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日后,他多次被诬陷,被贬谪,依旧不改其满腔热血!】
王昌龄:……
【王昌龄早年曾在嵩山学道,也曾前往长安谋求发展,可惜没有什么成效。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
【开元十二年,王昌龄西出长安,远赴边关,踏上了出塞之路,他的边塞诗大多写于这一时间段。】
【此时,岑参只有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因此王昌龄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先驱!】
【不同于高适、岑参的长篇歌行,王昌龄的边塞诗短小精悍,以绝句抒发征人的种种情思,堪称另辟蹊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始皇沉吟:“秦时明月……”
汉武帝拍案叫绝:“意境雄浑,格调昂扬,写得真好!”
在龙城一战成名的卫青也心潮澎湃,将这首诗记在心里。
另一位开元时期的诗人王翰也在吟诵着自己的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念完还要求在座的好友为这两首诗评个高下!
好友:王昌龄是七绝圣手,但“葡萄美酒夜光杯”也堪称七绝压卷之作,这如何能平判高下!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第四首和第五首也都是千古传唱的名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不仅能看到边关的将士的喜怒哀乐,也能看到后方留守的亲人的牵挂——”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经过多年刻苦研读,开元十五年,三十岁的王昌龄终于进士及第,任职秘书省校书郎。】
【碎玉这个官职,王昌龄多少有些不甘。于是,开元二十二年,他再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顺利登第,但二次登科并没有改变他的处境,他得到的官职依旧是个微末的小官——汜水县尉。】
【仕途不顺让王昌龄深受打击,即便是这个压迫百姓的小官,他也没有做多久。】
【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到岭南,次年遇到大赦,得以回到北方。他路过襄阳时,前去拜访好友孟浩然,结果一番宴饮,直接送走了好友……】
【在回去的路上,王昌龄十分悲伤,没想到在巴陵竟意外遇到了大诗人李白,他们一见如故,写诗唱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
【李白对这段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做了个县尉,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曹植:“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被诗仙写在诗里有多幸运——”
“因为李白的诗,我认识了王昌龄……”
【王昌龄回到长安后,出任江宁县丞。但他对仕途失去了信心,对工作也不再认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消极的姿态,反抗这不公平的一切。】
【但他内心深处并未对朝廷失去信心,在送别好友的诗文中,他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我的心仍旧如在玉壶之中一般剔透。
【王昌龄两次被贬,多年仕途失意,满腔悲愤亟待抒发,因此交了不少能写诗唱和的朋友,也写了很多送别诗。】
【安史之乱中,年近花甲的王昌龄辗转回到家乡,在路过亳州的时候,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六十岁。】
王昌龄震惊:“闾丘晓是何人,为何杀我!”
“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在元朝编撰的《唐才子传》中有人猜测,王昌龄是因为满腹才学被人嫉恨,才会无辜枉死。”
“后来,肃宗命宰相张镐代替贺兰进明出任河南道节度使,张镐召集浙东、浙西、淮南、青州四节度和时任谯郡太守的闾丘晓一同救援睢阳。”
“闾丘晓故意拖延世间,最后一个才到,援军赶到睢阳的时候,城池已陷落三日,张镐便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临刑前,闾丘晓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说他家中还有老母需要奉养。”
“淮南节度使高适正是王昌龄的好友,他早已将王昌龄的冤情禀明了张镐,于是张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王昌龄若是泉下有知也能瞑目了。”
开元天宝年间的诗人无不感慨:“达夫真乃信人君子!”
这个朋友交的太值了!
