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武元衡:“真是该死的嚣张啊!”
“刘禹锡生怕朝中权贵忘记他,再次向权贵发起挑战。可惜当时将它赶出朝堂的人早已作古,只有刘禹锡还活力满满!”
“十一年的时间,皇帝换了四个,从宪宗、穆宗、敬宗到文宗,武元衡也死了十一年了……”
“‘桃花净尽’,树倒猢狲散,是对武元衡等人无情地鞭挞。”
“这是胜利的喜悦,是战胜敌人的快乐!”
武元衡:后人不是很赞同本官压制藩镇的举措,可怜本官被藩镇刺杀的吗?怎么如此向着刘禹锡!
刘禹锡:永贞革新也是为了压制藩镇,你又为何带头反对呢?
武元衡:……
【此后,刘禹锡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公元836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回到洛阳养老。与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留下了许多诗文。】
【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朝廷为他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死后,白居易为他写了很多诗凭吊他。”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第377章 新乐府诗
【与古文运动相对应,中唐时期的诗词也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景象,由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人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故名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强调诗歌必须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他的诗歌理论不仅指导了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白:“子美贤弟,这可是与你一脉相承的诗人!”
杜甫:“太白兄的诗文神采飞扬,非天才不可临摹,白居易等人关注小弟是因为中唐世事所迫。小弟倒是不希望有人喜欢我的诗……”
若是安史之乱后,大唐还能恢复盛世,那该多好!
【白居易是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也是第一个被皇帝称为诗仙的人!】
李白:“他也是诗仙!白对他更感兴趣了!”
【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很是推崇,他继位后想要重用白居易,可惜白居易就在这一年去世了。】
【于是,他写下一首诗,凭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诗中不仅融入了白居易的名和字,还有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诗歌在白居易生前已经传遍天下,就连垂髫小儿和外族人都耳熟能详。】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现存3000首,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与好友元稹齐名,被称为“元白”,是当之无愧的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裴迪为好友王维抱不平:“摩诘才是最好的诗人,若不是天幕的介绍,李白、杜甫的文名都不如你!”
王维:“名声是后人所评,与我何干。况且后人喜欢现实主义的诗文,是因为他们也曾经历过如安史之乱那样的乱世,有感而发罢了。”
王维太过淡泊佛系,他虽经历乱世,却站得太高,离普通百姓太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河南新郑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的父祖都曾做过县令,他的父亲还因功升任为徐州别驾,白居易家学渊源,耳濡目染之下,自幼学习诗文典籍。】
【但就在他出生不久,他的家乡就发生了动乱,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建中三年,为了躲避战乱,十岁的白居易跟着父亲一起搬到宿州定居。次年,又因为建中之乱,白居易举家迁到越中。】
【贞元十五年,宣武(今河南省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彰义(今河南省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也发动了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就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维持关中经济民生的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运往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白居易也与家人分别,田园荒芜,骨肉离散,他的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不知安危。】
【白居易既担忧国家危亡,又担心自己的亲人,有感而发:“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的青少年时光就是在战乱中度过的,这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十四五岁时,白居易在叔父的资助下开始游历苏杭。他曾被苏州府学堂吸引,但考虑到学费昂贵,最终放弃了在那里求学的打算。】
【二十多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为了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白居易学习十分刻苦,甚至到了读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的程度。】
【年少时的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卓越的才华,白居易能共情底层贫民,也有匡扶社稷的远大志向!】
【因此,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期兼济天下,后期独善其身!】
【公元800年,白居易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第,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已经年近三十了。】
“据说白居易在应试之前,曾向大诗人顾况干谒,顾况听闻白居易的姓名,打趣道:长安米贵,居长安,大不易啊!在京城可没那么好混饭吃。”
“白居易没有说什么,只是将自己的诗文恭恭敬敬的交给顾况。”
“当顾况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不禁大为赏叹,连声说道:有如此才能,在哪里居住都很容易。白居易在长安的士人圈子里一举成名!”
“顾况看到的诗就是白居易十五、六岁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按唐朝科举考试的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很显然,这是白居易为科场准备的一首试帖诗。”
李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句当名传千古!”
