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上前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经哭得泪流满面,她也知道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要多加保重,努力加餐呀!”】
【老翁毕竟是坚强倔强的,他不得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似乎也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想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全然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呢!”】
【眼看就要分别,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可是如今的天下到处都在征战,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样的灾难并不是针对老夫妻二人的,老翁劝老妻想开一些,面对凶悍的敌人,与其束手待毙,倒不如放手一搏!】
【但真到了告别的时候,老翁又不免肝肠寸断,“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这一去,就要永远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离开患难与共的亲人,这让老翁如何能够承受!】
【在《垂老别》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正直勇敢,豁达大度的老翁。】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就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现象反映一般事实,准确传神地表现那个时代,描绘出劳苦人民和诗人自己的辛酸与苦难。】
【写了这么多征兵前的故事,杜甫也将目光转向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征夫,《无家别》描写的便是一个邺城战败后,回到家乡却发现自己已经无家可归,再次被征召入伍的军人。】
【《无家别》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的,但讲述人不是杜甫,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主人公好不容易从战场上死里逃生,侥幸活下来,满以为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与亲人团聚。但眼前的一切却打破了他的幻想。】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天宝之前这里园庐相望,鸡犬相闻,人声鼎沸,天宝之后却人各东西,一片荒凉,满目萧索……】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家乡的“旧蹊”原本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早就被蒿藜淹没了,只能费力寻找原本的痕迹了。】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主人公走了很多弯路才见到几个空着的巷子,当年百余家的村落,如今只剩下了几只狐狸。这些“畜生”反客为主,恐吓我不要进入他们的家园。】
李白:“‘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杜甫:“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根本不敢横行无忌。”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鸟儿都知道眷恋家乡,主人公自然也想要在家乡生活下去,他日夜劳作,开荒种田,只为在这里重建自己的家园。】
【但战乱年间,根本没有安稳的生活,县官一听说他回来了,就征召他再次服兵役。这次虽然是在本州服役,但他却更加可悲的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没有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而且只要当兵,终归要远去前线的,将来前途迷茫,不知自己会葬身何处!】
【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似乎也没有什么差别了。】
高适虎目含泪:“写到这里,简直可以让鬼神为之哭泣了!”
【尽管主人公强作镇定,但那些痛苦的记忆时刻在心头回荡,“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上次应征之前就已卧病在床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无人埋葬,以致于委骨沟溪!这是“我”心里一辈子都过不去的坎。】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诗人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是战乱时代百姓的共同遭遇,也是对统治者残暴腐朽的鞭挞!】
李世民长叹一声:“难怪后人将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当真是历史的写照啊!”
杜审言:“这孩子过的何其艰难,才能对那些百姓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
杜甫:“若是可能,我宁愿不要这些名气,只想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盛世,就像我的前半生一般……”

第366章 诗圣杜甫
【公元759年,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杜甫所在的华州也不可幸免的遭了灾。】
李亨:“这是哪一年?”