【王昌龄的边塞诗雄浑开阔,自成一体,他的宫怨诗也可与李白争胜——】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长信秋词》”,“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空悬明月待君王”(《西宫秋怨》)……】
【诗人以悲天悯人的笔调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嫔宫人的悲情哀怨,揭示了她们在残酷的封建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王昌龄是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被称为“七绝圣手”!】
第355章 边塞诗派
【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的便是王之涣。】
【王之涣出身太原王氏,自幼聪慧好学,二十多岁便研究透了经典,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喜欢豪侠义气,交友颇广。】
【开元年间,王之涣因祖辈的恩荫入仕,成为衡水主簿。不久,就被人诽谤陷害,他便直接辞了官职,拂袖而去,回家闲居。】
【出身高门大户的王之涣,完全不在乎那些微薄的俸禄。从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王之涣在家中闲居十五年,专心写诗,到处访友,虚心求教,与王昌龄等人唱和,一时间诗名大振。】
【在家乡附近的蒲州(山西蒲县),王之涣登上了当地知名旅游景点鹳雀楼,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自此,鹳雀楼名扬天下!】
李白:“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杜甫:“后两句的哲理也发人深省,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高适:“登高望远,胸襟开阔,如千钧巨椽,气势磅礴!”
【前两句诗人用极其简单的语言,高度形象的将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世界的探索,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站的更高。】
【这首千古绝唱写于开元盛世,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盛唐气象,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如今更是被用在了许多重大外交场合,世界闻名!】
鹳雀楼因诗出名,后来的诗人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都想与王之涣一较高下。于是,鹳雀楼成了唐代诗人的赛诗楼,留下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品。
河东才子畅当写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大历十才子之一耿湋写下:“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虽然都不失为一篇名作,但终究不及王之涣独占鳌头!
晚唐诗人司马札写下:“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晚唐的诗人面对混乱的时局,自身落魄的处境,远没有王之涣的旷达乐观。
在他们眼里,鹳雀楼不再是当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胜境,而是一处烟云笼罩、阴影重重、夕阳日短、草木萧条的伤心之地……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公案。据说《登鹳雀楼》刚刚问世的时候,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当时的皇帝听说了这首诗,便问询身边的大臣李峤,李峤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所写。】
【朱佐日得到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丰厚赏赐,而真正的作者王之涣却无人问津。】
【后人为他打抱不平,便编撰了一个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酒楼打赌赛诗的故事,还让王之涣拔得头筹。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到了元代还被编成了杂剧上演。】
【话说有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在酒楼饮酒,忽见梨园官吏带着数十位弟子登楼宴饮,三人当即回避,躲在黑暗的小角落,看他们表演节目。】
【梨园女子演唱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三人便打了个赌,看看他们三人谁的诗入选歌词最多,谁便能拔得头筹。】
【一个歌女最先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的在墙壁上画了一道。】
【第二个歌女唱的是“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一首绝句。】
【第三个歌女唱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还是王昌龄的绝句。】
【三人中,王之涣年纪最长,成名最久,他的诗却没有被传唱开来,不免有些面色难看。】
【他不服气道:这三个歌女都不出名,唱的自然也是些‘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些‘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说罢,指着其中最漂亮的一位歌女道:“若是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便再也不与你们比诗了。如果果然是我的诗,你们就拜在座前,奉我为师吧!”】
【三人一边说笑,一边等待,等到最漂亮的歌女登台唱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当即得意道:“怎么样,你们两个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
【这个故事虽是后人编撰的,但《凉州词》在当时确实已成为人人传唱的经典,被誉为“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是“唐音”的典型代表!】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正好相反,却展现了一种静态之美。】
【远处的白云与近处的孤城形成鲜明对比,孤城中必然有戍守边疆的征夫,暗暗引出下一句征夫的心理描写。】
王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羌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调,唐朝有折杨柳相送的习俗,听到这样的曲子,自然会触动征夫的离愁别绪。】
【可惜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柳相送都做不到……】
班超:“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虽隐含着思念家乡的离愁别绪,写得悲壮苍凉,却丝毫没有颓唐的气息,而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与中唐之后的边塞诗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张乔的《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而这正是恢弘的盛唐气象与中晚唐的不同之处!】
【天宝元年,王之涣在友人的劝说下,再次进入官场,做了一个文安县尉。他处世清白,理政公平,深受百姓的爱戴,最后死于文安任上,终年五十五岁。】
【王之涣的传世作品很少,《全唐诗》中仅有他的六首诗。不过,就凭着《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便给王之涣赢得了百世流芳的诗坛地位!】
王之涣:既然后人如此喜爱诗词,吾还是将自己的诗文整理一番,编纂成集吧!
