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元稹偶然间看到了杜甫的诗,顿时惊为天人,他将杜甫的诗歌收集起来,仔细品读,很快便成了杜甫的铁粉!】
【在杜甫的影响下,元稹与自己的好友白居易写了许多反应时事的乐府诗。杜甫的孙子见此情况,特意拜访元稹,请求他为自己的祖父撰写墓志铭。】
【元稹爽快的答应了,他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
【在墓志铭中,元稹理顺了诗歌的脉络,从尧舜到《诗经》,从《楚辞》到《汉乐府》,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推崇“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文学,“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怨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
【而杜甫的诗更是尽善尽美,“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一句话,就将古代的诗人都得罪了……
杜甫表示,粉丝行为不能上升偶像,这个锅我不背!
【为了推崇自己的偶像,他连李白都要拉踩一下,“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李白也就写景与乐府诗可以与杜诗媲美,长诗还差得远呢!】
杜甫急了:“不许这么说我偶像!”
【元稹将杜甫推崇为天下第一诗人,“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白居易也力挺好友的观点,“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说李白也就想象力还行,其他方面比杜甫差远了。】
李白倒是不在意,有更多的诗人与他唱和,饮酒做诗,才是他最高兴的事!
【中唐文坛领袖韩愈、白居易、元稹一致“贬李扬杜”,再加上中唐战乱不断地社会环境,杜甫的名气越来越大!】
【他们虽不曾见面,却算是跨越时空的知己,若是杜甫知道,想来也会感到欣慰吧。】
韩愈:“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题杜工部坟》”
元稹:“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杜甫:“没想到吾也能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便是因为杜甫的眼光始终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他的哀痛不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民族!】
【在唐王朝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我们民族的心灵依旧跳动着——在杜甫的诗歌中!】
【杜甫的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也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他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开创了用律诗写时事的先河,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典型代表就是《登高》、《春夜喜雨》。】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与他在律诗方面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的元稹、白居易等人推动的新乐府运动,因此,杜甫也被称为新乐府的开路人!】
白居易:“杜诗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
【到了宋朝,国仇家恨,社会矛盾重重叠加,宋朝的文人从开国之初便背负着亡国之危,对杜甫的诗更加推崇,还出现了以杜甫为宗师的江西诗派。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都算是杜甫的粉丝。】
司马光:“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苏轼:“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陆游:“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明末清初,立志于反清复明的顾炎武等人也十分推崇杜甫的诗。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更是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杜甫:想当年,他因为政局混乱,看不到希望而怀念诸葛亮,现在他也变成动乱年间文人们怀念的对象了……
【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留名,还扬名海外。早在1481年,韩国便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到十七世纪,杜甫在日本拥有了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最喜欢的作家……】
【公元761年,王维去世,公元762年,李白去世,公元765年,高适去世,公元770年,杜甫去世……盛唐的诗人如同繁星一般划过历史的天空,而后风流云散。他们共同创造了诗歌的巅峰,此后无人能及!】
【而我们熟悉的中唐诗人中,韩愈年仅两岁,白居易、刘禹锡出生于公元772年,柳宗元生于773年,元稹生于779年,李贺生于790年,身居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更是连个影子都没有……】
【在中唐诗人成长起来的这二三十年间,大唐诗坛的代表是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和卢纶、李益的边塞诗!】
“这几位……一个都不了解呢。”
刘长卿:o(╥﹏╥)o
韦应物:……

第369章 中唐文学
【刘长卿出生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比杜甫小十四岁,他年少时曾在嵩山读书,准备科举。但他运气很不好,等到他参加科举之时已经是开元天宝之交,当时李林甫为相,科举制被破坏殆尽,刘长卿屡试不中。】
【天宝八载,他终于科举及第,做了一个小县尉,但此时已经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平静了。安史之乱中,他流落江南……】
