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杨炯默默地想:直到如今依旧是待诏……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杨炯的思想逐渐成熟,产生了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作了《青苔赋》、《幽兰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惟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抱青紫之奇色,挺龙虎之嘉名……”
“在文中,杨炯以幽兰为喻,将自己比作屈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李治:“此文用词华美,用典精确,不错。”
但是,你怀才不遇,岂不是在说朕没有识人之明!
【26岁的杨炯参加了科举考试,顺利登科,成为秘书省校书郎。】
【心怀经国天下之心的杨炯,直到年近三十才得到了一个校对典籍的九品小官,杨炯心中自然郁郁不平。要知道,与他同岁的王勃已经因一篇《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人虽死,其名却震彻寰宇!】
“此时,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高宗派裴行俭为帅,出兵征讨。”
“杨炯也渴望建功立业,于是写下了《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刘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得好!”
【沉寂六七年后,杨炯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一跃成为太子李显的詹事,加弘文馆学士,这是太子府中的心腹要职,杨炯自然十分喜悦,但这样快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高宗死后,武则天垂帘听政,徐敬业于扬州起兵,杨炯的堂弟杨神让也参与了此事,杨炯受到株连,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离开了生活二十六年的长安。】
杨炯:“多谢娘娘厚恩,伯父之子谋逆,臣只是贬官没有被诛杀,已经是邀天之幸了。”
武后也挺喜欢这个待诏……的文章。
【任满回到洛阳后,杨炯与宋之问负责教导宫人学问。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微末小官,杨炯心中不平,却依旧对武则天极尽颂扬。】
【他在《盂兰盆赋》中,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则天作为“神圣皇帝”能够“任贤相,悖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捐珠玑,宝菽粟,罢官之无事,恤人之不足”,成为帝王的楷模!】
不论是哪个时空的武则天都很喜欢这篇文章,难得有人能超脱男女,将自己单纯的当做帝王看待,杨炯很有眼光!
但天幕的评论区却被另一个人的名字刷屏了——
“就是那个想要做武皇入幕之宾,却没有被武皇看中的宋之问?”
“就是那个剽窃外甥刘希夷的诗文,还杀了原作者,将其据为己有的宋之问?”
武则天双目微眯:“是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吧。”
他便是因为这句诗文得到皇帝的青睐。
“就是那个谄媚二张兄弟得到重用,也因此被贬的宋之问?”
“就是那个卖友求荣,依附安乐公主和武三思,主持科举考试公然收受贿赂的宋之问?”
“是的,但宋之问与沈佺期也是完善五言律诗,开创七言律诗的奠基人。”
武则天:“罢了罢了,宋之问虽才华出众,却人品堪忧,将其逐出宫廷,永不录用!”
宋之问:……
【杨炯为官以严酷著称,在盈川为县令时,杨炯亲政爱民,恪尽职守,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直到如今依旧有一座杨公祠矗立在盈川。】
“当年遗手泽,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贤令,泼水江旁千秋俎豆!”
“将严酷对准不法分子,自然能得到百姓的爱戴。”
【杨炯最终死于盈川令的任上,终年四十三岁,世称杨盈川,他是初唐四杰中唯一一位得到善终的人。】
杨炯:善始善终,于愿足矣!
【杨炯出身寒门,才华横溢,性情耿直,却也恃才傲物,轻视权贵,因此他在诗文的风格上与上官仪为首的宫体诗派有着鲜明的区别。】
【他主张以文章抒发自我,形成了骨气、刚健的文风。冲破了上官体的流风,一扫齐梁以来的绮媚华靡,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武后若有所思:“如今朝野上下将上官体奉为圭臬,却不曾想,这已经是即将被取代的陈旧文风!”
李治:“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件事物最初萌发时总是不动声色的。”
上官仪:这个诗坛领袖不做也罢!
