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还给李隆基留着一点遮羞布,写他的罪过时点到即止。同时期陈鸿的《长恨歌传》就直接写道: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杨玉环)于寿邸(寿王李瑁)。”
李隆基:(吐血)噗……
“唐玄宗前期做的很好,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即使到了天宝后期,百姓的生活总的来说也还是比中唐时期好得多,所以有人思念李隆基并不奇怪。”
“而且在儒家文人的观念中,皇帝是没有错的,唐玄宗之后一连几个皇帝都昏庸无能,宠幸宦官,致使天下战乱不安,百姓生活越来越痛苦,自然就产生了对唐玄宗的怀念。”
“而且,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绝不是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杨贵妃的惨死也不是罪有应得,慢慢的就引起了人们的同情。”
“于是,原本的强抢儿媳,就变成了选秀入宫;原本的昏庸好色,就变成了痴情情种,原本的昏庸无能就变成了爱情悲剧……”
【相较于爱情悲剧,我更喜欢清朝诗人、散文家袁枚的评价:“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明皇与贵妃》”
“李隆基和杨玉环是夫妻吗?并不是!”
白居易嘴角抽搐:这两首诗还真是点中了自己的死穴,太犀利了!
“虽然《长恨歌》把爱情渲染得天花乱坠,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朝朝暮暮情。可是说到底,唐玄宗爱江山胜过了美人。”
“若真是夫妻就应该同生共死,至死不弃,若是当时唐玄宗直接自杀,不仅少了后来的宫廷之争,说不定安史之乱还能早几年平定。”
“作为夫妻,他没有负起丈夫的责任,作为君王,他更没有负起天下的责任!”
“不论《长恨歌》写的多美,都是在粉饰历史,粉饰唐玄宗,无视繁华中的危机和战乱对人民造成的伤害……”
白居易:“能不能给我留下一点对盛世的美好幻想!”
【真相并不美好,但这就是历史。皇家的爱情故事固然催人泪下,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感情固然是个悲剧,但最大的悲剧在人间,在《三吏三别》!】
第380章 新乐府诗
【白居易在周至县尉的职位上忧国忧民之时,他的好友元稹也要结束守孝,回到朝堂了。】
【元和四年,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剑南。他依旧是三年前那个充满激情,怀抱理想的青年。在剑南,他大胆弹劾不法官吏,平反了许多冤案。】
【这一举动也触犯了朝中权贵和藩镇集团的利益,元稹再次被排挤到洛阳的御史台,相当于变相闲置。】
【即便遭到这样的打击,元稹依旧坚持自己的初心,秉公执法。】
【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他的妻子也病逝了,年仅二十七岁。妻子的去世,对元稹打击很大……】
元稹惊呼:“夫人!”
“元稹写了很多怀念妻子的诗文。”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不是个花心大萝卜吗?”
元稹:“我与夫人感情极好,怎么就花心了!”
他们二人婚后的生活虽然比较贫困,但妻子韦丛很是贤惠,毫无怨言,元稹很感念妻子的付出。
“元稹在与韦丛成亲之前就和一个崔姓少女颇有私情,这个女子就是《莺莺传》的原型‘崔莺莺’,‘崔莺莺’才貌双全,家中也很有钱,但毕竟没有权势,无法给元稹的仕途提供助力,这不是他理想中的妻子。”
“元稹第二次参加吏部考试的时候,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赏识,迎娶了韦夏卿之女韦丛,自此,崔莺莺就被他抛到脑后了。”
元稹争辩道:“我与崔氏女无媒无聘,从未将她当做我的妻子,阿韦才是我三媒六聘明媒正娶的妻子!”
