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两个!
“能与徽钦相提并论的只有大明战神了。”
“石重贵是能力不足,国力弱小,他最起码敢跟契丹开战,还两次战胜了契丹!”
“大明战神也敢跟也先开战啊?”
“呵呵,他就不应该开这一战!”
朱元璋:“能与徽钦相较的得是什么样的皇帝啊!”
真·战神·朱棣:“天幕所说的战神一定是反话吧,一定是吧……”
“石重贵的失败可以怪自己识人不清,可以怪杜重威野心勃勃,可以怪契丹兵强马壮,但徽钦二帝和大明战神却都是自己作的。”
【后晋与契丹的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无论是对中原民族,还是对契丹民族,带来的都是深重的灾难:“人畜亦多死,国人厌苦之”。】
【不过,契丹在南下过程中主动吸纳大量汉地的知识分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传播。】
【耶律德光灭后晋,实现了辽太祖的夙愿,完成了辽代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领土扩张,最终奠定了大辽帝国的辽阔疆域!】
耶律阿保机激动的拍案而起:“好!德光果然不负朕的期望!”
【公元947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改国号为“大辽”!】
【虽然耶律德光很想将自己的大辽变成一个中原王朝,但他纵容部下在黄河两岸大肆“打草谷”,无数丁壮被杀,妇女被掠,民间财畜殆尽,招来了中原人民的反抗!】
耶律德光面颊上的笑容逐渐凝固:……
【不久后,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后汉。】
【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后,诸镇和后晋旧将多起兵响应。中原百姓也群起反抗,他们攻破州县城,杀死契丹任命的官吏,以此反抗对契丹统治者的不满!】
【耶律德光终于明白,想要成为中原皇帝并不是一句话的事,民族矛盾,血海深仇都是隔在两族人民之间的门槛。】
【眼看着契丹在中原的统治难以维系,两个月后,耶律德光以看望母亲述律平为借口,匆匆引军北返。】
耶律德光:“朕打败了石重贵,打败了后晋的大军,居然败在了民心上……”
述律平:“汉人之心不是那么容易征服的。”
“述律平曾警告他,不要擅自入主中原,只听说过汉人能够同化番邦,从未听说过番邦能够统治汉人,但耶律德光得意忘形,早已将母亲的话忘到了脑后。”
“被迫撤退的路上,耶律德光才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各地搜刮百姓钱财,是第一失;让契丹士兵打谷草扰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辽军北归途中,大肆破坏河北诸镇,掠夺大量人口和马匹,对中原之地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还没有回到南京幽州,耶律德光便身染急病,高烧不退,在栾城杀胡林去世,年四十六岁,庙号太宗。】
耶律德光惊呼:“朕就这么简单就死了!”
朕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做,怎么能死的这么潦草!
他死后,母亲定会让三弟耶律李胡继位,可是李胡的秉性怎能成为一国之君!
【耶律德光被称为契丹最有能力的三位帝王之一,他最突出的武功便是奠定了辽朝的版图。】
【在文治方面,最主要的功绩则是引进汉法,改革吏治,全面推行“因俗而治”的方针,确立了辽朝“南北兼制”的政治体制!】
【他不但全部保留了幽云地区的原有制度,还把一批契丹官名改为汉名,并按照汉族的惯例增设新职。】
【调整后的辽朝中央政府,形成北面官和南面官两个平行的行政机构,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负责管理契丹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军政事务。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负责管理汉人、渤海人等农业人口的军政事务。】
【在地方上也实行部族制和州县制并存的制度,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实行部族制,汉人和渤海人地区实行州县制,采取“蕃不制汉、汉不治番、蕃汉不同治”的统治政策。】
“这不就是一国两制吗!”
“太先进了吧!”
“我们现在还在用着呢……”
天幕下的观众:“还能这样!”
耶律德光:抄自己的作业就是爽!
【在辽朝开国两位帝王的相继努力下,契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因为疆域辽阔,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复杂,耶律德光首创“分京而治”的制度,契丹有五个京都,就将全国分为五道,分别治理不同的民族。】
【这一制度后来还被金朝所继承。】
耶律德光:“这个金定是灭亡朕的大辽之人!”
