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不过,作者的基调终究是积极的,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因此才有一个后来者消灭了老鼠,还天下一个清明!】
杜甫:“寥寥几笔,便勾画出千古不变的贪官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真是大才!”
李白:“哼!人鼠共生,乌烟瘴气。”
韩愈:“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白居易:“寓言故事最大的价值便是能让普通人看懂。”
这三篇文章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肺管子,朝中大员对柳宗元深恶痛绝,恨不得将其人道毁灭!
但柳宗元已经被贬到了最底层,不参与政治也不可能再犯错,倒让他们一时之间无从下手……
【除了寓言故事,柳宗元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的散文,比如被选为高中语文课本的《捕蛇者说》。】
【中唐时期,虽然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进行了两税法改革。但人亡政息,改革并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朝廷与藩镇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还加征种种苛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若是再遇到天灾,无疑雪上加霜。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逃亡、流浪,以至天下十室九空……】
【《捕蛇者说》中,作者描述了一种毒性极强的蛇,他们触碰到的草木会干枯而死,人若被咬则无药可治。但这种蛇也有其独特的功用,便是作为药引可以治愈多种疑难杂症。】
【因此,朝廷定期征集此蛇,以抵充赋税。永州的百姓纷纷争着捕蛇,以减免繁重的赋税。】
【作者通过捕蛇者蒋氏一家的遭遇,写下了当时百姓在苛政下的苦难生活。蒋氏祖辈和父辈都因捕蛇而丧命,但蒋氏为了生存仍不得不继续这一危险的职业。】
【蛇毒虽烈,但尚有躲避的可能;而赋敛之毒则无处不在,避无可避。蒋氏的祖父辈十不存一,父亲一辈只剩下十之二三,他这一辈也只剩下了一半人口,蒋氏因为会捕蛇,才能活下来。】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自己的感慨——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通过捕蛇者的悲惨遭遇,柳宗元揭露了封建社会“苛政猛于虎”的残酷现实。《捕蛇者说》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控诉!】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中央集权受到挑战,节度使希望自己的权势地位能够传给子孙后代,便在社会上鼓吹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为自己的割据制造舆论。】
始皇:“藩镇割据便如同分封!”
扶苏越发明白一个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学派之争的背后也是利益之争——
“只有那些能够得到利益的人才会鼓吹这样的制度吧。”
【柳宗元坚持中央集权,见此乱象便写下了一篇政论文章《封建论》批判分封制,肯定郡县制的优越性!】
【柳宗元从尧、舜、禹等古代圣王时期开始,对分封制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和分析。他认为分封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但并非圣人的本意。】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甚至“尧、舜、禹、汤、文、武”他们就“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分封制的存在是基于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条件,而非理想化的制度设计。】
“周文王周武王是不想实行郡县制吗?”
“是不能啊!”
“周朝失之于制,不在于政。而秦朝失之在于政,不在于制。”
周文王:扎心了!
周武王:“唉!都是跟着本王一起打天下的诸侯,若是胜利了不给他们好处,周朝也会像商朝一样成为历史……”
始皇:“大秦的国土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不需要与人分享!”
扶苏:“父皇英明,您设立的郡县制是最先进的,只是执行之人做的不好。”
曹操:“魏晋两代都‘封爵犹建’,结果是‘不闻延祚’。”
曹丕:“儿臣记下了,定会向后世学习,制定一个更好的制度。”
李世民:“唐代‘矫而变之,重二百祀’。史实如此,胜于雄辩啊!”
他曾经也想过恢复分封制,在群臣的劝谏下才没有做。
希望后世子孙不要开历史的倒车!
【柳宗元在文中明确表达了对郡县制的肯定,他认为郡县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避免分封制下地方割据、战乱频发的弊端。同时,郡县制也更能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秦‘有叛人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都说明了郡县制的优越性!”
刘邦:“朕是没有办法,不得不分封,你们却是自找麻烦!”
李隆基:“某些人对朝廷没有忠心,反倒将一腔忠义给了藩镇!”
【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恢复分封制的呼声,柳宗元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这些论调是出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利益考虑,而非真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这篇文章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痛斥了各种鼓吹分封制的谬论,打击了藩镇们的嚣张气焰,并表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人也无法改变这个趋势!】
柳宗元:“事在人为,用人唯贤!”
