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和九年的“甘露之变”中,李商隐亲眼目睹了宦官擅权,嗜杀大臣的黑暗朝局,写下了很多批判现实的诗歌。】
【《有感二首》中,李商隐借东汉末年何进、袁绍诛杀十常侍失败的事,重新解读“甘露之变”的历史,声讨宦官的罪行,称颂敢于反对宦官的将领,他盼望着有人能铲除宦官、恢复皇帝的权力。】
【李商隐还效法杜甫的《北征》,作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
杜甫:“高田长檞枥,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
李白:“伊昔称乐土,所赖牧伯仁。官清若冰玉,吏善如六亲。生儿不远征,生女事四邻。浊酒盈瓦缶,烂谷堆荆囷。健儿庇旁妇,衰翁舐童孙……”
当年的大唐盛世是何等的辉煌,不过百十年间,何以变成了前文中那样凄惨的模样!
李隆基:“因令猛毅辈,杂牧升平民。或出幸臣辈,或由帝戚恩。皇子弃不乳,椒房抱羌浑。”
高适:“李商隐所言不错,这一切都是因为朝廷用人不当,安禄山凭借勇武做了三州节度使,皇帝杀了自己的儿子,却亲近一个胡人养子。位高权重,掌握国家大权都是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佞幸小人!”
李世民眼含泪光:“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生分作死誓,挥泪连秋云。玉辇望南斗,未知何日旋……”
长孙皇后:“这诗写的真好,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都一一分说,可见此人胸有丘壑!”
宣宗李枕:“李商隐真知灼见,见识不凡,朕过去居然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
一旁的人提醒他:“陛下,李商隐是李党之人,与李德裕交好。”
李枕:“朕虽不如太宗陛下的胸怀,这点容人之量还是有的!”
令狐绹恨恨的想:哼,就算有陛下的旨意,只怕他也不敢入朝。只要我在朝一日,李商隐就不要想好过!
【在《富平少侯》中,李商隐塑造了一个荒淫奢侈、醉生梦死的贵族公子形象,“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讽刺唐敬宗李湛少年继位、好奢喜猎、宴游无度之事!】
富平候张安世:这个富平少候不会是我的子孙吧!
汉成帝宠臣张放:“李商隐污蔑人,将金子弹着玩的分明是韩嫣!”
李商隐:这本就是一个假托,总不能指名道姓的骂敬宗陛下吧!
【《北齐二首》中,李商隐借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劝谏唐武宗沉迷女色与游猎。】
唐武宗李炎:“居然将朕比做高家那些疯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的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皇帝沉迷美色的时候,北周军队已经攻占了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唐武宗后期喜畋猎,宠女色,虽然武宗不是高纬那样昏庸的皇帝,但李商隐借北齐亡国之事作为预警是很有必要的!”
“可惜武宗沉迷丹药,英年早逝了。”
【李商隐赞同唐武宗的政策,希望他能够改天换地,实现中兴。因此,武宗去世后,李商隐写下了《茂陵》一诗,将武宗比做汉武帝刘彻,以诗凭吊!】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汉武帝征讨大宛,出使西域,得到千里马和石榴苜蓿。好比武宗抗击回鹘,迎太和公主归国,又诛杀昭义叛将刘稹,武功卓著!”
“汉武帝喜欢打猎,微服私游。武宗也沉迷打猎,荒废政事!”
“汉武帝迷恋长生,重色轻才。武宗也崇信道士赵归真和王才人。”
“等到苏武回到京城,却只见到茂陵松柏森森。李商隐守孝回到长安不久,唐武宗就服食丹药而亡。”
“这就是历史的巧合吗?”
汉武帝不屑道:“这是李炎全部的人生,却只是朕一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李炎想到汉武帝执政五十多年,而他才活了三十三岁,顿感扎心!
丹药绝不能吃了,还是多培养一些医者吧!
【《贾生》则饱含着李商隐对晚唐统治者佞道以求长生,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唐武宗死于丹药,即位的宣宗继续崇信道士,以求长生,最后也死于丹毒!”
“武宗、宣宗看似明君,实则迷信鬼神,将希望寄托在不切实际的长生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刘恒:“怎么还有朕的事!”
