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此时正值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上一个皇帝穆总李恒沉迷声色以致丧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更加荒唐,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不听劝谏,巡幸骊山,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还沉迷于蹴鞠和猎狐狸,总之就是不理朝政。】
【杜牧看到朝廷政治腐败,民间哀嚎遍野,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国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杜牧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富民强兵。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杜牧痛心疾首之下写下了这篇赋。】
扶苏:“不会还要讲一遍这篇文章吧!”
大秦的文武群臣都已经对此文倒背如流了!
汉武帝:“真论起来,不知是秦皇难堪,还是唐皇无地自容!”
反正他可以看笑话了……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借秦朝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警醒劝谏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可惜,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杜甫写下这篇文章后,得到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的赏识,他对负责科举考试的崔郾力荐杜牧,《阿房宫赋》一拿出来,就折服了这位主考官。吴武陵趁热打铁,要求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却无奈的说:状元已经被内定了!”
“最后,两人一合计,退而求其次,给杜牧定下了第五名的成绩。”
“随即,崔郾便从其他途径得知,杜牧虽然有才,但品行不端,不拘小节,喜欢风花雪月,出入烟花场所,朋友都劝他不要因此人坏了自己的名声。崔郾却为难的说:我已经答应了他,就算杜牧是个屠夫、小贩,这个名次也不能更改了。”
这下,唐朝的皇帝更尴尬了。
魏征:“科举已经成为一项交易,再次被世家大族、权贵豪强把持,人才选拔如同儿戏!”
李世民:“科举改革已经提上日程,日后再也不会有这种预定状元的丑闻了!”
【杜牧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他自负经略之才,名声传遍天下,不屑于逢迎权贵。但身处局中,很多事情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26岁的杜牧考中进士,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掌书记,负责与朝廷的公文往来。】
【在前往扬州的路上,杜牧路过江南,看到无数寺庙正在新建,不由得心生警惕。】
【宪宗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都推崇佛教,僧尼数量剧增,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寺庙成为各地的大地主,还不需要交税,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想起当年梁武帝萧衍三次舍身事佛,到头来却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被耻笑了数百年,便写下了这首咏史怀古诗,劝谏当权者!】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担任节度使推官期间,杜牧居住在扬州。唐朝时期的扬州,是隋唐大运河的漕运重镇,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特别喜欢到处游玩,与美人邂逅,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流传下来不少风流韵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特别喜欢给美人写诗,有名有姓的就有张好好,杜秋娘等人。”
“他在宣州任书记的时候,曾去过湖州出差,到那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当地最漂亮的姑娘。”
“还跟当时的大诗人张祜赌酒,赢的人能到一个漂亮的歌伎。”
【年少轻狂,诗酒风流,放浪形骸,这就是杜牧早年的标签,也不怪他得不到当权者的赏识与重用。】
【十年后,杜牧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年过四十的杜牧对人生有了一番新的感悟,回想起十年前的扬州岁月,只剩下一事无成的感慨:“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如今回想起来,确实悔不当初啊。

第386章 晚唐诗坛
【大和九年(835),三十三岁的杜牧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这是一个可以监察百官,随时劝谏皇帝的职位,杜牧本想大展拳脚,将自己的满腔抱负倾泻而出,却被分派到洛阳为官,远离了京城长安。】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就在几个月后,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唐文宗发动甘露之变,欲诛灭宦官,却被仇士良等人反杀,所有参与其中的官员都被诛杀,长安城中血流成河,朝廷大权彻底被宦官掌握!】
【杜牧在洛阳侥幸躲过一劫,这段时间他的职务十分清闲,便将空闲时间都用来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怀古诗。】
“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张祜:“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纵游淮南》)”
徐凝:“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忆扬州》)”
唐朝之前的文人墨客:扬州居然如此繁华!
也有人记得天幕前面的内容,不无讽刺道:扬州的繁华怕是要归功于隋炀帝杨广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项羽怔怔的看着天幕:“孤真的还有机会卷土重来吗?孤带出来那么多江东子弟,一个都没能回去,江东子弟还愿意跟随孤吗?”
自天幕出现后,楚汉相争的局势就逐渐明了,即便刘邦依旧屡屡败在他的手下,但楚营之中已是人心思汉,比之四面楚歌也不遑多让了。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叠题乌江亭》)”
项羽逆反之心顿起:“倒也不必如此悲观……”
虞姬:“胜败乃兵家常事,后人是在为大王可惜。”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
刘邦:“就不能让乃公安安静静地看始皇和项羽的笑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孙策:“……”
周瑜:“伯符气什么,这个杜牧评价史实都是从假设的角度出发的,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却有机会改变未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当权者昏聩腐败,藩镇拥兵自重,唐王朝岌岌可危,达官贵人却依旧在享乐游宴。”
李世民:“不知亡国恨的是商女吗?不,是那些一掷千金的权贵和浑浑噩噩的当权者!”
