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借着征夫与老人的答话,诗人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正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
武帝:“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人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为例,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
年轻的李隆基仿佛被利剑刺中,一口老血梗在喉头,却也不得不说:这首诗写的真好!
刘恒:“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华山以东的千万村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了全国的景象。
李世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千村万落生荆杞”,地方官吏却又在催逼租税。
抓兵、逼租,正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役夫们敢怒而不敢言……
上一个敢怒不敢言的是隋末的百姓,再上一个是汉末、秦末……
李治气道:“这就是盛世,简直堪比王朝末年!”
武则天:“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如今才知道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
这是百姓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重男轻女,本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人们一反常态,心灵上也受到严重的摧残!
这句诗与白居易的“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所反映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一个是不敢生男孩,一个是想要用女儿攀附权贵。
表象虽不同,内核却如出一辙。
都是在控诉这黑白颠倒的世道!
李隆基:“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阵阵,鬼哭凄凄,场面凄清悲惋,寂冷阴森。
【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诗人通过这首诗宣扬和平非战的理论。】
【这首诗中,杜甫自创以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第363章 诗圣杜甫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终于得到了玄宗的赏识。玄宗下令,在集贤院为杜甫一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
【这是杜甫一生中最为光耀的一天,“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宰相出题,公卿围观,一日之间,名扬天下!】
【杜甫踌躇满志,以为自己终于等到了梦想中的机会,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依旧是老熟人李林甫。】
【李林甫嫉贤妒能,容不得任何人在皇帝面前出头,一句“暂时没有合适的官职”便让杜甫等候分配。】
【天宝十四载(755年),等待三年的杜甫被授予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就任这种压迫百姓的官职“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朝廷就将之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负责掌管府库兵器的小官。】
【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一大家子要靠着他养活,为了生计不得不接受了这与所学无关的职位。】
【这一年的十月,杜甫前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看望家人,看着满目疮痍的关中大地,备受天灾人祸折磨的普通百姓……杜甫心中一片凄凉。】
李世民:“天宝十四载的十月!”
这个时间巧合的让他心惊!
【他回想着自己的不幸遭遇,不免发出感慨:“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我这个老头子,年纪越大,越不合时宜。我虽然已经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要继续努力,尽自己所能,与万民同哀乐!】
孟子:“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
孔颖达:“此人颇有儒者兼济天下的风范。”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诗人不是没有想过隐居,但圣明天子如同尧舜在世,我怎能轻易抛下这一切逍遥江湖。朝堂之上具是国之栋梁,我虽不才,却也有一颗忠诚之心,想要报效国家,为君分忧。】
【可是我也不想放弃志气去巴结权贵,因此这么多年依旧穷困潦倒,“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诗人半夜冒着严寒离开京城,天蒙蒙亮的时候到了骊山,唐玄宗正带着杨贵妃在这里避寒。华清宫好像王母的瑶池,梨园的乐声响彻天地,皇帝和大臣纵情娱乐,享不尽的贵富荣华。】
白居易:“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李隆基:哼!所谓的‘尧舜之君’不过是说的好听罢了,一句‘君臣留欢娱’就把他拖入了泥潭。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只有达官显贵才能参加皇帝的宴会,但他们穿的绫罗绸缎,吃的美味佳肴,却都是贫寒妇女的劳动所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被朝廷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过来。】
【皇帝把绸帛分赏群臣,指望他们感恩图报,为朝廷效力;臣子们如果忽略了皇帝的这番好意,那当皇帝的,岂不等于把财物白白扔掉!】
【然而,如今的王公贵族就是这样做的,“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朝廷里挤满了这样的“济济英才”(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稍微有点良心的,都应该感到怵目惊心!】
魏征:“骂得好!”
长孙无忌:“真是犀利!”
【不但百官如此,中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国库的金银财宝都被皇亲国戚窃取,他们欣赏着虢国夫人、杨贵妃的歌舞,穿着貂鼠皮袄,品尝着来自天南地北的香橙、金橘,驼蹄羹汤。】
汉武帝本来在欣赏佳作,却突然看到杜甫用“卫霍”指代外戚,不由得怒火中烧!
