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罢免了宰相之位,王维也受到了牵连,不得不离开长安,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
【在边关的生活虽然艰苦却也简单,王维见识到了不同于中原的风光,也见识到了英勇的将士与惨烈的战争,他心有所感,做了一系列边塞诗。】
【我们印象中的王维是恬静淡然的,如同一泓清泉,润物无声,我们所不知道的是,王维的边塞诗也很有名。】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使至塞上》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更是千古名句!】
陶渊明:“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也融入了诗人的孤寂。”
陶渊明默念着自己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一句定是化用了自己的诗句吧。
【王维十分欣赏汉朝名将霍去病,“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出塞作》”。“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四首》”】
【也有《陇头吟》、《老将行》这样郁郁不平之作,抒发了将军有功却得不到赏赐的悲哀: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汉武帝冷笑:“呵呵!”
后世这些诗人是不是不看历史!
【王维的边塞诗在壮阔雄奇的美景之外,都带着被排挤的孤独和寂寞,以及被边关景色熏陶净化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李林甫上台后朝政黑暗,王维仕途失意,屡遭排挤,对现实十分不满却又无能为力,心里的天平更加偏向了归隐。于是他在长安附近的钟南山下修建了辋川别业,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与陶渊明不同,王维的隐居生活十分安逸富足,他的辋川别业是一座巨大的园林,仅负责打扫的仆人就有数十人,甚至还有两人专门负责捆扎扫帚。】
陶渊明:归隐就应该自耕自种,这算什么隐居!
【在辋川别业的营建过程中,王维的心灵更加平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王维的田园诗大多写于这一时期,他为辋川别业的二十处盛景作诗,编为《辋川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还有描写秋雨初晴后傍晚山村风光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摩诘的诗如同一副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乐曲,真是诗中有画。”
【王维终于实现了自己“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的梦想。】
【但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打破了这一切!】
【安禄山攻陷潼关,唐玄宗出逃,满朝文武都被丢在了长安,王维就这样被叛军俘虏了。】
【王维名满天下,叛军也需要王维这样有名气的人为他们站台,以获得百姓的支持,安禄山特意将他接到洛阳,给他安排了给事中的官职。】
【尽管王维想尽办法装病,却依旧没有逃过麻烦,被叛军囚禁在菩提寺中。】
王维:!!!
予都躲到山里了,居然还躲不过战乱……
被叛军俘虏,还接受了叛党的官职,不论是什么原因,朝廷都无法容忍吧……
第352章 边塞诗派
【两京被收复后,这些担任过叛军官职的人都被判了死刑,关在监牢。幸好王维被囚禁在寺庙时曾写过一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表明自己的心志!】
天下百姓都为满城荒烟感到悲惨,百官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朝见天子?秋天的槐叶飘落在空寂的深宫里,凝碧池头却在高奏管弦,宴饮庆祝。
【这首诗是安史之乱的实录,是亡国之臣的哀怨,充满悲愤哀痛之情……】
【再加上王维的弟弟王缙平叛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到宽恕,被降为太子中允。】
【此后,王维隐居孟津,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便是写于这一时间段。】
【公元760年,王维被升为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也是他最后的官职。公元761年,王维上奏请求罢免自己所有的官职,换取弟弟回到京师。几个月后,王维向所有亲友告别,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安然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裴迪为好友感慨:“若不是安史之乱,你定能安然度过后半生。”
王维:“京师沦陷,天下沦丧,维能从战乱中活下来,已经比普通百姓幸运的多了。”
【王维的诗现存400多首,有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谢灵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真是精妙!”
他很少佩服一个人,但却很喜欢王维的诗文。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边塞诗。还有揭露当时社会现状,感慨自身怀才不遇的讽刺诗: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
“不要以为你的偏爱能让我忘记往日的恩情,我虽无法反抗,却能缄口不言。”
“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期息国君主的妻子,后来息国被楚国所灭,息夫人也被楚王据为己有,她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却始终不肯与楚王说一句话,以示自己不愿屈从的气节!”
“当时,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强抢卖饼人的妻子,一日,李宪宴客,卖饼人被召入王府,女子见到丈夫,潸然泪下,王维亲眼见到如此乱象,写下了这首诗!”