“也许是受到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难以忘怀,很多年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西厢记》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
“在书中,他塑造了一个负心薄幸的书生形象,反过来责怪崔莺莺容貌太美,耽误他的仕途,不是良配,为自己花心的行为狡辩。”
白居易:“你若是不写下来,也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
元稹:……
“元和四年,元稹出使蜀地的时候,特意慕名拜访了女诗人薛涛。薛涛才貌过人,不但聪慧工诗,而且富有政治头脑,两人议诗论政,情谊渐深。”
“在薛涛的支持下,元稹参劾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得罪当地权贵,被调离四川回到洛阳。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
元稹:“这……不可能吧!”
我虽然仰慕薛涛“女校书”的才华,但她比我大那么多,怎么可能!
“薛涛是当时著名的女诗人,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都有唱和,深得宰相武元衡的赏识,她死后,宰相段文昌还为她题写了墓志铭……”
“两人相遇时,元稹三十一岁,薛涛比元稹大十一岁,且是歌伎出身,不能为元稹的仕途提供助力。两人分开后,薛涛写下‘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褪下红装,穿上道袍,终身未嫁。”
“这段关系是最受人诟病的,因为此时,元稹的妻子还在世呢……”
元稹张口结舌,“这……尚未发生的事,我该怎么跟夫人解释啊!”
白居易:“早就跟你说了多注意一些,如今倒好,你的风流韵事都传到千年之后了。”
元稹:“后人不会只关注这些事吧。”
白居易:“你想想我家小弟,谁还关注他写的《李娃传》与那么多正经的诗文,只记得一本《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元稹:……
白行简:……
“除了薛涛,另一位才女刘采春也与元稹有恋情,刘采春是当时民间娱乐‘参军戏’中红极一时的女主角,往往几场演出下来,万人空巷!”
“当时元稹任越州(今绍兴)刺史、浙东观察使,在观看了刘采春的一次表演后,他立刻成为刘采春的粉丝,并写了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极尽捧角之能事。”
“元稹毫不掩饰自己对刘采春美貌的倾心,他自己也承认‘诗才虽不如涛,但容貌佚丽,非涛所能比也’。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他留滞浙江七年,两人来往时间也长达七年之久。”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赠刘采春》”
“据说有一次元稹酒兴大发,题诗道:因循未归得,不是恋鲈鱼。同僚开玩笑说:丞相虽不为鲈鱼,为好镜湖春色耳!可见元稹与刘采春二人关系在当时人尽皆知。”
“刘采春与元稹的绯闻虽然流传甚广,可这段感情也是无疾而终,原因很简单,元稹已经习惯了喜新厌旧,刘采春与薛涛一样,身份低贱,与元稹门不当户不对,自然也无法让这个浪子回头。”
元稹面色涨红,却还是强行争辩道:“男人三妻四妾有何不可,天幕也太强人所难了。”
只是一想起家中的妻子,元稹就有些无颜面对,恨不得长住好友家中,躲过一时算一时……
【元和五年,元稹弹劾河南尹房式(房玄龄之后)违法乱纪,但他的弹劾不仅没有起到效果,还被召回京城罚俸。】
【就在他途径华州驿站的时候,恰逢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经此路过,他们想要抢夺元稹居住的上厅,元稹据理力争,却遭到仇士良的漫骂,刘士元更是上前用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鲜血直流,最终被赶出上厅。】
【这件事上报朝廷后,唐宪宗反而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将元稹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李世民:“混账东西!宦官的气势都是被你们一点点养大的!”
