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珪这时是控鹤都指挥使,负责皇宫的守卫。朱温看出朱友珪野心勃勃,为了皇位传承有序,下令将朱友珪调为莱州刺史。】
【朱友珪知道如果自己前去赴命,从此就与皇帝宝座无缘。而且被贬到地方的人,紧接着就会被朱温赐死,朱友珪可不敢赌他们的‘父子之情’。】
【朱友珪惊恐不安之下,顿起杀机,他买通了禁军将校,引兵入宫,杀了自己的父亲,自立为帝!一代枭雄朱温就这样荒唐的死在了自己的亲儿子刀下,终年六十一岁。】
“朱温临死前还上演了一场梁皇绕柱走的戏码,被朱友珪手下的马夫追着斩杀。朱温毕竟病重,没有力气,倒在床榻上,腹部被刺了一刀,朱温随即毙命。”
“朱温被杀后,朱友珪将寝宫地砖扒开,挖了一个坑,用蚊帐包裹他父亲的尸体,然后埋入寝宫地下。”
朱温气的气都喘不上来了:“混账!乱臣贼子!朕要杀了你,要将你碎尸万段!”
唐朝皇帝:“没错,这就是乱臣贼子的下场,太解气了!”
“朱温只能算是一个枭雄,他不仅随意杀俘,还肆意屠城,滥杀部属。”
“朱温打败朱瑄后,将一万多将士都屠杀了,俘虏了三千人,后来因为狂风大作,他故意找借口说这是因为杀的人还不够,将剩下的俘虏全都杀了。”
“朱温定下的规矩,战场上若是将校战死,他们部下的所有战士都要被斩首。因此,一旦战役失利,将士们都不敢归队,纷纷逃亡。”
“朱温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居然给所有从军的将士面上刺字,作为标记。”
“后来宋朝的‘贼配军’就是从这里来的。”
刘恒怒了:“这不就是墨刑吗?”作为以废除肉刑名传青史的皇帝,刘恒无法理解这样的行为。
唐朝之前的将军们也十分愤怒!
每个将士一从军就要背负着这样的刑罚,备受歧视,怎么可能忠君爱国!
【朱友珪自立为帝,可是朝中人人都清楚他弑父篡位的事实,即使朱友珪用财宝贿赂群臣,大多数人也不情愿辅佐他,君臣因此离心离德。】
【朱友珪继位后,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在外领兵的藩王与他的兄弟们依旧掌握军权,时刻威胁着他的皇位!】
【公元913年,也就是朱温死后第二年,他的四子朱友贞暗中纠集了其他藩王和旧将帅们,与被他收买的禁军里应外合,发动宫廷政变,杀朱友珪,在开封继位为帝,史称梁末帝。】
朱温毫无父子之情的为四子叫好:“好!杀得好!”
张惠:“他能撑起大梁的江山吗?”
朱温沉默片刻,颓然的说道:“不能!”
【朱友贞继位后改名朱锽,他是靠着禁军将校的拥戴当上皇帝的,所以即位之后,大肆赏赐,花钱如流水。】
【再加上连年征战,军费开支巨大,后梁财政日趋紧张。为了满足当权者的贪欲,朱锽任用贪官污吏搜刮民财,饱经战乱的百姓再次被苛税盘剥,致使社会矛盾骤然激化!】
【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朱友珪与朱友贞兄弟二人,争相贿赂拉拢大将杨师厚,杨师厚仗着拥立之功,骄矜不法,目无君主。朱友贞畏惧他的权势,事无巨细,都要先问过杨师厚才能实行。】
【杨师厚毕竟年纪大了,不久就病死了。但杨师厚所掌握的魏博镇依旧是一个很大的隐患。魏博兵多将广,骁勇善战,又靠近汴梁,如此猛虎在侧,梁帝根本不敢酣睡!】
【朱友贞采纳亲信赵岩的计策,将魏博镇一分为二,想要将其分化瓦解。】
【但魏博将士都不愿意被分到其他地方背井离乡,他们聚众哗变,投降李存勖的晋国。李存勖喜出望外,亲率大军接收了魏博镇的军政大权,梁晋形势从此发生逆转,也让晋国的兵锋直插后梁的心腹开封!】
“916年,李存勖为了引诱梁军出战,留大将李存进驻守魏博,扬言自己即将返回太原,梁军果然上当,率军出击,正中晋军的埋伏。此战,梁军大败,仅步兵被歼灭的就有七万之众。”
“晋军还乘胜进击,连下邢、洺等州,从而使河北之地尽数归于晋,与后梁形成夹河(黄河)对峙的局面。”
“得到魏博银枪效节军的效命,李存勖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增强,他们被李存勖收为亲军,在灭亡后梁的战争中出力甚大。”
【在此之前,李存勖趁着后梁宫廷内乱的时机,攻破幽州,杀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结束了幽州自安史之乱后一百五十一年的割据局面!】
再次对号入座的李隆基:……
“李存勖抓住了最好的时机,后梁正在内乱无力威胁晋国,而原幽州节度使刘仁恭被他的儿子刘守光囚禁,自立为燕王的刘守光统治的法理性荡然无存,幽燕之地人心动荡!”