【会昌二年(842年),杜牧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他自认为是被宰相李德裕排挤,但这个理由只是他的自以为是,史书上并没有记录。】
“李杜两家是世交,李德裕为何排挤杜牧?”
“难道是因为杜牧曾担任过牛僧儒的掌书记,与牛党交好?”
“或许是两人政治理念不合。”
“首先李德裕不能算是李党领袖,因为他担任宰相时,提拔了很多牛党的官员。”
“再者,杜牧在朝中只是比部员外郎,从六品,刺史却是三、四品的大员,掌管一地的财政、赋税、行政、民生,这是升职吧。”
“而且,就在外放的第二年,杜牧还上奏李德裕,对平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得到李德裕的采纳。”
杜牧觉得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黄州是下等洲,兵祸连结,战火纷飞,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个地地道道的荒郡、废郡,也是流放朝臣之地,这不就是变相的流放吗!”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很赞同杜牧的观点:“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
【杜牧为官清廉,刚直有奇节,在黄州三年,将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他修建孔子庙,改名为“文宣庙”,在孔庙中设置学堂,教化士民,一时间,黄州学风大盛。】
【之后,杜牧连任池州、睦州刺史,都能兴利除弊,勤政爱民,也写下了许多诗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长孙皇后:“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没用,整篇都是十分通俗的语言,毫无经营造作之痕。却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李世民:“外放对杜牧来说是个施展拳脚的好机会,只要他尽忠职守,做出一番成绩,比陷于朝堂争斗要好。”
【到了宣宗年间,杜牧被召回京城,历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吏部员外郎等职,但因为京官俸禄低,难以养家。再加上朝中政局混乱,杜牧对此十分不满,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只能请求外放为刺史。】
杜牧:“只有经历过这一切,才知道踏踏实实做事,远胜汲汲营营于朝堂。”
【晚年的杜牧长居樊川别墅,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樊川文集》,因此也被后人称为杜樊川。】
【大中六年(852年),杜牧病重去世,时年五十岁。】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杜牧的诗都被人玩坏了(*^▽^*)”
杜牧:……
【与大李杜不同,小李杜虽身处同一时代,但他们的关系却并不融洽。或者说,“小李”很想与“小杜”发展一段媲美大李杜的友情,但“小杜”却不call他。】
【要说起这件事的原因,就要提起李商隐狗血的人生经历了。】
年轻的李商隐问老师令狐楚:“何为狗血?”
令狐楚:……
暮年的李商隐却能心领神会天幕的意思,他这一辈子过得,哎……
【李商隐曾给杜牧写过两首诗,都没有得到杜牧的回应。】
【在《杜司勋》中,李商隐赞美杜牧是当世最值得推崇的诗人:“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首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晚唐时期,诗坛寂寞、知音稀少的李商隐想要与杜牧成为知己,但杜牧并不想要与李商隐扯上关系,所以没有回应李商隐。】
【另一首诗中,李商隐再次盛赞杜牧:“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李商隐大力称赞杜牧写的《杜秋娘诗》,赞其文采过人,武略超群,劝杜牧不要为年衰位卑而消极嗟叹。】
【杜牧平生自负以文才武略,可谓志大才高,但却一直屈居人下,抑郁不得志。】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李商隐的政治遭遇比杜牧不幸得多,但却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劝慰杜牧不要为年衰位卑而消极嗟叹,勉励他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效力,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呢。】
杜牧哼道:“乐观豁达?是没心没肺吧!”
【但这首诗并没有得到杜牧的喜欢,因为李商隐在诗中说杜牧的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的。】
【这一下马屁又拍到了马蹄上,梁朝的江总因为诗写的好得到梁武帝的赏识,官至太子中舍人。但侯景之乱,南陈建国后,他又做了陈后主的宰相。】
【江总为相期间不理朝政,整日与陈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倾,纲纪不立”,算是一个佞臣小人。】
【李商隐用此人来类比杜牧,这让一心想要出将入相,匡扶朝政的杜牧如何能够高兴。】
杜牧:“你莫不是在讽刺我!”