李治:“怪不得后人不认可他们所谓的元和中兴,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这是元稹第一次被贬,从此开始了他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涯。】
【这一年是元和五年,次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他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
【元和九年,白居易回到长安,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一职。】
【元和十年,元稹与刘禹锡等人曾一度被召回京城,他以为自己的贬谪生涯就要结束了,还写诗送给刘禹锡与柳宗元,这两个与自己同病相怜之人。】
【但他的命运与永贞革新派一样,都没有得到重用,仅仅两个月后,元稹便再次被贬,“一身骑马向通州”,他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
【通州“哭鸟昼飞人少见,怅魂夜啸虎行多”,他还患上了疟疾,几乎病死过去。潦倒困苦中,只能以诗述怀,以友情相互慰藉……】
【白居易直言敢谏的作风也让他的仕途徒生波折,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在长安大街上遇刺身亡,相伴同行的裴度也受了重伤。】
【面对如此惊天巨变,掌权的宦官集团与官僚权贵居然保持镇静,纵容事态的发展。白居易十分气愤,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但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身为东宫官,却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将他贬为州刺史。】
【还有人落井下石,趁机诬告他不孝,言之凿凿道:他母亲看花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和“新井”为名的诗,有害孝道,不配担任一州刺史。】
【白居易就因为这样荒唐的理由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年,白居易四十四岁!】
白居易:“荒谬,我写的咏花之作有很多,新井也是早年写下的,怎能将此事牵强附会到我母亲身上!”
元稹:“你被贬谪的主要原因,怕还是写讽谕诗文得罪了权贵。”
白居易:“他们定是怕了,我还要写更多的诗歌,揭露他们的罪行!”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元稹本就身患重病,远谪他乡,又听说好友蒙冤被贬,顿时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是白居易仕途生涯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是白居易人生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他以“兼济天下”为志,以诗文为武器,希望能够唤醒君王,匡扶社稷,救济百姓。】
【被贬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然关怀普通百姓,却更加明哲保身,不再是那个“好刚不好柔”的白居易了!】
【白居易自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心中的志向已经从积极入仕转向了归隐佛道……】
【被贬江州的白居易与刘禹锡等人一样,无事可做,白领俸禄,他只能与友人结伴游玩周围美景,排遣自己内心的苦闷。】
【在庐山大林寺,他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南湖的早春,他看到:“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第381章 新乐府诗
【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被贬江州已有两年,这一天他在浔阳江畔送别友人,忽然听到船中有琵琶声传来。简单交谈一番,得知弹琵琶之人也是从京城来的,听着琵琶女的歌声,白居易不免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写下了叙事长诗《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诗人在浔阳江畔给友人送行,分别本就是伤感之事,可是他们的践行宴却连一个乐曲歌舞都没有。】
【就在这样伤感的离别之际,诗人突然听到水面上传来了琵琶之声,诗人与友人顿时忘记了自己的行程,对弹琵琶之人十分好奇。】
【于是诗人“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琵琶女已经不愿意抛头露面的出来给人弹奏了,可是经不住诗人“千呼万唤”,琵琶女才终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来了。】
【琵琶女弹唱着自己编的曲子,还没有开口,泪水先流下了来,她的曲声中饱含着“平生不得志”与“心中无限事”。】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李白:“妙啊!短短几句诗仿佛让人听到了琵琶的声音,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杜甫:“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幽咽之声,悲抑哽塞,余音袅袅,余意无穷,当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高适:“弹奏至此,满以为乐曲已经结束。谁知那幽愁暗恨无法压抑,如同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又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再次把乐声与情感推向了高潮!”