【《封建论》破天荒地提出了: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柳宗元承认客观现实,不认天命;他觉得由分封制到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而汉唐还要回到分封制才是倒退;他肯定了尧、舜这些圣人都有“私”,他说历史的发展不以圣人的意志为转移,圣人有“所不得已”。一扫腐儒们视为正统的天命观、历史观、圣贤观……】
董仲舒:……
朱熹:……
【主席曾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对这篇政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永州沉寂十年后,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被召回京城,但时任宰相的武元衡也是当时反对永贞革新的代表,对柳宗元等人极为仇视,回到长安的柳宗元依旧没有得到重用。】
【很快,柳宗元就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兴办学堂,教导学子,推广医学,开凿水井,开垦荒地,鼓励发展植树造林,整治街巷,修筑庙宇……】
“柳州人知学自此始!”
“柳宗元破除了当地的封建迷信,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至今,柳州还流传着柳宗元在这里打井的故事。”
【长期的贬谪生涯不仅使柳宗元在物质上遭受困苦,更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内心的痛苦煎熬一点点耗尽了他的生命……】
【在柳州期间,柳宗元身体虚弱,病痛缠身,这段时间是他最为艰难和痛苦的时期。尽管处于困境之中,柳宗元仍然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保持着联系,如刘禹锡、韩愈等人。他们之间的友情陪伴了柳宗元的一生,也是他晚年生活中难得的慰藉。】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宣布大赦天下,在裴度的说服下,柳宗元得到第二次回京的机会。但就在这一年的初冬,柳宗元在柳州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终年47岁。他就这样客死他乡,没有等到赦免的诏书。】
柳宗元:这就是我的一生……
刘禹锡:“我要给子厚写信,让他想开一些,不要这般自苦!”
【柳宗元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他反对董仲舒提出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
【他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375章 中唐文学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他在长安应举和为官时期,曾与文畅等僧侣结交,并极力称赞那些能够“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人亦儒亦佛的生活。】
【他虽然好佛,却也积极入世,他不只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是博采众家,将佛理融入儒家思想中。】
【他身体力行的践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明确提出了“文者以明道”的主张!】
【唐宋古文运动,堪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古文运动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人们开始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提倡文以明道。宋朝以后的散文,都是在唐朝古文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韩柳之后,唐朝古文运动的发展陷入了低谷,以李翱为代表的一派偏向于阐道。以皇甫湜、孙樵为代表的人则提倡“趋怪走奇”,使文章更加晦涩难读。】
【到了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光彩。】
【五代至宋初,浮靡华艳的文风又一次泛滥,这一次,挽转文坛、诗坛颓风的使命落到了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身上。】
【宋朝的古文运动不再声称学习先秦两汉,而是直接取法韩愈,因此这场运动又被称为唐宋古文运动!】
【明代的朱右曾将韩愈、柳宗元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合编为《八先生文集》,后来的茅坤又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从此,“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深入人心!】
韩愈:“吾道不孤!”
柳宗元:“这一次争取活的长一点吧……”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柳宗元将自己的遗著和年仅3岁的儿子都托付给了相交一生的挚友刘禹锡。】
【刘禹锡不负好友所托,将他的文稿整理成集,并作序传之于世。还将他的儿子柳告视如己出,抚养成人,教导他做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柳告后来科举及第,继承父亲清正廉洁的作风,为官一方,为民请命!】
柳宗元眼含泪光:“梦得,你就是我的伯牙子期!”
刘禹锡:“子厚!”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经历堪称一摸一样,但与柳宗元不同的是他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仕途坎坷,备受现实打击的情况下,刘禹锡活了70岁,堪称长寿!】
“在同年代的诗人文人中,只有白居易能与他相比了。”
“巧合的是,白居易与刘禹锡还是同岁。”
“晚年的刘禹锡失去了好友柳宗元,白居易也失去了好友元稹,两人相伴为邻,诗词唱和,也算是一段文坛佳话。”
刘禹锡,白居易:我成替身了!
【刘禹锡出生于公元772年,比柳宗元大一岁。他自称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当然,经历了五胡乱华与南北朝乱世,年代久远,早已不可考证。】
刘邦:“嚯!”
刘启:“……”
刘备:“某真的是中山靖王之后,有族谱为证!”
“还有人说他是匈奴后裔,毕竟匈奴王室也姓刘啊!”