第五琦:“应是乾元二年。”
【杜甫从长安回到华州后,依旧对动荡的时局与苦难的百姓担忧不已,“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他对当时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对唐肃宗和朝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失去了信心,“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肃宗不值得辅佐,他也不想跟他们一起玩了。便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此时,杜甫的几个弟弟都在秦州一带,相隔不远,却因为战乱阻隔音讯不通,杜甫十分思念自己的亲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
【几经辗转,杜甫来到了成都,在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定居下来,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严武也成为杜甫除李白、高适之外的第三个知音。】
【杜甫终于开始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深切体会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苦乐,不禁对如期而至的春雨喜出望外!】
【写下了一首讴歌春雨润泽万物的诗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761年,严武时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唐朝廷为了对抗吐蕃,合并剑南、东川、西川为一道,支度、营田、招讨、经略等统为一体,严武手中的权力相当大。”
“第二年,唐玄宗、唐肃宗父子时隔十四日相继去世。严武被召回京,被任命为太子宾客,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实际是命他监修玄宗、肃宗父子的陵墓。”
“结果,严武一离开成都,蜀中便爆发了大乱。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勾结邛州兵占据西川,扼守剑阁,通往京城长安的道路被阻塞。直到八月,徐知道与部下士兵发生矛盾,被部下所杀,叛乱才被平息。”
【接替严武掌管蜀地的便是大诗人高适,年轻时同游的经历让他与杜甫成为至交好友,杜甫的坎坷经历也让高适深为同情。】
【此时的他们虽然境遇不同,但他乡遇故知,自然很是高兴。除了见面叙旧,也经常写诗慰问,《人日寄杜二拾遗》便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可惜高适时运不济,他掌管蜀地期间,内部徐知道反叛,外部又有吐蕃大军,攻陷陇右,直逼长安,高适左支右绌,无力应付,朝廷只能再次任命严武回到蜀地担任最高长官!】
【几年后,高适回到长安,病逝于都城,杜甫听说后,写下了迟来的唱和:“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
【杜甫在诗文中也回应了高适的“愧尔东西南北人。”他答道“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
【孔子曾自称自己是东西南北人,由此可见高适对杜甫的尊重,但杜甫也只能苦笑的说,他的好友都去世了,现在不论如何漂泊都没有人管他的死活了。】
【公元762年,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场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开封等地,叛军首领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缢。自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在成都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惊喜若狂,他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战乱终于平息,他终于能够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故乡。就像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噩梦终于结束一样,这场浩劫,终于熬过去了!】
【全诗没有一个“喜”字,却处处透着喜悦,这是杜甫平生写的最快乐的一首诗!】
【但安史之乱虽然平息,战火却没有完全熄灭,回乡之路依旧困难重重……】
【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再次出镇蜀地,杜甫才又回到草堂,老友重逢,重归故里,杜甫心情十分舒畅,眼前所见的一切似乎都变得生机勃勃,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其一》”】
【后来,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因此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就在这一年,严武率军西征。破吐蕃七万余众,拿下了当狗城,十月又拿下盐川城。拓地数百里,与郭子仪在秦陇一带的主力军配合作战,终于击退了吐蕃的大举入侵,保卫了西南边疆!”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还是很艰苦的,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的困苦,孩子不管什么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
【到了秋风暴雨之时,杜甫的茅屋又被大风吹垮,看着家中的饥儿老妻,他彻夜难眠,写了千古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人求亲告友,好不容易才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吹到了江水对岸,“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
天幕下的观众似乎能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郊的各处……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落在平地上的茅草原本是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
【若是诗人年富力强,自然不会受这样的屈辱,但他年老体衰,又穷困潦倒,才会对被风吹走的茅草那般在意。而那些顽童也和他一样贫穷,不然也不会冒着风雨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了。】
【于是,诗人从自己风吹屋破,却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帮助,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与他相同处境的平民百姓。】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以自然环境渲染出愁云惨淡的氛围,映射了出诗人自己惨淡的心境!】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但“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因为雨水打湿了被褥,才会觉得那么冷。】
【诗人从眼前摇摇欲坠的茅草屋想到了这个残破不堪的国家,自从安史之乱以后,诗人就再没有安稳的睡过。“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在苦难中,定会迸发出激情与火热的希望!杜甫无比期盼着雨过天晴,无比期盼着战乱平息,像自己一样的平民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诗人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全国的百姓,将自己的苦难升华为崇高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文一切的伏笔都是为了这一句。】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白居易:“沉郁顿挫不外如是!”