杜甫:“科场诗要求严格,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白居易居然能写下如此佳作,真是大才啊!”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别来春半》)”
【贞元十八年(802年),白居易参加吏部举行的书判拔萃科考试,与元稹同时考中,被授于秘书省校书郎。】
【与白居易不同,他的挚友元稹出身北魏皇室之后,家族居住在洛阳,世代为官。不幸的是,元稹的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元稹家贫无业,年幼的时候没有机会拜得名师,他是由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启蒙的。】
【公元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以明两经擢第。】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考试简单,通过的人也多,但更不容易得到官职,元稹在长安闲居多年,等待分配。】
【在此期间,他淘到了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和杜甫的诗文,开始作诗,并成为杜甫的铁粉!】
【十年后的公元802年,二十四岁的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榜高中,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元稹虽有一个皇室先祖,但他们家到了唐朝已经没落,只有入仕以后,才有与高门结亲的资本。他在任校书郎后不久便迎娶了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
【元和元年(806年),元白二人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考中第一名,做了左拾遗,白居易被授予周至县尉之职。】
【左拾遗是个给皇帝提意见的小官,元稹很有政治热情,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谏官之职责)、“迁庙”(迁移新崩天子神主入祀太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时任监察御史的裴度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便受到皇帝的召见。】
【元稹尽职奉公,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他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元和元年九月被贬为河南县尉。】
【就在被贬这一年,元稹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即位悲痛的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三年……】
【这一对好友不仅脾性相投,对政治的看法一般无二,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
【白居易被任命为校书郎后自认为得到了皇帝赏识,食君之禄自然要忠君之事,尽到言官的职责以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大多都被皇帝采纳,然而他直言上谏,也让唐宪宗感到很不高兴,他对李绛抱怨道:“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上来的,他却不断找朕的麻烦,真是让朕很难受啊。”幸而李绛是一个正直之人,他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进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第378章 新乐府诗
【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将宫市制度的危害公之于众,“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对宦官集团的专横跋扈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顺宗改革的时候,曾废除这项政策,甚至还有农户受不了宦官的盘剥压榨,奋起反抗,殴打宦官,并将宦官送官法办的事。”
“但永贞革新失败后,宪宗皇帝是宦官集团扶持上位的,宫市制度立刻死灰复燃,并愈演愈烈!”
【得罪皇帝不可怕,得罪那些扶持宪宗登上帝位的宦官,就捅了马蜂窝,白居易不出意外的被诬陷排挤,罢免了校书郎的职位,只能再次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才被授予周至县尉一职。】
【两位至交好友,成了难兄难弟……】
【白居易秉承着儒家“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处世原则。一方面,他关心人民疾苦;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封建王朝中食禄奉公的官吏。】
【县尉的职责是在县里缉捕盗贼、征收捐税,这一职务让白居易更加深入贫民百姓之中。百姓承受的苦难让他触目惊心,也让他更加同情底层百姓的生活。】
【他亲眼看到农夫种田的不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农户种田就是看老天爷的脸色,南风一起,就要尽快收割庄稼。】
【丰收固然让人喜悦,却没有人看到这背后农民的悲哀。】
【农人全家出动,争夺天时:“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脚下如同笼蒸,头顶如同火烤,但他们还是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在“虎口夺粮”,必须抓紧时间!】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杜甫:“一个惜,一个愿,写尽了农人的无奈!”
【诗人看到百姓被繁重的赋税压迫的家破人亡,“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这是一个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只能捡别人遗漏的麦穗。】
【通过对话,白居易了解了贫妇人苦难的根源——繁重的租税!】
【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以至于沦落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眼下还有麦穗可捡,等秋收过去,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我们可以想象到,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
“而这个贫妇人失去了土地却依旧要承担原本的赋税,明年她就只能沦为流民乞丐了……”
“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唐宪宗无能狂怒:“难道还能不缴税吗?到时候国库怎么办,军队怎么办!”
天幕隐含的深意让封建统治者们心惊胆颤,也让普通百姓看到了一丝希望!