【琵琶声由慢到快,从细弱无声,到突然暴起,如同疾风骤雨,铁骑金戈,再到最后——戛然而止!】
【诗人与友人都听得入了神,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音乐已经结束了,可是听众尚未回过神来……】
【琵琶女的技艺高超,让诗人不免好奇,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地方怎么会有如此精通琵琶之人,于是,琵琶女给诗人讲了一个故事——】
【原来这个琵琶女的身世也很不平凡,她当年在京城是数得上名号的歌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她年纪虽小,却技艺高超,不仅老一辈艺人赞叹她的技艺,就连同辈艺人也很妒忌她。】
【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不惜花费重金,争相“缠头”。她自己也放纵奢华,挥金如土,“一曲红绡不知数”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她年老色衰,仅有的几个亲人也相继离去。那些风光都已经远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她已经过时了……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她原以为自己能够找到后半生的归属,谁知“商人重利轻别离”,他只一心想着赚钱,不懂艺术与情感,为了赚钱,商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女子品尝着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着昔日的锦绣繁华,两厢对比之下,怎能不悲痛欲绝呢!】
上官婉儿:“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诗人从琵琶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都是从繁华的长安流落到此偏僻之处,都是被人弃如敝履,只能回忆过去的辉煌与繁华,独自承受着如今的寂寞与冷清。】
【诗人想起自己的仕宦生涯,不由得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人隐藏在心中,被贬谪的痛苦,终于能够抒发出来。】
【这里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能够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唯一能听到的山歌与村笛,也是“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人在政治上饱受打击,却无人倾诉,千里马终究等不到自己的伯乐,这份苦闷岂不就如同这个嫁给商人的歌女,无人理解,无人赏识。】
【诗人是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与琵琶女相交的,这份尊重在士大夫阶层是很少见的。】
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将自己感受到的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这些积蓄在心中的感受,都一起倾注于诗中。】
【这首诗也就成为了白居易的代表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在当时已经传唱天下!】
【元稹与白居易被贬之地一南一北,相距甚远,难得一见,于是两人只能在梦里相会。他们互相赠送的诗歌,早已传遍天下,就连身处皇宫的唐宪宗都听说了他们深厚的友情。】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居易”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他们的感情好好啊,也不怪后人都磕他们的CP。”
白居易瞪大眼睛:“CP?若是我没有记错,这似乎不是什么好词吧!”
元稹噗呲一笑:“后人编排我们也是因为喜欢啊,很多人想被后人记住都求而不得呢。”
白居易:“你有那么多风流韵事,自然不用在意,我却与你不同……”
【此后几年,元稹的好友崔群、李夷简、裴度相继为相,他们上台后没有忘记被远谪他乡的小伙伴,元稹终于提拔。】
【元和十三年,元稹代理通州刺史,同年,转虢州长史。】
通州在四川,虢州在河南,元稹终于回到了京城附近繁华之地。
【白居易也被提拔为忠州刺史(今重庆市),赴任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
【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后来苏轼仰慕白居易,在自己被贬谪的黄州也开垦了一片土地,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和十四年冬(819年),唐宪宗召元稹回京。因其才学出众,得到宰相令狐楚、荆南监军崔潭峻等人的赏识,把他当做了“今代之鲍(鲍照)、谢(谢灵运)也”。于是,宫人争相与其结交,称其为“元才子”。元稹被授予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等官职。】
【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去世,唐穆宗即位,因宰相段文昌的推荐,元稹被授予祠部郎中、知制诰。唐穆宗做太子的时候就很喜欢元稹的诗歌,因此特别器重他,经常召见他闲谈国事,元稹一身抱负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在迅速升迁的同时,元稹陷入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漩涡。当时朝堂之上牛李党争已经愈演愈烈,令狐楚是牛党的人,元稹能够重新启用少不了牛党与宦官集团的相助,但元稹却偏向李党……】
【白居易能够远离朝堂,在地方为官,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想到天幕曾说过的党争,白居易不由得为好友捏了一把汗:“微之啊,你怎么就掺和到这种事情里了!”
年轻的元稹跃跃欲试:“不去试试怎知结果,在朝堂之上才能改变天下大势啊!”