居然将杨家人跟朕的大司马相提并论,简直荒谬!
霍去病却不在乎:“这诗写得真好,文武百官,杨国忠、杨玉环都被一一攻击,距离直接批判李隆基仅一步之遥啊。”
汉武帝也出了一口恶气,痛骂道:“活该!”
可惜杜甫并没有直接骂出口!
【层层渲染之后,诗人终于发出了自己的怒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骊山宫装点得恍如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却有尸骨倒毙在地。不过相隔几步,两个世界的差距却如此之大,让诗人再也说下去了……】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诗人看到河水冲激着巨大的冰块,波翻浪涌,高接西天。诗人疑心这是崆峒山从水上飘来,怕要像共工一样把天柱撞断!】
【幸好河上的桥梁还没有完全冲毁,桥柱子却吱吱呀呀,摇晃震颇。河面这么宽广,谁能安然飞越?旅客们只好牵挽过桥,顾不得自身的危险。】
【这何尝不是天下局势的写照,安史之乱将起,大唐王朝岌岌可危,“天柱”将断,天下百姓谁能幸免!】
【淌过危险的冰川河流,杜甫终于回到了奉先的家中,可是一进门他就听到了家人的哭声,原来,他的小儿子尽然活活的被饿死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天幕下的古人都有些心惊,杜甫可是出身官宦世家的大诗人,自身也有官职名望,他的儿子居然会被饿死!
唐朝还能好吗!
【今年还算风调雨顺,原本不该为衣食发愁,可是身为父亲,他没有本事养活自己的儿子,身为朝廷官员,他养不起自己的家人!】
【诗人推己及人,他好歹是个官,既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租纳税。他尚且活的如此艰难,那些贫苦的百姓又该如何活下去……】
“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远守边防的士兵,更是缺吃少穿。”
“杜甫的真知灼见都将一一应验。”
“自己的儿子都饿死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还是普通百姓。”
“这份忧国忧民之心何其可贵!”
“官员都养不活自己的家人,就这还大言不惭的自称盛世!”
“弱者填沟壑,强者想造反!”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四载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举兵造反,杜甫路过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闹得不可开交,只是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
【然而,身处民间,贫困潦倒的杜甫却敏锐地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危机迫在眉睫!】
“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即便没有安史之乱,也会有其他人忍不下去,揭竿而起!”
此时的局势,不是杀一个安禄山就能解决的……
李世民认可了天幕对杜甫的推崇:“以作品内容而论,杜甫的诗是一代史诗,即使是论事,他的诗也是可以供千秋万代加以鉴戒的。”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
【杜甫听说了肃宗即位的消息,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在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送到了长安。】
【叛军在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一片废墟。】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他不由得触景伤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烽火苦教乡信断”,杜甫的妻儿都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让他魂牵梦萦,放心不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杜甫默默算了一下,那一年他才四十六岁,正值壮年,头发却稀疏苍白,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曹操:“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千古佳作!”
战乱年间的人们对“家书抵万金”最有感触,一句话便说出了战争对百姓的摧残!
【杜甫的伟大,正在于他把国恨与家愁融入自己的生命和艺术之中,水乳交融,难解难分,这就是“诗史”的魅力!】
【因为他官卑职小,杜甫没有像王维一样被严密看管,他死里逃生逃出了长安,到达凤翔投奔肃宗。】
【杜甫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为剿灭叛军,安抚民众献计献策。“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肃宗见到杜甫一片爱国之心,便封其为左拾遗,这是很多诗人都担任过的官职,级别虽小,却能直接向皇帝提意见,当然也很容易得罪人。】
第364章 诗圣杜甫
【当时有个宰相名叫房琯,就是那个建议唐玄宗分封诸子平定叛乱的宰相。他本是李隆基任命,派到儿子身边的人,虽然很得肃宗的看中,地位却很是尴尬。于是房琯积极平叛,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在朝中立足。】
【事实证明,他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一样拉胯,不通兵事,用人不当,将军事全权交给一个书生,又喜好空谈,他亲自率领的平叛行动很快便以失败告终,他也被肃宗罢免了宰相之位。】
【后来房琯又因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被皇帝贬到地方为官。】
“房琯自负才学,上表皇帝,请求亲自率军收复两京。”
“在战场上,他用春秋时期的车战之法,以牛车两千乘进攻,命马步军护卫。叛军顺着风势,扬尘纵火。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多达四万,仅有数千人逃出。”
“你猜春秋时期的车战为何会被淘汰(狗头)!”