【丰收的年节背后却隐藏着如此悲惨的景象,不由得让诗人触目惊心,白居易反思自身,“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超脱出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真切的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为自己无功无德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这是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的批评,是对整个官僚集团的批评,也是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多收了三五斗》!”
“即便没有赋税的压迫,也会丰收成灾、谷贱伤农。”
“这就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悲哀,一切产出都在土地上。”
“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这样的悲剧!”
白居易:“发展生产力么?就是天幕说的科学技术?”
唐宪宗李纯:“如何提高农田产量,养活更多的人?”
李世民:“你的当务之急是亲贤臣远小人,消灭宦官集团和藩镇割据,而不是想这些不切实际的问题!”
【除了《观刈麦》,白居易还写了大量的新乐府诗,都是现实主义,讽喻时事的杰出代表!】
【唐朝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宦官专权,他们“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这些原本皇帝的家奴如何能有这么大的权利,当然是来自于皇帝的宠幸,“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他们掌握了军权与政权,骄奢蛮横,为所欲为,“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白居易在《轻肥》一诗中,极言宦官的生活奢靡豪富,却在最后来了一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这样的对比是何等的触目惊心!】
“震撼人心!”
“这样的鲜明的对比,比发表议论更有说服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江南大旱,掌权者却奢靡享受,人心不平,国家如何能安定?”
【白居易的《歌舞》与《轻肥》有着同样的思想内核,“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京城岁暮,大雪纷飞,高官大臣们退朝出来,一个个穿朱服紫,好不气派!】
【而这些公侯不需要担心风雪,不去关心政务,只一心想着游玩赏雪,似乎这才是他们日常最重要的事情,“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正因为富贵者有“风雪兴”,贫穷百姓就免不了“饥寒忧”。】
“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伤宅》”
【“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白居易只是客观地描述了现实情况:一面是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面是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
【这些朝廷命官,完全没有把国计民生放在心上,而是整天忙于营建第宅和追逐游玩。这样一帮人窃踞高位,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议婚》一诗中,白居易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世人重财轻人,攀附权贵,“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以至于“富家女易嫁”、“贫家女难嫁”。】
【但钱财与性格并不成正比,富家女“嫁早轻其夫。”而贫家女却“嫁晚孝于姑。”】
【在《重赋》中,白居易看到皇帝在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地方官员便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但各级官吏却层层盘剥,巧立名目“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而广大普通百姓却在重税压迫下困苦不堪,“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这些备受压迫的贫苦百姓终究还是发现了税赋的真相,府库之中“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那些贪官污吏极尽搜刮只是为了“随月献至尊。”】
【诗人再次替普通百姓大声疾呼:“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在《不致仕》中,诗人讽刺了那些“爱富贵”“恋君恩”,年老体衰依旧贪恋禄位不肯退休的人。】
“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在讽刺杜佑,七十多岁了依旧霸占着朝堂高位。”
“白居易可能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说的,但杜佑的孙子杜牧显然不这样认为,也因此他很不喜欢白居易。”
杜牧:“哼!”
白居易:……
【《立碑》讥讽了那些企图立碑传名和谀墓得金的人,讽刺了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诗人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在《买花》一诗中,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已经隐隐触及到了当时极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
【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宦官、权贵等黑暗势力,也让那些权贵切齿、扼腕、变色。“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李白:“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杜甫:“一吟悲一事。”
李世民:“观白居易之诗,便能看到当时的百姓民生。”
魏征:“可惜皇帝闭目塞听,再多的谏臣都无用!”
第379章 新乐府诗
【身处基层的白居易看到了中唐时期政治的黑暗,而这一切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什么造成的?当然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大唐国运被拦腰斩断,唐人无不愤慨莫名。就连后来的皇帝也无不责怪唐玄宗。】
【若是必须找一个人来骂,那就李隆基吧!】
宪宗李纯:不是子孙不孝,而是只有玄宗能担得起这个千古骂名啊!