【当然,好心办坏事对于李商隐来说是很常见的,纵观他的一生,因为不解人情世故,给自己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在官场之上更是郁郁不得志,备受排挤。】
【李商隐出生于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
【他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但他们的关系已经相当遥远,因此这个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上的好处。】
【三岁的时候,李商隐跟着父亲前往浙江赴任,父亲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然而不到十岁,他的父亲便过世了。他只能与母亲回到家乡,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
【李商隐是家中长子,顶门立户,很小的时候,就为别人抄书挣钱,补贴家用,艰难的生活让他更加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他跟随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十六岁时,便因擅长古文而出名。就在这一年,他移居洛阳,认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第387章 晚唐诗坛
元稹:“乐天快看天幕,天幕说到李商隐了,我倒要看看什么样的人能让你说出愿意做他儿子的话。”
白居易也颇感兴趣,可是:“为何天幕说他不通人情世故呢?”
元稹啧啧称奇:“能被后人特意提及的,得是韩信那个级别了吧。”
白居易深以为然:“先记着,将来总有机会见面的。”
韩信:谁在q我?
【李商隐的才华折服了一众前辈大佬,白居易声称若是有来世,定要做李商隐的儿子,令狐楚也对他极为器重,让李商隐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亲自教授他们写奏折文章,还给了他一个幕僚的职位,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元稹噗嗤一声:“这样一来,你与令狐楚就差辈了!”
白居易:“……”
【李商隐在他的《谢书》中,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和自己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自从受教于恩师后,不曾有过丝毫报答,恩师还悉心教导他学习,这份恩情,他永生不忘!】
令狐绹:“忘恩负义的小人!”
【身为幕僚的李商隐跟着令狐楚前往郓州(今山东郭城)赴任,一路上他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北方被藩镇割据的惨状:那些藩镇在辖地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实际上就是各自独立的封建王国!】
【有的藩镇父子兄弟自相继承,有的是擅杀统帅然后取而代之,有的是唆使部下拥戴,自称“留后(代理节度使)”……两百年间不得安宁!】
【而朝廷平叛的军队却军政腐败,以至于战事旷日持久,耗干了国库税收,无数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
【李商隐亲眼目睹了这种分裂国家、开历史倒车的混乱局面,年仅十七岁的他,对朝廷局势担忧不已——】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随师东》”】
动乱年间的人对此深有感触:
李白:“朝廷为了抵御藩镇,养了大量的军队,搜刮天下百姓的财物充作军费,东征之日,征调黄金万两,竭尽中原之力,用来犒赏战士,以换取他们的斗志。可惜,这样临时抱佛脚的举措注定得不偿失!”
杜甫:“军纪败坏,军令不严,朝廷以金银财宝贿赂将领,将领带兵打仗也只为了钱,他们对违反军令的人不依法严惩,只知道虚报战功,借以得到厚赏。”
司马光:“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资治通鉴》)”
李白:“藩镇割据的长期存在,关键就在于朝廷统治者识人不明,贤人失位,政事不修。盖内无鸑鷟(贤人),外有鸱鸮(割据枭雄)也!”
高适:“一将成功枯万骨,可是如今却是功未成而先枯万骨,真是令人不忍卒读……”
【在这几年间,李商隐一边跟着令狐楚努力学习,一边积极备考,可惜考了很多次都没有中第。】
【李商隐的科举之路极为漫长,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但失败的次数多了,他也不免有了压力。】
【唐朝的科举,场外的努力要比考试分数重要的多,因为令狐楚的名气,与李商隐一起学习,且才学不如他的令狐绹已然高中,而李商隐却查无此人。】
【公元837年,李商隐不得不再次求助于恩师,在令狐绹父子的举荐下,李商隐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
“这些事情如果是在明清,那就是科举舞弊,不杀个人头滚滚不可能罢休!”
“唐朝世家力量强势,门第血统远比才学更重要。”
“宋朝之后,世家绝迹,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公平吧。”
被黄巢诛杀的世家大族:我们就活该被杀吗!
【在唐朝通过科举并不能直接授官,还要通过吏部的考核,在等待考核的时候,李商隐继续做着令狐楚的幕僚,也被世人打上了“牛党”的标签!】
李商隐:“什么牛党!恩师是牛党与我有何关系!”
令狐绹咬牙切齿:“叛徒!天幕公然宣扬此等忘恩负义的小人,到底是何居心!”
【公元838年,令狐楚病逝于任上,李商隐帮着料理了恩师的后世,开始自谋出路。】
【很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听说了李商隐的名声,聘请他为幕僚。王茂元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王茂元声名显赫,家境富有,位高权重,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他参与了党争,只因为他与李德裕交好,当时的朝中官吏便将他当作李党。】
【李商隐的行为就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次年,李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却又因为此事被无辜刷落。】
【这段婚姻,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
【不过,李商隐大概是不在意这些朝堂分歧的,他不想参与党争,也不在乎党派,他结交的朋友有牛党也有李党。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
【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结果就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
李商隐:“为何要分党派,匡扶社稷,救济百姓才是我等身居庙堂应该做的啊!”