【与杨炯不同,卢照邻出身范阳卢氏,是汉朝名臣卢植的十六世孙。范阳卢氏作为隋唐时期最有名的门阀士族“五姓七望”之一,千年以来,极尽显赫,人才辈出,世代冠冕!】
【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从两汉到隋唐,无论朝代如何变迁,世家总能在朝廷上占据一席之地,自然会引起强权帝王的警惕!】
【高宗李治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之间互相通婚,范阳卢氏便在其中,但禁婚诏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范阳卢氏的通婚圈子仍然以崔、王、郑、李四姓高门为主,卢照龄便是这样一位出身显赫的世家子弟!】
“唐朝的世家虽盘根错节,却没有多少有才能的名人。”
“我只能想到王维和崔颢……”
“事实上,唐朝的王侯将相,很多都是世家大族的姻亲,为了在朝堂立足,很多人甚至与世家连宗,将自家的祖宗都换了。”
“所以张九龄才有如此名望,因为他是岭南人,与中原的世家没有关系。”
“但是,世家一直在一个圈子内通婚,大多都是近亲结婚吧,卢照龄的病说不定就是近亲结婚的恶果。(狗头)”
李治眼前一亮:“他们可以不在乎朝廷的诏令,但总不能忽视自家的血脉传承吧!”
就以近亲结婚为由,禁止世家通婚,看他们还能找到什么理由。
武后却道:“他们依旧可以寻找外姓人,赐一个世家的姓氏,陛下以为有多少人能抗拒出身的诱惑。”
血缘并不重要,礼法才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纽带!
【卢照龄十岁便博学善文,跟着大儒学习经史,学有所成后,前往长安干谒求仕。深得朝廷重臣来济的看中,名声大噪!】
武后暗恨:“来济!”这也是反对废王立武的代表,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同党!
【唐高宗的叔叔邓王李元裕很喜欢卢照邻的才学,请他担任邓王府典签,邓王称其为“吾之相如”!】
【卢照邻跟着邓王出使西北,亲临塞外,见到了边塞的风光与保家卫国的将士,顿生建功立业之豪情。】
【他笔下的《刘生》“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驰骋沙场“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的《紫骝马》,还有《战城南》之时“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的将军。都有一种英勇无畏的慷慨激昂!】
【卢照邻早期的赠别诗也极有特色,在与同僚好友孟利贞分别之时,他写下“零雨悲王粲”“怅望待秋鸿”。】
【却也在最后一句一改之前的悲愁怅惘,抒发自己的壮志“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只剩下剑锋的耀眼光芒和志气冲天的光明彩虹,可见其在离别的感伤中仍洋溢着精神焕发、锐意进取的慷慨之气!】
李治不由的感慨:“真是不凡!”
武后适时劝谏:“既是司马相如,当然应归朝廷所有!”
【仕途之余,他也曾留恋蜀中,放旷诗酒,与王勃相和酬唱。】
【离开蜀地后,他回到洛阳定居,在此期间,写下了《长安古意》,这首诗不仅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王勃、卢照龄还没有读过这首诗,自然对这个评价有些不满,他们带着挑刺的想法看向天幕——
李世民:“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这才是盛世长安啊!”
长安的大道连着小巷,四通八达,香车宝马川流不息。玉辇奔驰,金鞭络绎,出入于公主的府第,往来于王侯贵族之家。
长孙皇后:“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如果能和她结成美好姻缘,像一对和谐的比目鱼,谁还会害怕死亡,愿做一对鸳鸯而不羡慕神仙。
李治:“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沧海桑田,须臾而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昔日有金阶白玉堂的地方,如今只剩下青松矗立……

第347章 初唐四杰
【闻一多先生曾评价:南朝的宫体诗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贫血而畸形的宫廷生活催生了贫血而畸形的诗歌,两者又互相影响,于是整个社会都处在绮靡委顿的笼罩之下。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人人的心灵都被毒化了!】
武后:“此人说的是《玉树后庭花》吧。”
谢灵运,庾信,鲍照:与我无关!