刘长卿:不曾享受过盛世的繁华,却要承受乱世的粟离之苦……
【肃宗登基后,刘长卿曾被采访使李希言任命为长洲县尉。次年便被诬陷入狱,虽然遇到大赦天下,没有坐牢,但他却被贬为南巴县尉,折腾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代宗在位期间,刘长卿再次被启用,因为拒绝了观察使吴仲儒贪污索贿,反被诬陷为贪赃,再次入狱,贬官……多亏当时的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刘长卿才被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
【他的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便写于被贬之时。】
【刘长卿的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饱尝仕途的坎坷。建中年间,刘长卿好不容易做了随州刺史,却又因为李希烈叛乱,他不愿从贼不得不放弃官职,逃亡淮南、吴越,几年后便郁郁而终。】
刘长卿:原来这就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刘长卿擅长五言诗,自诩“五言长城”。他的诗文语言洗练而流畅,在盛唐的精工高华之外另创了一种清空流畅的风格。】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相较于刘长卿,我们更熟悉田园诗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韦应物,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登上了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韦应物与杜甫是老乡,都是京兆杜陵人,他性格仁义侠气,狂放潇洒,很早就步入了仕途,十五岁就担任三卫郎为唐玄宗效力。】
【但安史之乱还是来了,皇帝逃亡蜀地,韦应物也失去了官职,生活贫困潦倒。为了生计与理想,他开始专研典籍,在太学读书,几年后终于进士及第,再次步入仕途!】
【贞元年间,韦应物再次被罢官,最后在苏州的佛寺终老一生……】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他的诗风恬淡高远,语言简洁朴素,耐人寻味。】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韩愈:“国朝不宁,君子在下,小人在上……”
韦应物立刻表态:“不过是偶然见到了滁州西涧的美景,随手记录罢了,并没有什么深意……”
他可还要在皇帝手下讨生活呢,怎么敢承认自己在讽刺朝廷!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
【他为中唐政治弊病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之间,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庄子:“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韦应物对庄子的思想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滁州西涧》就是诗人在抒发这样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想要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韦应物:没想到千年之后还有人能理解我,吾道不孤啊!
【我们介绍边塞诗的时候,就曾提及卢纶的诗作,“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生于开元二十七年,出身五姓七望之一的范阳卢氏,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宝末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正遇到安史之乱,科举之路被中断。代宗时期,他屡试不第。后来,在宰相元载、王缙的举荐下,他才进入朝堂,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元载成为宰相后志得意满,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专营私产,大兴土木,不将皇帝和百官放在眼里,逐渐引起唐代宗的厌恶,被逮捕赐死,卢纶也受到牵连。】
【德宗即位后,感念元载曾经的扶持之功,为元载翻案,卢纶才得以官复原职,做了县令,不过很快就去世了。】
【李益出生于天宝五载,是陇西李氏子弟,他早年仕途不顺,曾放弃官职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御史中丞,右散骑常侍。最后,以礼部尚书的官职致仕。是这几位诗人中,官做的最大的。】
【李益以边塞诗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他曾进入朔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在边关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亲眼看到此时的唐军早已不复盛唐时期的雄壮豪迈,空余衰飒之气,有感而发写了很多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北征》”】
【他的五言诗也很有名,比如这首《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唐代经济繁荣,商业很发达,商人长年累月出外经商,致使他们的妻子独守空房,便生出许多怨望,这便是一首怨妇诗。】
“这是乐府旧题,最有名的《江南曲》要数这一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我们对李益很陌生,但一定都听说过霍小玉。”
“据说李益在长安应试的时候,曾与名歌妓霍小玉相爱,霍小玉容貌秀丽,能歌善舞,还精通诗文,对李益的诗歌十分欣赏。”
“他们以红烛为媒,以美酒为约,山盟海誓,立下白头到老的誓言。但李益的母亲早已为他定下了表妹卢氏,且不许歌伎进入自家门庭。”
“迫于封建礼教,李益不敢违拗母亲,在家乡迎娶了高门显贵之妻,还对霍小玉避而不见。霍小玉久久等不到情郎归来,悲恨交加,卧床不起。”
“长安之人都为霍小玉打抱不平,趁着李益进京办事,一个豪侠将他押送到霍小玉家门口。霍小玉看着负心薄情之人,心中只剩下了恨,她将一杯酒水泼在地上,以示覆水难收,随即倒地而亡!”
“李益抚尸大哭,却悔之晚矣。‘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此后,李益虽官至礼部尚书,飞黄腾达,却因小玉冤魂作祟,三娶皆不谐,终生不得安宁!”
天幕下的观众都在为霍小玉鸣不平,为李益恶有恶报而欢呼,只有李益本人怒不可遏!
