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唐代宗年间,成长于唐德宗年间,德宗末年进士及第,入仕后历经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死在了宣宗登基之后……”
“好家伙!六朝元老!”
白居易:……
平行时空其他朝代都在看唐朝的笑话,只有唐朝的皇帝笑不出来:o(╥﹏╥)o
“宣宗之后就是晚唐了,怪不得他与晚唐诗人李商隐也有交情。”
“据说,白居易见到李商隐的诗歌,惊为天人,居然说若是有下辈子愿意投胎做李商隐的儿子。”
“后来李商隐还给自己大儿子取名为白老,纪念这一段忘年之交!”
元稹委屈:“你最欣赏的诗人不是我吗?我们不是关系最好的知己吗?”
白居易玩笑道:“我们是最好的知己,但我最欣赏的诗人是老杜。”本来就不是你!
【白居易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创作出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百姓民生的诗歌作品,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写给普通百姓看的。”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放言》”
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旧唐书》称赞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刘;永明辞宗,先让功于沈、谢。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
【《新唐书》则重点夸赞白居易的为人处世,人品高洁:“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元稹接着念道:“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元稹攀附权贵,得到宰相的位置,一生清白名声全毁了。)
【白居易的诗名在生前已经传遍天下,晚唐诗人多受他的影响,后来又被公认为唐朝第三大诗人,在中外都有着极大的知名度!】
“一百五十多年后,唐朝已经灭亡,辽国皇帝耶律隆绪,是铁杆的诗歌爱好者,他还亲自主持将白居易的作品翻译成契丹文。”
“白居易在日本的影响更大,远超李杜。”
“日本的几任天皇都是白居易的铁粉,知识分子们聊天都把白居易挂在嘴边。日本才女紫式部疯狂崇拜白居易,可能随便一个识字的都是白居易的脑残粉。”
“这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白居易的诗文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对于正仰望大唐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他们最容易理解,最容易听懂的诗文。”
“白居易的墓园旁边还有两块日本人立的碑,上面用中日两种文字写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想到天幕曾提过倭国后来的行径,白居易顿时有些嫌弃:我的墓地啊,脏了……
【新乐府运动除了元白两位旗手,还有几位诗人也不得不说。】
【比如那个吃杜甫诗文蜜饯的张籍,还有写下《悯农二首》的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世民:“真是好诗啊,这两首诗当作为警示之言,刻在太极殿上!”
魏征:“陛下稍安,您看后面的评论——”
“李绅虽然写下了这样的诗文,但他掌握大权后,却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生活豪奢,不顾百姓民生的大贪官!”
“据说,李绅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他当淮南节度使时,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他治下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纷纷离开江淮逃难。”
“当年,刘禹锡回到京城后,时任司空的李绅仰慕其才学,邀请刘禹锡到家做客,盛宴款待。席间,歌伎成群,案上都是山珍海味,刘禹锡看不下去了,写了一首诗:鬌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司空对这些歌舞宴饮早已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啊。这就是‘司空见惯’这一成语的由来。”
“李绅由于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滥施淫威,被定性为酷吏。李绅死后还被朝廷削绅三官,子孙不得出仕!”
李世民:……
【中唐时期除了为新乐府运动摇旗呐喊的几位诗人,还有一位独辟蹊径,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他就是——“诗鬼”李贺!】
在长安待不下去,正落寞回乡的李贺听到天幕提及自己的名字,当即精神一震!
韩愈:“为何叫诗鬼?”
皇甫湜:“大约是因为长吉善写鬼怪吧。”
【李贺,字长吉,出生于河南府昌谷乡,因此世称李昌谷。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
【他是韩愈的学生,诗文风格也受到韩愈的影响,但又不同于韩愈。其诗想象力极其丰富,形象怪特,辞语瑰丽,把鬼魅题材写得阴森可怖,被世人称为“鬼才”!】
【李贺的一生是不幸的,就像是命运与他开的一个玩笑。】
【他出身唐朝宗室郑王之后,但他的父亲李晋肃只是一个微末小官,家境十分贫寒,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李贺兄弟二人很小的时候就要外出谋生。“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杜甫惊呼:“郑王之后,李晋肃!”
高适:“子美贤弟认识此人?”