贾谊:王勃不是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你们唐朝诗人都不统一口径吗!
“……”
【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他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了讽刺对象的本质。】
【比起他的咏史诗,我们更熟悉的还是他的爱情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元稹:“这首诗堪比我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白居易:“你居然也会称赞他人?”
元稹:“他诗写的确实好,我终于理解你为何想做他的儿子了。”
白居易摇摇头,不赞同道:“你再看此诗的写作背景,李商隐在卢弘止幕府任职不久,卢弘止便去世了,李商隐又失去了倚附,回京后便向令狐绹请求推荐,写了几首《无题》诗陈情,此诗就是其中之一。”
韩愈:“当时李商隐刚刚失去工作,怎么会有兴致写爱恋之事。再者,这首诗分明是女子写给男子的口吻。因此,这首诗定是在向令狐绹陈情示弱!”
可惜媚眼抛给了瞎子!
第389章 晚唐诗坛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
元稹:“这首诗中的女子一定是李商隐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们在宴会中偶然相遇,心有灵犀一点通,却又可遇而不可求。”
白居易:“不愧是爱情诗的妙手,果然是宛转悠扬,感情真挚。”
【李商隐的诗歌成就最高的要数七言律诗,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幻想象征的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李世民:“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李白:“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一句一典,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杜甫:“这是悼亡诗吧。”
高适:“不如说是在感伤自身。”
李白:“以白的看法,他感慨的分明是那个日渐衰落的王朝!”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
李商隐:这是新婚伊始,他写给夫人的诗,本想讨个好彩头,夫妻恩爱,永不分离。没想到却一语成谶,居然真的落了个“翠减红衰愁杀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啊啊啊!都是全文背诵!”
“我恨你们!”
“刚刚高考完的考生无所畏惧~”
“楼上的仇恨拉的太稳了!”
“嘿嘿,高考完一身轻松,听说主播的直播间有些历史人物的cosplay,正好来放松一下。”
【我们可以发现,李商隐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还有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精神,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都影响了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能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李商隐:“天幕谬赞了。”
看来,我也不是一事无成,有这么多人喜欢我的诗文,自然要好好活下去,写更多的诗歌报答后辈啊。
后世的学子:你不要过来啊!
【晚唐杰出的诗人还有:温庭筠、韦庄、张祜、皮日休、杜荀鹤……他们的诗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的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温庭筠精通音律,擅长诗歌,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诗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温庭筠还被后人尊为花间词派的鼻祖。”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到了罗隐生活的年代,唐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他在二十八年间,十次参加科举都没有中第,最后只能投靠时任杭州刺史的钱镠,做了他的幕僚。”
“唐朝灭亡后,这个钱镠在江南自立,也算是一方势力。”
“罗隐的诗歌名句有很多我们都听过,只是与诗人对不是号,比如他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等名句都成了后世的格言。”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皮日休《牡丹》”
“还有韦庄的《秦妇吟》,长达238句,1666字,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完整的记录了黄巢起义的历史,被誉为:秦妇吟秀才!”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开放包容的盛世大唐已经离我们远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被所有人奉为圭臬。之后的宋元明清再也不复汉唐的恢弘气度,连带着整个民族都逐渐走向封闭……】
赵匡胤:“终于轮到朕的大宋了!”
朱元璋:“咱的大明远迈汉唐,如何就封闭了?”
朱棣:“朕派郑和出海,便是要效仿汉唐万国来朝之盛事。”
康熙:“呵,朕就是他们口中的非我族类。”
乾隆:“对汉人的思想禁锢必须加紧,不能让他们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和珅:可是天幕在上,陛下能遮住天下人的眼睛,捂住他们的耳朵吗!
【宋朝重文轻武,偏安一隅。明朝压迫女性,禁锢思想。清朝闭关锁国,卑躬屈膝。这些历史是如此的沉重,每每读来都让我们痛心疾首。】
“我们原本是世界的中心,原本在各方面都是最先进的。”
“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狂妄自大而不自知……”
朱元璋抓狂:“大明到底哪里落后了!”
康熙:“欧罗巴的传道士不过是掌握了一些奇技淫巧,非治国之道!”