“李存勖用骄兵之计,联合成德、义武、昭义、振武、天德五镇,遣使奉册,尊刘守光为尚父,以滋长其野心。”
“刘守光却以为六镇是畏惧幽州兵威,更是骄狂,不可一世。他不顾部下的反对,悍然称帝,国号大燕,史称桀燕。”
“一个‘桀’字,就知道这个政权是什么德行了!”
“同年,李存勖联合成德镇、义武镇一同征讨刘守光。刘守光不敌,向后梁求救,可是后梁正在忙于宫廷政变,哪有余力救援他人。”
【当是时,李存勖南破后梁,北定桀燕,威震天下!】
曹操:“他能统一天下吗?”
郭嘉:“天幕只说了他军事才能,尚不知其秉性,不过后梁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
曹操有些可惜,为何他没有生在唐末,而是与刘备、孙权争夺天下!
李世民也在可惜,唐末的诸侯似乎都没有隋末的能力。
给朕一个机会,朕能迅速消弭战乱,迈向统一!
【收复了幽州,李存勖得到了更多势力的青睐,在部下的支持下,李存勖在太原开设霸府,建立行台,以唐朝皇帝的名义承制任命官吏。】
【是的,李存勖依旧用唐朝的年号,打着为唐朝复仇的旗号,与后梁争锋。】
【而后梁在末帝朱友贞的骚操作下,后梁各军镇纷纷自立,李存勖兵不血刃便得到了后梁大片土地。】
“王朝末年,后梁皇室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朱氏诸子互相猜忌,时刻都想发动宫廷政变,以夺取皇位。”
“朱友贞根本不敢亲近宗室兄弟,越发倚重宠妃的家人赵岩等人,军国大事,多与他们商议。”
“而赵岩、张汉鼎等人却是十足的奸佞小人,倚仗权势,卖官鬻爵,离间将相,搞得朝中乌烟瘴气,人心涣散。”
“忠于后梁的忠臣只能称病辞官,躲避灾难,后梁朝政越发昏暗。”
【在李存勖一心攻略后梁之时,寿州刺史卢文进叛附契丹,引契丹军南下。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亲率五十万大军入寇幽州。】
【李存勖立刻回师,亲临幽州城下,大破契丹,驱逐契丹人出境。晋军俘斩以万计,缴获牛羊、辎重无数。】
“这个时候,中原王朝打游牧民族还是很轻松的,不过短短几十年,怎么就到了宋朝那种情况了呢?”
“因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
赵匡胤:“石敬瑭,我#&%
第392章 五代十国
天幕之下,最高兴的就是李克用和李存勖了,依附他们的势力也十分兴奋,为自己押中一支潜力股而庆幸。
其他位面的观众却在冷眼旁观,他们还记得“五代十国”,中原地区七十年换了五个政权的事。
【公元918年,李存勖从魏州举兵南下,想要一举灭亡后梁,直捣汴州,晋军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晋将李嗣昭、王建及率骑兵冲击后梁的步兵,梁军惨败,伤亡近3万。】
【但晋军也因此战元气大伤,大将周德威战死,虽然占据了濮州,却无力继续南下,梁晋之间的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
【公元921年,李存勖正准备先称帝,再灭亡后梁,投靠晋国的镇州节度使王镕被部下张文礼所杀。张文礼勾结后梁与契丹,意欲反叛。晋军进围镇州时,梁军袭击晋军,却反为晋军所败,死伤2万多人。】
【梁晋之间的战争,是一场长时间的拉锯战,持久战。梁军胜少败多,晋军也不断损兵折将。但,胜利的天平还是慢慢的向着晋国倾斜,后梁自毁长城,忙于内斗,已奄奄一息!】
【公元923年,四月,三十八岁的李存勖在魏州正式称帝,国号唐!】
李渊:“朕的大唐又续上了……”
刘邦:“嘿嘿!”
