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一个神话传说开篇“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来描写北方边境的恶劣环境。太阳月亮的光芒来不到这里,只有北风凛冽,呼啸而来!】
“传说,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谢道韫则看到了下一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真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担忧着自己远在长城戍边的丈夫。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更加伤情……】
【最后,李白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后汉书·朱浮传》曾言:黄河边的孟津渡口不可堵塞,滔滔黄河就更加不可能堵塞!】
【但李白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以滔滔黄河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第360章 诗仙李白
【在幽州游历期间,还有人想要邀请李白进入幕府,被李白断然拒绝。他自比一只出身于南方的鹧鸪,“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山鸡野雉都来劝说小鹧鸪:千万别去啊,北方的鸟总是欺负南方去的小鸟,那里纵使有梧桐树也难以栖息啊!】
【小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坚决拒绝北上。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功名利禄不可取,逸乐忘忧行不得,誓死不从贼人!】
【李白拒绝邀请,毅然回到南方,第二年春天再次前往长安,将自己在幽州的所见所闻奏陈皇帝,盛赞哥舒翰的诗歌也是这一时间所写。】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大唐开国至今已经有一百四十年(武德到天宝应该是一百二十年),曾经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何等的煊赫!”
“可惜所谓的盛世实则外盛内衰,‘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而一手遮天的权臣却能‘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权者气势煊赫,得意洋洋;失势者被弃置一边,再不受重用。只有像汉朝的扬雄那样的守道之士,一心关门著书,草《太玄》以为娱,淡泊自守。”
扬雄:“当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扼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
李白:“一时荣宠,翕忽之间位高权重。一旦失宠,则被捐弃不用……”
【可惜,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李白的诗歌传唱天下,依旧无法唤醒那些沉浸在美梦中的权贵与被享乐蒙住心智的皇帝……】
【此后,李白归隐山林,宣称自己要修仙问道,实则明哲保身!】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河北、河南,李白的人生也被战乱拦腰斩断!】
【已经五十六岁高龄的李白带着妻子宗氏一起仓惶南逃,他听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便从当涂返回宣城,在剡中(今浙江省嵊州)暂避。后来,听说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回金陵。】
【中原大地,风云变幻。至德元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潼关,生擒哥舒翰!】
【又听闻玄宗逃亡蜀地,李白沿着长江西上,行至庐山,在屏风叠隐居。】
【李白空怀救国之心,却苦于无用武之地,他辗转不寐,椎心泣血,痛苦万分。希望等待时机,能实现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
【就在此时,永王李璘率师东下,途经庐山,他仰慕李白的大名,三次派人聘请李白进入自己的幕府。】
【李白虽满腔热情怀抱平息叛乱的愿望,但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却毫无了解,再加上他渴望建功立业之心一如往昔,便下山追随永王。谁知,这一去,就让李白洁白无瑕的名声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为永王写了《永王东巡歌》,赞颂了永王的“功绩”——“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奉天子之命,建节东巡,义师到处,一片和平。】
【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张良、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
【但这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
【他不知道的是,永王李璘不遵李亨的调遣和安排,擅自引兵东巡,事实上背叛了身在长安的皇帝,李亨派遣高适等人带兵征讨,永王兵败,被杀!】
【尽管李白反对割据,主张平定叛乱,但他身为李璘的幕僚,也因此而获罪,被系于浔阳监狱中,成为统治集团内讧祭坛上的牺牲品——此时离他加入李璘幕僚只不过数十日而已。】
【李白在狱中写了许多文章向故友求救,他的夫人也多方奔走,但真正向他伸出援手的只有故人之子宋若思和宰相崔涣。】
高适有些无地自容,身为平叛军的统帅却无法帮助自己的好友,更尴尬的是他们此时正在一起游玩,一起看天幕。
“太白,对不起,我……”
李白打断了他的话:“战乱一起,所有人都四散分离,朝不保夕。我们曾约定过,要一起匡扶社稷,救济百姓。此时你是朝廷军的统帅,若是包庇我,便不是忠君爱国的小伙伴了。”
杜甫也劝道:“是啊,太白兄进入永王幕府不过数十日,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的消息呢。”
李白长叹一声,谁能想到天下鼎沸之时,皇室居然还要明争暗斗!