李世民:“朕终于明白他为何被称为诗圣了,如此忧国忧民,舍己为人之人,配的上这个圣字!”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诗人的茅屋,实际上表现得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别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便是通过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的心灵!】
与杜甫同一时代的很多百姓,都想要见一见这位大诗人,见一见这位始终在为平民百姓说话的人。
居住在浣花草堂的杜甫也收到了周围村民的礼物,虽然不算贵重,却也表达了他们的歉意。
那些“南村群童”被家人押着来向杜甫道歉,还想要拜到杜甫门下,成为他的弟子。
杜甫:……

第367章 诗圣杜甫
【身居蜀地的杜甫处境艰难,却依旧满怀忧国忧民之心,他想到当年肃宗在灵武即位,收复关中的壮举:“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肃宗借回纥兵马收复两京,安庆绪逃亡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先降后叛,洛阳再次失陷,这都是预料中的事。】
【肃宗整日诚惶诚恐,讨好李辅国,受制于张皇后,致使纲纪败坏,国政混乱,以至于今日的代宗依旧在解决往日遗留的麻烦。】
【杜甫当时是皇帝身边的左拾遗,亲眼目睹了代宗以广平王的身份收复两京的壮举,但如今的代宗却听信程元振的谗言,夺了郭子仪的兵权,致使吐蕃入寇,长安沦陷,百官豕突狼奔,皇帝再次出逃,“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傅介子这样的猛人一雪前耻,只要国家能够中兴,我做不做这个尚书郎都无所谓:“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这是讽刺诗吧,杜甫的目的是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路。”
【人老了就会想到过去,杜甫再往前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那时还是“开元全盛日。”任何一个小的城池都有上万家人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李隆基:“社会秩序稳定,路无豺虎,没有盗寇,随时可以出远门旅行。社会风气也很好,人们都很友善,关系融洽,国家昌明,政治清明,一派太平祥和之象!”
这正是他们君臣努力的目标啊!
【可惜李隆基疏于政事,大唐盛极而衰,安史之乱后,田地荒芜,物价腾贵,一匹绢布要卖上万贯钱,“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诗人无比希望能够回到过去,鼓舞皇帝中兴大唐,恢复往日的繁荣!】
“位卑未敢忘忧国!”
“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仍抱忧国忧民之心!”
“这才是我们推崇的诗圣!”
【公元765年,严武不幸突患疾病,死于成都。杜甫对严武深切哀悼,并做了很高的评价。】
严武震惊:“某才活了四十岁!”
“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他把严武比成颜回、贾谊,认为严武的早卒给尘世留下了遣憾。”
“又将他比作诸葛亮,和武帝时的文翁:‘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严武的来去让蜀地的大山都为之载轻载重。”
严武:“哈哈哈,某也算青史留名了……”
【死者已矣,杜甫却失去了最后的护持,不得不离开成都,举家东迁,他途径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次年到达夔州(奉节)。】
【这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前人留下的遗迹,不由得感慨万千,留下了五首《咏怀古迹》。】
【在了庾信故居,杜甫写下了“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南梁庾信:“这说的是吾!”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族,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后来成为昭明太子萧统的侍读。”
“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投靠梁元帝,并奉命出使西魏。南梁灭亡后,留居于西魏,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庾信在北方身居显贵,成为文坛宗师,受到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却又时刻都在思念故土,为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他特殊的人生经历,让他能够将南北的文风融合起来,结出‘穷南北之胜’的硕果。被称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面说的这些庾信都没有在意,他唯一在意的点便是他将会出仕敌国!
南梁灭亡后,梁臣风流云散,不是在北方出仕,便是投奔南陈,无人能够幸免……
【在宋玉宅,杜甫留下了:“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宋玉是宋国公族后裔,生于楚国,曾在楚顷襄王麾下出仕,后来继任的楚考烈王被春申君黄歇架空,宋玉也被罢免了一切职务。公元前222年,楚国灭亡,宋玉同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当然他最出名的还是辞赋,他的辞赋多受屈原影响,有代表作《九辩》,他谱写的《阳春》、《白雪》是高雅音乐的代名词。”
【在昭君村,杜甫为王昭君鸣不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途径永安宫与先主祠,他想起了病逝白帝城的汉昭烈帝刘备,“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在武侯祠,他更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诸葛亮:每到天下动乱之时,便有人想到亮,可惜,亮连自家的麻烦都解决不了,如何能庇佑后人。
【杜甫选择的这五个古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德,出众的才学,也都有凄凉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遗憾。】
【这与杜甫的经历何其相似,他也仕途坎坷,备受颠沛流离之苦,不免在古人的身上寻找心灵的寄托。】
【到达夔州后,都督柏茂林对杜甫多有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
【这一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不到两年时间,他写下了四百三十首诗,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这一年的秋天,五十六岁的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萧瑟的秋江,回想着自己坎坷飘零的身世,老病孤愁的悲哀,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很多人想起了杜甫年轻时写的《望岳》,同一人写的两首诗,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气质!