“他一定很喜欢三国吧,他的字可是梦得。”
刘禹锡:……
曹操:要素过多……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年少时的才华横溢,到中年的政治风波,再到晚年的淡泊明志,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他的诗歌一般,跌宕起伏,却又韵味悠长。】
【刘禹锡的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苏州嘉兴,并在当地为官。】
【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有天赋又勤奋好学,很快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的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两人因同榜而相识,因志趣相投而成为好友。】
【贞元十八年(802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很快升为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并成为改革集团的核心骨干。刘禹锡终于得到了上位者的看中,能够参与国家管理,政治热情极为高涨!】
【革新失败后,两人同被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也在今天的湖南省,两人被贬之地离得很近,但他们身为罪官,不能离开任地,只能以信件寄托彼此的心意。】
【三十四岁的刘禹锡,正值春风得意,却被赶出朝堂,其苦闷可想而知。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谪居十年。】
【眼看着宦官权贵们趾高气扬,而锐意革新的有为之士却只能窜伏远方,刘禹锡既抑郁又愤懑,然而他却并不消沉。】
【在哲学上,他提出“人能胜乎天”的反“天命”思想,坚定自己的内心!还运用诗歌作为武器,尖锐地讽刺、抨击那些宦官权贵,热情地赞美那些志行高洁的被放逐者!】
【他借蚊子为喻,创作了《聚蚊谣》这首诗。描绘了朝中那些阴险毒辣的官僚的丑态。他们整日里偷偷摸摸、聚众起哄、心思歹毒,而他却拥有坚定的立场和铮铮铁骨。他坚信这些腐败的官僚总有一天会被消灭:“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与之相对,《白鹭儿》是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向往。“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生活的打击后,活的更加通透,他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元和十年,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被宣召入京,他踌躇满志,满以为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宰相武元衡的影响下,他们都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
“不得不说,刘禹锡也是作死小能手。”
“回京之后,刘禹锡游览玄都观,看到满观桃花灿烂如霞,而这些桃树都是他被贬后种下的,刘禹锡心生感慨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这些吸引人的桃花,都是他走后才种下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千树桃花,指代这十年来朝中的新贵,他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以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那些看花的人,则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
“这样辛辣的讽刺,让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就被人告发,说他对皇帝心怀怨望。”
“于是,柳宗元被外放为柳州(广西)刺史,刘禹锡则被贬官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播州在今贵州遵义。近代长征的时候都那么难走的路,在千年前更加闭塞荒僻。”
【当时的播州特别荒远,而刘禹锡又有八旬老母需要奉养,若是带老母同去播州,道路崎岖,颠簸数千里,定会九死一生。可若是不带老母去播州,那母子之别将是永诀!】
【柳宗元不忍好友如此左右为难,主动上书,请求与刘禹锡更换贬谪地,在裴度的帮助下,刘禹锡才被改为连州(广东)刺史。】
【刘禹锡仕途不顺,屡屡被贬,且身体羸弱,病痛缠身。但他乐观豁达,心态积极,利用闲暇时间自学医术,久病成医。】
【连州荒凉偏僻、疾病流行,他为民心忧,到处寻求治病的偏方,推而广之,帮很多百姓摆脱了病痛的困扰。】
“刘禹锡还编撰了药方《传信方》,书中收录的药方都经过实践检验,疗效可靠,值得信赖。”
“比如用槐枝丸治痔疮,用大豆、生姜治腹胀等。”
“由于所录药方药材易得、用法简单、疗效显著,《传信方》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朝鲜、日本等国也广为流传。”
“但不幸的是,元朝后此书逐渐失传,所幸有一部分药方被其他医学典籍引用,保留至今,我们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
“刘禹锡晚年长居洛阳,和白居易诗酒唱和,活到了71岁,在古代可谓长寿。他的养生心得便是: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

第376章 中唐文学
【五年后,刘禹锡因为母亲去世,才得以离开连州,之后又被调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刘禹锡:世界之大,我想去看看……
【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并未消磨刘禹锡的斗志,反而让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在被贬谪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刘禹锡的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的点滴美好。在他的笔下,山水有了灵性,草木有了情感。他的《竹枝词》系列,以欢快的曲调,描绘了巴渝一带的民俗风情,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得意道:“一语双关,妙手偶得!”