雍正:“父皇看到了欧罗巴的发展,却不希望他们剧烈变动的思潮影响到大清的百姓,若是汉人学会了那些技术,满人的江山就坐不稳了!”
胤祥:“可是,若是故步自封,就会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成为历史上那个屈辱挨打的清王朝。”
雍正闭眼沉思,良久才下定决心:“十三弟,朕将这件事托付于你,你先跟那些传教士接触一下,看看他们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又是从哪里开始的。若是能够吸取他们先进的技术,却不受思想的影响……”
胤祥:“臣明白了。”
在雍正皇帝下定决心的时候,天幕直播也来到了尾声。
【下节课我们就将走进下一个“南北朝”,走进唐末秩序崩坏后的混乱年代,那个“天子,兵强马壮者居之”的时代!】
直播结束了,很多人没有回过神来。
这次直播讲到的诗人大都不是什么大官,却依旧能被后人铭记,这让平行时空的观众们看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有人将这些诗文抄录下来,整理成册,印刷售卖,顿时市面纸贵,许多人买下来作为儿女的启蒙读物。
便是没有多少银钱的农户也愿意东拼西凑,几户人家合买一份作为传家宝。
在天幕的影响下,许多人都认识了一些字,能看懂契书,明白了一些道理,过去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心态消失了。
他们懂得为自己争取利益,能与不法之人据理力争,不再盲目的惧怕官吏,这大概就是开启民智的意义吧。
今天的直播对唐朝之前的帝王将相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只是被天幕反复提醒唐朝衰亡之事,都有些麻木了。
始皇命叔孙通将抄下来的诗文传至天下,任由百姓自行抄录背诵。
不过他并没有在朝廷的考核中加入诗文,大秦上下都是实用主义者!
汉武帝兴致勃勃的命司马相如、东方朔做赋,致力于提高汉朝的文化水平。
还将察举征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必地方官举荐,只要有才能之人,都可以自行前往长安参加考核。
不过,汉朝的纸张尚未推广开来,读书人不多,还不到推行科举制的时候。
波动最大的要数唐朝的平行时空。
李世民,李治决心采取强硬手段推广科举糊名、殿试制。
李隆基将李白、杜甫、高适等人都召入长安,亲自考核授官。天幕提及的宦官、奸臣都被他逐出朝堂。
但张说、张九龄等贤臣依旧忧心忡忡,若是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数十年后,陛下还记得今日的决定吗!
天幕也给白居易、韩愈等人指明了之后的路。
相较于在朝堂上明争暗斗,白居易还是选择前往地方为官,给百姓做一些实事,才不负他们的爱戴。
韩愈身为文坛领袖,必须坚定地矗立在朝堂之上,为自己的学生、好友保驾护航,也只有他敢不客气的指着皇帝鼻子骂!
就在各朝忙忙碌碌的处理天幕带来的机遇之时,七天过去了——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们的历史小课堂又开始了。】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两周之前,我们曾讲到唐朝末年,公元907年,梁王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唐朝正式灭亡!】
曹丕:“当然记得!”
曹操戏谑道:“是啊,谁能比你更懂禅让。”
刘备:“唐末乱世居然又是一次南北朝,难道也像汉末这样混乱?”
诸葛亮:“王朝末年,总要经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才能建立一个全新的王朝!”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继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大分裂时期。】
【从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到公元976年,后汉灭亡,七十年间,有名有姓的割据政权换了数十个。】
始皇:“不会都是二世而亡吧?”
刘邦:“这些后辈不行啊,一个国家持续时间还不到十年。”
刘彻:“菜鸡互啄!”
李世民:“放着,让朕来!”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掌握中原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有五个,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我们将这五个政权合称为“五代”。】
南梁,唐朝,晋朝,汉朝,周朝:……
不仅抄袭我们的名字,还玷污了我们的名声!
【这五个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却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能算地方割据政权。还有些藩镇初期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奉五代为正朔,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
【后人将中原之外存在过的,最具代表性的十个政权: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除此之外,中原地区的独立、半独立政权还有义武军、成德军、卢龙军、岐国;南方在楚、闽灭亡后出现了武平军、清源军等割据势力。】
曹操叹道:“这可比汉末乱多了!”