忽必烈也在惊呼:“还能这样!”
辽国是被金国和北宋灭的,后来金国与南宋又相继被元朝所灭,大蒙古国的勇士是不屑于向失败者学习的。
他任用的汉臣也不会主动向“蛮夷”学习。
所以,元朝的民族制度极其简单粗暴,蛮横的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只会压迫剥削,远不如辽朝先进。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耶律德光重用汉臣,借助汉朝士大夫的经验推行汉法,治理国家。】
【为了从汉人中选拔更多人才,辽国开始实行科举制,吸引汉族知识分子为辽朝效力。】
“可惜辽太宗死后,契丹权贵忙于政治斗争,直到辽景宗时期,才重开科举。辽圣宗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开科取士,科举制成为一项制度被保留了下来。”
【辽太宗还推行农牧并重的政策,畜牧业的发展保证了契丹族和游牧民族的衣食供给,又为辽朝保持一支强大的骑兵提供了物质保证。】
【农业的发展,为辽朝提供了必须的粮食、农产品和大量赋税收入。农业和畜牧业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成为辽朝强大的物质基础!】
忽必烈询问宰相脱脱:“卿负责编撰《辽史》,辽朝的政治制度当真如此吗?”
脱脱:“臣等刚开始整理史料,尚未开始编撰,不过据臣所知,天幕所言句句属实。”
忽必烈沉思片刻后,突然道:“停下《宋史》、《金史》,先修辽史!朕想要知道辽朝是如何以草原民族统治汉人的。”
【耶律德光尊奉佛教和儒学,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编撰契丹民族的历史,制定辽朝历法,要求契丹官吏改穿汉服,从汉仪。】
【耶律德光离开中原的时候还不忘搜罗中原的各种文物和图书资料带回北方,“唐晋文物,辽则用之”。这些对辽朝文化发展和社会改革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耶律德光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被后来的辽国皇帝所继承,他不仅开拓了辽朝的疆域,加速了契丹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也为后来辽朝与北宋长期的南北对峙中占据优势地位奠定基础,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为以后全国性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第406章 辽金夏元
【耶律德光死在回军途中,让跟着他出征的契丹大臣恍惚回到了二十年前,太祖耶律阿保机也是死在回师途中,然后——他们面临的便是太后述律平的无差别杀戮!】
【这一次,为了给自己的爱子耶律李胡上位趟平前路,太后定会再次大开杀戒!再加上耶律李胡性情暴虐,虽是皇太弟,却不得人心。】
【不甘坐以待毙的他们决定另奉新主,求个生路……】
述律平用渗人的目光看着面前的大臣。
大臣:瑟瑟发抖(`ω′)
【此时,拥有继承权的有三个人,一个是皇太弟耶律李胡,一个是耶律德光的嫡长子耶律璟,还有一个便是原太子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中了耶律阮。】
【耶律倍让国之举,让契丹大臣都很同情,拥戴他的儿子也就是理直气壮之事。再者耶律阮也因父亲的遭遇与祖母心存芥蒂,就成了众人的最佳选择。】
耶律倍心绪复杂:“没想到阮儿还有这样的造化。”
【当年耶律倍逃亡南唐之时,并没有带耶律阮,他自幼在耶律德光身边长大,耶律德光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出征的时候都喜欢带着他。】
【耶律阮仪表壮实魁梧,内心宽厚,外表威严,擅长骑射,喜欢施舍,深得众将拥戴。】
【于是,在回程途中,大家一致拥立耶律阮在耶律德光灵前继位,史称辽世宗!】
“耶律阮内心深处对祖母和叔叔是有很大怨气的,他刚刚继位,便脱了丧服,开始奏乐宴饮,是一点都不想给叔叔服丧啊。”
【辽世宗即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述律平耳中,一心想要宝贝儿子耶律李胡当皇帝的她勃然大怒,立即派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率兵讨逆。】
【但她这个儿子就是个纯粹的废柴,不仅不得人心,也没有能力,很快就被侄子打败。】
【述律平更加暴怒,她整顿兵马,于潢河横渡排兵布阵,准备亲自与孙子决战!】
耶律阿保机想劝妻子放平心态,毕竟耶律阮也是他们的亲孙子。
但一想到妻子的脾气,他就知道,什么话都没有用,只希望历史的发展能够给她足够的警醒吧。
【就在此时,出身皇族的耶律屋质挺身而出,以亲情为引,以家国大义为由,劝谏述律平与耶律阮讲和,最终双方妥协,实现和解,史称“横渡之约”!】
【事后,述律平依旧不甘心放弃皇位,还想让自己心爱的幼子称帝,她利用自己的势力策划政变,却被人提前告发。耶律阮先下手为强,将祖母与叔叔软禁在祖州。】
【公元953年,述律平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与辽太祖合葬于祖陵。】
【断腕太后述律平被史书赞为:“后简重果断,有雄略。”是辽朝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辽太宗的政治成果也有她的一份功劳。】
述律平:“哼!吾倒要看看,你又有何功绩,能将李胡压制住!”