李益:“这是污蔑!污蔑!首先,我没有得过状元,其次,我不认识霍小玉!!!”
更让他恼恨的是,身边的朋友还对着他挤眉弄眼,将此当做风流韵事。
李益:我出身陇西李氏,是高宗诏令中的“禁婚家”,血统高贵,传承千年,怎会与外姓联姻!
不过,李益确实有些精神疾病,多疑猜忌,很难说不是近亲结婚的结果。
“事实上,这个故事出自《霍小玉传》,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比故事发生的时间晚了四十年。霍小玉更是故事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并不是历史人物。”
“当时,李益属于牛僧儒集团,而本文的作者蒋防与元稹、李绅同为李德裕集团,《霍小玉传》就是早期牛李党争的产物!”
“就像《狸猫换太子》中的刘皇后,《陈世美》中的陈世美一样,都是文人虚构出来的。”
天幕下的观众很失望:原来是个故事啊,还以为能看到那些文人才子的笑话呢……
“不过这并不妨碍这本传奇小说成为继《莺莺传》之后的又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汤显祖还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紫箫记》、《紫钗记》。”
蒋防:“哈哈哈,玩乐之作,没想到居然能够流传后世!”
“在本书中,蒋防塑造了一个爱恨分明的霍小玉形象,他同情的是霍小玉的悲惨命运,谴责的是李益的负心,与元稹《莺莺传》中,为张生抛弃莺莺辩护完全不同!”
元稹:……
李益:不就是比文采吗,我也要写一个故事,定要将你们都打成反派!

第370章 中唐文学
【这四位诗人填补了盛唐之后诗词的空白,下一个诗词繁盛时期即将到来。走进中唐诗坛,我们看到的第一位大佬便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李白眼前一亮:“天幕曾提过的韩愈。”
杜甫也很感兴趣:“就是那个写下《谏迎佛骨》后被贬的韩愈。”
他们对此人也是很羡慕的,毕竟他们想要向皇帝上谏都没有机会呢……
【公元768年,李白、王维都已去世,杜甫也来到了人生的末年。这一年,在河南河阳,一个婴孩出生了,他将继承盛唐的文学余韵,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时代!】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长孙皇后:“天幕上次这般褒扬一个人还是诸葛武侯。”
李世民:“都是我大唐的人才啊。”却不得重用!
【苏轼曾盛赞韩愈: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就让我们跟着苏轼的评价,走进这位“文章巨公”、“百代文宗”——韩文公!】
在仕途上备受打击的韩愈不由得心神一震,没想到自己的文章还有这样的影响力。能够青史留名,也算不负此生了!
最重要的是,便是皇帝也无法忽视被天幕肯定过的人!
【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他出生时,他的父祖都在各地为官,父亲韩仲卿时任秘书郎。但好景不长,在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了,他是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的。】
【大历十二年,韩会因受宰相元载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到任不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早逝后,韩愈随寡嫂避居宣州,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韩愈自认为自己是个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自制力很强,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嘉许勉励。】
【贞元二年(786年),18岁的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求取功名。他曾求助于族兄韩弇,也曾得到他人的举荐,却都一无所获。】
【贞元三年至贞元五年(787年-789年)的三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在唐朝,考中进士只是得到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想要得到官职,还要参加吏部举办的考试。可惜,韩愈的考运不佳,三次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都以失败告终。韩愈大约是跟“三”这个数字犯冲,他还曾三次给宰相上书,也都没有得到回复。】
韩愈:莫不是第四次就行了!
不不不,子不语怪力乱神!
【祸不单行,贞元九年,韩愈视为母亲的六嫂去世了,他回到家乡,为抚养自己长大的寡嫂守孝五个月。】
【贞元十一年,多次考试失败的韩愈失望的离开了长安,前往东都洛阳。】
【韩愈心怀天下,心忧黎民,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不由得感慨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即便是他这样满腹才华之人也得不到赏识,“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他在长安十年之久,却一无所获,不得不带着怨愤之心离开京城……】
始皇帝:“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始皇看着阶下的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十分信服韩愈的观点。人才多的是,缺少的是发现人才的机制!