杜甫:“达夫有所不知,我的外祖母乃是义阳王之女,因此与郑王家的孩子算是表兄弟,不过我还不曾见过此人。”
【可能是因为家境贫寒,营养不良,李贺自幼体弱多病,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为奇特,是你见过一次就忘不了的样子。】
【李贺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
【据说,早在贞元十二年(796年),韩愈、皇甫湜慕名造访,七岁的李贺就能提笔写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高轩过》”
“韩愈是文章巨公,皇甫湜是韩愈的学生,也是著名的古文家。他们听说了李贺的名声,登门拜访,却见李贺只是一个七岁的孩童,顿时生了考校之心,李贺不假思索,做出了这首诗。”
“李贺诗中的自信与谦逊深深打动了韩愈,当即对其赞不绝口,直呼天才!”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这首诗更可信的创作时间是在李贺科举失利之后,为表自己不屈从于现实的心志,以及感谢韩愈等人的提携而作。”
李贺苦笑道:“没想到我也成了后人口中的传奇……”
【年少成名的李贺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为了写出好诗,他白日骑着驴想着诗文词句,将自己的灵感都记录下来,晚上回到家,饭都来不及吃也要先整理那些灵感,焚膏继晷,十分刻苦。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感叹他难道要为了写诗将心都呕出来吗!】
【汉代文学家扬雄曾把吟诗作赋比作“雕虫篆刻”,微不足道。李贺便说自己就是个专门“寻章摘句”,为作诗拼尽心力的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南园》”】
李贺:可惜的是,安史之乱后,战乱频发,朝廷更加重视武力,他这样写诗好的人也只能在衰飒的秋风中哀哀哭泣。
【元和二年(807年),十七岁的李贺进京赶考,为了能够顺利考取功名,他写下了《雁门太守行》干谒韩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汉武帝:“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的好!”
杜甫:“此人的诗文倒是有些太白兄的豪气!”
【韩愈很欣赏李贺的才华,当即在各种诗会上安利李贺,李贺名扬京城,眼看着科举有望。却恰逢李贺父亲去世,他只能回家守孝三年,就此错过了最好的,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李晋肃:“……”
【元和五年,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做应制诗“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琯灰剩飞。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一举中第,年底便能进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李白:“此子想象很是瑰丽!”
【就在这时,有人嫉妒李贺的才华,放出流言,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应该避讳,所以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一举断了李贺最好的入仕之路!】
李世民:“牵强附会,什么避讳能牵扯这么多!”
李世民登基后,因为“世民”二字很常见,并没有下令不许用,只是不许将这两个字连起来用。
魏征:“如此避讳,早已失去为国抡才的初衷,只剩下了蝇营狗苟,明争暗斗!”
唐宪宗李纯问身边人:“当真有此事吗?”
裴度:“臣也听说了。”
只是传谣之人很多,被传之人只是一个乡贡的考生,便没有人为他张目。
不,其实也是有的,韩愈曾为李贺说话,只是韩愈得罪的朝中大员更多……
宰相武元衡当即表示:“传谣言之人必须付出代价,依法惩处,以正视听!李贺当恢复功名,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以安民心。”
唐宪宗:“准!”
【这一年,韩愈已经被贬为河南县令,无法直接为学生发声,但他看不过去的行为从不会缄默不语。】
【韩愈写了一篇议论文《讳辩》,在文中,韩愈嘲讽那些传流言之人:父亲名字里有个“晋”就不能考进士,那若是父亲名字里有个“仁”,是不是儿子都不能做人了!】
很多人为韩愈叫好,他犀利的说出了大家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韩愈:“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科举考试本应公平公正,断没有这样的道理!”
【韩愈虽是文坛领袖,名声极大,但朝中无人,还被排挤出朝堂,他的抗议并没有引起任何反响。李贺就因为这样荒唐的理由,永远失去了科举入仕的资格!】
李晋肃目瞪口呆,就因为他的名字,让儿子落寞一生……
这可不行,他还是先改个名字吧!
【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对李贺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他不缺才华,不缺能力,却翻不过面前的大山。】
“就像我们现在,若是一个清北苗子,却因为这样荒诞的理由不允许参加高考,定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
“如果是我,报社的心都有了!”