【李存勖沿用“唐”为国号,改天祐二十年为同光元年。追赠父祖三代为皇帝,与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为七庙,以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继承人,灭亡十七年的唐朝又续上了,虽然李存勖与李氏皇族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为了区别两个唐朝,史家将其称之为后唐。】
李渊:“他不是沙陀人吗?”
李世民:“只要认可大唐的人都是唐人,只是,他的李姓是赐姓啊!”
李治:“他居然给自己换了个祖宗,他的祖宗真的不会揭棺而起吗?”
武后:“他怕是不知道父祖之前的祖辈叫什么。”
【后唐建立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契丹不断侵扰幽州,兵锋直逼河北。潞州守将李继韬叛附后梁,梁将董璋急攻泽州(今山西晋城),意图吞并昭义镇,直接威胁后唐西都太原的安全。】
【李存勖为了扭转战局,决定趁梁军东面防守空虚之机,出兵奇袭郓州,切断梁军右翼,再伺机进图汴州。】
【李存勖命李嗣源率五千步骑,连夜冒雨渡河,一举袭破郓州。朱友贞听闻郓州失守,命王彦章率十万精兵阻止唐军西进。】
【李存勖亲自率军与梁军苦战于杨刘,两军互有胜负,后唐军队据城死守,外有皇帝亲自来援,王彦章被两面夹击,最终不敌,只能退保中都。】
【朱友贞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很快便组织起四路大军,分别进攻后唐四个军事重镇,想要毕其功于一役!】
【但朱友贞没有想到,这样分散的兵力,却让自己都城所在的汴州防守空虚。】
【为了阻止唐军南下,他再出昏招,掘开了河南滑县的黄河大堤。先不说,这会造成多少生灵涂炭,古代的统治者很少能顾念普通百姓。只说他能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吗?】
霍去病:“不能!黄河并不是只有一个渡口!”
卫青:“若是信没记错,后梁的大军已经被派到黄河以北了吧。”
刘彻:“朱友贞本就是个蠢货,此刻只怕已经昏头了。”
汉武朝的武将:突然意识到,有一个不乱来的陛下有多么重要!
【这样一来,虽然唐军无法及时跨过黄河,但他派出去的四路大军也被挡在了黄河以北!】
【再者,黄河并不是只有一个渡口。】
【后梁降将将汴州的情形尽数告知了李存勖,建议唐军趁虚袭取汴州。】
【李存勖率大军自杨刘渡河,以李嗣源为前锋,攻破中都,俘杀王彦章。李存勖暂时放弃山东大片地方,倍道前进,兵锋直达汴州开封!】
【梁末帝朱友贞的臣子见大势已去,纷纷逃离,连传国玉玺也被部下偷走给李嗣源当了见面礼,朱友贞众叛亲离,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
【朱友贞自刎而死,梁将王瓒开城投降,后梁正式灭亡!】
“李存勖打着为唐复仇的旗号,对抗后梁,在灭梁后毁了朱氏宗庙,将朱温、朱友贞贬为庶人。他还打算对朱温劈棺戮尸,被部下劝阻,只毁了他的墓地阙室。”
“李存勖对后梁的忠臣以唐之逆臣的名义诛杀殆尽,但对于愿意归附他的人都予以承认。就连挨着盗掘唐陵的温韬,也没有追究,很快便收复了后梁的人心!”
唐朝的皇帝急了:“遍掘帝陵!”
他们的陵墓都被盗掘了!
还是被乱世的军阀盗的!
唐朝中晚期的很多浑浑噩噩的皇帝见此惨状,才终于有了国破家亡的实感。
跟他们说百姓,他们不在意,讲江山国祚,他们会将所有罪过推到李隆基身上。
但他们迷信佛教,追求长生,事死如事生,不会不在意自己的身后事!
“温韬最有名的事迹就是在唐朝灭亡后,带着大军盗掘唐朝十八帝陵!”
唐朝二十一个皇帝都紧张的看着天幕,不知谁是那三个幸运儿!
