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事迹在《旧唐书·贺知章传》中略有涉及,他流传到后世的诗文只有两首。而我们对他的认识都来源于这一首诗——《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被誉为唐诗的开山之作,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享有“孤篇盖全唐”之名!】
平行时空所有文人都在盯着天幕,等着看被天幕盛赞的诗歌是何等的精妙绝伦,更多的人在等着给这首诗挑刺——
李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透过这句诗,李白似乎看到了一副壮丽的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江潮仿佛与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这时,一轮明月随潮而生,春江纵有千万里,却都在月光的朗照之中。月光为地面的一切染上了一层银辉,如同一个神话般美好的世界……
杜甫:“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存在却是永恒的,人生代代相传,如同明月一般亘古永存。
仕途的失意,对未来时局的担忧,似乎都被这两句诗化解。
白居易:“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白居易想起了与自己远隔天涯的恋人,感触颇深:“一种相思,两地离愁,虽同照一轮明月,却无法相知。只能用月光来寄托自己的相思,和无限的离愁别绪……”
元稹:“分明是最简单的意象,他却写出了新意,将诗情画意与哲理情思融为一体,真是精妙!”
苏轼:“全诗营造了一副深沉、寥廓、宁静的氛围,自然隽永,宛转悠扬。”
苏辙:“诗人的感情是那般的热烈深沉,在诗文中看起来却又如此的平淡自然。”
苏洵:“全诗韵律转换自然,一唱三叹,前呼后应,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极具音律的美感。”
韩愈:“我过去居然没有看到过这首诗,真是太遗憾了……”
张若虚看着自己妙手偶得的诗文,顿觉世事奇妙。
他生前名不见经传,也不曾宣扬自己的诗歌,死后只留下了两篇诗文,却能在千百年后被无数人熟知,这真是莫大的幸运。
一时间,平行时空的文人争相传抄这首诗,还有很多人托关系,拜访吴中四士,只想结识《春江花月夜》的作者。
贺知章深感责任重大,他要为好友整理一本诗集,将好友的诗文传扬天下。
【《春江花月夜》沿用了六朝乐府的旧题,抒写了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和极其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却丝毫没有宫体诗的浓墨艳妆,其语言清丽婉转,给人一种澄澈空明,清新自然之感。】
【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张若虚:受宠若惊!
【说完张若虚,吴中四士的另一位也不得不提。】
【他便是继承初唐诗文改革,开创盛唐诗坛的伯乐——贺知章!】
【相较于初唐的六位诗人,贺知章有一点比他们强得多——贺知章足够长寿,还拥有一群诗人作为朋友。】
【初唐的时候,他是跟在初唐四杰、陈子昂身后的小跟班,到了盛唐,却是无数诗人追捧的诗坛大佬!】
李白:“果然是贺监。”
杜甫:“提及大唐的诗歌便不能忽略此人!”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号四明狂客。他年轻的时候便因为诗文出名。公元695年科举中第,是浙江省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贺知章步入仕途后,成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后改为太常博士,总之都是做老师。】
【贺知章的仕途与其他诗人完全不同,他的一生堪称毫无波折。自从进入仕途便一帆风顺,在官场混迹五十年,屹立不倒,就这样一步步做到了三品大员!】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的职务都是教书育人、修书编撰,因此各种政治风波都没有波及到他。他顺利躲过了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无惊无险的来到了开元年间。】
【开元十年,张说负责修书,在他的推荐下,贺知章入丽正殿同修《六典》、《文纂》。】
【后升任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开元二十六年,成为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初唐四杰:“羡慕……”
陈子昂:“若是在朝为官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岂不是碌碌一生。”
贺知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十分喜欢喝酒,有“清谈风流”之誉。他与李白、李适之、张旭等人被称为“饮中八仙”。】
“杜甫还为饮中八仙做了一首歌。”
杜甫:“玩笑之作,没想到居然能流传后世。”
饮中八仙纷纷认领自己的诗文,这可是未来的诗圣写的,可以留作传家宝!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
贺知章:“哈哈哈,夸张了,夸张了……”
李白当着作者的面点评道:“真是诙谐而独特。”
杜甫:……
当年,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孤身一人前往道观游览,偶遇当朝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未曾谋面却对他极为推崇。
当他看到李白的《蜀道难》后,一时间惊为天人,他对李白赞道:“你就是上天下凡的诗仙啊!”