【耶律阮继位后,大封有功之臣,提拔自己的母族。】
“不是还有妻族吗?”
“因为耶律阮并不喜欢自己的正妻萧撒葛只。”
“耶律阮跟着太宗灭亡后晋之时,看中了后晋宫中女子甄氏,甄氏此时已经41岁,却依旧风韵犹存、端庄秀雅,深得耶律阮的宠爱。”
“耶律阮称帝后,很快便立甄氏为皇后。但契丹的后族拥有很大的权力,契丹权贵都不同意立汉女为后。耶律阮迫于压力,册立原本的妃子萧撒葛只为皇后,契丹宫廷中出现了两个皇后并存的局面。”
“甄氏也是辽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汉人皇后,但她死后并没有得到皇后应得的谥号。”
“同样,她的儿子耶律只没也没有继承权。”
“耶律只没和穆宗耶律璟后宫的一个宫人私通,耶律璟闻言大怒,命人捶打只没,又刺毁他一只眼睛,还对他施以宫刑,准备把他下狱弃市。”
“不过很快穆宗就被刺杀了,龙椅上换了个皇帝,耶律只没才幸免于难。”
【耶律阮钦慕中原风俗和政治制度,继承并发展了叔叔“因俗而治”的政策,但拥立他继位的人都是与述律太后有矛盾,耶律阮并没有得到他们的无条件支持。】
【于是,耶律阮的政策引起了旧贵族的不满,最后导致了兵戎相见!】
“耶律天德、萧翰、耶律刘哥、耶律盆都等人谋反,耶律阮诛杀了耶律天德,杖击萧翰,迁耶律刘哥于边地,罚耶律盆都出使辖戛斯。”
“萧翰和公主阿不里联络明王耶律安端谋叛,被耶律屋质得到书信,报告了耶律阮,耶律阮将萧翰诛杀,阿不里则在入狱后死去。”
耶律德光:……
耶律天德是他的儿子,萧翰是他的妹夫,刘哥、盆都是他叔叔的儿子,这不是将把柄送给新帝吗!
还有耶律安端,这是他最小的叔叔,早年就曾参与“诸弟之乱”,后得到赦免还被耶律德光重用,没想到他居然还有谋反之心!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三子一女都因谋反而死,将来破防的时候还多着呢。
【耶律安端之子耶律察割假装揭发父亲的罪行,骗取了耶律阮的信任,他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暗中积极谋划着篡夺皇位。】
【此事被耶律屋质发觉,耶律阮却不信,他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耶律察割能够背弃父亲,定是值得信任的。】
历经五朝,在两次皇位更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耶律屋质:……
【公元951年,耶律阮应北汉的请求,率军南下攻打北周,在祥古山军营祭祀父亲后,设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首领,喝得酩酊大醉。】
【辽朝宗室趁机发动政变,主谋就是耶律察割、耶律盆都,他们冲进内账,杀死耶律阮和他的妻、妾、母亲。】
耶律阮:悔不听爱卿之言啊!
“耶律阮去世的时候年仅34岁,他的长子早夭,次子耶律贤年仅四岁,躲在稻草之中才得以幸免,还因此留下了终生的病根。”
“病弱美男耶律贤~”
“中兴之主耶律贤!”