“两日后,房琯又率南军与叛军交战,再次大败,杨希文、刘悊投降叛军。房琯只身逃回,向唐肃宗肉袒请罪。”
“但我们知道,唐肃宗并不是一个英明果决的皇帝,房琯如此惨败,依旧没有被肃宗按律治罪。肃宗之所以罢免他的宰相之位,是因为政敌贺兰进明的进言。”
“房琯结党营私,纵容门客董庭兰弄权谋利,他被贬官并不冤枉。”
【杜甫与房琯是诗词唱和的好友,又有劝谏皇帝的职责,为营救房琯积极奔走,结果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自此失去帝心,再也不得重用!】
杜甫:“后人似乎很不看好次律(房琯)。”
高适:“德不配位,必遭灾殃!”
李白:“你都不为自己担心一下?”
杜甫:“哎,反正愚弟也从没有被陛下看重过。”
他和李白大概都不适合参与政治吧……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虽然仕途失意,世态炎凉,但他哀而不伤,内心深处依旧是充满希望的:“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公元758年年底,杜甫离开华州,回乡探亲。759年三月,邺城之战(相州)爆发,九路大军各自为政,宦官鱼朝恩胡乱指挥,唐军大败!】
【为了征集足够的兵员,河南河北等地的百姓再次被发动起来,强制服兵役!】
【杜甫返回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在去新安的路上,忽然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被征的都是一些年岁不足的中男。】
【他问那些新安派来的吏役:“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都要点选入伍。”】
李世民:“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按制,中男不得征召为兵!”
天宝三年,又改为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
魏征:“定是壮丁已被征召完毕,依旧缺少兵员。”
【杜甫再次逼问:“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即便没有国家法规的限制,这些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守卫东都啊?可惜,杜甫的逼问并没有得到答案,因为这些官吏也是按着上面的命令办事。】
【得不到回答的杜甫将目光转向那些被押送的人群,他发现那些长的壮实的青年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杜甫:“这些中男尚未娶妻,他们的父亲早已被抓走服役,唯一的亲人就是母亲了……”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诗人对着他们流泪目送,只觉得天色已近黄昏,就连青山都在为他们哭泣。】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种兵役制度极其不合理,违反自然天性,杜甫觉得他们真是太惨了,便向着那些中男前进的方向自言自语,像是要劝慰他们一般——】
【这场战争与他写《兵车行》之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事关国家存亡,社稷安危,杜甫出于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的考虑,有必要向他们解释为何要强征兵役。】
【就在不久前官军围困相州(邺城),原以为很快就可以平定叛军。谁知却吃了败仗,士兵都溃散了。】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是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却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只是些安慰之词。】
郭子仪:“九路大军,怎么单提某!”
李光弼:“谁让你最有名气呢。”
【在《新安吏》一诗中,诗人揭露残酷的现实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可见其用心良苦。】
李隆基:“朕终于知道何为史笔如刀!”