【死里逃生的李白做了宋若思的幕僚,跟随他到了武昌。宋若思很仰慕李白的才华,再次向朝廷举荐李白,希望他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但这也提醒了朝中众人,李白曾跟过永王,算是叛乱分子,这样的人怎能入朝为官。于是,李白不仅没有得到想要的官职,还被流放到了夜郎(今贵州桐梓)。】
【五十八岁的李白自浔阳出发,向着夜郎而去。一路上途经江夏,登黄鹤楼,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这一年天下大旱,肃宗下诏大赦天下,刚走到三峡的李白也幸运的被赦免,李白欣喜若狂!】
【他从白帝城乘船顺流而下,像是一只出笼的小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李世民:“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真是自然天成。”
长孙皇后:“他也算是历经坎坷,终于能够步入坦途了……”
【李白身上没有了罪人的头衔,行程都变得轻松了起来,回程途中他再次路过江夏,江夏太守韦良宰设宴款待李白,李白作诗相赠。】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这是李白最长的一首诗,也是李白一生的自传:“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人生的际遇天差地别,“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李白从翰林供奉,沦落成了一个罪犯,而老友韦良宰已由一介平凡的知县成为名镇一方的主座了。】
【面对老友,李白除了讲述他们之间的交情,也向对方述说自己的委屈和不幸——】
【在安史之乱前,他就曾北上幽州,探查安禄山的虚实。“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皇帝自己放弃了北方的大好河山,面对如此局势,李白也无能为力,只能独善其身,求仙问道“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如今的世道,就算是乐毅再生,也遇不到赏识他的燕昭王了。】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大战一起,遭殃的是天下百姓“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三十万大军如同虚设,任由叛军长驱直入。满朝文武像是犬羊一样被叛军驱杀,正义之士被剁成了肉酱,皇帝逃亡蜀郡,两京成为废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永王得到皇帝的命令,率领大军出征,途径我居住的浔阳“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我被名声所累,被迫上了贼船,只得到五百两金子,却把自己坑到了夜郎。“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对此,李白只想高呼:“我是清白的!”】
李白:“o(╥﹏╥)o”
“这首诗最出名的两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用来赞美韦太守的文采的,也是李白对诗文风格的追求。”
【离开江夏后,李白居无定所,穷困潦倒,辗转到了当涂,借住在他的族叔,时任当涂县令李阳冰的家中。】
“李阳冰本就仰慕李白的才华,对他多方照顾,李白临终前还将自己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也不负所托,将李白的诗文整理抄录,流传后世。”
【这时的李白已经年逾花甲,历经漂泊流离,蒙受不白之冤,屈辱的待罪流放,李白最后一次来到宣城,登上敬亭山,故地重游,却再也没有往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他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了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第361章 诗圣杜甫
【尽管遭受了现实的毒打,但豪放乐观的李白终究是不愿意向现实低头的,历经磨难,他依旧能够豪情万丈的喊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份豪情也成为李白生命的底色,给后人留下了李白是不会老的印象!】
【上元二年,李白写下一首《临路歌》后去世,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终年六十二岁。】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临路歌》”
“诗人以大鹏自比,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
“这是李白的绝笔,也是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
李白:“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最后却是诗文让白名留青史!”
杜甫:“这一次定会不一样的!”