李白“谪仙人”的赞誉便由此而来,当时李白42岁,贺知章84岁,两人成了忘年交。
贺知章邀请李白前去饮酒,刚到酒店坐下,才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于是,他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
这是官员的品级象征,一般人都不能佩戴,却被贺知章拿来换酒,可见其嗜酒如命。
贺知章死后,李白时常想起他们的初次见面,想起当年的金龟换酒,写下了对伯乐的思念:“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他口水直流,还时常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李隆基:“朕可以满足你这个愿望。”
汝阳王李琎:这就是口嗨,臣可不想离开繁华的汝阳,去边疆偏远之地。
李琎虽是唐玄宗的侄子,但他可比正宗的皇子受宠多了,大概是唐玄宗认为只有皇子才能夺他的皇位吧……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左相李适之每日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摆脱政事,以便让贤。
李适之:李林甫为相,独揽朝政,我除了饮酒还能做什么……
即便他尽力避其锋芒,依旧免不了被李林甫排挤罢相。
等他被罢官后,在家中与友人饮酒,不免有些牢骚。写下了:“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杜甫的诗正是化用了李适之自己的诗文。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却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饮酒一斗,便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上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便是天子召他作诗,他也不肯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之仙!
李白哈哈大笑:“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李隆基冷哼一声:“狂妄!”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饮酒三杯,挥毫作书如有神助,被时人称为草圣。
张旭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他为人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其书如云烟泻于纸上。张旭醒后看自己的手迹,都以为这是神迹,不可复得。
张旭狂饮一坛酒,挥笔而书,《饮中八仙歌》跃然纸上,他当即大笑出声:“哈哈哈!”
【贺知章的草书也写的极好,与张旭,怀素并称“唐草三杰”,被后人评为“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
“画圣吴道子还向贺知章学过书法。”
“可惜的是贺知章的书法作品都已经失传了,我们无缘得见。”
平行时空的观众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知道开元盛世国力鼎盛,但总不能画圣、草圣、诗圣……都是唐朝的吧!
一时间天幕评论区乱作一团。
【天宝三年,贺知章生了一场重病,辞官归乡,李隆基以诗文相赠,皇太子率百官践行。】
【贺知章离家五十载,终于能够脱离牢笼,落叶归根,不由得欣喜若狂,写下了《咏柳》一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由于仕途顺达,生逢盛世,他的诗文中没有愤世嫉俗与哀叹惆怅,整体基调很是乐观豁达,清新潇洒。】
北宋·梅尧臣:“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清·金农:“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的小辈都不认识自己,贺知章顿感世事沧桑。挥笔而就《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陈子昂:“此诗继承并发扬了魏晋风骨,朴实无华,毫无雕琢,却又意境深远。”
很多人都在为贺知章可惜,他早年做了那么多应制诗,加起来都不及这两首随心所作!
贺知章:老夫的本职工作是朝廷官员,写诗不过是偶有所感罢了。
【回到家乡后,贺知章很快就去世了,终年八十六岁,幸运的躲过了安史之乱。死后,还被肃宗追封为礼部尚书。】
贺知章:“老夫这一生都挺幸运。”
李白以酒为好友送行:“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贺知章将初唐诗坛的诗文改革传承到盛唐,产生了“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应,为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他的作品大多失散在战乱之中,《全唐诗》仅收录十九首,除了各种应制诗外,写景抒怀的诗文风格独特,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第350章 山水田园
【初唐以来,文学变革主要由一群官小名高的文人挑起大梁,当然他们的成功少不了一些有远见的权贵的支持。】
【高宗时期的宰相薛元超便支持杨炯的诗文改革,举荐其为崇文馆学士,以其特殊的地位引领了文学的走向。开元时期宰相张说作为文坛领袖三十年,也大力支持了当时的诗文革新。】
【而另一位宰相张九龄更是诗歌改革的标杆,堪称唐朝诗人中最会做官的,也是朝廷大员中最会写诗的。】
天幕下的观众当然不会忘记这位“开元最后一位贤相”的大名。
他们对这位风骨凛然,忠君报国的宰相很有好感,没想到他还是文坛领袖!
【张九龄才思敏捷,七岁知文,被张说评价为“后诗人之冠”!】
【在被李林甫排挤后,张九龄一方面希望能够忠君报国,却也不愿委屈自己献媚求官。功名事业与自由人生,“仕”和“隐”正是唐朝诗人无法挣脱的矛盾宿命。】
【他的诗文中有“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这样的应制诗,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
“语言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
“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细腻入微,感人至深,堪称五律中的离骚!”