白居易:“在你想要超然物外之前,你必须要拥有超然的名声地位,不然必会被席卷其中!”
“对此,苏轼有话说……”
“李商隐是被动卷入党争,苏轼可是主观上对新旧两党的做派都看不惯,觉得他们都太极端了,骂完新党骂旧党,于是,他也就一路被贬……”
“苏轼当时已经拥有了说真话的底气,当朝太后是他的粉丝,新旧两党的党魁都愿意为他求情,就连皇帝也不想问罪于他,不然他在乌台诗案就没命了。”
“而李商隐显然没有这样的底蕴,也没有苏轼的豁达,才会因为这份排挤郁郁寡欢……”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没过多久,却被调任弘农县尉。】
【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中心,也就失去了得到上位者赏识的机会。】
【晚唐的党派之争无数不在,在弘农的李商隐也无可避免,他被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责难排挤,这让李商隐感到非常屈辱,忍无可忍之下,他选择逃避,请了个长假,相当于自动离职。】
【辞去了弘农县尉后,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再次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被授了秘书省正字。】
【可惜不巧的是,他的母亲去世了,李商隐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而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
【因为李商隐闲居在家的三年,正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
【会昌三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讨伐刘稹的战争中病故,他在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势帮李商隐升迁,他的去世,也让李商隐的处境更加艰难。】
【会昌五年,李商隐结束守孝回到朝廷,仍为秘省正字。这个官职品级虽低,好歹是个京官,距离权力中心近,也容易得到赏识。】
【而且此时执掌朝政的宰相依旧是被认为是李党魁首的李德裕,唐武宗十分信任李德裕,君臣一心,打压佛教,镇压藩镇!】
【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踌躇满志,期待着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不幸的是,会昌六年三月,武宗去世,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忱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
【新一轮的政治清洗开始了,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此时,李商隐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但牛党得势,李商隐已经失去了升迁的机会,他只能放弃官职,随李党人士郑亚前往桂海担任幕僚。】
【大中二年(848年),李商隐回到长安,参加吏部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职位,就是曾经白居易写下《观刈麦》的那个县尉。犹记得十年前,他便是弘农县尉,没想到转了一圈回来,还是一个县尉。】
【他在穷困潦倒之际,曾写信给故友令狐绹请求帮助,希望他顾念旧情,但令狐绹始终不肯理睬他。】
【大中三年(849年),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邀请李商隐,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正能力出众,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尽自己所能为李商隐争取利益。】
【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大中五年卢弘正就病故了,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第388章 晚唐诗坛
【这一年,李商隐再次失业,他的妻子王氏也在不久后病逝,这对李商隐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在李商隐的诗文中,曾多次出现妻子的身影,可以看出他们的感情非常好。】
李商隐:“大中五年!夫人!”
李商隐坐不住了,他要立刻启程回乡,陪着夫人。
他们本就聚少离多,夫人还要在家中操持家务,照顾子女,免除他的后顾之忧,而他却一事无成,他不能再留夫人一人煎熬!
【妻子去世后,李商隐接受了西川节度使柳仲郢的邀请,于本年年底前往四川担任参军。】
【在四川的四年间,李商隐郁郁寡欢,仕途的波折,妻子的去世,似乎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他甚至对佛教产生兴趣,一度想要出家为僧。】
【这是李商隐一生中难得平淡稳定的时期,因为他已经无心追求仕途,看破了人生百态。】
【在四川幕府,李商隐写下了《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人说,这首诗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此时他的妻子分明已经去世,他却还恍惚觉得妻子依旧在家中等着自己。】
“明明已经没有家了,李商隐却固执的活在过去。”
【大中九年(855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这个官职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三年,之后回到故乡闲居。】
【公元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终年四十五岁。】
李商隐:往日的专营努力都源于那份不甘心,他想要凭一己之力警醒满朝公卿,想要所有人摒弃党派之分,一起努力,挽救大唐王朝!
可是事实证明,他一人之力根本无法与这个时代抗衡!
不如,就这样放弃吧,李商隐心灰意冷……
【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都不得志,抑郁寡欢,他胸怀“欲回天地”的志向,希望唐王朝能够实现中兴,但身处晚唐的他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
【坎坷的人生经历也让李商隐成为了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构思缜密,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词藻,婉转和谐的韵调,表现内心深厚的情感。】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很多咏史诗,他的咏史诗不同于古人或借古伤怀,或无病呻吟,而是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韩碑》中,他明确赞同韩愈《平淮西碑》的观点,高度赞扬了宰相裴度平定叛乱的丰功伟绩,批判了李愬自私自利的行为,这与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随师东》借古讽今,讽刺朝廷军队在平叛过程中暴露的腐败现象,对将帅跋扈,军令不行的现状痛心疾首!】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