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韩朝宗看了这篇文章,却认为李白是个言过其实,夸夸其谈,溜须拍马之人,并没有举荐李白。】
韩朝宗:与诗人交朋友果然有好处,一个孟浩然,一个李白,成功让他名留青史!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为唐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穹崇明堂,倚天开兮。”极力夸赞明堂的恢弘壮丽“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写尽了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和自己的政治理想。】
李隆基:明堂可是祖母修的,是武周的象征,朕早晚要推到它!
【次年,李白又献上《大猎赋》,盛赞本朝远胜汉朝……】
【这些诗赋虽然没有让李白得到官职,但他却逐渐在长安的权贵中崭露头角。】
【在紫极宫,李白遇到了贺知章,献上了自己写的诗文,贺知章一见《蜀道难》和《乌栖曲》,便惊呼他是“谪仙人”!】
【但这也没有改变李白的处境,三年后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周游太行、雁门、嵩山、泰山……几乎将天下的名山大川都走了一遍。】
【李白遍游天下,结交了无数好友,却寻不到自己的出路。他深刻的意识到了天地的广大,光阴的易逝,人生的短暂……】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面对如此困局,李白不由得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天宝元年,李白的好友元丹丘将他的《玉真仙人词》呈给玉真公主,在诗中,他将玉真公主比作神仙,能够乘龙上天,双手弄电,行于云而无踪迹,最后到达嵩山,与西王母相会。玉真公主一见之下心生欢喜,将李白推荐给了皇帝李隆基。】
【这一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奉诏入京,觐见唐玄宗。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通天大道就在眼前,他可不是屈居草野之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以为自己可以像汉朝的朱买臣一样,到了长安就能青云直上,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想到却只得到了一个翰林待诏的职位。】
【翰林待诏就是在皇帝需要的时候给皇帝写诗文,唱颂歌的官职。这与李白兼济天下,匡扶社稷的梦想差了十万八千里!】
【此时的李白对未来的仕途还是有所期待的,他希望自己的才华能被皇帝看到,便是应制诗也能写的脍炙人口,千古流芳!】
【他的《清平调三首》将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比楚王梦中的神女还要美,比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还要绝色——】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逐渐厌倦了这样的御用文人的生活,他开始纵酒行乐,与贺知章等“酒中八仙”沉醉于杯中之物,就连皇帝宣他朝见都视而不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举杯欲饮,却发现杯中已经没有酒了……
司马相如:我懂你的感受,不过我可没有你的胆量,不敢挑战陛下的权威。
【据说,李白醉酒后还让高力士为他脱靴,杨贵妃为他研磨。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得罪了宫中之人,遭到翰林院同事的谗言诽谤,最终,被赐金放还。“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
【天宝三年,李白送走了贺知章,自己也离开了长安。这次长安之行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得到了面见皇帝的机会,却依旧不得重用,他白衣卿相的梦想就此破灭……】
【大概只有杜甫才能明白李白心中的孤寂,“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身处繁华的长安,备受皇帝的宠爱,他的内心却依旧孤独寂寞。】
【即便你的声名会千秋万代流传,可是生前却这般悲凉孤寂:“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李白感动得快要落泪了:“子美贤弟,怪不得我们一见如故,果然只有你才是白的知己!”
杜甫尴尬道:“小子尚未写这首诗呢。”
李白洒脱道:“无所谓啦,总会写的嘛。”
杜甫眼前一亮:“小子为太白兄写了这么多诗,太白兄是不是也应该多写几首,互相唱和啊。”
李白默默算了算自己欠了子美几首诗,算完后,松了一口气。
“只要酒管够,想要多少诗都行!”
高适也跃跃欲试,“某知道一家百年酒肆,能品尝到一般人喝不到的佳酿。”
李白:“那还等什么,达夫快带路!”