后世学子:……
【盛唐的边塞诗是一大流派,除了上述四位最有名的诗人,还有很多诗人,有名作传世。】
【李欣的《古意》前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后六句写尽了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他的另一代表作《古从军行》作于天宝初年,当时,李隆基设置了十大节度使,管理边疆,军镇兵马将近五十万人。】
【在开元之前,每年的军费只需要二百万钱。天宝之后,却需要耗费一千多万匹布,一百九十万斛粮草,“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李欣敏锐的看到了盛世下的阴影,看到了穷兵黩武带来的民不聊生——】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看到“公主”“琵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昭君出塞。
看到“蒲桃”第一个想到便是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哼,又借朕指桑骂槐,想骂李隆基就光明正大的骂啊!”
【这首诗借汉皇开边,讽刺玄宗用兵。因为怕触犯忌讳,所以特意在题目上加了一个“古”字。】
【诗人对唐玄宗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径,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来到中原,供富贵者享用。】
【《古从军行》虽是边塞诗,却充满了反战思想!】
李欣:你猜我为何要借古讽今,还不是担心被权贵抓住把柄,小命不保!
不过,他这辈子也就做过一个新乡县尉,想来不会有人注意到他吧。
【还有中唐诗人卢纶,他的诗字里行间的英雄气概令人振奋,充满了盛唐的豪迈气象!】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除此之外,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都写过边塞诗。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杜甫的《兵车行》,王维的《使至塞上》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
第356章 诗仙李白
【盛唐的诗词江湖有两大门派鼎立,但在两大流派之外,还有两位诗人横贯各大流派,在各个领域都能独领风骚,雄视古今。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们便是被大佬韩愈评价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被好友恭维揶揄许久的高适终于得到了机会,当即夸张的拱手作揖道:“太白兄,子美贤弟,苟富贵,勿相忘啊!”
得到后人的交口称赞,李白与杜甫自然高兴,但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更羡慕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高适。
【余光中对李白的赞美最是经典:“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盛唐若是少了李白,定然要失去一半颜色!】
【公元701年,李白生于蜀郡,他祖籍陇西,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与李唐皇室拥有同一个祖宗。】
“李白的祖先曾经居住在碎叶城,后来他的父亲回到蜀郡,因此,李白出生于绵州青莲乡,他的号也来源于此。”
“还有一种说法,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碎叶城现在已经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了。”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五岁的李白已经能够通读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
【开元三年,十五岁的李白在四川隐居读书,已有多首诗赋传世:《拟恨赋》以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鼓励鞭掣自己。】
【《明堂赋》则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他认为管理国家就应该像黄帝前往崆峒山访求“至道”一样,才能将国家治理成“几华胥之故乡”,才能达到“元元”(百姓)“澹然”无事、归心朝廷的“政化”之境!】
【李白此后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两篇赋中的志向。】
【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家乡,告别亲人,踏上远游的征途,“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于是,他在荆门外写下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对故乡依依惜别。】
【开元十三年,李白游至天门山(今安徽省长江两岸)——“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诗中便能感受到李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自己的前途踌躇满志,充斥着昂扬向上之情!】
【继续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李白来到了金陵,见到了居住在秦淮河岸边的青年男女的生活,有感而发写下了《长干行二首》——“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开元十四年,李白从金陵来到广陵,又向东南前往苏州、杭州等地游玩,最后回到了扬州。这一番游玩不仅将自己身上带着的三十万钱都花了个精光,还生了重病,只能在扬州卧床养病。】
【第一次感受到穷困潦倒的李白,不免有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看着高悬天空的明月,他在感怀之余写下了《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离乡多年,家乡的亲朋友人,一草一木,还有那逝去的年华,都是吾之所思。”
杜甫:“太白兄没有说的远比说出来的要多的多,这便是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境界吧。”
【离开扬州后,李白向北经湖北安陆,前往河南汝州。在安陆,他迎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便暂时停下脚步留在此地安家。】
【李白隐居安陆期间,认识了大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便成为知己好友,李白为孟浩然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又在孟浩然前往广陵之时作诗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开元十八年,三十而立的李白前往长安干谒权贵,想要谋求一个功名。据说李白因为出身商户,所以无法参加科举,只能向权贵干谒,求得赏识。】
【他向宰相张说、玉真公主等人投诗问路,却如泥牛入海,渺无音讯。】
【仕途不顺,再加上穷困潦倒,李白只能在洛阳附近投亲访友,将自己比作困居淮阴的韩信,不知何时才能搏击风云,一展所长!】
【在洛阳困居两年后,穷途末路的李白写下了《行路难三首》的前两首——】
【李白即将离开洛阳,继续自己的游历,朋友为他设下了盛宴践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若是往日的李白定会“会须一饮三百杯”,如今却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的内心深处十分苦闷抑郁,似乎生活处处都是阻碍,让他寸步难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不过,李白终究不会被困难打倒,他想到了历史上的姜子牙“闲来垂钓碧溪上。”八十岁才得见文王。伊尹在落魄之时也曾“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给了李白莫大的信心。】
【回到现实,李白怀着济世安人的梦想,想要成为管仲、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却没有机会一展抱负,也只能无奈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最后李白又自己得出了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论前路有多么艰难,他都会勇往直前,乘长风破万里浪,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二首《行路难》与第一首不同,李白直接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积郁喷薄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始皇赞叹:“好大的气魄!”