【穆宗继位后,白居易也曾被调回京城,授予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得到皇帝的赏识。】
【但可能是看到了朝堂百官汲汲于名利,牛李两党争得你死我活,穆宗忙于纵情享乐,不理朝政,白居易上书谈论政事却得不到重视。】
【两年后,他怀着无比失望的心情请求外任,随后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这次,白居易的心态与贬谪江州时完全不同,离开京城的他心情畅快,在长江边写下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在杭州任上,白居易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遭受旱灾,官吏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溉,就力排众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盐官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他还组织百姓疏浚了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此地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用水条件。】
【事实证明,白居易不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文人,而是一个恪尽职守的父母官。】
【在白居易的切实改造下,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旱灾害,还将杭州西湖打造成了当地有名的风景区。】
【白居易就很喜欢在这里散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第382章 新乐府诗
【离开杭州之前,白居易还将一笔俸禄留在府库之中当做基金,以供后来的杭州刺史应急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即可。这笔基金一直运转到唐朝末年,黄巢之乱后,才不知去向。】
【白居易为杭州百姓做的事,当地人都记得。为了纪念这位父母官,杭州人将西湖的白沙堤命名为“白公堤”,简称“白堤”。】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白堤不是白居易主持修建的,却是因白居易而得名的,他修建的另一个河堤已经无迹可寻了。】
白居易感动的热泪盈眶,他似乎找到了自己后半生的奋斗方向,或许他的名字不必记录在青史之中,但百姓会记得每一个真心对他们的人!
“白居易早年就在江南游学,后来又在江南为官,对江南的感情很深,他后来还写下了著名的《忆江南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在杭州改造地球的时候,元稹因为得罪牛党李逢吉,被阴谋诬陷,外放到浙东担任观察使,浙东与杭州相去不远,因而,二人诗文唱和更加频繁。】
“元稹在穆宗的支持下登上相位,在唐王朝与地方军阀的斗争中,他主张积极平息骚乱。但觊觎宰相之位的李逢吉与宦官勾结,阴谋诬告元稹谋刺宰相裴度,后来虽然查清了真相,但元稹和裴度都被罢免了宰相之位。”
元稹有些失落:“还是乐天的眼光独到啊。”
“在任浙东观察使的六年中,元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绩,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
白居易:“你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祸福并不是永远对立的!”
【杭州任满后,白居易被调往苏州担任刺史,虽然因为身体原因仅在此地任职一年,但他的政绩十分卓著。】
【他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的山塘河,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直到现在依旧是苏州的四A级景区“山塘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
“据说唐伯虎点秋香就发生在这里,康熙乾隆下江南也都曾留恋于此。”
【很快,纵情享乐的唐穆宗丹毒发作身亡,他的长子敬宗李湛也沉迷于猎杀狐狸,被宦官所弑。次子李昂被宦官拥立为帝,是为唐文宗。】
【唐文宗勤政爱民,厉行节俭,与宦官势不两立!】
【公元827年,文宗继位不久,白居易就被调回朝廷,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等职。】
【元稹也再次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尚书左丞,他又恢复了年轻时候做谏官时的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将郎官中饱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
【可惜,支持他的宰相王播突然去世,牛党党魁李宗闵再度当权,元稹再次被排挤出朝堂……】
元稹:……
【公元831年,唐文宗太和五年,元稹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白居易为好友写了墓志铭,还留下了一首痛彻心扉的诗:“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梦微之》”】
元稹眼中含泪,一字一句念着好友对自己的思念:“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白居易: ̄□ ̄||憋问,问就是尴尬!
【白居易晚年依然活跃于政坛,先后担任了多个职位,最后以刑部尚书之职致仕,为自己的仕途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晚年的白居易明哲保身,不再参与朝堂争斗,成功躲过了太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
【840年,宦官拥立文宗之弟李炎继位为帝,唐武宗李炎灭佛,开创了会昌中兴,846年,李炎服食丹药中毒身亡。】
【朝堂的风云巨变与白居易没有关系,他在洛阳闲居养老,与刘禹锡相伴唱和。他也开始笃信佛教,还给自己取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的闲适诗在后世也有很大影响,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态度,以及效法陶渊明的心态,与后世文人的心理十分吻合。”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宋朝文人取的名号,很多都是从白居易的诗中提取的,比如:醉翁、迂叟、东坡……”
苏轼:“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
苏辙:“兄长不是说白居易与元稹诗风不好,怎么又用他来自比呢?”
苏轼:“大约是被贬之后看到了底层百姓的苦难,才能共情白乐天吧!”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文”。】
【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也见证了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