“他与皇后萧绰的故事就像李治与阿武一样,太好磕了……”
耶律阿保机:“是他,原来是突欲(耶律倍)之孙……”
既有中兴,必有衰落!
他不由的心生感慨,难道天意是要皇位归属长子一脉吗!
【耶律屋质死里逃生,带着救兵协助耶律璟诛杀叛军。叛乱平息后,耶律璟成为辽国新的皇帝,史称辽穆宗。】
【耶律璟是耶律德光的长子,帝位再次归属太宗一脉。】
耶律德光:“这个儿子也不行,不然朕定会与母亲据理力争,立亲子为嗣的。”
【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辽穆宗排除异己,原来和辽世宗关系近的大臣,或罢官,或不再重用。对于敢公开反对他的人,穆宗也毫不手软地进行镇压。】
【穆宗还禁止大臣们随便议论朝政。许多大臣就是因为议论朝政而被贬官、罢官的。】
【穆宗即位不足一年,担任政事令的国舅萧眉古得和宣政殿学士李澣就准备投奔后周,李澣给在后周的信中说,契丹的君主昏聩无能,只知道喝酒游猎,不理朝政,建议后周立刻出兵。可惜,最后事情败露,萧眉古得被杀,李澣被处以杖刑。】
郭荣激动道:“辽国果然乱了!这是大周的机会!”
【事情刚刚平息,辽世宗的弟弟耶律娄国又想自立为帝,被穆宗绞杀,同谋耶律敌猎也被凌迟处死。】
“耶律李胡的儿子耶律宛、耶律喜隐相继叛乱,他们虽然没有死,但耶律李胡却死在了狱中。”
“还有穆宗的亲弟弟太平王耶律罨撒葛,因不满皇兄的统治,图谋叛乱,坐罪流放。直到穆宗死后,他才被新帝赦免。”
【平定叛乱,稳定政权之后,耶律璟自觉帝位已无后顾之忧,于是更加放纵。】
【他晚上饮酒作乐,白天则直接睡觉,将所有政事都抛在脑后,因此得了个“睡王”的称号。】
“史书称穆宗体气卑弱,不喜欢看到女人,早年述律平想给他立妃,他就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即位后,虽然后宫很多,但从未临幸过,侍奉他的也都是宦官。”
耶律德光:“没有亲生子,同母弟弟也被流放……”他都能想到这个儿子死后,皇位继承会有多么混乱!
【穆宗嗜好打猎,且不分季节,不管寒冬还是盛夏,只要高兴便去游猎,朝政全部交给蕃汉诸臣打理。】
【他还喜欢用严刑峻法,常常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迁怒身边侍奉之人,将他们处以炮烙、铁梳之类的酷刑,或者亲自挥刀砍死,然后残虐尸体,“斩击射燎,断手足,烂肩股,折腰胫,划口碎”,最后扔在野外。】
【被他亲手虐杀的就有一百多人,辽穆宗的滥杀和暴虐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辽穆宗虽为人暴虐,却能做到“上不及大臣,下不及百姓”,他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礼敬臣下,只是对近侍极端残忍。】
“后人评价他在位时期:省徭轻赋,人乐其生,辽朝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甚至还能拿出自己的粮食供应给附属国家。”
“但虐杀身边人这件事,给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第407章 五代十国
【公元969年,应历十九年,耶律璟连续一个月没有去上朝,整日饮酒作乐,喝醉就睡觉。一日,他在黑山行猎,喝的酩酊大醉回到行宫。当天晚上,他想吃东西,因为没能及时得到便要暴起杀人,不甘坐以待毙的侍从们奋起反抗,将辽穆宗杀死在行宫中。】
【这场政变史称黑山之变!】
【这一年是宋太祖开宝二年,这也是宋朝打败辽国最后的机会了。】
【辽穆宗在位的十九年,是辽国政治最混乱衰弱的时候。此后辽国的国力将会在接下来三位贤明的统治者手中达到巅峰,等到下一次辽国衰弱之时,北宋君臣早已失去了北伐之心……】
赵匡胤陷入沉思:“朕本想着契丹强盛,必须集全国之力才能与其一搏,难道先南后北的方针是错的吗?”