【仕途受阻,李白也曾将希望寄托在游侠之上,他自幼便喜欢剑术,“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堪称文武兼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写下了自己心目中的侠客:“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他希望能成为嫉恶如仇、乐于助人、言出必行的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可惜的是,侠客之路也行不通,李白再次困居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小他十一岁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见面了!】
【闻一多先生将李白与杜甫的相遇比作,太阳遇到了月亮。历史上只有两个人的会面有如此巨大的意义,那便是老子与孔子的相会!】
【此时,李白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虽被皇帝赐金放还,却也是好聚好散和平分手。而杜甫风华正茂,却也名声不显。】
【但李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名轻视杜甫,杜甫也性情豪爽,很喜欢喝酒,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一年秋季,他们再次相约同游梁宋,求仙问道,借古评今。路上他们还遇到了困居梁宋的高适,三人结伴同游。纵观天下大势,对盛世之下的隐患多有隐忧。】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心领神会:“天幕说的正是如今。”
“接下来就是未知之事了……”
【之后,三人再次分别,李白在齐州正式履行了道教的仪式,成了一个道士。这一次求仙问道之旅也算是圆满结束。】
【天宝四载,李杜再次相遇于东鲁,一起拜访名士李邕。两年三次会面,他们成为了彼此的知己至交,依依惜别之时,李白写下了“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的祝福。】
【而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会面……】
杜甫心下一震:……
【天宝五载,李白卧病沙丘城,不由得怀念与杜甫同游的欢乐时光,“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不知杜甫有没有收到李白的诗文,但心有灵犀的杜甫也在思念着偶像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李白却很是洒脱:“只要我们心中记着彼此,便是咫尺天涯!”
杜甫星星眼:……
【李白是不会在一个地方久居的,他还有着更加远大的追求。病好后,李白便告别沙丘的好友,南游吴越。】
【与朋友相别之时,李白将自己病中所梦记录了下来,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天幕下喜欢神仙的皇帝们都兴奋了,即便天幕一次次强调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他们依旧抱着一丝期待,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神仙的消息。
开元年间,在山间寻仙访道的李白三人也震惊莫名!
杜甫:“太白兄真的见到神仙了!”
高适:!!!
李白:“这……这是未来的事,白也不清楚啊!”
大概所有人都下意识忽略了“记梦诗”三个字了。
【这首诗是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所写,当时的他在政治上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折,精神上也十分苦闷,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
李白:“ε=(′ο`*)))唉”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始皇:“……”这不是徐福曾夸下的海口吗,海外哪有什么仙山!
大约每一个在现实社会中遭遇不公的人,都会想要去追求神仙,希冀长生,李白也不例外。这虽是理想,却也只是幻想。李白清楚地知道神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海客”侈谈神山,实际上却难以寻找。
而越人所说的天姥山,虽然高入重霄,时隐时现,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可供遁世隐居者游玩,只要到了那里,便能骑鹿遨游,与神仙一般无二!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遮天蔽日,就连五岳都甘拜下风,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却好像要向天姥山倾斜拜倒一样。
汉武帝:“好壮观的景象,比五岳还高的山朕还没有见过呢!”
李白说天姥山就在南越,好想去啊!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倒影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南朝诗人谢灵运居住过的地方直到如今还能看到,湖水清澈,猿猴啼叫,景色十分清幽。
谢灵运:“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李白:“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杜甫:“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着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也传来了天鸡报晓的叫声。
诗人带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
谢灵运看着自己脚下的特制登山鞋,突然有一种时空倒悬之感。
他身边的小东西居然也能变成后人写诗的典故。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忽然听到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就连森林都在战栗,山峰也在惊颤!
天幕下的观众一颗心都悬了起来,总觉得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要出来了——
天空上的云层黑沉沉的,像是马上就要下雨,水波也升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
突然,“訇”的一声,仙府的石门从中间打开!
曹植:“真能看到神仙?”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彩虹做的衣裳,风作的马,云中的神仙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华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苏洵:“只要闭上眼睛便能看到神仙宫殿的场景,真是太壮观了!”
苏轼:“非李白之天才无以纷呈此奇幻之景,非李白之胆识无以控驭此神来之笔。”
苏辙:“这真是李诗中上上乘之作!”
秦皇汉武神往:这真是天宫之景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无奈叹息。
诗人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不见了。
始皇惊道:“梦醒了!”
武帝失望道:“居然是个梦啊!”
