时,石重贵负责留守太原,掌管河东事务,稳定后方,石敬瑭越发看中这个侄子。石敬瑭称帝后,石重贵历任开封尹、东京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但政绩平平,“未著人望”。】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叛乱,石敬瑭赶赴邺都讨伐叛军,石重贵作为东京留守,晋封齐王。除此之外,他还兼职开封府尹,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石重贵:“父亲本就有将本王当作继承人的打算,不然怎么会给本王如此大的权利。所以本王提前遣使入京,并拒绝刘知远入京的请求是理所应当的!”
冯道:……
作为亲身经历甚至主导此事之人,他都不敢说这样的话!
第399章 辽金夏元
【石重贵即位之初,就面临着后晋得国不正与自身得位不正的双重困境。前者源自石敬瑭被耶律德光册立为皇帝,后者源自石重贵可能的“篡位”之举。后晋中央的权威性和皇位的合法性都面临着空前危机!】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石重贵不顾晋辽之间国力的差距,力排众议,对契丹强硬地表示“称孙不称臣”——我可以按着老爹的辈分叫你爷爷,但晋朝不能向契丹称臣,不再承认契丹宗主国的地位,随后又多次挑衅契丹。】
“其实早在石敬瑭时期,后晋就已经开始韬光养晦,为摆脱契丹控制暗做准备。”
“石重贵放任权臣景延广对契丹使节傲慢无礼,他声称: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它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引战于契丹。”
“景延广还无端扣押契丹使者,肆意杀害后晋境内的契丹商人,抢夺他们的商品。”
“此举虽然解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振民心和士气,但石重贵的挑衅行为,也让两国关系迅速恶化。”
“石重贵太冲动了,完全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招惹契丹的下场……”
“不过,石重贵敢硬钢契丹还是比宋朝大多数皇帝好得多。”
赵匡胤差点吐血:“在后人眼里,朕的子孙居然连出帝石重贵都比不上!”
【耶律德光无法接受后晋妄图自立的打算,在派遣使者多次交涉,却招致更加严重的挑衅后,耶律德光意识到只有战争才能恢复自己宗主国的身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争开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契丹的具体情况!】
【契丹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契丹”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北齐的史书,但契丹这个民族起源很早,早在东晋时期就有契丹侵犯高句丽的记载。】
【早期的契丹人可能是突厥人和鲜卑人的余部,分为八个大部落,因为实力弱小,势力分散,在与中原王朝战争的过程中,都是被暴打的一方。】
“东汉永元年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鲜卑占据了匈奴的故地,十多万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匈奴人就加入了鲜卑族,与鲜卑人交融。”
“契丹可能就来源于其中一支鲜卑人之后。”
杨坚:“当年,北齐高洋击败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虏十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之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部落离散,一蹶不振!”
【隋朝初年,契丹分别依附隋朝和突厥,逐渐恢复部落势力。隋炀帝大业元年,契丹人曾南下营州,在隋朝将领与突厥士兵的联合打击下,大败而逃,留下了四万人的俘虏,实力受挫!】
李世民恍然大悟:“天幕说的原来是大贺氏!”
魏征:“没想到那么小的游牧部落,也能在百年间威胁中原!”
【隋末唐初,中原大地十八路义军争霸,突厥见缝插针扩大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在他们都没有注意的东北大地,契丹人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臣服于突厥汗国。】
【贞观二年,大贺氏首领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在突厥背后狠狠插了一刀!从此唐朝皇帝赐给契丹首领的旗鼓,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
【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
【唐太宗设置松漠都督府,封大贺氏首领窟哥为都督,并赐姓李。但他的孙子在位的时候就开始联合其他少数民族,袭扰唐朝边疆,被抓到洛阳。高宗李治给契丹换了个首领,连敲带打,换来了数年和平。】
【武周建立后,契丹人受不了营州都督赵文翙的压迫,首领李尽忠带着部下自立为无上可汗!】
【这是契丹第一次称汗,也惹怒了武则天,结果自然是被朝廷大军剿灭!】
【开元二年,契丹再次回到唐朝治下,李隆基下令恢复松漠都督府,还多次将唐朝公主赐婚与契丹,维系两国关系。】
【开元十八年,契丹权臣可突于不甘于唐朝的冷落,杀了部落首领大贺氏,立另一个部落的遥辇氏屈列为王。并率本部人马,裹胁着奚族部落投降后突厥。】
【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选立可汗,可汗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大贺氏联盟破裂,与唐朝的关系也急转直下!】
【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被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被回纥所统治。直到公元840年,回纥汗国破裂,大部分回纥人南下河北与汉人杂居,也有几支部落向西迁徙。】
【契丹逐渐成为北方草原上最大的霸主!】
李亨:“回纥人也消失在历史中了啊……”
回纥人可是帮着他夺回两京的大功臣!
【唐朝末年,契丹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兴起,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契丹掌握军政大权的官职),权威日盛。逐渐架空可汗,掌握了契丹联盟的实权!】
【耶律阿保机曾担任可汗痕德堇的护卫官,深得可汗的信任,他率军战胜了小黄室韦、越兀、乌古、六奚、比沙笰等近邻小部落,声势日隆,顺利继承伯父的职位成为掌握契丹军政大权的夷离堇!】
【此后,耶律阿保机北攻女真,南取河东、怀远军,略地蓟北,升于越、总知军国事,凭借军功巩固自己的威望,成为部落联盟的实际操纵者。】
“耶律阿保机还曾伏击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援军,与李克用结为同盟,约为兄弟,约定一起攻打刘仁恭和朱温。”
“不过,联盟就是用来打破的!”
“后梁建国后,耶律阿保机背弃了与李克用的盟约,向朱温请求册封,以巩固自身的地位。还参与刘仁恭父子之争,坐收渔利!”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契丹可汗痕德廑去世,掌握军政大权的耶律阿保机没有从遥辇氏家族选择可汗,而是把旗鼓收归自己所有,在各部推举下自立为契丹部的可汗。从此,可汗的选立就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
【按照契丹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当可汗。且契丹的选举制三年一次,家族中的每个男子都能过一把大汉瘾。】
李治:“有趣,汗位在一个家族中流转。”
武后:能不能不要这样笑,太吓人了吧……
【但是耶律阿保机仰慕中原王朝文化,他不甘于受部落贵族和可汗世选制度的约束,自担任联盟可汗之日起,就积极进行建国称帝的准备。】
【一方面,他继续以武力征伐周边地区,进一步扩大联盟的统治范围和军事实力。】
【另一方面,他改革契丹内部权力结构,致力于削弱契丹贵族中的保守势力,培植只忠于他一人的势力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