【王维的送别诗也很有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这两首诗在当时便被乐人编曲传唱,名扬天下!】
“乐圣”李龟年:“一气呵成,委婉含蓄,语浅情深。”
这可是好友给他写的诗,他当然要编上最好的曲子,为好友扬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独树一帜,不仅继承并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传统,还吸纳了陶渊明的平淡醇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盛唐诗坛的一面旗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又因其诗文风格及人生态度,王维也被后人称为“侍佛”!】
【王维的画作也不遑多让,他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被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宋朝之后的文人画都受到了王维的影响。可惜的是,王维的真迹并没有流传下来。】
【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最是经典:“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哈哈哈!看来后人很赞同吾的观点。”
【相较于田园诗派的两座高峰,盛唐的边塞诗堪称百花齐放!】
【先秦时期便有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隋朝时期边塞诗开始兴起。到了唐朝,统治者致力于开疆拓土,读书人也乐于在边疆建功立业,开辟科举之外的另一条青云之路。再加上盛唐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社会氛围,边塞诗异军突起!】
淳于越:“《诗经·大雅》有诗: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讲述的是周宣王派召虎领兵征伐淮夷的事。
扶苏:“还有《秦风·无衣》,《王风·君子于役》……”
陈琳:“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饮马长城窟行》”
蔡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胡笳十八拍》”
鲍照:“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代出自蓟北门行》”
骆宾王:“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从军行》”
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
【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边塞诗最多的诗人,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盛唐之时,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高适,字达夫,他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出生于世代将门之家,高适自幼便立志建功边疆,以武立功!】
李治:“居然是高侃,他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又多次随军讨伐高句丽,为稳定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平原郡开国公。”
武后:“没想到他的孙辈居然出了一位诗人。”
李世民:“只有怀才不遇之人才会以诗明志,如张九龄被贬后才有传世名篇,朕希望所有人才都能才尽其用。”
长孙皇后:“国家不幸诗家幸……”
【高适在早年曾写下了这样的诗歌:“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但理想远大,前路渺茫……】
【高适很小的时候就家道中落,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不过人穷志不穷,他始终记着祖辈的荣光,习文练武,十分刻苦。】
【开元七年,二十岁的高适第一次来到长安,“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他在长安滞留两年却一无所得,只能离开长安,在河南山东一带游玩寓居,耕读自养。】
【开元十八年,契丹权臣弑杀君主,胁迫其部众与奚族人叛唐投降突厥,唐朝与契丹和奚族的战争在东北边境爆发。】
【三十多岁依旧一事无成的高适听闻此事,立刻动身北上投军,次年便到达蓟州。】
【高适终于来到魂牵梦萦的边塞,建功立业,济世安民的梦想近在眼前,他心中十分激动,就连边疆的少年都觉得可爱:“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这是高适第一次出塞,他信心十足地向驻守当地的信安王李祎投书求职,想要“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却没有得到任何赏识,只能带着失望的情绪回到家乡。】
【开元二十二年,高适回到家乡,一年后,他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可惜未能考中。这次长安之行,他结识了张旭等人,还与王之涣、王昌龄互相唱和。】
【此时的高适虽仕途失意,但他的诗文已经被人传唱开来。长安居,大不易,高适只能回到家乡,带着苦闷的心情在各地游历。】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与叛变的契丹人作战,却因大意兵败,张守珪不仅隐瞒战败的事实,还向朝廷请功。】
【有感于张守珪瞒报战功、以及军中腐败之事,再结合他北上蓟州的见闻,高适写下了传世名篇《燕歌行》!】
【这首诗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也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曹丕想起自己的《燕歌行》,“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这个题目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不知后人的边塞诗是什么样子。
李白,杜甫目光揶揄的看向好友,高适颇有些不自在。
李白:“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烽火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厚恩重赐,将军得宠而骄。
汉武帝吐槽:“唐朝的诗人都喜欢以汉代唐,将唐皇说成汉皇,将唐将说成汉将。怎么着,写诗还要避讳啊。”
主父偃:“唐朝之前,唯有大汉值得称颂。诗人都喜欢以古讽今,以古喻今,若是如孟浩然一般直接说‘不才明主弃’,岂不是断了将来的仕途!”
卫青:“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大军出征,旌旗如云,鼓角齐鸣,浩浩荡荡,开赴战场!
霍去病:“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前线正在大战,敌军来势汹汹,将士生死未卜,后方的将领却在欢歌曼舞,辛辣的揭露了军队将领的腐败。
曹丕:“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征夫、思妇两地相望,却再也无法相见。
曹丕惊奇道:“乐府诗还能这样写!”
曹操:“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将士们生还无望,只能以身殉国,此时的他们无比渴望能够遇到爱兵如子、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第353章 边塞诗派
【《燕歌行》不同于其他的边塞诗,高适完整的描写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从出征到两军对垒,从将领的腐败无能,到战士的无谓枉死,从边关的浴血厮杀,到等待亲人归来的后方百姓……】
李世民沉痛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我大唐的将士是怎么到了这一步的!