郭荣也是这样想的,在当时的人看来,契丹是大敌,他们短时间内无法收复燕云,即便收复了也需要派出重兵防守。
而中原却割据分裂,小国林立,不如先平定了国内,再集中所有力量一致对外。只要整顿好国内,夷狄自然不是问题!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辽国与其他草原民族都不一样,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耶律璟死后,萧思温与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等人迎立耶律贤为帝,是为辽景宗!】
【辽国的皇位又回到了耶律倍一脉手中,在耶律贤与皇后萧绰的软硬兼施之下,辽国的宫廷政变终于结束。此后辽国的皇位都在耶律贤的子孙中传承,确立了辽国的嫡长子继承制!】
耶律阿保机若有所思:“如此看来,长子一脉继承大统才是天意啊。”
述律平有些不甘:“历史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若是贤儿没有经历幼年的磨难,不一定能够成为贤明的君主。”
【后人看历史不免为当时的中原王朝可惜,如此大好时机,却没有抓住机会。只因为,此时的中原大地,朝代更迭如同走马灯,皇帝改易如家常便饭,比辽国的宫廷之争可要热闹多了!】
【当后晋与契丹激烈交战时,后晋节度使刘知远广募士卒,拥有步骑五万多人,声称是用来防备契丹的,但面对契丹大军南下,他却按兵不动。】
【后晋灭亡后,刘知远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藩镇,面对耶律德光入主中原的局面,刘知远……遣使奉上了自己的贺礼。耶律德光对他的识趣也很赞赏,给了他代表假节的木拐,将他当做自己的儿子。】
【待到中原百姓不堪其苦,揭竿而起,攻破城门,杀死契丹官吏后,刘知远才停止观望。他以中原无主为由在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史称汉高祖!】
刘邦:“嚯!又是个汉高祖!”
刘恒:“虽然天幕称父皇为汉高祖,但您的谥号是高帝,庙号是太祖!”
刘启:“这不会也是朕的后代吧?”
天幕下的观众还在感慨,这么多年过去了,汉朝居然又给续上了,就听天幕道——
【刘知远是沙陀人,是李克用的部族,他从小为人稳重,不好嬉戏,沉默宴言。长大后,正值李克用父子割据太原,刘知远就在李嗣源手下当偏将。】
刘启:“既然是沙陀人,这个刘氏必是改的汉姓。”
李世民:“从后唐到后晋、后汉,中原王朝的国君怎么尽是些沙陀人!”
长孙无忌:“还真是这样,臣居然没有注意到。”
房玄龄:“他们虽出身沙陀,但其执政手段都是按着中原的规矩,被当做中原王朝也不足为奇。”
【在战场上,刘知远不顾自己的安危,两次救护石敬瑭脱离险境,得到了石敬瑭的信任。石敬瑭出镇太原时,便任命刘知远为押衙。】
石敬瑭:“当年,与后梁之战中,朕的马甲断裂,几乎就要被梁军追上了,是刘知远将自己的马匹换给了朕,还掩护朕撤退,朕从未忘记他的救命之恩。”
可惜,时移世易,如今的世道,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后晋亡了,刘知远成为皇帝,总比契丹人要好一些。
【石敬瑭对契丹称臣割地的行为,让刘知远颇有怨言,他认为称臣即可,当儿子就太过分了,割地更是会造成无穷后患!】
【后晋建立后,刘知远以军功和功臣的身份,历任侍卫马步都指挥使、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成为后晋最有权势的朝臣!】
【石重贵即位后,与契丹断绝关系,为避免刘知远不听朝廷调遣,倒向契丹,先后封其为太原王、北平王,官拜北面行营都统。】
【而刘知远此时的想法已经从拥护后晋,变成了称霸河东,成就王业,对朝廷诏令半推半就。】
【刘知远坐视后晋灭亡,当他看清契丹也无法稳定中原局势后,于公元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后晋旧臣纷纷投奔到他的手下。】
【同年六月,刘知远进入东京(今开封),改国号为汉,正式建立自己的政权!】
【后汉建立之后,首要任务就是稳定中原局势。而其中最大的隐患就是时任天雄节度使手握重兵的杜重威。刘知远几乎花费了一年时间亲征杜重威,才让其归服,自此,诸镇相继归附。】