【此时,韩愈的文名已经传遍了天下,备受推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得到了节度使的看中,两任节度使推官!】
李隆基:朝廷没有得到的人才,都被节度使抢去了……
【贞元十二年,韩愈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的三年间,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李翱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唐代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瀚不仅是韩愈的学生,也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一起反对佛教。”
“李瀚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便是因为他试图重建儒家的心性理论,他开创了理学家关于天理和人欲的思辨,为宋朝程颢、程颐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张籍也是唐朝著名诗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情很好。他十分迷恋杜甫的诗歌,便将他的诗写下来烧掉,做成蜜羹每天吃,张籍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呢!”
杜甫:……
这人脑子有问题吧!
“不知道是不是蜜饯真的有用,张籍后来写出了: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名句。”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
“当时藩镇节度使李师道想拉拢张籍,但张籍拥护朝廷,于是写此这首诗委婉地拒绝了他。不是你不够好,实在是你来得太晚了。”
张籍:“胆敢刺杀宰相的乱臣贼子,居然还想拉拢吾!”
“张籍担任水部郎中的时候,曾收到过一个考生朱庆馀的来信: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看似写新婚女子的心事,实则是在委婉的问张籍:您看,我能考上吗?”
“张籍当即回了一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你那么优秀,科考一定没问题啦。”
【贞元十五年,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开宣武。结果,韩愈刚离开四天,宣武军便发生了兵变,军中大乱,留下的人都被杀了,韩愈幸好提前离开,才得以免祸。】
【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不久后,张建封也去世了,韩愈再次失业,回到洛阳。】
【贞元十六年,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这一次他终于通过了铨选。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韩愈:“第四次……”有些巧合让人不得不信。
【韩愈想要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他来到国子监之后,才发现,因为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了信心,因而放松学业。】
【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士大夫阶层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韩愈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学生李蟠的提问撰写了《师说》一文,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天幕展现出《师说》全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孔子:“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也不能不求师,耻于为师啊!”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朱熹:“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墨子:“没想到儒家子弟还有人能说出这样中肯的话。”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柳宗元:“魏晋以来,所有人都耻于向老师学习,只有韩退之不顾流俗,不顾嗤笑,招收学生,抗颜而为师,被世人当做狂人……”
【韩愈性情直爽坦率,与人交往,不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对于那些权贵,他反倒不屑一顾,上奏言事更是直言不讳,不在乎会不会得罪皇帝。因此,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区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饿殍遍地。而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在愤怒之下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但李实不仅是皇亲国戚,还深得德宗李适的宠爱。不出所料,韩愈的上书石沉大海,他本人反而遭李实等人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德宗李适:“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呢,德宗晚年一心揽钱,不理国事,朝政早已被奸佞与宦官把持!

第371章 中唐文学
【被贬后的韩愈并没有丧失斗志,他在山阳县勤政爱民,深的当地百姓爱戴。百姓甚至用“韩”字,为自家儿子取名。】
【就在这一年,韩愈唯一的侄子韩老成去世了,韩家传到现在只剩下了他一个男丁,韩愈悲恸之下写下了《祭十二郎文》。】
年轻的韩愈惊呼一声:“我的侄儿!”
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长大,与这个侄子感情深厚,没想到现在他也走到了自己前面。
他要立刻告假,回乡探亲,再看看还没有见过的侄孙湘儿!
【元和元年(806年),宪宗李纯继承皇位,他胸怀大志,虚心纳谏,立志革除弊政,镇压藩镇。他将韩愈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却在两年后,因为批评宫市的弊端,得罪了宦官集团被贬为河南县令。】
【当时,魏、郓、幽、镇四大藩镇各自设立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想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斩断他们与外界的消息,只等天明就公布他们的罪状,留守的官员十分害怕,被吓得停下了行动部署。】
【元和六年(811年),韩愈回到长安。两年后,四十六岁的韩愈依旧在国子学博士的职位上打转,只能教书育人,无法对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韩愈自认自己不缺才干,却屡次遭贬斥,没有伯乐赏识自己,便写下了《进学解》来自喻,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虽然不需要全文背诵,但很多名句都出自这篇文章。”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还有很多成语都出自此文: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提要钩玄、焚膏继晷、闳中肆外、啼饥号寒……”
孔子:“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朱熹:“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就像是杨朱和墨翟那些人的主张!”
【当时的宰相看到此文后,十分欣赏韩愈的才华,将其任命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负责修撰《顺宗实录》。】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