李隆基:……
高适想起自己当年在边塞的所见所闻,不由得叹了口气。
整个天下已经千疮百孔,如同炼狱,高门权贵依旧在奢靡无度,安于享乐。不知自己的诗歌能不能让九重宫阙的天子幡然醒悟……
曹丕:“这首诗突破了汉乐府旧题的桎梏,重点表现的是将士的英勇,与失败的悲壮!”
曹操总结道:“气势磅礴,笔力矫健,慷慨悲壮!”是他最喜欢的类型。
【此后,高适在各地游历,与李邕、房琯唱和,与李白、杜甫游于梁宋,《别董大》二首便写于这一时间段——】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虽然是依依惜别之情,却依旧昂扬向上,雄壮豪迈,可见仕途的失意并未将他打倒,他依旧是那个充满少年意气的高适!”
“早有文章惊海内,何妨车马走天涯?”
【天宝八载,睢阳太守张九皋十分欣赏高适的才华,举荐其参加有道科考试,这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高适终于高中,得到封丘县尉之职。】
【在封丘县尉的任上,高适却很是苦闷,这个微末小官不仅需要对长官趋炎附势,还要压迫底层百姓,高适做的很不开心。】
【天宝十一载,高适辞去了官职,在友人的举荐下,前往河西投奔哥舒翰,哥舒翰慧眼识人,认为高适是奇才,高适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伯乐,成为哥舒翰帐下的掌书记。】
【这一年,高适已经五十二岁了!】
刘备:“只要心怀志气,年纪便不是阻碍。”
高适眼前一亮:“某要去河西,去投奔王将军、哥舒将军!”
李白杜甫也很感兴趣:“同去,同去!”
【天宝十二载,高适跟随哥舒翰出击吐蕃,收复洪济、大漠门等城,收复黄河九曲部落。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建功边塞的梦想,用诗歌写下了自己的心声:“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若是没有意外,高适的余生可能都会在西域边疆度过,与他的祖父一样,马革裹尸,守卫边疆……但意外还是来了!】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哥舒翰奉命镇守潼关,高适作为监察御史随军出征。】
高适喃喃道:“潼关……”
【天宝十五载,潼关失守,高适孤身逃回长安,建议皇帝开府库招募壮士,并自告奋勇,愿死守长安,但却遭到群臣反对,皇帝也失去了信心。】
【李隆基逃亡蜀地,高适孤身追赶,终于追上皇帝,献上了自己的奏疏《陈潼关败亡形势疏》,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李隆基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四镇节度使,命其收复两京。同时又封永王李璘为四镇节度使,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三镇节度使,丰王李珙为武威都督、四镇节度使。】
【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李隆基依旧在玩平衡之策,分封诸王镇抚各地,高适极力劝谏,却无法改变皇帝的主意。】
“这个建议是房琯提的,李隆基想都不想就同意了这个建议。”
“房琯虽是宰相,却不通兵事,用人不当,不仅给李隆基出了这个昏招,还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不出高适所料,永王李璘很快就叛唐自立。”
【李亨在灵武继位,自立为帝,永王李璘抗旨不尊,拥兵自立。高适分析了江东的形式,断言李璘必败,李亨听后深感震动。】
【李亨封高适为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命其带兵平叛。】
【高适在战前便暗中分化李璘部众,李璘的部下见朝廷大军来势汹汹,觉得跟着李璘没有前途,纷纷离开李璘。于是,大军不战而溃,李璘兵败被杀。】
【这场叛乱仅持续了不到三个月就被平定,造就了高适的美名,却也将李白打入了泥潭!】
李白:“……”
对比太过惨烈,李白不想说话,只想一醉不醒!
高适觉得自己似乎忘记了什么,他绞尽脑汁,终于灵光一现:“新皇登基……是睢阳!睢阳保卫战正在进行中!”
他不自觉的屏住呼吸,淮南与河南相邻,不知历史上的他可曾为睢阳的百姓做过什么……
【当时,睢阳保卫战正如火如荼,张巡、许远坚守孤城已十月之久,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与河南都知兵马使许叔冀都对同属河南道的睢阳拥兵不救。】
【高适传信给贺兰进明与许叔冀,希望他们能捐弃前嫌,救援睢阳,但都没有得到回应。】
“睢阳是河南节度使治下的城池,高适是淮南节度使,他不能直接出兵,越权进入别人的领地。”
“这年八月,张镐代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十月,高适便带着自己的大军跟着张镐援救睢阳,但等到他们的大军到达睢阳城下,睢阳城已经失陷三天了……”
“高适还为张巡写下了一篇祭文:‘列祭空城,一悲永矣!’”