李隆基:……
【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出来的。】
“《长恨歌》实际上也是白居易长达十几年不幸爱情的艺术概括。”
“白居易年轻的时侯,在家乡符离喜欢上一个女子湘灵,他的诗歌中多次提到那个青梅竹马的姑娘:‘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长相思》)。”
“但是湘灵出身低微,白居易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娶一个门当户对,对儿子将来的仕途有帮助的女子为妻,棒打鸳鸯,不许白居易与湘灵联系。”
“白居易并没有轻易屈服于母亲,他一直抗争到了三十六岁,宪宗元和二年才与杨氏完婚,这个年纪,很多同龄人都能当爷爷了。”
“《长恨歌》就写在白居易与杨氏结婚的前几个月,他的内心定然是相当痛苦的,因为他彻底失去了与湘灵再续前缘的可能……”
“白居易一生亲情缘浅,他的亲生子和一个女儿早夭,只有小女儿和一个养子活了下来……”
还没有成亲的白居易:……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元和初年,正是安史之乱后百弊积结的中唐,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凋弊,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侵扰。天下百姓目睹时代沧桑巨变,不满于混乱分裂、动乱凋弊的现实,无比怀念盛唐的统一、安定与繁荣!】
【上至君臣之间,下至文人聚会、歌楼酒馆、街谈巷议,社会各阶层中形成了谈论开元天宝遗事的风气,文人士子都在反思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教训。】
【在文学领域,便产生了一股新的创作潮流,诗人们回忆盛世、盼望中兴,抚今追昔、感伤国运,借昔讽今、针砭时弊,创作了不少情深意切的诗歌。】
【前文曾讲到过,《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用简略的语言描述了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接着诗人又反复渲染皇帝和贵妃的纵情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忘记国政,沉湎酒色,“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而这一切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战乱爆发,君王不思守卫国土,反而仓皇逃亡,丢下了满城百姓和身为君王的责任,“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千钧一发之际,君王的宠爱终于变成了一地鸡毛,“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盛世美人点缀,乱世美人赔罪!”
【在蜀地的唐玄宗孤独一人思念着贵妃,思念着那个太平盛世:“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回宫后又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可惜早已物是人非,“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八年安史之乱死去的那么多百姓怎么没见你有所反思怀念,居然还在沉溺于儿女情长之中!”
“白居易太理想化了,杨贵妃对于唐玄宗只是一个玩物,与梨园的伶人没有什么不同。唐玄宗被迫变成太上皇,只会懊悔没有将权利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李商隐:“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华清宫》)
【在白居易之前,关于帝王后妃的故事只有史书上能看到,白居易却抹去了帝王后妃身上的神秘色彩,将他们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刻画他们的爱情这是白居易的一大创举。】
“在《红楼梦》之前,所有文学人物都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白居易塑造的唐玄宗却是一个善与恶、爱与恨、灵与肉、可怜与可憎、坚贞诚挚与昏庸鄙俗、情痴情种与好色好淫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形象。”
“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突破!”
【白居易的《长恨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元代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等,在构思上都曾受到《长恨歌》的启发,或是直接从他的故事中脱胎而出。】
【历来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争论不休,有人说这是一首讽喻诗,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
“前半部分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又用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
“客观上来讲,这首诗还是爱情多一些,‘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但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而这首诗写于元和初年,与他的《卖炭翁》《观刈麦》《秦中吟》是同一时间段写的。诗人一定是想要讽刺唐玄宗,只是不能直白的骂皇帝,才将自己的想法隐藏在爱情之中。”
“白居易把他所有诗文分为讽谕、感伤、闲适、杂律四类,而《长恨歌》被列在感伤类。白居易还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可见《长恨歌》与讽谕诗《秦中吟》不同,它是‘风情’之歌。”
“白居易懂什么《长恨歌》!o(╯□╰)o”
元稹终于能看好友的热闹了:“乐天,天幕说你不懂《长恨歌》,你就不想反驳!”
白居易:“天幕说的也没错,诗文写出来就不是我的了,全看读者如何解读。”
元稹好奇道:“那你的《长恨歌》到底属于哪一类?”
白居易无奈一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长恨歌》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