郭嘉:“还好五代十国只有七十年。”
【这就是五代十国的由来,想要理清五代十国的故事,就要从朱温开始说起。】
【朱温早年曾投靠黄巢,助黄巢占领两京,黄巢起义走上下坡路后,朱温果断投降了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但朱温后来做的事,可是与忠诚一点都不沾边!】
【在平定农民军起义的过程中,朱温迅速崛起,成为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开封。他率军抵抗黄巢的疯狂攻击,斩杀黄巢手下大将秦宗权,占据中原,而后又东征山东诸地,称霸中原!】
【黄巢覆亡后,唐王朝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镇海节度使钱镠、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等人势力最大,史载“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
【公元901年,唐朝皇帝被宦官幽禁,宰相崔胤密召朱全忠救驾。自身难保的宦官们只能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这给了朱温一个扩张势力的完美借口,朱全忠派出大军进攻凤翔,凤翔李茂贞不敌,只能固守待援,直到粮食都吃光了。】
李治:“又是一个何进!身为当朝宰相,都不看史书吗!”
武后:“怕是无计可施了吧。”
李治:“这个朱温要做董卓还是曹操?”
武后:陛下是气急了吧,天幕都说了,朱温僭越称帝,这点上比不上曹操!
【公元903年,李茂贞在朱温的大军包围下,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他杀宦官韩全诲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和解,护送唐昭宗回到长安。】
【宰相崔胤指责宦官“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蠹害朝政”,朱全忠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将所有宦官诛杀,废神策军,将皇室掌控在自己手中,朱全忠也被封为梁王。】
【公元904年,朱全忠杀了召他进京的宰相崔胤,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很快又指使养子朱友恭、氏叔琮等人杀了昭宗,另立其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宗。】
李隆基觉得脊背发凉,那些掌握兵马的节度使是真敢杀皇帝啊:“真是唐之董卓!!!”
【公元905年,在亲信李振的鼓动下,朱温在白马驿将宰相裴枢、崔远等三十多个朝臣尽数斩杀,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
【经此一变,唐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统治基础,唐哀帝虽仍在位,实际上已经等同于亡国。】
李世民:“哎,哀帝一个傀儡能做什么,要怪也是怪昭宗、僖宗!”
【同年十一月,朝廷以朱温为相国、总百揆,将天下二十一道军镇合为魏国,朱温被封为魏王。】
曹操:“呵,这也要学孤。”
刘备:“接下来就是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加九锡,三辞三让了……”这个流程他们都背下来了。
【部下按照历史上的惯例为朱温加九锡,朱温却怒而不受。他表示,孤要直接做皇帝,不要三辞三让的戏码。】
武则天:“好一个不加掩饰的乱臣贼子!”
【公元907年6月1日,梁王朱全忠改名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自行称帝,国号大梁,年号开平,国都开封,史称后梁!】
【后梁的疆域是五代中最小的,朱温将愿意服从自己的势力都封为王侯,奠定了后来数十个政权割据的局面。】
【朱温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派遣大军围攻河东李克用的潞州。】
【李克用是沙陀人,本姓朱邪,后赐姓李氏,他骁勇善骑射,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称其为“飞虎子”,因为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