【当时,长安的上层社会都喜欢斗鸡赌博,唐玄宗还在宫里设置了专门用来斗鸡的场所,“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斗鸡得胜的人便能得到皇帝的宠信,“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这条路比科举读书还要畅通。】
【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羞于与其为伍“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李白再次以韩信自比,韩信没有得志的时候,曾被淮阴市井无赖嘲笑侮辱。大才贾谊也会遭到灌婴等人的嫉妒,谗言诬陷,最后不得不贬谪长沙。与那些轻视嘲笑他的长安权贵何其相似。】
【诗人渴望能够遇到燕昭王那样的君王,燕昭王建黄金台招揽贤才,折节下士,礼遇郭隗。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如今,已经沉浸在盛世美梦中的唐玄宗却不是燕昭王,李白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想要为君王剖肝沥胆而不可得,只能感慨“行路难”不如归去!】
【在长安、洛阳屡次碰壁的李白无奈离开了这里,继续游山玩水……】
【同年,李白送友人入蜀,写下了千古名篇《蜀道难》!】
【《蜀道难》全诗二百九十四个字,笔意纵横,豪放洒脱,一唱三叹。借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的磅礴气势,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
诸葛亮沉吟:“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可是深有体会,入蜀难,出蜀更难啊!
刘备:“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自古以来,秦地和蜀地便被大山阻隔,只有鸟儿能够通过高耸入云的太白峰。蚕丛和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君王,居然能在这样的地方立国建邦!
秦惠文王嬴驷:“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便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
一行人回到剑阁附近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
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山石压死。大山一分为五,入蜀之路终于畅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扶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是曲折回旋的河川。山高水险,就连黄鹤也无法飞度,猿猴也无法攀援。行人就更是步履维艰,闻之色变!
始皇:“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如排山倒海,接踵而至!
蜀地要塞剑阁,更是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的险要映射的是政治形势的凶险,太平盛世的表象下是潜藏的危机,不久后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李白的先见之明!
李世民感叹:“真是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从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出了浪漫雄奇的自然风光!”
杜甫用偶像的诗为偶像大唱赞歌:“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
贺知章也哈哈大笑,“只有仙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他当年第一次见到这首诗便认定李白是下凡的谪仙人!
第357章 诗仙李白
【李白为了登上仕途,曾多次干谒权贵,他曾向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推荐自己,但因为不拘礼节,高谈阔论,让李邕很是不悦。】
【李白也觉得李邕很没有眼光,居然看不上自己,临行前,极其不客气的写下了《上李邕》一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唐朝版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李邕在开元初年就是名闻海内的大名士,李白竟然指名道姓对其不客气,足见青年李白的气量和胆识。”
“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后来,李白多次拜访李邕,他们一起游山玩水,成了很好的朋友。”
【李白还给时任荆州刺史的韩朝宗大拍马屁“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将韩朝宗与周公旦相提并论,称其“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堪称肉麻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