【在皇后李氏的建议下,刘知远一改之前朝廷搜刮民财充做军费的惯例,将宫中财务拿出来赏赐给将士,一举收拢人心。】
【公元947年十二月,刘知远的长子刘承训去世,刘知远悲痛万分,以致病重不起。】
【刘知远有三个儿子,长子刘承训是他最看好的继承人,却在刚立为太子之时生病去世,刘知远伤心之下一病不起,几天之后也跟着去了,时年五十四岁。】
刘彻:“呵,他这皇帝就当了一年,还真是过个瘾啊。”
【公元948年,在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四位辅政大臣的支持下,刘知远的次子刘承祐继位,时年十七岁,朝政都掌握在辅政大臣的手中。】
【同年,河中李守贞、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三镇先后举兵反叛,在大将郭威的征讨下,三镇相继被平定。】
“刘承祐先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讨伐三镇,朝廷大军顺利击败李守贞,李守贞退守河中城,闭门不战。大军围攻河中城数月,始终无法攻破。”
“刘承佑无奈之下,只好请出老将郭威,这一战赵匡胤也跟着参与其中。”
“郭威到达河中后,稍事休整,便轻装简从围着河中城转了好几圈。之后下达了第一条命令:在河中城的东、西、南三面修建营寨,只留下北边不设防备。”
“又征召周边三万民工,在营寨和河中城之间修建小型堡垒,保护新的营寨。”
“命令一出,全军哗然!”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郭威不动声色,等到堡垒修好,征召的百姓也没有被放回去。”
“一天夜里,被困在城中绝不露头的李守贞突然率军出击,没有准备的后汉军顿时一片慌乱,他们放弃了堡垒,向新筑的营寨里撤退。等到大军重新集结,列队出寨,准备痛扁敌人时,敌人已经不见了。”
“所有将士都很郁闷、愤懑,郭威却不为所动,命令民工继续修建被毁的营垒。”
“将士们甚至怀疑,他们只是来给民工做保安的。”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郭威已经抓住了李守贞的心理。只要堡垒出现,李守贞就会心急火燎,不计利害地率队出城,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要把堡垒摧毁,然后他才能带着人马逃回城中。”
“如此周而复始,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郭威终于下达了第三条命令,命全体士兵进攻河中城。在三面强攻,北面放行的情况下,河中城被一鼓而下。”
“李守贞却没有投降,全家自焚而死。”
【刘承祐继位后,朝中也不安稳,身为辅政大臣的杨邠、史弘肇和苏逢吉等大臣互相攻伐,杨邠、史弘肇更是蔑视皇权,议政时公然禁止刘承祐开口。直言:“陛下不要多管,有臣在。”还对刘承祐的后宫多加干涉。】
【刘承祐不甘心大权旁落,密谋诛杀辅政大臣。】
【乾祐三年,刘承祐以辽军入侵河北为由,将掌握军权的郭威派往邺都。随后在京城大开杀戒,杨邠、史弘肇、王章等辅政大臣都被诛杀。】
【之后,他又将郭威留在京城的一家老小都杀了,派使者去邺都诛杀郭威,谁知这个使者本就是郭威的人,直接将京城发生的事都告诉了他。】
【郭威一家无辜遭难,家破人亡,妻儿俱丧。原本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和思想准备的郭威被逼反叛,在邺都起兵!】
曹操:“那三个辅政大臣是该杀,但他不该杀郭威,若是能将郭威拉到自己的阵营,有军队的支持,几个文臣算的了什么!”
曹丕:“即便要杀郭威也不能用如此龌龊的手段,趁着大将领兵在外,将人家全家灭门,这不是逼着郭威造反吗!”
总之,刘承祐走了一招死棋……
【郭威派养子郭荣镇守邺都,带着大军兵围开封,刘承祐在李业等人的劝说下,将郭威尚在襁褓中的儿子都推上了刑场,他们之间再无谈判的可能!】
【这一战乏善可陈,郭威顺利攻破京城,刘承祐在出逃途中被部下所杀。】
【后汉历经二帝,享国三年,是五代中最短命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