【张九龄的传世名作大多写于被李林甫排挤后,仕途失意之时。】
【他的《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开篇第一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其高洁品性的写照。】
【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他开启了孟浩然、王维等人的诗风,也是后世岭南诗派的开山祖师!】
张九龄: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写诗不过是有感而发,没想到却因此而流传后世。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诗歌也发展到了顶峰。此时的诗歌题材广泛,流派众多,田园山水诗、边塞诗是盛唐最负盛名的两大流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涌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
【山水诗的开山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则可追溯到东晋陶渊明。到了唐朝,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便是孟浩然、王维。】
【出仕和归隐是唐朝诗人无法逃避的宿命,很多人怀抱着一腔热情,却报国无门,只能选择归隐山林。王维与孟浩然便是这样的代表,只是他们的归隐之路都有些与众不同——】
【孟浩然生于盛唐,出身于一户薄有资产的书香之家,青少年时期在鹿门山隐居,攻读诗书,以诗自娱,没有出仕的念头。】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拒绝征辟,带着全家隐居鹿门山,自此,鹿门山就成了隐居的首选。”
【孟浩然喜爱山水,“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从涧南园到鹿门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从鹿门山到襄阳城,有三十里的水程,这是孟浩然最喜欢的游玩路线。孟浩然在这如画的山水间,感受着盛唐时代的田园牧歌。】
“好羡慕,我也想逃离北上广,回到山水之间……”
“可惜,故乡已经没有可堪游玩的山水,你也不是孟浩然这样的富二代。”
“扎心了……”
【在隐居鹿门山期间,他写下了《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世民:“这首小诗初读时平淡无奇,反复品味,才能察觉出诗中的深意。”
能写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皇帝,自然对诗词别有一番理解。
长孙皇后:“这首诗没有任何技巧,如行云流水一般平易自然,却又悠远醇厚,让人流连忘返。”
【隐居鹿门的孟浩然,内心十分平静淡然,他将日常生活记录在自己的诗中,便是千古传唱的名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到了25岁,孟浩然送自己的好友进京赶考,才产生了追求仕途的念头。但他并没有直接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在长江流域漫游,广交朋友,干谒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一人在外游学,不免思念家乡,《早寒江上有怀》便作于这一时期:“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孟浩然听说李隆基在洛阳,便前往洛阳求仕,滞留三年,一无所获。】
【在此期间,孟浩然与李白偶遇,与这个小自己十二岁的忘年交极为投契,两人相交莫逆。】
【李白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孟浩然的崇拜:“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与李白的友谊是诗坛的一段佳话,他们不仅是好友,还是彼此的知音。”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直到四十岁才进京求仕,之后再次回归山水。李白早年也曾隐居,之后入京为翰林供奉,最终无法适应长安的生活,被赐金放还,回到江湖之中。”
李白以酒祭奠自己的知己好友,杜甫却酸酸的道:“原来太白兄最爱的是孟浩然啊!”
李白忙解释:“白也曾给子美写过好几首诗啊,比孟夫子的多多了。”
高适:我不该在这里,我应该在山底……
【“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孟浩然自认为才学满腹,却无法得到施展。他将所有办法都用尽了,只剩下最后一条路——】
【开元十五年,孟浩然进京赶考,这一年他已经40岁了。】
【这次考试不出所料的名落孙山了,但他却结交了张九龄、王维等好友。】
【他曾在长安与诸才子斗诗,仅用两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就让在座众位才子主动弃笔认输。也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满座皆服,算是收获颇丰。】
“孟浩然与王维交情极好,王维将他带到自己工作的内署,恰逢唐玄宗李隆基来这里视察,面对如此绝世良机,孟浩然却……直接躲到了床底!”
“李隆基察觉床下有动静,还以为是刺客,王维只能坦白,于是孟浩然得到了觐见皇帝的机会。”
“面对如此绝世良机,孟浩然当场朗诵了自己曾做过的一首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我还是回到家乡的草庐吧,不要再去宫门口干谒自荐了。都怪我没有才能,才让君主弃我不用,又因为多病与朋友渐渐疏远。年华易逝,不知不觉我已满头白发,却依旧是孤独一人,只有青松与明月作伴。)
李隆基:“你虽然才华横溢,但你从未通过科考,怎能说是朕放弃你,你这不是诬陷朕吗!既然你这么想回家,朕满足你的愿望!”
孟浩然:……
一次绝佳的机会就这样被孟浩然自己放弃了……
【孟浩然离开长安,继续游山玩水,在江夏黄鹤楼与李白相遇,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好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入京求取功名,在应试之前写下了千古名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干谒张九龄,希望能得到好友的引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他想要出仕为官,却又自恃身份,不想将自己放的太低。于是,极其委婉的表示,这样的盛世我却只能徜徉于山水之间,对不起圣君明主。我也很羡慕那些能够手持鱼竿的垂钓之人,希望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这次长安之行,孟浩然做足了准备,却依旧没有得到理想中的结果,孟浩然只能回到故乡襄阳。】
【襄阳刺史韩朝宗十分欣赏孟浩然,想要将他介绍给自己的朋友,举荐他入朝为官。孟浩然想着宰相张九龄都办不到的事,一个刺史怎么可能办到。】
【于是,到了约好的日子,孟浩然和朋友喝酒谈诗,根本没有按照约定前往,直接放了韩刺史的鸽子。孟浩然再次错过难得的机会,也给他人留下了极其不靠谱的印象。】
【此后,张九龄被贬到荆州,孟浩然也曾在他的府中做幕僚,但很快他便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回到家乡继续隐居。】
【开元二十六年,孟浩然得了背疽,病情逐渐加重,他的好友纷纷前来探望。王昌龄路过襄阳的时候,也来探望好友,两人相见甚欢。】
“王昌龄是孟浩然的好友,被贬岭南时孟浩然还作诗相送: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见到好友,孟浩然浑然忘记了自己的病情,忘记了医生的嘱托,纵情宴饮,还吃了鱼鲜,当场病发,不治而亡……】
“这人每到关键时刻都很不靠谱啊!”