【唐朝末年,李克用受命带领沙陀军南下镇压黄巢,在收复长安的战役中功居第一,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之后,李克用又因救出唐昭宗的功劳,被封为晋王,成为中原地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也是朱温的宿敌!】
【朱温称帝后,李克用依旧沿用唐朝年号,与后梁争雄。】
【可惜的是,就在朱温称帝第二年,李克用就死了,其子李存勖继晋王位。李存勖继位之时,潞州已经被梁军围攻了一年有余,形势非常危急。】
【李存勖利用梁军以为他正忙于丧事,戒备松懈之机,亲率大军,直扑潞州,打破了梁军围攻潞州修筑的夹寨,斩杀了梁军统帅符道昭,梁军大败,死亡万余人。】
【李存勖是个好战之人,他喜欢冲锋在前,军令严整,他带领的军队是当时的精锐之师。】
【潞州之战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李存勖的地位,还可以向南直接威胁后梁的统治中心!】
【朱温听到夹寨被攻破的消息后,大惊失色。因为这段时间,后梁内部也不安稳,朱温处心积虑想要消灭异己,将内部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上,即将被消灭的义武节度使王处直、成德节度使王镕举兵反梁,投靠李存勖。】
【朱温又听信谗言,杀死佑国节度使王重师,还杀了他的全族,大将刘知俊担心自己也会落得同僚的下场,就在同州举兵造反,与李茂贞联合,反抗后梁。】
【朱温还妒贤嫉能,借口马瘦斩杀了屡立战功的骁将邓季筠;又以违抗军令罪,处死了大将李重允、李谠;将杀害唐昭宗的罪名都推到氏叔琮、朱友恭身上,将他们处斩……】
【后梁内部人人自危,迅速离心,朱温自断臂膀,后梁实力衰落!】
【公元910年,朱温派出大军,要消灭背叛自己的成德王镕、义武王处直,他们自知不敌,立刻向李存勖求救。】
【此战,两军都拿出了压箱底的实力,朱温命令大将必须打下成德,李存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此战,后梁大败,损兵折将二万多人,失去的粮食、资财、器械不可计数。自此,梁晋争霸之战的优势转移到了李存勖一方!】
李克用:“好啊!亚子果然勇武,这才是我的好儿子!”
李克用临终前,还曾殷殷叮嘱儿子,一定要灭了幽州刘仁恭,才能图谋黄河以南。还要灭了背信弃义的契丹和宿敌朱温,这样他才能瞑目。
现在,他觉得自己圆满了,宿敌朱温连他的儿子都打不过,哪有资格当自己的对手!
【后梁军队得了恐“晋”症,一听说沙陀军杀到,立刻军心涣散,士兵逃亡,朱温杀再多的人都挡不住兵败如山倒。】
【公元912年,李存勖攻打幽州,朱温带着大军号称五十万,想要乘虚而入拿下成德,以消自己心头之恨!】
【但两军方一接触,梁军一听说晋军来了,立刻溃不成军,朱温自己也被吓得烧营连夜逃走。因为接连的失败,朱温的脾气越发暴躁,动辄斩杀老将功臣,人心瓦解的更快。】
【退兵回到洛阳后,六十一岁的朱温一病不起,他也知道自己的儿子都是废物,没有一个能挡住李存勖的人,不由得为自己的身后事痛哭流涕。】
第391章 五代十国
【朱温称帝后十分好色,就连他的儿媳都要入宫侍寝。朱温的儿子们对父亲的乱伦行为不但不愤恨,反而不知廉耻地利用妻子在父亲床前争宠,千方百计地讨好朱温,博取他的欢心,以求将来能继承皇位。】
司马光:“寡廉鲜耻!”
朱熹:“千古丑闻!”
对号入座的李隆基:……
张惠拿起身边的碗碟,狠狠地砸到朱温身上,恨道:“你怎能行此禽兽不如之事!”
朱温只能到处躲避,却不敢还手:“夫人,夫人,我……我没有……”
“朱温的妻子张惠是个难得的贤惠之人,却不幸死在他登基为帝之前,张惠不仅知书达理,外柔内刚,也能约束朱温,共商大事。”
“她知道朱温贪酒好色,喜欢冤杀部下,在临死前还叮嘱朱温,上台容易下台难,千万要记住‘戒杀远色’,可惜朱温早已将贤妻的叮嘱忘到脑后。”
【朱温将自己的几个儿子一一衡量,最后发现亲生儿子一个都不成器,唯一一个靠谱一点的居然是他的养子朱友文。于是,他命朱友文的妻子王氏传召朱友文回京,准备将后梁托付给他。】
“据说是因为朱友文的妻子王氏长得最美,所以朱温才想将皇位传给养子。”
“朱温还将玉玺提前给了王氏。”
病重的朱温:“朕没有,朕是为了大梁的传承!”
【但朱温是有亲生儿子的,却都不得他的喜欢。三儿媳张氏当时正在朱温寝殿侍奉,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告知了丈夫朱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