【唐朝立国之初,第一要务便是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沉溺于亡国之音。这一点说的没错,帝王整日沉浸在“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的靡靡之音中,必然会“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物极必反,堕落到了尽头,也就是振兴的开始。】
【《长安古意》就是独属于大唐的声音!】
“这首诗描述了长安各阶层的生活,并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横暴奢靡,抒发了志士的不平之气。”
“楼上刚做完诗词鉴赏吧。”
“……”
【但因为诗中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皇亲贵族雕梁画栋的楼阁高耸,建章宫的铜柱遥指白云间。)被武三思认为这是在嘲讽自己,将卢照邻投入了大狱,之后幸好得到友人相助才大难不死。】
【出狱后不久,卢照邻便感染了风疾,为了医治自己的身体,他拜药王孙思邈为师,学习医术。】
【为了缓解生病时的痛苦,卢照邻还学习道教服食饵药……不久后父亲去世,他失去了生活来源,又要治病,只能靠着朋友接济,布衣蔬食。】
【以风疾为人生节点,卢照邻的后半生生活在莫大的痛苦之中,诗文也一改之前昂扬向上的格调,变得悲凉凄苦。与前期的壮志凌云,才华横溢形成极大地反差。】
【在《失群雁》中,诗人借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对那些“出任县官”的大雁充满了神往和艳羡。只可惜无情的疾病夺去了诗人一辈子汲汲追求的仕途人生,让他困居笼中,处境维艰,读之令人神伤。】
【病痛不仅夺走了他的健康和理想,还夺走了他的亲朋好友,将他逼到了人生的绝境!】
【他的病情日益恶化,脚不能伸直,一只手又不能活动,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于是萌生了死意,他为自己提前准备好了坟墓,投水而亡,年仅四十岁!】
卢照邻:“这便是我的一生……”
生老病死,人力无可改易!
李治:“风疾发作,痛苦万分,朕深有体会……”
李唐皇帝无不颔首赞同!
【卢照邻将诗歌的创作题材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是唐诗承前启后的开创者!】
【初唐四杰最后一位名为骆宾王,他比王勃杨炯等人年长十岁,王勃等人成长起来之前,最有名的神童便是骆宾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他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他便以宾王为名,观光为字。】
【他的父亲只是一个县令,还早早便去世了,因此骆宾王早年生活极为困苦,但他的才华却没有埋没在落拓之中。骆宾王七岁能诗,相传《咏鹅》便是他七岁时所做。】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手掌拨清波。”
王羲之眼前一亮:“好诗!”当即挥毫泼墨,将这首诗悬挂在自己的卧室中。
王献之对父亲的小爱好不予置评:是好鹅吧!
【骆宾王十六岁便成为道王李元庆的幕僚,二十二岁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唐朝科举不糊名,考前的比拼远胜考场的答案。】
【为了一举中第,考生无不请托、通关节、场外定议,将自己的诗文送给权贵大员,想要得到举荐赞赏,以扩大影响,若是有考官听过自己的名字,得到青睐,定能先声夺人!】
【但骆宾王出身寒门,没有门路,也自恃才学,不愿参与这样的不正当竞争。】
【骆宾王在自己的自传体长诗中,曾谈及此事,“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他崇拜英雄侠义之士,轻视官场权贵,因为大环境的逼迫,不得不上京求取功名。但比起请托权门,他更喜欢游览京城的风光。】
【人家都在千方百计的专营,只有你在饱览各地的风光,于是,这场考试不出所料的落榜了……】
【骆宾王自认为自己才学出众,却没想到被现实教做人,他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为了一家的生计,他不得不南下义乌,向故乡的亲友求助。“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他这只南飞的鸟鹊,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
【长安之行,名落孙山,却也让骆宾王回归现实,自此闭门苦读,为第二次科举积极准备!】
【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成功入仕,官拜奉礼郎,乃是礼部的一个微末小官。但他处事刚正不阿,看不惯朝堂上阿谀奉承的风气,得罪权贵,被贬边疆。他也曾辗转四川为官,与卢照邻酬唱。】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从军行》。”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于易水送人》。”
刘邦:“真是壮志豪情,字里行间激荡着风云之气!”
始皇:……
【公元678年,骆宾王被调入长安为御史,他对武后临朝当政极为不满,多次上书讽刺,被诬告贪赃打入大狱。】
骆宾王:哎……若不是耕读养活不起自己的家人,他真不想回到那个泥潭深渊!
“骆宾王天生一身侠骨,喜欢多管闲事,打抱不平。”
“他敢于顶撞上司,被高位者以贪赃和触怒武后的名义下狱。”
“可能武后都不知道有这个人。”
【在狱中,骆宾王写下一首《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是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清廉高洁的品格,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在诗中,骆宾王以高洁的蝉自喻,表明自己期盼沉冤昭雪的愿望。】
【公元679年,高宗改元调露,大赦天下,在狱中的骆宾王也被赦免。680年,四十岁的骆宾王被调为临海丞,因此被后人称为“骆临海”。】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骆宾王放弃官职,作《萤火赋》以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武则天废中宗李显,改立皇帝,徐敬业纠集了一批被贬官的失意文臣,在扬州起兵反武,骆宾王也积极响应,还为徐敬业起草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曌檄》),朝野震动!】
曹丕:“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曹操对武则天有些同病相怜之感,当然这也不妨碍他幸灾乐祸:“真是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李治沉吟:“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则天:“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朝廷错过如此人才,真是丞相的失职啊!”