【关于李白的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旧唐书》说他是醉死的“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其他史书却说,李光弼东镇临淮的时候,李白不顾自身61岁的高龄,前往军营请缨杀敌,希望能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却因为身患重病不得不返回,次年就病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民间传说,极富浪漫主意色彩: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醉后跳入水中捞月,溺水而亡。】
【最后一种说法不仅与诗人的性格非常吻合,也寄托着后人无限的期望。】
李白哈哈大笑:“白也喜欢最后一种,有酒,有月,足矣!”
【李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了浪漫主义的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兴盛打开了局面,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李白一生功名不显,却不畏权利,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他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劝酒的《短歌行》中幻想了一个神话世界:“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
【《月下独酌》中,他幻想着自己在与月亮一起喝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山水诗气势磅礴,又晶莹剔透,将自己丰沛的情感融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他的边塞诗极为出名,却也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在诗词的世界中,李白一扫世俗的尘埃,恢复了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豪气纵横,神游八荒,自由驰骋,彰显着他洒脱不羁的气质与傲然独立的人格!】
【当代作家、诗人余光中称赞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后来有人接上了后半句,“杜甫眉头一蹙,就是半个乱世!”】
【杜甫是李白的超级粉丝,自山东分别后他给李白写了许多诗,便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有很多,只是因为战乱,两人天各一方,再未见面。】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忆李白》”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其二》”
当着偶像的面看自己给他写的诗,杜甫多少有些尴尬。
李白没想到居然有人这般喜欢自己……的诗,当即豪情大发,又许诺给了杜甫许多诗歌。
【若说李白的风格是“飞扬跋扈”,杜甫便是“沉郁顿挫”!在我们印象中,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就连后人也习惯称其为“老杜”。】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在谈及古代文学时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鲁迅也生活在一个战乱不休,民不聊生的年代,在杜甫的诗中似乎能看到每一个乱世的影子。】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正月初一,这一年唐玄宗继位为帝,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杜甫比李白、王维小十一岁,比孟浩然小二十三岁,在他们名扬天下之时,杜甫还只是一个冲龄幼童。】
【杜甫的祖父是唐朝著名诗人杜审言,父亲杜闲官至县令,母亲出身世家崔氏,在杜甫幼年便已去世,他的父亲又续娶了卢氏。因此杜甫自幼是在姑母身边长大的,在他的诗文中极少提及继母。】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甫对祖父的诗评价很高:吾祖诗冠古!”
杜审言欣喜若狂:“天幕盛赞的诗圣居然是我家孙儿!”
杜审言恃才傲物,根本看不上与自己并列的苏味道等人,时刻想着压他们一头,如今终于有名头了!
可惜他在杜甫出生四年前便去世了,没有见到这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孙子……
杜审言想起了什么,突然伸腿踹了儿子一脚:“定是继母不慈,你这个做父亲的也不关心儿子,才让乖孙在姑母家长大。”
杜闲:……
【出身官宦世家的杜甫,自幼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五六岁的时候便能看到当世名家公孙大娘的剑舞,七岁便能写诗做赋:“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少年时期的杜甫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他曾在岐王的宅邸中听李龟年唱歌,在北邙山上欣赏画圣吴道子的画作。当时的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就连李邕、王翰这样的文学大家也屈尊来看他。】
【杜甫的青年时光是与开元盛世同频共振的,“文章憎命达”,正因为盛世王朝,百姓安乐,所以杜甫早年并没有留下多少流传下来的诗文。】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的杜甫离家出游,用几年时间漫游吴越。】
【疯玩了三四年时间,杜甫终于想起了自己的前途,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回到家乡参加“乡贡”,次年在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热衷游玩的杜甫不出意料的落第了……】
【科举的失败并没有打击到杜甫,他继续前往山东等地旅游,在那里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年的思想写照,字里行间蕴含着青年人的浪漫与激情,洋溢着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开元二十九年,杜甫回到洛阳,迎娶了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杜甫与妻子相伴一生,感情极好,他的诗中也多次提及自己的妻子。】
【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杜闲病故了,杜甫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此后生活逐渐困顿。为了养家糊口,杜甫不得不回到现实,开始了求取功名的漫漫长路……】
杜甫长叹:“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白:“李林甫当权,政治日渐昏暗,你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天宝三载,杜甫在洛阳与被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与高适同游梁、宋,寻仙问道,互赠诗文,畅快淋漓,可惜此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