【李贺怀着悲哀绝望的心情,黯然伤神地离开那曾经使他热切向往的京城。“出城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出城》”】
【但李贺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他的诗文中有借酒浇愁的穷困落魄,“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也有无人赏识的感伤,“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但他依旧劝勉自己,少年的胸中当有凌云之志,总有一天会等到“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时候,因为没有人会怜惜一个失败者,“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次年五月,李贺再次入京,这次他放弃了科举这个正途,选择恩荫入仕,因为父亲的关系,他得到了奉礼郎的职位,从九品。】
【李贺后来对这段时间的评价是“牢落长安”,长达三年!】
【三年为官期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李贺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第384章 诗鬼李贺
【当时的皇帝唐宪宗迷信鬼神,想求长生之道,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竟然荒唐的任命方士为台州刺史。】
【上行下效,大唐兴起了一波求仙服药、追求长生的风气,李贺想到古代著名的“求仙问道”二人组,于是写下《苦昼短》讽喻时事!】
要素察觉,原本在忙着处理奏章的秦始皇终于抬头给了天幕一点关注。
汉武帝有些不好的预感,他还挺喜欢李贺的诗文的,但若是李贺敢骂他,那他就……就让司马相如写文章骂回去,还要在天幕评论区滚动播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刘邦:“嘶……好犀利的文字。”
吕雉:“日月轮转,煎人寿命……”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刘彻无奈道:“朕已经知道神君都是假的了,即便不是假的,也不会搭理凡人的祈求。”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李世民:“好气魄!说的真好,吞服黄金白玉就想要与金玉一样不朽,岂不是痴心妄想!”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始皇:_(:з」∠)_又想起了不好的记忆。
武帝:“谁允许你直呼朕的名字!”
卫青:陛下的关注点是不是有点偏。
评论区一阵哈哈哈飘过——
“秦皇汉武被人反复鞭尸……”
“唐宪宗在登基早年就曾问宰相:到底有没有神仙?被当时的宰相李藩顶了回去:秦皇汉武求长生的结果是什么,你看看历史就知道了。”
唐宪宗:……
【李贺的《苦昼短》、《神弦》等诗直接写出神鬼的虚诞,矛头直指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唐宪宗,抨击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荒唐行径。】
杜牧:“梗莽邱陇,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或许是唐朝藩镇割据,战乱频发的局面,让李贺期盼一位雄才伟略的君王,拯救天下,也期盼着唐宪宗能够幡然醒悟,关注国事,因此在他的诗文中,汉武帝出现的概率极高。】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官街鼓》”
“鼓声敲碎了了千百年的漫长时光,就连秦皇汉武都化为灰飞,再也听不到这官街的鼓响。时光飞逝,天上也曾几次三番埋葬神仙,只有这鼓声与漏声此起彼落,永远回荡!”
“李贺喜欢些神鬼,但他也是破除迷信第一人。”
“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昆仑使者》”
“西王母的神鸟,还没有带回长生的消息,而茂陵上的树早已蔚然成林。让人伤心难过,无法抵抗的只有陵墓上长夜高悬的明月啊。”
“李贺很喜欢借汉武帝求仙徒劳,来嘲讽唐宪宗求长生的荒诞,对古今帝王追求神仙长生的愚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汉武帝十分愤怒,“又是茂陵,又是茂陵,居然将唐宪宗跟朕比,他有这个资格吗!”
司马相如识趣的上前,接过了为陛下写文章骂人的任务,以他的文采,不必思索,直接挥洒而出,在天幕评论区发了出去。
这一下唐朝的文人坐不住了,因为司马相如的赋将唐朝的皇帝都波及了。
作为皇帝的嘴替,汉唐两朝文人在天幕上激情对骂,其他朝代忙着看热闹,根本插不上嘴……
【李贺的诗文中还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题材,比如他的《秦王饮酒》。】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有人说这个秦王指的是唐德宗,因为唐德宗继位之前曾被封为雍王,雍州在秦地,所以也可以叫秦王。李贺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唐德宗时期,唐德宗做太子的时候,曾以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平定史朝义之乱,镇守咸阳,抗击吐蕃,但他继位后,却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国泰民安,便纵情享乐。”
“还有人说这个秦王是指始皇帝,或唐太宗!”
【由于李贺不是科举出身,所以升迁无望,他的内心是十分苦闷的,再加上他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李贺哀愤孤激之下得了重病,只能请假回到老家昌谷养病。】
【在离开之时,他回望长安,百感交集,心思纷乱,仿佛看到了数百年前东汉灭亡后,未央宫中的金铜仙人被新的朝代移出长安的场景,与他何其相似……】
【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铸造了金铜仙人,用仙人承露盘接露水饮用,梦想着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宪宗时期,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天下人无不怀念盛世大唐,汉武帝所带代表的强汉正是盛唐的映射。”
汉武帝咬牙切齿:“茂陵!刘郎!!!”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汉朝(唐朝)全盛时期,长安宫殿内外,车马喧阗。此时却物是人非,三十六宫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魏明帝景初元年(233年),金铜仙人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最后因为“重不可致”,而被留在了霸城。】
“一个魏官就道出了汉朝衰亡的沧桑巨变,而金铜仙人正是大汉衰亡的见证。”
“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此刻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诗人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
“诗人也如同金铜仙人一样,因为不合时宜,要被移出长安了。”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如它有情感的话,也一样会衰老吧。”
李白:“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
杜甫:“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被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堪称千古名句。”
欧阳修:“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石延年:“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元好问:“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诗是李贺写的,因为这句诗后来被我们的伟人借用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自此,才无人不知!”