李世民:“此文激昂慷慨又沉郁凝练……”
可是!为何要反复地!一再的!提及武则天曾是太宗的才人,之后才成为高宗的皇后!
“还是鲁迅大大说的对,所谓的‘入宫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远不如交头接耳的密语。”
“若是骆宾王站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说话,而是攒眉摇头,连称‘坏极坏极’,却不说具体的事例,怕是更能引起大家的浮想联翩吧!”
“嘿嘿嘿……”
骆宾王两眼放光:“学到了,学到了!”
武则天:“……”
【徐敬业的叛乱仅持续了两个月,便以失败告终,骆宾王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兵败后被杀,有人说他投江而死,还有人说他落发为僧,归隐山林。总之,骆宾王自此消失在历史中……】
【骆宾王一生都在现实与理想,怀才不遇与不畏强权的矛盾中沉浮,他的诗歌中包含着强烈的激情和自我意识。】
【骆宾王一生著作颇丰,他的作品涤荡六朝文学,革新唐初浮靡的诗风,呈现出昂扬向上的风貌,为开辟初唐文学繁盛局面做出了贡献,得到后人的赞誉。】
此时的骆宾王倒是不必担心自己的生计,天南地北的人都想拜在初唐四杰的门下,成为他们的学生。
文坛领袖上官仪:……
本以为武后是他最大的敌人,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不遗余力的扯自己的后腿。
【在从齐梁文学走向盛唐文学的历程中,初唐四杰是承前启后的人物。】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内容多为风花雪月。上官仪继承了南朝遗风,得到士大夫的争相效仿。在宫体诗大行其道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
【他们的诗文虽然依旧没有彻底摆脱六朝以来的绮丽之风,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盛行的“上官体”,自觉地变革文风,得到了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支持。】
【他们将诗歌的题材从狭小的宫廷楼阁,风花雪月,扩展到江河山川,塞外大漠,市井百态。以清新刚健的诗风,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
【诗圣杜甫给了他们极高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杨卢骆四杰在当时的条件下,作品已经达到了最高的造诣,却还被守旧文人讥笑。杜甫直接嘲讽他们:即便是你们这些守旧文人身名俱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依旧微不足道,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他们官职虽小,名望却很高,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们是真正的唐诗揭幕人,昭示着诗歌巅峰的到来!】

【在初唐四杰之后,挑起诗歌改革旗帜的是陈子昂!】
【陈子昂出身于一个富庶的地主家庭,年少时乐善好施,慷慨任侠,尚武好剑,梦想是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建功立业。】
【与初唐四杰的神童之名不同,陈子昂十七八岁还不喜欢读书,后来因为意外伤人,才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不过几年便学涉百家。】
武则天震惊:“陈子昂,居然是他!”
这人虽在朝为官,却只做了一些微末小官,因为他总是上奏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让武则天对其印象深刻。
【公元679年,陈子昂进京入国子监读书,并参加了第二年的科举考试,很可惜的是,这次考试他名落孙山,只能回到故乡继续攻读。】
【公元684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考试,科举及第,这一年,他年仅二十三岁。】
【陈子昂并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而是深度参与政治,对时政有自己的见解。他的谏言被武则天看中并采纳,升为右拾遗,这是一个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小官,却是天子近臣,很有前途,陈子昂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武则天临朝听政时期,任用酷吏,大兴冤狱,耿直的陈子昂不畏强权,多次上书直言劝谏,希望太后能够选贤任能,与民休息。】
【在民生问题与边防问题上,他也多有谏言,且切中时弊,但都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青睐。甚至还因为反对武则天被牵连下狱……】
【在他的诗文《丁亥岁云暮》中,有“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统治者的失策,让百姓只能面黄肌瘦的远走他乡。)的诗句,诗人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行为对百姓的伤害。】
【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直接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
武则天:……好大的胆子!