第362章 诗圣杜甫
【天宝六载,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可惜,这次科举的主考官正是权相李林甫,李林甫担心有才学的新人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又担心,学子们年轻气盛,会将他做的那些烂事公之于众。】
【于是,李林甫自编自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对李隆基说天下才子都已尽在陛下彀中,将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杜甫不知内情,但这件事对杜甫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就像是欲振翅高飞的大鹏被折断双翼,又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失去了自由,他的痛苦屈辱到达了顶点!】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诗干谒,他向尚书省左丞韦济投赠的诗文最是有名。】
【虽然是求人提携,但杜甫也没有低声下气,开篇便直接批判现在的政治黑暗“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
【而杜甫本人则极为自信,他自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做赋堪比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杨雄,写诗堪比曹植,“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都亲自登门拜访,“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二十四岁便通过了乡贡,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
“王翰就是写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人。”
“李邕是曾经拒绝李白,后来与李白成为好友的文学家、书法家。”
“杜甫天真的认为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想要求个功名,登上仕途,简直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
“但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就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
【诗人觉得自己非常厉害,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绩,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次恢复到上古时期那样淳朴敦厚。】
“这是儒家的最高志向,但这样的说法岂不是在说如今天下黑暗,民不聊生,皇帝也不是尧舜之君!”
“这是指着皇帝鼻子骂啊!”
“可还记得你是在求官?”
【可惜在长安客居十年,到处奔走献赋“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得到的却只有冷眼与鄙夷,“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诗人不甘心退隐江湖,彻底放弃理想,只能寄希望于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提携自己。】
【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
【这种干谒诗本就是为了求得上位者赏识所写,不免曲意逢迎,譬如李白给玉真公主的诗中将公主比作仙女,给唐玄宗的《大明宫赋》中又将皇帝比作尧舜。王维也曾低声下气的向张九龄求提携“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但杜甫的诗中却没有任何贬低自己的言辞,反而直抒胸臆,不卑不亢,甚至在诗中讽刺了当时的政治黑暗,科举不公。】
【于是,不出所料,杜甫再次吃了闭门羹……】
备受现实打击的李白:“干谒诗不是这样写的。”
杜甫:“小弟知道,只是不想为五斗米折腰罢了……”
【在长安蹉跎的十年间,杜甫深切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官场的黑暗。他看到百姓衣食无着,权贵却奢靡享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状深深刺激了他,开启了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先声!】
【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杜甫用诗记录下了杨氏外戚出行时煊赫的排场,“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因为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杨氏满门显贵,玄宗巡幸华清宫之时,杨氏兄妹随从,每家为一队,穿着同一种颜色的衣服;五家合队,如同百花齐放!】
【他们个个奢靡无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杨国忠更是炙手可热,千万不要靠近,免得宰相大人对你发火。】
【这是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状,也是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表现,不仅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也映射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李世民:“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了不幸。】
【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兵败于泸南。士卒死伤多达六万,鲜于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为了掩盖亲信部下的失败,依旧上奏为其表功。还下令召集河南河北的百姓服兵役,继续攻打南诏。】
【百姓听说南诏有瘴气、瘟疫,还不等与敌人战斗,死的人就多达十之八九,都不想服兵役。杨国忠便命手下强行抓人,一时间,河南河北怨声载道,哭声振野!】
【杜甫见此惨状,写下《兵车行》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扶苏:“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人重墨铺染,如风至潮来,突兀展现出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开往前线。
征夫的父母和妻儿慌乱的在队伍中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
白居易感慨:“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
被征召的征夫都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