孟浩然:……
【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只能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他一生都没有入仕,在求仕与归隐之间,只能选择归隐,在山水之间寻求一份心灵的寄托。】
【他的诗歌也多是山水田园,诗文清淡简朴,亲切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虽有一些愤世嫉俗之言,更多的还是诗人自己的内心表达。】
第351章 山水田园
【王维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其风格独树一帜,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于太原王氏分支,他的母亲是博陵崔氏。因此,王维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族教育,聪明过人,才华横溢。】
裴迪恭喜好友:“摩诘兄,天幕在讲你的故事呢。”
王维淡定道:“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九岁时,王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但他的母亲依旧没有落下孩子的教育。母亲信奉佛教,王维的字号都是由此而来。】
【开元三年,王维前往京城求取功名,孤身一人远离家乡,不免思念故乡的亲人,他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十七岁的作品,长安虽然繁华,却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越是繁华热闹,越是衬托的游子孑然一身。】
【重阳节本该是全家团圆的佳节,诗人却只能独在异乡。遥想着家乡的兄弟登高望远,自己却不在其中,家乡的兄弟一定会很遗憾吧。】
【王维不仅诗写的好,还善于画画,精通音律,长得又帅,一到京城就成了王公贵族的宠儿。在此期间,王维也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不由得心情郁闷。】
【于是,王维借李陵与西施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愤世嫉俗之情。】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李陵咏》”
“李陵兵败被擒,原本没有打算投降匈奴,但远在长安的汉武帝听信不实之言,灭了李家三族,李陵无奈投降。”
“多次名落孙山的王维十分理解李陵的无奈。”
汉武帝刘彻:……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仍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西施咏》”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借西施的遭遇,抒发自己的不平与愤慨。”
“在诗中,王维另辟蹊径,截取了西施入宫后艳色凌人、恃宠而骄的心态: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西施一朝得宠,便再也不屑与当年浣纱的伙伴为伍了,王维讽刺的正是如今令人厌恶的官场现状。”
“此时的大唐在华丽的盛世外衣之下,暗藏着重重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政,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如王维这样的才智之士却无人赏识: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多次科举落第,王维终于接受了现实,在科考之前向权贵投递了自己的诗文。他与岐王关系极好,岐王将他举荐给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王维在宴会上弹奏了一曲《郁轮袍》,让玉真公主痴迷不已。】
【在公主的大力举荐下,开元九年,王维终于考中了进士,成为朝廷一个负责音乐舞蹈的教习。】
【然而好景不长,数月之后,王维就被属下牵连,贬官为济州参军。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早上离开洛阳,晚上就到了郑州,远离了亲朋好友,只有一个童仆作伴,我也只能在偏远之地挣些微博的俸禄了。】
“在当时黄狮子是皇帝专用,其他人不能私自作舞,王维的下属却私下舞了黄狮子,连累他也被贬官。”
“还有一种说法,王维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人暗算了。”
【王维早年也曾热衷政治,奋发向上,满怀热情,期望着“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来到济州后不久,他的妻子就因为难产去世了,接连遭到无妄之灾的王维对仕途失去了信心。】
想到早逝的妻子王维还是会心潮起伏,他虽然没有为妻子写过一首诗,但他们青梅竹马的感情谁都无法取代。
妻子走后,王维一心专研佛理,即便面对着巨大的世俗压力,一生都没有孩子,他也再未续娶……
【仕途失意的王维走进佛寺学习佛理,在佛教的熏陶下,他开始回归自然,寻找人生在世的意义。在济州做了五年参军后,他隐居淇上,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王维向张九龄献诗求仕: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我宁愿隐居荒野,做一辈子布衣,也不愿意为了功名利禄向王侯卑躬屈膝。
听说您是当世贤臣,公正廉洁,心存百姓,用人唯贤。我献上这首诗,是想问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您的下属吗?
若是您能出于公义之心任用我,我非常感激。若是您出于私心,即便得到官位也不是我想要的。
【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很赏识王维,举荐他入朝为官,此后王维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