“刘禹锡在夔州白帝山上见到了刘备的先主庙,想起刘备建立的功业,以及蜀汉后继无人的处境,不由得借古怀今,写下了一首怀古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蜀先主庙》”
刘备咬牙切齿:“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阿斗!”
刘禅打了个寒颤:同为中山靖王之后,你怎么能坑我!!!
刘禹锡:哈哈,同为中山靖王之后,若是你能将大汉延续下去,刘这个姓氏该是多么的尊贵!
【公元824年,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途中经过洞庭湖。他站在湖边,望着那湖光秋月交相辉映的美景,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水与秋月和谐共融,湖面平静如镜,无风无波,仿佛一切都被定格在了这宁静的瞬间。即便在贬谪途中,诗人看到的洞庭湖依旧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和生命力的世界,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西塞山位于长江之滨,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刘禹锡登上这座历史厚重的山峰,眼前仿佛浮现出数百年前战火纷飞的场景。他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西晋王濬带着气势磅礴的水军顺江而下,攻破东吴的都城。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那曾经辉煌一时的金陵王气也黯然收敛,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末代君主孙皓用铁链封锁长江,想要以此阻挡敌军,但最终难逃亡国的命运。铁锁最终沉入江底,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而那一片降幡从石头城上升起,标志着东吴的彻底覆灭!】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多少英雄豪杰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最终都化为了泡影。而西塞山,却依然屹立不倒,枕着寒流,静静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原本在看刘备笑话的孙权:……
【结合当时的朝局,唐宪宗时期虽然取得了几次平叛战争的胜利,但这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宪宗死后,河北三镇再次叛变……】
【于是,诗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得出结论: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而事物兴废则取决于人!】
【刘禹锡来到和州后,曾被当地知县暗中刁难,知县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并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得知自己的安排没有达到效果后很生气,将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北门,面积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算可心,刘禹锡依旧心态良好,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很难说这不是对知县的挑衅,知县自然更加生气,再次将刘禹锡的居所换到了城中,这次只有一间房,且只能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十分简陋。】
【半年时间,刘禹锡在知县的强迫下搬了三次家,面积却一次比一次小。刘禹锡也不是泥捏的,自然很生气,他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第一句,刘禹锡便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清幽雅致的世界。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世界,而非外在的繁华。】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那青翠的苔藓,那摇曳的青草,仿佛都在诉说着陋室主人的高洁与清雅。】
【而陋室的主人,更是令人敬仰。他“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交流,探讨学问。他们不为名利所动,只追求内心的充实与满足。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乐趣。】
【刘禹锡还将自己居住的陋室与历史上的名人相提并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就连诸葛亮、杨雄那样的人物都曾居住在简陋的环境中,我也不过是与先贤一样罢了。】
【最后,刘禹锡以孔子的名言“何陋之有?”作为结尾,将全文的主旨推向了高潮。】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
【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一句话让知县变成了小丑!”
【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发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只要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精神,那么即使身处陋室之中,也能够拥有无尽的快乐和满足,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也是刘禹锡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宝历二年(826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所杀,唐文宗李昂继位,刘禹锡、白居易等被贬之人都被召回京城。】
【白居易从苏州返回洛阳,刘禹锡从和州回京,两人在扬州相逢,饮酒作诗。】
【他们年纪相仿,互相倾慕,却无缘一见,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又能回到京城,两人都很高兴,不知不觉就喝多了。】
【白居易写下:“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送给刘禹锡,感叹他历经坎坷,命途多舛。】
【刘禹锡也写诗作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年的友谊……】
元稹揶揄道:“要不要提前去和这位好友会面。”
白居易淡然:“一切都是缘分,将来总会见面的。”
【离开扬州后,刘禹锡途径金陵(今江苏南京),昔日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乌衣巷繁华鼎盛,如今只剩下了野草丛生,荒凉残照。刘禹锡不由得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显贵,如同过眼烟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陵五题》】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金陵曾是六朝故都,江东繁华之地。但到了中唐,这里已经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了,荒落得变成一座空城。”
【刘禹锡再次回洛阳,被任命为东都尚书,此时距离永贞革新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距离上次回京也过去了十一年。】
“但玄都观的故事还有后续——”
“五十六岁的刘禹锡再次游玩玄都观,玄都观中已是一派萧然,当年的桃树都不见了,只剩下‘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于是他又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