【继续往前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荒郊野外行夜路很危险,杜甫一路行来都没有找到能投宿的地点,在暮色苍茫之时杜甫才匆匆忙忙地赶到了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里便是石壕村。】
“古代社会,秩序混乱,旅途荒凉,旅客都是未晚先投宿,但杜甫却找不到一个能够投宿的地方。”
“尤记得开元盛世之时,所有商人旅客出行都不必带着口粮,他们随处都能找到可以提供食宿的地方。”
“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杜甫刚睡下不久,便听到砰砰砰的叫门声,原来是差役在强行征兵。这家的老翁立刻熟练的越墙逃走,老妇匆忙出门应付。“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差役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人痛苦的说道:她的三个儿子都参加了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传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死去的人永远无法复生,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吧……】
【老妇人述说自家的悲惨遭遇,希望能博得差役的同情,高抬贵手,却不料差役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人只能再次哭诉:“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已经没有其他男人了,只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儿,还在吃奶呢。】
【差役心生恶意:“吃奶的孩子总有一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人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给孩子喂奶,才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请您行行好吧!”】
【话已至此,差役依旧不肯松口,为了自家小孙儿,老妇人只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虽然年老力衰,但我还能够为军队准备餐食。差役这才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知道再也听不到哭声。儿媳妇因为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诗人也整夜无法入眠,第二日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天幕下的观众像是在这一家人身上看到了自家的影子,不由得泣不成声,便是和平年间的百姓也要遭受这样的生离死别。
他们将杜甫这个大诗人记在心里,因为他说出了他们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这首诗中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远比写出来的更加丰富,诗人没有美化现实,如实的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诗人的爱憎是如此的强烈,倾向性也十分鲜明,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更是深表同情。】
【离开石壕村,杜甫来到了潼关,此时长安已经收复,潼关也回到了朝廷的手中,诗人才能从这里通行。】
【诗人看到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潼关吏》”】
【诗人想到三年前,潼关失守,十分关心这里的防备,便问道“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潼关的守将对此充满信心,要诗人下马仔细看看,“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再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杜甫见此地士气昂扬,很是感慨,因为他并没有忘记“前车之鉴”——三年前,就是在这里,杨国忠怂恿皇帝命哥舒翰出兵,致使哥舒翰带领的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葬身鱼腹。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肃宗的朝廷也有一个“杨国忠”,那便是擅权秉政的大太监李辅国。】
【最后,诗人殷殷嘱托这里的守将:“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第365章 诗圣杜甫
【百姓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杜甫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唐朝的统治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给百姓,根本不顾百姓死活!】
李隆基、李亨面颊抽搐,第一次被人这样直白的当面斥骂,这种屈辱的感觉他们能记一辈子!
封建社会的百姓都感同身受,一无所知的时候,他们能够忍受这些无理的盘剥,一旦他们觉醒过来,便是统治者们焦头烂额了……
【不过,在平叛这一点上,百姓和唐王朝还是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的。】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了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的高压政策,又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当时的百姓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还是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
【如果说三吏是从官吏的角度反应朝廷的政策,那么三别便是从百姓的角度,描述他们的心理变化。】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别》中,杜甫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妇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要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洞房花烛之夜,却也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
【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诗中新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安史之乱中,广大中原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迁移。而此时,大唐的边境就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的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悲可叹。】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去那九死一生的战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还能依靠谁。想到这些,让她痛苦得柔肠寸断。】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她本想与丈夫同生共死,可是军营不允许女子进入,这样的现实让妻子心痛如割,心乱如麻!】
【女主人公经过一番剧烈的内心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和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
【她深刻的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想要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为了让他放心地去前线杀敌,她洗尽铅华,将新衣服束之高阁:“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最后,这个聪慧明理的新妇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将自身的幸福寄托在丈夫胜利归来之后!】
元稹品味着整首诗:“一韵到底,一气呵成!”
白居易叹了口气:“战争总会给百姓带来不幸,百姓对战争的态度也是复杂多变的。”
【《垂老别》的主人公是一个暮年从军的老翁,邺城兵败后,朝廷为了征集足够的兵员,不仅是未成丁的中男被强征,就连老翁老妇都不放过。】
【诗文开篇,诗人就点明了时代背景,“四郊未宁静”动乱不断,老翁虽然垂垂老矣却无法过上安稳的生活。】
【老翁感慨:他的儿孙都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只剩下他这个老头子,也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翁虽身处民间,也有一颗忠君报国之心。他将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然已经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
【临出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也免得她伤心。谁知走了没几步,就听到老妻的悲啼声。】
【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老妻穿着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老翁的心也不由得一下子紧缩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