秦始皇汉武帝作为被扎心的过来人,对此很是淡定。
“唐朝的帝陵始建于贞观十年,前后修建了十八座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帝陵。从高祖的献陵,太宗的昭陵,九武两位陛下合葬的乾陵,直到唐僖宗的靖陵,共十八座!”
“除了这十八帝陵,被废除帝位的李重茂不明不白的死在了房州,他的陵墓自然不在帝陵中,唐朝最后两个皇帝昭宗的和陵在被追封的孝敬皇帝李弘的恭陵附近,哀帝的温岭却在千里之外的山东。”
“温韬大掠关中,偷窃陪葬的金银珠宝,在昭陵墓室取出了前朝的图书以及钟繇、王羲之的真迹,据说笔迹如新。”
李世民都快哭了:“朕的昭陵!这些乱臣贼子竟敢公然做这样禽兽不如之事!”
长孙无忌也气道:“陛下灭了隋朝也没有侮辱隋朝的陵墓啊!”
群臣:隋文帝是众所周知的薄葬,隋炀帝的陵墓还是唐朝给他修的,根本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不过群臣还是与自家陛下同仇敌忾的怒骂温韬,毕竟他们很多人都陪葬昭陵了,不知能不能幸免……
“在这十八唐帝陵中,只有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因风雨大作,没有被盗掘,其他陵墓都没有幸免。”
李治,武则天:松了一口气!
唐朝皇帝:“祖宗奶奶,教教我们,你是怎么做到的!”
其他王朝的皇帝:难道这就是双帝陵的威力?他们要不要试试?
“此举在五代时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后周太祖郭威就鉴于温韬之祸下令陵墓从简。”
唐太宗:“果然还是应该一切从简,就是可惜了朕收藏的王羲之真迹……”
不能想了,一想起来就想哭。
魏征看不下去了,站出来劝谏道:“陛下,当务之急是颁布更加严厉的令法,打击盗墓贼,再提倡薄葬。有天幕的存在,所有人都知道死后一切成空,只要不陪葬那么多金银财宝,也没有人会处心积虑的盗墓。”
李世民:“……”
悲伤的气氛都被破坏了!
【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到公元923年,后梁灭亡,五代十国的第一个政权仅存续了十七年。】
【十七年间,后梁和晋的战争持续不断,每年都有无数人死于战场,整个中原地区都被战乱波及,民不聊生……】
【这场战争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唯一值得一说的点便是李存勖成功消灭了唐朝中后期的河朔三镇,统一了黄河流域!】
李克用兴奋的拍拍自家儿子的肩膀,勉励道:“亚子,做得好!孤的大唐才是天命所归!”
李存勖也很高兴。
【后唐一度被视为能够中兴大唐的存在,且自身实力雄厚,统治版图为五代各国之最,唐庄宗李存勖也为唐哀帝李柷上了谥号,虽然血脉不同,但也算有所继承。】
旁观的其他位面却十分好奇,这样势如破竹的李存勖,眼看着就要一统天下的后唐,怎么就失败了呢?
【不过,后唐还是失败了,共传二世四帝,历时仅十四年,还不及后梁的国祚。】
朱温垂死病中惊坐起:“哈哈哈,朕又可以了!”
始皇:“扶苏你怎么看?”
扶苏时不时被父亲抽查,已经习惯了,“父亲,儿以为,若是没有其他势力突然崛起,定然是李存勖出了什么问题。”
比如突然暴毙,只留下了孤儿寡母。毕竟,十四年换了四个皇帝,这也太快了……
小少年刘据也在回到老父亲的问题:“儿臣觉得突厥是个大患,就像我们面对的匈奴一样。”
李承乾以己度人:“该不会……李存勖兴奋过头疯了吧!”
李世民觉得自家儿子就是可爱,人的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天下尚未统一,一个开国之君怎么可能会疯呢!