李隆基:“太可惜了!”不知是为了诗文可惜,还是为了诗人可惜……
贺知章:“我还以为谪仙人真的能见到神仙呢……”
在梦境的最高点急转直下,回到现实,观众的心也沉了下来!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一样,自古以来所有事物都像东流之水一去不复返。
若是要卑躬屈膝的讨好权贵才能得到高官厚禄,岂不是会让我郁郁寡欢!
王安石:“这种绝不妥协的精神和反抗情绪才是这首诗的基调啊!”
李白:“正缘权贵在朝,才使得万事全非,我绝不会依附豪门,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
这句话真是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杜甫:“太白兄虽因为人生无常有些消极,但随之而来的却不是屈服于现实,而是对上层权贵的蔑视与反抗,绝不与权臣贵戚同流合污!”
高适:“不卑不亢,不屈不挠!”
【这首诗以梦为载体,书写了诗人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亢,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堪称绝世佳作!】
曹操:“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信手写来,笔随兴至,真是才华横溢!”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我们往更深一层理解,天姥山映射的便是当时的朝廷,登山时的美丽壮阔,便是李白初入朝堂之时的兴奋与期待。】
【在这样神仙之景中,李白深陷其中,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可理解为李白已经得罪了权贵,在权贵的谗言诬陷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他彻底失去了帝王的信任。】
【在这样的得失之间,李白猛然惊醒“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原来,他所期待的白衣卿相不过只是一场梦罢了……】
【世事难料,不如归隐山林,远离这污浊的朝堂!】
李世民:“李白求仙问道不同于秦皇汉武,他是为了逃避现实,以示自己绝不妥协之志!”
【带着无比郁闷的心情,李白再次踏上了游山玩水的漫漫旅程,他前往会稽凭吊好友贺知章:“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听闻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李白感同身受,写下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几年后,他再次回到鲁东,与好友元丹丘、岑夫子相聚。在嵩山,三人登高宴饮,借酒放歌。接着酒兴,《将进酒》一气呵成,李白将自己满腔不平喷薄而出!】
天幕中出现了一个动画视频,比例严重失调的几个人物聚在一起畅饮,酒过三巡,一人越众而起,放声高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曹植:“好气魄!黄河源远流长,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奔流向东不复回!”
曹操:“人生苦短,譬如朝露!”
如果说前二句是空间范畴上的夸张,后两句便是时间范畴上的夸张。
以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比喻时光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纵观李白的一生,诗人何曾得意过。
或许初入朝堂时曾有过片刻的得意:“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但那些快乐就像梦幻泡影,很快便消失不见了“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
诗人虽然失望,却并不消沉,反而非常乐观自信的表示,只要我胸中有锦绣,何必担心一时的失意,长风破浪终会有时!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生逢知己,酒逢对手,只管痛饮便是,不必在乎那些烦恼!
诗人终于回到了“劝酒诗”的题意。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诸葛亮:“李白是在借古人之口,言自己的寂寞啊。”
诗人本想位极人臣飞黄腾达,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面对现实的不公,他宁愿长醉不醒……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曹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
曹操:“真是大开大合,非如椽巨笔写不下这般豪情!”曹操身为枭雄,很欣赏这样豪放的诗文。
这首诗一出,最高兴的要数岑夫子、丹丘生二人了,没想到他们因为这样的原因名传后世。
一时之间,向李白约诗的人要从长安排到扬州了!
第359章 诗仙李白
【与李白相互唱和的诗人有很多,但最具有戏剧性的却是一个不会写诗的农夫汪伦。】
【当时,李白正旅居在叔父李阳冰的家中,汪伦听说后便写信邀请李白到自己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眼前一亮:“不知汪伦家在哪里?”
想去……
【李白素来喜欢饮酒,又听说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前往,到了地方却没有看到信中所说的盛景。】
【汪伦对李白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笑着告诉他:“桃花者,十里外潭水之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哭笑不得:“原来如此!”