“这本该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该做的事,但因为贺兰进明与许叔冀的所作所为,便凸显了高适的正直高洁。”
高适有些无奈,只能长叹一声,为死难者默哀。
杜甫宽慰道:“你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当无愧于心了。”
【此时的天下一片混乱,正是武人建功立业的好时候。但肃宗的朝廷也是权宦当道,李辅国嫉恨高适的才干与敢言直谏,多次谗言诋毁,高适被解除兵权,贬为东都洛阳的太子府少詹事,但此时太子人在长安,高适事实上被迫赋闲。】
【乾元二年,洛阳再次失陷,高适跟着洛阳留守的官吏逃亡南方。之后,高适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
【高适在蜀地任职期间,多次带兵平定叛乱,救弊扶伤,安抚地方,忠于职守,为国为民。此时的他已经年近花甲,依旧战斗在大唐的西南边陲。对内稳定局势,对外牵制吐蕃。】
【公元764年,高适回到长安,迁刑部侍郎,晋封渤海侯,食邑七百户。次年,高适病逝,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是唐朝唯一一位以武功封侯的诗人!】
【高适是唐朝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既有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有其他诗人所没有的敏锐视角。】
【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观察、分析边疆的现状,将战争与国家的安危,百姓的苦乐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十分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战事不断很是忧虑,写道:“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歌颂战士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着长远的考虑,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占据领土,更是为了完善边防战略:“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
李白举杯相敬:“真是风骨凛然,白不如矣!”
杜甫也赞道:“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
高适也很高兴,只要有人赏识自己,他的仕途就不会蹉跎那么久了。
李白将郁闷的情绪随着酒水一饮而尽,当即兴致勃勃道:“天幕多次提及吾与子美,没想到确实达夫拔了头筹。不如猜一猜,接下来天幕会提及哪位诗人?”
杜甫道:“如今边塞诗尚未形成流派,但流传天下的却有很多,譬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便是太白兄也有许多边塞诗啊。”
高适:“某倒觉得,应是岑参,他的边塞诗最是奇崛伟丽,天马行空。”
【盛唐边塞诗的第二位代表人物,便是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岑参。】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年少之时用功苦读,学遍经史。】
【开元二十五年,20岁的岑参向天子献书,却没有得到赏识,之后在长安洛阳之间奔走十多年。】
【直到天宝三载,岑参进士及第,三年后,他被授予官职,得到一个兵曹参军的职务。这是最低等的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岑参非常失望。】
【但为生活所迫,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官职,怀着这样矛盾的情绪他写下了《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有个官做,虽然官微职小,但为了这五斗米,也只能无奈接受了。
【岑参早期的诗多为写景、送别与感叹怀才不遇之作。】
【他对远谪岭南的好友王昌龄殷殷祝福:“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劝慰他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当珍重自我,以待之后的转机。】
【也曾对远赴边塞的好友颜真卿倾诉别离之情:“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以胡笳之声送别友人,诗中的边关虽哀怨却又令人神往,隐含着诗人对边塞的向往!
【此后,岑参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两次从军边塞,担任高仙芝与封常清的幕府僚佐。】
【此时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大唐的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在边关生活六年之久,边关的风雪、冷月已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
【因多年边塞生活,岑参的边塞诗数量做多,这些边塞诗雄奇瑰丽,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与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写到“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诗人笔下的边关,风沙遮天蔽日,满地碎石大如斗,以环境的自然恶劣凸显将士的英勇无畏,“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将士们拥有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最后,预祝大军胜利归来!】
【岑参的另一首代表作更是奇思妙想,瑰丽浪漫。那便是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写于岑参第二次出塞期间,此时的他深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写诗送别即将回京的友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风呼号,八月的天气,边关已经开始下雪,突如其来的寒冷并没有阻碍友人的归京之路。在诗人眼中,枝头的雪花如同梨花一般,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迎着纷飞的大雪,友人踏上归途,冻结在空中的鲜艳的旗帜,在白雪的映衬下越发绚丽,如同寒风中林立的将士。
【诗人以敏锐的观察,与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诗中不仅有对友人的依依惜别,还赞扬了边关将士的慷慨雄壮!】
【安史之乱后,岑参仕途反复,多次被贬,最后入蜀地为官,客死异乡,终年五十二岁。他是盛唐最富有异域情调的诗人,是边塞诗的一座高峰!】
【第三位代表人物便是被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
【开元年间,唐朝上下昂扬向上,王昌龄在诗中对盛唐不遗余力的赞美歌颂,这份信仰正是他一生最坚定的希望和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