谁知,李世民很快就被天幕打脸——
【失败的原因不在别的,只能怪李存勖灭亡后梁后就仿佛石乐志,整个人都变了……】
李克用:……
李存勖:……
他突然想到天幕最开始出现的那个朝代歌——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
第393章 五代十国
【我们知道,李存勖本是沙陀人,因为他的祖父镇压庞勋兵变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编入宗室谱籍,他的父亲李克用以自己的勇武奠定了晋国的基石。】
【李克用的正妻刘氏没有孩子,李存勖是李克用与侧妃曹氏所生的庶长子,他自幼善于骑射,胆略过人,心性豁达,深得父亲喜爱。他还爱读《春秋》,略通微言大义,而且精擅音律,可谓文武双全。】
李克用突然想起自家儿子还有一个不值一提的小爱好——他喜欢唱戏。
也不知道这件事有没有传到后世……
“李存勖十一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入朝献捷。当时的唐昭宗非常欣赏他,勉励他道:我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对我大唐尽忠尽孝啊!还称赞他“可亚其父”,将来定能超过他的父亲,也是因此,李存勖得了小名李亚子。”
“公元906年,朱温攻打沧州,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遣使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恼恨刘仁恭的反复无常,不愿意发兵援助。李存勖却劝他的父亲:如今黄河以北能抵挡朱温的只有我们两家,唇亡齿寒,若是刘仁恭被灭,我们的处境定会更加艰难。”
“李克用采纳了儿子的意见,出兵夺下潞州,迫使朱温分兵援救,解了幽州之围。”
“后梁朱温去世之前,也曾喟然长叹: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虽死犹生啊。我的儿子们跟他一比,简直如同猪狗一般。”
“这就是五代版本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孙权:……
【朱温篡唐后,李克用拒不承认后梁政权,仍沿用唐朝的天祐年号,以复兴唐朝的名义与后梁相对抗,成为后梁在北方最大的威胁。】
【朱温登基后立刻派出十万兵马围攻潞州,修筑夹寨。李克用命周德威援救潞州,但周德威与梁军对峙年余,却始终无法解除潞州之围。】
【恰逢此时,李克用忧愤病逝,时年二十四岁的李存勖成为新的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
【当时李克用的养子李存颢、李存实年长于李存勖,又自恃手握兵权,对李存勖很是不满。】
【他们不仅称病不见,消极应对,还怂恿李存勖的叔叔发动叛乱,意欲谋害李存勖,投降后梁。】
【李存勖的处境极其危险!】
李克宁、李存颢:我命休矣!
【但这难不倒他,李存勖沉着应对,抢先行动,用一场鸿门宴,擒杀了李克宁、李存颢等人,初步稳固了国内政局。】
【解决了内忧,还有外患!】
【此时潞州依旧在朱温的包围下,朱温得知李克用去世,对年轻的李存勖十分轻视,自以为大局已定,便先一步返回汴州,将潞州交给部下围攻。】
【李存勖却奇兵突出,利用梁军的轻敌思维,亲自率军援救潞州,将围攻潞州的梁军打得大败溃走。朱温得到战报,大惊失色,对部下说:等我死后,我的儿子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我怕是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朱温真是一语成谶!”
“能在乱世立足,眼光还是可以的。”
“不过李存勖很快就会下去跟你的后梁作伴了。”
李存勖:“朕已经灭了后梁,还有谁是朕的敌手!”
【经此一战,李存勖不仅解了潞州之围,也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晋国的将士对新主公心悦诚服。】
【回到太原的李存勖开始整顿内政,他严肃军纪、抚恤孤寡,任用贤才,惩治贪腐,宽缓刑罚,打击盗贼,使得晋国民俗大变,百姓归心。】
【此后,李存勖带着部下大将鲸吞蚕食,将后梁的地盘一点点吃了下去,他北击契丹,吞并幽燕,南攻后梁,平定前蜀,威震天下!】
李存勖得意的朗声大笑:“哈哈哈!”不愧是吾!
李克用像看傻子一样看着自家儿子:(⊙_⊙)?
【真正的危机就隐藏在这煊赫辉煌之中……】
【消灭后梁后,李存勖就进入了唐玄宗的状态,自觉自己天下无敌,功勋盖世,该享受生活了……】
李隆基:“他怎么敢跟朕比!”
李世民:“平定天下是最简单的,治理天下才是难事啊……”
李克用:“天下依旧四分五裂,藩镇林立,你不过是勉强将他们裱糊在一起,怎么就到了享受生活的时候了!”
李存勖:“藩镇这个……不是一直都是这样吗?”
李克用越发失望:“你的《春秋》,《左传》都读到哪里去了!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乎!”
【李存勖自恃勇武,经常身先士卒,亲临战阵,冲锋在前,也常常陷入险境。他的部下都劝他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但李存勖却不以为意,还将此作为自己的功绩,将战场厮杀当做一件好玩的游戏。】
“因为李存勖贪功冒进,在胡柳陂之战中,他的部下大将周德威死于乱军之中。”
【因李存勖在灭梁的过程中居主导地位,因此建国后的他也时常将此事挂在嘴边,他觉得消灭后梁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将其他部将功臣视若无物,也让后唐君臣离心离德。】
李世民:“朕这么大个凌烟阁就在这矗着呢,他是看不到吗!”