韩愈:“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杨万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杜甫壮志未酬身先老,在这首诗中,他将内心的痛苦和郁闷喷薄而出,愁绪万千,令人哀悸……】
李白:“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将来的子美贤弟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又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才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吧。”
杜甫突然想到,那时自己的好友都已经离世,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世间,那该是何等的荒凉啊……
杜审言对自家孙儿的遭遇很是心疼,他也是著名诗人,对诗中的意象理解颇深:“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种悲苦,这也太惨了吧!”
【公元768年,五十七岁的杜甫似乎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想要落叶归根,北上洛阳。他顺着长江东下,出三峡,到江陵,过公安,年底抵达湖南岳阳。】
【在岳阳,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不由得感慨万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高适:“这首诗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杜甫:“哎,眼见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
元稹:“杜工部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却音信断绝,不知国朝的情况,这是一种被全天下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痛苦的!”
白居易:“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何其凄凉……”
韩愈:“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至诚之心。杜工部总是能将自身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

第368章 诗圣杜甫
【公元769年,杜甫到达了潭州(今长沙),在这里他遇到了“乐圣”李龟年,没想到曾经的大唐宫廷乐师居然流落在外,与自己一样境遇坎坷,不由得感慨:“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开元之时,李龟年是著名歌唱家,在各家贵族豪门唱歌,杜甫也是“开口咏凤凰”的豪门少年,来往于高官权贵的门庭。可以说李龟年就是盛世的象征和标志,杜甫看到李龟年就想到了他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期!】
【几十年后,他们在江南再次相聚,却境遇姝异,杜甫“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李龟年:“ε=(′ο`*)))唉!”
【从祁王宅到江南,两位历经磨难的老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中间隔着的是四十年的沧桑巨变。“江南好风光”本是文人墨客畅游的好时节,诗人眼前却只有凋零的“落花”和皓首白发的流浪艺人。】
【诗人怀念的不仅仅是李龟年,也是曾经的“开元全盛日”,那几乎是他梦中才能再见的场景了。】
【对于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来说,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可悲,他们怕是终其一生都走不出这一场动乱了……】
流落江南的李龟年也在看着天幕:“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
杜甫:“一个人的命运便是一个时代的命运……”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战争的烽火却没有完全消弭,公元770年,潭州爆发动乱,杜甫不得不南下衡州避难。】
【他打算改变计划,到郴州去投奔舅父,行至耒阳,突遇河水暴涨,他只能暂时将小船停在这里。此时的杜甫贫病交加,穷困潦倒,连续五天水米未进,还是当地的县令听说此事后,派人送来酒肉,他们一家才终于得救。】
青少年时期一掷千金,从未因为金钱而烦恼的杜甫:……
【从耒阳前往郴州,需要逆流而上两百余里,再加上洪水阻隔,杜甫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他再次顺流而下,返回潭州。】
【在公元770年的一个寒冷的冬日,杜甫在潭州到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了,终年五十九岁,他至死都没有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
杜甫眼泪都流下来了,没想到自己的将来这般坎坷,晚景如此凄凉!
好在,一切都不同了——
开元天宝年间很多人因为天幕的介绍喜欢上了杜甫,杜甫再也不必担心日常生活,无数人想要与诗圣相交,在他的诗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就连李隆基和李亨都想要将杜甫征召为官,当做自己礼贤下士的榜样!
【战乱年间,音讯不通,诗歌的传播也很困难,因此杜甫直到去世都没有达到李白、王维等人的名气。不过幸运的是,几十年后,他遇到了自己的知音——中唐诗人元稹!】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