【公元686年,在京城屡遭谗害的陈子昂随军北征。696年,他再次随军出征,平定契丹叛乱。实现了年少时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梦想!】
【两次从军经历,让陈子昂对边塞形势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认知,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
【在《朝入云中郡》中,诗人通过“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边关要塞缺少名将,亭堡空自高耸云汉,我感叹的是边民横死,血染荒原的惨状啊。)诗人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
【在《朔风吹海树》中,诗人通过“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表达了对爱国志士惨遭打压的同情。】
【当然,陈子昂最有名的还要数《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平行时空的观众看到这首诗的第一眼,便感觉有一股苍凉之气扑面而来……
就连武则天都沉默了。
【公元697年,陈子昂第二次随军出征,跟着武攸宜平定契丹叛乱。武攸宜为人轻率,没有谋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大军惨遭兵败。】
【此时情况紧急,陈子昂心急如焚,他向长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武攸宜不仅不采纳,还将陈子昂贬为军曹。】
【陈子昂在仕途上接连受挫,眼看着报效国家的宏愿化为泡影,心情非常苦闷,他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慷慨悲凉的《登幽州台歌》!】
卢藏:“子昂虽体弱多病,却愿奋不顾身报效国家,只是,他从未得到过这样的机会。”
【幽州台就是曾经燕昭王千金买马骨,得到大才乐毅的黄金台。】
【可是,站在古人留下的幽州台上,他却见不到知人善任的燕昭王,也见不到后来的那些贤君明主。他理想中的政治清明、选贤任能的社会终究只是一个梦想,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
【这首《登幽州台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的千古绝唱!】
武则天神色淡然,天幕曾说武周君子盈朝,却唯独陈子昂不得重用,还用一首诗名传千古。
这就是文人的可怕之处啊……
【公元698年,陈子昂因为父亲老迈,辞官归乡。不久,他的父亲便去世了,他居家为父守孝。】
【就在守孝期间,权臣武三思指示属下罗织罪名,陷害陈子昂。公元700年,陈子昂冤死于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武则天这才皱起了眉头,武三思……
朕的名声都被你们给败坏了!
【陈子昂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还是诗歌理论家,他接过初唐四杰诗文革新的大旗,鲜明且彻底的提出了诗文革新的理念。】
【陈子昂喜好纵横任侠,也喜欢佛老神仙,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家兼济天下的理念。他的很多政论都体现了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和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
【他的谏疏被《资治通鉴》引用6处之多,这份政治热情正是他革新诗歌的动力!】
武则天也承认:“他的政论确实有远见。”
但,是她想要任用酷吏吗,分明是时局所迫,心向大唐的朝臣致力于恢复李唐,不用酷吏如何分清敌我,巩固自己的统治!
武则天能宽容骆宾王的悖逆,也能再给陈子昂一次机会,她下诏将其召回京城,希望他能改变自己的固执。
【陈子昂开了唐诗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先河,为迷茫的文人们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唐代诗文的壮阔景象,盛唐文学把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作为理论指导,使得盛唐文学诗风变得壮阔大气!】
【陈子昂极力倡导“风雅兴寄”、“汉魏风骨”。其诗歌高昂清峻、雄浑苍凉、寓意深远,语言古朴苍劲,内容上贴近社会生活,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只有彻底的革新,才能让诗歌担负起时代的使命!”
【之后,李白继承了他“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了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
【经过初唐四杰与陈子昂的努力,诗歌的创作迎来了新的高潮,为初唐诗人的诗文革新画下完美句号的人便是号称“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
李白惊呼:“此人好大的口气!”
高适:“这才是唐初,居然便有诗篇能够力压全唐!”
杜甫:“太白兄的《将近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哪个不是艳惊四座,堪称千古绝唱!”
白居易:“杜子美的诗才是唐诗之冠!”
苏轼:“张若虚是谁,吾根本没听过这个名字!”
别说唐宋之人不信,直到元朝,这首诗都没有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他们选取的诗集中甚至都没有出现过这首诗的名字。
直到明朝中后期的诗文选集才提及了这首诗与他的作者张若虚,到了清朝,所有有关唐诗的选集都没有落下过这首诗!
【张若虚在历史上的记载非常少,我们只知道在神龙年间,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名扬长安,并称为“吴中四士”,也就是江南四大才子。】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