【李存勖的义兄李嗣源是后唐灭梁第一功臣,他想给自己的义子李从珂讨个优待,让他能够就近照顾家里,李存勖却恼怒异常,认为李嗣源“握兵权,居大镇”,竟然敢插手军政人事,驳回了这个请求,还不许他回朝觐见。】
“李存勖猜忌心重,对功臣宿将常常无罪诛戮。郭崇韬战功显赫,只因为与宦官不和,就死在宦官的谗言之下。”
“李存勖灭蜀后,因蜀王王衍举城投降,李存勖承诺不会薄待与他,还对着日月星发誓。王衍也就放心的带着家族百官进入洛阳。此时,恰逢河北爆发了战乱,李存勖担心王衍在背后作乱,就命人直接杀了他们。”
【李存勖选官用人看中出身,他的四任宰相都没有什么学问,只因为出生高门世族,便得以一步登天!】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因为皇帝的喜好,满朝上下都重视门第出身,郭崇韬为了抬高自己的门楣,冒认郭子仪为祖先。很多功臣因为出身不高,被排挤压抑,以致怨声载道!”
李克用苦笑:“咱们家往上数三代,那都是中原人提防戒备的蛮夷!”
李世民:“兴王之君,命相如此,天下事可知矣。”
(这个人没救了,抬走吧……)
【李存勖纵容皇后刘氏独揽大权,皇后的诏书与皇帝同等效力。但这个皇后却不是什么好东西,她生性贪婪吝啬,不但和李存勖一起敛财,还派人到各地经商,连柴火果蔬之类都要加以贩卖,从中获利。】
【刘皇后将四方钱财都据为己有,却一毛不拔,有功不赏,如同一个守财奴,死也要抱着那些金钱。】
【同光四年(926年),国内爆发大饥荒,洛阳府库已经空了,禁军军士都发不出军粮。他们的亲族家眷只能以野菜充饥,以致冻饿而死者无数,很多军士甚至被迫典卖妻儿。】
【这时,正逢邺都兵变,军中流言四起,后唐局势陷入混乱。】
【宰相率百官上表,请李存勖开内库赈灾。李存勖答应了,但刘氏却不肯答应,她说:生死自有天命决定,非人力所能挽回。】
【后来,百官逼急了,刘皇后就将自己的梳妆用具、两个银盆,和三个年幼的皇子,一股脑送到宰相面前,说宫里只有这些,让他们拿去卖了筹备军饷,把宰相吓得不轻,再也不敢提这件事了。】
李克用突然想到什么:“不对啊,你的妻子不是韩氏吗!”
李存勖:“(⊙o⊙)…”
“是谁选的皇后,又是谁给了皇后这么大的权力,有此一遭,李存勖亡的不冤!”
“李存勖太不讲究,嫡庶倒置,他的正妻本是韩氏女,却宠妾灭妻,越过正妻,立小妾刘氏为皇后。”
“李存勖不仅将自己的后宫弄得一团糟,对他父亲的姬妾也是如此。因为他是庶出,继位后,就越过嫡母,将自己的生母立为皇太后,嫡母立为皇太妃。”
“以至于刘太妃前往太后宫中朝拜的时候,曹太后羞愧的不敢见人。”
“这才是正常人的反应吧。”
【李存勖将所有权利都给了皇后刘氏,他自己却在后宫沉迷于与伶人演戏作乐,被时人讥讽为“伶官天子”。】
李克用咬牙切齿:“伶官舞后庄!”原来是这样来的!
李存勖:“这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爱好罢了,朕身为皇帝怎能一点自由都没有?”
李克用:“你忘了李隆基的故事了吗!”
一边提防大将,君臣相忌,一边又无所作为,任由事态变得更加严重。
李克用似乎已经能看到后唐灭亡的场景了……
第394章 五代十国
【李存勖随心所欲,任用伶人杨婆儿等人为刺史,以至于贻误战机。他因人废事的行为,让那些立下大功却没有得到封赏的将士无不愤慨!】
“伶人们随意出入宫禁,欺凌大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官吏甚至反过来巴结伶人,以求富贵,就连藩镇节度使也争相重金行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