【虽然没有看到信上的美景,但李白并不认为对方是在戏耍自己,反倒被汪伦的盛情感动了。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临别的时候还送了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临行前,汪伦设宴为李白饯行,并唱民间的《踏歌》相送。】
【李白深深感激于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元稹:“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但《赠汪伦》却坦率,直露,没有任何含蓄之处。”
白居易也细细品味:“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赠汪伦》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汪伦也成为后世学子最熟悉的名字。】
天幕下的观众对汪伦羡慕不已,不过是一些钱财便换来了名传千古的机会,这也太值了吧!
汪伦则将自己珍藏的诗稿藏的更加严密,当做传家宝传给子孙后代。
【在黄鹤楼李白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唐代诗人崔颢曾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了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
【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事实上,李白曾在黄鹤楼留下了两首千古名作!”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伟人在革命的低潮期也曾登高远眺,写下《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还有岳将军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虽然后来多次被毁,多次重建,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却日久弥新!”
“已经成为武汉的地标建筑与人文景观!”
【在宣州谢朓楼李白送别叔父李云,也曾留下千古长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曹操:“蓬莱文章建安骨!激越高昂,慷慨豪迈!”
曹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歌如诉,意蕴深长!”
【在到处游历的过程中,李白敏锐的发现了盛世之下隐藏的危机。】
【天宝五载,京都长安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大案。宰相李林甫为了陷害太子李亨,有预谋地发动了一场针对东宫近臣和亲友的大屠杀。以太子妃的兄长韦坚为首的一批朝臣遭到了杀身之祸,坐贬者达数十人。】
【太子想尽办法,勉强保住了储君的地位。但李林甫利用权势,将曾反对他的朝臣一一清除,朝中大权旁落,政治更加黑暗!】
【这件事与离开朝堂的李白本没有关系,但受到株连的李邕、裴敦复、崔成甫都是李白的挚友,这激起了李白的愤怒。】
李白:“怎么可能!白要立刻写信提醒三人。”
杜甫:“太白兄,信件传递太慢了,他们也能看到天幕,定会有所警惕的。”
李白灵光一现:“我也是糊涂了,可以直接在天幕上说话啊!”
他当即将自己的担忧传递给好友,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无数人在天幕中询问他身在何处,他们都想与李白一起寻仙问道呢!
李白:……
【李白对朝中权臣的专横跋扈深恶痛绝,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远别离》一诗。】
【这首诗描写了古时候,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出“尧幽囚”、“舜野死”的传说,说明人君失权的后果。“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表明了诗人对唐王朝君权被相权侵夺的忧虑……】
李隆基:……
李亨:……
【天宝年间,唐王朝不断在边疆挑起战争。朝廷昏聩腐败,武备松弛,重用权奸,杜塞贤路,国家危如累卵。】
【而在唐玄宗的纵容下,安禄山在短短十年间,便由幽州节度使手下的一名小小蕃将,成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拥有今河北、内蒙古、东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大片势力范围,成为拥有全国一半兵力的恶虎,随时都有可能摧垮李唐王朝!】
李世民:“养虎成患,咎由自取!”
【李白在朝期间,就曾亲眼目睹唐玄宗对安禄山、李林甫恩宠有加。而此时朝廷内外都在流传着安禄山将要谋反叛乱的消息,这风声让李白坐卧不安。李白决定去安禄山的“虎穴”幽燕,一探虚实!】
【天宝十一载,李白抵达幽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培养了许多“幽州胡马客”,他们力大无穷,身怀绝技,“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有万夫不当之勇!】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他们慷慨报国,义无反顾,可惜他们已经被安禄山收为义子,要报效的恐怕也是安禄山的那个小朝廷。】
【形势已经万分危急,李白却无能为力。只能写下诗歌,以汉朝匈奴犯边的故事,警醒沉浸在美梦中的权贵,“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霍去病喃喃道:“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雪白的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
卫青:“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
【诗歌的最后,李白将目光放在那些被战争机器摧残的疲惫将士和因为战争而民不聊生的天下……】
【李白已经意识到,另一场战争很快就会到来,他期望有人能够平定叛乱,“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重新回到和平安宁的时代。】
【但李白发出的警醒,并没有被皇帝与权贵们注意到。】
【李白的另一首《北风行》也是在幽燕有感而发,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