天幕下的观众被这句诗中雄伟的气魄所震撼,久久无语。
李贺也心神巨震,“人间正道是沧桑!”
站在时间的维度上,自己的这点小挫折似乎都不算什么了……
【离开长安后,年仅二十三岁的李贺不甘心就此沉沦,他决定向南游学,希望能在南方一展长才。】
【但结果依旧惨淡,“九州人事皆如此”,他只能再次回到长安,继续担任自己的奉礼郎。】
李贺:“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杜甫:“这个孩子才二十多岁,就经受了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苦难。”
【元和九年,李贺辞去了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
【李贺虽然出身唐朝宗室,但他们家早已落寞,他无时无刻都想要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
【既然科举不成,那就弃文从武!】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其一》】
【他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在好友张彻的荐举下,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做了3年幕僚。】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为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回到洛阳休养,好友张彻也抽身回到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体,回到昌谷故居。】
【此时的李贺已经病的很重了,他强撑着病体整理自己的诗作,很快就不幸病逝了,终年二十七岁……】
“传说李贺临死前,曾见到天帝派使者召唤李贺去天宫为天帝作诗,他的母亲还梦到李贺成仙,在天上生活的很好。”
“可惜这都是传说故事,而且是他的粉丝李商隐编撰的。”
“他的粉丝都想让他在另一个世界过得不要那么苦。”
李贺被感动了,原来有这么多人喜欢自己,有这么多人懂得自己的痛苦,他并不是孤独寂寞的。
这次他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为了母亲,为了后世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第385章 晚唐诗坛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称他为“鬼才”“诗鬼”,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
“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
【李贺的诗受到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又经过自己的熔铸、苦吟,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便是这样的代表,李凭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梨园艺人,擅长弹箜篌,就连皇帝都邀请他弹奏,“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超过了乐圣李龟年。】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其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人认为是描写音乐最好的诗歌,可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
【李贺极其擅长营造悲冷的氛围,这正是“长吉体”的独特魅力所在,“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贺已经辞官回乡,萧瑟的秋风,落寞的心境,刺骨的冷雨触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未伸的悲苦哀愁。让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李白:“这不是子美贤弟写给我的嘛!”
杜甫尴尬:“哈哈,脱口而出,脱口而出。”
【李贺的诗文风格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就是走在李贺所开辟的道路上。唐朝之后,贺铸、周邦彦、文天祥、汤显祖、曹雪芹等人也受到李贺的影响。】
【说到晚唐,我们能想到的诗人大约只有“小李杜”,晚唐社会混乱,战乱频发,大唐即将走向末路,而文人正是对此最敏感的一个群体。】
【因此晚唐的诗歌再不见盛唐的豪放淡然,百花齐放,也没有中唐的借古讽今,劝谏时弊,只剩下诗人们怀古伤今,在朝代更迭的历史潮流中感伤自身,与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李群玉:“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火炉前坐》)”
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西楼晚眺》)”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杜牧的诗清新明丽,广为人知。李商隐则擅长以历史题材来讽谕现实,他们被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比李商隐年长十岁,他出生于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这一年,韩愈因为上奏《论天旱人饥状》,弹劾京兆尹李实,被贬为阳山县令。两年之后,德宗病逝,顺宗即位,拉开了轰轰烈烈却极为短暂的永贞革新。】
【当然,这些与杜牧都没有关系,他的祖父淮南节度使杜佑在这一年升任宰相,杜牧一出生就在罗马!】
【杜牧在家中排行十三,人称“杜十三”,他的十六世祖杜预是晋朝的镇南大将军,杜甫与杜牧的祖宗分别是杜预的三子、四子。】
杜甫:“居然还有这样的渊源……”
【与很多天才一样,杜牧也在很小的时候就崭露头角,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立志讨伐藩镇,他在读书之余便研究《孙子兵法》,为曹操定下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做了注解,还写下了《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
【杜牧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叛乱,杜牧提出自己的平叛策略,上书宰相李德裕,被李德裕采用,并大获成功!】
【20岁的杜牧开始专门研究治乱之道和军事,23岁那年,他写下了《阿房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